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学者文库:中国民族语言文字大辞典》介绍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地学者对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成果,包括专著和大量的学术论文。粗略统计,已经选收并介绍了约700部专著。这些都是学者们多年来在某一领域潜心研究的成果。它们或者填补了某一领域的空白,或者对某问题有了新的发现、提出了新的看法和搜集到新的资料。这些都是宝贵的精神财产。我们从全国各类刊物中挑选出的3000多篇论文,它们涉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学、文化方面宏观或微观的问题,其范围甚为广泛,多是作者们的力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辞典对这些论文萃取其精华写成简介,以便读者能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做进一步的探究。这部分也是本辞典的亮点之一。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绪论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史的回顾
第一部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
(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介
(二)中国少数民族文字简介
第二部分:有关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术语、历史文献
(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常用的术语
(二)有关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重要历史文献和民间流传的语文作品
第三部分:有关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著作
(一)专著简介
(二)论文简介
第四部分:从事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翻译、教育工作的专家、学者简介
附录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条目索引
后记
前言/序言
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工作如雨后春笋般飞速发展,新的著作不断问世,新的人才不断涌现,各项工作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为了充分反映这一盛况,向世人展示有关中国少数民族语文方面的丰硕成果和有关信息,编写一部综合性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大辞典正合时宜。本书定名为《中国民族语言文字大辞典》是因为它囊括了有关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各方面的内容。为了让读者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调查研究有一个总的印象,在前面的“绪论”里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的历史作一个简略的回顾。内容包括20世纪前50年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民族语言调查研究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民族语言调查研究三大部分。本书对第三部分的介绍尤其着重,分九个部分详细介绍了近30余年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研究方面的成果。
本书正文首要介绍的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的情况。目前,由中国政府确认的56个民族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语言,有的民族还使用两种或更多的语言。如藏、门巴、景颇、瑶、怒、裕固、高山等民族使用的语言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而汉族除了绝大多数使用汉语各种方言以外,还有几个地方汉族成分的人使用的是“非汉语”,如广东西北部地区有8万余人使用“标话”,海南岛北部临高县以及澄迈、琼山一些地方有50万余人使用“临高语”,海南岛西部东方市和昌江县约有10万人使用“村语”,他们的民族成分都是汉族,但都分别使用一种“非汉语”作为母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主要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央政府对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语言进行了全面的普查,于20世纪80年代陆续出版了包括59种语言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近30年来,经过学者们的不断努力,又陆续发现并调查了数十种过去鲜为人知的语言。有的语言使用人数虽然不少,但由于使用者是汉族或其他民族,其语言地位尚不能最终确定,无法以某一民族语言来命名,而大部分的新发现语言使用人口都很少,多处于“濒危”状态,甚至有的行将消失。这些语言既不是汉语方言,也与居住在其他地区的同一民族人所说的语言有所不同。这些“身份不明”的语言,过去多被人忽视,或者被误认为是某一语言的方言。对这些濒危语言加以调查整理,寻找它们的归属,把它们公之于世,丰富中国的语言学宝库,这是我们研究者的责任。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的国土内已经发现并认真调查、识别的“非汉语”近70种。加上原来已介绍过的语言,在中国境内有131种。这些语言大部分已由研究者们做了初步的研究,并陆续出版了有关的研究专著。本辞典对这131种语言都一一进行介绍。另外,中国的少数民族,过去大多数没有自己的文字,有的虽有文字,但使用得也不很普遍,有的已经消亡。还有,在历史上中国各个时期曾经使用过的十几种古文字,虽然早已废弃不用,但它们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在当时也曾发挥过作用。这些都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投入了巨大的财力、物力为一些没有本民族文字的民族创制了拼音文字,或者改进了文字,这些文字有的已经起到应有的作用,有的还处在新创或试验阶段,要发展成为成熟的文字尚需时日。不管这些文字将来的发展前途如何,以后还需时日的磨炼,让它在使用中日臻成熟、不断完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简介这一部分是本书的重要内容之一。语言简介每篇只限在2000字左右,每一篇之后还附有最核心的基本词100多个。文字部分的简介仿照语言简介,字数多少视需要而定。
在术语和历史文献部分,凡是在调查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方面所用到的术语,历史上有关某一民族在语文方面的资料、重要的历史文献都在本辞典的收集范围。收录的原则是,术语类条目只收录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有关的那些,而所列举的例子也尽量使用少数民族语言中较为常见的,并尽量详尽,以增大其信息量。文献类条目只选取其中比较重要的、影响比较大的。
本辞典还介绍了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地学者对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成果,包括专著和大量的学术论文。粗略统计,已经选收并介绍了约700部专著。这些都是学者们多年来在某一领域潜心研究的成果。它们或者填补了某一领域的空白,或者对某问题有了新的发现、提出了新的看法和搜集到新的资料。这些都是宝贵的精神财产。我们从全国各类刊物中挑选出的3000多篇论文,它们涉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学、文化方面宏观或微观的问题,其范围甚为广泛,多是作者们的力作,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辞典对这些论文萃取其精华写成简介,以便读者能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做进一步的探究。这部分也是本辞典的亮点之一。
本辞典还郑重地介绍在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研究、教学、翻译编辑方面作出过一定贡献的专家、学者。他们在数十年的工作生涯中锲而不舍、努力耕耘,付出了很大的辛劳。本书所征集的对象首先是已退休多年且具有高级职称的科学研究人员、教学人员、翻译编辑人员,在过去的年代里,由于条件所限,各种“政治运动”蹉跎了他们的岁月,而展现他们的平台又不多,尽管这样,他们还是做出了一定的成绩。我们希望利用这部辞典尽量展示出来,以表达人们对他们的尊重。另外,在这个研究领域里的一大批后起之秀,在最近30多年的辛勤工作中,新的成绩不断涌现,标志着这项事业日益繁荣发达,后继有人。本辞典共介绍了约500位学者。可以肯定,因为有了新老人物介绍的篇章而使本辞典更为精彩。
参加本辞典撰稿的有300多位学者,由于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编写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在此向各位专家、学者致以诚挚的谢意!同时又由于种种原因,还有不少学者没有联系上,他们的个人简介有的由他人代笔,由于各人的资料详略有异,其简介也不能很全面详尽,而少数缺乏资料的只好暂付阙如,不过对他们的优秀著作本书已尽量收集,并加以介绍。
本辞典条目的排列方法是首先按内容分类,每一部分内的条目按照拼音次序排列先后,查找非常方便。书后附有一个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条目索引,以帮助读者查阅有关内容。
由于内容庞大复杂,遗漏现象不可避免,谨请读者不吝赐教。
《中国民族语言文字大辞典》:一座关于中华民族语言文字宝库的殿堂 在璀璨的中华文明长河中,语言文字始终是传承文化、连接思想、凝聚族群的生命线。中国,这片广袤而多元的土地,孕育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而民族语言文字,正是这些文化最生动、最直接的载体。为了系统梳理、深入研究并向世人展现中国各民族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与辉煌成就,《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学者文库:中国民族语言文字大辞典》应运而生。这部巨著,汇集了中国顶尖语言学家、民族学家和民俗学家的毕生心血,是对中国民族语言文字历史、现状及其未来发展的一次全面、深刻的文献梳理与理论总结,它不仅仅是一部工具书,更是一座珍藏着中华民族语言智慧的宝库,一座供后人瞻仰和学习的殿堂。 一、 宏大的视野与精深的学术积淀 《中国民族语言文字大辞典》的编纂,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中国民族语言文字研究领域数代学人智慧与努力的结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这一国家级学术机构推出的“老学者文库”系列,本身就代表了该领域最前沿、最权威的研究成果。而这部辞典,更是该系列中极具分量的一部。它涵盖了中国境内的主要民族及其使用的语言文字,从最普遍的汉语,到各少数民族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体系的语言,无一不被收录。其收录范围之广,视角之宏大,体现了对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深刻理解和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珍视。 辞典的编纂团队,由一批在中国民族语言文字研究领域享有崇高声誉的老一辈学者组成。他们中有许多人,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对某个民族语言文字的田野调查、文字整理、语法分析和历史演变研究。他们不仅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深入到最基层,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亲身感受语言文字的鲜活生命力。这种深厚的学术积淀和实践经验,使得辞典的内容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概括,更是对活生生语言现象的细致描摹与科学阐释。 二、 辞典的构成与核心内容 《中国民族语言文字大辞典》以其严谨的体例和丰富的内涵,为读者构建了一个全面认识中国民族语言文字的框架。辞典的核心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语言概述与分类: 辞典开篇即会对中国各民族语言进行科学的分类,详细阐述其所属的语系、语族,以及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基本特征。这部分内容为读者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亲缘关系和演变脉络提供了基础。例如,会详细介绍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汉藏语系等主要语系在中国境内的分支,并对各语族的核心语言进行深入分析。 文字系统与演变: 对于拥有独立文字系统的民族,辞典将对其文字的起源、发展、演变过程进行详尽的考证。包括古文字的释读、文字结构的分析、书写规范的形成以及在历史进程中的变迁。例如,对于藏文、维吾尔文、蒙古文等,辞典会深入剖析其独特的造字原理、字母体系以及与宗教、政治、经济等因素的互动关系。对于一些曾经使用过文字但现已不再使用的民族,辞典也会对其文字遗产进行抢救性的记录和研究。 词汇与表达: 辞典的本体部分,将对中国各民族语言的词汇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释义。这包括常用词汇、特色词汇、专门词汇(如称谓、地名、动植物名等)以及成语、谚语、俗语等。对于每一个词条,辞典会给出其在不同民族语言中的对应表达,并进行详细的解释,包括词义的演变、用法的区别、文化内涵等。通过对词汇的深入研究,读者可以窥见各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生活习俗和文化观念。 语法结构与特点: 辞典还将重点分析各民族语言的语法结构。包括语音系统(声母、韵母、声调)、词类划分、句子结构(语序、修辞手段)、句法变化等。这部分内容对于语言学研究者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能够帮助他们理解不同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以及其背后深刻的语言学原理。 民族语言文字的现状与保护: 除了历史梳理和系统分析,辞典还高度关注当代民族语言文字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它会记录各民族语言的使用情况、面临的挑战,以及为保护和传承民族语言文字所做的努力。这部分内容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引起社会各界对民族语言文字保护的关注。 文化语境下的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辞典的内容必然渗透着对民族文化的深入理解。许多词条的解释,不仅仅局限于语言本身,还会追溯其与民族历史、宗教信仰、民间传说、社会习俗等方面的联系。例如,在解释某些神话传说中的专有名词时,辞典会详细介绍其在相关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三、 辞典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中国民族语言文字大辞典》的价值,体现在多个层面: 学术研究的基石: 对于语言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等相关领域的学者而言,这部辞典是一部不可或缺的权威工具书。它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严谨的分析,为深入开展各项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它能够帮助研究者更精准地把握研究对象,避免重复劳动,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文化传承的载体: 语言是文化最核心的要素。通过这部辞典,各民族语言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得以系统地呈现,有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文化认同。它也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为后人研究祖辈的语言智慧、民族历史提供了宝贵的文献。 教育教学的宝库: 对于高等教育机构的语言学、汉语言文学、民族学等专业,这部辞典是重要的教学参考资料。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中国民族语言文字的整体认知,培养其跨语言、跨文化的视野。 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在中国日益强调民族团结和文化自信的今天,深入了解和尊重各民族语言文字,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前提。《中国民族语言文字大辞典》的问世,正是这一时代需求的体现。它能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文化支持。 国际交流的桥梁: 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世界对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越来越感兴趣。这部辞典为国际学者和语言爱好者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威窗口,有助于打破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增进中外人民的友谊。 四、 结语 《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学者文库:中国民族语言文字大辞典》的编纂和出版,是中国语言文字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以其宏大的规模、严谨的学风、深厚的学术底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中国民族语言文字的壮丽画卷。它不仅是对过去研究成果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研究的启迪。这部辞典,如同中国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凝聚了无数智慧,承载了无数故事,必将为中国乃至世界了解中华民族的语言智慧、文化魅力,以及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它是一座永不落幕的学术殿堂,永远欢迎着每一个渴望探索中华语言文化奥秘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