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农业起源于黄土区域。为比较深刻了解中国农业的起源,治史者必须对黄土区域的古自然环境有正确的认识。
《何炳棣著作集: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上编将近年中国科学界对黄土多方面研究的结果,作一极简单的摘要,以充本刊中编和下编的必要科学背景知识。
《何炳棣著作集: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中编详细分析我国古代文献中的植被资料。此项工作的意义有二。一、植被是温度、雨量、土壤、生物和历史(人为因素)的综合产物,与农业起源有极密切的关系。二、我国古代文献之中,比较丰富而又具有科学价值的资料就是有关植被的记载。经过统计和分析之后,此种植被资料既可与当代科学研究成果互相印证,又可帮助取决科学界对黄土区原始植被尚未一致的意见。
《何炳棣著作集: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下编的主旨是根据多方面史实说明我国远古的农业体系的特殊区域性和独立性。旧大陆两河、尼罗河、印度河等区域的古代农业体系,是建立于泛滥平原、原始灌溉与大小麦作之上。我国远古的农业体系,是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基础之上——小河流域的黄土台地、旱地耕作和标准“中华型”的农作物组合。因语文之隔,西方植物及其他相关学术部门对中国粮食作物的起源,有不少偏谬之论,因此本编的重心即在以考古、植物、文献、语言多方面的资料,检讨个别农作物是否原生于华北、江淮,是否为我国先民所*早培育。本编讨论的主要对象虽是古代中国,但不得不有时牵涉到旧大陆其他古文化的农作系统,因此本编所论各节,对一般农业和文化起源的理论,都可能有或多或少的意义。这种理论上的意义,“全刊小结”中有较有系统的讨论。
作者简介
何炳棣 1917年生于天津,祖籍浙江金华。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1944年考取清华第六届留美公费生,1945年底赴美,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美国鄂宛加州大学。先后当选“中研院”院士、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高级研究员。1975—1976年任美国亚洲学会会长。重要著作有:《中国会馆史论》《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关问题 1368—1953》《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明清社会史论》《中国历代土地数字考实》《读史阅世六十年》《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等。
目录
中国文化的土生起源:三十年后的自我检讨(代序)
前言
上编 中国黄土区域的古自然环境
甲 中国黄土的地理分布
乙 黄土的成因和主要黄土地层
丙 黄土区域的土壤
丁 黄土区域的古动物群
戊 黄土区域的古植被
中编 古代文献中黄土区域的植被
甲 文献述要
乙 植被记载
丙 植被资料的统计与分析
丁 历代伐林论要
下编 中国农业的起源
甲 中国最古农业的基本特征
乙 “小米”与农业的开始
丙 高梁
丁 稻
戊 麦
己 其他
全刊小结
劳榦:《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跋
后记
征引及参考书目
何炳棣教授履历及主要著作目录
精彩书摘
《何炳棣著作集: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
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氏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仰韶文化”自是大著。安氏携返瑞典多件仰韶村掘出陶片之中,有一陶罐残片,其上充满谷壳印痕。数年后经瑞典植物学家G.Edman及E.Soderberg研究,断定为人工栽培稻谷(Oryzasativa)的外壳。二氏所撰德文鉴定报告,于1929年由中国地质学会发表1。由于近年仰韶文化遗址发现日多,我国考古学界一般认为仰韶村遗物所代表的文化,并非今日公认的“典型”仰韶文化,而可能是属于仰韶晚期夹杂龙山成分的文化。
仰韶村陶片上的稻谷印痕,安氏本人及当时考古学界都认为是惊人的考古发现。因为当时西方考古学家自始即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假定一中国新石器文化渊源于西南亚,中国最早的农作物应该是西南亚原生、早己种植的小麦。即使中国考古及植物学家,对仰韶村史前人工种植的稻,亦往往不能完全无疑,因为原生野稻无疑义出于热带及亚热带季候风区雨量充沛的地带,而仰韶村却在河南西部的黄土区域,其文化年代又如此之早。但仰韶村稻谷的鉴定,极为严谨,不容再加怀疑。而且近年陕西华县柳子镇比较典型的仰韶文化层中,草灰中夹杂粟的外壳,“此外尚发现有类似稻谷之遗迹,因未经进一步研究,目前尚难肯定”1。我们渴望柳子镇“稻谷”的精确鉴定,因为如果陕西渭水盆地仰韶期间确已有稻,我们不但可以不专靠仰韶村稻壳的“孤证”,而且可以进一步肯定我国古文化的核心区的最早农作物系统的复杂性和原始创造性。
治史者最不可少的是绝对年代。根据本刊本编乙节中的讨论,仰韶文化的上限可能推早到纪元前第五个千年,其下限无论如何也不像会晚过纪元前3000年。我们最主要的根据是台湾龙山文化遗物,经放射性碳素14的试验,说明这一史前文化在纪元前2500年左右已经开始。保守的看法,仰韶村的稻植应该不晚于纪元前3000年,柳子镇的稻谷,如果证实,应该还要早些。
近十七八年来新石器时代遗址在全国各地的大批发现,使我们初步了解华北仰韶和龙山两古文化对长江流域各种新石器文化的影响。长江流域虽在本刊认为古文化“核心区”之外,但长江及淮水流域新石器遗址中稻谷的发现.极有助于我们对“核心区”最初农作系统的研究。
近年江淮区域史前考古重要收获之一,是江苏淮安青莲岗文化的发现。“从文化面貌上看,它与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外,东南方有安徽肥东大陈墩、江苏南京庙山,无锡仙蠡墩,浙江吴兴钱山漾,杭州水田畈等五处;在”核心区“之南有湖北京山屈家岭、朱家嘴,天门石家河,武昌放鹰台等四处。我国史前稻谷的发现,以出处言,至少已有十处之多,以时代论,上起仰韶,下迄商殷前夕,前后相距可能两千年之久。这种考古收获,即以世界水准衡量,亦不能谓为不富。但我们不能仅就中国稻谷的考古发现即作一般性的推论。因为稻在世界农业史上的地位极为重要,有关稻的起源的植物学及考古学上的问题甚为复杂,我们不能不先检讨世界野生稻的地理分布及栽培稻的主要考古及文献资料。
本编乙丙两节已一再指出西方植物学家因语文之隔,往往不能充分了解我国对世界农业的贡献。关于稻的起源及其传布,西方学者对中国考古及文献资料,更为茫然。其中偏谬之见甚多,应择要加以辨正。
……
前言/序言
《何炳棣著作集》出版说明
何炳棣先生,著名历史学家。1917年4月6日出生于天津。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1944年考取第六届清华中美庚款留美公费生,1945年赴美。1946至1948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主修英国及西欧史博士课程,通过口试,1952年获得博士学位。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曾先后任教于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1948-196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1963-1987年)、美国鄂宛加州大学(1987-1990年)。1966年当选台湾“中研院”院士。1975至1976年任美国亚洲学会会长。1979年获选为美国艺文及科学院院士。1997年获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高级研究员。2012年6月7日,在美国加州家中去世。
何炳棣先生自幼在“亲老家衰”的自我压力下,发奋读书,力争上游。博士毕业后,即致力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其关于明清人口及明清社会阶层间流动的研究专著,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60年代末,何先生的研究兴趣转入中国农业的起源,并进而把研究对象扩展到中国文化的起源上。《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东方的摇篮》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80年代末、90年代初,何先生在深思熟虑后,决然投入先秦思想史领域,选择“攻坚”,研究中国思想史中最关键的基本课题,完成了一系列重要论文。
何炳棣先生一生治学,从不做“第二等”的题目,向来“扎硬寨,打死仗”,视野宏阔,博征史料,而著述则精要严谨,下笔必有建树,且数十年坚韧不拔,孜孜不倦,故成就卓著,贡献杰出。
何炳棣先生与中华书局交往密切,晚年拟将毕生著述加以修订,交付中华书局,以“何炳棣著作集”之名,系列出版。其主要学术著作,多用英文写作与首次发表,其中部分已被译为中文,皆应收入“著作集”中;未译为中文的,待译成后再行收入。而晚年有关思想史方面的系列论文,为何先生一生学术的“画龙点睛”之作,则均以中文写成,编为《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论》,收入“著作集”中。遗憾的是,天不假年,何炳棣先生未能完成全部修订工作,更未能亲见“何炳棣著作集”的出版。好在,学术可以长存。
中华书局编辑部
2015年2月
何炳棣著作集: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 epub pdf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炳棣著作集: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 下载 epub mobi pdf txt 电子书 2025
评分
☆☆☆☆☆
《何炳棣著作集:黄土与中国农业的起源》上编将近年中国科学界对黄土多方面研究的结果,作一极简单的摘要,以充本刊中编和下编的必要科学背景知识。
评分
☆☆☆☆☆
“为学术存真”显现的是何先生治学之严谨态度。
评分
☆☆☆☆☆
书到了,很不错,物流也快 服务态度也好,尤其是书的价值特别大 值得拥有!
评分
☆☆☆☆☆
囤货季,但服务比去年前年差一大截了
评分
☆☆☆☆☆
很好的一本书,可以看看
评分
☆☆☆☆☆
3.掌柜太善良了,真是干一行懂一行呀。在掌柜的指导下我都快变内行人士了!
评分
☆☆☆☆☆
刚好赶上这次有优惠券?(????)
评分
☆☆☆☆☆
京东的商品还是可以的 物流也不错
评分
☆☆☆☆☆
书不错,喜欢文史的朋友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