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帶你穿越百年,重溫“植物獵人”的中國發展之旅
★與你一起見證為何“中國乃世界花園之母”
★為你展現川西原生態曆史風貌,領略祖國大美山河
★全真珍貴史料——照片、地圖、遊記一一奉獻
內容簡介
“China,Mother of Gardens”,即“中國乃世界花園之母”,是由英國著名植物學傢、博物學傢威爾遜於20世紀初首先提齣的。威爾遜一生中曾多次造訪中國,考察瞭中國西部地區的植被、風土人情等,並將原産中國的1000多種植物引種到西方。
1908年5月,威爾遜來到中國,以成都為根據地,到灌縣、汶川、岷江河榖、丹巴、打箭爐一帶進行考察,最後到達中國西部花園的腹地——鬆潘。本書以遊記的形式記錄瞭威爾遜此次來中國考察的所見所聞。他不僅為歐美等西方國傢發展園藝提供種源材料做齣瞭巨大貢獻,同時也將中國的植物、地理、社會生活以及民俗文化盡可能地介紹給瞭世界。他以自然學者與植物學傢探索科學的一雙慧眼觀察中國,通過本書將享譽世界的“花園之母”桂冠實至名歸地賦予瞭中國。
作者簡介
E.H.威爾遜(E.H.Wilson,1876~1930),生於英國。少年時曾在私人苗圃當學徒,16歲時進入伯明翰植物園,並在伯明翰技術學校學習,獲得瞭植物學方麵的“女王嘉奬”。1897年進入英國皇傢植物園邱園工作,在那裏,他的一篇關於針葉樹的文章獲得鬍剋奬。隨後,他接受維徹苗圃的邀請,擔任中國“植物獵人”,來到中國引種珙桐和綠絨蒿。後來受到美國哈佛大學阿諾德樹木園的重視和聘用,1919年任哈佛大學阿諾德樹木園副主任,1927年升任主任。從1899年初次踏上中國的土地,到1911年最後離開,威爾遜前後5次、曆時12年,到中國考察和采集植物,將1000多種全新植物引種到美國和歐洲。他是享譽全球的園藝學傢和植物學傢,獲英國皇傢園藝學會“維多利亞”榮譽勛章,為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中國西部
——山脈與水係/1
第二章 湖北西部
——地形和地質/23
第三章旅行攻略
——道路和旅行裝備/32
第四章宜昌的植物/36
第五章花卉搜索
——鄂西北之行/49
第六章森林與懸崖
——穿越川鄂邊界/89
第七章四川紅色盆地
——地質、礦藏和農業/118
第八章四川東部
——從大寜縣至東鄉縣的旅行紀事/124
第九章 古老的巴國
——從東鄉縣至保寜府的旅行紀事/151
第十章 成都平原
——中國西部的花園/168
第十一章四川西北部
——翻山越嶺前往鬆潘廳的旅行紀事/183
第十二章 鬆潘廳
——西番人的領地/215
第十三章 漢藏交會地區/234
第十四章 嘉戎部落
——曆史、風俗和習慣/242
第十五章穿越漢藏交會地區
——灌縣至諾米章榖:巴郎山的植物/252
第十六章穿越漢藏交會地區
——諾米章榖至打箭爐:大炮山的森林/295
第十七章打箭爐,西藏的大門
——甲拉王的人民及其風俗習慣/312
第十八章神聖的峨眉山
——寺廟和植被/326
第十九章穿越老林
——從嘉定經由瓦屋山到馬烈/343
第二十章瓦山及其植物區係/373
第二十一章中國西部的植物
——世界最豐富多樣的溫帶植物區係簡述/389
第二十二章 主要用材樹種/407
第二十三章野生和栽培的水果/438
第二十四章中藥材/452
第二十五章花園和造園
——中國人最喜愛的花卉/459
第二十六章農業
——主要的糧食作物/469
第二十七章重要的植物産品
——野生和栽培的重要經濟樹種/483
第二十八章重要的植物産品
——具有經濟價值的栽培灌木和草本植物/503
第二十九章 茶和産茶植物
——麵嚮西藏市場的茶産業/509
第三十章蟲白蠟/516
前言/序言
中國乃世界花園之母,真是當之無愧,在那些使我們花園深深受益的國傢裏,中國雄踞榜首。從早春綻放的連翹、玉蘭,到夏季的芍藥、薔薇和牡丹,再到鞦季的菊花,這些中國貢獻的園林植物資源曆曆在目。花卉愛好者從中國獲得瞭現代月季之雜交親本,包括香水月季、雜種香水月季、半藤本的傲遊薔薇和小姊妹月季,當然還有溫室裏的杜鵑和報春花類的親本;而果樹栽培者從中國得到瞭桃、橙、檸檬、葡萄柚等種質資源。可以肯定地說,在美國和歐洲各國的花園中,那些最為美麗的喬木、灌木、草本及藤本植物,沒有一處看不到來自中國的代錶性植物。
沒有哪個國傢能像中國那樣能長久地受到全世界的關注,也沒有哪個國傢能像中國那樣保有長久無中斷的悠久曆史。中國人什麼時候齣現、什麼時候開始定居在那片稱為“中國”的土地上,屬於學術範疇,但中國人已經在那裏生活瞭4000年卻是個公認的事實。在美洲大陸發現之前,歐洲還處於一片荒蠻之時,中國已成為文明古國。
中國與印度的財富傳說引起瞭歐洲的貿易欲望,希望分享他們的財富。這正是葡萄牙航海傢亨利王子(Prince Henry the Navigator)於1418年始創航海大時代的原動力,哥倫布的偉大發現便是其主要成果之一。1516年,葡萄牙人通過海路抵達中國,之後他們幾經輾轉將柑橘帶迴葡萄牙。據我所知,這是第一種被帶迴歐洲的外來植物,但很快其他種類也接踵而至。英國和荷蘭各自的東印度公司分彆成立於1600年和1602年,隨後中國本土那些美麗和有用植物的貿易便正式展開瞭。通過各種方法,一些我們非常熟悉的植物開始正式引入歐洲。
在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一些專業的植物采集傢被源源不斷派往中國。在這些人中,羅伯特·福瓊(Robert Fortune)將植物采集做到瞭巔峰。這位最成功的植物采集傢運迴瞭190種觀賞植物,其中有很多是今天我們的花園中最重要和最常見的種類。福瓊搜集的所有植物,幾乎都齣自庭園。自此之後,幾乎再也沒有人在中國花園中發現新的植物種類瞭,這似乎錶明福瓊及其先行者的發現幾乎已囊括瞭這一領域內的所有新資源。1870年,查爾斯·馬裏斯(Charles Maries)受雇於英國維徹苗圃(Veitch),他沿長江而上到達宜昌,在那兒采集到鄂報春(Primula obconica)。當他覺察到當地人有些敵意且鄉間沒有什麼吸引力時,便轉身迴到上海。途中,他在江西廬山牯嶺采集到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種子和它的同科近緣植物金縷梅 (Hamamelis mollis)的種子——在所有同屬植物中,金縷梅最為雅緻。查爾斯·馬裏斯發錶聲明說中國的植物資源已經枯竭,園藝傢們一度為這個錯誤的觀念而苦惱。現在看來,簡直不敢相信這種觀點竟能被人們接受。
早在1869年,佩裏·阿曼德·戴維(Pere Armand David)進入四川西部的森林,采集瞭很多異乎尋常的植物,並將標本寄迴巴黎植物標本館。1882年,佩裏·J. M. 德拉維(Pere J. M. Delavay)開始采集雲南西部的植物,一直持續到1895年。從1885年至1889年,A. 亨利(A. Henry)著手研究湖北西部的植物。自1890年至1907年,珀爾·P. 法格斯(Pere P.Farges)在四川東北部開展植物采集工作。除上述這些外,從事這項工作的還有幾個俄國旅行者。這些新穎絕妙的觀賞植物標本讓巴黎、聖彼得堡和倫敦的植物標本館麵貌一新。不過,這些采集傢幾乎全是對中國植物區係和植被感興趣的純植物學者,他們很少采集種子,隻有德拉維和法格斯采瞭一些種子寄給瞭法國的威摩林(M. Maurice de Vilmorin),可以說是將中國植物引種到瞭歐洲。他們的工作使人們再度對中國植物産生興趣,並讓我有幸獲得赴中國采集植物的機會。
1899年我首次來到中國,直到1911年纔離開這片土地。在1905年之前,我為英國一傢著名苗圃維徹苗圃工作,隻可惜這個公司現已不存在瞭。1906年至1911年,我為哈佛大學阿諾德樹木園工作。我在中國進行植物采集的成果是讓1000多種新植物如今在歐美花園中紮根。特權和機遇都很重要,我隻是很好地利用瞭這些。
我的中國之行是幸運的。中國人待我既彬彬有禮,又很和善,讓我受到尊重。我在中國內陸時,正值義和團起義和日俄戰爭期間。我在反洋動亂之前或之後訪問各處,但卻從未受過任何粗野對待。在我的采集工作開始前,我雇用並訓練瞭一些中國農民。在我的全部旅程中,他們忠心地為我服務,以至於和他們分彆時我非常傷感。作為植物采集工作的前奏,我去雲南西南部的思茅拜訪瞭奧古斯丁·亨利先生(Augustine Henry),他給予我很多忠告,對我接下來的工作有很大幫助。我在中國工作取得的成果很大程度上是由於我的中國雇工的努力和亨利先生的指點。對於這些,我深錶感激。
本書將會記述一些我在這個花卉王國遊曆11年的經曆和觀察到的現象。我盡可能全麵地描述中國西部的植被和風景,以及居住在川藏(Chino-Thibetan)交會地區鮮為人知的少數民族部落的風俗習慣。我以一個對博物學的各個方麵都很感興趣的自然愛好者和植物學傢的眼光來觀察中國。
在20世紀,這個有著數韆年文明、農業人口稠密的國傢,人們依靠土地維持生活,但她卻以世界上最豐富的溫帶植物區係而屹立於世,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跡。很難想象,這麼多土地在投入農耕之前,中國的植物區係和植物資源該有多麼豐富!作為一個去過北京、上海,甚至沿長江上行上韆公裏的旅行者,我從未想過中國竟擁有如此豐富的花卉資源。當然,這裏所指的並非是在已墾土地上常見的喬木、灌木和草本花卉,而是在農墾十分睏難甚至不可能耕作的山區。所以,我所遊曆並介紹的中國,並不是遊客和城市居民所熟悉的中國。這裏的中國不是一個充滿城市人口和無數稻田的中國,而是一個有著森林、峽榖和終年積雪的高山的中國。
E. H. 威爾遜,1929年2月15日
於哈佛大學阿諾德樹木園
《中國乃世界花園之母》這本書,雖然書名帶有宏大的曆史敘事和地理意象,但其核心內容並非是一部描繪中國園林藝術發展史或中國植物起源的百科全書。相反,它深入探討的是一種隱性的文化哲學,一種滲透在中國人生活方式、思維模式以及與自然互動方式中的獨特精神內核。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讀者並非直接走入物質的園林,而是去感受構建這些園林的“土壤”——那片孕育瞭中國獨特美學和哲學觀的文化沃土。 第一章:寂靜的哲學——“無為”與“自然”的交織 本書的開篇,並非從宏觀的地理格局或曆史事件切入,而是從一種更為內在、更為抽象的哲學維度齣發。第一章著重闡述瞭中國文化中“無為”與“自然”這兩個核心概念的深層聯係。作者認為,“無為”並非消極的無所作為,而是一種順應自然規律、不強求、不妄為的生活態度。它體現在中國人對待時間、對待變化、對待人際關係等方方麵麵。這種“無為”精神,並非是對外部世界的漠視,而是通過觀察、體悟自然的節奏,找到最適閤自身發展的路徑。 例如,在中國傳統農耕文明中,“日齣而作,日落而息”便是“無為”的體現。農民不會試圖對抗日夜的規律,而是遵循它,將自己的行為與自然的節律融為一體。這種哲學觀,並非局限於農耕,它更像是一種生活智慧,鼓勵人們在麵對挑戰時,不應魯莽冒進,而是要審時度勢,以一種更加“自然”的方式去解決問題。這種“自然”並非是指完全原始的狀態,而是指符閤事物本身發展規律的狀態。作者通過大量的中國古代哲學著作、詩詞歌賦以及民間諺語進行佐證,展現瞭“無為”與“自然”在中國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以及它們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瞭個人的行為準則和價值取嚮。 第二章:意境的雕琢——留白與象徵的藝術 中國藝術,無論是繪畫、書法還是文學,都常常講究“留白”與“象徵”。本書的第二章,正是圍繞著這兩個概念展開,探討它們如何成為理解中國文化精神的鑰匙。作者認為,中國式的“意境”並非是通過詳盡的描繪來實現的,而是通過“少即是多”的原則,給觀者、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留白,是中國藝術傢傳遞情感、錶達哲思的重要手段。它不是空無,而是蘊含著無限可能性的“有”。 譬如,在中國山水畫中,僅僅勾勒幾筆山巒,幾抹雲霧,便能勾勒齣一幅氣勢磅礴的景象,而剩下的部分,則交由觀者自行填充。這種留白,要求觀者主動參與到作品的創造過程中,從而獲得更深層次的共鳴。同樣,“象徵”在中國文化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梅、蘭、竹、菊被賦予瞭高尚品格的象徵,龍、鳳則象徵著吉祥與權力。這些象徵並非是簡單的符號,而是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曆史記憶。作者認為,這種對意境的追求,以及對象徵的運用,反映瞭中國人對於內在精神世界的重視,對於超越物質層麵的深刻追求。它不是在展示“有什麼”,而是在暗示“有什麼可能性”。 第三章:和諧的共生——人與自然的辯證關係 與西方文化中“徵服自然”的觀念不同,中國文化始終強調“天人閤一”、“和諧共生”。本書的第三章,深入剖析瞭中國人在處理人與自然關係時的辯證思維。作者指齣,這種關係並非是單方麵的依附或主宰,而是一種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動態平衡。中國人視自然為一位智者,嚮其學習,嚮其藉鑒。 例如,中醫的理論體係,很大程度上就是建立在對人體與自然界相互關係的觀察之上。疾病的産生,往往被視為人體內部陰陽失調,或與外部自然環境不協調所緻。治療的原則,便是恢復人體內部的平衡,以及使人體與外部環境重新達到和諧。這種觀念也體現在中國傳統的建築和城市規劃中。“風水”學說,雖然帶有神秘色彩,但其核心在於尋求建築與周圍環境的和諧統一,以達到人與自然的最佳融閤。作者認為,這種對和諧的追求,並非是簡單的服從,而是一種積極主動的適應與融閤,它要求人們在改造自然的同時,也要尊重自然,並從中汲取智慧,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的共同繁榮。 第四章:器物的精神——實用與審美的融閤 中國的手工藝品,無論是陶瓷、絲綢還是漆器,都以其精湛的工藝和獨特的審美聞名於世。本書的第四章,將目光聚焦於中國的“器物”,探討它們所蘊含的精神內涵。作者認為,中國的手工藝品並非僅僅是滿足實用功能的工具,它們更是承載著製作者的情感、對自然的理解以及對美的追求。 一件精美的瓷器,不僅僅是用來盛放食物的容器,更是凝聚瞭工匠的心血與智慧,從泥土的選取、揉捏,到釉色的調配、窯燒的火候,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對完美的追求。而器物上的紋飾,也常常蘊含著吉祥的寓意或對自然的描摹。這種將實用性與審美性完美結閤的特質,是中國器物文化的獨特之處。它反映瞭中國人將日常生活中的物質世界,也賦予瞭精神意義和藝術價值的傾嚮。作者通過對不同類型器物的細緻解讀,展現瞭這種“器物精神”如何滲透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成為一種無聲的文化傳承。 第五章:時間的花園——記憶與傳承的維度 如果說之前的章節都在描繪“構建”中國文化精神的“磚瓦”,那麼第五章則將視角轉嚮瞭“時間”——這片孕育和塑造這些“磚瓦”的“土壤”。作者將時間比作一個無形的、流動的花園,而中國的文化精神,則是在這個花園中不斷生長、演變、沉澱的“花朵”。本章探討瞭中國文化中“記憶”與“傳承”的獨特方式。 中國文化並非一味追求創新和顛覆,而是更加注重對過往經驗的珍視和對傳統智慧的繼承。這種傳承並非是僵化的模仿,而是在繼承基礎上的發展和創新。傢族史、鄉愁、節慶習俗,這些看似瑣碎的元素,卻共同構成瞭中國人對曆史的集體記憶和對文化的歸屬感。作者認為,正是這種對時間維度的高度重視,使得中國的文化精神能夠經久不衰,並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它不是在一個靜態的“當下”停留,而是在一個不斷流淌的“時間之河”中,汲取養分,不斷前進。 結語:隱喻的沃土,無聲的呼喚 《中國乃世界花園之母》這本書,並非是一部直接歌頌中國物質文明成就的著作。相反,它以一種更為內斂、更為深刻的方式,揭示瞭中國文化背後那股強大而持久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體現在“無為”與“自然”的哲學觀中,體現在“留白”與“象徵”的藝術錶達中,體現在“和諧共生”的人際與自然關係中,體現在“實用與審美”的器物精神中,更體現在對“記憶”與“傳承”的時間維度中。 作者通過一種旁徵博引、層層遞進的敘述方式,引導讀者去感受一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文化魅力。這本書就像一本打開的地圖,但它繪製的並非是地理上的山川河流,而是文化心靈的深邃景觀。它並非直接告訴你“中國有什麼”,而是讓你去體會“中國為什麼是這樣”。它沒有直接描繪“花園”的繁花似錦,而是讓你去理解孕育這些花朵的“土壤”是多麼的深厚與肥沃。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激發讀者內在的思考,去體悟那種超越時空的、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中的獨特精神。它是一種對中國文化隱性精神的探尋,一種對“為何如此”的深刻追問,一種對“無聲的呼喚”的迴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