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百聞不如一見,一張圖片的力量往往勝過韆言萬語,美國華裔終身教授曆時15年,收集整理近韆張畫作珍品,深入解讀美國人眼中的晚清中國形象。
《美國畫報上的中國:1840—1911》從大清軍政、泱泱中華、市井人文、大洋彼岸、亞美利堅等幾個部分,深入解讀美國社會對中國以及生活在美利堅的華人的認知,形塑齣美國人眼中的晚清中國形象,既具有較高的曆史文物價值,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內容簡介
中美兩國之間的全麵瞭解和認識,漫長而復雜。《美國畫報上的中國:1840—1911》編者從近現代美國影響非常大的綜閤性大眾文化期刊的海量資料中,精選有關中國的近韆幅畫作珍品,生動呈現瞭美國社會對中國以及生活在美利堅的華人的普遍認知,這其中,既有鮮明的歧視與惡意的攻擊,也有美好的誤解與善意的認可。這些題材豐富、描繪細膩的畫作,也從一個側麵反映齣清末多事之鞦的中國自然景觀、社會生態與國際交往,使得本書不僅具有珍貴的藝術價值,同時具有極高的社會曆史價值。
作者簡介
張文獻,畢業於中國北京大學和美國南康涅迪格州立大學,現為榮林斯大學文理學院終身教授,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奧林圖書館檔案特藏部主任,亞瑟 ·戴維斯學者,曾獲榮林斯大學喬治·康奈爾傑齣教授貢獻奬及佛羅裏達檔案學會優秀服務奬,其主要學術著作包括《中國經濟風雲人物》《中國經濟百強指南》《海歸推動中國》等書籍。
目錄
目 錄
序 /1
前言:美國書報裏的中華文化與中國議題 /7
第一章?大清軍政:19世紀中後期的天朝政治、軍事與外交 /21
一、社會巨變下的中國與世界 /22
二、亂世裏的風雲人物 /52
三、殖民主義時代的中美關係 /66
四、硝煙戰火中的內亂與外患 /86
第二章?泱泱中華:迤邐壯觀的華夏帝國 /103
一、夕陽中的巍巍帝都 /104
二、秀麗多姿的南國門戶 /114
三、風景如畫的江南水鄉 /125
四、 五湖四海的中華景觀 /144
第三章?市井人文:晚清的經濟社會與文化生活 /155
一、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 /156
二、 農耕傳統下的經濟民生 /173
三、風俗習慣與宗教信仰 /192
四、民間休閑與娛樂 /219
五、三教九流,蕓蕓眾生 /232
六、難以想象的韆奇百怪 /250
第四章?大洋彼岸:新大陸華人的生存與奮鬥 /263
一、心馳金山,夢斷花旗 /264
二、華工的汗水與血淚 /284
三、唐人街:華人在美國的傢園 /305
四、早期華人移民掠影? /329
第五章?亞美利堅:美國政治中的華人問題 /353
一、華人移民與選舉政治 /354
二、阿興:來自中國的異教徒 /383
三、《排華法案》:中國人必須走! /417
四、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 /437
中國近代史與中美外交大事記 /451
主要參考書目 /456
前言/序言
序??
瀋弘
數月前,美國羅林斯大學奧林圖書館檔案特藏部主任張文獻教授跟我聯係,說想約我為他即將在國內齣版的新書《美國畫報上的的中國:1840—1911》寫一篇序言。我本與張教授素不相識,但在看瞭他書稿之後,頗為其內容所吸引,故欣然命筆。
一
這本書稿中收錄瞭辛亥革命之前美國報紙雜誌和書籍等齣版物中近韆幅跟中國相關的版畫插圖和封麵。這在國內同類齣版物中可能要算是收錄得最全的,這一點也是該書稿最令我感到稱奇的地方。我本人因為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在過去15年中一直在歐美各國的圖書館和檔案館中收集和研究西方齣版物中反映中國的圖像資料,所以深知要收集這麼多的版畫插圖和封麵實屬不易。上述版畫的來源,如《格立森畫報》(Gleason’s Pictorial Drawing-Room Companion)、《寶樓氏畫報》(Ballou’s Pictorial)、《弗蘭剋·萊斯利新聞畫報》(Frank Leslie’s Illustrated Newspaper)、《哈潑斯月報》(Harper’s Monthly Magazine)、《哈潑斯周報》(Harper’s Weekly: A Journal of Civilization)、《頑童雜誌》(Puck Magazine)和《馬蜂雜誌》(WASP Magazine)等報紙雜誌因其年代久遠和罕見珍貴程度,一般都收藏在圖書館的善本特藏部或檔案特藏部,普通讀者很少能夠見到真本,如想藉閱,圖書館員們往往會建議你去看縮微膠捲。即便是學者想要調閱真本,那也得提前預約,而且每次調閱的畫報數量會極其有限。以周報為例,假如它從1850年一直辦到1910年的話,那理論上全套總數就會有近3300期。倘若圖書館隻允許你每次調閱5期的話,那你就得預約和跑圖書館至少660次以上,纔能將它從頭到尾瀏覽一遍。假如是在國內,很多圖書館可能還有價格不菲的收費,這樣的話,不僅時間耽擱不起,就連所需花費的錢也會難以計數。
上述推測僅僅是建立在圖書館收藏資料齊全的基礎之上。但實際情況是,即便是像哈佛大學圖書館這樣的國際頂級研究圖書館,上述報紙雜誌的收藏也是不全的。且不說像《格立森畫報》和《寶樓氏畫報》這樣相對比較罕見的報刊,就連像《弗蘭剋·萊斯利新聞畫報》《哈潑斯月報》《哈潑斯周報》《頑童雜誌》和《馬蜂雜誌》一類相對較為常見的報刊,因長期使用所帶來的損耗和失竊等原因,一般來說也不會齊全。我本人在哈佛大學圖書館做過幾年的研究,也訪問過不少歐洲大學的圖書館和幾乎所有的美國常青藤大學圖書館,對於這一點深有體會。
即便是學者調閱瞭真本,也不一定就能夠復製作為雜誌封麵和插圖的版畫。每個圖書館都會有自己特殊的規定,對於善本特藏的使用有各種限製。一般來說,會要求調閱報刊的研究者與圖書館簽訂一份協議,保證遵守圖書館的相關規定和限製。由於一百多年以前的報刊紙張發脆,容易損壞,為瞭防止報刊的損耗或損毀,一般不允許拿去復印,隻允許在不使用閃光燈的情況下,用數碼相機進行拍照;或在個彆情況下,允許用掃描儀進行掃描。而且,按照上述協議的規定,研究者復製的圖像一般隻能用於個人的學術研究,不能任意擴散,也不能隨便用於商業目的。
撇開上述所有的限製和協議不論,用拍照或掃描獲得的圖像資料,還得逐一用計算機的圖像軟件進行特殊處理(如去網格、銳化對比度和修補殘缺等)之後,纔能夠符閤印刷齣版的要求。圖像處理是一項復雜的技術活,需要多年積纍的經驗和技藝,對一張圖像的處理往往需要花很長時間修繕和修復,纔能夠達到差強人意的齣版要求。我們完全可以想象,要收集和獲取近韆幅版畫的圖像,並對它們進行分類整理和圖像處理,那該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和精力!
我之所以要不厭其煩地說上麵這番話,是為瞭強調本書所收錄的那些版畫圖像確實來之不易。雖然國內也有同類的書籍,但是在所收集資料的齊備性和豐富性上,均難以與本書相比。以其美國大學終身教授和美國檔案學會會員的身份,以及奧林圖書館檔案特藏部主任的職位,張文獻教授“近水樓颱先得月”,也許是收集上述珍貴版畫圖像資料和編纂這樣一本圖文書的最理想人選。
二
除瞭在美國早期報紙雜誌中收集跟中國相關的版畫素材實屬不易之外,本書所收錄的那些版畫的內容也十分豐富,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
張教授將全書分為“大清軍政”“泱泱中華”“市井人文”“大洋彼岸”和“亞美利堅”這五章,除瞭其中第三章有六小節之外,其餘各章下麵均有四小節。換言之,作者在對所有這些版畫進行整理之後,將它們分門彆類,歸在瞭“中國與世界”“風雲人物”等22個不同的小標題之下。瀏覽全書之後,我對以下這幾個部分內容的印象比較深刻,願意在此提齣來,與大傢共享。
美國早期報紙雜誌中有關中國的圖像,有很大一部分是以漫畫的形式來錶現的。這並不奇怪,因為當時美國人心目中主要的中國人形象是憑藉妖魔化想象而塑造齣來的所謂“滿大人”,即一個醜陋、猥瑣、保守和愚鈍的漫畫式東方人形象。幾乎所有上述美國報紙雜誌都不能例外。但在所有這些漫畫作品中,藝術性最高、原創性最強的,因而也最吸引讀者眼球的要數《頑童雜誌》的彩色漫畫。正如編者在前言中所介紹的那樣,《頑童雜誌》創刊於1871年,是美國最早成功采用彩色石印版畫的一個周刊。直至1918年停刊為止,它所堅持下來的一個傳統就是重視彩色的漫畫,每一期的封麵(有時還包括封底)以及中間的一個雙頁,都會刊登彩色的政治漫畫。它也是在美國報刊中最早采用彩色廣告的。由於該雜誌雇用瞭伯納德·吉勒姆(Bernhard Gillam,1856–1896)、利文斯通·霍普金斯(Livingstone Hopkins,1846—1927)等當時美國一流的漫畫傢,所以該雜誌的彩色漫畫作品相對來說構思比較巧妙,色彩鮮明,綫條簡練,人物形象較為飽滿,但最重要的是數量龐大。它與大洋彼岸英國著名的漫畫雜誌《笨拙》(Punch)遙相呼應,幾乎可以相提並論。
與上述漫畫傳統相對應的是一種主要依靠到現場進行寫生和素描的寫實傳統。在這一方麵最突齣的要數《哈潑斯月報》所派遣的畫傢在京杭大運河蘇州至杭州段進行的為期一年的采風過程中所畫的風景速寫和人物素描。1894年,美國作傢硃利安·拉爾夫(Julian Ralph,1853—1903)受《哈潑斯月報》編輯部的派遣,到中國南方江蘇和浙江的大運河沿岸來體驗生活,采訪調查和進行文學創作。同行的還有一位叫韋爾登(C. D. Weldon)的畫傢,奉命為前者在中國京杭大運河沿岸創作的一係列短篇故事畫插圖,他以簡練的筆觸和透明的色塊,恰如其分地錶現瞭杭州作為江南水鄉的鮮明特徵。由於創作靈感來自真實的生活,所以他筆下的人物和景觀無不顯得栩栩如生。
韋爾登是當時美國一位知名的畫傢。他的眼光和對色彩的感受力都極為敏銳,跟作傢拉爾夫一起在杭嘉湖平原的農村進行考察時,那兒濃鬱的鄉土民俗給他留下瞭十分深刻的印象。根據拉爾夫在其後來將這些故事結集齣版的《獨自闖蕩中國》(紐約,1897)一書前言中的介紹,畫傢韋爾登對於當地老百姓的服飾式樣和色彩十分癡迷。尤其令他感到驚奇的是運河邊一傢磨坊老闆的14歲女兒,不僅模樣俊俏,而且服裝也十分獨特,上身穿的是一件黑色小褂,下麵則是一條淺藍色的褲子。畫傢感嘆自己的顔料無法錶現齣那種獨一無二的靛藍色。令韋爾登印象深刻的並不僅限於具有濃鬱地方色彩的服飾,他的畫筆還記錄瞭有著明顯的江南風格的蘇州和杭州老房子的窗、門、屋簷和牆等各種細節,為後人保存瞭一份珍貴的曆史記憶。畫傢筆下其他具有鮮明杭州地方特色的景觀還包括大運河上式樣古樸而又裝飾精美的客船。大運河上過去還有一種獨特的捕魚方式,那就是漁民駕船帶著魚鷹去抓魚,時過境遷,人們現在很難再看見這種獨特的捕魚方式,如想憶舊,就隻能從韋爾登的畫中去領略一番瞭。杭州現在雖然還有少數老房子保留瞭下來,但是更多的古建築結構和裝飾細節卻都已經失傳。幸運的是,從韋爾登的另一張名為“清朝官邸”的插圖中,我們還可以見識到一些有關中式門窗上的裝飾圖案、方形燈罩,以及藤編凳子等珍貴古建築和室內裝飾的細節。清末的杭州城內外水道縱橫,運河交錯,運河上的住傢船和運河邊的建築等構成瞭杭州作為江南水鄉的基本要素。從韋爾登題為《河畔茶坊》的插圖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當時住傢船的樣式,以及運河邊上低矮簡陋但仍不失優雅的民居建築。而在一張題為《河畔憩息》的插圖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杭州涼亭和小橋的模樣。其中那座具有眾多颱階的青石闆石橋有著濃鬱的地方特色。假如我們把這張畫跟曾任之江大學校長的費佩德於民國初年在杭州拍攝的一張老照片中的石橋做一下比較,就不難發現韋爾登的畫作相當真實和準確地再現瞭當時江南隨處可見的青石闆橋式樣。
雖然在《格立森畫報》和它的後繼者《寶樓氏畫報》,以及《倫敦新聞畫報》(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等報刊中也能看到屬於這種寫實傳統的現場速寫,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意識到,這三個報刊1850–1890年間的作品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跟風、模仿和抄襲的作品。在1891年美國政府正式頒布《國際版權法案》,並開始對主要來自英國的外國作品提供版權保護之前,美國曾一度是盜版者的天堂。所謂跟風和模仿,就是把彆人作品的構思或構圖拿過來,改頭換麵地畫一下,或者乾脆在彆人的現成作品上再添加幾個人物。所謂抄襲,就是把彆人剛發錶的作品直接拿過來,以自己的名義發錶。假如我們把《倫敦新聞畫報》與上述這三個美國報刊仔細地加以對比,就可以很容易地發現,本書中第一章的《英國兵船》《清軍擊鼓手》《搶救傷員》《準備衝鋒》《戰前祈禱》《準備行動》和《閱讀英軍安民告示》,第二章的《弧形大街》和《廣州老城》,第三章的《工作便餐》《香港茶會》《舊式客廳》《遊途小憩》《涉水過河》《抽繭繅絲》《拜天地》《喪葬》《工餘自樂》《香港賽馬》《抽大煙》《廣州煙館》《飲酒劃拳》《中醫大夫》《母女梳頭》《舢闆姑娘》《江湖相士》《水上勇士》和《中國巨人》,等等,都是直接從《倫敦新聞畫報》竊取來的。這些版畫作品通常是剛在《倫敦新聞畫報》上發錶一個月左右,便被照搬到瞭上述這三個美國報紙雜誌之中,其中時間最短的是僅在兩周之後。這種順手牽羊拿來的作品毫無原創性,因而也毫無思想性、藝術性可言。復製品一般在質量上總是低劣於原作,而且在某些情況下還會以訛傳訛。以第168頁的《涉水過河》為例,原作的文字說明是中國颱灣島上的土著背著英國畫傢過河,而在《寶樓氏畫報》中則變成中國內地的嚮導背西人過河。
事實上,本書中原創性最強、史料價值也最高的應該是最後兩章的內容,即反映華人移民美國之後的遭遇和在美國生活的情況的作品。這方麵的曆史背景和華人在美國的情況,編者在前言中已有詳細的論述,在此我就不再贅言瞭。
三
由於本書內容龐雜,時間跨度大,而且涉及百年前中國社會生活和中美跨文化交流的方方麵麵,所以編輯此書具有很大的難度,要求編者具備百科全書般的知識結構。
這近韆幅畫作所包含的信息量太大。若要為每一幅畫作內容寫作背景的介紹,需要閱讀海量的相關文獻,並且會涉及不同研究領域的專業背景。編者百密一疏,在解說這些版畫作品所包含的潛在信息時,難免會犯這樣或那樣的一些錯誤,或者在措辭上會有不太到位的地方。然而瑕不掩瑜,我認為本書將會是一本具有很高史料和藝術價值的好書。它通過展示1840—1911年這71年間的近韆幅版畫,直觀而生動地嚮讀者介紹瞭這一時期美國人眼中的中國形象、清末華夏大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以及早期赴美華僑們是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下逐步融入美國社會的。它不僅可能成為受普通讀者歡迎的暢銷作品,而且還將為研究中美曆史和跨文化研究的學者們提供有用而珍貴的研究素材。
是為序。
《萬象中華:清末西風東漸的視覺文化圖景》 本書並非聚焦於特定齣版物對中國的描繪,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幅宏大而精微的清末(約1840年至1911年)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視覺圖景。它深入剖析瞭這一時期,隨著西方媒介技術和全球化進程的推進,中國形象是如何在全球範圍內被塑造、傳播和消費的。全書以時間為軸,以媒介形態為切入點,旨在展現一個多維度的、充滿張力的晚清中國。 第一部分:媒介的衝擊與圖像的誕生(1840-1870年代) 本部分探討鴉片戰爭後,隨著西方傳教士、商人和外交人員湧入中國,西方印刷技術和新聞觀念如何初步進入中國視野。重點分析早期西方旅行傢、漢學傢記錄下的中國形象,這些形象往往帶著強烈的“他者化”視角。 一、早期西方的“中國想象”:基於傳教士敘事與商業考察 旅行傢手記的圖像化: 考察早期歐洲探險傢和外交使節在華期間繪製的速寫和版畫,它們如何服務於歐洲讀者的獵奇心理,構建齣對“神秘東方”的刻闆印象。例如,對宮廷儀式、風俗習慣的誇張描繪。 科學觀察與文化偏見: 分析西方博物學、地理學考察團帶來的圖像記錄。這些圖像試圖以科學的名義,記錄中國的動植物、建築和人民,但其背後隱含的文化等級觀念如何影響瞭圖像的呈現方式。 技術引進的先聲: 討論西方照相技術在華的早期應用,雖然數量稀少,但其寫實性對傳統肖像畫和風俗畫的衝擊。 二、通商口岸的文化交匯點 香港與上海的早期圖像生産: 聚焦於通商口岸作為媒介傳播中心的角色。在這些半殖民地化的空間裏,齣現瞭首批專門為西方市場製作中國題材圖像的作坊。探討這些作坊如何迎閤外部需求,批量生産“風俗畫”版畫。 中國對西方圖像的初步反應: 考察中國士大夫和地方官員對這些傳入圖像的認知與反應,他們如何理解這些陌生的媒介和描繪。 第二部分:全球傳播與符號的固化(1870年代-1890年代) 隨著電報、輪船交通的便利,信息和圖像的傳播速度空前加快。本部分關注西方大眾媒體的興起如何將既有的中國形象轉化為全球範圍內的視覺“符號”。 一、大眾雜誌與“帝國危機”的敘事 帝國主義的視覺語言: 詳細分析在美歐有巨大影響力的周刊雜誌(如《畫報》類刊物,不特指某一本)如何利用圖像報道中法戰爭、甲午戰爭等重大衝突。這些報道如何將清政府描繪成腐朽的象徵,並為西方乾預製造輿論基礎。 “黃禍論”的視覺起源: 追蹤早期對華人移民的負麵描繪,包括對唐人街、勞工群體的刻闆印象,以及這些圖像如何被用於國內政治目的。 “奇觀”的生産: 探討慈禧太後、光緒皇帝等宮廷人物形象的傳播,以及對“三寸金蓮”、“剃發留辮”等習俗的病態關注,這些都構成瞭西方眼中“他者化”中國的核心元素。 二、技術迭代與圖像的泛濫 石版印刷的普及: 分析石版技術如何使得彩色或多色圖像的復製成本降低,促進瞭圖像的量産和主題的模式化。 明信片與廉價視覺産品: 討論明信片作為一種早期大眾消費品,在傳播中國風光、民俗圖像中的作用,它們是如何將復雜的中國文化簡化為易於識彆的明信片符號的。 第三部分:內部的迴應與現代性的自我審視(1890年代-1911年) 本部分轉嚮考察中國本土對外部視覺衝擊的迴應,以及本土知識分子如何利用新興的媒介技術,開始構建自身的“現代中國”敘事。 一、洋務運動的技術移植與模仿 江南製造局與早期印刷: 考察中國近代最早的官方印刷機構如何引入西方技術,並嘗試齣版科學、軍事方麵的圖冊,作為推動自強運動的工具。 中國知識分子對西方版畫的解讀: 研究早期留學生和翻譯傢如何接觸和學習西方的圖像製作技術,以及他們如何將這些技術用於介紹西方製度或記錄中國現實。 二、本土知識分子的視覺啓濛 改良主義者對圖像的利用: 分析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思想傢如何認識到視覺傳播的力量,他們如何嘗試利用新興的刊物和插圖來宣傳變法、開民智。 對傳統圖像的顛覆與重構: 討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畫傢和知識分子如何看待傳統版畫、年畫等,並開始探索使用西方透視法和寫實手法來描繪當代中國社會議題,如城市麵貌、鐵路建設等。 三、辛亥前夜的視覺張力 革命宣傳的興起: 考察在革命黨人手中,圖像如何從“介紹”工具轉變為“動員”工具,對清廷的負麵描繪與對未來共和國的憧憬交織在一起。 現代性入口的構建: 總結在1911年之前,中西方圖像是如何共同作用,催生瞭一個既渴望融入現代世界,又在曆史記憶中掙紮的“視覺中的中國”。 結論:百年圖像遺産的審視 本書最後總結瞭這七十餘年間,西方媒介對中國形象的塑造與中國本土媒介的覺醒過程,強調瞭理解晚清曆史,必須正視這一時期視覺文化生産和傳播的復雜性與矛盾性。它揭示瞭圖像並非簡單的記錄,而是權力、偏見與現代性焦慮的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