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受众·传播·文化”博士文丛 美剧迷群:媒介消费与认同建构》以观展/表演范式(Spectacle/Performance Paradigm)作为研究框架,采用网络民族志、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探讨了在媒介融合的环境下,作为一类新型受众的美剧迷如何通过其行为活动来实践自身的能动性,以及他们经由媒介消费在日常生活的复杂语境中所形成与建构身份认同(identity)的方式、特征和意义。
作者简介
文卫华,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美国福尔曼大学(Furman University)、日本早稻田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新媒体和受众研究。先后在《现代传播》《中国电视》《中国出版》《电视研究》《中国记者》等专业核心期刊以及《光明日报》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理论框架
四、研究取径与研究方法
五、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主动受众的研究进路
二、媒介迷的研究进路
第三章 理论框架:观展/表演范式与文化认同理论
一、受众研究的阶段与范式
二、观展/表演范式中的关键概念
三、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文化认同建构
第四章 寻找美剧迷
一、美剧在中国内地的传播与“隐秘”流行
二、近年来在中国内地流行的重要美剧
三、美剧迷的轮廓
四、美剧迷网络活动空间的变化
第五章 迷与生产者
一、生产者(传播者)面临的新挑战
二、受众的变化和传者的应对措施
三、迷与生产者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 迷和文本
一、美剧迷对文本的接受
二、美剧迷的生产创造
三、美剧迷媒介消费的新特点
第七章 网上迷群
一、网上美剧迷群的形成
二、美剧迷在网上迷群中的参与、互动形式
三、美剧迷群中的分化与差异
四、网上美剧迷群对粉丝个人的影响
五、美剧迷群与“知识社区”
第八章 从媒介消费到身份认同建构
一、美剧迷——融媒时代新型受众的身份认同建构
二、跨文化传播视角下中国内地美剧迷的文化认同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历时五年,“受众·传播·文化”博士文丛终于面世。这套由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受众与传媒生态方向的博士论文组成的系列,是年轻的新秀们献给数字时代的一份学术大礼。
被誉为“21世纪麦克卢汉”的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在其颇具影响的《融合文化》一书中曾经指出,数字革命是一种技术变迁,也是一种社会和文化变迁。在这个变迁序列中,技术和媒介是快变量,生活方式是中变量,文化习俗则是慢变量,是一种潜藏于人们内心的深层结构。如今,无论是快变量、中变量还是慢变量,几乎所有的变化都在加速,其中最具标志性的变化,无疑是受众本身,受众是一切变迁的原动力和目的地。
技术的不断送代和创新,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受众的角色、地位和功能——从群体到个体、从被动到能动、从受传到传受。如何从媒介变革、从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的变迁中寻找受众,吸引受众,培养忠诚受众,成为各传媒机构的重中之重。受众(用户)成为数字时代最具价值性、杠杆性和驱动力的主体,受众(用户)研究也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受重视和青睐。而在中国,这样的转变,不独是受技术驱动的时代变迁因素的影响,更是经历了一个与国情相关的曲折而漫长的过程。
回溯既往,改革开放之初传播学进入中国,从一开始便以其对受众的高度关注而对传统新闻学“重传轻受”的思维理念形成强烈冲击。自那时起,中国新闻传播界便在拨乱反正、与世界接轨的号召下,进行各种尝试和探索,包括采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原理及抽样方法进行受众调研;受众研究也在与关心群众、了解群众、走群众路线等政治话语的互动中,开始蹒跚学步。虽然用“受众”一词来指代读者、听众和观众的说法还没被多数人所接受,将人群划分为左、中、右的贴标签式做法仍然残存,传播者对受众有意无意的疏忽和轻视也时常可见,但是毕竟,受众研究及其一整套概念、理路和方法体系,在经历了中国式改造后,已经缓慢而持续地建立和发展起来。
我国受众研究的起始,与传媒业的市场转型大体同步。受众作为注意力经济的核心,受众研究作为了解受众、把握传播效果的重要途径,逐渐引人关注,同时也饱受因转型而产生的“政治一经济”纷争的困扰。一方面,以视听率为代表的结构性“数字受众”研究,由于深度契合传媒市场的运作模式,开始渗入传媒机构从内容生产、节目编排、广告营销到经管决策的几乎所有环节,并倒逼传媒业建立适应转型需要的游戏规则,受众调研逐渐成为传媒业运作的标准配置;与此同时,受众研究尤其是视听率测量,在适应转型需求,为传媒业提供市场表征的同时,也获得了来自市场的资源和资金支持,成为传播学中离市场最近的一个领域。另一方面,视听率引入中国,似乎天然便带有其母体的“原罪”基因,一当市场上出现一些负面现象,诸如节目低俗化、片面追求高收视,乃至数据造假等,对收视率的批判之声便充斥大街小巷。有些或有道理,有些则全然溢出了专业探讨的范畴,打上浓厚的意识形态标签,将收视率与社会效益对立起来,问罪收视率,斥责这个客观反映受众收视行为的效果指标,却全然无视社会心理和机制体制本身的问题,显示出某种话语权力的傲慢与任性。当然,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受众研究离市场更近,并不意味着离意识形态更远,也不意味着能够摆脱非专业话语的干扰;离市场更近,更要有独立于市场、独立于经济利益乃至其他各种因素的自觉。
“受众·传播·文化”博士文丛:深入洞察媒介现象与社会变迁 “受众·传播·文化”博士文丛,旨在汇聚中国乃至全球在传播学、文化研究、社会学等交叉领域中极具深度与创新性的博士研究成果。本系列文丛致力于搭建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邀请新锐学者,以严谨的研究方法、前沿的理论视角,深入剖析当代媒介生态的复杂性,解读其与社会文化互动生成的丰富面向。每一部作品都代表着作者在特定研究议题上的原创性贡献,为理解当下社会思潮、媒介实践及其深远影响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 本系列文丛聚焦于当下社会中最为活跃和最具影响力的媒介现象。我们关注的不仅是媒介技术本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这些技术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认知模式以及社会关系。从传统媒体的转型与创新,到新兴数字媒介的崛起及其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从受众个体在海量信息洪流中的选择与抵抗,到群体在虚拟空间中的形成、互动与身份认同;从文化内容的生产、传播、消费到再生产,再到不同文化形态在媒介场域中的碰撞、融合与张力——“受众·传播·文化”博士文丛都力求提供最前沿、最深刻的学术洞见。 本系列文丛的作者,均为在学术道路上崭露头角的博士研究者。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学术功底,将青年学者的敏锐观察、独立思考与严谨治学精神相结合,为我们呈现了一系列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是对现有学术知识体系的拓展与深化,更是对未来学术研究方向的积极探索与引领。文丛的每一部作品,都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确保其学术品质与思想价值。 “受众·传播·文化”博士文丛关注的研究议题广泛而深入,力求覆盖媒介与社会文化研究的多个核心维度。 在“受众”层面,我们关注的是作为信息接收者、意义协商者以及参与者和生产者,受众的多元身份及其行为逻辑。文丛的研究将深入探讨不同群体(如年龄、性别、阶层、地域、文化背景等)在接触和消费媒介信息时的差异化反应,以及这些反应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因素。我们鼓励研究者关注受众的主动性,分析其如何积极地解读、理解、挪用、甚至抵抗媒介所传递的符号和意义。媒介消费不再被视为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充满选择、协商与再创造的实践。同时,文丛也关注受众如何通过参与媒介生产(如用户生成内容、社交媒体互动等)来表达自我、寻求共鸣、建构社群,以及这些参与行为对个体身份和社会认同的影响。 在“传播”层面,文丛关注的不仅是信息传递的机制与技术,更是传播过程中复杂的权力关系、意识形态运作以及意义生产的社会文化语境。我们鼓励研究者对不同媒介形态(包括传统媒体、数字媒体、社交媒体、游戏、虚拟现实等)的传播特性及其社会影响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将审视传播过程中的信息过滤、议程设置、框架效应等经典传播议题,并将其置于新的技术条件和文化变迁中进行再解读。同时,文丛也关注跨文化传播、全球化与在地化语境下的传播现象,以及传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与挑战。我们鼓励原创性的理论建构和实证研究,为理解当代传播的复杂性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文化”层面,文丛将媒介视为文化生产、传播与变迁的重要载体和场域。研究将关注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亚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在媒介中的呈现、流通与接受,以及媒介如何参与塑造和重塑我们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生活方式和社会规范。文丛鼓励对媒介文化现象的深入解读,分析其背后的社会经济动因、意识形态逻辑和文化意涵。我们关注文化产业的发展,媒介创新与文化创造力的互动,以及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元素的交流、融合与张力。同时,文丛也致力于探讨媒介在传承与创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作用。 “受众·传播·文化”博士文丛特别强调跨学科的视野和研究方法的融合。我们鼓励作者借鉴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符号学、文学批评、艺术史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媒介与社会的复杂互动。无论是定性研究的深度访谈、民族志,还是定量研究的问卷调查、内容分析、大数据挖掘,只要能够有效地服务于研究议题,都将受到文丛的鼓励。我们致力于推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鼓励研究者关注真实世界中的媒介现象,并提出具有启发性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建议。 本系列文丛的出版,不仅是为了记录和展示中国青年学者在传播学和文化研究领域取得的优秀成果,更是希望以此激发更广泛的学术对话与交流。我们相信,通过汇聚这些具有原创性、前瞻性和深刻性的研究,能够为学界提供理解当代媒介社会文化现象的全新视角和有力工具,并为社会各界认识和应对媒介挑战、把握发展机遇提供重要的思想支持。 “受众·传播·文化”博士文丛,期待与所有对媒介、传播、文化抱有浓厚兴趣和深刻关怀的学者、学生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一同,探索新时代下媒介与社会文化之间动态而复杂的演进关系,共同构建更具前沿性、更具影响力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