何炳棣 1917年生于天津,祖籍浙江金华。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1944年考取清华第六届留美公费生,1945年底赴美,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美国鄂宛加州大学。先后当选“中研院”院士、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高级研究员。1975—1976年任美国亚洲学会会长。重要著作有:《中国会馆史论》《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 1368—1953》《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明清社会史论》《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读史阅世六十年》《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等。
《何炳棣著作集》出版说明
何炳棣先生,著名历史学家。1917年4月6日出生于天津。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1944年考取第六届清华中美庚款留美公费生,1945年赴美。1946至194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主修英国及西欧史博士课程,通过口试,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曾先后任教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1948-196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1963-1987年)、美国鄂宛加州大学(1987-1990年)。1966年当选台湾“中研院”院士。1975至1976年任美国亚洲学会会长。1979年获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1997年获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高级研究员。2012年6月7日,在美国加州家中去世。
何炳棣先生自幼在“亲老家衰”的自我压力下,发奋读书,力争上游。博士毕业后,即致力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其关于明清人口及明清社会阶层间流动的研究专著,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60年代末,何先生的研究兴趣转入中国农业的起源,并进而把研究对象扩展到中国文化的起源上。《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东方的摇篮》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80年代末、90年代初,何先生在深思熟虑后,决然投入先秦思想史领域,选择“攻坚”,研究中国思想史中最关键的基本课题,完成了一系列重要论文。
何炳棣先生一生治学,从不做“第二等”的题目,向来“扎硬寨,打死仗”,视野宏阔,博征史料,而著述则精要严谨,下笔必有建树,且数十年坚韧不拔,孜孜不倦,故成就卓著,贡献杰出。
何炳棣先生与中华书局交往密切,晚年拟将毕生著述加以修订,交付中华书局,以“何炳棣著作集”之名,系列出版。其主要学术著作,多用英文写作与首次发表,其中部分已被译为中文,皆应收入“著作集”中;未译为中文的,待译成后再行收入。而晚年有关思想史方面的系列论文,为何先生一生学术的“画龙点睛”之作,则均以中文写成,编为《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收入“著作集”中。遗憾的是,天不假年,何炳棣先生未能完成全部修订工作,更未能亲见“何炳棣著作集”的出版。好在,学术可以长存。
中华书局编辑部
2015年2月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朴实中带着厚重的历史感,似乎每一页都蕴藏着千年的风霜。从我翻开第一页开始,就被那种扎实的学术气息所吸引。作者的叙述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尽管涉及的主题非常宏大和复杂,但他总能用非常精炼的语言将复杂的历史脉络勾勒出来。读起来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越回了那个遥远的、充满未知与探索的古代社会。尤其是在探讨早期文明如何应对环境挑战,并逐步形成其独特的社会结构时,那种洞察力让人不得不佩服。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思想的引导,激发人去思考历史的必然与偶然。我对这种将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视角非常感兴趣,它提供了理解一个民族性格和文化基石的全新维度。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算低,需要一定的历史和地理学基础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但这绝对是一份值得投入时间去啃的“硬骨头”。一旦你跨过了初期的适应期,你会发现其中的逻辑链条是多么的坚不可摧。作者在构建理论时所引用的材料之广博,跨越了多个学科领域,这本身就是一种学术上的奇迹。每一次当我以为找到了一个解释的终点时,作者总能巧妙地引出另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迫使我重新审视既有的认知。这种不断挑战读者思维定势的过程,是真正伟大学术著作的标志,它要求的不只是接受,更是主动的思考和辩证的消化。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更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蕴含的文化反思的深度。它并非仅仅罗列考古发现或文献记载,而是通过对一系列关键历史节点的细致剖析,构建了一个宏大而严谨的理论框架。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段落,思考其中蕴含的哲学意味。作者对历史的解读是如此的具有批判性和穿透力,他毫不留情地揭示了那些被传统叙事所美化或忽略的社会矛盾与转型期的阵痛。这种直面历史真相的勇气和学识,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面映照当下社会的镜子,引发了我们对当前发展路径的深刻反思。这种层面的对话,远超出一本普通历史读物的范畴。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独特,它融合了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细致观察与历史文献的宏观视野。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述具体历史情境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生动的画面感。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泥土的芬芳,看到早期居民为了生存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努力。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弥补了传统历史书写中常见的枯燥和抽象。它成功地将冰冷的数据和遥远的概念“肉身化”了,让读者能够真正地与历史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解读那些决定性的历史转折点时,作者的笔触细腻而精准,充满了对个体命运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深切同情,这使得阅读体验充满了人性的温度。
评分这套书给我的总体感受是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畅快感。长期以来,对于某些历史现象的理解总感觉隔着一层纱,模糊不清,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这些迷雾。特别是作者对于某些关键性社会组织形态演变的论述,提供了极具说服力的解释模型。它不满足于描述“发生了什么”,更着力于探究“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这对后世产生了何种不可逆转的影响”。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整个古代社会的历史进程,有了一个更具系统性和批判性的框架,这对于任何一个对人类文明发展轨迹抱有好奇心的人来说,都是一次无与伦比的智力冒险和精神滋养。
评分“研究文化起源,必须要有时限。”此点对于研究“起源”类的问题至关重要。
评分质量很好,内容经典
评分不错的书。《何炳棣著作集: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中编详细分析我国古代文献中的植被资料。此项工作的意义有二。一、植被是温度、雨量、土壤、生物和历史(人为因素)的综合产物,与农业起源有极密切的关系。二、我国古代文献之中,比较丰富而又具有科学价值的资料就是有关植被的记载。经过统计和分析之后,此种植被资料既可与当代科学研究成果互相印证,又可帮助取决科学界对黄土区原始植被尚未一致的意见。
评分值得好好收藏此系列丛书
评分大师的著作,很好很好,送货很及时
评分不感兴趣的还是不收了,只收感兴趣的
评分这套书一直想买的,趁活动买了。
评分严重囤积症患者!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这病,得治啊!这不,碰上活动,又是十几本十几本地往家搬,家里都堆不下了,剁手,剁手,剁手!!!买书太多,无法对内容进行点评,所以无法在这里给其它亲有效的评价参考,目前只能从外观包装上来作评,把囤积的书认真读完后再一一追评了。SO,本书外包装完好,派送速度挺快的,书没有破损污渍情况出现。
评分何炳棣先生的书,少说也等了两年了,中华书局出书就是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