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束与放手的拿捏”这一家长们较为关心的问题入手,由“物权意识的建立”“读懂孩子的天性”“赏识教育与行为规范”和“高质量的陪伴”四个方面解读家长们普遍关心的育儿难题。文中引用的50个案例均从作者2000多个咨询案例中精选而出。
序
放手为什么这么难
——管束与放手的拿捏
小小跟屁虫
做小孩的不容易
选择的负担
形影不离的玩偶
姐姐变黏人了
抱头鼠窜的弟弟
谁是玩具的主人
——独占与分享的权衡
“不让拿”的理由
害怕面对抢夺
不敢借玩具
尊重物权的分享
别随便说“偷”
读懂孩子的天性(一)
——好奇宝宝
爱探究竟
孩子眼中的生死
不会害羞
“不长耳朵”
读懂孩子的天性(二) 51
——内向没什么不好 51
矛盾型内向的养成 52
安静专注的小公主 56
不愿打招呼 59
怯于上台 62
内外有别 65
恼人的熊孩子(一) 68
——赏识教育与行为规范 68
讨要零食的烦恼 69
撞桌子撞墙 71
扯男孩头发的女孩 73
冲动暴力的男孩 76
用叛逆保护自己 78
恼人的熊孩子(二) 82
——小学生的烦恼 82
还没准备好 83
不愿意上学 85
写字写哭了 87
学习不自觉 89
交不到朋友 92
一无是处的孩子 94
高质量的陪伴(一) 98
——看不懂的宝宝 98
只哭不说话 99
犯拧不认错 100
报忧不报喜 102
只言片语的信息 104
高质量的陪伴(二) 107
——纠结的妈妈 107
在辞不辞职间徘徊 108
兼顾的难题 109
不要归咎于老人 111
幸福会传染 113
孩子是父母的镜像 116
附:家长反馈摘录
致谢 118
亲子之间,无论孩子对家长有多依赖,家长对孩子有多呵护,孩子最终将走向独立。在孩子“完全独立、走向社会”之前的成长岁月里,一方面,孩子需要家长的引导;另一方面,家长又不能包办代替。在“管”与“放”之间如何权衡,是对家长最大的考验。
本书正是从“管束与放手的拿捏”这一家长们最为关心的主题入手,从“物权意识的建立”、“读懂孩子的天性”、“赏识教育与行为规范”和“高质量的陪伴”四个方面解读家长们普遍关心的育儿难题。文中引用的50个案例从我2000多咨询案例中精选而出。
这些案例均来自微信公众号“儿童心理成长”。此公号于2013年12月28日创建,至今已走过1118天。在此期间,我通过专题、家长辅导班、家长沙龙、在线答疑等方式,接受家长关于儿童心理成长方面的咨询2000多人次。
我一直主张,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也不存在一模一样的家庭。因此,对家庭教育的指导,需要根据孩子的个性和家庭的具体情况去分析和判断,再给出实用的、有操作性的建议。本书所述,皆反映当下的现实生活,来自50个不同的家庭。无论您的孩子有怎样独特的个性,也无论您的家庭有怎样的特殊情况,相信您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写到此处,我仿佛完成了一个心愿。我不禁想起每次为家长朋友咨询结束时说的那句话:“希望能够帮到您。”同样,我也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帮到更多的、正在为孩子的心理成长而焦虑的家长们。2000多案例犹如2000多个活生生的面孔,此刻一一浮现在眼前,这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触发我创建公号“儿童心理成长”的那件往事——
2013年的一天,幼师班的一位学生告诉我说,5岁的儿子说她是“啃老族”。放弃工作一心一意在家陪伴儿子长大的妈妈伤心极了,几个晚上都没睡好。她在想:自己是不是做错了?
我安慰她说:“孩子哪里懂‘啃老族’是什么意思,听到这么个词,就用用,觉得好玩呢。”
她说:“不是的,孩子还补充说,妈妈不工作,没有赚钱,靠人养着,就是‘啃老族’。”
我建议她回去跟孩子好好谈一谈,可以让孩子设想下面这些情景:
1.你从幼儿园回到家里,想不想有个人听你说说话啊?
2.想不想有人带你去游乐场玩啊?
3.如果我上班,你问我:“妈妈,你陪我说说话好吗?”我告诉你说:“不行啊,妈妈上了一天班太累了,不想聊天了。宝贝,你会高兴吗?”
4.如果我上班,你要我带你去游乐场玩。我告诉你说:“不行啊,妈妈要加班啊,实在抽不出时间来去游乐场呢。宝贝,你会伤心吗?”
5.宝贝,因为妈妈是那么地爱你,所以,妈妈愿意不工作、不赚钱,就在家里,陪着宝贝快快乐乐地长大。
我特别提示她说:“不要说,妈妈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呀之类的话,这会让孩子背负很大的压力,只说因为妈妈爱你,所以我自己愿意放弃这一切。”
其实,在这个事情当中,有一个人的态度比谁都重要!这个人就是这位可敬妈妈的丈夫,如果他能以赞赏的目光注视妻子,让孩子感受到他对妻子的敬重,比千言万语更有分量。
我这么说,并不是建议所有的妈妈都要全职在家,也不是职场妈妈就可以不承担家庭教育的责任。而是因为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现实状况,所以每个人的选择也会各不相同。我们没必要羡慕谁或者诟病谁,只要自己和身边人觉得适宜就好。
正是这位学生的亲子对话,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当下年轻父母的不易。20世纪末至今,是中国飞速发展的20年,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长大,教育理念、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都与自己小时候截然不同。作为一个身处学习型社会、并对孩子负有责任感的父母,在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之下,又不得不主动地学习教育知识。所以,我很想将自己的专业知识通过某种方式传递给他们,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这就是我创建“儿童心理成长”公众号的初衷。
刘鸿雁
2017年1月8日 于上海工作室
拿到《管束与放手之间:来自50个中国家庭的育儿难题》这本书,我的第一反应是“终于等到你了!”。作为一名在育儿道路上摸爬滚打多年的家长,我深切体会到“管束”和“放手”并非简单的二选一,而是一个动态的、需要不断调整的过程。书中深入50个中国家庭,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很好奇,在这些家庭中,究竟有哪些具体的“育儿难题”是普遍存在的?是关于学业压力?兴趣培养?还是关于孩子的人际交往和独立性?我尤其想知道,当这些家庭面临“管束”和“放手”的抉择时,他们是如何思考的?是基于传统观念,还是受到了现代教育理念的影响?亦或是根据孩子的性格和实际情况,做出灵活的判断?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不同家庭在策略上的差异,以及这些策略带来的不同反响。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帮助我识别自己家庭在“管束”与“放手”上的盲点,并找到更适合自己孩子的平衡之道。毕竟,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一套通用的模式能够适用于所有人。
评分《管束与放手之间:来自50个中国家庭的育儿难题》这个书名,就像是一张精准的诊断书,一下子戳中了无数父母的心窝。我迫切地想要知道,在这些来自50个不同中国家庭的故事里,究竟隐藏着多少我们似曾相识的片段。我脑海中已经勾勒出各种画面:有的是父母为了孩子学业,几近疯狂的“鸡娃”模式,事无巨细地安排行程,从兴趣班到补习班,生怕孩子落后一秒;有的是另一极端,过于“放养”,孩子沉迷游戏,学业一塌糊涂,父母却束手无策。这本书承诺从50个中国家庭的真实案例出发,这让我对内容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充满信心。我非常好奇,这些家庭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管束”与“放手”的两难境地的?他们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思想斗争和情感博弈?书中会不会有详细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家庭是如何从过度管束走向适度放手,或者如何在一个关键时刻决定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和承担?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呈现问题,更能提供一些深度思考和实践指导,帮助我理解“管束”与“放手”的艺术,并找到属于自己家庭的独特节奏。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管束与放手之间:来自50个中国家庭的育儿难题》,光是听名字就让人充满好奇,也精准地抓住了许多家长在育儿过程中最纠结的那个点。我一直觉得,育儿就像是在一条狭窄的道路上行走,一边是事无巨细的“管束”,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担心他们犯错,担心他们走弯路;另一边又是“放手”,渴望孩子能够独立自主,能够拥抱世界,但又害怕他们摔得太重。这本书聚焦于50个中国家庭的真实案例,这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我非常期待能够从这些鲜活的、接地气的经验中,找到共鸣,学习到如何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不是那些空泛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家庭故事,一定能带来更深刻的启发。不知道书中会不会分享一些家长在尝试管束与放手之间的各种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带来的不同结果?我猜想,这本书一定能提供大量的视角,帮助我理解不同家庭、不同孩子在面临同样困境时的不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背后蕴含的智慧和挣扎。特别是“中国家庭”这个限定,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会更加贴近我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更容易理解和实践。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管束与放手之间:来自50个中国家庭的育儿难题》,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每次看到孩子在成长,我都会在“要不要插手”这个问题上纠结不已。有时候觉得,不盯紧点,孩子就容易出岔子;但有时候又觉得,事事包办,孩子又长不大。这本书聚焦于50个中国家庭的真实困境,这让我觉得它一定会非常贴近我的生活,充满烟火气。我非常想知道,在这些家庭中,父母们是如何具体地实践“管束”和“放手”的?比如,在孩子遇到挫折时,是立刻上前安慰鼓励,还是让孩子自己去摸索?在孩子想要尝试新事物时,是全力支持,还是会因为担心风险而百般阻挠?我期待能够从这些案例中,看到不同家庭在应对孩子成长中的具体问题时,所展现出的智慧和勇气。尤其是“中国家庭”这个定位,让我觉得它一定能抓住中国文化的特点,比如集体主义的影响,对子女寄予的厚望等等,这些都会让书中的内容更加生动和 relatable。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关于如何更好地理解孩子,以及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更健康、更科学的平衡点的启示。
评分《管束与放手之间:来自50个中国家庭的育儿难题》,光是这个书名就足以勾起我的极大兴趣。我一直认为,育儿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而“管束”与“放手”的界限,恰恰是这门艺术中最难拿捏的部分。这本书深入到50个中国家庭,这意味着我将有机会窥见真实生活中的各种育儿场景,了解那些隐藏在家庭表象之下的种种困惑与挣扎。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不同的家庭是如何根据孩子的性格、成长阶段以及家庭的具体情况,来调整他们在“管束”与“放手”上的策略的。例如,对于内向的孩子,他们是如何在保护与鼓励中找到平衡?对于性格外向的孩子,又如何给予他们自由探索的空间,同时又不至于让他们迷失方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可借鉴的经验,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我想看到那些真实的故事,那些父母的内心独白,以及他们在实践中遇到的种种挑战和解决方案。我坚信,通过学习这些来自不同家庭的真实案例,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管束”与“放手”的真谛,从而更好地引导我的孩子健康成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