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从晚清秀才到民国教师,从同盟会骨干到“延安五老”,谢觉哉先生的一生历尽了中国现代史的苦难与艰辛。奔波一生,劫波度尽,两位夫人,儿女成群,是革命者,也是有担当的丈夫、有爱心的慈父。时代洪流掩不住涓涓温情,岁月流逝洗不尽如山父爱!
海报:
谢觉哉先生,“延安五老”之一,是很早参加中国共产党的老一辈革命家。他1905年考取晚清秀才,参加革命前在湖南宁乡老家与夫人何敦秀育有四男三女;1937年9月在甘肃兰州八路军办事处与王定国结为伉俪,育有五男二女,并长年抚养亲友们的十多名子女。
本书为谢飞老师近年潜心整理其父谢觉哉先生的家书选编,涵盖谢觉哉先生从20世纪2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的115封家书。书稿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辑是1920到1960年代,谢觉哉写给宁乡老家夫人何敦秀及子女的书信,文字生动,情感真挚,书信中除了表达对家乡妻子的惦念、对子女的谆谆教导与对乡亲故友的感怀之外,还涉及了当时的历史事件与时代变迁,包括军阀混战、延安生活以及建国后的土改政策等,具有一定的历史参考价值。第二辑是1950至1970年代谢觉哉先生写给王定国夫人及子女的书信,主要内容是夫妻之间的关爱、对子女的教育开导等,体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优良作风。书信中涉及读书、养生、提倡节俭等话题,展现了谢觉哉先生的生活态度以及为人处世的个人原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第三辑是1950至1960年代谢觉哉写给家乡干部和友人的书信,通过书信了解家乡的情况与变化,对于当地干部的浮夸风等不良行为多有批评教育。全书百余封书信,纵贯近半个世纪,集亲情、乡情于一体,也从一个家庭的变迁映射出一个时代的动荡与革新。
谢觉哉(1884—1971),字焕南,别号觉哉,亦作觉斋。“延安五老”之一,著名的法学家和教育家、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1884年出生,湖南宁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他在中央苏区任内务部长时,主持和参加起草了中国红色革命政权很早的《劳动法》、《土地法》等法令和条例。1934年参加长征后,历任陕甘宁边区内务部部长、参议会副议长等职,制定与推行了《选举条例》、《宪法草案》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内务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等职。曾出版著述《不惑集》、《谢觉哉杂文选》、《一得书》、《学语集锦》等;20世纪80年代整理出版《谢觉哉日记》、《谢觉哉文集》《谢觉哉诗集》等。
谢飞,谢觉哉之子,1942年出生于延安。196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后留校任教,先后任副院长、教授,并担任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导演电影作品包括《我们的田野》、《湘女萧萧》、《本命年》、《香魂女》、《黑骏马》、《益西卓玛》等,多次荣获国内外电影大奖。
读懂父亲 谢飞I
第一辑?致何敦秀夫人、儿女及家乡亲人
一九二〇至一九四〇年代
致王养吾,自宁乡云山(1919年5月2日)002
致何敦秀,自长沙(1921年4月16日、28日)003
致继母等家人,自长沙(约1922年前后)007
致谢式坤,自长沙(1922年9月18日)009
致谢式坤,自长沙(1924年某日)012
致何秋岩,自上海(1928年12月)015
致何敦秀,自兰州(1937年春)017
致何敦秀,自兰州(1937年8月)019
致何敦秀,自延安(1939年9月8日)021
致何敦秀,自延安(1943年1月26日)025
致何敦秀,自延安(1943年2月16日)029
致何敦秀,自延安(1943年6月13日)031
致何敦秀,自延安(1944年1月2日)033
致又大婆婆,自延安(1944年4月21日)035
致何敦秀等,自延安(1945年4月3日)040
致何敦秀,自延安(1946年1月27日)044
致何敦秀,自延安(1946年2月8日)046
致谢放,自山西后甘泉(1948年2月6日)048
致谢放、吴爱春,自河北西柏坡(1948年5月3日)051
致谢子谷,自北京(1949年某日)053
致谢子谷、谢廉伯,自北京(1949年9月7日)055
致谢廉伯、谢子谷,自北京(1949年10月4日)058
一九五〇至一九六〇年代
致谢子谷、谢廉伯,自北京(1950年1月21日)063
致何敦秀夫人及儿女,自北京(1950年8月15日)066
致谢廉伯、谢子谷,自北京(1950年10月4日)069
致谢放,自北京(1950年12月23日)070
致谢谦芳等,自北京(1951年1月27日)072
致谢放、谢子谷,自北京(1951年2月11日)076
致谢廉伯等,自北京(1951年5月25日)079
致何敦秀,自北京(1951年9月7日)082
致谢子谷、谢冰茹,自北京(1952年1月1日)088
致吴岂凡,自北京(1952年1月16日)091
致吴岂凡,自北京(1952年3月28日)093
致何关淑等,自北京(1952年6月26日)095
致谢谦芳,自北京(1952年10月1日)098
致谢廉伯、谢鲁宜,自北京(1952年10月30日)101
致谢放,自北京(1952年12月23日)103
致谢子谷,自北京(1953年7月9日)104
致谢金圃,自北京(1953年8月7日)106
致谢廉伯、谢子谷,自北京(1953年10月6日)109
致谢子谷、谢廉伯,自北京(1954年4月16日)111
致谢冰茹,自北京(1954年6月11日)112
致吴岂凡、谢寄祥,自北京(1954年9月12日)114
致吴岂凡、谢寄祥,自北京(1955年3月2日)116
致谢廉伯,自北京(1955年4月21日)118
致谢子谷,自北京(1955年6月22日)122
致谢子谷,自北京(1955年10月16日)124
致谢廉伯,自北京(1955年11月10日)126
致吴岂凡,自北京(1955年12月14日)129
致谢凡宣、谢典衡,自北京(1956年某日)132
致吴岂凡,自北京(1956年10月16日)134
致吴岂凡,自北京(1956年11月26日)136
致潘云冰,自北京(1957年5月17日)138
致姜一,自北京(1957年5月21日)141
致谢廉伯等,自北京(1957年7月8日)143
致谢笠仲,自北京(1958年2月4日)150
致谢子谷,自北京(1958年12月15日)152
致谢群英等,自北京(1960年3月29日)154
致谢廉伯、谢子谷,自北京(1961年1月20日)159
致吴岂凡,自北京(1961年5月23日)163
致谢寄祥,自北京(1961年7月1日)165
致谢子谷,自北京(1962年4月26日)168
致谢子谷,自北京(1962年5月15日)170
致谢金圃,自北京(1963年5月23日)171
第二辑?致王定国夫人及儿女
一九五〇至一九七〇年代
致张曙时等,自北京(1952年12月23日)177
致王定国,自西安(于1956年6月18日来信上的批?改)181
致孩子们,自北京(1957年1月30日)185
致王定国,自长沙(1957年3月22日)187
致王定国,自杭州(1957年4月5日)191
致谢飘,自北京(1958年10月6日)193
致王定国,自庐山(1959年3月10日)196
致王桂芳,自杭州(1959年3月27日)199
致王定国,自北京(1959年7月29日)201
致儿女,自广州(1960年1月前后)203
致谢飘,自北京(1960年9月26日)205
致王定国,自福州(1961年2月10日)207
致儿女,自福建(1961年2月28日)210
致谢飘,自北京(1961年3月19日)214
致儿女,自北京(1961年4月2日)217
致谢飘、谢瑗,自北京(1961年4月12日)221
致谢飘,自北京(1961年4月25日)223
致谢飘、谢瑗,自北京(1961年5月7日)228
致谢瑗,自北京(1961年7月11日)231
致谢飘,自北京(1961年7月17日)234
致谢飘,自北京(1961年9月27日)236
致谢飘,自北京(1961年10月14日)238
致儿女,自北京(1961年10月28日)241
致儿女,自北京(1961年11月11日)243
致谢飘,自北京(1961年12月19日)246
致儿女,自广州(1962年1月4日)249
致儿女,自北京(1962年3月8日)251
致谢飘,自北京(1962年5月16日)255
致谢飘,自北京(1962年9月9日)258
致王定国,自北京(1963年1月24日)260
致儿女,自北京(1963年5月26日)262
致王定国,自北京(1963年9月20日)267
致谢瑗,自北京(1965年5月10日)270
第三辑?致家乡干部及友人
一九五〇至一九六〇年代
致张润清,自北京(1954年某日)274
致尹泽南等,自北京(1956年7月17日)277
致张润清等,自北京(1957年1月10日)279
致李淑一,自北京(1957年4月某日)283
致陶承,自北京(1957年5月19日)286
致李学良,自北京(1957年5月24日)288
致姜国仁,自北京(1957年5月24日)291
致李学良、张润清,自北京(1957年7月17日)293
致姜石梅,自北京(1957年8月8日)294
致云山师范及附小全体老师同学,自北京(1959年7月)297
致汤菊中、严岳乔,自北京(1959年某日)299
致张润清,自北京(1960年2月16日)301
致张润清,自北京(1960年3月24日)303
致李学良,自北京(1960年10月10日)306
致李学良、张润清,自北京(1961年7月8日)308
致谢岳云,自北京(1961年9月8日)310
致张润清,自北京(1961年9月20日)313
致谢岳云,自北京(1963年5月前后)317
附录
一 自传谢觉哉321
二 六十自讼谢觉哉331
致何敦秀,自延安(1939年9月8日)
敦秀:
初来信:“今年十月祖母六十正寿,望祖父回家。”回家,暂时不可能;寿文呢,应该写一首。
四十一年前的秋天,我和你结婚了,那天,不记得谁在房里唱“送子”,我的外公拉我进去,说是什么“大事”。现在我俩的孙男女都已十多岁了,你看时间过得多么快!
四十一年当中,我在外的日子占多半,特别是最近十几年,天南地北,热海冰山,一个信没有也不能有。最近可以通信了,但回家的机会,还得等待。如果是平凡女子的话,不免会悔不该嫁个读书郎,更悔不该嫁个革命者。
你是个不平凡的女子,记得那年fowxo队闹到家里,谁都跑了;你都独自一个和他讲理,气盛理直,把那些要放火烧房子的丘八骇住了。又自我出亡在外,反革命找我家里出气,通缉呀,没收呀,你一个妇人要应付这些横逆,听说你一点不惊惶,处置得还好。有朋友来信,说你有丈夫气,其实,平凡的男子不一定比得你上,假如你不是生在这样的社会,读了书,不包脚,那你的本事,会比我强!
家庭生活儿女婚嫁的事,我从来没有管过,现在更来不及管。这付繁重的担子,压在你的肩上,已把你压老了罢!我呢,连物质上给你的帮助,都很少很少,这是对不起你的事!
可惜得很,我虽然敬爱你,却不能喊你做同志,因为社会制度的原因,使得我俩的精神隔离开了,因而也把我俩的形体隔离开了。
再过一十九年即是我俩结婚的六十周年纪念,老话叫“重谐花烛”,要重新拜堂行礼。那时候,也许不要到那时候,革命已经成功,国安家泰,我能够告老还乡,重温夫妻旧梦。等着罢,这不是空想,而是可能达到的。
前信教你从满六十岁那天起,不要再“斩猪草”、“提猪食”了,少管些事,安静过日子,心里放宽广些,吃得好一点,包你活得更长久。
我近来身体很好,裤带子松了三四寸,每天读书做事,可以上十点钟。请你不要挂念!
一九三九年九月八日,你的丈夫在一万里外于日本强盗飞机猛炸之下写成,隔你的生日尚有三个月。
焕南于延安
致谢子谷、谢廉伯,自北京(1950年1月21日)
子谷、廉伯:
儿子要看父亲,父亲也想看看儿子,是人情之常。
刻下你们很穷,北方是荒年,饿死人;你们筹措路费不易,到这里,我又替你们搞吃的住的,也是件麻烦事。如你们还没起身,可以等我一下,等到今年秋收后,估计那时候光景会好一些。到那时来看我,是一样的。打听便车是没有的。因为任何人坐车,都要买票。
你们会说我这个官是“焦官”。是的,“官”而不“焦”,天下大乱;“官”而“焦”了,转乱为安。有诗一首:
你们说我做大官,
我官好比周老官(奇才大老官);
起得早来眠得晚,
能多做事即心安。
问你母亲好。
父字
一月二十一
致孩子们,自北京(1957年1月30日)
亲爱的孩子们:
我想对你们说几句话。
你们应该很好地爱护书本、图画、报纸和杂志。假如谁不爱护,就要批评他,帮助他改正。不管是小人书、教科书,还是课外看的书,看的时候不许把书面、画面弄皱;不可进了中学就丢了小学的书,进了高年级就丢了低年级的书。
下面来给你们讲点故事:
宋朝的大学问家司马光——就是那个打破缸救出来落水小孩的人,他接力的书很多,不管看过多少次,书还像新的一样整整齐齐地放在架子上。
另外,还有一个“徒读父书”的故事,讲战国时代的赵括读了父亲的书,不知道用。但从“读父书”三个字上,我们知道父亲的书儿子读,儿子的书读后孙子读,他们是如何爱护书啊!我小时候读的书,很多是我父亲—你们的祖父读过的。我没有把它们弄坏,到现在我还想念那些书,一九五四年谢放回去,说书都找不全了,我听了很难过。
我在列列这样大的时候,把书乱七八糟地塞在屉子里,被你们的祖父看见了,把我骂了一顿,并亲手给我整理。从此以后,我把读过的书,放在一定的地方,书坏了就补。
在延安,我对书报是很注意的。几年的《新中华报》、《解放日报》没有失掉一张(退出延安时埋在真武洞,被胡军挖出损失了)。到北京后,我没有功夫亲自管理书了,这个工作,现在需要你们来做。
望你们注意并学会做!
你们的爸爸觉哉
一九五七年一月三十日
致儿女,自福建(1961年2月28日)
定定、飘飘、瑗瑗、云云、列列、七七、亚霞、培新、莉莉、星明:
名字一大堆,心也是一堆,我总的回你们几句话。
没有列列和亚霞的信,应该补起来。不是凑多,而是应该写。
定定,桂芳,飞飞信说这一向“妈妈够累了”,能认识这一点是进步,但应更进一步,怎样使你妈妈不这样累?
你妈妈累的事,很多你们都能帮助做或代替做,不要等人叫你做才做。而是人不要你做也争着做,这样做才有趣味,才能学到知识。我几岁的时候,见你祖母蒸饭、切菜、炒菜、洗衣,总要去动手,有时你祖母要我们走开,我还是站在旁边,等到她一歇手,我又动手了。我知一点做饭菜的知识是那时学的。只是洗衣只知踩,不会搓,那时候没有肥皂,洗衣是相当费力的。十几岁的时候就帮助你祖父写账、算数、数钱(那时用的穿眼钱要个个数)等等,我的珠算是那时学的,打珠算能眼睛不看也不会大错。我没做过庄稼,但也知道一点,是小时候跟农民在一起学的。
你们可以替妈妈做些事,有些要问妈妈,教示你们怎样做才去做,有些不要问就自动去做:如打扫房屋,洗衣服,帮助做饭菜,春天到了,还要种菜等。做些针线活——尤其是女孩子。还有大孩子照顾小孩子,替小的孩子收拾衣服,书籍,洗洗等。还有收拾书报等,我曾经写一张字贴在柜子上,不知你们还记得不?
这样,你妈妈不就会不大累了吗?对你们自己也有好处。
定定、飘飘、桂芳、飞飞都想争取入党,使我听了高兴。入党不止是组织上批准你入党,而是要你自己总想行动像个具有共产主义品质的人。你们已读过不少关于共产党典型事迹的书籍或戏剧,你们自己可检查一下,如果有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不无私的帮助人,团结人,学习、劳动、工作上有缺点,不能艰苦朴素……等,就要下决心改正,因为这是和共产党员不相容的。望你们依照你们自己定的志愿好好去做。
你父母听到你们进步的消息,心中就愉快了,我也能多活几年,你妈妈也会不觉得累了。
培新、七七、亚霞、星明、莉莉等年龄还小,但一天天在长大,也要一天天进步。
莉莉叫我爸爸,恐怕是个老爸爸,难以抚育你这个小女儿,哈哈。
到福建休息了一个月,明天将要离此,不要好久就会回来。
此信定定等看后可转寄飘飘,定定给桂芳1信可抄记或摘抄一些给他。
父
二月二十八日
致儿女1,自北京(1962年3月8日)
致子女:
一、看过去,看别人。
从搬家谈起,我不反对搬家。如果必要,房子要修理或让给别人住。我们可以搬到比这还好或比这不好的地方去。
有一个观点必须改正:这个房子是很好的,不要因有点点子毛病,就叫嚷起来。应该知道:不论吃的、住的、穿的好坏都是比较出来的。我们要看过去,看别人。
年纪大的孩子,你们住过延安的房子(定定、飘飘),住过乡里老家的房子(瑗),到北京住过大四眼井的房子,内务部的房子,虽然都不坏,但哪里比得上现在住的房子。论吃与穿也要看过去。我家是地主,我又是有职业的人,我到北京才穿上绸内衣,还是人家送的,手表我以前没有,现在你们穿绸内衣了,戴手表了,七七没有表,可能也会要了。皮鞋,我记得一九三七年去兰州搞统战工作,公家给我买了一双皮鞋,到北京为了接待外宾才买第二双皮鞋。那时我快七十岁了。你们小小年纪就穿皮鞋,且已穿过不止一双。我国出牛皮并不多,皮鞋供应怎能不紧张。
我们的吃,尚不大好,但已比过去好。我的老家是地主,吃得饱但并不那么吃得好。至于你妈妈的老家,靠替人家推磨,靠做小生意,靠捡人家红薯,土里遗下的小红薯,有一顿,没一顿。你舅舅不是因没饭吃,小时候就跑到军队当勤务吗?你妈妈也不是因为穷才参加革命吗?那样的生活,你们是难以想象的。你妈妈要经常对你们谈谈。总之,看过去,我们现在的生活,已经是我们预想不到的了。
说到看别人,你们应知道现在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吃不饱穿不暖,没有房子住。北京的生活,你们是看到了的:有的人一家子住在一间房屋里,农村的老百姓有的一年吃不到油,北京市居民也只分到四两油。鸡蛋、肉是很难买到。你们舅舅那个院子里就是这样。
我们是共产党人,你们是共产党的子女。共产党是人民的勤务员,要帮助广大人民能过好日子,要工作在先享受在后,当广大人民还十分困难的时候,我们过着这样的生活,应该感到不安,而绝不应该感到不足。
我在某招待所的房子里写的诗,有:“愿速化为千广厦,九州男妇尽欢颜。”因为住在那样好的房子里,不能不想起许多人民住的破烂,甚至还没有房子。“广厦”“欢颜”字眼,是杜诗上的,杜甫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思念的“天下寒士”,我们思念的是“九州男妇”,有范围的不同而已。
还有这样的两句唐诗:“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有点像我的现在:老了,身体不健康,应该退休还乡了(上句)。现在人们还有不能安生的,我们每月却领高的工资。这都是人们身上来的,因而不能不有点惭愧。
你们妈妈给我作新衣服,搞吃的,总说:“你快八十岁了,还不穿点吃点?”我说:“我们吃穿已很好了,再好就要过分了。”意思是指此。
你们好些是大人了,应该懂得道理:一、看看自己,看看广大人民,作个比较。二、人民培养了你们,你们将来怎样报答人民,即学习好本事,能做个好的人民勤务员。
享受要与过去比,与广大人民比,不要把将希望的事在现在少数的人实现;不能超过群众或超过太多。如超过或超过多了就要自己警惕。
二、要自己动手。
从买车票谈起,瑗儿的车票买重了,要退。原因是自己没亲自去买,为什么不去呢?是我有警卫员害了你们,害得你们车站的门向东向西,买票的排队情况,都不知道。
凡自己能做的事,都要自己动手。扫地,洗衣服、煮饭、炒菜、院子里挖土种菜、都要做,做惯了,就闲不住,身体也会强壮。你外婆是劳动人民,七十岁了,一早起床就找些事做,身体也很好。
我老了,在这方面不能亲自做你们榜样,但能做的我还是做。
三、对人宽,对己刻。
把难做的事给自己,易做的事给人家。要照顾别人困难,宁肯自己省些。讲个故事:长征时有个时期,我和徐老不在一队,那个时候吃的困难。徐老遇着我,把他带的吃的东西,全部给了我(一共也不过二三斤)。要他留一点,他不肯,理由是他那个单位弄吃的还容易点(其实也并不容易)。徐老满六十时,我送他的诗:“是谁都束腹,赠我竟倾囊。”是指此事。很值得你们学习。
四、爱惜东西。
写毛笔要爱护毛笔。写完把笔洗洗,插入笔帽。要爱护书籍,看完要放回原处。要爱惜自己的衣服、鞋子、被褥、用品等,要知道“来之不易”。这些我以前说过,现在不多说了。今日讲的就是这些。
父
一九六二年三月八日
这本《谢觉哉家书》(精装本)的阅读体验,堪称一次心灵的洗礼。它并没有刻意去宣扬什么伟大的革命道理,而是通过最朴素的语言,展现了一个革命者最真实、最柔软的一面。我能从中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教育力量,那是一种将革命理想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的力量。谢老先生在信中,会用很多生活化的例子来教育子女,比如告诫他们要爱惜粮食,要节约用水,要体谅他人的艰辛。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他一贯的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对我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财富,它提醒我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不能忘记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忘记初心。精装本的质感,让这本书本身就散发着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气息,每一次抚摸着封面的纹理,都仿佛是在与历史对话,与这位伟大的长者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
评分这本《谢觉哉家书》(精装本)带给我的,是一种温润如玉的感受,更像是在品一杯陈年的普洱,越品越有味道。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家庭日常的点滴记录,它们真实而朴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饱含着深情。谢老先生在信中,会关心子女的学业,会询问他们的生活起居,甚至会细致地嘱咐他们要注意身体,不要着凉。这些琐碎的关怀,恰恰是最打动人心的部分。它让我们看到,即使身处革命的洪流之中,即使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使命,那些最基本的家庭温暖和亲情连接,依然是生命中最坚实的情感依托。我还会注意到,谢老先生在教育子女时,总是循循善诱,以身作则。他会将自己的人生经验、革命道理,巧妙地融入到日常的交流中,让子女在不经意间受到熏陶。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在今天的教育环境下,显得尤为珍贵。精装本的装帧,更是恰如其分地衬托了家书内容的价值,让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承载着历史的温度和人文的情怀。
评分初翻开这本《谢觉哉家书》(精装本),就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翻过那一页页精心装帧的纸张,仿佛穿越了时空的屏障,与一位饱经沧桑的老革命家进行着一场跨越世纪的心灵对话。他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不仅仅是作为父亲的慈爱与叮咛,更是一种深沉的家国情怀,一种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那些看似寻常的生活琐事,在谢老先生的笔下,却被赋予了深刻的时代印记和教育意义。他教育子女要勤俭持家,要正直做人,要始终保持一颗为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读着这些家书,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岁月里,如何以坚定的信仰支撑着个人生活,如何将革命的火种代代相传。这种教育方式,比起空洞的说教,来得更为生动、更为深刻,也更能触及人心。精装本的质感更是增添了一份仪式感,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一次对历史的致敬,一次对先辈精神的汲取。我常常在夜晚,点上一盏昏黄的台灯,静静地品读,感受着文字中流淌出的温情与力量,仿佛置身于那个激荡的年代,与谢老先生及其家人一同经历着岁月的洗礼。
评分阅读《谢觉哉家书》(精装本)的过程,对我而言,是一种精神上的“补钙”。我一直对中国近现代史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让我能够从一个革命家的家庭生活切入,去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思考、如何生活的。谢老先生的家书,不像那些宏大的历史叙事,它更加具象化、更加人性化。他会在信中谈论时事,会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更多的时候,他是在和一个父亲的身份,和他的子女进行着平等的对话。他会分享自己的喜悦,也会流露出些许忧虑,这种真实的情感流露,拉近了我和历史的距离。我尤其关注他对于子女的期望,以及他对他们人生道路的指引。从这些信件中,我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一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担当。精装本的设计,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一种对先辈的缅怀,每一次翻阅,都仿佛是对那个时代的一次深度探访。
评分手捧这本《谢觉哉家书》(精装本),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温情与智慧的家族殿堂。它不仅仅是一本家书集,更是一部活生生的教育史,一本关于如何做人、如何处世的教科书。我被谢老先生那深厚的父爱所深深打动,他在字里行间洋溢出的,是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对他们成长道路上的殷切期盼。从信中,我能读到他对于子女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德的塑造。他鼓励子女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有坚定的意志,更要有一颗正直善良的心。这些都是在任何时代都弥足珍贵的品质。而精装本的设计,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一份典雅与庄重,使得每一次翻阅都成为一种享受,一种对先辈精神的追溯与传承。它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教育,是来自生活,来自实践,来自那些看似平凡的点滴之中。
评分挺好的,发货很快,包装也很完整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非常不错!希望京东愈来愈棒! 非常不错!希望京东愈来愈棒!
评分京东搞活动时购买的,超值!
评分非常不错的商品,全部好评(o^^o)??
评分正版图书 ,热卖畅销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7
评分东西很好,包装保护的也很完美。快递小哥很耐心的送的货。最最开心的是真心的实惠,比超市的便宜了许多。对于我们这些没时间的人,京东帮了我们大忙。。。
评分了解一个个名人背后平凡的世界,更好的对待自己的生活?
评分从晚清秀才到民国教师,从同盟会骨干到“延安五老”,谢觉哉先生的一生历尽了中国现代史的苦难与艰辛。奔波一生,劫波度尽,两位夫人,儿女成群,是革命者,也是有担当的丈夫、有爱心的慈父。时代洪流掩不住涓涓温情,岁月流逝洗不尽如山父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