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台知识产权评论(第一辑)

兰台知识产权评论(第一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兰台知识产权团队 著
图书标签:
  • 知识产权
  • 法律
  • 评论
  • 学术
  • 兰台
  • 第一辑
  • 著作权
  • 专利
  • 商标
  • 知识产权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5035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721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4
字数:272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知识产权领域从业者、学习者和研究者
选取的知识产权案例或者为社会公众所关注,在知识产权界引起较大反响,或者从专业角度看能为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和政策的出台具有一定的推动价值

内容简介

《兰台知识产权评论》内容简介:本书主要针对新型的、前沿的、热点的知识产权法律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不正当竞争及其他相关领域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问题,同时将影响较大的知识产权案件以及兰台知识产权团队承办的案件融入其中,深入浅出,不流于表面,而是洞彻问题实质,追本溯源。文章兼具实务作业的指导性及学术理论的创新性,皆为原创作品,内容也被各知名知识产权类公众号争相转载。

作者简介

北京市兰台律师事务所成立于2002年,总部设于北京,在天津、深圳、成都、合肥设有分所,目前已成为一家规模较大并在诸多业务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综合性律师事务所。兰台知识产权团队是一个极具特色的综合性专业团队,其以知识产权诉讼为核心业务,在知识产权争议解决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同时兼顾专利申请、商标申请、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战略规划、海关保护,以及商标购买、网络侵权打击等知识产权非诉业务。团队擅长综合运用各种法律手段处理知识产权保护案件,其代理的诸多重大案件在业内影响颇巨。目前,兰台知识产权团队为多家大型央企、国企、研究机构提供多方位法律服务,积累了众多优质案源及业务办理经验。

目录

著作权篇
“互联网+”时代电商平台的知识产权侵权责任 陈明涛(3)
“计算机字体侵权”到底动了谁的奶酪? 陈明涛 白伟(8)
编曲能受到版权保护吗?——对韩磊涉嫌编曲侵权事件的评析 陈明涛 田君 露白伟(13)
从演绎作品角度看琼于案二审判决:符合体制逻辑的判决 陈明涛(18)
技术提供者如何走出侵权的雷区?——一个知识产权人士对快播事件的思考 陈明涛(23)
聚合信息类网络服务商侵权性质探讨 陈明涛(27)
快播天价罚款案违背技术中立原则了吗? 陈明涛(31)
扭巴的作者身份确认——嘎尔西亚诉谷歌案及新浪诉凤凰案引发的思考 陈明涛(35)
网络广播组织不受著作权保护——对新浪与凤凰网体育赛事转播著作权第一案的评论 陈明涛(40)
网络游戏直播平台的保护分析——对耀宇诉斗鱼一案的评析 陈明涛(43)
微信公众号抄袭——著作权法新的谜题? 陈明涛(48)
为什么高水平的版权保护如此重要? 陈明涛 白伟(52)
权力与市场的错位:修改中的著作权法集体管理制度之殇 陈明涛(56)
续写真不需要许可吗?——对《幸福耳朵》一案的评析 陈明涛(61)
合理使用制度中转换性使用的理解与适用———基于金庸诉江南《此间少年》著作权侵权案的评论 白伟(68)
知识产权为什么判赔低?——以“西游记配乐”侵权案为视角 陈明涛(74)
翻唱行为的侵权定性——对《歌手》迪玛希翻唱侵权事件的评析 刘俊清(78)
“我本将心向明月”——对迪士尼《赛车总动员》侵权案的评论 陈明涛 白伟(82)
创作自由vs.投资保护:对天下霸唱《摸金校尉》侵权案的评论 田君露(88)
从《见字如面》到《朗读者》:朗读类有声作品之版权法解读 张博(93)
网络图片侵权真的只是一赔了之吗? 白伟(98)
专利篇
惩罚性赔偿制度能解决专利侵权判赔低的窘况吗? 陈明涛 张峰 刘俊清(107)
论方法和材料特征在实用新型专利中的适用 陈明涛 田君露(111)
指控苹果Siri侵权的专利真的无效吗?——对小i机器人专利无效案的评析 陈明涛 白伟(115)
权力与市场的错位:修改中的著作权法集体管理制度之殇陈明涛(56)
续写真不需要许可吗?对《幸福耳朵》一案的评析陈明涛(61)
合理使用制度中转换性使用的理解与适用——基于金庸诉江南《此间少年》著作权侵权案的评论白伟(68)
知识产权为什么判赔低?——以“西游记配乐”侵权案为视角 陈明涛(74)
翻唱行为的侵权定性——对《歌手》迪玛希翻唱侵权事件的评析 刘俊清(78)
“我本将心向明月” —对迪士尼《赛车总动员》侵权案的评论 陈明涛 白伟(82)
创作自由vs.投资保护:对天下霸唱《摸金校尉》侵权案的评论 田君露(88)
从《见字如面》到《朗读者》:朗读类有声作品之版权法解读 张博(93)
网络图片侵权真的只是一赔了之吗? 白伟(98)
惩罚性赔偿制度能解决专利侵权判赔低的窘况吗? 陈明涛 张峰 刘俊清(107)
论方法和材料特征在实用新型专利中的适用 陈明涛 田君露(111)
指控苹果Siri侵权的专利真的无效吗?——对小i机器人专利无效案的评析 陈明涛 白伟(115)
GUI外观专利与普通产品外观专利在侵权判定中存在哪些区别? 刘俊清(119)
如何理解专利法中的“缺少必要技术特征”? 陈明涛(127)
突破与创新:评GUI外观设计专利第一案 陈明涛(130)
专利无效中对于网络证据应当适用怎样的证明标准? 刘俊清(136)
破解知识产权赔偿之痛——对握奇诉恒宝5000万元赔偿案的评论 刘俊清(141)
技术原理对专利无效理由的影响——对“一种冷再生催化剂的循环方法”发明专利
无效案的评论 陈明涛 张博(146)
商标篇
“公共利益”条款为大企业抢夺商标开启绿灯?——对“微信”商标案的评析 陈明涛(155)
“海淘”商标何去何从?——对阿里巴巴注册“海淘”商标事件的评论 田君露(159)
“互联网+”时代的商标混淆判断——对“滴滴打车”商标侵权案的评析 陈明涛(163)
公众人物姓名权是知识产权吗?——对“乔丹”商标系列案的评析 陈明涛(168)
回归商标损害赔偿制度的初衷——对格力诉美的侵害商标权案的评论 陈明涛 刘俊清(173)
跨国企业的中国商标之殇——“高通”商标纠纷系列案评析 陈明涛 张峰 白伟(178)
如何克服商标侵权判断的简单化思维?——对“新百伦”侵权一案的评析 陈明涛(183)
商标领域主观过错要件再认识——基于“东风”“乔丹”及“拉菲庄园”商标案的探讨 陈明涛(187)
商标许可还能裸奔多久?——对“王老吉荣誉产品”授权事件的评论 陈明涛 刘俊清(192)
循环诉讼:商标行政确权案件的怪胎 陈明涛(196)
关于名人姓名权的几点看法——在浙江青年法学沙龙的发言 陈明涛(200)
“双十一”商标战的法律解读 陈明涛(204)
商标撤三案件中使用证据的效力性认定——基于“小霸王XIAOBAWANG”商标撤销复审
行政纠纷案的评论 田君露(209)
商标“类似”判断的影响性因素——对“益达”商标行政案件的评论 陈明涛(214)
商标行政案中“商品化权”的理解与适用——对“黑子的篮球”商标无效行政纠纷的评析 田君露(220)
穿越混淆判断的迷雾:对“非诚勿扰”商标案的评论 陈明涛 白伟(226)
声音商标的显著性判断——对腾讯“嘀嘀嘀嘀”商标行政案的评论 田君露(230)
不正当竞争及其他篇
防止因噎废食:理性看待竞价排名定性为商业广告 陈明涛(237)
商业批评的尺度——对神州专车“黑专车”事件的评论 陈明涛 田君露(240)
机械理解法条与过度理论创新:对广药与加多宝“红罐”凉茶包装装潢纠纷案的评析 陈明涛(244)
开放VS封闭:微信封杀网易云音乐服务事件法律分析 陈明涛(249)
企业名称特定简称的侵权认定分析——对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诉深圳前海中金集团
有限公司案的评论 张博(253)
“互联网+”时代知识产权从业者的选择 张峰(259)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对传统金融业的忠告 陈明涛(264)
批评公众人物的边界——兼谈孔庆东诉吴晓平名誉侵权案 陈明涛(268)
为什么知识产权案件需要精细化裁判?——基于《后宫甄嬛传》侵权案的评论 白伟(273)
我们通过的是一部19世纪的《民法总则》吗? 陈明涛(277)
名胜古迹,知识产权要给一个名分吗? 张峰 刘俊清(281)
司法公信力是对骂出来的? 陈明涛(285)
合同侵权竞合案件中必要共同诉讼与仲裁条款的冲突解决 陈明涛(288)

前言/序言

阿里巴巴在美国遭到多个奢侈品牌的诉讼,再次将电商侵权问题进入公众视野。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猛,日益成为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新力量,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原动力。日前,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对在“互联网+”时代进一步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作出部署。国家知识产权局在2015年4月1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修改草案(征求意见稿)》也专门增加了电商平台专利侵权责任的相关规定。
好的,这是一份围绕“兰台知识产权评论(第一辑)”之外的知识产权领域,旨在详细阐述相关主题的图书简介。 --- 图书名称:知识产权前沿观察与法律实践前瞻(2024版) 图书简介 在数字经济浪潮席卷全球、科技创新日益成为核心竞争力的时代背景下,知识产权(IP)的保护、运用与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挑战性。本卷《知识产权前沿观察与法律实践前瞻(2024版)》汇集了当前知识产权领域最具活力和争议性的研究成果与实务经验,旨在为法律专业人士、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学术研究者提供一个深度剖析行业热点、预测未来趋势的专业平台。 本书聚焦于后疫情时代与新一轮技术革命交织下,知识产权体系所经历的深刻变革。我们着眼于那些尚未被完全厘清的法律空白与实践难点,力求在理论建构与实务操作之间架起坚实的桥梁。 第一部分:数字时代下的专利权与技术创新驱动力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AI)生成物、区块链技术在知识产权存证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在新兴技术背景下界定和保护专利权。 1.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法律归属与权利认定: 随着生成式AI在艺术、文本和代码领域的广泛应用,谁是AI生成内容的“发明人”或“创作者”?本章节详细分析了现有专利法和著作权法在面对这一挑战时的局限性,并比较了美国、欧盟及我国在相关案例中的最新裁判倾向。特别关注了“训练数据”的知识产权合规性问题,探讨了数据权与知识产权的交叉领域。 2. 关键核心技术的全球专利布局与反垄断审查: 在地缘政治日益紧张的背景下,半导体、生物技术和新能源领域的专利池构建和交叉许可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部分剖析了涉及关键技术的专利诉讼中的“公平、合理和无歧视”(FRAND)原则的适用边界,以及监管机构如何平衡创新激励与市场竞争的关系。我们考察了特定技术领域内,通过专利联盟形成的“事实垄断”行为的法律规制路径。 3. 专利授权实践中的可专利性再审视: 聚焦于生命科学领域,如基因编辑(CRISPR技术)和个性化医疗方案的专利保护范围。讨论了在“智力创造”标准下,如何平衡生命伦理考量与技术进步的需求。同时,对软件和商业方法的专利审查标准进行了细致梳理,特别是针对“纯粹方法”和“技术贡献”的界定,结合了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指南的最新变化。 第二部分: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与品牌全球化风险 品牌资产是现代商业价值的核心体现。本部分关注在全球化和社交媒体环境下,商标的保护边界、侵权认定,以及新兴商业模式带来的法律挑战。 1. 社交媒体时代的“名人效应”与商标注册权: 探讨了网红、虚拟偶像和数字人形象的商业化过程中,其形象标识是否可以获得商标法意义上的保护。分析了“善意”与“恶意”注册商标的界限,特别关注了恶意抢注行为在短视频平台上的新型表现形式及其规制。 2. “丑闻”与品牌声誉风险管理中的商标权利行使: 讨论了当商标权利人因自身不当行为引发公众负面评价时,其商标专用权是否应受到限制。本章节从社会公共利益与私权保护的冲突角度,审视了商标法中诚实信用原则的延伸适用。 3. 商业标识的混淆认定与消费者认知研究: 深入分析了在电商平台环境下,消费者对商品来源的识别路径已发生变化。引入了行为经济学视角,探讨如何通过更科学的混淆可能性测试模型,来识别“搭便车”行为,特别是针对那些模仿商品包装、装潢(Trade Dress)的复杂案件。 第三部分:著作权法在内容产业与数字发行中的重塑 数字内容的爆炸式增长对传统著作权法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特别是在版权集体管理、信息网络传播权和“合理使用”的边界上。 1. “算法推荐”与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边界: 深入剖析了流媒体平台和搜索引擎的“链接”、“缓存”与“信息转码”行为是否构成实质性的信息网络传播行为。探讨了平台在内容聚合过程中,如何平衡平台责任与著作权人的专有权利,并对比了欧盟《数字单一市场版权指令》中的相关条款。 2. 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下的肖像权与人格权保护: 随着AI换脸技术的成熟,利用他人形象制作虚假视频的行为日益猖獗。本部分重点分析了我国《民法典》中关于肖像权和隐私权保护的力度,以及在缺乏明确“深度伪造”立法指引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现有侵权法体系进行有效救济。 3. 数据库权利与数据要素市场的法律构建: 探讨了在我国数据要素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构建符合国情的数据库权利制度,以激励高质量数据的采集和维护。分析了对数据库内容进行选择和编排所产生的著作权保护,以及对原始数据(Raw Data)的权利界定难题。 第四部分: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治理与区域合作 在全球价值链重构的背景下,知识产权的跨境保护与争端解决机制至关重要。 1. 国际条约的最新动态与国内法衔接: 梳理了《TRIPS协定》的最新修订趋势,以及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数字音频和人工智能相关议题上的立场。重点分析了我国在 RCEP 框架下知识产权章节的履行情况及其对域外法律适用的影响。 2. 知识产权的跨境执法与证据开示挑战: 探讨了在互联网案件中,如何有效获取和运用境外服务器上的侵权证据。分析了中美、中欧在证据开示程序上的差异,以及国际仲裁机构在处理知识产权争议时,对域外证据采信的最新标准。 3. 区域性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的效能评估: 评估了特定区域性(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知识产权合作机制在促进技术转移和减少争端方面的实际效果,并提出了完善区域性争端解决机制的建议。 本书集合了多位深耕于知识产权理论与实务的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力求以严谨的法律分析和前瞻性的战略视野,为读者提供一套应对未来知识产权挑战的思维工具和实践指南。其内容深度与广度兼备,是知识产权专业人士不可或缺的案头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读物,它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我踏入知识产权这片复杂而精彩的领域时,给予了我清晰的指引。书中的内容,不仅仅是冰冷的法律条文,更融入了作者们对现实世界深刻的观察和独到的思考。我特别喜欢那些结合了案例分析的章节,它们将抽象的法律原则变得具体可感,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产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从著作权侵权的小故事,到专利权引发的商业纠纷,每一个案例都充满了现实的张力,也让我们看到了知识产权法律的价值所在。 更令我赞赏的是,作者们在探讨知识产权问题时,始终保持着一种前瞻性的视角。在数字化、网络化日益普及的今天,知识产权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这本书就对这些新兴领域,例如软件著作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颇具建设性的观点。这让我意识到,知识产权的保护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引发了对知识产权制度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期待。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知识产权领域那广阔而深邃的海洋。当我翻开它,仿佛置身于一个知识的殿堂,每一篇文章都像是一颗精心打磨的宝石,折射出思想的光芒。作者们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一一剖析了知识产权的诸多复杂议题,从著作权、专利权到商标权,再到我们日益关注的商业秘密和数据安全,无不涵盖其中。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严谨的逻辑、清晰的论证所折服,他们不仅对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更结合了大量的实践案例,让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生动鲜活,易于理解。 尤其是其中对于新兴技术与知识产权交叉领域的论述,令我印象深刻。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本书的前瞻性思考,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启发我们去思考如何构建更适应时代发展的知识产权制度。作者们提出的观点,或独到,或深刻,或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意义,让我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未来充满了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启迪思想的灯塔,引领我在知识产权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深刻理解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场思维的涤荡,让我以全新的视角审视知识产权的广度和深度。它并非简单的知识罗列,而是充满智慧的交流,每一篇文章都如同一颗闪耀的星辰,照亮了我对知识产权世界的探索之路。我尤其欣赏作者们在论述过程中展现出的严谨态度和逻辑推理,他们能够将复杂晦涩的法律概念,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进行阐释,并辅以大量的实例来佐证观点。这使得原本高高在上的法律条文,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生命力。 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其对知识产权前沿问题的关注。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知识产权的边界也在不断拓展和演变。书中对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法律挑战,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让我看到了知识产权保护的未来发展趋势,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思考方向。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琢磨作者们的观点,并将其与我自身的理解进行对照。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极具启迪性的著作,它让我对知识产权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

翻阅这本书,如同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的学术花园,每一页都散发着知识的芬芳。我尤其被作者们对知识产权问题的细致入微的分析所吸引,他们不仅对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更将目光聚焦于实践中的痛点和难点。书中关于著作权集体管理、专利价值评估等话题的探讨,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我常常在阅读时,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并发现书中提供的分析角度和解决思路,能够极大地启发我的思考。 这本书的另一个亮点在于其对知识产权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之间关系的深刻阐释。在当前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显得尤为重要。书中对相关政策法规的解读,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都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它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知识产权不仅仅是法律问题,更是关乎国家竞争力、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资源。总而言之,这本书如同一本珍贵的宝典,为我打开了知识产权领域的另一扇大门,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冲击,远超我最初的预期。我原以为它会是枯燥乏味的法律条文堆砌,但事实却截然不同。它更像是一场思想的盛宴,每一篇文章都充满了作者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洞察。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们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梳理,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知识产权实践中的前沿问题和热点话题。比如,在一些篇章中,我看到了对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侵权的新形态的深入剖析,以及由此引发的法律适用难题。作者们不仅指出了问题的存在,更尝试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现实问题的关怀,让我深受触动。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反思的过程。它让我意识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不断调整和完善。书中对国际知识产权规则的比较分析,以及对我国知识产权制度改革的建议,都让我对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广阔的视野。那些案例分析,更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让我看到了知识产权法律在现实世界中的具体应用和重要影响。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产权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让我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