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国际经贸地理/普通高校“十三五”规划教材·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列》为配合国际贸易专业的转型升级,《国际经贸地理/普通高校“十三五”规划教材·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列》内容从典型的国际贸易扩展至国际经济贸易。即在重点分析国际贸易的基础上,加入国际投资、国际工程承包、服务外包、劳务流动等其他国际经济合作事项。为尽量覆盖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与现有多数教材不同,在后半部分的国别分论中介绍一些与中国贸易关系密切的中小发达经济体。
《国际经贸地理/普通高校“十三五”规划教材·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列》主要面向国内本科高等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也可为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或地理学专业选用,还可以作为业内人士的培训用书或参考读物。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地理环境与国际经贸
1.2 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迁移
1.2.1 地中海时代
1.2.2 大西洋时代
1.2.3 太平洋时代
复习思考题
第2章 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与国际经贸
2.1 自然地理环境对国际经贸的影响
2.1.1 地理位置
2.1.2 疆域
2.1.3 地形
2.1.4 气候
2.1.5 河流与湖泊
2.2 人文地理环境对国际经贸的影响
2.2.1 国家
2.2.2 人口
2.2.3 宗教
2.2.4 风俗习惯
2.2.5 语言
复习思考题
第3章 世界农产品生产与贸易
3.1 世界粮食生产与贸易
3.1.1 世界粮食生产的地域分布
3.1.2 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
3.1.3 世界粮食贸易与粮食问题
3.2 世界主要经济作物生产与贸易
3.2.1 纤维作物24 [1 ]〖2 〗[3 ]国际经贸地理目录[3 ] 3.2.2 油料作物
3.2.3 糖料作物
3.2.4 饮料作物
3.3 世界畜牧业生产与贸易
3.4 世界水产业生产与贸易
3.5 世界林业生产与贸易
复习思考题
第4章 世界大宗矿产品生产与贸易
4.1 煤炭
4.1.1 世界煤炭资源分布
4.1.2 煤炭消费与贸易
4.2 石油
4.2.1 世界能源结构的演进
4.2.2 世界石油资源分布与生产情况
4.2.3 世界石油贸易格局
4.2.4 石油战略储备制度
4.2.5 中国的石油生产和贸易
4.3 天然气
4.4 金属矿产
4.4.1 铁矿石
4.4.2 其他金属矿产
复习思考题
第5章 世界工业生产与贸易
5.1 世界性工业带的分布概况
5.1.1 西欧工业带
5.1.2 中东欧工业带
5.1.3 北美工业带
5.1.4 东亚工业带
5.2 钢铁工业
5.2.1 钢铁产量
5.2.2 钢铁企业
5.2.3 钢铁工业地理布局
5.2.4 钢铁贸易
5.3 电力工业
5.3.1 火电
5.3.2 水电
5.3.3 核电
5.3.4 风电
5.3.5 光伏发电
5.4 化学工业
5.5 汽车工业
5.6 电子信息工业
复习思考题
第6章 世界服务业发展与贸易
6.1 服务业与服务贸易发展
6.1.1 各国服务业发展
6.1.2 世界服务贸易发展
6.2 国际旅游业
6.2.1 增长历程
6.2.2 主要旅游国家的近期表现
6.2.3 主要旅游目的地城市
6.2.4 酒店服务业的发展
6.2.5 中国的国际旅游
6.3 金融服务业
6.3.1 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特点
6.3.2 金融服务实体:银行与金融中心
复习思考题
第7章 国际贸易运输地理
7.1 海洋运输
7.1.1 海洋运输的要素
7.1.2 海洋运输的技术经济特征
7.1.3 海洋运输发展的特点
7.1.4 主要的海运航线
7.1.5 世界主要海峡
7.1.6 世界主要运河
7.1.7 世界主要港口
7.2 铁路运输
7.3 公路运输
7.4 航空运输
7.4.1 航空运输的特点
7.4.2 世界机场运营
7.4.3 航空公司排名
7.5 管道运输
7.6 集装箱多式联运
7.6.1 产生和发展——运输领域的革命
7.6.2 集装箱运输的规格标准与优缺点
7.6.3 集装箱运输发展的特点
7.7 大陆桥运输
7.7.1 大陆桥运输的渊源
7.7.2 大陆桥运输的优点
7.7.3 主要的大陆桥线路
复习思考题
第8章 亚洲
8.1 日本
8.1.1 地理特征
8.1.2 经济概况
8.1.3 主要产业发展
8.1.4 对外经贸
8.1.5 经济区划
8.2 “亚洲四小龙”
8.2.1 韩国
8.2.2 新加坡
8.2.3 中国香港
8.2.4 中国台湾
8.3 东盟国家
8.3.1 概述
8.3.2 泰国
8.3.3 马来西亚
8.3.4 印度尼西亚
8.4 印度
8.4.1 地理特征
8.4.2 主要产业发展
8.4.3 对外经贸
8.5 西亚国家
8.5.1 概述
8.5.2 伊朗
8.5.3 伊拉克
8.5.4 沙特阿拉伯
8.5.5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8.5.6 以色列
复习思考题
第9章 欧洲
9.1 英国
9.1.1 地理特征
9.1.2 从工业革命到日不落帝国——英国经济简史
9.1.3 主要产业发展
9.1.4 对外经贸
9.2 法国
9.2.1 地理特征
9.2.2 主要产业发展
9.2.3 主要城市
9.2.4 对外经贸
9.3 德国
9.3.1 地理特征
9.3.2 经济概况
9.3.3 主要产业发展
9.3.4 对外经贸
9.3.5 经济区划
9.4 意大利
9.4.1 地理特征
9.4.2 经济概况
9.4.3 主要产业发展
9.4.4 对外经贸
9.4.5 经济区划
9.5 代表性中小国家
9.5.1 荷兰
9.5.2 瑞典
9.5.3 丹麦
9.5.4 西班牙
9.5.5 瑞士
9.6 俄罗斯
9.6.1 地理特征
9.6.2 经济概况
9.6.3 主要产业发展
9.6.4 对外经贸
9.6.5 经济区划
复习思考题
第10章 非洲
10.1 非洲综述
10.1.1 地理特征
10.1.2 非洲单一经济的形成与调整
10.1.3 非洲经济发展现状
10.1.4 人类发展指数的洲际对比
10.2 南非
10.2.1 地理特征
10.2.2 经济概况
10.3 埃及
10.4 尼日利亚
10.5 肯尼亚
复习思考题
第11章 北美洲
11.1 美国
11.1.1 地理特征
11.1.2 经济概况
11.1.3 主要产业发展
11.1.4 对外经贸
11.1.5 经济区划
11.2 加拿大
11.2.1 地理特征
11.2.2 经济概况
11.2.3 主要产业发展
11.2.4 对外经贸
11.2.5 经济区划
复习思考题
第12章 拉丁美洲
12.1 拉美综述
12.1.1 地理特征
12.1.2 经济发展
12.1.3 主要产业
12.2 巴西
12.2.1 地理特征
12.2.2 主要产业发展
12.2.3 对外经贸
12.2.4 经济区划
12.3 墨西哥
12.4 阿根廷
复习思考题
第13章 大洋洲
13.1 澳大利亚
13.1.1 地理特征
13.1.2 经济概况
13.1.3 主要产业发展
13.1.4 对外经贸
13.1.5 经济区划
13.2 新西兰
复习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国际经贸地理/普通高校“十三五”规划教材·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列》:
第3章 世界农产品生产与贸易
由于气候变暖,加上改良后的早熟玉米品种增多,产粮带开始向北扩展,加拿大的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据彭博社报道,2013年在加拿大中南部省份马尼托巴(Manitoba)和西部省份萨斯喀彻温(Saskatchewan)﹑艾伯塔(Alberta),农民种植了约40万英亩的玉米,这个数字是两年前的2倍,更是20年前的8倍。
玉米是美国最常见的谷物,种植地主要在中西部地区。在美国以北的加拿大,产粮区虽然农田肥沃,却很少种植过玉米。但是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加拿大草原上的生长季节延长了2周。研究人员表示,至2050年,该地区年平均温度可能会上升3℃。
这一变化也吸引了跨国农业生物技术公司的目光。孟山都(Monsanto)和杜邦(DuPont)在加拿大大量招聘新员工,并且加强了改良早熟玉米品种的研究,以便在生长期缩短后依旧能够茁壮成长。孟山都公司估计,到2025年加拿大西部省份种植玉米的面积可能会增加25倍。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气候变化将会导致每10年全球玉米产量减少1%,但是新技术的发展和种植面积的增加将会缓解这一状况。
资料来源:第一财经日报网,2014年4月16日问题:全球气候变化会对农业经济活动产生哪些影响和挑战?本章学习目标
掌握世界范围内粮食及主要经济作物的生产分布和贸易格局;
了解世界粮食问题的成因和变化趋势。农业是人们利用动植物体的生理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或农作物栽培业;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生产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世界上土地利用方式很多,大致可分为耕地、牧场(草地)、森林、城市用地和其他用地。各洲及洲内各国家、地区由于地形、气候等差异,以及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也有很大差别。其中与农业密切相关的是耕地、牧场和森林。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目前世界各国(地区)的总面积(包括内陆水域)为135亿公顷,土地面积(不包括内陆水域)为130.1亿公顷。其中,耕地面积14.1亿公顷,占10.8%;牧场草地面积33.8亿公顷,占26%;林地面积39.1亿公顷,占30%。人类的农业生产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原始农业阶段。原始社会的农业生产主要以采集和狩猎为主,它是由血缘关系组成的人群进行的集体原始生产活动,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水平低。第二,传统农业阶段。人们以分散的个体劳动为基础,采用传统的农作制、牲畜饲养方式和简易的生产工具从事农业生产,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生产规模小,商品经济薄弱。目前,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在未实现现代化以前仍处于这一阶段。第三,现代农业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多数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工业化国家进入了现代农业阶段。
[1]〖2〗[3]国际经贸地理第3章世界农产品生产与贸易[3]3.1世界粮食生产与贸易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食物,所以粮食生产备受世界各国关注。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为了满足人类对粮食的基本需求,全球都致力于提高粮食的单产和总量。粮食作物是世界农作物中种植最多、最普遍的作物。粮食作物不仅为人类提供基本食品,而且为食品工业提供原料,为畜牧业提供饲料,因此粮食生产是多数国家农业的基础。
3.1.1 世界粮食生产的地域分布
“二战”以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农业生产发展较快,粮食生产亦然。目前,世界粮食种植面积近7亿公顷,占全球14.1亿公顷耕地的近一半,投入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约9.5亿人,占全球劳动力总数的1/3。从粮食生产总的形势看,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谷物生产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不断提高。粮食总产量由1950年的6.3亿吨增长到1985年的18.5亿吨,而人口的年均增速则不断下降,因而全球粮食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谷物价格稳中有降。但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粮食产量增长减缓,慢于人口增长速度。
一般来说,世界的粮食生产地区分布与人口的分布是比较一致的,世界上人口密集的地区往往也是粮食生产的集中地区。亚洲粮食产量最多,并呈稳定增长趋势,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40%增长到90年代初的44%,目前已接近46%。欧洲粮食产量在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亦呈增长趋势,占世界粮食产量的比重由1/4弱增加到1/4强,但是近年因东欧地区生产下降,目前这一比重已跌至1/5左右,在全球所占的地位也由第二位退居第三位,居于北美洲之后。目前,北美洲粮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约为22%。从国家来看,土地辽阔和人口众多的国家往往是粮食生产大国,如中国、美国、印度、俄罗斯等。
3.1.2 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
世界粮食作物的种类颇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小麦、稻谷和玉米,合计占世界全部粮食作物收获面积的70%和总产量的80%,被誉为世界“三大主粮”。其他粮食作物还有大麦、燕麦、粟类以及薯类等,但其播种面积和产量均不大。
……
前言/序言
国际经贸地理是研究世界各国各地区商品生产的区域分工、商品交换的地域分布和地理格局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是国际贸易学和经济地理学的交叉领域。国际经贸地理的研究目的在于对国际经贸起到更好的辅助决策作用。掌握当今国际经贸地理新格局及发展方向,进一步了解各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作用,可以借鉴各国的成功经验,为促使中国经贸持续发展服务。通过对各国自然及人文资源组合优势的分析,及对所要进入的市场环境进行研究,学生能够更了解各国的经贸特征和规律,在掌握基本知识要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国际商务综合分析能力。
国际经贸地理把整个世界作为一个巨大的经济地域系统,把各国、各地区作为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和不同类型的经济地域来研究。该课程一般分为总论和分论两大部分,总论是从世界整体角度审视地理因素对国际经贸的影响,并具体研究农产品、工业品等的生产和贸易,从经济地理学的视角介绍世界经济贸易空间格局及其变迁。分论是按照一定标准对世界主要经济体进行划分和介绍,重点放在东亚、西欧和北美及重要经贸大国上,以使学生掌握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现状。通过前后两个板块的衔接和融汇,达到掌握国际经贸地理知识的目的。
本书的主要特色是:第一,将案例教学法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每章均设置开篇的引导案例,在具体讲述重点内容时,以相关链接的形式插入大量反映相关主题最新进展的背景材料,各章的复习思考题也都包括案例分析题。第二,变革了目前同类教材对内容选取编排的传统做法,重新构造了课程内容框架。在保留原有围绕货物贸易的主体内容基础上,大幅加入关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素材,从而更加完整地展现世界产业体系,反映出国际经贸关系的变化。第三,课程内容中,在特定知识点方面增加中国相关背景的链接。依托学生对中国的例证更加熟悉的实际情况,在合适的位置作出中外对比,有利于理解和掌握。第四,改变当前多数教材存在的对各国地理特征细节描述过于具体的问题,重点将与国际经贸直接关联的地理问题显示出来,强调服务于国际经贸的实际应用性。
为配合国际贸易专业的转型升级,本书内容从典型的国际贸易扩展至国际经济贸易。即在重点分析国际贸易的基础上,加入国际投资、国际工程承包、服务外包、劳务流动等其他国际经济合作事项。为尽量覆盖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与现有多数教材不同,在后半部分的国别分论中介绍一些与中国贸易关系密切的中小发达经济体。
我们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经验积累,编写了这部教材,由华北理工大学李南担任主编,李忠华为副主编。具体分工为:李南编写第1-2章、5-12章,李忠华编写第3、4、13章。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借鉴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教材、著作和论文,引用了百度百科、第一财经日报网和腾讯财经网的资料数据,在此表示感谢。研究生赵紫婷在书稿打字、资料编排整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最后,感谢刘仁军老师对本书终稿所做的审校工作。
本书主要面向国内本科高等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也可为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或地理学专业选用,还可以作为业内人士的培训用书或参考读物。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教材里面难免有错误疏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好的,这是一本与您提供的书名无关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力求自然流畅: --- 《隐秘的河流:欧洲大都市的地下水文与城市变迁》 作者: [此处填写虚构作者姓名,例如:艾莉森·布莱克伍德] 译者: [此处填写虚构译者姓名,例如:李明远] 出版社: [此处填写虚构出版社名称,例如:知识之光出版社] 出版年份: 2024年 ISBN: [此处填写虚构ISBN号,例如:978-7-5598-XXXX-X] 定价: 88.00 元 --- 内容简介 《隐秘的河流:欧洲大都市的地下水文与城市变迁》是一部跨学科的深度研究著作,它以精密的历史考证、扎实的地理科学分析和生动的城市叙事,揭示了欧洲主要城市——从罗马的卡皮托林山脚到伦敦的泰晤士河湾——在数千年发展历程中,如何与地表之下那些看不见的河流、含水层和古老水道共存、抗争与融合的历史。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理解一座城市的地面建筑、社会结构乃至文化认同,必须深入挖掘其“地下水文骨架”所起的作用。 本书并非仅仅聚焦于水利工程或城市供水系统,而是将地下水文视为一种塑造城市形态、经济活动乃至政治权力的“隐形地理力量”。作者布莱克伍德教授,一位在环境史与城市地理学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带领读者穿梭于泥土、岩石和混凝土之下,探索那些被现代城市规划遗忘或掩盖的自然脉络。 第一部分:源头与萌芽——古老城市的地下命脉 (约400字) 本部分追溯了欧洲最早的城市文明如何依水而建,并立即开始与地下水打交道。作者细致考察了古罗马精妙的引水渠系统(Aqueducts)与其地下渗漏和管理机制的复杂关系。书中详细分析了庞贝古城火山灰覆盖下的地下蓄水池结构,以及雅典城邦早期对喀斯特地貌下泉水的争夺。 重点章节探讨了中世纪早期,随着地面水污染加剧,欧洲城市如何依赖深井和地下渗漏点维持生存。我们了解到,在许多城市的心脏地带,最初的集市广场往往建立在最可靠的地下水源之上,这直接决定了早期商业活动的中心位置。作者还对比了阿尔卑斯山脉南北两侧,不同地质条件下城市对地下水的依赖程度差异,揭示了早期欧洲城市布局的“水文决定论”痕迹。例如,威尼斯并非完全依赖地表水,其下方的砂砾层与粘土层之间的微妙平衡,才是其漂浮基础的真正秘密。 第二部分:工业革命的冲击与“被驯服的河流” (约550字) 工业革命的到来,为欧洲大都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扩张和对清洁水源的迫切需求。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集中分析了地下水文如何成为工业化进程中被忽略的“代价”。 作者生动描绘了19世纪伦敦、巴黎和柏林为解决污水排放和工业冷却需求而进行的“地下工程狂潮”。我们看到了地下排水系统如何从简单的沟渠演变为庞大而复杂的隧道网络,以及这些工程对含水层造成的不可逆转的影响。书中详述了“抽水沉降”现象——城市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面结构变形、建筑物倾斜甚至坍塌的案例。例如,对巴塞罗那和米兰的案例研究表明,城市化进程中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如何改变了土壤的承载力,为后来的建筑安全埋下了隐患。 更具启发性的是,作者探讨了“隐形污染”的传播路径。工业废料和生活污水在19世纪被不加区分地排入地下,形成复杂且缓慢移动的地下水污染物羽流。这些污染物直到数十年后才在新的取水点显现,引发了公共卫生危机。本书首次系统梳理了这些历史遗留的地下水污染源,并将其与现代城市规划中的“棕地”(Brownfield)修复工作联系起来。 第三部分:现代性与地下空间的重构——遗忘与重见 (约550字) 进入20世纪,随着水处理技术的进步和对地质安全的日益重视,欧洲城市开始将地下水文系统“物理性地隐藏”起来。本部分关注现代城市如何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切断与地下河流的联系,以及这种“脱水”对城市生态和韧性的长期影响。 书中探讨了地铁建设对地下水流动的干扰。例如,作者对法兰克福和苏黎世的地铁隧道进行了深入分析,揭示了这些巨大地下结构如何在不同程度上截断了自然渗透路径,改变了区域性的地下水位分布,甚至影响了地表植被的健康。 此外,本书对近年来欧洲城市复兴“蓝色基础设施”的努力给予了高度评价。许多城市(如哥本哈根和阿姆斯特丹)正试图通过渗透性铺装、人工湿地和雨水花园,重新激活地表的自然水循环,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强降雨挑战。作者认为,这些努力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它们能否与地下深处的原生水文系统重新建立和谐关系。 结论部分总结道,理解欧洲大都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需要我们重新学会“聆听”地下的声音。地下水文不再是城市工程的附属品,而是城市生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本书呼吁城市规划者、工程师和政策制定者,将地下水文的保护和恢复提升到与地标建筑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 本书适合城市规划师、环境地理学者、历史学家以及所有对城市地下世界和隐秘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其丰富的图表、历史地图与案例分析,使其成为该领域内不可多得的权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