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人和地方:城市、市郊和城镇的社会学 [Urban People and Places:The Sociology of Cities,Suburbs, and Towns]

城市的人和地方:城市、市郊和城镇的社会学 [Urban People and Places:The Sociology of Cities,Suburbs, and Town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丹尼尔·约瑟夫·蒙蒂,[美] 迈克尔·伊恩·博雷尔,[美] 林恩·C.麦格雷戈 著,杨春丽 译
图书标签:
  • 城市社会学
  • 郊区研究
  • 城镇化
  • 社会空间
  • 城市规划
  • 社区研究
  • 人口地理
  • 城市生活
  • 社会变迁
  • 城乡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996243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255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世界城市研究精品译丛
外文名称:Urban People and Places:The Sociology of Cities,Suburbs, and Town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大多数研究都聚焦于城市化的社会经济因素,而本书强调文化因素:城市里各个地方的空间构建如何成为文化信仰、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的产物;人们在城市里各个地方的生活、工作和娱乐,其文化都深受建成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本书大部分的讨论都聚焦于美国,但当它的目光转向全球时,其所呈现的是美国与亚洲、非洲、中南美洲诸国在城市、郊区和城镇的发展及人们的城市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异同之处。《城市的人和地方》全面、透彻、清晰地评述了现代城市世界,客观公正地探讨了城市的建设过程(城市化)和市民在城市里居住和工作时践行的生活方式(城市性)。


内容简介

如标题所示,本书的内容是城市的人和地方:他们如何发展、如何组织、与之相关的问题以及我们处理这些问题的各种方法;这本书也阐述了我们如何谈论这些地方和这些人、如何理解他们;最后也表明了我们建设并居住的这些地方又体现了我们自己的何种特性以及我们共同生活的方式。我们还关注到了亚洲、非洲、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城市的人和地方,对这些地区的城市及市民做了相当细致的讨论。这些讨论,有优点也有局限,但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解读我们熟悉的那些城市类型,即西方国家和经济较发达的国家的城市。


作者简介

丹尼尔·约瑟夫·蒙蒂(Daniel Joseph Monti),圣路易斯大学的教授,研究领域为社会学和公共政策。

迈克尔·伊恩·博雷尔(Michaellan Borer),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社会学副教授。

林恩·C.麦格雷戈(LynCMac Gregor),现任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校区罗伯特.F.和简-E霍尔茨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


内页插图

目录

致谢
关于作者
引言

第一章 西方国家的城市化
前城市聚居点和早期城市聚居点(14世纪中叶前的城市建设)
原工业化城市(14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的城市建设)
工业化城市(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早期的城市化)
后工业化城市(自20世纪中叶开始的城市化)
西方城市化的经验和教训
世界城市化趋势中的一致性
研试题
网络资源

第二章 比较视角下城市的地方和人
非西方和欠发达国家的城市在城市“首位”年代的状况
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区域在“后首位”年代的状况
当代拉丁美洲的城市
非洲和中东的城市区域
亚洲的城市区域
欠发达国家城市“首位”和“过度城市化”产生的影响
欠发达国家城市里的空间组织和社会组织
结束语: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研试题
网络资源

第三章 美国的城市化过程
原工业化殖民时期(1600~1780)的城市
原工业化晚期和工业化早期(1780~1870)的城市
工业化中期至晚期(1870~20世纪20年代)的城市化
工业化晚期和后工业化时期(20世纪20年代~2010)的城市化
城市正在回归吗?
所有的市郊都在发展吗?
城市和郊区会愈来愈相像吗?
再看美国和欠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研讨题

第四章 城市理论的种子:关于城市和社区的经典论述
亚历克西斯·德·托克维尔(1805~1859):对文化和社区的观察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对资本主义和工人阶级的担忧
斐迪南·藤尼斯(1855~1936):城乡差异的后果
埃米尔·涂尔干(1858~1917):从劳动分工到城市意象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城市的本质和体制
格奥尔格·西美尔(1858~1916):城市生活的传统
W.E.B.杜波依斯(1868~1963):种族的结构和经历
结论
研讨题

第五章 城市理论的成果:观察城市和社区的现代视角
城市社会学的芝加哥学派
城市人种论:城市性是一种生活方式
城市生态学:人和植物
城市政治经济和“新的”城市社会学
后现代主义和洛杉矶学派
城市文化视角
结论
研讨题

第六章 城市文化和社区政治
自愿协会、城市文化和社会资本
美国城市文化的历史
衰退中的社区?
科技、社区和城市文化
结论
研讨题

第七章 和亲戚、朋友、陌生人交往:城市、市郊、城镇里的社会控制
群体的社会控制
对陌生人的日常管理
同中存异
市郊的“社会生活”
结论
研讨题

第八章 社会学家、城市规划者和改革家如何弄清现状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数字、图画和文字
我们如何着手研究我们的研究对象
研讨题

第九章 改善城市的人和地方:政策制定者、城市规划专家和社会改
革者如何尽力改善城市
社会改革、城市规划和政策制定中蕴含的思想
城市改革、规划和政策制定之间的联系
20世纪晚期和21世纪早期城市及市郊的规划
解决城市问题时,官方和民间合适的角色是什么?
美国的公私合作关系
社会改革中的公私合作关系
进步主义和21世纪的城市
研讨题
网络资源

第十章 拥抱城市的人和地方的文化
研讨题
术语汇编
参考书目
索引


《城市的人与地方:城市、市郊和城镇的社会学》 概述 《城市的人与地方:城市、市郊和城镇的社会学》深入探索了塑造我们现代生活格局的城市、市郊和城镇的复杂社会动态。这本书不仅考察了这些居住环境在地理上的扩张和变化,更着重揭示了居住在其中的人们如何理解、建构和体验他们的社会世界。通过丰富的理论视角和实证研究,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当代城市生活核心问题的框架,触及了从社区形成、社会分层到空间不平等,再到居民身份认同与归属感等一系列关键议题。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城市、市郊和城镇并非仅仅是物理空间的存在,它们是社会关系、权力结构、文化价值和历史进程相互交织的产物。理解这些地方的社会学意义,需要我们超越简单的描绘,深入挖掘其背后运作的社会力量,以及这些力量如何影响个体与群体的生活经验。 核心主题与内容分析 一、 城市作为社会实验室:起源、发展与变迁 本书的开篇,作者便带领读者回顾了城市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历程,从芝加哥学派的早期经典研究,到后现代视角对城市空间和权力关系的批判性审视。这部分内容详述了城市是如何从工业革命的产物演变成今天我们所知的多元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集聚中心。 早期理论的奠基: 详细阐述了费迪南德·滕尼斯(Ferdinand Tönnies)的“Gemeinschaft und Gesellschaft”(共同体与社会)理论在理解城市化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上的重要性。接着,深入剖析了乔治·齐默尔(Georg Simmel)关于“大都市生活”的经典论述,特别是其对现代个体心理压力、匿名性以及对刺激的渴求的洞察。 芝加哥学派的实地研究: 重点介绍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研究,例如罗伯特·帕克(Robert Park)等人对城市生态学、社会分层、移民社区、犯罪与偏差行为的实地调查。这些研究为我们理解城市内部的区域划分、社会隔离以及不同群体在城市中的生存策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证据。 城市化的新浪潮: 探讨了20世纪后期以来全球化、后工业化以及信息技术发展对城市形态和功能带来的深刻变革。这包括城市中心区的复兴(gentrification)、新经济区的崛起、以及城市空间的商品化和符号化。 二、 市郊的崛起与社会分化:美国梦的具象化与挑战 市郊的兴起是20世纪中叶以来城市发展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本书对此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社会学分析。作者探讨了市郊空间是如何成为某种特定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象征,同时也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社会不平等和文化张力。 市郊化背后的驱动力: 分析了经济因素(如汽车的普及、住房政策、郊区就业机会的增长)、社会因素(如对城市污染、犯罪和拥挤的担忧,对家庭生活和郊区“理想社区”的向往)以及政策因素(如联邦住房政策对郊区发展的推动)如何共同作用,导致了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向外迁移。 市郊的社会景观: 描绘了市郊的多样性,从传统的单户住宅区到高密度混合用途的开发区,再到作为就业中心的商业地产。同时,也讨论了市郊内部的社会分层,例如收入、种族、教育程度等因素如何导致不同市郊社区的形成,以及这些社区在资源、服务和机会上的差异。 市郊生活的社会学: 探讨了市郊居民的身份认同、社区参与、家庭模式以及社会网络。这部分内容揭示了市郊生活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体验和挑战,包括通勤的压力、社区认同的脆弱性、以及对“非主流”群体在市郊生存的困难。 三、 城镇的特性与社区的维系: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空间 本书并未将目光仅仅局限于大城市及其市郊,而是同样关注了城镇——那些介于大型都市和乡村区域之间的中间地带。作者探讨了城镇在当代社会结构中的独特地位,以及它们如何面临与城市和乡村相似但又截然不同的挑战。 城镇的定义与分类: 区分了不同规模和功能的城镇,包括作为大都市卫星城的“ commuter towns”(通勤城镇)、作为区域性经济中心的“ regional centers”(区域中心)、以及那些具有独特历史和文化身份的“ historic towns”(历史城镇)。 城镇的社区动态: 深入研究了城镇居民如何维系社区感和邻里关系。这包括对地方认同的形成、社区组织的运作、以及城镇居民在面对外部经济和文化冲击时的集体行动。 城镇面临的挑战: 分析了城镇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例如经济衰退、人才流失、基础设施老化、以及与周边大都市在资源和影响力上的竞争。同时,也探讨了城镇如何发挥其特有的优势,例如更紧密的社区联系、更易于管理的生活节奏,以及潜在的生态优势。 四、 城市、市郊和城镇的社会议题:不平等、认同与未来 在对不同居住环境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本书转向了贯穿其中的一系列核心社会议题,这些议题深刻地影响着所有类型的居住空间。 空间不平等与社会分层: 这是本书讨论的重中之重。作者详细分析了经济不平等如何在城市、市郊和城镇的空间分布中显现,包括住房的获取、教育资源的分配、就业机会的差异、以及公共服务的可及性。本书将深入探讨“地理的惩罚”(spatial punishment)和“地理的特权”(spatial privilege)如何影响个体和社会群体的命运。 种族、族裔与居住隔离: 探讨了种族和族裔群体在居住模式上的隔离现象,以及这种隔离如何产生和维持社会不平等。这包括历史遗留下来的歧视性住房政策、社区的形成过程、以及不同群体在城市、市郊和城镇中的居住选择和体验。 身份认同与归属感: 探讨了居住环境如何塑造个体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这包括人们如何将自己与特定的城市、市郊或城镇联系起来,以及这种联系如何受到社会阶层、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的影响。本书关注了人们在“地方”中寻求意义和认同的努力。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性: 探讨了城市、市郊和城镇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挑战,例如污染、交通拥堵、资源消耗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本书将审视不同居住模式对环境的影响,并探讨构建更可持续的居住未来的可能性。 治理与政策的挑战: 分析了不同层级的政府在规划、管理和改造城市、市郊和城镇中所扮演的角色。这包括城市规划的演变、地方政府的权力与局限、以及社会政策在缓解不平等、促进包容性发展中的作用。 技术变革与未来居住模式: 探讨了信息技术、共享经济、远程工作等新兴趋势如何重塑人们对居住空间的理解和选择,以及这些变化可能为城市、市郊和城镇的未来发展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方法论与理论视角 本书的分析建立在扎实的社会学理论基础之上,并广泛借鉴了多种研究方法。 理论框架: 整合了诸如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后结构主义的空间理论、符号互动论的微观视角、以及新城市社会学的宏观研究等多种理论流派。作者并不拘泥于单一理论,而是强调不同理论在解释复杂社会现象时的互补性。 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民族志调查、统计数据分析、历史文献回顾等多种研究方法被巧妙地运用,为读者提供了丰富而多维度的理解。 结论 《城市的人与地方:城市、市郊和城镇的社会学》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构成我们社会基础的居住环境。本书不仅仅是对城市、市郊和城镇进行地理描述,它更是一次对这些空间中涌现出的社会关系、权力斗争、文化价值和个体体验的社会学探究。通过深入的分析和精妙的论证,本书揭示了我们所居住的“地方”如何塑造我们,以及我们又如何反过来塑造“地方”。这是一本对于任何希望深入理解当代社会生活复杂性、关注城市化进程以及关注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读者而言,都极具价值和启发性的著作。它鼓励我们以更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周遭的居住环境,并思考如何构建一个更公正、更宜居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初翻这本厚重的著作时,我有些担心它会过于晦涩和学院化,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是多余的。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实,语言流畅且富有画面感,即便是对于一个并非社会学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也能轻松地跟随其思路深入探讨。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探讨。它不再将地方仅仅看作一个坐标,而是深入挖掘人们如何通过日常的互动、符号的解读以及集体的记忆,来“建造”和“体验”他们的居住地。比如,作者对某个特定通勤线路上的乘客行为模式的描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细致观察,勾勒出了一种现代都市中特有的疏离与连接并存的状态。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强大的分析工具包,让你以后在看到任何关于城市规划、社区发展的新闻报道时,都能立刻切换到一种更具批判性和深度的视角去审视。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组织得极为巧妙,它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或者单纯的地理分类来展开的,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社会学概念,如流动性、边界、和排斥/包容机制来构建论点的。这种组织方式使得全书的论述逻辑性极强,阅读体验也更像是在跟随一个清晰的侦探故事,层层剥茧地揭示城市生活的真相。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流动性”的分析,它不只是指汽车和地铁的移动,更是关于人口、信息乃至资本的跨区域流动如何重塑了传统城镇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跨国案例,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视野,证明了这些社会现象并非仅限于某个特定的西方国家,而是全球城市化浪潮下的普遍挑战。这本书为任何想深入理解现代社会地理结构的人,提供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基石。

评分

这绝对是一部需要反复品读的著作,它不适合那种只求快速获取结论的读者。作者的写作风格是那种需要你停下来,反复思考其中引用的每一个社会学定义和每一个案例背后暗示的更深层含义的类型。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城市边缘地带(peri-urban areas)的描绘,这些地带常常被忽视,被视为介于“成熟城市”和“纯粹乡村”之间的灰色地带,但作者却揭示了它们在文化生产和社会身份重塑方面的重要作用。书中对这些边缘化空间的细致刻画,颠覆了我之前对“郊区”的刻板印象——不再是沉闷的居住区,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充满潜在冲突的社会实验室。阅读过程虽然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但那种知识和理解被拓展的满足感是无与伦比的。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整体评价是,它成功地打破了地理学和城市社会学之间长期存在的壁垒。以往很多研究要么过于关注宏观的经济驱动力,要么沉溺于微观的个体心理分析,而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完美地找到了那个“中间地带”。它清晰地展示了,郊区的“同质化”现象并非简单的文化趋同,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住房政策、市场压力和身份认同追求共同塑造的结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文化冲突和空间隔离问题时的那种不偏不倚的态度。没有一味地指责,而是冷静地呈现了不同群体为了争夺城市和郊区的公共空间和象征意义而进行的无声的较量。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什么是社区”这个问题,有了比以前丰富十倍的理解层次。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简直令人惊叹,它不只是简单地描述了城市、郊区和城镇的物理结构,而是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这些空间背后的社会脉络。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人”与“地方”关系时的那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读起来,我仿佛能闻到老城区雨后柏油路的气味,也能感受到市郊那些崭新联排别墅里弥漫的微妙的阶层焦虑。作者并没有落入那种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叙事中,比如“城市是进步的,郊区是停滞的”,而是展示了它们之间复杂、流动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关于社会资本如何在不同地理尺度上积累和消散的章节,真是发人深省。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所居住的环境,那些习以为常的街角、公园和通勤路线,突然间都充满了历史的重量和社会学的张力。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既有宏大的理论框架支撑,又不失生动的案例研究来打动读者。

评分

此书讲述西方国家城市化的故事;同时和拉美、非洲和亚洲的城市的城市变化模式进行比较。它追溯了城市研究的传统视角及其渊源:托克维尔、马克思和恩格斯、滕尼斯、涂尔干、韦伯、西美尔、杜波依斯等。20、21世纪城市社会学的主要思想流派(芝加哥学派、城市人种论、城市生态学、城市政治经济学、洛杉矶学派、城市文化视角)都立足于这些传统思想家所奠定的基础之上。经典理论、现代思想各自为一章,使得这本书的根基扎实,内容丰富。有趣味,有价值,思想深刻。

评分

此书讲述西方国家城市化的故事;同时和拉美、非洲和亚洲的城市的城市变化模式进行比较。它追溯了城市研究的传统视角及其渊源:托克维尔、马克思和恩格斯、滕尼斯、涂尔干、韦伯、西美尔、杜波依斯等。20、21世纪城市社会学的主要思想流派(芝加哥学派、城市人种论、城市生态学、城市政治经济学、洛杉矶学派、城市文化视角)都立足于这些传统思想家所奠定的基础之上。经典理论、现代思想各自为一章,使得这本书的根基扎实,内容丰富。有趣味,有价值,思想深刻。

评分

商品不错,具有较好的使用价值,性价比也较高。

评分

质量非常好,下次还会来的!物流也特别快,真的非常给力!

评分

南大这套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评分

好评

评分

价廉物美,还送货上门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南大这套书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