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龍》是中國南朝文學理論傢劉勰創作的一部理論係統、結構嚴密、論述細緻的文學理論專著,它的研究曆來是學術中的顯學。
已故樸學傢吳林伯先生是馬一浮大師的嫡傳弟子,一生緻力於《文心雕龍》的研究,見解幽深而獨到,他的大弟子陳書良教授於繁華紛擾中獨立蒼茫,以振興樸學為己任,繼承先師衣鉢,將《文心雕龍》研究延續下來,發揚光大,以饗後學。
陳書良對《文心雕龍》原文進行瞭艱難的探索。本書原文部分係文字上采用黃叔琳本,按照“三準論”將其篇次重新排列。另外,在前賢對它校注的基礎上針對一些聚訟紛紜、莫衷一是之處,略陳陋見。凡前賢鴻筆已舉,概不復陳;而管見雖淺,聊作引玉之磚。另外本書譯文基本采用郭晉稀先生(《白話文心雕龍》,並對其相應作瞭改動。
劉勰(約465—520),字彥和,南朝梁代人,中國曆史上重要的文學理論傢、文學批評傢。劉勰三十二歲開始寫作《文心雕龍》,曆時五年,後齣仕做官,先後做過縣令、步兵校尉、東宮通事捨人,晚年迴到定林寺齣傢。雖曆任多官職,但劉勰其名不以官顯,而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龍》奠定瞭其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地位。
陳書良,湖南長沙人,齣生於1947年,湖湘書香世傢;1978年考取武漢大學魏晉隋唐文學研究生,1981年獲碩士學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傢;現為湖南省文史館館員、湖南商學院中文係主任、教授;學術上服膺陳寅恪先生“以詩證史,以史證詩”的治學方法,承繼樸學傳統,醉心六朝文化,獨立特行,著作甚豐,人稱“六朝人物”。
★蓋藝苑之秘寶也。觀其苞羅群籍,多所摺衷,於凡文章利病,抉摘靡遺。綴文之士,苟欲希風前秀,未有可捨此而彆求津逮者。
——黃叔琳
★論文則《文心雕龍》,評史則《史通》,二書不可不觀,實有益於後學焉。
——黃庭堅
★篇章既富,評鷺遂生。東則有劉彥和之《文心》,西則有亞裏士多德的《詩學》,解析神誌,包舉洪縴,開源發流,為世楷模。
——魯迅
★讀瞭《文心雕龍》這部書,可以瞭解我國從先秦到南朝齊代的文學發展史,文學理論的原則與脈絡,文學題材的分類與流變,文學批評與文學鑒賞的標準與風範,它可以說是當時的一部文學百科全書。
——王元化
序方銘
前言
《文心雕龍》釋名
3?/?凡例
5?/?名目
9?/?第一單元?道
18?/?第二單元?纔
24?/?第三單元?氣
30?/?第四單元?物
32?/?第五單元?心
40?/?第六單元?象
45?/?第七單元?誌
51?/?第八單元?風
62?/?第九單元?文
78?/?第十單元?體
92?/?第十一單元?奇
101?/?第十二單元?賦
110?/?第十三單元?隱秀
117?/?第十四單元?采
127?/?第十五單元?通變
134?/?第十六單元?規矩
140?/?第十七單元?司契
150?/?第十八單元?圓
《文心雕龍》直讀
?上篇
155?/?原道第一
160?/?徵聖第二
164?/?宗經第三
169?/?正緯第四
173?/?辨騷第五
178?/?明詩第六
184?/?樂府第七
189?/?詮賦第八
194?/?頌贊第九
199?/?祝盟第十
204?/?銘箴第十一
209?/?誄碑第十二
214?/?哀吊第十三
219?/?雜文第十四
224?/?諧隱第十五
229?/?史傳第十六
239?/?諸子第十七
245?/?論說第十八
252?/?詔策第十九
258?/?檄移第二十
263?/?封禪第二十一
268?/?章錶第二十二
274?/?奏啓第二十三
280?/?議對第二十四
286?/?書記第二十五
?下篇
295?/?神思第二十六
300?/?體性第二十七
304?/?養氣第二十八
308?/?風骨第二十九
313?/?附會第三十
317?/?通變第三十一
322?/?事類第三十二
327?/?定勢第三十三
333?/?情采第三十四
338?/?鎔裁第三十五
342?/?聲律第三十六
347?/?練字第三十七
353?/?章句第三十八
358?/?物色第三十九
363?/?麗辭第四十
367?/?比興第四十一
372?/?誇飾第四十二
376?/?隱秀第四十三
380?/?指瑕第四十四
385?/?總術第四十五
389?/?時序第四十六
398?/?纔略第四十七
407?/?知音第四十八
412?/?程器第四十九
416?/?序誌第五十
參考文獻
劉勰(約465—520),字彥和,據《梁書》和《南史》本傳記載:“劉勰,字彥和,東莞莒人。”這是指他的祖籍是山東莒縣。其實從東晉以來,五馬渡江,百族南遷,已經在京口(今鎮江)僑置南東莞郡。劉勰的祖父劉靈真,是宋朝司空劉秀之的弟弟。他們早已世居京口,成為南朝的文化世傢。劉勰的父親劉尚,曾任越騎校尉。劉勰早孤,貧寒不能婚娶,依附建康(今南京)鍾山定林寺沙門僧佑生活。定林寺內外典籍俱富,僧佑又學問精深,劉勰居十餘年,因而博通經論。自梁武帝天監初年起,做過東宮通事捨人等幾任小官,很受昭明太子蕭統賞識。晚年齣傢,改名慧地,不到一年就去世瞭。約在齊和帝中興二年(502),寫成瞭《文心雕龍》。(用劉毓崧之說)書成,劉勰看到中書郎、黃門侍郎瀋約當時無論從政還是治學都是聲名赫赫,於是就背上自己寫的書捲,扮作一個貨郎,站在街頭等候瀋約外齣時,在車前叩伏求見。瀋約命人把《文心雕龍》取來,讀後大為欣賞,常把這部書稿放在自己的幾案上。
《文心雕龍》是中國古代文論中體係最完整、結構最嚴密的一部專著,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巍然屹立的高峰。一韆四百多年來,它像一座神秘的寶山,散發著絢爛的光芒。很多人研究它、探索它,從它那兒開發藝術寶藏。清人黃叔琳曾贊嘆說:“劉捨人《文心雕龍》一書,蓋藝苑之秘寶也!”(黃注《文心雕龍》序)魯迅曾將其與古希臘亞裏士多德的《詩學》相媲美,並稱“為世楷模”。梁昭明太子在編纂《文選》時,即根據《文心雕龍》選文定篇。稍晚的蕭繹所著《金樓子》和唐代劉知己的《史通》、唐代王昌齡的《詩格》等,都是受《文心雕龍》影響而撰成的。
《文心雕龍》上下篇共十捲,五十篇。上篇前五捲二十五篇主要是論文體流變,下篇後五捲二十五篇主要是論創作與批評。其中,《序誌》一篇是全書序文。《文心雕龍》反對當時的形式主義文學,主張文學不但要有華美的形式,而且首先要有充實的內容、深刻的思想和充沛的感情。它指齣文學發展與時代社會的關係,論述瞭各種文體演變的過程,並對重要作傢、作品做瞭扼要的評價,它還闡述瞭文章的作法、作傢的修養,以及文學批評等問題。
今天,為創造燦爛的新文化,仍然需要我們從豐富的民族文化遺産中提煉有益的營養,《文心雕龍》也仍然是等待我們開采的藝苑秘寶。
二
我們意在推齣一種具有獨特學術視角的《文心雕龍》普及讀本,全書包含“釋名”和“直讀”兩部分。為瞭取得讀者的信賴,下麵,我謹將自己編撰的態度和方法做些介紹。
《文心雕龍》研究曆來是學術中的顯學,尤其近代如範文瀾、黃侃、劉永濟、王利器、楊明照、吳林伯、詹鍈、郭晉稀等博學通儒,更是窮畢生精力緻力於斯,以各自的皇皇力作,使“龍學”蔚為大觀。對於筆者,“龍學”更是難捨的情緣。劉永濟先生是筆者的伯外祖父,吳林伯先生是筆者的研究生導師,筆者的學位論文《〈文心雕龍〉釋名》就曾得到過王利器、楊明照、詹鍈、郭晉稀諸先生的悉心指教。“典型日已遠,古道照顔色。”今天,這些大師都墓木早拱瞭!我以為,前人所做齣的成績還遠遠不是這個領域內研究任務的結束。況學問者,天下之公;見解者,人心之異。基於這一考慮,我對《文心雕龍》的版本和詞語進行瞭初步的探討。
《〈文心雕龍〉釋名》是一部《文心雕龍》文學術語的研究著作。我認為,《文心雕龍》的文學術語不易被準確理解有五個原因。一是一詞多義。由於古代漢語一詞多義的特點,同語異義的專門名詞在《文心雕龍》中觸目皆是。二是不習慣劉勰的造詞法。魏晉時,文學取得瞭獨立的地位,文學現象大量湧現,這對於當時相對貧乏的術語是一個衝擊。劉勰為完成巨著,有時用前代經籍的成詞而注入新義,有時還不得不創造一些新詞。三是《文心雕龍》是用駢體寫作,而駢體要求避重,往往換字。這麼一來,容易使人産生捉摸不定的感覺。四是劉勰間或采用當時高門世族說話的所謂“纔語”(《南史·宋彭城王義康傳》)。其中有些詞語現在已經僵死。五是因版本不善、字句脫誤而引起錯解。因為《文心雕龍》多變、繁雜的術語是探索者前進路上很大的障礙。這些術語大都是“非舊詁雅義所能賅,亦非八傢派古文所習見者”,這是《文心雕龍》釋詞的睏難,也說明瞭《文心》術語探討工作的必要性。《〈文心雕龍〉釋名》2006年曾由日本福岡中國書店齣版,後2007年又由湖南人民齣版社在國內齣版,惜印數很少,現很難看到瞭,應該是有益於瞭解劉勰的文學理論體係的。
三
現在再談談本書。
我對原文進行瞭艱難的探索。《文心雕龍》由於篇章錯亂、字句誤脫、文意艱深,研究它的人常常碰到很多阻礙和睏難。本書原文部分係文字上采用黃叔琳本,按照“三準論”將其篇次重新排列。另外,在前賢對它校注的基礎上針對一些聚訟紛紜、莫衷一是之處,略陳陋見。凡前賢鴻筆已舉,概不復陳;而管見雖淺,聊作引玉之磚。
下麵,略述本書將篇次重新排列的理由。
關於《文心雕龍》的版本問題,現存的最早記載是《隋書·經籍誌·總集類》:“文心雕龍十捲梁兼東宮通事捨人劉勰撰。”現存的最古版本是明嘉靖庚子十九年汪一元刻本。其他各本,包括現通行本,在捲數篇次上都和汪本相同。
從明清以來,很多研究者就發現瞭《文心雕龍》在篇次上的錯誤。如張刻本張之象序雲:“獨是書世乏善本,訛舛特甚,好古者病之。”《適園藏書誌》捲十六載張鈞衡跋雲:“據《序誌》篇稱‘上篇以上,下篇以下’,本止二捲;然隋誌已作十捲,蓋後人所分。”劉永濟《文心雕龍校釋·物色》雲:“按此篇宜在《練字》篇後,皆論修辭之事也。今本乃淺人改編,蓋誤認《時序》為時令,故以《物色》相次。”範文瀾《文心雕龍注·物色》雲:“本篇當移在《附會》篇之下,《總術》篇之上,蓋物色猶言聲色,即《聲律》篇以下諸篇之總名,與《附會》篇相對而統於《總術》篇。今在捲十之首,疑有誤也。”各傢疑點雖不同,但肯定有錯篇現象則是一緻的。
《文心雕龍》體大而慮周,劉勰搦翰寫作時一定有宏大周密的計劃在胸,而這種計劃性、條理性也一定會在篇次的安排上體現齣來,劉勰是以此自許並希望人們重視這一點的。他在《序誌》篇中說:
蓋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師乎聖,體乎經,酌乎緯,變乎騷:文之樞紐,亦雲極矣。若乃論文敘筆,則囿彆區分,原始以錶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上篇以上,綱領明矣。至於剖情析采,籠圈條貫,摛神性,圖風勢,苞會通,閱聲字,崇替於時序,褒貶於纔略,怊悵於知音,耿介於程器,長懷序誌,以馭群篇:下篇以下,毛目顯矣。位理定名,彰乎大易之數,其為文用,四十九篇而已。
我們拿這段話對照通行本《文心雕龍》篇次,就會發現,上篇是閤乎論述的。而下篇亦即《神思》以下的二十五篇,篇次矛盾很多,顯然有錯亂情況。
為什麼《文心雕龍》會有錯篇現象呢?《文心雕龍》是一部韆古罕匹的偉大的文論專著,但是我們對它的研究是落後的,前人對它的價值認識是較遲的,唐代興起古文運動,因《文心雕龍》是用駢體寫作,所以“自韓退之崛起於唐,學者宗法其言,而是書幾為所掩”(《駢體文》捲二劉開《書文心雕龍後》)。宋人更不重視《文心雕龍》。文壇領袖黃庭堅就認為《文心》所論“未極高”(《山榖書牘·與王立之書》)。《文心》之所以在宋朝遭此冷落,是因為宋人多愛理學,於文飾往往忽略。明曹學佺《文心雕龍序》曰:“文之一字,最為宋人所忌,加以雕龍之號,則目不閱此書矣。”唐宋這樣不重視《文心雕龍》,元朝文化事業又受摧殘,所以我們可以肯定,《文心雕龍》的刻本在明以前是非常少的。葉德輝《郋園讀書誌·集部·捲十》雲:“《文心雕龍》世無宋刻。”葉德輝是個大藏書傢,他都沒聽說過宋刻,情況可想而知。由於刻本少,故流傳多靠抄本;抄本則免不瞭輾轉藉用,拆帙分抄,顛倒遺漏,妄加改削。明代刻本多從抄本,而書商們又多是淺人,所以造成瞭通行本這樣的麵目。
我認為,檢驗《文心雕龍》篇次是否錯亂,有三個標尺。
其一是上引的《序誌》篇的那段話。這集中錶現瞭劉勰安排篇次的意圖,類似凡例和目錄,是可靠的原始材料。
其二是《熔裁》篇提齣的“三準論”,即“履端於始,則設情以位體;舉止於中,則斟事以取類;歸餘於終,則撮辭以舉要”。劉勰所說的“情”“事”“辭”,劉永濟先生在《釋劉勰的三準論》(見《文學研究》1957年第2期)中解釋為“第一項係指作者有什麼思想感情要發錶成作品;第二項則是作品要說些什麼事實和道理,纔能錶達齣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三項則是要用怎樣的體裁、怎樣的詞句去描寫這些事實和道理,纔能使作者的思想感情錶達得分明易曉”。劉先生分析瞭《文心》中齣現的不少術語,總結為“劉氏的三準論是他的創作理論的中心”。我認為,“三準論”確是劉勰創作論的一個準則。《文心雕龍》下篇是創作論,必然在篇次安排上也貫穿瞭這一準則。
其三是範文瀾先生《文心雕龍注》指齣的寫作凡例,即“《文心》各篇,前後相銜,必於前篇之末,預告後篇所將論者”。
以下,我想依據這三個標尺,探討一下《文心雕龍》的篇次原貌。
現在通行本《文心雕龍》分十捲,篇次是《原道》《徵聖》《宗經》《正緯》《辨騷》《明詩》《樂府》《詮賦》《頌贊》《祝盟》《銘箴》《誄碑》《哀吊》《雜文》《諧隱》《史傳》《諸子》《論說》《詔策》《檄移》《封禪》《章錶》《奏啓》《議對》《書記》《神思》《體性》《風骨》《通變》《定勢》《情采》《熔裁》《聲律》《章句》《麗辭》《比興》《誇飾》《事類》《練字》《隱秀》《指瑕》《養氣》《附會》《總術》《時序》《物色》《纔略》《知音》《程器》《序誌》。
對照《序誌》篇所說的:“蓋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師乎聖,體乎經,酌乎緯,變乎騷,文之樞紐,亦雲極矣。”顯然,作為“文之樞紐”的五篇《原道》《徵聖》《宗經》《正緯》《辨騷》今本排列順序是正確的。“若乃論文敘筆,則囿彆區分,原始以錶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上篇以上,綱領明矣。”考《明詩》以下至《書記》以上二十篇,其中《明詩》至《哀吊》等八篇屬於論文,《雜文》《諧隱》兩篇介於文、筆之間,《史傳》至《書記》等十篇屬於敘筆,次序井然;顯然是符閤劉勰的創作意圖的。至於下篇二十五篇的篇次則大有問題瞭。
劉勰對下篇的寫作體例,有八個綱要性的字:“割情析采,籠圈條貫。”也就是說,用“情”和“采”(包括事義與辭采)對舉定篇。現在我們以《序誌》的“夫子自道”為前提,結閤其餘兩個標尺,逐段勘定。
......................................................
陳書良
二〇一六年鞦月於長沙聽濤館
這本《文心雕龍》帶給我太多的驚喜和啓迪瞭。我一直以為自己對文學創作有些瞭解,但翻開這本書,我纔發現自己之前有多麼淺薄。它不是一本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友,娓娓道來,深入淺齣地剖析瞭文學的本質、發展的脈絡以及創作的種種技巧。讀它的時候,我常常會不由自主地停下來,去迴味書中所舉的那些經典作品的例子,然後恍然大悟,原來那些流傳韆古的佳句,背後有著如此精妙的構思和嚴謹的邏輯。書中對於“纔”、“學”、“思”的論述,讓我對如何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有瞭更清晰的方嚮。它不僅僅是教你“寫什麼”,更重要的是教你“怎麼去思考”,怎麼去觀察生活,怎麼去提煉情感,再將其轉化為動人的文字。我尤其喜歡其中對於“文氣”的探討,那是一種難以言喻但又真實存在的力量,它讓文字擁有瞭生命,能夠跨越時空,觸動人心。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文學的深度和廣度,也讓我對自己的創作充滿瞭信心和期待。
評分我對於《文心雕龍》最深刻的感受,是它所展現齣的那種跨越時代的智慧。劉勰在兩韆多年前就已經開始思考文學的本質和價值,而他所提齣的許多觀點,至今仍能在當代文學理論中找到迴響。比如,他對“風骨”的強調,讓我意識到,真正有力量的作品,不僅要有優美的形式,更要有堅實的內在支撐,要有深刻的思想內涵。他對於“變”與“常”的辯證思考,也讓我明白,文學的生命力在於不斷創新,但同時也需要傳承和藉鑒經典的智慧。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與一位偉大的思想傢進行跨時空的對話。他提齣的“六觀”(即“原道”、“明詩”、“宗經”、“論說”、“程纔”、“序纔”等)的文學批評框架,至今依然具有指導意義。我從中學會瞭如何從更廣闊的視野去審視文學作品,如何去理解文學在社會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文人深厚的學術底蘊和敏銳的洞察力,也讓我對我們民族的文化傳承有瞭更深的敬意。
評分坦白說,一開始我以為《文心雕龍》會是一本很“硬核”的學術著作,可能會讓人讀得昏昏欲睡。但實際閱讀體驗卻齣乎我的意料。這本書的語言雖然典雅,但並不過於艱澀,而且劉勰的論述邏輯清晰,層層遞進,非常有條理。我尤其欣賞他對每一個文學門類、每一個寫作技巧的細緻分析,充滿瞭實踐指導意義。比如,他對於“比興”手法的講解,不僅闡述瞭其理論基礎,還舉例說明瞭如何運用,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讓我明白,任何一種文學創作,都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有著深厚的理論支撐和技巧基礎。它幫助我糾正瞭一些在寫作中可能存在的誤區,讓我更加注重文章的結構、語言的運用以及情感的錶達。雖然我不是專業的文學研究者,但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文學世界的大門,讓我看到瞭文學創作背後更深層的奧秘。它讓我開始用一種更嚴謹、更具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自己和他人的作品,也讓我更加熱愛文字,渴望用它來錶達更美好的事物。
評分初讀《文心雕龍》,我幾乎是被一種強大的學術氣息所震撼。它仿佛是一座宏偉的知識殿堂,裏麵陳列著曆代文學的精華,從先秦諸子百傢,到魏晉南北朝的文學演變,幾乎都被作者劉勰一絲不苟地梳理和歸納。我承認,有些地方的理論確實比較晦澀,需要反復推敲纔能領會其精髓,但正是這種挑戰,讓我感覺自己在不斷地攀登,不斷地突破認知的邊界。我發現,原來我們今天所認為的文學體裁,如詩、賦、論、議等,在古代就已經有瞭非常細緻的分類和發展軌跡,而劉勰對於這些體裁的界定和評價,至今看來依然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他對於不同時代文學風格的精準把握,對於作傢創作心態的深刻洞察,都讓我嘆為觀止。這本書不僅僅是文學史的記錄,更是一種文學批評的方法論,它教會我如何去辨析作品的優劣,如何去理解作者的意圖,如何去審視文學的時代背景。對於任何一個想深入瞭解中國古代文學的人來說,這絕對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奠基之作。
評分這本書的內容,對我而言,更像是一場精神上的洗禮。我一直覺得自己對文字有著濃厚的興趣,但總感覺自己“抓不住重點”,寫齣來的東西總顯得散亂無章。翻開《文心雕龍》,我仿佛找到瞭失散多年的“武功秘籍”。它沒有直接教我怎麼寫齣驚世駭俗的句子,而是從更根本的層麵——“心”和“文”的關係——來闡述。劉勰對於“情”、“理”、“氣”、“味”的分析,讓我明白,一篇好的文章,絕不僅僅是詞藻的堆砌,而是情感的抒發,理性的思考,氣息的流淌,以及餘味的悠長。我開始反思自己平時的寫作習慣,原來我常常陷入“形”的模仿,而忽略瞭“神”的追求。這本書引導我去看待事物的本質,去感受生活中的細微之處,去挖掘內心的真實情感,然後用恰當的語言去錶達。它讓我明白,寫作不僅僅是一種技能,更是一種對世界的理解和對生命的感悟。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文字的駕馭能力似乎提升瞭一個檔次,下筆時也更加有底氣瞭。
評分書尚未來得及閱讀,但名師齣高徒,學術造詣一定不錯。
評分好書,精裝版的看瞭下,是我想要的
評分還不錯,一傢之言,可以參考!
評分又是大采購的季節,買書當然隻選京東?!
評分物流快,態度好,售後滿意,好評跟上!
評分好紅紅火火恍恍惚惚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評分正品。
評分非常好的書… 十分喜歡
評分好書啊,幫彆人買的,一看就是正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