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圣皮埃尔神甫是18世纪法国少数几位以敢于议论时政而名留后世的教士之一。神甫的著述甚多,《评圣皮埃尔神甫的两部政治著作》译介的。圣皮埃尔神甫从抽象概念着手探讨政治问题的推理方法,对卢梭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因此,本书对了解卢梭的思想形成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作者简介
让-雅克·卢梭(1712-1778),法国18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杰出的民主政论家和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启蒙运动zui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主要著作有《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
译者简介:李平沤,1924年生于四川,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现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语系教授,我国卢梭问题研究专家,商务印书馆资深译者,商务版《卢梭全集》编译者。
目录
圣皮埃尔神甫的《永久的和平计划》摘要
随感
评《永久的和平计划》
战争状态产生于社会状态
关于战争的断想
圣皮埃尔神甫的《论各部行政会议制》
第一章 君主国需要采取一种一切均由国王执掌的治理形式
第二章 隶属国王的三种特殊的政府形式
第三章 这几种形式与最高政府的形式的关系
第四章 行政委员会的划分和它们的工作
第五章 行政委员会的组建方法
第六章 工作岗位的轮流调换
第七章 这种制度的其他好处
第八章 行政会议制是最自然的下级行政形式
第九章 行政会议制是最适用的行政形式
第十章 这种形式的其他好处
第十一章 结论
评《论各部行政会议制》
以圣皮埃尔神甫和我卢梭对话的形式评各部行政会议制
杂感
为一本评介圣皮埃尔神甫的计划而著的书写的序言
为撰写圣皮埃尔神甫的小传而写的提纲
后记
精彩书摘
《评圣皮埃尔神甫的两部政治著作》:
《永久的和平计划》这《评圣皮埃尔神甫的两部政治著作》,从它写作的目的看,是只有存心仁厚的人才写得出来的;在圣皮埃尔神甫的著作中,要数这《评圣皮埃尔神甫的两部政治著作》的写作,他花的心思和时间最多,真可谓是呕心沥血之作。对于他这种传道士式的写作精神,除了用“呕心沥血”四个字以外,我们便没有其他的词语来形容。尽管他的计划显然不能成功,尽管他时时遭到人们的嘲笑和鄙夷,但他仍锲而不舍地从事。看来,这个一心关注公众福祉的人,纯粹是根据事物的用途来陈述他对事物的看法,不计成败,不考虑个人得失,而一心勉力为之的。
虽说这个计划也谈到了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但我觉得它着重谈的是它的一般用途和个别用途问题。由于这个计划的执行,而给每一个君主和每一个国家的人民与整个欧洲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是显而易见和不可辩驳的。谁也不能比圣皮埃尔神甫更能把获得这些好处的方法讲得更清楚和更透彻了;只要我们能实现他心目中的欧洲联盟,哪怕只实现一天,就足以使人们很容易地看出它是可以永久存在的,是可以使每一个国家从共同利益中获得它自己的利益的。但是,如果这些竭力维护这个联盟(如果它真地建立了的话)的君主现在对它表示反对,像竭力维护它那样竭力反对它的建立,则圣皮埃尔神甫的计划就会变得没有用处,大家不会按照他的计划建立它;更不会按照他的计划维护它,因此他的计划是多余的;某些性子急躁的读者会由此得出结论说这个计划是一纸空文。对于这些读者的这个话,我的回答是:不能这样说,《永久的和平计划》是一本经过深思熟虑而写的好书;对我们来说,这《评圣皮埃尔神甫的两部政治著作》是很重要的。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那些不从理论上而只凭个别的事情批评神甫的计划的人提出的问题和他们无的放矢地在计划还没有实行的情况下提出的反对意见。他们说:如果这个计划带来的好真是如此之多,欧洲各国君主为什么还不采纳这个计划呢?既然已经把这些利益向他们讲得很清楚了,他们为什么等闲视之,不去争取呢?他们为什么不要这些能增加他们收入和权势的方法呢?如果这个计划真是像神甫说的那样好,他们怎么会不像他们急着采用多年来使他们误人歧途的方法那样急着采用这个计划呢?他们怎么会宁要千百种表面的利益,而不要实实在在的真利益呢?你相信他们会这样做吗?
当然相信,只要他们虽有野心,但也有理智;只要他们把他们渴望得到的利益看得十分清楚,他们就会这样做。反之,如果他们坚持采用使他们屡犯错误的方法,他们过度膨胀的野心就会受到极大的惩罚,何况这种野心到头来必然会使他们背离他们的目标呢。因此,我们要从政治的角度和心理的角度把真实的利益和表面的利益加以区别。
……
前言/序言
圣皮埃尔神甫是18世纪法国少数几位以敢于议论时政而名留后世的教士之一。神甫的著述甚多;本书译介的,是他经过卢梭摘编的《永久的和平计划》和《论各部行政会议制》及卢梭对这两部著作的评论。
一、卢梭对圣皮埃尔神甫的评说
圣皮埃尔神甫是怎样一个人?卢梭在《忏悔录》中有如下一段评论:
他是他那个时代和那一类人的光荣,也许自从有人类以来,只有他一个人才这么推崇理性。然而在他的著作里,他的理论一错再错。他不按人现在的样子和将来的样子看待人,而是想把所有的人都变成他那个样子。他心里想的是为他同时代的人写作,而实际上是为他头脑里想象的人写作。
卢梭的这段评论,说得十分中肯。我们读这位神甫的书,发现他把君主专制时代的各国君王和他们的大臣个个都看作贤者,以为把他的计划和方案一讲,他们都会赞成,大家一签字,就会圆满实行。这么天真的想法,也许只有他一个人才有,只有他才像小孩子似地把事情看得那么简单。
二、卢梭如何摘编神甫的这两部著作
圣皮埃尔神甫是巴黎名媛杜宾夫人家的常客,深受夫人的钦佩。1743年神甫逝世后,夫人为表达对这位友人的敬爱,请当时担任她私人秘书的卢梭将神甫的遗稿加以整理和摘编,并附上评论,向公众发表。卢梭接受了这个任务。关于这件事情,卢梭在《忏悔录》中详细记述了他接受这个任务的原因和他进行这项工作的方法与想取得的效果:
圣皮埃尔神甫的著作也的确包含有许多很好的内容,但文字的表述是如此之差,以致读起来非常吃力。令人惊异的是,圣皮埃尔神甫尽管把他的读者个个都看作孩子,但对他们说起话来又把他们当作大人,一点也不考虑怎样才能使人家看懂他的书。正是由于这个缘故,他们才要我来承担这项工作。……既然允许我不把我的工作局限于阐述上,那就不能禁止我有时候加进我自己的思想,使我笔下的作品具有这样一种好处:让许多重要的论点穿着圣皮埃尔神甫的外衣出现在书中,比穿着我的外衣更能引入注意。
《神圣的秩序与尘世的纷争:从古至今的政治思想演进》 本书是一部宏大的思想史叙事,它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的思想家或某一部著作,而是致力于勾勒出人类历史上关于政治秩序、权力运作、国家构建以及个体与社会关系的宏大图景。从古希腊城邦的萌芽,到罗马帝国的兴衰,再到近代民族国家的崛起,直至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审视不同文明、不同时代的人们如何理解和实践政治。 第一部分:秩序的源起与奠基 我们从政治思想的源头——古希腊文明——开始。柏拉图的《理想国》并非仅仅是构建一个空中楼阁,它深刻地探讨了正义的本质,以及由哲人王统治的理想城邦如何在理性与美德的基石上建立。我们审视苏格拉底对城邦公民的德性要求,以及其对民主制度的审慎态度。亚里士多德则将目光投向了现实,他的《政治学》细致地分析了不同政体的优劣,探讨了政治作为一门实践科学的可能性,以及公民参与在城邦生活中的重要性。他的“混合政体”思想,以及对中产阶级稳定作用的强调,至今仍具有启发意义。 在罗马文明的辉煌与衰落中,我们看到了政治权力的扩张与法律制度的构建。西塞罗的政治哲学,融合了希腊智慧与罗马实践,他关于“共和国”的概念,关于法律至上、公共利益的论述,为后世的政治思想留下了宝贵的遗产。波利比乌斯的混合政体理论,以及他对罗马政体循环的分析,为理解政治变迁提供了另一种视角。 第二部分:神权与王权:中世纪的政治格局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欧洲进入了漫长的中世纪。在这个时代,政治秩序的构建与宗教信仰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基督教的兴起,为政治思想带来了新的维度。奥古斯丁的《上帝之城》区分了“现世之城”与“天国之城”,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政治权力合法性以及教会与国家关系的理解。他关于原罪的论述,也为解释人性的弱点以及政治制度的必要性提供了依据。 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神学大全》中关于法律的论述,区分了永恒法、自然法、人法和神法,为理解政治秩序的层级与道德基础提供了严密的理论框架。他关于君主权力的神圣性以及其有限性的讨论,也为后来的君权神授与限制君权的思想埋下了伏笔。 然而,中世纪并非铁板一块。教会权力与世俗王权的斗争,诸侯割据,以及城市自治的兴起,都为政治思想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土壤。我们也会触及一些关于封建契约、自由与特权的早期讨论,这些都预示着近代政治思想的到来。 第三部分:革新与重塑:近代政治思想的黎明 文艺复兴的曙光,为欧洲带来了新的思想活力。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标志着政治思想从宗教伦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转向对政治现实的冷静观察与实用主义分析。他关于权力的获取与维持,关于“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论调,虽然充满争议,但却深刻地揭示了政治运作的复杂性与残酷性。他的“国家理性”概念,为现代主权国家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宗教改革进一步动摇了教会的权威,也催生了新的政治议题。路德和加尔文关于个人信仰自由的强调,间接推动了政治权力的世俗化。 近代早期的思想家们,如博丹,提出了“主权”的概念,为理解国家的核心权力奠定了理论基础。霍布斯在《利维坦》中,基于对人性“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的悲观看法,提出了强有力的国家权力是结束混乱、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唯一途径。他关于“社会契约”的论述,虽然强调的是君主的绝对权力,但其思想逻辑为后来的契约论奠定了基础。 第四部分:自由与权利:启蒙时代的政治风暴 18世纪的启蒙运动,将政治思想推向了新的高峰。洛克在《政府论》中,提出了自然权利、财产权以及“人民主权”的思想。他认为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同意,并且是有限的,如果政府侵犯了人民的自然权利,人民有权反抗。他的分权理论,为现代三权分立制度提供了重要思想源泉。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对不同政体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类,并着重强调了三权分立的重要性,他认为将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立,能够有效地防止权力滥用,保障公民自由。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则提出了“公意”的概念,他认为真正的社会契约并非放弃一切权利,而是通过形成公意,实现人民的自由与平等。他对于直接民主的推崇,以及对人民主权的强调,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法国大革命及其后的时代,是政治思想激烈碰撞与实践的时期。我们将梳理革命中的激进思想,以及拿破仑时期对政治秩序的重塑。 第五部分:平等与解放:19世纪的政治思潮 19世纪是政治思想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自由主义继续发展,杰斐逊、密尔等人对个人自由、言论自由以及市场经济的论述,塑造了现代自由主义的面貌。 与此同时,对不平等的批判与对社会改革的诉求也日益高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以及《资本论》,深刻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提出了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对世界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此外,康德关于道德法则与政治秩序的关联,黑格尔关于国家理性的辩证法,以及德国历史法学等思潮,也为我们理解19世纪复杂的政治图景提供了不同的维度。民族主义的兴起,也成为塑造世界政治格局的重要力量。 第六部分:多元与挑战:20世纪至今的政治现实 20世纪见证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也带来了极权主义的崛起与衰落。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的兴起,以及它们对政治思想的扭曲,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战后,围绕民主、人权、自由与平等的讨论进入新的阶段。哈耶克、波普尔等对自由秩序的辩护,卡尔·施密特的政治理论,以及汉娜·阿伦特对极权主义的深刻剖析,都构成了20世纪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冷战时期,意识形态的对抗催生了各种政治理论的争鸣。自由民主与社会主义的优劣之辩,以及对国家干预与市场经济关系的持续探讨,塑造了后冷战时代的政治格局。 进入21世纪,全球化、技术变革、环境问题以及身份政治等新的挑战,使得政治思想面临新的课题。本书将触及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的解构,关于公民社会、多元文化主义以及全球治理等当代议题,并试图引导读者思考未来的政治秩序将如何演进。 结语 《神圣的秩序与尘世的纷争:从古至今的政治思想演进》旨在提供一个连贯而深入的政治思想史梳理,它强调政治思想并非静态的理论,而是与人类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并在不断回应时代挑战中演进。本书将带领读者认识政治的复杂性,理解不同时代人们为构建理想社会所做的努力与思考,并启发我们以更清醒的头脑去审视当下的政治现实,并对未来的政治秩序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本书将以详实的历史梳理、清晰的理论阐释,为广大读者提供一堂关于政治思想的盛宴,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以及我们自身作为政治存在者所处的复杂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