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農民工語言城市化研究》調查研究的對象是農民工群體,關注瞭該群體的語言狀況,瞭解語言需求,發現語言問題,揭示其語言城市化過程。《農民工語言城市化研究》將農民工群體“工”化階段的語言狀況和“市民”化階段的語言文字需求結閤在一起,初步構架起農民工語言城市化的脈絡,概括齣“一個變化趨勢”“兩個發展階段”“三個推進層次”的城市化模式。《農民工語言城市化研究》也關注到言語社區的新變化,提齣農民工群體在城市結成精神層麵的新言語社區,豐富瞭言語社區理論。     
作者簡介
     夏曆,內濛古根河市人。2007年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獲應用語言學博士學位。現在瀋陽師範大學文學院工作,主要從事《應用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語言學研究方法》等課程的講授工作。研究層麵,一直緻力於農民工語言方麵的研究。博士論文《在京農民工語言狀況研究》獲中國傳媒大學優秀博士論文奬,並作為代錶論文參加瞭北京市優秀博士論文評選;已經發錶的關於農民工語言方麵的係列文章,曾在國際和全國學術會議上獲奬,産生瞭一定的社會和學術影響力,研究數據和結論被中國語言生活綠皮書采納和收錄,被多次引用和報道,也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長江學術》等轉載和摘錄。主持過教育部青年項目《農民工語言城市化研究》(12YJC740117),獲遼寜省高等學校傑齣青年學者成長支持計劃(WJQ2012016)等。目前,在研國傢社會科學基金一般項目《新市民的語言市民化模式研究》(16BYY061)。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一 研究緣起
二 研究意義
三 研究綜述
四 研究思路
五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農民工和我國的城市化
第一節 農民工
一 農民工的界定
二 農民工的曆史
三 農民工的特點
四 農民工的發展
第二節 城市化
一 關於城市化
二 我國的城市化
第三節 農民工和我國的城市化
一 農民工是城市化與戶籍製度綜閤作用的産物
二 市民化是農民工城市化程度加深的結果
第二章 農民工初步城市化的語言狀況展示和分析
第一節 農民工語言狀況展示
一 農民工的語言使用
二 農民工的語言能力
三 農民工的語言態度
第二節 農民工語言狀況的內部差異分析
一 農民工語言使用的內部差異分析
二 農民工語言能力的內部差異分析
三 農民工語言態度的內部差異分析
第三節 影響農民工語言狀況的因素分析
一 影響農民工語言使用的因素
二 影響農民工語言能力的因素
三 影響農民工語言態度的因素
第三章 農民工市民化過程中的語言文字需求研究
第一節 農民工與新市民
第二節 新市民的主觀語言文字訴求
一 共性需求
二 個性需求
第三節 新市民的客觀語言文字需要
第四節 新市民語言文字需求實現的意義和管理建議
一 新市民語言文字需求實現的現實意義
二 如何開展新市民語言文字城市化的規劃和管理
第四章 農民工語言城市化過程和影響因素分析
第一節 農民工語言城市化的過程分析
一 一個變化趨勢
二 兩個發展階段
三 三個推進層麵
第二節 影響農民工語言城市化的因素分析
一 製度和發展之間的矛盾
二 受教育程度的製約
三 鄉土文化的羈絆
第五章 農民工語言城市化引發的學科和應用方麵的思考
第一節 農民工言語社區論
一 農民工的言語社區性
二 農民工言語社區的特點
第二節 底層民眾麵臨的語言應用問題
一 底層民眾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問題
二 方言的保護和閤理利用問題
三 民眾語言觀念的樹立問題
附錄1 城市務工人員語言狀況調查問捲
附錄2 農民工普通話水平測試問捲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麵發生瞭巨大變化,作為社會交際工具的語言和民眾的語言生活,也隨之發生改變。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關注語言變異現象,關注群體語言生活的變化,及時瞭解民眾語言方麵的新需求,製定閤理有效的語言政策等成為現實之需,其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和社會意義。
  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眾的語言生活發生瞭很多變化,也産生瞭很多新的社會語言問題,例如怎樣切實維護公民語言權利,包括群體語言權和個體語言權,如少數民族群體、方言群體、殘疾人群體、農民工群體、移民群體等學習、使用語言的權利,個人學習、使用語言的權利等,這些都是急需關注和研究的問題。
  作者夏曆2004年考入中國傳媒大學,攻讀應用語言學專業社會語言學方嚮的博士學位,我是她的指導教師。她入學時提交的科研設想就是關於農民工群體語言方麵的,我當時就覺得她的選題很好,具有很強的研究價值。農民工群體應我國發展需要大量産生,從21世紀初開始以億計,近十年間數量一直在兩億以上,這樣一個帶有深刻社會烙印並在全國總人口中占有很大比重的群體,十分值得研究。
  當時關於農民工語言方麵的研究還較少,我建議她深入農民工群體中實地觀察和調查,摸清該群體的語言狀況,為國傢瞭解該群體的語言現狀和製定相關語言政策提供參考依據。後來,她的博士論文《在京農民工語言狀況》中的相關數據被呈現在《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7)》的《農民工語言狀況》一文中,並被多次引用,産生瞭一定的社會效應。
  如今她的這本書將農民工群體“工”化階段的語言狀況和“市民”化階段的語言文字需求結閤在一起,初步架構起瞭農民工語言城市化的脈絡,概括齣瞭“一個變化趨勢”“兩個發展階段”“三個推進層次”的語言城市化模式,對農民工的語言城市化問題進行瞭階段性總結,這種對農民工語言城市化問題進行的曆時性研究目前還不多見。
  她在研究中也有學科理論方麵的思考。例如較早關注到瞭言語社區的新變化,提齣瞭精神層麵的言語社區,是對“社區”提齣者滕尼斯闡釋的靠精神聯結的社區的一種迴歸。從言語社區的角度和社會學學者一起打破瞭國內一段時間以來以地域、共有設施等劃分社區的限製,是新時期農民工群體賦予言語社區的新內容,豐富瞭社會語言學的言語社區理論。本書概括齣的農民工城市化三階段模式和對“言語社區”理論的新思考、新闡釋,都是本書的創新與價值所在。
  當然,她的研究也存在不足之處。這本書隻是初步、宏觀地梳理瞭農民工語言城市化進程的脈絡,但對於農民工語言城市化進程中更為具體、深入的分析還不夠;書中對於農民工“工”化階段的語言狀況研究比較充實,而對於“市民”化階段的語言研究還顯薄弱,這部分的分析、論述還有待進一步充實與深化。
  作為她的導師,對她十幾年來堅持不懈地關注農民工群體的語言問題錶示贊賞,她有研究的熱情,也有學者的堅守,同時兼具人文情懷,她今天能結成這本書,真是令人欣慰!是以為序。    
				
 
				
				
					《農民工語言城市化研究》並非一本探討農民工個體生活經曆或情感故事的書籍,也不是一部以文學筆觸描繪城市中農民工生存狀態的寫實小說。它更不涉及具體某個農民工的個人傳記、他們的愛情糾葛,或是他們在城市打拼過程中遇到的奇遇。這本書的關注點並非個人奮鬥的勵誌篇章,也不會深入挖掘他們在故鄉的傢庭背景或情感羈絆。  本書的核心焦點在於“語言”在“農民工”群體“城市化”過程中的演變與影響。它是一項深入的社會語言學研究,旨在揭示和分析作為中國社會轉型重要群體之一的農民工,他們在從農村走嚮城市的過程中,語言發生瞭怎樣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反映並促進瞭他們的社會融入與身份認同的重塑。  具體而言,《農民工語言城市化研究》將從多個維度審視這一復雜而動態的語言現象。  首先,本書將考察農民工的詞匯層麵的城市化。 隨著農民工進入城市,他們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大量新的詞匯,這些詞匯往往與城市生活、職業技能、消費文化、社會規範等緊密相關。例如,與傳統農業生産相關的詞匯(如“鋤禾”、“播種”)可能會逐漸被與城市務工相關的詞匯(如“加班”、“社保”、“地鐵”、“寫字樓”)所取代。本書將通過大量的田野調查和語料收集,梳理這些新詞匯的來源、使用頻率以及它們在農民工群體中的傳播和演變。我們會關注哪些新的城市詞匯被廣泛接受和使用,哪些則被邊緣化。此外,本書還會分析這些新詞匯的引入對農民工原有認知結構可能産生的影響,以及他們如何在新詞匯的語境下理解和建構自己的城市生活。例如,一個曾經隻熟悉“土地”、“收成”的農民,在城市中學會瞭“KPI”、“績效考核”等詞匯,這不僅是語言上的變化,更是思維方式和社會角色的悄然轉變。  其次,本書將深入探討農民工在語音和語調上的城市化進程。 農村方言是農民工最基本的溝通工具,然而,當他們置身於以普通話為主導的城市環境中,語音上的“城市化”便成為一個必然的趨勢。本書將分析農民工在日常交流中,其原有方言的發音習慣、語調特點以及韻律變化,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瞭城市主流語音的影響。這可能體現在他們學習和模仿普通話時,語音係統內部的調整,例如聲母、韻母的替換,聲調的改變,以及語流節奏的適應。我們也會考察這種語音上的變化是否與農民工的社會經濟地位、教育背景以及在城市中停留的時間長短等因素有關。例如,一些農民工可能會有意或無意地調整自己的語音,以減少地域口音帶來的歧視,從而更容易獲得城市居民的認同和接納。這種語音的“趨同”或“適應”行為,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語言策略和社會融入的體現。  第三,本書將聚焦於農民工的語法結構和錶達方式的城市化。 除瞭詞匯和語音,農民工在句子組織、語篇結構以及常用的錶達方式上也可能受到城市語言環境的影響。例如,他們可能會學習和運用更具城市特色的句式,或者在描述事物時采用更符閤城市思維習慣的方式。本書將分析農民工的語言錶達中,是否齣現瞭語法簡化、省略、創新性組閤,或者對城市流行語、網絡用語的采納和改造。我們會考察這些語法和錶達方式的變化,是否反映瞭農民工在信息獲取、思維模式以及社會交往方式上的改變。例如,在描述城市生活中的復雜關係時,他們可能會嘗試使用更精煉、更直接的語言,或者藉鑒城市居民習慣的隱喻和比喻。這種語法和錶達方式的轉變,是農民工適應城市社會規則和文化氛圍的重要標誌。  第四,本書將關注農民工的語用行為和交際策略的城市化。 語用行為涉及語言在特定情境下的實際運用,包括禮貌原則、會話含義、語體風格等。本書將分析農民工在與不同群體(如城市居民、雇主、其他農民工)交流時,其語用行為是否發生瞭變化。例如,他們是否學會瞭在城市環境中更有效地運用委婉語、避免直接衝突,或者更積極主動地進行社交互動。我們也會探討農民工在不同語境下(如工作場所、公共場閤、私人空間)所采取的不同交際策略,以及這些策略如何影響他們的社會關係和個體發展。例如,在與陌生人交流時,他們可能需要調整自己的話題選擇和提問方式,以符閤城市社會交往的習慣。這種語用能力的提升,是農民工成功融入城市社會的關鍵一步。  第五,本書還將從社會身份認同的角度,探討語言城市化對農民工身份建構的影響。 語言不僅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身份的載體。隨著農民工語言的城市化,他們的自我認知和他人對他們的認知也可能發生變化。本書將分析,通過語言的改變,農民工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瞭其“農民”的身份烙印,同時也在構建一種新的、更具城市特徵的身份認同。這種身份認同的重塑,可能是一個復雜而充滿張力的過程,既有融入的積極性,也可能伴隨著原有身份的失落感。語言的城市化,在某種程度上,是農民工在社會場域中爭取話語權、爭取平等地位的體現。  第六,本書還將考察語言城市化中的群體差異與個體差異。 並非所有農民工的語言城市化進程都是一緻的。本書將分析不同群體(如不同年齡段、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職業的農民工)在語言城市化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差異。例如,年輕一代的農民工可能更容易接受和掌握城市語言,而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農民工可能在詞匯和錶達方式上更為豐富。同時,本書也會承認個體差異的存在,即便是背景相似的農民工,其語言城市化的速度和程度也可能有所不同。這些差異的分析,有助於我們更細緻地理解這一復雜的社會語言學現象。  第七,本書還將探討語言城市化與社會不平等之間的關係。 語言的“城市化”程度,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成為衡量農民工社會融入程度的一個指標。如果語言上的差距導緻瞭溝通障礙、誤解甚至歧視,那麼語言城市化也可能成為加劇社會不平等的因素之一。本書將審視這種可能性,並探討如何通過語言教育、跨文化交流等方式,促進農民工更順暢地融入城市社會,減少語言隔閡帶來的社會排斥。  最後,本書將對未來農民工語言的城市化趨勢進行展望。 隨著城市化的深入和人口流動的持續,農民工語言的城市化將是一個長期而持續的過程。本書將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對未來可能齣現的語言變化、新的語言現象以及其對中國社會語言生態可能産生的影響進行預測和討論。  總而言之,《農民工語言城市化研究》是一部嚴肅的學術著作,它以社會語言學的理論框架為指導,結閤實證研究方法,係統地分析瞭農民工群體在城市化進程中所經曆的語言變遷。它旨在為理解中國社會轉型背景下的語言動態、人口流動對語言文化的影響,以及農民工群體的社會適應提供深刻的洞見。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學術的嚴謹性、研究的深度以及對社會現實問題的關懷,而非講述個體故事或提供個人情感慰藉。它是一扇審視中國社會變遷的窗口,通過語言的棱鏡,摺射齣農民工群體在現代城市化浪潮中的生存狀態、身份認同以及社會融入的復雜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