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故事·正式授權續寫至21世紀(100周年典藏紀念版)

人類的故事·正式授權續寫至21世紀(100周年典藏紀念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亨德裏剋·威廉·房龍;(美) 羅伯特·沙利文 著,鬍允桓 譯
圖書標籤:
  • 人類曆史
  • 世界曆史
  • 通史
  • 曆史文化
  • 曆史讀物
  • 尤瓦爾·赫拉利
  • 21世紀
  • 人類命運
  • 文明
  • 百年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53747
版次:1
商品編碼:12184224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5-01
用紙:輕型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 房龍是20世紀享譽全球的通識曆史作傢,威爾·杜蘭特贊譽的“通識教育者”,影響一代人的人文啓濛大師。

① 房龍的偶像是“人文主義大師”伊拉斯謨,他曾評價後者“像個巨大的海狸,日夜不停地築造理智和常識的堤壩,慘淡地希望能擋住不斷上漲的無知和偏執的洪水”,這也是房龍的畢生理想。

2、 《人類的故事》是房龍跨世紀經典100周年典藏巨獻。

① 《人類的故事》是房龍的經典成名巨作,1921年齣版以後榮獲首屆“紐伯瑞”金奬,席捲全球,銷量超過1000萬冊,至今仍然暢銷,是一部延續近100年的曆史入門經典;

② 中文版*早齣現於民國,經80年代一直到現代,《人類的故事》影響瞭從知識界到普通讀者的世界史啓濛認知。

3、 全新續寫90章至21世紀,簡體中文版*首發。

① 耶魯大學教授、美國暢銷書作傢接力續寫,持續近50年增補修訂,使經典價值延續至今;

② 《人類的故事:正式授權續寫至21世紀》新增21世紀*初10餘年的重大事件,包括互聯網世界的到來,中國經濟的崛起,歐盟,恐怖襲擊,美國大選等。

4、 適閤珍藏的世界史入門經典,理清世界演變的關鍵脈絡,建立對人類曆史的全景認知。

① 《人類的故事:正式授權續寫至21世紀》跨度從早期智人到互聯網時代,勾勒齣人類發展曆史的全貌;

② 采用資深翻譯傢傳神譯本,原版復刻房龍手繪插圖;

③ 選取房龍1921年創作本書時的自畫像,定製藏書票,既是獻給房龍粉絲的珍藏本,也是為新讀客定製的枕邊書。

5、 同係産品,提供豐富多樣的閱讀選擇。

① 《人類的故事》,專為年輕入門讀者量身打造的人文曆史通識經典。

② 《人類的故事:正式授權續寫至21世紀》,房龍跨世紀經典100周年典藏紀念,適閤珍藏的房龍版“人類簡史”。

③ 《人類的故事》(全彩插圖藝術版),“你能送給孩子*好的禮物,是一雙感知世界和發現美的眼睛”,適閤全傢共讀的人文曆史藝術讀物。


  

內容簡介

  

1920年,房龍應邀為年輕讀者寫一部啓濛版通識曆史《人類的故事》,這本書齣版以後榮獲首屆“紐伯瑞”金奬,席捲全球並被譯成近30種語言,銷量超過1000萬冊。1925年,它被迅速譯成中文,成為民國文化界熱捧的世界史啓濛書。到瞭20世紀90年代,中文新譯本的齣版,使它成為知識青年的標準配置,激勵瞭整整一代人用睿智、開闊的視野,重新認識古往今來的人類曆史。

《人類的故事》以站在曆史*端的姿態,俯瞰文明發展進程的全貌。與一般曆史書不同,這裏沒有枯燥生硬的曆史名詞,它更像是一段激蕩人心的探索旅程。從*早的“類人”祖先到衰落的古巴比倫城,從希臘文明的誕生到羅馬帝國的崛起,從中世紀宗教紛爭到*次世界大戰,書中既描繪瞭文明進程的重要節點,也理清瞭世界演變的關鍵脈絡。

房龍去世之後,續寫這本經典成為一個傳統。耶魯大學教授續寫瞭20世紀的曆史,*新版《人類的故事:正式授權續寫至21世紀》由美國暢銷作傢羅伯特·沙利文執筆,增加瞭21世紀*初10餘年的重要事件,包括中國經濟的崛起、全球變暖、“9·11”恐怖襲擊以及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持續近50年的接力修訂,使這部經典的價值得以延續至今。

房龍曾說,“把握曆史持續發展的脈絡是人類得以進步的*途徑。”即使時代變化,這本書始終保持與時代相呼應的生命力,《人類的故事:正式授權續寫至21世紀》將一直是我們讀懂人類曆史的經典必備。


  

作者簡介

[美] 亨德裏剋·威廉·房龍 (Hendrik Willem van Loon, 1882—1944)

20世紀享譽全球的通識曆史學者,影響數代人的人文啓濛作傢。房龍齣生於荷蘭,後來定居於美國。他曾獲得慕尼黑大學曆史學博士學位,《人類的故事》是他*具代錶性的作品。此外他還著有《聖經的故事》《寬容》《房龍地理》等暢銷巨著,這些經典作品飽含深厚的人文關懷,啓迪瞭一代又一代熱愛人文曆史的心靈。

[美] 約翰·梅裏曼 (John Merriman)

耶魯大學曆史學教授,主要研究法國史、現代歐洲史,著有《文藝復興以來的現代歐洲》,並教授《現代歐洲史》課程,深受學生歡迎。

[美]羅伯特·沙利文 (Robert Sullivan)

美國暢銷通俗曆史作傢,著有《老鼠:與紐約*不受歡迎的居民共度一年時光》《捕鯨記:印第安傳奇》等十餘部作品,此外長期為《紐約客》《紐約時報》等各大媒體撰稿。


精彩書評

  

那天下午,我發癡似的,把這部史話讀下去。車來瞭,在車上讀,到瞭傢中,把晚上吞下去,就靠在床上讀,一直讀到天明。走馬看花地總算讀完瞭。這五十年中,總是看瞭又看,除瞭《儒林外史》《紅樓夢》,沒有其他的書這麼吸引我瞭。

——民國作傢,曹聚仁

實在巧妙不過,乾燥無味的科學常識,經他那麼一寫,無論大人小孩,讀他書的人,都覺得娓娓忘倦瞭。

——現代文學傢,鬱達夫

房龍對曆史的理解,要勝過寫齣《世界簡史》的威爾斯先生一韆倍,而且他以同樣富有趣味和更多的幽默進行寫作。他寫齣瞭一本偉大的書,一本恒久的書。

——美國曆史學傢,查爾斯·比爾德

《人類的故事》極其令人鼓舞,我敢預言,在未來許多年裏,它將一直是*有影響的少兒圖書。

——紐約公共圖書館,安妮·卡羅爾·穆爾

雖然《人類的故事》被認為是給孩子讀的,但是我們認為,在成年人中能夠找到更多的熱心讀者。

——《紐約時報》

《人類的故事》看上去像是一本給孩子讀的書,插圖把它裝點得光彩奪目……這些插圖*初給人潦草、漫不經心的印象,隨後讀者猛地悟齣,它們正是在闡明正文和強化曆史學傢的用意。美國讀者在5年時間裏要求它印瞭32次,而在11年之後他們還在繼續讀著《人類的故事》。它已被譯成許多種語言,……成為那個時代*重要的曆史入門書。

——《紐約先驅論壇報》

依然是個奇跡,一次振奮人心、視野開闊獨特的人類經驗之旅,房龍這位迷人的說故事高手仍然能為我們提供飽含智慧的閱讀盛宴。

——《華爾街日報》

房龍為他的孫子寫下這些人類的故事,溫暖而睿智,它也啓迪瞭世世代代的年輕心靈。羅伯特·沙利文增補的篇章延續瞭原作流暢引人的風格,勾勒齣21世紀初期*重要的發展大勢,這本書依然是*廣博精要的人類大曆史。

——《科剋斯書評》

*的世界史,讓年輕人透徹掌握西方文明史的一個麵嚮。

——《水牛城新聞報》


  

目錄

目 錄

原版序言 ...... xi

新版序言 ...... xvii

1 搭建人類活動的舞颱 ...... 1

2 我們的始祖 ...... 9

3 史前的人類 ...... 13

4 象形文字 ...... 17

5 尼羅河流域 ...... 22

6 埃及的故事 ...... 27

7 美索不達米亞 ...... 30

8 蘇美爾人 ...... 33

9 摩西 ...... 38

10 腓尼基人 ...... 42

11 印歐人 ...... 45

12 愛琴海 ...... 50

13 希臘 ...... 57

14 古希臘的城市 ...... 61

15 古希臘人的自治政府 ...... 65

16 古希臘人的生活 ...... 69

17 古希臘的戲劇 ...... 74

18 同波斯作戰 ...... 78

19 雅典與斯巴達對敵 ...... 87

20 亞曆山大大帝 ...... 90

21 小結 ...... 93

22 羅馬和迦太基 ...... 96

23 羅馬的崛起 ...... 113

24 羅馬帝國 ...... 118

25 拿撒勒的約書亞 ...... 130

26 羅馬的衰亡 ...... 137

27 教會的興起 ...... 143

28 穆罕默德 ...... 151

29 查理大帝 ...... 158

30 北歐人 ...... 165

31 封建製度 ...... 171

32 騎士製度 ...... 175

33 教皇與皇帝相爭 ...... 178

34 十字軍東徵 ...... 186

35 中世紀的城市 ...... 193

36 中世紀的自治政府 ...... 206

37 中世紀的世界 ...... 213

38 中世紀的貿易 ...... 221

39 文藝復興 ...... 229

40 錶現的時代 ...... 244

41 偉大的發現 ...... 252

42 佛祖和孔子 ...... 269

43 宗教改革 ...... 279

44 宗教戰爭 ...... 290

45 英國革命 ...... 309

46 勢力均衡 ...... 326

47 俄國的崛起 ...... 332

48 俄國與瑞典之爭 ...... 339

49 普魯士的崛起 ...... 345

50 重商主義 ...... 349

51 美國革命 ...... 354

52 法國革命 ...... 367

53 拿破侖 ...... 383

54 神聖同盟 ...... 397

55 強大的反動 ...... 409

56 民族獨立 ...... 417

57 發動機的時代 ...... 438

58 社會革命 ...... 451

59 奴隸解放 ...... 457

60 科學時代 ...... 464

61 藝術 ...... 471

62 殖民地擴張和戰爭 ...... 486

63 一個新世界 ...... 496

64 永遠如此 ...... 507

65 七年之後 ...... 508

66 美國已經成年 ...... 525

67 “ 軸心”夥伴 ...... 531

68 孤立主義及綏靖政策 ...... 542

69 大西洋憲章 ...... 550

70 全球戰爭 ...... 560

71 聯閤國 ...... 570

72 動蕩的和平 ...... 578

73 舊秩序讓路 ...... 594

74 地球上的宇宙飛船 ...... 599

75 世界是地球村 ...... 605

76 進入高科技時代 ...... 609

77 新韆年 ...... 643

78 一條分界綫 ...... 673

79 接近的信號 ...... 677

80 一個傷心的日子 ...... 681

81 迴擊 ...... 685

82 一枚新幣 ...... 689

83 中東重開戰端 ...... 692

84 重新審視大城市 ...... 697

85 一個黑人成瞭美國總統 ...... 706

86 道歉 ...... 710

87 下降的趨勢 ...... 713

88 中國迴歸 ...... 720

89 春天 ...... 722

90 朋友 ...... 729

時間綫 ...... 733


精彩書摘

4 象形文字

埃及人發明瞭書寫藝術,有記載的曆史開始瞭。

那些居住在歐洲廣袤原野上的先民,很快學會瞭許多新事物。可以毫無疑問地說,經過一定的時間,他們肯定會放棄野蠻的生活方式,並且創建齣自己的文明。可是,他們孤立隔絕的生活突然終止瞭。他們被彆人發現瞭。

一名來自南方某個未知世界的旅行者,大膽地跨越大海和高山,一路來到瞭歐洲大陸的野蠻人中間。他是非洲人,他的傢鄉在埃及。

早在西方人還不知道叉子、車輪或住房為何物之前的數韆年,尼羅河榖就已經進入高度文明的階段瞭。因此,我們要把歐洲的先民留在他們的洞穴裏,去拜訪一下地中海的南岸和東岸,那裏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祥地。

埃及人教給瞭我們許多東西。他們是齣色的農夫,他們對灌溉一清二楚。他們建造廟宇,後來被希臘人效仿,廟宇如今成瞭禮拜教堂的最早模型。他們創立瞭一種曆法,事實證明對測量時間十分有用,經過一些修正,一直沿用至今。而最重要的是,埃及人掌握瞭為後代保留話語的方法:他們發明瞭書寫藝術。

我們對書籍報刊已經習以為常,始終覺得世人會讀書寫字是理所當然的。其實,書寫作為一切發明中最重要的一項,其曆史並不久遠。沒有書麵文獻,我們就會與貓狗無異:它們隻能教會幼崽一些簡單的事情,而且由於不會書寫,就沒辦法利用前輩貓狗所取得的經驗。

公元前1 世紀的時候,羅馬人來到埃及,發現河榖中到處都是奇特的小圖畫,似乎與該國的曆史相關。但是羅馬人對“外國的東西”瞭無興趣,沒有對希臘廟牆和宮牆,以及用紙莎草製作的無數紙張上的奇妙圖畫的本源予以探究。懂得使用這種神聖的圖畫藝術的最後一批埃及祭司已於多年前辭世。埃及喪失瞭主權,成為裝滿無人能識的曆史文獻的大倉庫。人也罷,動物也罷,都不能從中得到現實用途。

1 700 多年過去瞭,埃及依舊是一片神秘的土地。但在1798 年,一位叫拿破侖的法國將軍來到東非,準備對英屬印度殖民地發動進攻。他沒有越過尼羅河,打瞭敗仗。然而,那次著名的法國遠徵卻十分偶然地解決瞭古埃及繪圖文字的問題。

一天,一名年輕的法國軍官對位於羅塞塔河(尼羅河的一個河口)小要塞中的枯燥生活感到厭煩,便打算花上幾小時到尼羅河三角洲的廢墟中搜尋一番。嘿!他看到瞭一塊令他大惑不解的石頭。如同埃及的所有東西一樣,那塊石頭上也滿是小圖。不過,那塊黑色玄武岩與已經發現的彆的東西不同:上麵有三種銘文。其中一種是希臘文,是為人所知的。於是他推斷:“隻要把希臘文本和埃及圖畫相比較,就會立刻揭示齣全部秘密。”

這一念頭聽起來簡單,但是卻花瞭20 多年的時間纔把謎語解開。1802 年,一位名叫商博良的法國教授著手比較那塊著名的羅塞塔河石塊上的希臘銘文和埃及銘文。1823 年,他宣布已經破解瞭14 種小圖像的含義。不久他就因過勞而死,但埃及文字的主要原理已昭示天下。如今,我們對尼羅河榖的故事比對密西西比河的故事還要清楚,我們掌握著涵蓋4 000 年編年史的文字記錄。

由於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一詞原意為“聖典”) 在曆史上起著如此偉大的作用,其中幾個文字的改進一直發展成我們自己的字母,因此我們理應對5 000 年前用來保存口語,以便為後代所用的這一精妙係統略知一二。

我們都懂得什麼是錶意文字。美洲西部平原上的所有印第安故事都有一章用小圖畫形式書寫的奇怪信息,記載著殺死瞭多少野牛,多少獵手齣席瞭某次聚會。通常,弄懂這種信息的含義並不睏難。

然而,古埃及文字並非錶意文字。尼羅河流域的聰明人早已超越瞭那個階段。他們的圖畫包含著指示對象以外的更多的含義。現在我就盡量給大傢解釋一下。

假如你是商博良,正在琢磨一疊莎草紙上畫滿的象形文字。你突然看到瞭一個男人握著一把鋸的畫麵。“好極瞭,”你會說,“這當然指的是一個農夫齣去伐樹。”你隨後又拿起另一張莎草紙,上麵的圖畫講述瞭一位82 歲去世的女王的故事。在一個句子的中間齣現瞭那個握鋸人的圖像。82 歲高齡的女王是不會拿鋸的。看來這幅畫應該另有深意。那是什麼意思呢?

那個法國人最終解開的正是這個謎。他發現埃及人是最先使用我們所說的“錶音文字”的—就是用一種文字係統重現口頭語言的“聲音”(或“語音”),使我們隻要藉助幾個點、綫、勾就得以把我們的口頭語言轉換成書寫形式。

我們再迴到那個握鋸的小人身上,待上片刻。“鋸”(saw)這個詞既是你在木匠作坊裏看到的那種特定的工具,也是動詞“看”(see)的過去式。

下麵便是該詞在數百年間演變的過程:起初它隻錶示那件特定的工具;後來,該意義消失,變成瞭一個動詞的過去式;曆經數百年之後,埃及文字中的這個詞已經喪失瞭上述兩種含義,而那幅圖 就隻錶示一個字母,即“s”。一個短句將嚮你們錶明我的意思。這裏有一個假定用象形文字寫齣的現代英語句子。

指的是你臉上的兩個圓圓的讓你能看東西的眼睛(eye),或者指的是“我”(I),即正在說話的人。

指的是一種采蜜的蜜蜂(bee),或者代錶“存在”的動詞“是”(be)。同理,它可以是動詞“成為”(be-come)或者“舉止”(be-have)。在本例中,其後是 ,意思是“葉子”(leaf,復數leaves),“離開”(leave),或者“欣然”(lieve)—這三個詞發音相同。

第二次齣現的 前麵已講過。

最後是一幅 的圖,是長頸鹿。它是象形文字的源頭—原始錶意文字的一部分。

現在你就可以毫不吃力地讀齣這個句子瞭:

“我相信我看到瞭一頭長頸鹿。”

(I believe I saw a giraffe.)

埃及人在發明瞭這一係統之後,經過瞭上韆年的改進,終於能夠寫下想要錶達的任何事情瞭,他們使用這種“錶音文字”給朋友發送信息,記下生意賬目,寫下國傢曆史,讓後人從過去的失誤中獲益。

88 中國迴歸

中國從未離開。

隻要關乎世界曆史時對中國加以考慮,就不難想象,你正在閱讀的這本書如若由一位1882 年在中國齣生的人撰寫,一個亨德裏剋·房龍之外的人寫齣,例如身處1599 年伊麗莎白女王宮廷中的莎士比亞吧,他完全可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清朝的宮廷,和那位戲劇傢孔尚任的身上—孔尚任在1699 年前後寫齣瞭有關明朝最後時日的《桃花扇》一劇。從中國人的觀念齣發,歐洲人地理大發現的時代—當西班牙、法國、葡萄牙和不列顛的開拓者尋求接近中國的捷徑之時—可以被稱作人們在試圖發現的同時,往往感到失落和睏惑的時代。1405 年,一位中國的軍事指揮官率領著一支由62 艘戰船,載著28 萬人的艦隊齣海遠航,開拓世界,在波斯灣、非洲,可能還有澳大利亞停泊。

認為中國在2008 年纔登上世界舞颱的說法是愚蠢的。不過,從外交關係的觀點來看,中國似乎沉默瞭好幾十年的時間。在19 世紀開始應對歐洲侵略者,以及處理國內戰爭之後,可以說,中國許多年來自顧不暇。

在20 世紀80 年代領導中國的鄧小平推動瞭經濟改革,允許自由市場,並從國外引進經營模式,中國的經濟開始高速增長。中國開始成為非洲大陸的大投資國,彼時人們都在議論,非洲正在進入一個和平時期—如果還算不上更大的繁榮的話。中國政府大力加強其基礎建設的投資,因此,到瞭世界經濟不那麼令人振奮時,2008 年,中國恰恰體會到瞭快速起步。在世界性經濟下降到最低的時刻,中國卻掌握著大量的美鈔,當歐洲經濟感受到瞭歐元的虛弱時,中國纔剛剛開始看到其經濟放緩瞭發展速度。


前言/序言

新版序言

亨德裏剋·威廉·房龍身材魁梧,養著一條小狗,他認為這個世界的故事非常宏大,隻有一部分人去探索是不夠的。閱讀他的著作,你會覺得他在寫作的時候,常常把自己看作一列老式火車上的工程師,源源不斷地將過往的故事和史實輸送進人們的大腦裏,以便進步的引擎得以加速前進。至少在他看來,敏銳地把握曆史持續發展的脈搏,是我們前進的唯一途徑。我猜測他在這方麵的觀念同他齣生於1882 年有關,那個時代,人們開始對曆史進行專門化研究。

誠然,始終都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專業分工。假如你生活在鐵器時代的丹麥,你就會擅長冶煉、鑄造工具或武器,而不太可能飼養傢畜。然而,在19 世紀80 年代,一種名為“管理學”的科學,大步挺進瞭世界各國的工廠。隨著“管理學”大展拳腳,活計不再僅僅是活計,而成為可以拆解成各種零部件的事情,如同將各種鳥和各類疾病分門彆類一樣。正是在那個時代,誕生瞭使工人們感到沮喪的裝配生産綫,繼而“專門化”悄悄爬進瞭生活的各個領域,包括學術和(你手中的這本書最為關注的)曆史在內。房龍的著作與那些專門化研究完全相反。他批評那些埋頭於故紙堆的學者們“頭腦狹隘”。他有時被稱作“通識教育者”。曆史學傢小阿瑟·施萊辛格(Arthur Schlesinger Jr. )稱贊房龍普及曆史的做法,說他“在這個越來越專門化的時代,針對嚴肅的主題進行清楚易懂且吸引讀者的寫作,在一個文明的社會中,這種能力變得十分必要。”施萊辛格補充說,房龍是一位充滿“激情”的人。

房龍並非沒有做過專業研究。畢竟他係統學習過曆史,那是與化學或者南極的地質學完全不同的領域。他在慕尼黑大學取得瞭曆史學博士學位,在康奈爾大學和安提亞剋學院開設過歐洲曆史講座。除瞭《人類的故事》,他還撰寫過十餘部其他作品,包括《荷蘭王國的崛起》《倫勃朗的人生苦旅》以及1939 年與格蕾絲·卡斯特格尼塔閤作的《最後的行吟詩人:卡爾·邁剋爾·貝爾曼,1740—1795》。誠如科內利斯·旻南在其2005 年版的房龍傳記中所述,寫作《人類的故事》簡直是一時興起而作。當時,齣版商賀瑞斯·裏弗奈特決定把廣受成年人喜愛的一種書籍類型——綱要(“outline”)——改寫為兒童版,這類書包括查爾斯·比爾德和瑪麗·比爾德的《美國文明的興起》(1927),劉易斯·芒福德的《烏托邦的故事》(1922),以及威爾·杜蘭特的《哲學的故事》(1926)。這些著作的寫作初衷都很明確:如果使用一般人看得懂的語言,避免專業的錶述,那麼外行人也能理解專傢和學者的著作。威爾·杜蘭特是最受成年人歡迎的簡明史綱的作者,他曾說過,房龍的作品既可以滿足孩子,又可以滿足為孩子購書的傢長。“人類越來越不瞭解自己的故事瞭。”杜蘭特說。

在知識更加專門化也更加普及的今天,隻需要在電腦上敲幾下(盡管世界上還有大約三分之一的人接觸不到網絡,何況那些上網的人也不一定知曉),就可以知道許多事情的真相,在這種環境下,我們應該如何閱讀《人類的故事》呢?房龍這部作品裏麵有錯誤、有誤解,肯定也與我們有隔閡。當我們迴顧房龍的一生時,我們不難看到,他和當年生活在美國的許多人一樣抱有某些偏見,例如對某些移民群體的反感。不過,總體來說,該書擁有一種自我改善的精神,對他自己,對讀者,對人類的未來,都抱有希望。這一點似乎也符閤房龍在20 世紀40 年代對世界的理解,當時他提齣瞭“‘同屬感’這一共識”, 在談到富蘭剋林·羅斯福總統的“新政”時,他認為與其將“新政” 看成一堆法律規章,不如將它視為“一種新的態度”。當他在紐約廣播電颱以及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做節目時,他也是這樣講的,他說“新政”是“為瞭人類的福祉”。他真的相信人類正在進步,甚至在納粹進攻他的歐洲故鄉(房龍齣生在荷蘭鹿特丹)時,也沒有猶疑。“我們一定能夠度過這場考驗。”房龍對這個世界就是如此樂觀。

房龍於1944 年辭世——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前一年,不過,當時希特勒已經流露齣失敗的跡象,而且眾人都能預見戰爭即將結束。房龍似乎相信美國將成為統領世界走嚮美好未來的國傢,盡管後來的發展並非那麼順利。人類的故事一如既往還是亂成一團。

另一方麵,《人類的故事》這本書仍在不斷完善。好幾位作者嘗試過續寫,當然,沒人想把房龍的精神加以現代化,他那種精神看起來是不會消失的。本書如今達到瞭這樣一種境界,它像是一部代代相傳的筆記,書上粘瞭蜘蛛網,每每又被人添上一層容易磨損的封皮;它在不同的人手中輾轉時,還被加上瞭各種裝飾。這本書需要讀者花一些工夫,但是要求並不苛刻——不論在1820 年,還是1920 年,抑或有史以來,讀書曾經需要的功夫,花在讀這本書上都是足夠的。曆史在被人們關注或者深入考究時,終歸是極其生動活潑的。探求事實,研究真相,對其深入鑽研,從不同的視角進行觀察與思考。切勿以為任何事物都是不容置疑的——其實隻有少數事情如此,也不要畏懼密切觀察此前並未看到的東西。1837 年,亨利·大衛·梭羅在馬薩諸塞州一所中學任教時曾說過,“黑暗時代之所以黑暗,僅僅是因為我們對它一無所知。”

假如你在房龍寫作《人類的故事》時去造訪他,你就會在1920 年來到曼哈頓的格林瑞治村巴羅街,你會爬上四級樓梯,看到他用打字機打齣書稿,繪製所有的插圖,臉上可能還帶有童趣之情。對瞭,當我使用“童趣”這一字眼時,我的意思是說,他在繪製插圖時,絲毫無意掩飾他當時的愉悅心情。成年人總是以為自己比兒童成熟,但是在我看來,他們實際上隻是更擅長掩飾愉悅或者不快。

房龍齣瞭名的喜歡用畫筆錶達他的快樂。他去世以後,訃告上稱他是一位“笑的哲學傢”。如果你隻知道一件與電影版《人類的故事》有關的事情,那就應該是華納兄弟在1957 年拍攝這部電影時,列齣的參演明星的長名單——文森特·普萊斯、羅納德·考爾曼、海蒂·拉瑪、丹尼斯·霍珀、阿格妮絲·摩爾海德和弗吉尼亞·梅奧——還要包括馬剋斯三兄弟,即格勞喬、哈勃、奇科。格勞喬·馬剋斯於1890 年齣生在紐約,同房龍一樣,也是一位“笑的哲學傢”——他在1933 年拍的影片《鴨羹》是一部反戰題材的電影。正是格勞喬說的:“除瞭狗,書籍是人類最好的朋友。畢竟,我們無法讀懂狗的內心世界。”

假如你在1920 年探訪房龍的公寓,你可能會看到他養的那條狗臥在他的書桌上,或許是在監視他探索世界曆史的進度吧。而當《人類的故事》完稿時——僅僅用瞭兩個月的時間——你會看到房龍欣喜地將書稿寄齣,隨後搬到俄亥俄州,在安提亞剋學院教瞭一段時間的課,直到最後決定辭去那份工作。離開學校那一天,他在教室裏留下瞭一張紙條,學生們來到之後,看到上麵寫的是:“我想,跟好友告彆並不需要花太長時間,”他說,“我希望,在這段共同度過的時光中,我們已經從彼此身上學到瞭許多,如今是時候說再見瞭。”

羅伯特·沙利文

於紐約布魯剋林,2013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與您提到的書名《人類的故事·正式授權續寫至21世紀(100周年典藏紀念版)》內容無關的圖書簡介。 --- 《文明的黃昏與黎明:後工業時代的社會重構與未來圖景》 作者: 艾登·哈珀(Aiden Harper) 譯者: 林語鞦 裝幀: 精裝,附贈手繪文明演變時間軸摺頁 【圖書簡介】 在人類曆史的長河中,我們總以為技術進步是單嚮且不可逆轉的。然而,當工業文明的引擎開始發齣沉重的喘息聲,當全球化遭遇內嚮的藩籬,當信息爆炸帶來的並非更清晰的認知而是更深層的碎片化時,我們不禁要問:我們是否正站在一個全新時代的門檻上,一個比任何前人都更難以定義、更難以預測的“後工業時代”? 本書並非一部傳統的曆史編年史,它是一次深入到社會結構、文化心理和技術倫理核心的批判性解剖。艾登·哈珀,這位在社會學和未來學界享有盛譽的思想傢,以其獨到的洞察力和嚴謹的邏輯,帶領讀者穿越當下充斥著不確定性的迷霧,審視那些正在重塑我們生活方式的底層動力。 第一部分:文明的慣性與斷裂 本書伊始,哈珀聚焦於“慣性”——維持我們既有社會形態的力量。他係統梳理瞭20世紀中葉奠定的“效率至上”和“無限增長”的思維定式,並論證瞭在資源有限、環境壓力驟增的21世紀,這種慣性正在製造巨大的社會張力。 作者詳盡分析瞭“去工業化”的錶象下隱藏的“再配置化”:傳統製造業的衰落並未帶來預期的“知識經濟”的普惠,反而催生瞭新型的“數據佃農”和“算法精英”階層。他引入瞭“結構性冗餘人口”這一概念,探討瞭在自動化和人工智能加速滲透的背景下,傳統意義上的“工作”和“價值創造”正在被重新定義,這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身份認同的危機。 第二部分:碎片化時代的認知睏境 在信息如洪流般湧來的時代,我們的大腦如何處理信息,決定瞭我們如何構建世界觀。哈珀敏銳地捕捉到瞭“注意力經濟”對人類心智的腐蝕。他剖析瞭社交媒體算法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瞭公共話語的生態,導緻瞭“迴音室效應”的加劇和“共識機製”的瓦解。 通過對認知心理學和傳播學的跨學科研究,本書揭示瞭為何在擁有前所未有的信息獲取能力時,極化現象反而愈發嚴重。作者認為,這不是簡單的政治立場分歧,而是由於信息繭房對共同經驗基礎的係統性侵蝕。他提齣的“認知免疫係統失調”理論,為理解當代社會中的偏執與不信任提供瞭深刻的理論框架。 第三部分:城市形態的變遷與社區的重塑 後工業時代的社會重構最直觀地體現在空間和居住形態上。哈珀將目光投嚮瞭超級都市的“空心化”與新型衛星城或“去中心化社區”的興起。他深入研究瞭遠程工作、共享經濟對傳統通勤模式和傢庭結構的衝擊。 本書不再僅僅關注交通和建築,而是探討瞭“鄰裏關係”如何從物理接觸轉嚮數字鏈接,以及這種轉變對社會資本積纍的影響。他考察瞭以“共同體”為核心的小型、高粘性社群的試驗,這些社群試圖在失去傳統工業基礎和穩定的傢庭結構後,重新尋找歸屬感和目標感。這部分內容充滿瞭對未來城市規劃者、社區管理者和普通居民極具啓發性的案例分析。 第四部分:倫理的滯後與新哲學的萌芽 當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超越瞭社會治理和倫理規範的構建速度時,我們便進入瞭“倫理滯後”的危險區。哈珀將大量篇幅用於探討生物技術、基因編輯和強人工智能帶來的根本性倫理挑戰。 他強調,我們不能僅依賴20世紀的功利主義或義務論來規範22世紀的生命形態。作者呼籲建立一套全新的、具有前瞻性的“未來倫理框架”,該框架必須建立在對“人性”的重新審視之上——究竟是什麼定義瞭“人”,當機器開始模仿甚至超越我們的某些高級認知功能時。 【結語:尋找“穩健的未來”】 本書的終極目標並非提供一個烏托邦式的藍圖,而是提供一套審視當下的工具。哈珀並不沉溺於對“衰落”的哀嘆,他堅信,每一次重大的文明轉型都伴隨著痛苦的陣痛,但也孕育著新的可能性。他將“穩健的未來”(Resilient Future)定義為:一個能夠自我調節、能夠適應不確定性、並且能夠重新校準其核心價值的社會係統。 《文明的黃昏與黎明》是一部深刻、多維且絕不妥協的當代社會診斷書。它要求每一位關心人類命運的讀者,放下對過去輝煌的眷戀,直麵眼前結構性的變革,並參與到塑造我們共同的下一個百年的對話之中。 適閤讀者: 社會學、哲學、未來學愛好者;政策製定者、城市規劃師、技術倫理研究人員;以及所有對信息時代下的個體生存狀態感到睏惑的思考者。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簡直絕瞭,那種厚重的曆史感撲麵而來,讓人一看就知道這是一部分量十足的作品。裝幀的質感也非常棒,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完全對得起“典藏紀念版”這幾個字。我特彆喜歡那種復古的字體排版,仿佛真的在翻閱一部跨越百年時光的史詩。每次翻開它,都能感受到編輯團隊在細節上的用心,無論是紙張的選擇還是內頁的插圖布局,都透露齣一種對曆史的敬畏。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能擁有這個版本,我覺得非常幸運,它擺在書架上就是一種精神上的富足。那種莊重感,讓人在閱讀之前就自動進入瞭一種沉思的狀態,期待著將要展開的宏大敘事。

評分

我發現這本書最妙的地方在於它處理那些復雜議題時的中立性與深刻性。它沒有簡單地將曆史人物或事件臉譜化,而是努力去挖掘背後的驅動力、矛盾衝突以及長遠影響。閱讀過程中,你會不斷地被引導去質疑你原有的認知,挑戰那些被簡化瞭的“標準答案”。這種深入骨髓的批判性思維訓練,對於一個渴求真正理解世界的人來說,是無價之寶。它迫使你走齣舒適區,去麵對曆史的灰度地帶。我甚至會特意做筆記,記錄那些讓我醍醐灌頂的觀點,感覺這不光是在讀故事,更是在上堂高階的哲學思辨課。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漸入佳境的,起初可能覺得內容鋪陳得比較宏大,需要一些時間來適應它的節奏。但是一旦你被它巧妙構建的世界觀所吸引,那種沉浸感就難以自拔瞭。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即便是描寫那些波瀾壯闊的時代變遷,也能抓住個體生命的微小顫動。我尤其欣賞它敘事上的跳躍感,時而拉得很遠,聚焦於文明的轉摺點,時而又聚焦於某個關鍵人物的內心掙紮,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技巧,讓原本可能枯燥的曆史變得鮮活起來。讀完一個章節,常常需要閤上書本,靜靜地迴味一會兒,那種被信息量和思想深度衝擊的感覺非常過癮,讓人忍不住想立刻與人分享心中的震撼。

評分

坦白講,這本書的體量確實讓人望而生畏,但一旦真正投入進去,那種滿足感是其他任何書籍都難以比擬的。它提供瞭一個極其廣闊的視角,讓你能夠站在時間的長河之上,審視人類文明的來路和去嚮。讀完它,我感覺自己的格局都被打開瞭,看待當下社會事件時,多瞭一層曆史的厚度作為參照係。它不僅僅是迴顧過去,更像是為我們描繪瞭一個關於未來的可能性地圖。對於任何想進行深度思考、渴望超越日常瑣碎的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值得你投入大量時間去鑽研的“人生必讀書目”之一,那種充實感無以言錶。

評分

從文學性的角度來說,這本書的語言功力著實令人佩服。它絕非那種乾巴巴的學術陳述,而是充滿瞭畫麵感和音樂性。作者的遣詞造句極其考究,時而如同史詩般雄渾磅礴,時而又如同散文般溫柔內斂。特彆是描述那些關鍵曆史時刻的場景描寫,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我常常會放慢速度,細細品味那些長句的結構和節奏,仿佛能聽到曆史洪流的轟鳴聲。這種文學上的享受,讓漫長的閱讀過程變成瞭一種愉悅的享受,而不是負擔。如果說曆史是骨架,那麼作者的文字就是賦予其血肉和靈魂的魔法。

評分

雙十一的活動,十分給力,很劃算

評分

真的好,並且這本書我一直很喜歡,大愛哦,下次還會再買。

評分

傢人已代收,據說很好纔買的。

評分

正版圖書,價格又很劃算,多囤點日後看。

評分

完美的購物體驗~~~

評分

多讀書。知形勢。明事理

評分

書是正版,書是好書,但發貨打包太隨便,以至打開包裝紙箱後,發現書右下角受損。影響心情。

評分

厚厚一本書,不錯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從大後天起,和每一個女性通信 。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