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受眾·傳播·文化”博士文叢 美劇迷群:媒介消費與認同建構》以觀展/錶演範式(Spectacle/Performance Paradigm)作為研究框架,采用網絡民族誌、深度訪談和問捲調查等方法,探討瞭在媒介融閤的環境下,作為一類新型受眾的美劇迷如何通過其行為活動來實踐自身的能動性,以及他們經由媒介消費在日常生活的復雜語境中所形成與建構身份認同(identity)的方式、特徵和意義。
作者簡介
文衛華,北京交通大學語言與傳播學院副教授,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美國福爾曼大學(Furman University)、日本早稻田大學訪問學者。主要從事新媒體和受眾研究。先後在《現代傳播》《中國電視》《中國齣版》《電視研究》《中國記者》等專業核心期刊以及《光明日報》上發錶論文四十餘篇。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問題
二、研究對象
三、理論框架
四、研究取徑與研究方法
五、本書的結構安排
第二章 文獻綜述
一、主動受眾的研究進路
二、媒介迷的研究進路
第三章 理論框架:觀展/錶演範式與文化認同理論
一、受眾研究的階段與範式
二、觀展/錶演範式中的關鍵概念
三、跨文化傳播視角下的文化認同建構
第四章 尋找美劇迷
一、美劇在中國內地的傳播與“隱秘”流行
二、近年來在中國內地流行的重要美劇
三、美劇迷的輪廓
四、美劇迷網絡活動空間的變化
第五章 迷與生産者
一、生産者(傳播者)麵臨的新挑戰
二、受眾的變化和傳者的應對措施
三、迷與生産者之間的關係
第六章 迷和文本
一、美劇迷對文本的接受
二、美劇迷的生産創造
三、美劇迷媒介消費的新特點
第七章 網上迷群
一、網上美劇迷群的形成
二、美劇迷在網上迷群中的參與、互動形式
三、美劇迷群中的分化與差異
四、網上美劇迷群對粉絲個人的影響
五、美劇迷群與“知識社區”
第八章 從媒介消費到身份認同建構
一、美劇迷——融媒時代新型受眾的身份認同建構
二、跨文化傳播視角下中國內地美劇迷的文化認同
第九章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曆時五年,“受眾·傳播·文化”博士文叢終於麵世。這套由中國傳媒大學傳播學受眾與傳媒生態方嚮的博士論文組成的係列,是年輕的新秀們獻給數字時代的一份學術大禮。
被譽為“21世紀麥剋盧漢”的美國學者亨利·詹金斯,在其頗具影響的《融閤文化》一書中曾經指齣,數字革命是一種技術變遷,也是一種社會和文化變遷。在這個變遷序列中,技術和媒介是快變量,生活方式是中變量,文化習俗則是慢變量,是一種潛藏於人們內心的深層結構。如今,無論是快變量、中變量還是慢變量,幾乎所有的變化都在加速,其中最具標誌性的變化,無疑是受眾本身,受眾是一切變遷的原動力和目的地。
技術的不斷送代和創新,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受眾的角色、地位和功能——從群體到個體、從被動到能動、從受傳到傳受。如何從媒介變革、從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的變遷中尋找受眾,吸引受眾,培養忠誠受眾,成為各傳媒機構的重中之重。受眾(用戶)成為數字時代最具價值性、杠杆性和驅動力的主體,受眾(用戶)研究也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受重視和青睞。而在中國,這樣的轉變,不獨是受技術驅動的時代變遷因素的影響,更是經曆瞭一個與國情相關的麯摺而漫長的過程。
迴溯既往,改革開放之初傳播學進入中國,從一開始便以其對受眾的高度關注而對傳統新聞學“重傳輕受”的思維理念形成強烈衝擊。自那時起,中國新聞傳播界便在撥亂反正、與世界接軌的號召下,進行各種嘗試和探索,包括采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原理及抽樣方法進行受眾調研;受眾研究也在與關心群眾、瞭解群眾、走群眾路綫等政治話語的互動中,開始蹣跚學步。雖然用“受眾”一詞來指代讀者、聽眾和觀眾的說法還沒被多數人所接受,將人群劃分為左、中、右的貼標簽式做法仍然殘存,傳播者對受眾有意無意的疏忽和輕視也時常可見,但是畢竟,受眾研究及其一整套概念、理路和方法體係,在經曆瞭中國式改造後,已經緩慢而持續地建立和發展起來。
我國受眾研究的起始,與傳媒業的市場轉型大體同步。受眾作為注意力經濟的核心,受眾研究作為瞭解受眾、把握傳播效果的重要途徑,逐漸引人關注,同時也飽受因轉型而産生的“政治一經濟”紛爭的睏擾。一方麵,以視聽率為代錶的結構性“數字受眾”研究,由於深度契閤傳媒市場的運作模式,開始滲入傳媒機構從內容生産、節目編排、廣告營銷到經管決策的幾乎所有環節,並倒逼傳媒業建立適應轉型需要的遊戲規則,受眾調研逐漸成為傳媒業運作的標準配置;與此同時,受眾研究尤其是視聽率測量,在適應轉型需求,為傳媒業提供市場錶徵的同時,也獲得瞭來自市場的資源和資金支持,成為傳播學中離市場最近的一個領域。另一方麵,視聽率引入中國,似乎天然便帶有其母體的“原罪”基因,一當市場上齣現一些負麵現象,諸如節目低俗化、片麵追求高收視,乃至數據造假等,對收視率的批判之聲便充斥大街小巷。有些或有道理,有些則全然溢齣瞭專業探討的範疇,打上濃厚的意識形態標簽,將收視率與社會效益對立起來,問罪收視率,斥責這個客觀反映受眾收視行為的效果指標,卻全然無視社會心理和機製體製本身的問題,顯示齣某種話語權力的傲慢與任性。當然,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受眾研究離市場更近,並不意味著離意識形態更遠,也不意味著能夠擺脫非專業話語的乾擾;離市場更近,更要有獨立於市場、獨立於經濟利益乃至其他各種因素的自覺。
“受眾·傳播·文化”博士文叢:深入洞察媒介現象與社會變遷 “受眾·傳播·文化”博士文叢,旨在匯聚中國乃至全球在傳播學、文化研究、社會學等交叉領域中極具深度與創新性的博士研究成果。本係列文叢緻力於搭建一個高水平的學術交流平颱,邀請新銳學者,以嚴謹的研究方法、前沿的理論視角,深入剖析當代媒介生態的復雜性,解讀其與社會文化互動生成的豐富麵嚮。每一部作品都代錶著作者在特定研究議題上的原創性貢獻,為理解當下社會思潮、媒介實踐及其深遠影響提供瞭寶貴的學術資源。 本係列文叢聚焦於當下社會中最為活躍和最具影響力的媒介現象。我們關注的不僅是媒介技術本身的發展,更重要的是這些技術如何重塑我們的生活方式、認知模式以及社會關係。從傳統媒體的轉型與創新,到新興數字媒介的崛起及其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從受眾個體在海量信息洪流中的選擇與抵抗,到群體在虛擬空間中的形成、互動與身份認同;從文化內容的生産、傳播、消費到再生産,再到不同文化形態在媒介場域中的碰撞、融閤與張力——“受眾·傳播·文化”博士文叢都力求提供最前沿、最深刻的學術洞見。 本係列文叢的作者,均為在學術道路上嶄露頭角的博士研究者。他們以飽滿的熱情和紮實的學術功底,將青年學者的敏銳觀察、獨立思考與嚴謹治學精神相結閤,為我們呈現瞭一係列兼具理論深度和實踐價值的研究。這些研究成果,不僅是對現有學術知識體係的拓展與深化,更是對未來學術研究方嚮的積極探索與引領。文叢的每一部作品,都經過嚴格的同行評審,確保其學術品質與思想價值。 “受眾·傳播·文化”博士文叢關注的研究議題廣泛而深入,力求覆蓋媒介與社會文化研究的多個核心維度。 在“受眾”層麵,我們關注的是作為信息接收者、意義協商者以及參與者和生産者,受眾的多元身份及其行為邏輯。文叢的研究將深入探討不同群體(如年齡、性彆、階層、地域、文化背景等)在接觸和消費媒介信息時的差異化反應,以及這些反應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文化因素。我們鼓勵研究者關注受眾的主動性,分析其如何積極地解讀、理解、挪用、甚至抵抗媒介所傳遞的符號和意義。媒介消費不再被視為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充滿選擇、協商與再創造的實踐。同時,文叢也關注受眾如何通過參與媒介生産(如用戶生成內容、社交媒體互動等)來錶達自我、尋求共鳴、建構社群,以及這些參與行為對個體身份和社會認同的影響。 在“傳播”層麵,文叢關注的不僅是信息傳遞的機製與技術,更是傳播過程中復雜的權力關係、意識形態運作以及意義生産的社會文化語境。我們鼓勵研究者對不同媒介形態(包括傳統媒體、數字媒體、社交媒體、遊戲、虛擬現實等)的傳播特性及其社會影響進行深入分析。研究將審視傳播過程中的信息過濾、議程設置、框架效應等經典傳播議題,並將其置於新的技術條件和文化變遷中進行再解讀。同時,文叢也關注跨文化傳播、全球化與在地化語境下的傳播現象,以及傳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與挑戰。我們鼓勵原創性的理論建構和實證研究,為理解當代傳播的復雜性提供新的視角和方法。 在“文化”層麵,文叢將媒介視為文化生産、傳播與變遷的重要載體和場域。研究將關注大眾文化、流行文化、亞文化等多種文化形態在媒介中的呈現、流通與接受,以及媒介如何參與塑造和重塑我們的價值觀念、審美趣味、生活方式和社會規範。文叢鼓勵對媒介文化現象的深入解讀,分析其背後的社會經濟動因、意識形態邏輯和文化意涵。我們關注文化産業的發展,媒介創新與文化創造力的互動,以及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元素的交流、融閤與張力。同時,文叢也緻力於探討媒介在傳承與創新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構建國傢文化軟實力方麵的作用。 “受眾·傳播·文化”博士文叢特彆強調跨學科的視野和研究方法的融閤。我們鼓勵作者藉鑒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符號學、文學批評、藝術史等多個學科的理論和方法,以更全麵、更深刻地理解媒介與社會的復雜互動。無論是定性研究的深度訪談、民族誌,還是定量研究的問捲調查、內容分析、大數據挖掘,隻要能夠有效地服務於研究議題,都將受到文叢的鼓勵。我們緻力於推動理論與實踐的結閤,鼓勵研究者關注真實世界中的媒介現象,並提齣具有啓發性的理論思考和實踐建議。 本係列文叢的齣版,不僅是為瞭記錄和展示中國青年學者在傳播學和文化研究領域取得的優秀成果,更是希望以此激發更廣泛的學術對話與交流。我們相信,通過匯聚這些具有原創性、前瞻性和深刻性的研究,能夠為學界提供理解當代媒介社會文化現象的全新視角和有力工具,並為社會各界認識和應對媒介挑戰、把握發展機遇提供重要的思想支持。 “受眾·傳播·文化”博士文叢,期待與所有對媒介、傳播、文化抱有濃厚興趣和深刻關懷的學者、學生以及社會各界人士一同,探索新時代下媒介與社會文化之間動態而復雜的演進關係,共同構建更具前沿性、更具影響力的高水平學術交流平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