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貿易便利化績效研究》的重點在於貿易便利化水平及其效應評估,在指標設計和數據采集上,力求科學全麵、兼收並蓄,將口岸部門客觀數據和進齣口企業主觀感受有機結閤起來,盡量客觀公正評價廣東自貿試驗區在探索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規律要求的管理模式和製度創新上所進行的一係列改革的成效以及存在的不足,並在評價指標體係中預留開放接口,以適應未來自貿試驗區業務發展的要求。
作者簡介
徐蔚葳,現任海關總署廣東分署副主任、黨組副書記(正廳局級),一級關務監督關銜。曾先後任杭州海關副關長,黃埔海關副關長、黨組副書記,西安海關關長、黨組書記,牽頭完成“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海關監管製度創新比較研究”“建立與服務貿易發展相適應的海關監管模式研究”等多項海關總署級課題研究任務。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自由貿易園區及貿易便利化理論綜述
第一節 自由貿易園區的理論基礎
一、自由貿易理論的基本觀點
二、保護貿易政策的必要性
三、次優理論與自由貿易園區製度
四、製度經濟學與自由貿易園區製度
第二節 貿易便利化的核心內涵
一、貿易便利化概念
二、貿易便利化與貿易成本
三、貿易便利化與全球價值鏈
四、貿易便利化與通關效率
第三節 貿易便利化水平及其效應評估
一、貿易便利化水平評估
二、貿易便利化效應評估
第四節 自由貿易園區的製度與績效評估
一、自由貿易園區的製度研究
二、國際上關於自由貿易園區的績效評估
三、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績效評估
第二章 自由貿易園區及貿易便利化的實踐經驗
第一節 自由貿易園區的發展曆程
一、國外自由貿易園區的發展概況
二、中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嚮自由貿易試驗區的發展演變
第二節 自由貿易園區的主要類型與功能
一、商業型自由貿易園區
二、加工型自由貿易園區
三、綜閤型自由貿易園區
四、其他類型自由貿易園區
第三節 貿易便利化的國際治理與閤作
一、貿易便利化國際治理的最新發展——WTO貿易便利化協定
二、貿易便利化的國際實踐經驗
三、中國貿易便利化進程
第四節 自由貿易園區貿易便利化的製度創新
一、自由貿易園區海關地位的探討
二、自由貿易園區製度創新的國際實踐經驗
三、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貿易便利化的製度創新
第三章 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貿易便利化績效評估
第一節 自由貿易試驗區貿易便利化績效評估的意義
一、通過建立科學的指標評價體係,及時掌握政策落實情況
二、與第三方評估配套,多維度評價自由貿易試驗區貿易便利化進展
三、開展針對性評價,輔助各片區發現問題,找準改進方嚮
四、通過整體性研究,為全國自由貿易試驗區評價體係建設積纍經驗
第二節 自由貿易試驗區貿易便利化績效評估的指標體係構建
一、指標體係的構建思路
二、指標選取和體係構建原則
三、指標體係的框架
四、關鍵統計技術的處理方法
第三節 自由貿易試驗區貿易便利化績效評估指標數據的獲取與處理
第四節 自由貿易試驗區貿易便利化績效評估實證結果分析
一、整體評價
二、各指標實證結果及分析
第五節 小結
第四章 2016年度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貿易便利化績效評估
第一節 自由貿易試驗區貿易便利化績效評估指標體係與方法
一、指標體係的構建
二、數據來源與統計工具
三、編製方法
第二節 自由貿易試驗區貿易便利化績效評估結果分析
一、整體評價
二、各指標實證結果及分析
第三節 小結
第五章 關於自由貿易試驗區貿易便利化績效評估的思考
第一節 法律製度完善是促進自由貿易試驗區貿易便利化建設的法治基礎
一、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法律製度架構
二、自由貿易試驗區法律製度構建的國際經驗
三、完善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法律製度的建議
第二節 製度創新是提升自由貿易試驗區貿易便利化水平的核心要素
一、製度創新是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的核心
二、深化海關監管製度創新的建議
第三節 推動“三互”實現跨部門協同閤作是提高自由貿易試驗區貿易便利化績效的關鍵節點
一、落實“三互”推動大通關建設的要求與舉措
二、基於“單一窗口”建設推動跨部門協同閤作的國際經驗
三、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快推動“三互”提升跨部門協同閤作的建議
第四節 “互聯網+”創新是提高自由貿易試驗區貿易便利化績效的技術路徑
一、新技術一經濟範式下“互聯網+”促進貿易便利化的理論邏輯
二、“互聯網+”促進貿易便利化的實踐探索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形勢下推進改革開放的重大舉措,肩負著中國在新時期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積極探索管理模式創新,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為全麵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纍新經驗的重要使命,是一項重大的國傢戰略。
2015年4月21日,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以下簡稱“廣東自貿試驗區”)正式掛牌成立,這是我國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之後推齣的第二批自貿試驗區。廣東自貿試驗區的成立,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部署,也是廣東全麵深化改革開放、推動實現“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總目標的頭號工程,廣東自貿試驗區將進一步推動廣東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有望為廣東産業轉型升級帶來難得的曆史機遇。
廣東自貿試驗區成立後,隨著各項創新製度的不斷推齣,區內業務蓬勃發展。因此,全麵掌握和科學評估廣東自貿試驗區成立以來的工作績效,並根據評價結果因地製宜和深化完善,使各項製度創新更加適用、更有成效,顯得尤為重要。作為口岸監管的關鍵一環,海關擁有貨物進齣口的全口徑數據,能夠為構建評價指標體係提供可靠的數據保障。同時,海關係統具有開展績效評估的豐富經驗,近年來組織開展瞭中國外貿質量效益評價體係、中國城市外貿競爭力評價體係、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評價體係等課題的研究工作,積纍瞭豐富的研究經驗。為此,受廣東省自貿辦的委托,海關廣東分署於2015年8月起正式開展本課題的研究工作,力求建立起一套貿易便利化績效評價指標體係,科學、全麵地反映廣東自貿試驗區成立一年來的貿易便利化的發展情況。
海關廣東分署確定瞭績效評價體係要突齣貿易便利化的核心要義,在大量歸納總結國內外有關貿易便利化研究成果,輔以一些具有廣東特色的獨創性指標的基礎上,2015年10月形成瞭評價指標體係初稿。2015年11月,課題組邀請瞭有關科研院校、相關政府部門的專傢學者參加指標體係評審論證會,並根據與會專傢學者的意見,課題組再次對指標體係進行瞭修訂。此後,課題組又通過走訪有關研究機構和口岸單位,在聽取和采納相關專傢、學者意見的基礎上,對指標體係進一步完善,直至2016年2月底,評價指標體係方纔成型。2016年3月初,課題組依托已經定稿的指標體係評價方案,深入廣東自貿試驗區進行實地調研,針對相關企業、口岸部門發放調查問捲,收集和完善客觀數據,研究采用閤理有效的計量方法,不斷梳理研究思路,數易其稿,最終形成對廣東自貿試驗區績效評估的實證研究報告。在此基礎上,海關廣東分署又與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閤作,從理論與實踐、法律與政策等方麵進一步拓展研究內容,以期對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貿易便利化改革做齣更為科學、全麵的研究。
《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貿易便利化績效研究》一書的重點在於貿易便利化水平及其效應評估,在指標設計和數據采集上,力求科學全麵、兼收並蓄,將口岸部門客觀數據和進齣口企業主觀感受有機結閤起來,盡量客觀公正評價廣東自貿試驗區在探索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規律要求的管理模式和製度創新上所進行的一係列改革的成效以及存在的不足,並在評價指標體係中預留開放接口,以適應未來自貿試驗區業務發展的要求。當然,正如時任廣東省省長、領導小組組長硃小丹在廣東自貿試驗區工作領導小組第三次會議上所指齣的,建立廣東自貿試驗區貿易便利化績效評估指標體係本身就是一項政府管理製度的創新,是定量評估自貿試驗區各項工作的一把“尺子”。不可否認,該指標體係從無到有,其構建本身就是個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由此及彼、由錶及裏的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因此,通過本書的齣版,也期望能得到更廣泛的指正意見和建議,從而為進一步完善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貿易便利化績效評估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區域經濟發展與製度創新:全球化背景下的經驗與啓示》 內容提要 本書聚焦於當代全球化浪潮下,區域經濟發展麵臨的機遇與挑戰,深入剖析製度創新在驅動區域經濟高質量增長中的核心作用。全書圍繞宏觀經濟理論、區域經濟學以及公共政策實踐的交叉地帶,係統梳理瞭國內外在建設高水平開放區域(如自由貿易試驗區、經濟特區等)過程中的理論探索與實踐經驗,旨在為政策製定者、經濟學者及企業界提供一套係統、前瞻性的分析框架與政策參考。 第一部分:全球化時代的區域經濟新格局 本部分首先勾勒瞭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與逆全球化思潮並存的復雜圖景,探討地緣政治、技術革命(特彆是數字經濟和綠色轉型)如何重塑區域間的經濟聯係與比較優勢。 第一章:全球價值鏈重構與區域嵌入 本章從全球價值鏈(GVCs)的最新發展趨勢入手,分析瞭不同類型區域經濟體在全球分工體係中的位置變化。重點討論瞭“微笑麯綫”兩端的競爭加劇,以及區域如何通過提升研發能力和品牌建設,實現價值鏈攀升。探討瞭在貿易保護主義抬頭背景下,區域經濟如何構建更具韌性的供應鏈網絡,實現“安全”與“效率”的平衡。 第二章:高水平開放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模式 係統闡述瞭構建高水平開放區域的理論邏輯,包括製度假說、要素稟賦結構優化、以及“試驗田”功能的應用。本書區分瞭不同曆史時期和不同發展階段的開放模式(如齣口導嚮型、要素驅動型、創新驅動型),並引入瞭“製度溢齣效應”的概念,探討區域製度創新如何嚮周邊腹地輻射,帶動更大範圍的經濟協同發展。 第三部分:製度創新:驅動區域績效的核心要素 本部分是全書的核心,詳細分析瞭製度創新如何具體作用於區域經濟的各個關鍵領域,並構建瞭一套評估區域製度績效的綜閤指標體係。 第三章:貿易製度的優化與效率提升 本章聚焦於構建現代化、國際化貿易製度體係。討論瞭通關便利化、檢驗檢疫一體化、原産地纍積規則的創新應用等具體舉措,如何顯著降低貿易成本,提高通關效率。分析瞭數字技術在海關監管、單一窗口建設中的集成應用,以及如何通過製度創新來適應新型貿易業態(如跨境電商、數字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本章強調製度的“軟環境”建設,包括法律法規的透明度、可預見性以及爭議解決機製的有效性。 第四章:投資環境與要素自由流動機製 深入探討瞭如何通過製度改革,促進資本、技術、人纔等生産要素的跨境高效流動。內容涵蓋外商投資準入負麵清單的動態調整、國民待遇的落實機製、知識産權保護的強化路徑,以及金融市場開放與風險管控的平衡藝術。特彆關注瞭構建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相銜接的製度體係(如服務貿易準入承諾、數據跨境流動安全評估機製)。 第五章:政府職能轉變與監管模式創新 本章著眼於政府在區域發展中的角色定位。討論瞭從“審批型”政府嚮“服務型”和“監管型”政府的職能轉型。內容包括“放管服”改革的深化、綜閤行政執法的創新實踐、以及基於風險評估的差異化、精準化監管模式的構建。強調政府應聚焦於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而非直接乾預微觀經濟活動。 第三部分:績效評估、挑戰與區域協同 本部分將理論與實踐相結閤,對區域製度創新的實際效果進行量化評估,並探討瞭在復雜環境下實現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第六章:區域製度創新的績效量化與歸因分析 構建瞭一套包含貿易成本、投資迴報率、創新産齣效率、營商環境滿意度等多個維度在內的績效評估模型。通過實證分析,探討製度創新對經濟增長的長期貢獻,並識彆齣哪些製度因素是影響績效提升的關鍵驅動力。分析瞭製度創新中的“政策鎖定”風險與“製度剛性”問題。 第七章:區域協同發展中的製度對接與溢齣效應 分析瞭單個區域製度創新如何通過基礎設施的“硬聯通”和製度標準的“軟對接”,帶動更廣闊的腹地經濟發展。探討瞭在國傢戰略框架下,如何協調不同區域間的製度差異,避免“製度窪地”的齣現,實現製度規則的有效統一與協同推進,特彆是對於跨區域産業閤作和供應鏈協同的製度保障。 第八章:麵嚮未來的製度前瞻與風險應對 本章展望瞭區域經濟製度建設的未來方嚮,重點討論瞭應對氣候變化(綠色金融與碳市場建設)、數字主權、以及技術治理等新興領域對現有製度提齣的挑戰。提齣在復雜國際關係背景下,區域經濟體需具備更強的製度適應性和戰略靈活性,確保製度創新始終服務於國傢經濟安全和長遠發展目標。 總結與展望 本書認為,區域經濟的競爭,歸根結底是製度的競爭。成功的製度創新不僅體現在效率的提升,更在於其包容性、穩定性和國際對標能力。通過對現有經驗的係統梳理與深入剖析,本書期望為探索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和可操作的實踐指引。 本書適用對象: 經濟學、區域發展研究的學者與研究生;政府部門、開發區管理機構的決策者與執行人員;從事國際貿易、投資與區域戰略規劃的企業高層管理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