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傳行中國紀年(1807-1949)

基督教傳行中國紀年(1807-1949)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黃光域 編
圖書標籤:
  • 基督教
  • 中國近代史
  • 傳教士
  • 宗教文化
  • 社會曆史
  • 文化交流
  • 教會曆史
  • 近代中國
  • 曆史學
  • 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49597406
版次:1
商品編碼:12187895
包裝:精裝
叢書名: 1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1196
字數:229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近代史研究者、基督教研究者、基督教相關機構和個人
《基督教傳行中國紀年(1807—1949)》從海內外海量的在華新教教會資料中爬羅剔抉鈎沉索隱,梳理匯編成冊,詳實記錄1807—1949年基督教在華傳行曆史,收錄人物及教會團體機構近19000個,材料豐富,考核準確,全麵客觀,能夠彌補近代傳教史研究基礎資料的不足,可作為基督教研究者的案頭工具書。書末附有“人名及教會團體機構等漢字音序索引”“人名及教會團體機構等西文原名索引”,便於檢索。

內容簡介

《基督教傳行中國紀年(1807—1949)》為介紹近代基督教在華傳行曆史的編年體工具書。從公元1807年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馬禮遜抵達廣州寫起,至公元1949年停筆,涉及在華基督教相關人物和團體機構近19000個。所收內容包括:一、各國來華布道的差會——名稱、國彆、宗派、開教、立會設堂等;二、曆年來華的傳教士——姓名、身份、駐在地、調轉及相關事工等;三、教會所辦醫院、學校、慈善機構、報紙雜誌及社會文化團體;四、相關教案;五、編者認為應該收錄的其他資料。書末附有人名及教會團體機構漢字音序索引、西文原文索引,方便檢索。

作者簡介

黃光域,字鎮遠,四川大竹人,1938年生於成都,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已退休)。主要從事近代外國在華機構和人物基礎資料的發掘、考訂和研究。主要論著有《近代來華外國人名辭典》(參與閤編)、《外國在華工商企業辭典》、《近代中國專名翻譯詞典》、《近代來華新教差會綜錄》、《中國近代史譯事五難舉例》、《工商史料考證九題》等。

目錄

凡例

一八〇七年
一八〇九年
一八一三年
一八一四年
一八一五年
一八一六年
一八一七年
一八一八年
一八一九年
一八二〇年
一八二一年
一八二二年
一八二三年
一八二四年
一八二五年
一八二六年
一八二七年
一八二八年
一八三〇年
一八三一年
一八三二年
一八三三年
一八三四年
一八三五年
一八三六年
一八三七年
一八三八年
一八三九年
一八四〇年
一八四一年
一八四二年
一八四三年
一八四四年
一八四五年
一八四六年
一八四七年
一八四八年
一八四九年
一八五〇年
一八五一年
一八五二年
一八五三年
一八五四年
一八五五年
一八五六年
一八五七年
一八五八年
一八五九年
一八六〇年
一八六一年
一八六二年
一八六三年
一八六四年
一八六五年
一八六六年
一八六七年
一八六八年
一八六九年
一八七〇年
一八七一年
一八七二年
一八七三年
一八七四年
一八七五年
一八七六年
一八七七年
一八七八年
一八七九年
一八八〇年
一八八一年
一八八二年
一八八三年
一八八四年
一八八五年
一八八六年
一八八七年
一八八八年
一八八九年
一八九〇年
一八九一年
一八九二年
一八九三年
一八九四年
一八九五年
一八九六年
一八九七年
一八九八年
一八九九年
一九〇〇年
一九〇一年
一九〇二年
一九〇三年
一九〇四年
一九〇五年
一九〇六年
一九〇七年
一九〇八年
一九〇九年
一九一〇年
一九一一年
一九一二年
一九一三年
一九一四年
一九一五年
一九一六年
一九一七年
一九一八年
一九一九年
一九二〇年
一九二一年
一九二二年
一九二三年
一九二四年
一九二五年
一九二六年
一九二七年
一九二八年
一九二九年
一九三〇年
一九三一年
一九三二年
一九三三年
一九三四年
一九三五年
一九三六年
一九三七年
一九三八年
一九三九年
一九四〇年
一九四一年
一九四二年
一九四三年
一九四四年
一九四五年
一九四六年
一九四七年
一九四八年
一九四九年

精彩書摘

一八四七年

一八四七年瑞士及德國巴色會教士黎力基(Rudolf Lechler;Rudolf Christian Friedrch Lechler)和韓山文(或作韓山明,Theodore Hamberg)奉派來華開教,駐香港,遊行布道於粵東各地,與郭實獵在香港所創漢會關係至密。該會成立於1815年,本部瑞士巴色(今譯巴塞爾)。瑞方屬長老宗,德方屬信義宗和長老宗。

英國大英長老會(English Presbyterian Mission)教士賓惠廉(賓為霖、賓威廉;William Chalmers Burns)奉派來華開教,駐香港。該會差傳部成立於1844年,本部倫敦,屬長老宗。

美國美以美會(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教育傳教士柯林(Judson Dwight Collins)和傳教醫師懷德夫婦(Moses Clark White;Mrs. Jane Isabel White)奉派來華開教,初抵澳門,鏇轉福州,駐南颱中洲尾。該會成立於1819年,本部紐約市,屬衛斯理宗。

德國禮賢會(巴冕會,Rhenish Missionary Society)教士葉納清(Ferdinand Gen�|hr)及柯士德(Heinrich Küster)奉派來華開教,首抵香港,與郭實獵所立漢會聯絡。未及半年柯氏染病身亡,葉納清乃隻身赴廣東東莞太平設堂布道,施醫興學,頗得國人王元深助力。該會成立於1828年,本部伍珀塔爾—巴冕(今譯巴門),屬信義宗。

美國安息浸禮會(傳耶穌教安息日浸禮會,Seventh Day Baptist Mission)差派教士賈本德(Solomon Carpenter)夫婦和華德納(或作黃德我,Nathan Wardner)夫婦來華開教,初抵香港,鏇轉駐上海。該會成立於1818年,1842年設國外差傳部,本部羅得島阿捨韋(後遷韋斯特利),屬浸禮宗。

大英教會在香港成立維多利亞主教區,直隸坎特伯雷大主教轄治,統領香港、中國大陸、日本等地教務,四美首任會督。

公理會教士弼來滿夫婦(Lyman Birt Peet;Rebecca Clemens Sherril Peet)和楊順(Stephen Johnson)來華布道興學,抵福州,駐南颱中洲尾,在江南橋畔設教堂,闢閩北教區。

美國長老會至浙江上虞開拓。

美國南浸信傳道部教士晏馬太(Matthew Tyson Yates)偕妻晏摩氏(Eliza Emmeline Moring Yates)抵上海,在老北門外過橋城河浜西建華東第一浸會堂——教化堂,奠該會華中教區之始基。

倫敦會教士慕維廉(William Muirhead)和#蘇韋爾(Benjamin Southwell)夫婦來華布道,駐上海。

倫敦會教士偉烈亞力(Alexander Wylie)來華布道,駐上海,任職於墨海書館,協助麥都思,專任書館督辦,負責印刷聖經事。

倫敦會傳教醫師夏葉士嗶(Henri Julius Hirschberg)來華布道施醫,駐香港。

美國聖公會教士#司伯丁(Phineas D. Spalding;Phineas D. Spaulding)來華布道,駐上海。

美國浸禮會教士羅爾梯(Edward Clemens Lord)偕妻(Lucy Thomas Lyon Lord)來華布道,駐浙江寜波。

美國浸禮會教士叔未士攜繼配夫人(Eliza Gable Sexton)從美國迴到廣州,在城外創立廣東第一浸信會。未幾轉赴上海,改隸美國南浸信傳道部,參加新約聖經翻譯委辦會事工。

歸正教會教士打馬字(John Van Nest Talmage)受公理會差派來華布道興學,駐福建廈門。

歸正教會女教士羅啻繼配師母(Eleanor Augusta Smith Doty)隨夫來華布道,駐福建廈門。

美國南浸信傳道部教士託弼(Thomas W. Tobey)偕妻(Isabella Hall Tobey)來華布道,駐上海。

美國南浸信傳道部教士讚臣(贊臣,Francis Cleveland Johnson)來華布道,駐廣州。

倫敦會教育傳教士葉韙良(養為霖)夫婦在廈門寮仔後開辦女塾。(或記為1846年)

倫敦會傳教醫師閤信由香港赴廣州察訪,翌年蔔居羊城,在沙基金利埠開辦惠愛醫館,國人梁發、盧挺善、周勵堂等駐館協助布道。

倫敦會教士施約翰轉上海布道,參加新約聖經翻譯委辦會事工。

公理會教士裨治文辭《中國叢報》總主筆,偕妻轉赴上海,參加新約聖經翻譯委辦會事工,廣州教務轉與美國長老會,《中國叢報》總主筆一職由公理會教士裨雅各接任。

公理會廣州新豆欄醫局實施第一例乙醚麻醉術。

美國聖公會中國布道區主教文惠廉在上海參加新約聖經翻譯委辦會事工。

美國長老會女教育傳教士柯理師母在寜波槐樹街開辦女書房。

美國長老會傳教醫師哈巴安德由澳門轉駐廣州布道施醫興學,娶公理會傳教醫師波乃耶之長女波大小姐(Catherine Elizabeth Susan Ball)為妻。

歸正教會在廈門寮仔後新收信徒王福桂將新街仔房屋數間和土地一塊捐齣,羅啻和打馬字開辦義塾。

大英教會在上海英領館西南所建聖三一堂正式開堂。

美國南浸信傳道部教士羅孝全在廣州嚮洪秀全傳授基督教基本教義。

美國南浸信傳道部教士羅孝全在廣州南關珠光裏所創粵東浸信會(粵東施蘸聖會)被民眾搗毀。

香港馬公書院監督、公理會教育傳教士鮑留雲率學生容閎、黃寬、黃勝赴美留學。

美國浸禮會傳教醫師哋凡離廣州赴法國。

美國長老會傳教醫師庫明離廈門迴國。

美國長老會教士#布朗離開廈門。

美國聖公會教士#葛牧師夫婦離開上海。

1846年奉派來華開教的美國南浸信傳道部教士咖笠頓在廣州黃埔病故。

1846年隨夫來華布道的美國長老會女教士施惠廉師母在澳門病故,葬基督教公墓。



《基督教傳行中國紀年 (1807-1949)》——一份曆史的長捲,一段信仰的印記 本書並非僅僅是一份枯燥的年錶,而是一幅氣勢磅礴的曆史畫捲,一麯跨越百年、跌宕起伏的信仰贊歌。它以嚴謹的史料考證為基石,以生動細膩的筆觸,為我們呈現瞭自1807年至1949年這140餘年間,基督教在中國大地上傳播、發展、衝突與融閤的波瀾壯闊的曆程。這不僅僅是一個關於宗教的故事,更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個重要側麵,是不同文明碰撞與對話的生動寫照,是無數個體命運與時代洪流交織的宏大敘事。 迴溯溯源:初入神州的星火 (1807-19世紀中葉) 1807年,馬禮遜的到來,如同寒夜裏的一點星火,預示著一個漫長而艱辛的旅程的開啓。在那個閉關鎖國、對外交流受到嚴格限製的年代,基督教的種子在中國這片古老而神秘的土地上,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書詳細梳理瞭這一時期傳教士們所經曆的種種睏境:語言的隔閡、文化的誤解、官方的禁令,以及社會大眾的疏離甚至敵視。 我們將看到,早期的傳教士們,在幾乎一無所知的環境中,如何憑藉堅定的信仰和不懈的毅力,開始瞭艱辛的本土化嘗試。他們學習漢語,翻譯聖經,齣版書籍,試圖用中國人能夠理解的方式來傳播福音。馬禮遜的《聖經》中文譯本,成為瞭這一時期最偉大的成就之一,它不僅是信仰的載體,更是文化交流的橋梁。同時,本書也深入探討瞭這一時期傳教活動所麵臨的社會背景,如鴉片戰爭前夕中國社會的動蕩與不安,以及西方列強與中國之間日益緊張的關係,這些都深刻地影響瞭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 洪流湧動:衝突與融閤的時代 (19世紀中葉-20世紀初) 隨著一係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西方勢力的湧入,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迎來瞭新的局麵。一方麵,傳教士的數量急劇增加,傳教的區域也得到瞭極大的拓展,各種教會組織紛紛在中國建立。本書細緻地描繪瞭這一時期不同教派的傳教策略和活動範圍,從沿海的通商口岸到內陸的鄉村城鎮,基督教的足跡遍布全國。 另一方麵,傳教活動與中國的社會變革、民族主義思潮以及傳統的民間信仰之間,也發生瞭深刻的碰撞與融閤。本書深入分析瞭傳教士們在教育、醫療、慈善等領域的貢獻,以及這些活動對中國社會産生的積極影響。例如,許多教會學校的建立,為中國培養瞭新式人纔,傳播瞭西方科學知識,為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做齣瞭重要貢獻。同時,本書也毫不迴避地呈現瞭傳教活動所帶來的復雜性和爭議性。例如,一些傳教士在文化上的優越感,以及部分傳教活動與列強侵略之間的聯係,都引發瞭中國社會的警惕和反思。 這一時期,中國社會內部也在發生著劇烈的變革。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以及後來的辛亥革命,都與基督教的傳入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本書將這些曆史事件與基督教的傳播相結閤,分析瞭它們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基督教在中國社會轉型中所扮演的多重角色。從被視為“洋教”的排斥,到部分知識分子對其思想和製度的藉鑒,基督教在中國社會的地位發生瞭復雜而深刻的變化。 紮根生長:本土化的探索與發展 (20世紀初-1949年) 進入20世紀,特彆是五四運動之後,中國知識界對西方文化的態度發生瞭轉變,民族獨立意識空前高漲。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也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即“中國化”的探索。本書著重講述瞭在這一時期,中國基督徒如何努力將基督教的信仰與中國的文化相結閤,如何在中國土壤上孕育齣具有中國特色的基督教。 我們將看到,中國基督徒們開始積極參與教會的管理和領導,翻譯和創作中文的基督教文獻,探索符閤中國國情的教會組織形式。他們嘗試將基督教的教義與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相結閤,試圖讓基督教更容易被中國人所接受。例如,基督教的博愛精神如何與儒傢的仁愛思想相互輝映,基督教的救贖觀如何在中國式的孝道與傢庭觀念中找到新的錶達方式。 同時,本書也記錄瞭這一時期中國基督教所麵臨的挑戰。軍閥混戰、抗日戰爭、國共內戰,以及政治運動的衝擊,都給基督教的生存和發展帶來瞭巨大的壓力。教會財産被毀,傳教士被迫離境,信徒們經曆瞭信仰的考驗和社會的動蕩。盡管如此,中國的基督徒們在艱難的環境中,仍然努力維係著教會的生命,並將信仰的希望傳遞下去。 曆史的迴響:留下的印記與深刻的反思 《基督教傳行中國紀年 (1807-1949)》不僅僅是記錄曆史,更是引發深刻的反思。本書通過大量的史實,展現瞭基督教在中國近代曆史進程中所扮演的復雜而多維的角色。它既是西方文明傳入中國的一個重要載體,也是中國社會內部多元文化碰撞與融閤的生動見證。 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幫助我們理解瞭: 文明的交流與碰撞: 基督教的傳入,不僅帶來瞭宗教信仰,也帶來瞭西方的科學技術、教育理念、社會製度和價值觀念,深刻地影響瞭中國的現代化進程。 本土化的探索與創新: 在與中國文化的互動中,基督教不斷進行著本土化的嘗試,這既是對外來文化的適應,也是對自身信仰的深化與創新。 信仰的力量與韌性: 麵對各種睏難和挑戰,基督教在中國始終有一群忠實的追隨者,他們用堅定的信仰,在動蕩的時代中展現齣強大的生命力。 曆史的復雜性與多麵性: 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播,並非簡單的“好”或“壞”,而是充滿瞭復雜性、矛盾性和多麵性,需要我們以曆史的眼光去理解和評價。 本書的結構嚴謹,脈絡清晰,從宏觀的曆史背景到微觀的個體經曆,都得到瞭細緻的呈現。它並非為任何一方辯護,而是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呈現曆史的真實麵貌。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將能夠更全麵、更深刻地認識基督教在中國近代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那個時代中國社會的復雜變遷,以及信仰在人類曆史長河中不朽的力量。這是一部值得所有關心中國曆史、宗教研究以及跨文化交流的讀者深入閱讀的史學力作。它如同一麵鏡子,映照齣過去,也啓發著我們對當下和未來的思考。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某些部分感到非常好奇,比如在社會變革的劇烈時期,傳教士們是如何應對政治風雲變幻的。但我發現,書中對於這些關鍵時刻的心理側寫和策略分析非常剋製,甚至可以說是缺失的。它像一颱精密運作的記錄儀,忠實地記錄瞭“發生瞭什麼”,但鮮少觸及“為什麼會發生”以及“當事人感受如何”。例如,在軍閥混戰時期,教堂的安全、傳教活動的暫停或轉移,這些都隻是以簡短的幾行文字帶過,沒有深入探討這種中斷對本地教會信徒群體帶來的衝擊和影響。我期待看到更多關於中國本土信徒在麵對傳統文化與外來信仰的衝突時,內心掙紮和選擇的故事,這些纔是真正體現“傳行”精神中人性光輝或悲劇性的地方。這本書過於側重機構和事件本身,而對人——無論是傳教士還是受教者——的刻畫略顯單薄。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實在太精美瞭,硬殼精裝,紙張的質感也非常好,拿在手裏沉甸甸的,有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我特彆喜歡那種復古的字體設計,讓人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動蕩又充滿希望的年代。不過,我得說,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其實期待挺高的,畢竟名字聽起來就包含瞭很宏大的敘事。但讀下來,我發現它更像是一份詳盡的年譜或者說是資料匯編,對於我這種希望獲得一個流暢、引人入勝的故事性敘述的讀者來說,確實有些枯燥。它羅列瞭大量的日期、事件、人名,雖然這證明瞭作者紮實的史料功底,但讀到中間部分,我常常需要停下來查閱背景資料,否則很難將那些碎片化的信息串聯起來。如果作者能在這些史實之間增加一些更具洞察力的分析,或者用更生動的筆觸描繪一下當時社會背景下的個體命運,我想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會提升一個層次。現在它更像是一本工具書,適閤做學術研究的學者,而不是一個想瞭解曆史脈絡的普通愛好者。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價值無疑是毋庸置疑的,從它引用的浩如煙海的原始文獻和跨越百餘年的時間跨度來看,作者投入瞭巨大的心血去打磨這部作品。我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巨大信息量,對於任何希望深入研究近代中國宗教史的學者而言,這絕對是一部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然而,作為一個不以研究為目的的讀者,我發現自己被淹沒在瞭細節之中。比如,某個年份裏,在某省份的某個小城,某位傳教士完成瞭某項翻譯工作,這類信息密度過高,使得我難以形成一個宏觀的認知框架。如果能有一個清晰的結構劃分,比如按照地域、宗派、或者特定的社會議題來組織材料,而不是完全依賴時間順序,或許能讓讀者更容易消化這些沉重的曆史負擔。現在的結構,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讀起來略顯吃力,更像是在翻閱一本極其詳盡的檔案匯編,而不是一本供人閱讀和思考的曆史著作。

評分

坦白說,我是在朋友的強烈推薦下纔開始翻閱這本厚重的著作的,我本以為會讀到關於信仰如何在古老的東方生根發芽的波瀾壯闊的故事,畢竟“傳行”二字充滿瞭動態感。然而,閱讀過程卻更像是在走一條非常精密的迷宮。作者似乎對每一次的教案設立、每一次的傳教士調動、甚至每一份齣版物的發行都給予瞭同等的筆墨,這種平均化的處理,導緻全書缺乏一個明確的敘事高潮。我總是在尋找那個“轉摺點”,那個讓基督教在中國影響力發生質變的時刻,但這本書更傾嚮於一種平鋪直敘的編年體記錄。這種記錄方式的優點是客觀和全麵,但缺點也同樣明顯——它犧牲瞭故事的感染力。我希望看到更多關於文化衝突、思想碰撞的細節描繪,而不是僅僅停留在事件的錶麵記錄。對於普通讀者來說,要從這些密密麻麻的條目中提煉齣一條清晰的主綫,確實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毅力。

評分

這本書的版式設計雖然古典雅緻,但某些地方的排版處理實在不夠友好。例如,腳注的引用方式非常密集,時常打斷閱讀的流暢性,我不得不頻繁地在正文和頁腳之間來迴切換,極大地削弱瞭沉浸式的閱讀體驗。而且,全書的地圖和插圖數量相對較少,對於一個跨越如此廣闊地理範圍和漫長曆史時段的敘事來說,視覺輔助顯得不足。想象一下,如果能在關鍵的傳教區域變遷時附上清晰的區域地圖,或者在關鍵人物齣場時配上肖像照片或手繪圖,那種直觀的衝擊力是文字難以替代的。現在的閱讀過程,更多地是在腦海中構建一個虛無的地理和時間框架,這對於理解事件的相互關聯性造成瞭一定的障礙。總而言之,它是一部紮實的史料寶庫,但作為大眾普及性的曆史讀物,在呈現方式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需要讀者付齣額外的努力去構建其內在的畫麵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