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画报上的中国 1840—1911

美国画报上的中国 1840—191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张文献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美国画报
  • 图像史
  • 中西关系
  • 文化交流
  • 历史
  • 绘画
  • 19世纪
  • 20世纪初
  • 社会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394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575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沙发图书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460
字数:429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百闻不如一见,一张图片的力量往往胜过千言万语,美国华裔终身教授历时15年,收集整理近千张画作珍品,深入解读美国人眼中的晚清中国形象。
  《美国画报上的中国:1840—1911》从大清军政、泱泱中华、市井人文、大洋彼岸、亚美利坚等几个部分,深入解读美国社会对中国以及生活在美利坚的华人的认知,形塑出美国人眼中的晚清中国形象,既具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容简介

  中美两国之间的全面了解和认识,漫长而复杂。《美国画报上的中国:1840—1911》编者从近现代美国影响非常大的综合性大众文化期刊的海量资料中,精选有关中国的近千幅画作珍品,生动呈现了美国社会对中国以及生活在美利坚的华人的普遍认知,这其中,既有鲜明的歧视与恶意的攻击,也有美好的误解与善意的认可。这些题材丰富、描绘细腻的画作,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末多事之秋的中国自然景观、社会生态与国际交往,使得本书不仅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同时具有极高的社会历史价值。

作者简介

  张文献,毕业于中国北京大学和美国南康涅迪格州立大学,现为荣林斯大学文理学院终身教授,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奥林图书馆档案特藏部主任,亚瑟 ·戴维斯学者,曾获荣林斯大学乔治·康奈尔杰出教授贡献奖及佛罗里达档案学会优秀服务奖,其主要学术著作包括《中国经济风云人物》《中国经济百强指南》《海归推动中国》等书籍。

目录

目 录
序 /1

前言:美国书报里的中华文化与中国议题 /7

第一章?大清军政:19世纪中后期的天朝政治、军事与外交 /21
一、社会巨变下的中国与世界 /22
二、乱世里的风云人物 /52
三、殖民主义时代的中美关系 /66
四、硝烟战火中的内乱与外患 /86

第二章?泱泱中华:迤逦壮观的华夏帝国 /103
一、夕阳中的巍巍帝都 /104
二、秀丽多姿的南国门户 /114
三、风景如画的江南水乡 /125
四、 五湖四海的中华景观 /144

第三章?市井人文:晚清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 /155
一、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 /156
二、 农耕传统下的经济民生 /173
三、风俗习惯与宗教信仰 /192
四、民间休闲与娱乐 /219
五、三教九流,芸芸众生 /232
六、难以想象的千奇百怪 /250

第四章?大洋彼岸:新大陆华人的生存与奋斗 /263
一、心驰金山,梦断花旗 /264
二、华工的汗水与血泪 /284
三、唐人街:华人在美国的家园 /305
四、早期华人移民掠影? /329

第五章?亚美利坚:美国政治中的华人问题 /353
一、华人移民与选举政治 /354
二、阿兴:来自中国的异教徒 /383
三、《排华法案》:中国人必须走! /417
四、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 /437

中国近代史与中美外交大事记 /451

主要参考书目 /456

前言/序言

序??

沈弘

数月前,美国罗林斯大学奥林图书馆档案特藏部主任张文献教授跟我联系,说想约我为他即将在国内出版的新书《美国画报上的的中国:1840—1911》写一篇序言。我本与张教授素不相识,但在看了他书稿之后,颇为其内容所吸引,故欣然命笔。




这本书稿中收录了辛亥革命之前美国报纸杂志和书籍等出版物中近千幅跟中国相关的版画插图和封面。这在国内同类出版物中可能要算是收录得最全的,这一点也是该书稿最令我感到称奇的地方。我本人因为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在过去15年中一直在欧美各国的图书馆和档案馆中收集和研究西方出版物中反映中国的图像资料,所以深知要收集这么多的版画插图和封面实属不易。上述版画的来源,如《格立森画报》(Gleason’s Pictorial Drawing-Room Companion)、《宝楼氏画报》(Ballou’s Pictorial)、《弗兰克·莱斯利新闻画报》(Frank Leslie’s Illustrated Newspaper)、《哈泼斯月报》(Harper’s Monthly Magazine)、《哈泼斯周报》(Harper’s Weekly: A Journal of Civilization)、《顽童杂志》(Puck Magazine)和《马蜂杂志》(WASP Magazine)等报纸杂志因其年代久远和罕见珍贵程度,一般都收藏在图书馆的善本特藏部或档案特藏部,普通读者很少能够见到真本,如想借阅,图书馆员们往往会建议你去看缩微胶卷。即便是学者想要调阅真本,那也得提前预约,而且每次调阅的画报数量会极其有限。以周报为例,假如它从1850年一直办到1910年的话,那理论上全套总数就会有近3300期。倘若图书馆只允许你每次调阅5期的话,那你就得预约和跑图书馆至少660次以上,才能将它从头到尾浏览一遍。假如是在国内,很多图书馆可能还有价格不菲的收费,这样的话,不仅时间耽搁不起,就连所需花费的钱也会难以计数。
上述推测仅仅是建立在图书馆收藏资料齐全的基础之上。但实际情况是,即便是像哈佛大学图书馆这样的国际顶级研究图书馆,上述报纸杂志的收藏也是不全的。且不说像《格立森画报》和《宝楼氏画报》这样相对比较罕见的报刊,就连像《弗兰克·莱斯利新闻画报》《哈泼斯月报》《哈泼斯周报》《顽童杂志》和《马蜂杂志》一类相对较为常见的报刊,因长期使用所带来的损耗和失窃等原因,一般来说也不会齐全。我本人在哈佛大学图书馆做过几年的研究,也访问过不少欧洲大学的图书馆和几乎所有的美国常青藤大学图书馆,对于这一点深有体会。
即便是学者调阅了真本,也不一定就能够复制作为杂志封面和插图的版画。每个图书馆都会有自己特殊的规定,对于善本特藏的使用有各种限制。一般来说,会要求调阅报刊的研究者与图书馆签订一份协议,保证遵守图书馆的相关规定和限制。由于一百多年以前的报刊纸张发脆,容易损坏,为了防止报刊的损耗或损毁,一般不允许拿去复印,只允许在不使用闪光灯的情况下,用数码相机进行拍照;或在个别情况下,允许用扫描仪进行扫描。而且,按照上述协议的规定,研究者复制的图像一般只能用于个人的学术研究,不能任意扩散,也不能随便用于商业目的。
撇开上述所有的限制和协议不论,用拍照或扫描获得的图像资料,还得逐一用计算机的图像软件进行特殊处理(如去网格、锐化对比度和修补残缺等)之后,才能够符合印刷出版的要求。图像处理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活,需要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技艺,对一张图像的处理往往需要花很长时间修缮和修复,才能够达到差强人意的出版要求。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要收集和获取近千幅版画的图像,并对它们进行分类整理和图像处理,那该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
我之所以要不厌其烦地说上面这番话,是为了强调本书所收录的那些版画图像确实来之不易。虽然国内也有同类的书籍,但是在所收集资料的齐备性和丰富性上,均难以与本书相比。以其美国大学终身教授和美国档案学会会员的身份,以及奥林图书馆档案特藏部主任的职位,张文献教授“近水楼台先得月”,也许是收集上述珍贵版画图像资料和编纂这样一本图文书的最理想人选。




除了在美国早期报纸杂志中收集跟中国相关的版画素材实属不易之外,本书所收录的那些版画的内容也十分丰富,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张教授将全书分为“大清军政”“泱泱中华”“市井人文”“大洋彼岸”和“亚美利坚”这五章,除了其中第三章有六小节之外,其余各章下面均有四小节。换言之,作者在对所有这些版画进行整理之后,将它们分门别类,归在了“中国与世界”“风云人物”等22个不同的小标题之下。浏览全书之后,我对以下这几个部分内容的印象比较深刻,愿意在此提出来,与大家共享。
美国早期报纸杂志中有关中国的图像,有很大一部分是以漫画的形式来表现的。这并不奇怪,因为当时美国人心目中主要的中国人形象是凭借妖魔化想象而塑造出来的所谓“满大人”,即一个丑陋、猥琐、保守和愚钝的漫画式东方人形象。几乎所有上述美国报纸杂志都不能例外。但在所有这些漫画作品中,艺术性最高、原创性最强的,因而也最吸引读者眼球的要数《顽童杂志》的彩色漫画。正如编者在前言中所介绍的那样,《顽童杂志》创刊于1871年,是美国最早成功采用彩色石印版画的一个周刊。直至1918年停刊为止,它所坚持下来的一个传统就是重视彩色的漫画,每一期的封面(有时还包括封底)以及中间的一个双页,都会刊登彩色的政治漫画。它也是在美国报刊中最早采用彩色广告的。由于该杂志雇用了伯纳德·吉勒姆(Bernhard Gillam,1856–1896)、利文斯通·霍普金斯(Livingstone Hopkins,1846—1927)等当时美国一流的漫画家,所以该杂志的彩色漫画作品相对来说构思比较巧妙,色彩鲜明,线条简练,人物形象较为饱满,但最重要的是数量庞大。它与大洋彼岸英国著名的漫画杂志《笨拙》(Punch)遥相呼应,几乎可以相提并论。
与上述漫画传统相对应的是一种主要依靠到现场进行写生和素描的写实传统。在这一方面最突出的要数《哈泼斯月报》所派遣的画家在京杭大运河苏州至杭州段进行的为期一年的采风过程中所画的风景速写和人物素描。1894年,美国作家朱利安·拉尔夫(Julian Ralph,1853—1903)受《哈泼斯月报》编辑部的派遣,到中国南方江苏和浙江的大运河沿岸来体验生活,采访调查和进行文学创作。同行的还有一位叫韦尔登(C. D. Weldon)的画家,奉命为前者在中国京杭大运河沿岸创作的一系列短篇故事画插图,他以简练的笔触和透明的色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杭州作为江南水乡的鲜明特征。由于创作灵感来自真实的生活,所以他笔下的人物和景观无不显得栩栩如生。
韦尔登是当时美国一位知名的画家。他的眼光和对色彩的感受力都极为敏锐,跟作家拉尔夫一起在杭嘉湖平原的农村进行考察时,那儿浓郁的乡土民俗给他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根据拉尔夫在其后来将这些故事结集出版的《独自闯荡中国》(纽约,1897)一书前言中的介绍,画家韦尔登对于当地老百姓的服饰式样和色彩十分痴迷。尤其令他感到惊奇的是运河边一家磨坊老板的14岁女儿,不仅模样俊俏,而且服装也十分独特,上身穿的是一件黑色小褂,下面则是一条浅蓝色的裤子。画家感叹自己的颜料无法表现出那种独一无二的靛蓝色。令韦尔登印象深刻的并不仅限于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服饰,他的画笔还记录了有着明显的江南风格的苏州和杭州老房子的窗、门、屋檐和墙等各种细节,为后人保存了一份珍贵的历史记忆。画家笔下其他具有鲜明杭州地方特色的景观还包括大运河上式样古朴而又装饰精美的客船。大运河上过去还有一种独特的捕鱼方式,那就是渔民驾船带着鱼鹰去抓鱼,时过境迁,人们现在很难再看见这种独特的捕鱼方式,如想忆旧,就只能从韦尔登的画中去领略一番了。杭州现在虽然还有少数老房子保留了下来,但是更多的古建筑结构和装饰细节却都已经失传。幸运的是,从韦尔登的另一张名为“清朝官邸”的插图中,我们还可以见识到一些有关中式门窗上的装饰图案、方形灯罩,以及藤编凳子等珍贵古建筑和室内装饰的细节。清末的杭州城内外水道纵横,运河交错,运河上的住家船和运河边的建筑等构成了杭州作为江南水乡的基本要素。从韦尔登题为《河畔茶坊》的插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住家船的样式,以及运河边上低矮简陋但仍不失优雅的民居建筑。而在一张题为《河畔憩息》的插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杭州凉亭和小桥的模样。其中那座具有众多台阶的青石板石桥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假如我们把这张画跟曾任之江大学校长的费佩德于民国初年在杭州拍摄的一张老照片中的石桥做一下比较,就不难发现韦尔登的画作相当真实和准确地再现了当时江南随处可见的青石板桥式样。
虽然在《格立森画报》和它的后继者《宝楼氏画报》,以及《伦敦新闻画报》(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等报刊中也能看到属于这种写实传统的现场速写,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这三个报刊1850–1890年间的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跟风、模仿和抄袭的作品。在1891年美国政府正式颁布《国际版权法案》,并开始对主要来自英国的外国作品提供版权保护之前,美国曾一度是盗版者的天堂。所谓跟风和模仿,就是把别人作品的构思或构图拿过来,改头换面地画一下,或者干脆在别人的现成作品上再添加几个人物。所谓抄袭,就是把别人刚发表的作品直接拿过来,以自己的名义发表。假如我们把《伦敦新闻画报》与上述这三个美国报刊仔细地加以对比,就可以很容易地发现,本书中第一章的《英国兵船》《清军击鼓手》《抢救伤员》《准备冲锋》《战前祈祷》《准备行动》和《阅读英军安民告示》,第二章的《弧形大街》和《广州老城》,第三章的《工作便餐》《香港茶会》《旧式客厅》《游途小憩》《涉水过河》《抽茧缫丝》《拜天地》《丧葬》《工余自乐》《香港赛马》《抽大烟》《广州烟馆》《饮酒划拳》《中医大夫》《母女梳头》《舢板姑娘》《江湖相士》《水上勇士》和《中国巨人》,等等,都是直接从《伦敦新闻画报》窃取来的。这些版画作品通常是刚在《伦敦新闻画报》上发表一个月左右,便被照搬到了上述这三个美国报纸杂志之中,其中时间最短的是仅在两周之后。这种顺手牵羊拿来的作品毫无原创性,因而也毫无思想性、艺术性可言。复制品一般在质量上总是低劣于原作,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会以讹传讹。以第168页的《涉水过河》为例,原作的文字说明是中国台湾岛上的土著背着英国画家过河,而在《宝楼氏画报》中则变成中国内地的向导背西人过河。
事实上,本书中原创性最强、史料价值也最高的应该是最后两章的内容,即反映华人移民美国之后的遭遇和在美国生活的情况的作品。这方面的历史背景和华人在美国的情况,编者在前言中已有详细的论述,在此我就不再赘言了。




由于本书内容庞杂,时间跨度大,而且涉及百年前中国社会生活和中美跨文化交流的方方面面,所以编辑此书具有很大的难度,要求编者具备百科全书般的知识结构。
这近千幅画作所包含的信息量太大。若要为每一幅画作内容写作背景的介绍,需要阅读海量的相关文献,并且会涉及不同研究领域的专业背景。编者百密一疏,在解说这些版画作品所包含的潜在信息时,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错误,或者在措辞上会有不太到位的地方。然而瑕不掩瑜,我认为本书将会是一本具有很高史料和艺术价值的好书。它通过展示1840—1911年这71年间的近千幅版画,直观而生动地向读者介绍了这一时期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清末华夏大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早期赴美华侨们是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下逐步融入美国社会的。它不仅可能成为受普通读者欢迎的畅销作品,而且还将为研究中美历史和跨文化研究的学者们提供有用而珍贵的研究素材。
是为序。
《万象中华:清末西风东渐的视觉文化图景》 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出版物对中国的描绘,而是致力于构建一幅宏大而精微的清末(约1840年至1911年)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视觉图景。它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随着西方媒介技术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形象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被塑造、传播和消费的。全书以时间为轴,以媒介形态为切入点,旨在展现一个多维度的、充满张力的晚清中国。 第一部分:媒介的冲击与图像的诞生(1840-1870年代) 本部分探讨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传教士、商人和外交人员涌入中国,西方印刷技术和新闻观念如何初步进入中国视野。重点分析早期西方旅行家、汉学家记录下的中国形象,这些形象往往带着强烈的“他者化”视角。 一、早期西方的“中国想象”:基于传教士叙事与商业考察 旅行家手记的图像化: 考察早期欧洲探险家和外交使节在华期间绘制的速写和版画,它们如何服务于欧洲读者的猎奇心理,构建出对“神秘东方”的刻板印象。例如,对宫廷仪式、风俗习惯的夸张描绘。 科学观察与文化偏见: 分析西方博物学、地理学考察团带来的图像记录。这些图像试图以科学的名义,记录中国的动植物、建筑和人民,但其背后隐含的文化等级观念如何影响了图像的呈现方式。 技术引进的先声: 讨论西方照相技术在华的早期应用,虽然数量稀少,但其写实性对传统肖像画和风俗画的冲击。 二、通商口岸的文化交汇点 香港与上海的早期图像生产: 聚焦于通商口岸作为媒介传播中心的角色。在这些半殖民地化的空间里,出现了首批专门为西方市场制作中国题材图像的作坊。探讨这些作坊如何迎合外部需求,批量生产“风俗画”版画。 中国对西方图像的初步反应: 考察中国士大夫和地方官员对这些传入图像的认知与反应,他们如何理解这些陌生的媒介和描绘。 第二部分:全球传播与符号的固化(1870年代-1890年代) 随着电报、轮船交通的便利,信息和图像的传播速度空前加快。本部分关注西方大众媒体的兴起如何将既有的中国形象转化为全球范围内的视觉“符号”。 一、大众杂志与“帝国危机”的叙事 帝国主义的视觉语言: 详细分析在美欧有巨大影响力的周刊杂志(如《画报》类刊物,不特指某一本)如何利用图像报道中法战争、甲午战争等重大冲突。这些报道如何将清政府描绘成腐朽的象征,并为西方干预制造舆论基础。 “黄祸论”的视觉起源: 追踪早期对华人移民的负面描绘,包括对唐人街、劳工群体的刻板印象,以及这些图像如何被用于国内政治目的。 “奇观”的生产: 探讨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等宫廷人物形象的传播,以及对“三寸金莲”、“剃发留辫”等习俗的病态关注,这些都构成了西方眼中“他者化”中国的核心元素。 二、技术迭代与图像的泛滥 石版印刷的普及: 分析石版技术如何使得彩色或多色图像的复制成本降低,促进了图像的量产和主题的模式化。 明信片与廉价视觉产品: 讨论明信片作为一种早期大众消费品,在传播中国风光、民俗图像中的作用,它们是如何将复杂的中国文化简化为易于识别的明信片符号的。 第三部分:内部的回应与现代性的自我审视(1890年代-1911年) 本部分转向考察中国本土对外部视觉冲击的回应,以及本土知识分子如何利用新兴的媒介技术,开始构建自身的“现代中国”叙事。 一、洋务运动的技术移植与模仿 江南制造局与早期印刷: 考察中国近代最早的官方印刷机构如何引入西方技术,并尝试出版科学、军事方面的图册,作为推动自强运动的工具。 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版画的解读: 研究早期留学生和翻译家如何接触和学习西方的图像制作技术,以及他们如何将这些技术用于介绍西方制度或记录中国现实。 二、本土知识分子的视觉启蒙 改良主义者对图像的利用: 分析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思想家如何认识到视觉传播的力量,他们如何尝试利用新兴的刊物和插图来宣传变法、开民智。 对传统图像的颠覆与重构: 讨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画家和知识分子如何看待传统版画、年画等,并开始探索使用西方透视法和写实手法来描绘当代中国社会议题,如城市面貌、铁路建设等。 三、辛亥前夜的视觉张力 革命宣传的兴起: 考察在革命党人手中,图像如何从“介绍”工具转变为“动员”工具,对清廷的负面描绘与对未来共和国的憧憬交织在一起。 现代性入口的构建: 总结在1911年之前,中西方图像是如何共同作用,催生了一个既渴望融入现代世界,又在历史记忆中挣扎的“视觉中的中国”。 结论:百年图像遗产的审视 本书最后总结了这七十余年间,西方媒介对中国形象的塑造与中国本土媒介的觉醒过程,强调了理解晚清历史,必须正视这一时期视觉文化生产和传播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它揭示了图像并非简单的记录,而是权力、偏见与现代性焦虑的载体。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美国画报上的中国 1840—1911》,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跨越百年时光的黑白影像和图文并茂的叙事,它们犹如一扇扇通往遥远历史的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一个在西方媒体中被塑造、被解读的晚清中国。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聚焦于视觉文化,即那些诞生于美国报纸和杂志上的图像如何构建起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认知体系。我尤其欣赏作者那种细致入微的考据精神,他们不仅仅展示了那些著名的、具有冲击力的画面,例如战争场景或奇特的异域风俗描绘,更深入挖掘了那些看似日常的插图背后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倾向。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暂停下来,反复揣摩那些画师的视角——他们是真正了解中国社会,还是仅仅在迎合读者的猎奇心理?这种审视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媒介如何参与到帝国主义的构建过程中,图像的传播力量是如此强大,它能将复杂的现实简化为易于消化的符号,甚至在无形中合理化某些对外政策。这种对视觉权力运作的探讨,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历史著作的范畴,它提供了一种理解跨文化交流中权力不对等现象的全新视角。

评分

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在处理图像细节时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认真。他们没有放过任何一个被忽略的角落,比如画报中人物服饰的细节错误,或者场景布局上的文化不协调。这种对“失真”的关注,恰恰是理解“他者凝视”的核心所在。通过将美国画报上的“中国”与当时的实际中国进行对照,我能清晰地看到文化偏见是如何通过细微的笔触被植入人心。例如,那些描绘法庭审判或民间习俗的场景,往往被夸张化、戏剧化,以满足美国中产阶级对异域情调的渴求。这本书成功地剥离了这些图像的表层装饰,直击其背后的文化政治意图。它不是在批判“美国人不懂中国”,而是在严肃地探讨“信息不对等”如何被资本和地缘政治所利用。我不得不承认,在阅读过程中,我的批判性思维被极大地激发了,我开始警惕任何未经审视的视觉信息,意识到“看见”往往不等同于“理解”。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价值或许在于其超越了传统的“友好交流”或“冲突对抗”二元对立的叙事框架,转而专注于一个更微妙的层面:认知建构。它不是简单地记录“美国人怎么看中国”,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图像生产的社会机制和消费心理。我感觉作者一直在引导我思考,当我们今天在互联网上接收到关于遥远国度的信息时,我们是否也在不自觉地消费着某种“新时代的画报”?这种跨越百年的反思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深远的影响。它成功地将一个相对具体的历史研究课题——19世纪美国画报上的中国形象——提升到了一个关于全球视觉文化传播的宏大议题上来。阅读完毕,我留下的不仅仅是对那个时代风貌的印象,更是一种对图像权力、文化偏见和媒介责任的深刻警醒。这本书无疑是一部极具洞察力和学术深度的力作,它迫使读者直面历史的复杂性与当代传播的陷阱。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本身也体现了一种对历史媒介的致敬。大量的原版图样被高精度地复制出来,它们的边缘和纸张的质感似乎都能透过页面传递过来。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沉浸,仿佛我真的坐在19世纪末的纽约一家沙龙里,翻阅着最新出版的《哈泼斯周刊》。作者在图注和正文之间的切换处理得非常流畅,既保证了解释的深度,又不至于打断阅读的连贯性。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不同画报风格差异性的梳理,比如A画报可能更侧重于政治讽刺,而B画报则更偏向于风俗猎奇,这些细微的差异构建了当时美国社会对中国看法的多元光谱,尽管这种“多元”本身也建立在刻板印象的基础之上。对于任何对晚清社会文化史或者媒体史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宝藏,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侧入口,去理解近代中国是如何被外部世界想象和定义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年代线性推进方式,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策展人,引领读者穿梭于不同主题的展览空间。比如,关于“天朝物产的迷思”那一章节,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画报对丝绸、茶叶、瓷器的描绘,清晰地展示了西方对东方商品的想象如何从最初的向往转变为后期的物化和刻板印象。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翻阅一本珍贵的历史剪报集,每一页都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张力与矛盾。特别是对庚子事变前后,画报内容转向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呈现。从最初对“温顺的中国人”的刻板印象,到战争爆发后突然出现的“残暴的黄祸”叙事,这种转变的驱动力是什么?作者通过分析广告、新闻配图、甚至漫画,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语境,让我得以理解媒体在国际冲突中的推波助澜作用。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历史不是静止的文本,而是由无数流动的图像和叙事共同编织而成,而这本书正是解码这些底层代码的关键。

评分

到手后立刻大略的从头到尾的翻阅了一遍,还真是不错,整本书除了序、前言和后尾的几页外,每页都有图画,每幅图画虽然不大,但清晰度不错。

评分

很好

评分

估计售价的百分制八十用来买这些画报的版权了

评分

书不错 非常有趣 闲来阅读 书香加内涵 沁人心脾

评分

书不错 非常有趣 闲来阅读 书香加内涵 沁人心脾

评分

一如既往的支持京东,方便自己的生活。

评分

书不错 非常有趣 闲来阅读 书香加内涵 沁人心脾

评分

不错的近代资料,值得入手

评分

送给了一个做比较文学研究的师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