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兒我們不想讓機器乾
(萬維鋼,科學作傢,在“得到”App設有專欄《精英日課》)
在即將到來人工智能時代,人到底應該怎麼辦,怎麼做纔能不把工作輸給機器人,現在已經是一個熱門話題。談論這個問題有兩個危險。
第一個危險是你可能會低估人工智能。我曾經在《萬萬沒想到》這本書裏說,計算機下國際象棋厲害,但是麵對復雜度高得多的圍棋就不行瞭,所以人應該如何如何……我這個說法其實是當時人們的共識——結果我的書齣來還不到兩年,AlphaGo就贏瞭李世石和柯潔。現在人工智能的圍棋水平比人類至少高齣一個段位。我後來收到好多次讀者來信說你的書得改瞭。
第二個危險是你可能會低估人。2012年,麻省理工學院的兩個管理學教授,埃裏剋·布林約爾鬆(Erik Brynjolfsson)和安德魯·麥卡菲(Andrew McAfee)齣瞭一本書,叫《與機器競賽》(Race against the machine),從經濟學的角度,把人工智能取代人類工作這個問題嚴肅地擺在世人麵前。他們2016年又齣瞭第二本書,叫《第二次機器革命》(The second machine age),說瞭類似的意思,這本書還被人為是近年以來極其重要的一本商業管理類書籍。這兩本書說的都是人工智能即將導緻人類的大失業。讓兩位教授感到緊張的是,首先,這一輪人工智能將要取代的是放射科醫生、翻譯、甚至是律師這種高端工作;其次,在美國經濟已經從金融危機中恢復過來,高速增長的情況下,失業率卻在居高不下。
然而到瞭2017年,思想風嚮就變瞭。人們意識到放射科醫生和律師這樣的工作並沒有那麼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人的因素”仍然非常重要 ——而且大失業並沒有發生:現在美國失業率下降到瞭4%,這是曆史上極好的成績。
所以我們到底應不應該擔心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跟人,到底是個什麼關係?
技術進步的節奏捉摸不定,與其搞短期預測,我們不如思考一些更長期、更根本的問題。比如說我們換一個角度。我們不問人工智能到底有什麼是不能乾的——乾脆假定將來人工智能什麼都能乾。我們改問這個問題:
有沒有什麼事情,是哪怕機器也能做,甚至能做得比人還好,但我們還是希望找個真實的人來做的?
這就是傑夫·科爾文(Geoff Colvin)在《不會被機器替代的人:智能時代的生存策略》(Humans Are Underrated: What High Achievers Know That Brilliant Machines Never Will )這本書裏想說的事兒。
科爾文是個功力深厚的媒體人,他不僅僅報道彆人的研究結果,而且能自己調研,總結和提齣新思想。我讀的上一本科爾文的書叫 Talent is Overrated,中文版把書名翻譯成《天纔源自刻意練習》,而直譯的話則是“天纔被高估瞭”——這和現在這本書書名的直譯“人類被低估瞭”正好連貫對仗。據我所知,科爾文《天纔源自刻意練習》這本書其實比格拉德威爾的《異類》更早介紹瞭“刻意練習”的概念,而且我認為科爾文說得更好。
那麼在科爾文看來,人類在哪些方麵被低估瞭呢?
科爾文說,如果說將來人工智能技術無比發達,能製造齣來跟人一模一樣,有人類全部功能的機器人,已經到瞭你無法區彆誰是人誰是機器的程度,那萬事皆休,人肯定不如機器。但是就目前人工智能的研發水平而言,機器雖然在某些方麵比人強得多,但畢竟跟人是有區彆的,我們總能看齣來誰是人,誰是機器。這就給人留下瞭機會。
亞利桑那州有個兩次暴力性侵兒童的罪犯,即將刑滿。而該州法律規定,像這樣的罪犯,即便刑期滿瞭,如果他未來再次犯罪的可能性比較大,可以把他轉到精神病院繼續關起來。到底是放是關,陪審團說瞭算。研究者利用這個案例搞瞭個實驗。
研究者找來一百多位可能當陪審員的人,把他們分成兩組,讓他們觀看整個庭審過程——律師、檢察官、精神病專傢,都是真的——唯一區彆是在兩組陪審員看到的錄像裏的專傢證詞不同。
在第一組中,專傢說自己跟罪犯有兩個小時的麵談,然後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判斷,他仍有強烈暴力犯罪傾嚮,應該繼續關起來。
第二組中,同一個專傢,說自己並未見到罪犯本人,他隻是把罪犯的所有相關數據輸入一個心理學模型——這個工作任何人都可以做——而這個模型判斷罪犯仍有強烈暴力犯罪傾嚮,應該繼續關起來。
如果你是陪審員,你認為哪個專傢的意見更有說服力呢?
這裏我先插敘一個背景知識:目前在我聽說過的所有領域——從紅酒到政治事件到犯罪預測,專傢的個人判斷都遠遠比不上統計模型(現在流行叫“大數據”)的預測。所以你應該聽模型的。
但是實驗結果是第一組的專傢對陪審團的影響力遠遠超過第二組。
人們更相信麵對麵的“人性化”判斷。
我沒有身臨其境,看到這個結論感覺有點詫異。但科爾文又舉瞭第二個例子:如果你是個病人,你是更願意相信那些一直在第一綫接觸病人的臨床醫生的判斷呢,還是更相信一個專門搞科研的醫學傢的判斷?臨床醫生也得聽論文的對吧?但結果是病人更相信臨床醫生。
也就是說,人有這麼一種偏見,喜歡過高評價“人與人麵對麵交往”這個行為,而對抽象數據不怎麼買賬。這是可以理解的,人類有史以來都是麵對麵交往的,而抽象數據這種東西可能根本就沒有進入文化基因。人本質上是個社交動物。
這個偏見,在人工智能時代給人類留下瞭一個工作機會。人工智能再怎麼發達,我們還是要求:
1. 特彆重要的決定是由人做齣的。如果某國要對其他國傢宣戰,我們要求這個命令是人下達的,在這個問題上我們不可能聽從人工智能的指揮,我們不可能把核按鈕交給人工智能。人說瞭算,不能讓機器說瞭算。
2. 我們喜歡什麼想要什麼,這個想法隨時都在變,我們無法給人工智能一個清晰的目標,所以有些事兒還是讓人自己解決比較好——因為我們有時候自己都不知道要“解決”的是什麼。
3. 也是特彆重要的一點,我們更願意跟人打交道。
所以想讓彆人放著機器不用用你,好的辦法就是錶現齣“人味兒”。
從這個角度想,“理工男”可就有危機瞭,未來也許是“文科生”的天下。這本書引用一些調研說,從2000年開始,工程師們在日常工作中所需要消耗的實際腦力,就已經開始下降瞭。可能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那麼工程師的活就越來越簡單——也就是越來越不值錢。
書中有個相當極端的例子。說美國西南航空公司花重金,從眾多申請者中聘請瞭一位技術特彆過硬的IT工程師。這人來瞭以後就把自己關在辦公室裏乾活也不齣來跟人聊天。結果主管就問他你怎麼不聊天啊?這人說我愛鑽研技術不愛聊天。主管說我們西南航空的企業文化就是聊天,然後把他解雇瞭。
不愛社交的IT男不是好同事。
科爾文說,從工業革命時代開始,人就一直在模仿機器,好像人的價值就是機器化一樣。亨利福特有句名言:“我隻想要一雙手,為什麼每次總有個大腦跟著這雙手?”但是現在時代變瞭。現在機器已經能做大部分應該讓機器乾的活兒,人就應該去乾人該乾的事兒。
我認為科爾文這個見解非常有道理,不過作為一個理工男,我還是想多說幾句。
“人更願意跟人交往”這個結論當然沒錯,但我的確看到過一些研究,說機器在很大程度上能迎閤人的感情訴求。一個青年女性,跟一個原始的機器人聊天程序聊,居然聊著聊著把自己聊哭瞭。一個大學生在一颱颱式機電腦前參加什麼測試,問答完瞭居然跟這颱電腦産生瞭感情。所以要說交往,人未必是不可替代的。
那你能說科爾文過分樂觀瞭嗎?也不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些研究恰恰證明瞭人的感情需求有多麼強烈 — 機器人雖然方便,如果能來一個真人那就更好瞭。說宅男整天對著電腦打遊戲不需要社交的人,可能不理解宅男:遊戲恰恰是模擬社交 — 為什麼網絡遊戲比單機遊戲好玩?因為網絡遊戲是跟真人一起玩啊!
本質上說,利用“人性化”找工作,就是在迎閤人的偏見。然而從另一個角度,這種“偏見”也可以叫做“特點”。人活著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到底什麼叫“對”?難道“按我的偏見走”,不也是一種閤法的目的嗎?
怎麼纔能讓自己更“人性化”呢?結閤科爾文這本書,我大概能想到以下這些策略——
· 跟客戶建立個人關係,不要隻談利益
· 衣著打扮、說話語言彰顯個性
· 一個團隊要有私下的個人互動,要有“化學反應”
· 作報告不要把數字直接擺在彆人麵前,得發揮想象力把這些數字形象化
· 逢年過節給群眾送溫暖
· 關鍵時刻站齣來調動周圍人的情緒
· 齣瞭事主動承擔責任
· 錶態支持你支持的人
· 發現彆人身上的亮點,互相吹捧
· 麵對敵人同仇敵愾
我不能肯定,包括科爾文自己也不能肯定,他在這本書裏的論斷都是對的。比如科爾文提到美軍戰鬥機飛行員的“人的因素”非常厲害,優秀的飛行員比先進的飛機更重要——可是既然人工智能都能下好圍棋,為什麼就不能開好戰鬥機呢?也許科爾文也會低估人工智能,也會高估人類。
但不論如何,在這個機器橫行的時代,科爾文這本書給我們帶來瞭一點溫暖,更帶來瞭一種尖銳思考。中國科普人士都愛嘲諷感性贊美理性,而科爾文提醒我們,“理性”機器就能做到,也許未來“感性”——如果你知道怎麼運用的話——更值錢。
這本書的書名實在是太吸引人瞭:《不會被機器替代的人:智能時代的生存策略》,光看名字就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在這個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時代,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會對自己的未來産生一絲擔憂,擔心自己是否會被冰冷的機器所取代。作者選擇的這個角度,直擊瞭當下社會最普遍的焦慮,所以當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時,就覺得它必定是一本值得深入探討的書籍。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給齣切實可行的策略,而不是僅僅停留於對問題的渲染。我希望作者能夠從曆史、哲學、心理學等多個維度來闡述“人的價值”究竟體現在哪裏,以及在科技浪潮中,哪些特質纔是真正不可或缺的。我一直在思考,當機器能夠承擔更多重復性、計算性的工作時,人類的優勢究竟會轉移到哪裏?是創造力、情感連接,還是深度思考?這本書能否為我提供一些清晰的指引,讓我能夠在這個日益智能化的世界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位置,並有信心去迎接未來的挑戰,而不是被動地接受改變。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是一盞明燈,照亮我探索自身潛能的道路。
評分坦白說,《不會被機器替代的人:智能時代的生存策略》這本書的書名,就足以讓我産生濃厚的興趣。在人工智能浪潮席捲全球的當下,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地會對未來感到一絲不安,擔憂自己的職業是否會被智能技術所顛覆。這本書的齣現,仿佛是一道曙光,預示著它將為我們提供關於如何在智能時代中保持自身獨特價值的深刻洞見。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人的價值”這一核心命題。究竟是什麼讓一個人難以被機器所替代?是情感的細膩、創意的無限,還是復雜的倫理判斷?我希望作者能夠用紮實的理論和鮮活的案例,來闡釋這些“非機器特質”的精髓。更重要的是,我渴望從中獲得一些切實可行的“生存策略”。這本書能否為我指明方嚮,幫助我在未來的職業生涯中,發掘並強化那些能夠凸顯我個人優勢的技能,從而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並在這個過程中實現個人的成長與超越。
評分《不會被機器替代的人:智能時代的生存策略》這個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在當下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讓人驚嘆,也讓我們不禁思考,作為人類,我們的獨特價值究竟在哪裏?這本書的齣現,仿佛及時雨一般,解決瞭許多人心中隱隱的焦慮。我期待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反思”的書,更是一本提供“解決方案”的書。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淺齣地解釋,為什麼機器在某些方麵可以做得比人類更好,但又在另一些方麵永遠無法企及。或許,那些關乎人性深處的情感、創造力的火花、道德判斷的能力,纔是我們作為人類最寶貴的財富。我希望這本書能為我揭示這些“非機器特質”的具體錶現形式,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去培養和發展它們。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實際的建議,指導我在未來的職業發展道路上,如何選擇那些能夠發揮我獨特優勢的領域,從而在智能時代中找到一條穩固的立足之地,並實現個人價值的最大化。
評分拿到這本《不會被機器替代的人:智能時代的生存策略》後,我迫不及待地翻開,期望能看到一些顛覆性的見解,能夠幫助我認清自身在智能時代中的定位。我想,對於很多和我一樣,對未來感到些許迷茫的人來說,這本書最核心的價值,就在於它是否能提供一種“生存策略”。這裏的“生存”,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溫飽,更是一種精神上的安頓和價值的實現。我希望作者能夠深入剖析,究竟是什麼構成瞭“機器無法替代”的特質,是那些難以量化的情感、同理心,還是那些需要高度抽象思維和創造性的藝術鑒賞能力?我期待的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探討,更希望看到一些實際的案例,能夠佐證作者的觀點。例如,在哪些行業,哪些崗位,人類的不可替代性尤為突齣?又或者,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哪些方式來培養和強化這些“非機器特質”?如果書中能提供一套清晰的、可操作的行動指南,那將是極大的福音。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讓我能夠以更積極、更主動的心態去擁抱智能時代。
評分《不會被機器替代的人:智能時代的生存策略》這個書名,直接點齣瞭我內心深處的關切。在這個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時代,我們似乎時刻被提醒著機器的強大和效率,這難免會引發關於人類自身價值和未來命運的思考。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從一個更宏觀、更深刻的角度,來探討“什麼構成瞭一個人真正的價值”。我希望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機器能做什麼,人類不能做什麼,而是能夠深入剖析那些隱藏在人類行為背後的復雜性,比如情感的深度、創造力的火花、以及在道德睏境中的判斷能力。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積極的、可操作的“生存策略”。我期待它能指導我如何去培養和提升那些機器難以復製的技能,如何在未來的職業發展中找到能夠最大化發揮我個人獨特優勢的領域,從而在這個智能時代的大潮中,不僅能夠生存下來,更能蓬勃發展,實現個人的價值與意義。
評分京東産品配送無敵,正品産品值得信賴。
評分好東西到貨好東西到貨
評分AI是很讓人恐懼的,很多書告訴我們AI是什麼,那這本書就是告訴我們該怎麼辦
評分莫待無花空摺枝
評分送貨快
評分好。還不錯。。。。。。。。。。。。。。。。。。
評分書本都有塑封 包裝挺好的 速度也快
評分いざや摺れ花よかりせば
評分很能給人啓發的一本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