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乃世界花园之母

中国乃世界花园之母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E.H.威尔逊 著,包志毅 等 译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
  • 世界文明
  • 花园文化
  • 生态文明
  • 文化交流
  • 历史
  • 园林
  • 中国历史
  • 文化遗产
  • 丝绸之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ISBN:9787515348537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9017
品牌:中国青年出版社(CHINA YOUTH PRESS)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80
字数:40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带你穿越百年,重温“植物猎人”的中国发展之旅
  ★与你一起见证为何“中国乃世界花园之母”
  ★为你展现川西原生态历史风貌,领略祖国大美山河
  ★全真珍贵史料——照片、地图、游记一一奉献

内容简介

  “China,Mother of Gardens”,即“中国乃世界花园之母”,是由英国著名植物学家、博物学家威尔逊于20世纪初首先提出的。威尔逊一生中曾多次造访中国,考察了中国西部地区的植被、风土人情等,并将原产中国的1000多种植物引种到西方。
  1908年5月,威尔逊来到中国,以成都为根据地,到灌县、汶川、岷江河谷、丹巴、打箭炉一带进行考察,最后到达中国西部花园的腹地——松潘。本书以游记的形式记录了威尔逊此次来中国考察的所见所闻。他不仅为欧美等西方国家发展园艺提供种源材料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将中国的植物、地理、社会生活以及民俗文化尽可能地介绍给了世界。他以自然学者与植物学家探索科学的一双慧眼观察中国,通过本书将享誉世界的“花园之母”桂冠实至名归地赋予了中国。

作者简介

  E.H.威尔逊(E.H.Wilson,1876~1930),生于英国。少年时曾在私人苗圃当学徒,16岁时进入伯明翰植物园,并在伯明翰技术学校学习,获得了植物学方面的“女王嘉奖”。1897年进入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工作,在那里,他的一篇关于针叶树的文章获得胡克奖。随后,他接受维彻苗圃的邀请,担任中国“植物猎人”,来到中国引种珙桐和绿绒蒿。后来受到美国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的重视和聘用,1919年任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副主任,1927年升任主任。从1899年初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到1911年最后离开,威尔逊前后5次、历时12年,到中国考察和采集植物,将1000多种全新植物引种到美国和欧洲。他是享誉全球的园艺学家和植物学家,获英国皇家园艺学会“维多利亚”荣誉勋章,为美国人文与科学院院士。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中国西部
——山脉与水系/1
第二章 湖北西部
——地形和地质/23
第三章旅行攻略
——道路和旅行装备/32
第四章宜昌的植物/36
第五章花卉搜索
——鄂西北之行/49
第六章森林与悬崖
——穿越川鄂边界/89
第七章四川红色盆地
——地质、矿藏和农业/118
第八章四川东部
——从大宁县至东乡县的旅行纪事/124
第九章 古老的巴国
——从东乡县至保宁府的旅行纪事/151
第十章 成都平原
——中国西部的花园/168
第十一章四川西北部
——翻山越岭前往松潘厅的旅行纪事/183
第十二章 松潘厅
——西番人的领地/215
第十三章 汉藏交会地区/234
第十四章 嘉戎部落
——历史、风俗和习惯/242
第十五章穿越汉藏交会地区
——灌县至诺米章谷:巴郎山的植物/252
第十六章穿越汉藏交会地区
——诺米章谷至打箭炉:大炮山的森林/295
第十七章打箭炉,西藏的大门
——甲拉王的人民及其风俗习惯/312
第十八章神圣的峨眉山
——寺庙和植被/326
第十九章穿越老林
——从嘉定经由瓦屋山到马烈/343
第二十章瓦山及其植物区系/373
第二十一章中国西部的植物
——世界最丰富多样的温带植物区系简述/389
第二十二章 主要用材树种/407
第二十三章野生和栽培的水果/438
第二十四章中药材/452
第二十五章花园和造园
——中国人最喜爱的花卉/459
第二十六章农业
——主要的粮食作物/469
第二十七章重要的植物产品
——野生和栽培的重要经济树种/483
第二十八章重要的植物产品
——具有经济价值的栽培灌木和草本植物/503
第二十九章 茶和产茶植物
——面向西藏市场的茶产业/509
第三十章虫白蜡/516

前言/序言

  中国乃世界花园之母,真是当之无愧,在那些使我们花园深深受益的国家里,中国雄踞榜首。从早春绽放的连翘、玉兰,到夏季的芍药、蔷薇和牡丹,再到秋季的菊花,这些中国贡献的园林植物资源历历在目。花卉爱好者从中国获得了现代月季之杂交亲本,包括香水月季、杂种香水月季、半藤本的傲游蔷薇和小姊妹月季,当然还有温室里的杜鹃和报春花类的亲本;而果树栽培者从中国得到了桃、橙、柠檬、葡萄柚等种质资源。可以肯定地说,在美国和欧洲各国的花园中,那些最为美丽的乔木、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没有一处看不到来自中国的代表性植物。
  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那样能长久地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像中国那样保有长久无中断的悠久历史。中国人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时候开始定居在那片称为“中国”的土地上,属于学术范畴,但中国人已经在那里生活了4000年却是个公认的事实。在美洲大陆发现之前,欧洲还处于一片荒蛮之时,中国已成为文明古国。
  中国与印度的财富传说引起了欧洲的贸易欲望,希望分享他们的财富。这正是葡萄牙航海家亨利王子(Prince Henry the Navigator)于1418年始创航海大时代的原动力,哥伦布的伟大发现便是其主要成果之一。1516年,葡萄牙人通过海路抵达中国,之后他们几经辗转将柑橘带回葡萄牙。据我所知,这是第一种被带回欧洲的外来植物,但很快其他种类也接踵而至。英国和荷兰各自的东印度公司分别成立于1600年和1602年,随后中国本土那些美丽和有用植物的贸易便正式展开了。通过各种方法,一些我们非常熟悉的植物开始正式引入欧洲。
  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一些专业的植物采集家被源源不断派往中国。在这些人中,罗伯特·福琼(Robert Fortune)将植物采集做到了巔峰。这位最成功的植物采集家运回了190种观赏植物,其中有很多是今天我们的花园中最重要和最常见的种类。福琼搜集的所有植物,几乎都出自庭园。自此之后,几乎再也没有人在中国花园中发现新的植物种类了,这似乎表明福琼及其先行者的发现几乎已囊括了这一领域内的所有新资源。1870年,查尔斯·马里斯(Charles Maries)受雇于英国维彻苗圃(Veitch),他沿长江而上到达宜昌,在那儿采集到鄂报春(Primula obconica)。当他觉察到当地人有些敌意且乡间没有什么吸引力时,便转身回到上海。途中,他在江西庐山牯岭采集到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种子和它的同科近缘植物金缕梅 (Hamamelis mollis)的种子——在所有同属植物中,金缕梅最为雅致。查尔斯·马里斯发表声明说中国的植物资源已经枯竭,园艺家们一度为这个错误的观念而苦恼。现在看来,简直不敢相信这种观点竟能被人们接受。
  早在1869年,佩里·阿曼德·戴维(Pere Armand David)进入四川西部的森林,采集了很多异乎寻常的植物,并将标本寄回巴黎植物标本馆。1882年,佩里·J. M. 德拉维(Pere J. M. Delavay)开始采集云南西部的植物,一直持续到1895年。从1885年至1889年,A. 亨利(A. Henry)着手研究湖北西部的植物。自1890年至1907年,珀尔·P. 法格斯(Pere P.Farges)在四川东北部开展植物采集工作。除上述这些外,从事这项工作的还有几个俄国旅行者。这些新颖绝妙的观赏植物标本让巴黎、圣彼得堡和伦敦的植物标本馆面貌一新。不过,这些采集家几乎全是对中国植物区系和植被感兴趣的纯植物学者,他们很少采集种子,只有德拉维和法格斯采了一些种子寄给了法国的威摩林(M. Maurice de Vilmorin),可以说是将中国植物引种到了欧洲。他们的工作使人们再度对中国植物产生兴趣,并让我有幸获得赴中国采集植物的机会。
  1899年我首次来到中国,直到1911年才离开这片土地。在1905年之前,我为英国一家著名苗圃维彻苗圃工作,只可惜这个公司现已不存在了。1906年至1911年,我为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工作。我在中国进行植物采集的成果是让1000多种新植物如今在欧美花园中扎根。特权和机遇都很重要,我只是很好地利用了这些。
  我的中国之行是幸运的。中国人待我既彬彬有礼,又很和善,让我受到尊重。我在中国内陆时,正值义和团起义和日俄战争期间。我在反洋动乱之前或之后访问各处,但却从未受过任何粗野对待。在我的采集工作开始前,我雇用并训练了一些中国农民。在我的全部旅程中,他们忠心地为我服务,以至于和他们分别时我非常伤感。作为植物采集工作的前奏,我去云南西南部的思茅拜访了奥古斯丁·亨利先生(Augustine Henry),他给予我很多忠告,对我接下来的工作有很大帮助。我在中国工作取得的成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的中国雇工的努力和亨利先生的指点。对于这些,我深表感激。
  本书将会记述一些我在这个花卉王国游历11年的经历和观察到的现象。我尽可能全面地描述中国西部的植被和风景,以及居住在川藏(Chino-Thibetan)交会地区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部落的风俗习惯。我以一个对博物学的各个方面都很感兴趣的自然爱好者和植物学家的眼光来观察中国。
  在20世纪,这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农业人口稠密的国家,人们依靠土地维持生活,但她却以世界上最丰富的温带植物区系而屹立于世,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很难想象,这么多土地在投入农耕之前,中国的植物区系和植物资源该有多么丰富!作为一个去过北京、上海,甚至沿长江上行上千公里的旅行者,我从未想过中国竟拥有如此丰富的花卉资源。当然,这里所指的并非是在已垦土地上常见的乔木、灌木和草本花卉,而是在农垦十分困难甚至不可能耕作的山区。所以,我所游历并介绍的中国,并不是游客和城市居民所熟悉的中国。这里的中国不是一个充满城市人口和无数稻田的中国,而是一个有着森林、峡谷和终年积雪的高山的中国。
  E. H. 威尔逊,1929年2月15日
  于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


《中国乃世界花园之母》这本书,虽然书名带有宏大的历史叙事和地理意象,但其核心内容并非是一部描绘中国园林艺术发展史或中国植物起源的百科全书。相反,它深入探讨的是一种隐性的文化哲学,一种渗透在中国人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以及与自然互动方式中的独特精神内核。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读者并非直接走入物质的园林,而是去感受构建这些园林的“土壤”——那片孕育了中国独特美学和哲学观的文化沃土。 第一章:寂静的哲学——“无为”与“自然”的交织 本书的开篇,并非从宏观的地理格局或历史事件切入,而是从一种更为内在、更为抽象的哲学维度出发。第一章着重阐述了中国文化中“无为”与“自然”这两个核心概念的深层联系。作者认为,“无为”并非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一种顺应自然规律、不强求、不妄为的生活态度。它体现在中国人对待时间、对待变化、对待人际关系等方方面面。这种“无为”精神,并非是对外部世界的漠视,而是通过观察、体悟自然的节奏,找到最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例如,在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便是“无为”的体现。农民不会试图对抗日夜的规律,而是遵循它,将自己的行为与自然的节律融为一体。这种哲学观,并非局限于农耕,它更像是一种生活智慧,鼓励人们在面对挑战时,不应鲁莽冒进,而是要审时度势,以一种更加“自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这种“自然”并非是指完全原始的状态,而是指符合事物本身发展规律的状态。作者通过大量的中国古代哲学著作、诗词歌赋以及民间谚语进行佐证,展现了“无为”与“自然”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以及它们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个人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 第二章:意境的雕琢——留白与象征的艺术 中国艺术,无论是绘画、书法还是文学,都常常讲究“留白”与“象征”。本书的第二章,正是围绕着这两个概念展开,探讨它们如何成为理解中国文化精神的钥匙。作者认为,中国式的“意境”并非是通过详尽的描绘来实现的,而是通过“少即是多”的原则,给观者、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留白,是中国艺术家传递情感、表达哲思的重要手段。它不是空无,而是蕴含着无限可能性的“有”。 譬如,在中国山水画中,仅仅勾勒几笔山峦,几抹云雾,便能勾勒出一幅气势磅礴的景象,而剩下的部分,则交由观者自行填充。这种留白,要求观者主动参与到作品的创造过程中,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共鸣。同样,“象征”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梅、兰、竹、菊被赋予了高尚品格的象征,龙、凤则象征着吉祥与权力。这些象征并非是简单的符号,而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作者认为,这种对意境的追求,以及对象征的运用,反映了中国人对于内在精神世界的重视,对于超越物质层面的深刻追求。它不是在展示“有什么”,而是在暗示“有什么可能性”。 第三章:和谐的共生——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与西方文化中“征服自然”的观念不同,中国文化始终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本书的第三章,深入剖析了中国人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的辩证思维。作者指出,这种关系并非是单方面的依附或主宰,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动态平衡。中国人视自然为一位智者,向其学习,向其借鉴。 例如,中医的理论体系,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对人体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观察之上。疾病的产生,往往被视为人体内部阴阳失调,或与外部自然环境不协调所致。治疗的原则,便是恢复人体内部的平衡,以及使人体与外部环境重新达到和谐。这种观念也体现在中国传统的建筑和城市规划中。“风水”学说,虽然带有神秘色彩,但其核心在于寻求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以达到人与自然的最佳融合。作者认为,这种对和谐的追求,并非是简单的服从,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适应与融合,它要求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要尊重自然,并从中汲取智慧,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繁荣。 第四章:器物的精神——实用与审美的融合 中国的手工艺品,无论是陶瓷、丝绸还是漆器,都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审美闻名于世。本书的第四章,将目光聚焦于中国的“器物”,探讨它们所蕴含的精神内涵。作者认为,中国的手工艺品并非仅仅是满足实用功能的工具,它们更是承载着制作者的情感、对自然的理解以及对美的追求。 一件精美的瓷器,不仅仅是用来盛放食物的容器,更是凝聚了工匠的心血与智慧,从泥土的选取、揉捏,到釉色的调配、窑烧的火候,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对完美的追求。而器物上的纹饰,也常常蕴含着吉祥的寓意或对自然的描摹。这种将实用性与审美性完美结合的特质,是中国器物文化的独特之处。它反映了中国人将日常生活中的物质世界,也赋予了精神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倾向。作者通过对不同类型器物的细致解读,展现了这种“器物精神”如何渗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无声的文化传承。 第五章:时间的花园——记忆与传承的维度 如果说之前的章节都在描绘“构建”中国文化精神的“砖瓦”,那么第五章则将视角转向了“时间”——这片孕育和塑造这些“砖瓦”的“土壤”。作者将时间比作一个无形的、流动的花园,而中国的文化精神,则是在这个花园中不断生长、演变、沉淀的“花朵”。本章探讨了中国文化中“记忆”与“传承”的独特方式。 中国文化并非一味追求创新和颠覆,而是更加注重对过往经验的珍视和对传统智慧的继承。这种传承并非是僵化的模仿,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家族史、乡愁、节庆习俗,这些看似琐碎的元素,却共同构成了中国人对历史的集体记忆和对文化的归属感。作者认为,正是这种对时间维度的高度重视,使得中国的文化精神能够经久不衰,并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它不是在一个静态的“当下”停留,而是在一个不断流淌的“时间之河”中,汲取养分,不断前进。 结语:隐喻的沃土,无声的呼唤 《中国乃世界花园之母》这本书,并非是一部直接歌颂中国物质文明成就的著作。相反,它以一种更为内敛、更为深刻的方式,揭示了中国文化背后那股强大而持久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体现在“无为”与“自然”的哲学观中,体现在“留白”与“象征”的艺术表达中,体现在“和谐共生”的人际与自然关系中,体现在“实用与审美”的器物精神中,更体现在对“记忆”与“传承”的时间维度中。 作者通过一种旁征博引、层层递进的叙述方式,引导读者去感受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文化魅力。这本书就像一本打开的地图,但它绘制的并非是地理上的山川河流,而是文化心灵的深邃景观。它并非直接告诉你“中国有什么”,而是让你去体会“中国为什么是这样”。它没有直接描绘“花园”的繁花似锦,而是让你去理解孕育这些花朵的“土壤”是多么的深厚与肥沃。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激发读者内在的思考,去体悟那种超越时空的、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独特精神。它是一种对中国文化隐性精神的探寻,一种对“为何如此”的深刻追问,一种对“无声的呼唤”的回应。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对“边界”这个概念的解构。它不是简单地探讨国界或山川河流的地理划分,而是深入剖析了文化、语言乃至习俗是如何渗透、模糊和重塑这些“看不见的边界”的。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案例研究,对比了几个历史上长期处于冲突或融合边缘地带的区域,揭示出那些所谓的文化冲突,往往是资源分配和信息流通不畅的结果,而非本质上的不可调和性。我喜欢它那种冷静而充满同情心的笔调,既不偏袒任何一方,又对人类历史的复杂性抱持着深深的敬畏。这种处理复杂议题的方式,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对于理解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认同危机,也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历史参照。它让你在阅读中不断地反思:我们今天所坚信的“中心”和“边缘”,究竟是多么脆弱和相对的概念。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版式设计和印刷质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享受。考虑到其内容的复杂性和对细节的苛求,能将如此多的图表、地图和古籍拓片以如此高的清晰度呈现出来,实属不易。尤其是那些色彩还原度极高的手绘地图,它们本身就像是艺术品,不仅仅是辅助阅读的工具,更是独立的研究对象。每一次翻阅,那种纸张的质感和油墨的芬芳,都让阅读体验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在如今这个电子阅读盛行的时代,这本书用它实体存在的厚重感,提醒着我们知识的沉淀和知识载体的仪式感。它不仅仅是一本提供信息的书,更是一件值得收藏、值得细细品味的物品。对于那些珍视实体书籍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物性价值本身就构成了一种强大的吸引力,让人愿意花费大量时间沉浸其中,细细体会作者构建的那个庞大而精微的世界观。

评分

哇,最近读了本让人耳目一新的历史地理类书籍,内容之丰富、视角之独特,真是让人拍案叫绝!这本书的作者似乎对古代文明的交流和地域文化的演变有着极其深刻的洞察力。我尤其欣赏它探讨的那些跨越大陆的贸易路线,不仅仅是罗列商品名称,而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文明在物产交换中思想和技术的碰撞与融合。比如,它详细描述了丝绸之路沿线那些不起眼的小站,是如何成为文化熔炉的,那些看似简单的陶器碎片或金属工具,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复杂的文化符号和技术流变。这本书的行文流畅自然,充满了知识的厚重感,但又不失文学的美感。读起来完全不会有枯燥的说教感,更像是在听一位饱学之士娓娓道来尘封已久的秘辛。书中配有的那些插图和地图也极其考究,往往一图胜过千言万语,能瞬间将读者的思维拉回到那个宏大的历史场景之中,让人不得不惊叹于古人精妙的智慧和坚韧的探索精神。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去重新审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如何一步步塑造而成的。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的学术态度严谨到令人发指的地步,但奇怪的是,读起来却丝毫没有学究气。作者在每一个关键论点后面,都会附带详尽的注释和文献引用,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其论据的坚实基础。然而,更厉害的是,作者似乎精通于将那些晦涩难懂的考古学发现和文献解读,转化为极其生动、贴近生活的场景再现。比如,它描绘某地古代水利工程的运作原理时,不仅仅是给出了技术参数,而是通过一个假设的当地农民的视角,描述了灌溉季节带来的希望与辛劳,那种“将宏大叙事拉回到微观体验”的能力,实在是高超。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没有满足于成为一本纯粹的学术专著,而是致力于成为一座连接专业知识与大众理解的桥梁。它让你在敬佩其学术深度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历史的温度,真正体会到“人”在塑造地理环境中的能动作用。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简直可以用“迷幻”来形容,它跳跃性极强,仿佛带着读者在时间的洪流中自由穿梭。它并不拘泥于线性的时间轴,而是采用了一种主题式的碎片化叙事,把看似不相关的地理现象、宗教信仰、甚至民间传说,巧妙地编织进一个宏大的文化网络之中。我记得有一章专门探讨了某种特定矿物在不同文明祭祀仪式中的象征意义,从东方的玉石崇拜,到西方的金属冶炼技术,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将它们联系起来,那种跨越地域和时间的共鸣感非常强烈。它迫使你必须调动起所有的知识储备去跟上作者的思维节奏,这对我来说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极大的乐趣。每次以为自己抓住了主线,作者又会抛出一个全新的、更具颠覆性的观点,让你不得不停下来,反复咀ட்ட读,重新构建自己的认知地图。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知识的获取,不如说是一场精神上的深度漫游,它考验的不仅是你的阅读能力,更是你的联想和综合分析能力。

评分

关注这个商品很久了,这次终于趁活动拿下,得到了最优惠的价格,非常非常满意,还会再来买的。

评分

很好的书,装帧精致,内容很丰富,,

评分

评分

西西费书店看到 看书漂亮就买了

评分

挺好的一本书,开本比较大,也比较厚,内容以大量的照片和详尽的考察反映了十九世纪初期中国的植物风貌和开发情况。

评分

大家之作,大家翻译之作。京东的配送也很及时。

评分

大家之作,大家翻译之作。京东的配送也很及时。

评分

好书很沉

评分

书挺好的,看起来清晰明了!编辑大大666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