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可作为精细化工、陶瓷材料等专业的学生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相关科研和生产人员的参考用书。 《陶瓷添加剂——配方·性能·应用(第二版)》系统介绍了分散剂、助滤剂、助磨剂、塑化剂、助烧剂、着色剂、消泡剂等传统陶瓷添加剂,以及稀土改性添加剂、纳米添加剂、增韧剂、造孔剂和偶联剂等新型陶瓷添加剂的分类、性能、配方、使用注意事项以及在各种陶瓷中的应用。
第二版在保留上一版基本体系和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完善了陶瓷添加剂的品种,增补了近年的新原料、新配方、新应用,同时总结了陶瓷添加剂领域的新研究成果。修订后,本书进一步增强了新颖性和实用性,可作为精细化工、陶瓷材料等专业的学生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相关科研和生产人员的参考用书。
内容简介
本书在概述陶瓷添加剂的基本原理和研究现状基础上系统介绍了分散剂、助滤剂、助磨剂、塑化剂、助烧剂、着色剂、消泡剂等传统陶瓷添加剂,以及稀土改性添加剂、纳米添加剂、增韧剂、造孔剂和偶联剂等新型陶瓷添加剂的分类、性能、配方、使用注意事项以及在各种陶瓷中的应用。
第二版在保留第一版基本体系和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完善了陶瓷添加剂的品种,增补了近年的新原料、新配方、新应用,同时总结了陶瓷添加剂领域新的研究成果。修订后,本书进一步增强了新颖性和实用性,可作为精细化工、陶瓷材料等专业的学生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相关科研和生产人员的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李文旭,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教授,从事功能陶瓷材料领域的研究工作多年,已完成关于陶瓷材料研究的多项课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2项,发表研究论文十余篇。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绪论1
0.1陶瓷添加剂的定义和分类1
0.1.1陶瓷添加剂的定义1
0.1.2陶瓷添加剂的分类2
0.2陶瓷添加剂的功能与作用机理3
0.2.1分散作用3
0.2.2悬浮稳定作用6
0.2.3助磨作用7
0.2.4增强作用9
0.2.5黏结作用9
0.2.6助烧作用9
0.2.7减水作用11
0.2.8消泡作用13
0.2.9着色作用14
0.2.10偶联作用16
0.2.11润滑作用17
0.3陶瓷添加剂的使用原则19
0.4陶瓷添加剂的研究现状和主要产品20
0.4.1陶瓷添加剂的研究现状20
0.4.2陶瓷添加剂主要产品21
0.5陶瓷添加剂的发展前景23
第一篇传统陶瓷添加剂
第1章分散剂26
1.1概述26
1.2分散剂的分类26
1.2.1按分散介质分类26
1.2.2按荷电性质分类27
1.2.3按化学组成分类28
1.3分散剂的作用29
1.3.1分散纳米粉体的作用30
1.3.2在坯体制备中的作用32
1.3.3在喷雾干燥泥浆中的应用33
1.3.4在釉料制备中的应用33
1.4分散剂分散效果的影响因素34
1.4.1分散剂的种类34
1.4.2聚合物分子量35
1.4.3分散剂用量35
1.4.4料浆pH值37
1.4.5其他影响因素38
1.5分散剂分散效果的评价方法39
1.5.1沉降法39
1.5.2粒度观测法39
1.5.3Zeta电位法39
1.5.4透光率法40
1.6分散剂选择和使用原则40
1.6.1不同料浆选择不同的分散剂41
1.6.2使用水化能力大且能与有害离子形成配合物的分散剂41
1.6.3选择合适分子量的高分子分散剂41
1.6.4适当加入助溶剂41
1.6.5使用复配型分散剂41
1.7典型分散剂简介及配方42
1.7.1传统陶瓷分散剂42
1.7.2新型陶瓷分散剂——高分子分散剂46
1.7.3新型陶瓷分散剂的高性能化53
1.8陶瓷分散剂的研究发展趋势54
第2章助滤剂56
2.1概述56
2.2助滤剂的分类57
2.2.1按物质种类分类57
2.2.2按作用性质分类57
2.3助滤减水效果的影响因素59
2.3.1黏土的组分与性质的影响59
2.3.2杂质离子的影响61
2.3.3固相颗粒形状与大小的影响61
2.3.4泥浆pH值的影响61
2.4陶瓷常用助滤剂61
2.4.1聚丙烯酰胺62
2.4.2聚乙烯亚胺62
2.4.3阳离子丙烯酸树脂62
2.4.4聚氧化乙烯62
2.4.5胶体二氧化硅加阳离子聚合物63
2.4.6减水剂UFN-263
2.4.7减水剂AF64
2.4.8减水剂MY64
2.4.9木质素磺酸钙64
2.4.10单宁酸钠64
2.5助滤剂配方64
2.6新型助滤剂的合成及性质研究65
2.6.1腐殖酸钠-丙烯酸铵-丙烯酸钠复合减水剂的合成65
2.6.2水玻璃-三聚磷酸钠复合型陶瓷减水剂的合成65
2.6.3新型聚羧酸系高效减水剂的合成66
2.6.4环糊精接枝共聚物型减水剂的合成66
2.7高效减水剂的研究发展趋势67
第3章助磨剂68
3.1概述68
3.2助磨剂的分类69
3.2.1按成分组成分类69
3.2.2按物理状态分类69
3.2.3按助磨剂的性能分类70
3.3助磨剂助磨效果的影响因素70
3.3.1助磨剂种类的影响71
3.3.2助磨剂用量的影响72
3.3.3被粉磨物料的性质的影响73
3.3.4粉磨设备的工艺条件的影响74
3.4使用助磨剂的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75
3.4.1明确加入助磨剂的目的75
3.4.2选择合适的掺加量75
3.4.3准确计量,稳定加入75
3.4.4采用必要的配套工艺措施,合理调节工艺参数76
3.4.5选择优质高效的助磨剂,严把质量关76
3.5常用助磨剂品种76
3.5.1低级醇76
3.5.2烷基醇胺类76
3.5.3脂肪酸及其酯类77
3.5.4长链脂肪酸乙醇酰胺77
3.5.5羊毛脂77
3.5.6高分子助磨剂77
3.5.7腐殖酸钠77
3.5.8其他78
3.6新型助磨剂的研究发展趋势78
第4章塑化剂80
4.1概述80
4.2塑化剂的分类80
4.2.1机塑化剂80
4.2.2有机塑化剂81
4.3塑化剂在陶瓷成型工艺中的应用85
4.3.1塑化剂在干压成型中的应用85
4.3.2塑化剂在注射成型中的应用86
4.3.3塑化剂在挤制成型中的应用88
4.3.4塑化剂在热压铸成型中的应用90
4.3.5塑化剂在轧膜成型中的应用90
4.3.6塑化剂在流延成型中的应用91
第5章助烧剂95
5.1概述95
5.2助烧剂的分类96
5.2.1锂盐96
5.2.2氧化物97
5.2.3低熔点玻璃97
5.3烧结助剂的加入方式98
5.4助烧剂在传统陶瓷中的应用98
5.4.1在建筑陶瓷领域的应用98
5.4.2在日用陶瓷领域的应用100
5.5助烧剂在新型陶瓷中的应用101
5.5.1助烧剂在多层陶瓷电容器基材料中的应用101
5.5.2助烧剂在微波介质陶瓷中的应用102
5.5.3助烧剂在热电陶瓷中的应用105
5.5.4助烧剂在高温陶瓷中的应用114
5.6助烧剂的研究发展趋势123
第6章着色剂124
6.1概述124
6.2颜色的测试与控制方法125
6.2.11931 CIE-XYZ表色系125
6.2.2CIE 1976(L*a*b*)Lab表色系125
6.2.3陶瓷颜色测定方法126
6.3常用陶瓷着色剂的分类127
6.3.1按着色方法分类127
6.3.2按着色机理分类127
6.3.3按照所呈颜色分类127
6.4陶瓷色料的性质130
6.4.1陶瓷色料的共性130
6.4.2陶瓷色料的特性131
6.5陶瓷着色剂配方131
6.6着色剂在新型陶瓷中的应用132
6.6.1着色剂在氧化铝电子陶瓷中的应用132
6.6.2着色剂在羟基磷灰石牙科陶瓷中的应用133
6.6.3着色剂在氧化锆牙科陶瓷中的应用134
6.7陶瓷着色剂的发展趋势139
第7章消泡剂141
7.1概述141
7.2消泡剂的分类141
7.2.1按来源分类141
7.2.2按作用分类142
7.2.3按物质种类分类142
7.3消泡剂消泡效果的评价方法143
7.3.1消泡速度143
7.3.2抑泡性能144
7.3.3贮藏稳定性144
7.3.4动态稳定性144
7.4常用消泡剂144
7.5使用消泡剂的注意事项146
7.6消泡剂的应用147
7.7消泡剂的研究发展趋势147
第8章其他坯釉料添加剂149
8.1概述149
8.2脱模剂150
8.2.1油、石蜡系列脱模剂150
8.2.2乳化硅油脱模剂151
8.2.3碳化硅陶瓷脱模剂151
8.3防腐杀菌剂152
8.3.1银系纳米釉料杀菌剂152
8.3.2氧化镁釉料杀菌剂153
8.3.3新型光催化杀菌剂——稀土改性四针氧化锌153
8.3.4其他釉料抗菌剂154
8.3.5防腐杀菌剂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155
8.4悬浮稳定剂156
8.5负离子陶瓷添加剂157
8.6耐污釉料改性添加剂158
8.7釉料黏结剂159
8.8解凝剂159
8.9润湿剂160
8.10釉浆保护剂160
8.11有机染料160
第二篇新型陶瓷添加剂
第9章稀土改性添加剂162
9.1概述162
9.2稀土改性添加剂在生物陶瓷领域中的应用163
9.2.1氧化铈在羟基磷灰石陶瓷中的应用163
9.2.2氧化镧在羟基磷灰石陶瓷中的应用165
9.3稀土改性添加剂在电子陶瓷领域中的应用166
9.3.1超导陶瓷167
9.3.2热电陶瓷167
9.3.3压电陶瓷168
9.3.4导电陶瓷170
9.3.5介电陶瓷171
9.4稀土改性添加剂在敏感陶瓷领域中的应用172
9.4.1压敏陶瓷172
9.4.2气敏陶瓷173
9.4.3热敏陶瓷174
9.4.4湿敏陶瓷175
9.5稀土改性添加剂在结构陶瓷领域中的应用175
9.6稀土改性添加剂在光学陶瓷领域中的应用176
9.6.1透明陶瓷176
9.6.2发光陶瓷177
9.7稀土改性添加剂在陶瓷涂层/薄膜领域中的应用177
9.7.1阴极射线发光陶瓷薄膜177
9.7.2高力学性能陶瓷涂层178
9.7.3生物活性陶瓷涂层178
第10章纳米添加剂180
10.1概述180
10.2纳米添加剂的特性180
10.2.1纳米材料特殊的热学特性180
10.2.2纳米粒子特殊的光学特性181
10.2.3纳米材料优异的力学特性182
10.2.4纳米微粒奇异的磁学特性182
10.2.5纳米材料特殊的电学性能182
10.3常见纳米添加剂182
10.3.1纳米稀土氧化物182
10.3.2纳米金属氧化物183
10.3.3纳米碳化硅185
10.3.4纳米氮化钛187
10.4纳米添加剂在氧化锆陶瓷中的应用187
10.4.1纳米添加剂对陶瓷显微结构的影响188
10.4.2纳米添加剂对陶瓷致密度的影响189
10.4.3纳米添加剂对陶瓷烧结温度的影响190
10.4.4纳米添加剂对陶瓷力学性能的影响191
10.5纳米添加剂的应用现状及研究发展前景194
第11章增韧剂195
11.1概述195
11.2纤维增韧195
11.2.1碳纤维增韧196
11.2.2碳纳米管增韧196
11.2.3SiC晶须增韧197
11.3颗粒弥散增韧197
11.4自增韧198
11.5纳米复合增韧199
11.6氧化锆增韧剂的应用200
11.6.1氧化锆增韧剂的增韧原理200
11.6.2氧化锆增韧Al2O3复合陶瓷(ZTA)201
11.6.3氧化锆增韧磷酸钙复合生物陶瓷203
第12章造孔剂210
12.1概述210
12.2多孔陶瓷性能的表征212
12.2.1气孔率212
12.2.2平均孔径、最大孔径和孔道长度212
12.2.3渗透能力212
12.3造孔剂的分类213
12.3.1按物质种类分类213
12.3.2按造孔机理分类213
12.3.3按来源分类214
12.4造孔剂造孔效果的影响因素215
12.4.1多孔陶瓷的配方设计215
12.4.2造孔剂的用量215
12.4.3造孔剂的形状和大小215
12.4.4造孔剂与原料的混合方式216
12.4.5烧结制度216
12.5典型造孔剂应用216
12.5.1碳类造孔剂216
12.5.2生物造孔剂218
12.5.3有机物造孔剂219
12.5.4复合造孔剂221
12.5.5短效造孔剂222
12.6其他造孔剂的应用223
12.6.1多孔氧化铝陶瓷223
12.6.2多孔羟基灰石生物陶瓷224
12.7气凝胶新型多孔材料225
12.7.1凝胶注模成型工艺过程225
12.7.2气凝胶含量对多孔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226
12.7.3气凝胶含量对多孔材料开气孔率及表观密度的影响228
12.7.4热处理温度对多孔材料开气孔率及表观密度的影响228
第13章偶联剂230
13.1概述230
13.2偶联剂的主要类型和化学结构231
13.2.1硅烷偶联剂231
13.2.2钛酸酯偶联剂233
13.2.3其他类型偶联剂234
13.3偶联剂的使用方法234
13.3.1硅烷偶联剂的使用方法235
13.3.2钛酸酯偶联剂的使用方法236
13.4偶联效果的评价方法和常用的测试手段236
13.4.1偶联效果的评价方法236
13.4.2分析和测试手段237
13.5偶联剂偶联效果的影响因素237
13.5.1偶联剂种类的影响237
13.5.2反应介质的影响238
13.5.3偶联剂添加量的影响238
13.5.4反应时间的影响240
13.5.5表面改性氧化锆的表征241
13.5.6选用硅烷偶联剂的一般原则242
13.6偶联剂的合成243
13.6.1硅烷偶联剂的合成243
13.6.2钛酸酯偶联剂的合成245
13.7偶联剂的应用现状和研究发展趋势245
参考文献247
前言/序言
前言
《陶瓷添加剂——配方·性能·应用》第一版自2011年出版以来,以其科学性和实用性受到读者的欢迎。近年来,书中所述陶瓷添加剂的生产技术、原料类型、配方组成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为使本书进一步增强新颖性和准确性,使读者对陶瓷添加剂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有进一步的了解,本书作者根据技术和产业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保留第一版的基本体系和主要特点的基础上,对本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主要体现在完善部分陶瓷添加剂的品种,删除实用性欠佳、老旧的内容,增补近些年的新原料、新配方、新应用,以及改进第一版出版时因编写时间仓促而遗留的不足、缺憾和疏漏。
修订内容主要包括:
(1)第2章助滤剂,更新了部分新型助滤剂的合成及性质研究的内容。
(2)第5章助烧剂,新增了5.4助烧剂在传统陶瓷中的应用;5.5.3助烧剂在热电陶瓷中的应用;5.5.4.5 ZrO2陶瓷。
(3)第6章着色剂,补充了新型陶瓷着色剂配方,重写了着色剂在新型陶瓷中的应用。
(4)第8章其他坯釉料添加剂,对脱模剂和防腐杀菌剂的内容进行了扩充,增补了8.6耐污釉料添加剂。
(5)第9章稀土改性添加剂,删除了9.2氧化钇稀土添加剂,并对原有各节内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6)第10章纳米添加剂,删除了10.2纳米添加剂的特殊物理效应、10.4.3纳米添加剂对陶瓷晶粒尺寸的影响、10.4.6纳米添加剂对陶瓷物相组成和晶胞参数的影响,增加了10.3常见纳米添加剂、10.4纳米添加剂在氧化锆陶瓷中的应用。
(7)第一版第12章增韧剂在本版列为了第11章,删除了原书中氧化锆增韧剂的制备、氧化锆增韧磷酸钙复合生物材料的研究的部分内容,增加了纤维增韧、颗粒弥散增韧、自增韧和纳米复合增韧的内容。
(8)第一版第13章造孔剂在本版列为了第12章,补充了各种新型造孔剂的配方和应用,并增加了关于气凝胶多孔材料的内容。
(9)第一版第11章偶联剂在本版列为了第13章,对部分内容及小节设置作了调整。
(10)对各章节的结构进行了调整,全书文字进行了推敲、精炼,使内容更具系统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参加第二版修订工作的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李文旭、吴金珠、宋英。吴金珠编写了第9(部分内容)、10、11章,宋英编写了第4、5、9(部分内容)章,其余各章由李文旭和吴金珠编写,全书由李文旭统稿。
在本书的修订过程中,本书责任编辑以及哈尔滨工业大学强亮生教授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尽管作者在修订过程中力求完美,但限于编者水平,难免存在疏漏和不当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编者
2016年10月于哈尔滨工业大学
第一版前言
陶瓷的研究和生产是一个古老又年轻的领域,在现代科学技术和国民经济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陶瓷分为传统陶瓷和先进陶瓷,先进陶瓷按其性能和应用领域又分为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传统陶瓷的研究和生产在我国起步较早,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先进陶瓷在我国是近30年才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类陶瓷。随着陶瓷工业的迅速发展,陶瓷的品种和产量日益增加。为了提高和改善陶瓷的性能,在陶瓷的生产工序中都需要加入一定量的添加剂,添加剂的加入可以赋予陶瓷制品加工所需的各种工艺性能,如分散性、可塑性、悬浮性等,而且对于改善工艺条件及产品结构与性能也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先进陶瓷不断发展,对添加剂的要求更高,陶瓷添加剂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广大科学工作者、研发单位和使用部门的关注。
目前市场上关于陶瓷添加剂的图书相对较少,且主要从精细化学品的角度介绍陶瓷添加剂的原理和应用,内容基本以应用于传统陶瓷的添加剂为主。而本书内容除传统的陶瓷添加剂外,还重点介绍了包括稀土添加剂、纳米添加剂、氧化锆陶瓷增韧剂等添加剂以及这些添加剂对新型功能陶瓷性能的影响,并结合作者多年从事功能陶瓷的教学和研究的实践,把部分研究成果引入本书,适当介绍了陶瓷添加剂在新型陶瓷领域的作用以及发展新动态。
全书共分为绪论、传统陶瓷添加剂、新型陶瓷添加剂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陶瓷添加剂的基本原理、研究现状等。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已经广泛应用在陶瓷领域中的各种传统陶瓷添加剂。第三部分主要介绍新型陶瓷添加剂的特点、作用和应用。本书由李文旭、宋英编写,其中宋英编写了塑化剂和助烧剂两章及稀土添加剂中的部分内容,其他内容由李文旭编写,全书由李文旭统稿。书中各种添加剂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介绍均佐以实例和具体配方,力求结合实际,希望能够对从事陶瓷研究的科研人员和相关领域的生产人员有所帮助,有助于读者的学习和科研思路的建立。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化学工业出版社领导和本书责任编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编写意见,哈尔滨工业大学强亮生教授给予了热情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陶瓷添加剂种类繁多,虽然作者在编写过程中力求完美,但由于水平所限,难免存在疏漏和其他不妥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编者
2010年6月于哈尔滨工业大学
陶瓷添加剂:配方·性能·应用(第二版) 深入解析现代陶瓷工业的关键元素——陶瓷添加剂的奥秘 本书是“实用精细化学品丛书”中的一本,专注于陶瓷添加剂这一在现代陶瓷制造中扮演着至关重要角色的领域。第二版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更新和扩展,以更详实的理论阐述、更丰富的实践案例以及更前沿的技术进展,为读者提供一本兼具深度与广度的专业参考。 陶瓷添加剂:实现高性能陶瓷的基石 陶瓷材料因其独特的耐高温、耐腐蚀、高硬度、优良的绝缘性等特性,在航空航天、电子电气、汽车制造、生物医药、建筑陶瓷以及日用陶瓷等众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许多天然陶瓷原料在直接加工成型和烧结过程中,往往存在流动性差、可塑性不足、烧结温度高、收缩率过大、易产生缺陷等问题,限制了其性能的发挥和最终产品的质量。 正是为了克服这些挑战,陶瓷添加剂应运而生。它们通过与陶瓷基体材料的物理或化学相互作用,能够显著改善陶瓷坯体的加工性能(如可塑性、流动性、分散性)、烧结性能(如降低烧结温度、促进致密化、控制晶粒生长)以及最终产品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电学性能、光学性能等。可以说,陶瓷添加剂是实现高性能、高附加值陶瓷产品不可或缺的关键。 本书内容聚焦: 本书的编写宗旨在于系统梳理陶瓷添加剂的科学原理、实际应用与发展趋势,力求为陶瓷工程师、研发人员、材料科学家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生提供一个全面、权威的学习和参考平台。全书内容覆盖了陶瓷添加剂的方方面面,具体包括: 第一篇:陶瓷添加剂的基础理论与分类 陶瓷材料的组成与性能: 简要回顾传统陶瓷和先进陶瓷的基本构成、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关系,为理解添加剂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陶瓷添加剂的作用机理: 深入剖析不同类型添加剂在陶瓷体系中的作用原理,包括但不限于: 分散剂: 通过静电斥力、空间位阻等机制,改善粉体在水或有机介质中的分散稳定性,降低浆料粘度,提高流动性,减少团聚。 粘结剂: 提供坯体必要的强度和可塑性,便于成型,并在干燥和烧结过程中逐渐分解或转化为陶瓷相。 可塑剂: 增加陶瓷泥料的可塑性,使其更容易进行挤出、压制、注浆等成型工艺。 烧结助剂: 降低陶瓷的烧结温度,促进致密化,优化晶粒生长,提高材料的最终性能。 改性剂: 改善陶瓷的特定性能,如提高强度、韧性、耐磨性、介电性能、导电性能等。 陶瓷添加剂的分类: 依据其化学成分、作用机理、在陶瓷生产中的应用阶段等,对陶瓷添加剂进行系统分类,便于读者理解和选择。常见的分类包括:无机添加剂(如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玻璃粉)、有机添加剂(如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分散剂)、复合添加剂等。 第二篇:主要陶瓷添加剂的配方与性能详解 本篇将对当前工业界应用最广泛、最重要的一系列陶瓷添加剂进行详细的介绍。对于每一种添加剂,都将深入探讨其: 化学组成与结构: 详细说明其分子式、化学结构、物理化学性质等。 制备方法与合成工艺: 介绍工业化生产中常见的制备技术和工艺流程。 作用机理深入分析: 结合具体的陶瓷体系,阐述其在分散、成型、烧结等各个环节的具体作用方式。 性能表征与评价: 说明如何通过实验手段对其性能进行量化评估,例如粒径分布、比表面积、zeta电位、分散稳定性测试、流变性测试、烧结曲线分析、微观结构表征(SEM、TEM)以及最终产品的性能测试(如抗折强度、密度、孔隙率、介电常数等)。 典型应用案例分析: 结合实际生产需求,列举其在不同类型陶瓷(如氧化物陶瓷、非氧化物陶瓷、玻璃陶瓷、复合陶瓷等)中的典型应用实例,并分析其在这些案例中的具体贡献。 涵盖的主要陶瓷添加剂种类(但不限于): 分散剂: 如聚丙烯酸盐类、聚磷酸盐类、木质素磺酸盐类、无机分散剂(如硅酸钠、碳酸钠)等。 粘结剂与可塑剂: 如羧甲基纤维素钠(CMC)、聚乙烯醇(PVA)、有机粘土、淀粉衍生物等。 烧结助剂: 如碱金属氧化物、碱土金属氧化物、稀土氧化物、氟化物、硼化物等。 晶粒生长抑制剂: 如微量添加的特定氧化物或氮化物。 特种功能添加剂: 如用于制备压电陶瓷、铁电陶瓷、透明陶瓷、导电陶瓷等的专用添加剂。 第三篇:陶瓷添加剂在典型陶瓷体系中的应用 本篇将聚焦于几个重要的陶瓷应用领域,详细阐述陶瓷添加剂在这些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如何根据不同需求进行优化选择: 电子陶瓷: 如用于制造电容器、压电陶瓷、热敏电阻、传感器等的添加剂,重点关注其对介电性能、压电性能、传感性能的影响。 结构陶瓷: 如用于制造耐磨件、刀具、轴承、高温结构件等的添加剂,重点关注其对强度、韧性、硬度、耐高温性能的影响。 生物陶瓷: 如用于制造人工骨、牙科修复材料等的添加剂,重点关注其生物相容性、骨传导性、降解性能等。 日用与建筑陶瓷: 如用于改善釉料性能、提高坯体强度、降低烧成温度等的添加剂。 特种陶瓷: 如用于制备透明陶瓷、磁性陶瓷、催化剂载体等的添加剂。 第四篇:陶瓷添加剂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绿色环保型添加剂: 随着环保法规日益严格,开发低毒、可降解、环境友好的新型添加剂将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功能复合型添加剂: 结合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复合添加剂,能够简化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智能型添加剂: 能够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如温度、压力)而改变性能的智能添加剂,将为陶瓷材料的应用带来更多可能性。 纳米级添加剂的应用: 纳米颗粒作为添加剂,因其极高的比表面积和独特的量子效应,在改善陶瓷性能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 计算模拟与大数据在添加剂开发中的应用: 利用计算科学和大数据分析,加速新型陶瓷添加剂的筛选、设计和优化过程。 本书的特点: 系统性强: 从理论到实践,全面覆盖陶瓷添加剂的各个方面。 实用性高: 聚焦于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解决方案。 前沿性好: 紧跟技术发展潮流,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内容详实: 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配以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实例分析。 面向读者广泛: 既适合初学者入门,也为资深专业人士提供深入的参考。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陶瓷添加剂在现代陶瓷制造中的核心作用,掌握不同添加剂的配方设计原则、性能评价方法和应用技巧,从而有效地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陶瓷材料的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