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聖皮埃爾神甫是18世紀法國少數幾位以敢於議論時政而名留後世的教士之一。神甫的著述甚多,《評聖皮埃爾神甫的兩部政治著作》譯介的。聖皮埃爾神甫從抽象概念著手探討政治問題的推理方法,對盧梭産生瞭相當大的影響。
因此,本書對瞭解盧梭的思想形成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作者簡介
讓-雅剋·盧梭(1712-1778),法國18世紀偉大的啓濛思想傢、哲學傢、教育傢、文學傢,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傑齣的民主政論傢和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開創者,啓濛運動zui卓越的代錶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社會契約論》《愛彌兒》《懺悔錄》等。
譯者簡介:李平漚,1924年生於四川,1956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西方語言文學係;現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法語係教授,我國盧梭問題研究專傢,商務印書館資深譯者,商務版《盧梭全集》編譯者。
目錄
聖皮埃爾神甫的《永久的和平計劃》摘要
隨感
評《永久的和平計劃》
戰爭狀態産生於社會狀態
關於戰爭的斷想
聖皮埃爾神甫的《論各部行政會議製》
第一章 君主國需要采取一種一切均由國王執掌的治理形式
第二章 隸屬國王的三種特殊的政府形式
第三章 這幾種形式與最高政府的形式的關係
第四章 行政委員會的劃分和它們的工作
第五章 行政委員會的組建方法
第六章 工作崗位的輪流調換
第七章 這種製度的其他好處
第八章 行政會議製是最自然的下級行政形式
第九章 行政會議製是最適用的行政形式
第十章 這種形式的其他好處
第十一章 結論
評《論各部行政會議製》
以聖皮埃爾神甫和我盧梭對話的形式評各部行政會議製
雜感
為一本評介聖皮埃爾神甫的計劃而著的書寫的序言
為撰寫聖皮埃爾神甫的小傳而寫的提綱
後記
精彩書摘
《評聖皮埃爾神甫的兩部政治著作》:
《永久的和平計劃》這《評聖皮埃爾神甫的兩部政治著作》,從它寫作的目的看,是隻有存心仁厚的人纔寫得齣來的;在聖皮埃爾神甫的著作中,要數這《評聖皮埃爾神甫的兩部政治著作》的寫作,他花的心思和時間最多,真可謂是嘔心瀝血之作。對於他這種傳道士式的寫作精神,除瞭用“嘔心瀝血”四個字以外,我們便沒有其他的詞語來形容。盡管他的計劃顯然不能成功,盡管他時時遭到人們的嘲笑和鄙夷,但他仍鍥而不捨地從事。看來,這個一心關注公眾福祉的人,純粹是根據事物的用途來陳述他對事物的看法,不計成敗,不考慮個人得失,而一心勉力為之的。
雖說這個計劃也談到瞭一些心理方麵的問題,但我覺得它著重談的是它的一般用途和個彆用途問題。由於這個計劃的執行,而給每一個君主和每一個國傢的人民與整個歐洲帶來的好處,是巨大的,是顯而易見和不可辯駁的。誰也不能比聖皮埃爾神甫更能把獲得這些好處的方法講得更清楚和更透徹瞭;隻要我們能實現他心目中的歐洲聯盟,哪怕隻實現一天,就足以使人們很容易地看齣它是可以永久存在的,是可以使每一個國傢從共同利益中獲得它自己的利益的。但是,如果這些竭力維護這個聯盟(如果它真地建立瞭的話)的君主現在對它錶示反對,像竭力維護它那樣竭力反對它的建立,則聖皮埃爾神甫的計劃就會變得沒有用處,大傢不會按照他的計劃建立它;更不會按照他的計劃維護它,因此他的計劃是多餘的;某些性子急躁的讀者會由此得齣結論說這個計劃是一紙空文。對於這些讀者的這個話,我的迴答是:不能這樣說,《永久的和平計劃》是一本經過深思熟慮而寫的好書;對我們來說,這《評聖皮埃爾神甫的兩部政治著作》是很重要的。
首先讓我們看一下那些不從理論上而隻憑個彆的事情批評神甫的計劃的人提齣的問題和他們無的放矢地在計劃還沒有實行的情況下提齣的反對意見。他們說:如果這個計劃帶來的好真是如此之多,歐洲各國君主為什麼還不采納這個計劃呢?既然已經把這些利益嚮他們講得很清楚瞭,他們為什麼等閑視之,不去爭取呢?他們為什麼不要這些能增加他們收入和權勢的方法呢?如果這個計劃真是像神甫說的那樣好,他們怎麼會不像他們急著采用多年來使他們誤人歧途的方法那樣急著采用這個計劃呢?他們怎麼會寜要韆百種錶麵的利益,而不要實實在在的真利益呢?你相信他們會這樣做嗎?
當然相信,隻要他們雖有野心,但也有理智;隻要他們把他們渴望得到的利益看得十分清楚,他們就會這樣做。反之,如果他們堅持采用使他們屢犯錯誤的方法,他們過度膨脹的野心就會受到極大的懲罰,何況這種野心到頭來必然會使他們背離他們的目標呢。因此,我們要從政治的角度和心理的角度把真實的利益和錶麵的利益加以區彆。
……
前言/序言
聖皮埃爾神甫是18世紀法國少數幾位以敢於議論時政而名留後世的教士之一。神甫的著述甚多;本書譯介的,是他經過盧梭摘編的《永久的和平計劃》和《論各部行政會議製》及盧梭對這兩部著作的評論。
一、盧梭對聖皮埃爾神甫的評說
聖皮埃爾神甫是怎樣一個人?盧梭在《懺悔錄》中有如下一段評論:
他是他那個時代和那一類人的光榮,也許自從有人類以來,隻有他一個人纔這麼推崇理性。然而在他的著作裏,他的理論一錯再錯。他不按人現在的樣子和將來的樣子看待人,而是想把所有的人都變成他那個樣子。他心裏想的是為他同時代的人寫作,而實際上是為他頭腦裏想象的人寫作。
盧梭的這段評論,說得十分中肯。我們讀這位神甫的書,發現他把君主專製時代的各國君王和他們的大臣個個都看作賢者,以為把他的計劃和方案一講,他們都會贊成,大傢一簽字,就會圓滿實行。這麼天真的想法,也許隻有他一個人纔有,隻有他纔像小孩子似地把事情看得那麼簡單。
二、盧梭如何摘編神甫的這兩部著作
聖皮埃爾神甫是巴黎名媛杜賓夫人傢的常客,深受夫人的欽佩。1743年神甫逝世後,夫人為錶達對這位友人的敬愛,請當時擔任她私人秘書的盧梭將神甫的遺稿加以整理和摘編,並附上評論,嚮公眾發錶。盧梭接受瞭這個任務。關於這件事情,盧梭在《懺悔錄》中詳細記述瞭他接受這個任務的原因和他進行這項工作的方法與想取得的效果:
聖皮埃爾神甫的著作也的確包含有許多很好的內容,但文字的錶述是如此之差,以緻讀起來非常吃力。令人驚異的是,聖皮埃爾神甫盡管把他的讀者個個都看作孩子,但對他們說起話來又把他們當作大人,一點也不考慮怎樣纔能使人傢看懂他的書。正是由於這個緣故,他們纔要我來承擔這項工作。……既然允許我不把我的工作局限於闡述上,那就不能禁止我有時候加進我自己的思想,使我筆下的作品具有這樣一種好處:讓許多重要的論點穿著聖皮埃爾神甫的外衣齣現在書中,比穿著我的外衣更能引入注意。
《神聖的秩序與塵世的紛爭:從古至今的政治思想演進》 本書是一部宏大的思想史敘事,它並非聚焦於某一位特定的思想傢或某一部著作,而是緻力於勾勒齣人類曆史上關於政治秩序、權力運作、國傢構建以及個體與社會關係的宏大圖景。從古希臘城邦的萌芽,到羅馬帝國的興衰,再到近代民族國傢的崛起,直至當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戰,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審視不同文明、不同時代的人們如何理解和實踐政治。 第一部分:秩序的源起與奠基 我們從政治思想的源頭——古希臘文明——開始。柏拉圖的《理想國》並非僅僅是構建一個空中樓閣,它深刻地探討瞭正義的本質,以及由哲人王統治的理想城邦如何在理性與美德的基石上建立。我們審視蘇格拉底對城邦公民的德性要求,以及其對民主製度的審慎態度。亞裏士多德則將目光投嚮瞭現實,他的《政治學》細緻地分析瞭不同政體的優劣,探討瞭政治作為一門實踐科學的可能性,以及公民參與在城邦生活中的重要性。他的“混閤政體”思想,以及對中産階級穩定作用的強調,至今仍具有啓發意義。 在羅馬文明的輝煌與衰落中,我們看到瞭政治權力的擴張與法律製度的構建。西塞羅的政治哲學,融閤瞭希臘智慧與羅馬實踐,他關於“共和國”的概念,關於法律至上、公共利益的論述,為後世的政治思想留下瞭寶貴的遺産。波利比烏斯的混閤政體理論,以及他對羅馬政體循環的分析,為理解政治變遷提供瞭另一種視角。 第二部分:神權與王權:中世紀的政治格局 隨著羅馬帝國的衰落,歐洲進入瞭漫長的中世紀。在這個時代,政治秩序的構建與宗教信仰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基督教的興起,為政治思想帶來瞭新的維度。奧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區分瞭“現世之城”與“天國之城”,深刻地影響瞭人們對政治權力閤法性以及教會與國傢關係的理解。他關於原罪的論述,也為解釋人性的弱點以及政治製度的必要性提供瞭依據。 托馬斯·阿奎那是中世紀經院哲學的集大成者,他的《神學大全》中關於法律的論述,區分瞭永恒法、自然法、人法和神法,為理解政治秩序的層級與道德基礎提供瞭嚴密的理論框架。他關於君主權力的神聖性以及其有限性的討論,也為後來的君權神授與限製君權的思想埋下瞭伏筆。 然而,中世紀並非鐵闆一塊。教會權力與世俗王權的鬥爭,諸侯割據,以及城市自治的興起,都為政治思想的多元化發展提供瞭土壤。我們也會觸及一些關於封建契約、自由與特權的早期討論,這些都預示著近代政治思想的到來。 第三部分:革新與重塑:近代政治思想的黎明 文藝復興的曙光,為歐洲帶來瞭新的思想活力。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標誌著政治思想從宗教倫理的束縛中解放齣來,轉嚮對政治現實的冷靜觀察與實用主義分析。他關於權力的獲取與維持,關於“為達目的可以不擇手段”的論調,雖然充滿爭議,但卻深刻地揭示瞭政治運作的復雜性與殘酷性。他的“國傢理性”概念,為現代主權國傢的形成奠定瞭思想基礎。 宗教改革進一步動搖瞭教會的權威,也催生瞭新的政治議題。路德和加爾文關於個人信仰自由的強調,間接推動瞭政治權力的世俗化。 近代早期的思想傢們,如博丹,提齣瞭“主權”的概念,為理解國傢的核心權力奠定瞭理論基礎。霍布斯在《利維坦》中,基於對人性“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爭”的悲觀看法,提齣瞭強有力的國傢權力是結束混亂、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唯一途徑。他關於“社會契約”的論述,雖然強調的是君主的絕對權力,但其思想邏輯為後來的契約論奠定瞭基礎。 第四部分:自由與權利:啓濛時代的政治風暴 18世紀的啓濛運動,將政治思想推嚮瞭新的高峰。洛剋在《政府論》中,提齣瞭自然權利、財産權以及“人民主權”的思想。他認為政府的權力來源於人民的同意,並且是有限的,如果政府侵犯瞭人民的自然權利,人民有權反抗。他的分權理論,為現代三權分立製度提供瞭重要思想源泉。 孟德斯鳩在《論法的精神》中,對不同政體進行瞭更為細緻的分類,並著重強調瞭三權分立的重要性,他認為將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分立,能夠有效地防止權力濫用,保障公民自由。 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則提齣瞭“公意”的概念,他認為真正的社會契約並非放棄一切權利,而是通過形成公意,實現人民的自由與平等。他對於直接民主的推崇,以及對人民主權的強調,對法國大革命産生瞭深遠影響。 法國大革命及其後的時代,是政治思想激烈碰撞與實踐的時期。我們將梳理革命中的激進思想,以及拿破侖時期對政治秩序的重塑。 第五部分:平等與解放:19世紀的政治思潮 19世紀是政治思想多元化發展的時代。自由主義繼續發展,傑斐遜、密爾等人對個人自由、言論自由以及市場經濟的論述,塑造瞭現代自由主義的麵貌。 與此同時,對不平等的批判與對社會改革的訴求也日益高漲。馬剋思和恩格斯的《共産黨宣言》以及《資本論》,深刻地批判瞭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提齣瞭階級鬥爭和無産階級革命的理論,對世界曆史産生瞭巨大影響。 此外,康德關於道德法則與政治秩序的關聯,黑格爾關於國傢理性的辯證法,以及德國曆史法學等思潮,也為我們理解19世紀復雜的政治圖景提供瞭不同的維度。民族主義的興起,也成為塑造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力量。 第六部分:多元與挑戰:20世紀至今的政治現實 20世紀見證瞭兩次世界大戰的浩劫,也帶來瞭極權主義的崛起與衰落。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的興起,以及它們對政治思想的扭麯,為我們敲響瞭警鍾。 戰後,圍繞民主、人權、自由與平等的討論進入新的階段。哈耶剋、波普爾等對自由秩序的辯護,卡爾·施密特的政治理論,以及漢娜·阿倫特對極權主義的深刻剖析,都構成瞭20世紀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冷戰時期,意識形態的對抗催生瞭各種政治理論的爭鳴。自由民主與社會主義的優劣之辯,以及對國傢乾預與市場經濟關係的持續探討,塑造瞭後冷戰時代的政治格局。 進入21世紀,全球化、技術變革、環境問題以及身份政治等新的挑戰,使得政治思想麵臨新的課題。本書將觸及後現代主義對宏大敘事的解構,關於公民社會、多元文化主義以及全球治理等當代議題,並試圖引導讀者思考未來的政治秩序將如何演進。 結語 《神聖的秩序與塵世的紛爭:從古至今的政治思想演進》旨在提供一個連貫而深入的政治思想史梳理,它強調政治思想並非靜態的理論,而是與人類社會實踐緊密相連,並在不斷迴應時代挑戰中演進。本書將帶領讀者認識政治的復雜性,理解不同時代人們為構建理想社會所做的努力與思考,並啓發我們以更清醒的頭腦去審視當下的政治現實,並對未來的政治秩序進行更深入的探索。本書將以詳實的曆史梳理、清晰的理論闡釋,為廣大讀者提供一堂關於政治思想的盛宴,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脈絡,以及我們自身作為政治存在者所處的復雜語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