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的美学(上、下)收录了日本著名建筑大师芦原义信的两部作品《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文字都通俗易懂,作者把自己的理论用于了自己的建筑创作中,很有说服力。书中作者分析了外部空间,街道、景观、住宅等,结合大量的实例。其中传达着一个中心思想就是:城市,是所有人的城市,所有的设计都是为了人而做的。如同很多日本建筑师一样,芦原义信强调对人文精神的把握。
芦原义信同时有东方和西方教育和工作的背景,在书中对比了日本、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建筑环境和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归纳出东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以及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见解。
现代西方建筑理论众说纷纭,其中虽不乏真知灼见,不过这些理论的研究者却未必都具有建筑创作实际体验,故虽言之凿凿却不着痛处,难以指导设计实践。更有甚者,唯恐其理论不够“深奥”,乃一味旁征博引,玄之又玄,再加文字晦涩,读后令人如坠五里雾中。
芦原义信这部《街道的美学》则一扫上述弊端。作者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我以为这乃是此书的最大特点。
该书以街道的视觉秩序的创造作为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的出发点,分别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由浅至深论述如何发掘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中的视觉秩序规律。
芦原义信(1918—2003年),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历任日本法政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和东京大学教授,曾担任日本建筑学会主席、日本建筑师协会主席。著有《外部空间设计》《街道的美学》等书。
《街道的美学》(上)
006第一章建筑的空间领域
0061.内部与外部
0142.墙的意义
0273.城郭
036第二章街道的构成
0361.街道与建筑的关系
0502.街道的构成
0553.宽与高之比(D/H)
0604.广场的美学
0695.阴角空间
0736.下沉式庭园技法与密接原理
0927.第一次轮廓线与第二次轮廓线
1088.俯视景观
1129.室外雕塑的意义
116第三章关于空间的几项考察
1161.小空间的价值
1252.夜景——“图形”与“背景”的反转
1393.留下记忆的空间
144第四章世界街道的分析
1441.几个问题
1482.澳大利亚帕丁顿的联排住宅与京都的町家
1543.意大利奇斯台尼诺与爱琴海希腊诸岛
1654.波斯街道——伊朗伊斯法罕
1755.昌迪加尔与巴西利亚
190第五章结束语
198后记
201参考文献
《街道的美学》(下)
004第一章关于空间领域的考察
0041.墙型建筑与地板型建筑
0142.内眺景观与外眺景观
0283.中心的丧失
036第二章景观的构成
0361.格式塔心理学在景观中的应用
0432.水边的美学
0603.街道的指标——D/H与W/D
0704.绿化的美学
0775.城市的色彩
080第三章对住宅和城市环境的建议与探索
0801.社区性与私密性
0942.住宅与庭园的探索
1003.城市美化的进展
1074.商业街的变迁——从旧货市到步行商业街
1145.城市空间中的表演
132第四章世界景观的分析
1321.埃菲尔铁塔与东京塔
1452.米兰商场与浅草寺前街
1553.世界的桥
1724.德国南方中世纪街道——罗曼蒂克之路巡礼
1825.威尼斯街角上的思索
196第五章结束语——现代建筑展望
204后记
207参考文献
在城市形成时能看到街道的意义并富有强烈感情的,主要是拉丁民族,盎格鲁-撒克逊人次之,日本人可以说最差。特别是意大利人,街道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只是为了交通,还是作为社区而存在的。博洛尼亚的柱廊(带柱的门廊)在气候上是有用的,但在生活习惯上则更加重要。美国评论家B.鲁道夫斯基(BernadRudofsky)在《人的街道》中这样阐述:“博洛尼亚市民整天来往于柱廊之中,尽管如此,仍有一天去两次的习惯,他们绝不想取消柱廊下的仪式性散步。中午和黄昏时,大量人流在这个最大的城市走廊上来回遛
弯儿,这时要是不遇上朋友简直是不可能的……”的确,对意大利人来说,街道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挚爱的表现。而英国人的街道则不是这样的。B.鲁道夫斯基接着讲述道:
的确,英国是不希求城市社会模式的,因为没有比他们更热衷于田园生活的了。其最充分的理由就是,他们的城市在欧洲传统中是最不健全的。英国人对城镇也许很忠心,但他们对于街道——那里倒是很优雅——却并不怎么热衷。他们喜欢躲在酒吧的微醺气氛中。丁尼孙在诗中咏道:“我讨厌广场和街道,然而还是在那里同熟人碰面……”这是在为多数英国人代言。
因此,意大利人不但建造了街道,还把城市空地建造为人们会面的场所——广场。英国人则建造了人们不会面的休息场所——公园。从日本城市的历史来看,对意大利广场和英国公园一类的外部空间一般并不关心,所以尽管有艺术性较高的室内空间,但缺乏创造良好的公共街道空间或广场的意图。正因起步晚,所以今天同国外相比仍是相形见绌。
……
芦原义信出生在一个始于江户时代的医生世家,倾其一生于建筑师的工作,直至终年85岁,除完成了超过300项以上的建筑设计外,还深入展开了对外部空间与街道的研究和教育活动。1951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师从格罗庇乌斯,并在马歇·布劳耶的事务所工作。在洋溢着包豪斯的时代潮流思想的大本营中学习了现代建筑,据说他感受最为深刻的是从中学到的“becreative,beoriginal”,即绝不模仿别人,坚持思考自我的原创设计的思想。回国后,通过建筑作品,为日本导入正统派的现代主义设计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设计工作之余,芦原义信不停地对建筑和街道展开思索。通过与提倡对近代城市的批判和回归人性化生活环境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著者简·雅各布斯、凯文·林奇、菲利普·希尔、劳伦斯·哈普林等可以称得上是当时建筑与城市规划的人性派的代表人物的交流,芦原义信在留学时便开始意识到营造人性化生活环境的重要性。当时,作为以柯布西耶为代表的现代主义建筑主流,通过整体构思手法来构筑饱含活力的未来城市,将设计思潮引向了重视建筑形式或样式的方向,在日本这一思想的代表是丹下健三。与此相对,芦原义信却倾向于采用局部构思的手法,着眼于内容的思考和街道的形成等。通过芦原义信的两部著作,沿《外部空间设计》《街道的美学》(包括《续街道的美学》)的先后顺序,可以追溯到一位建筑师的思想的进化与展开。在《外部空间设计》(日文初版1975年,下同)中,将日本的街道与意大利的进行对比,以内部秩序与外部秩序的理论阐明了由单个建筑到街道的不同构筑原理,提倡通过外部空间构筑建筑群,共同形成魅力的街道的设计理论。《街道的美学》(1979年)则将外部空间理论在街道的尺度上加以展开,向一般的读者们广泛地论述与历史、文化和人们生活意识密切相关的街道理论。指出了二战后,东京的复兴并没有基于确切的理念,而是优先考虑了保护土地所有者的私有权益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要建设魅力的街道,必须重视街道的美学的主张。将局部构思,而非整体构思作为今后建筑、城市构成上的优位原理,为了对应个人生活的充实和个性化等,提倡重视存在于人们意识之中的街道的美学。芦原义信的著作和随笔集的共同点是,所记述的内容都是基于本人的眼见、所察和思考,同时通过将日本人的生活和思想与西欧的思想加以对比,来加深对内容的思考。
这次,《街道的美学》《外部空间设计》两部著作,以及由原日文版《屋顶阁楼中的小书斋》《建筑空间的魅力》和《探索秩序》三本书拔萃而成的《芦原义信随笔集》(两卷)得以在中国出版,甚是欣慰。谨此向参与出版工作的相关各位致以厚意。在此,衷心希望众多的读者在阅读芦原义信的著书和随笔中,获得面向未来人性化的建筑和街道的意念,并加深各位对建筑与街道的思考。
对于热衷于探索城市历史肌理的爱好者来说,这套书简直是宝藏。它没有拘泥于单一的地域或时代背景,而是进行了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展示了人类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对于“宜居街道”的共同追求与迥异表达。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对“时间沉积”这一概念的阐释。街道不是静止的画面,而是层层叠叠的时间切片,旧时代的印记被新时代的痕迹覆盖,却从未完全消失。作者用精准的词汇描绘了这种“共时性”——即过去、现在与未来在同一空间维度上的交错。每一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历史线索或被忽略的建筑细节。它引导读者去关注那些细微的尺度变化,例如人行道的宽度如何影响了社会交往的频率,或者屋檐的高度如何定义了街道的亲密感。读完后,我开始用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的心态去审视我常走的那条路,每一次行走都变成了一次对城市记忆的挖掘。
评分坦白讲,初拿到这套书时,我有些担心它会过于学术化,毕竟“美学”这个词汇往往意味着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然而,实际阅读体验却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作者的叙事风格如同一个技艺高超的导游,他带着你穿梭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城市切片中,用一种近乎散文诗的语言,描述着人与环境互动的微妙过程。书中对“灰空间”的关注尤其抓人眼球,那些介于室内与室外、私密与公共之间的地带,往往是城市性格最真实流露的场所。我喜欢那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强迫你接受既定结论,而是鼓励你像侦探一样去发现和构建属于自己的城市意义。书中引用的许多文化典故和文学意象,为原本冰冷的城市景观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对于那些热衷于城市漫步(flânerie)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份绝佳的“地图解读指南”,它教会我们如何用一双更具洞察力的眼睛去欣赏那些看似平凡无奇的城市角落,让每一次出门都成为一次有目的的探索之旅,而不是简单的通勤。
评分这本关于城市空间叙事的著作,简直是一场视觉与思想的盛宴。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日常街道在光影、材质和人为干预下的复杂面貌。读来,我仿佛置身于那些由混凝土、玻璃和霓虹灯交织而成的迷宫之中,每一个转角都蕴藏着未被言说的故事。书中对“可观察性”与“潜意识感知”的探讨尤为精妙,它挑战了我们习以为常的“观看”方式,提醒我们注意那些被现代生活节奏快速略过的细节——比如一扇老旧门上的锈迹,或者不同时代建筑风格的突兀并置所产生的张力。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理论探讨与具体案例分析之间找到的绝佳平衡点,没有陷入空泛的学术术语泥沼,而是将深奥的哲学思考巧妙地锚定在具体的城市肌理之上。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关于“场所精神”的论述,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居住的社区,发现那些曾经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元素,其实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重量和历史记忆。这本书不只是一本关于建筑或城市规划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存在状态的深度剖析,让人在翻页间,对“行走”这件事本身产生全新的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非正式”城市形态的致敬。我们总是在谈论宏大的城市规划蓝图,却常常忽略了那些由居民的日常生活自发形成的、充满生命力的“生长物”。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张力——官方设计与民间使用之间的永恒对话。书中对于不同社会阶层如何使用和改造公共空间,以及由此产生的视觉冲突与和谐,有着非常深入的观察。例如,对于那些在街边搭建的临时摊位,或是未经许可但却极其有效的临时遮阳结构,作者没有进行简单的道德评判,而是将其视为城市适应性与韧性的体现。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城市“有效性”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一个成功的城市空间,可能并不在于它是否符合所有设计规范,而在于它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承载复杂、甚至矛盾的人类需求。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获得了一把钥匙,能够打开城市背后那扇隐藏的、充满烟火气的侧门。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论述深度非同一般,它触及了美学、社会学乃至人类学的交叉领域。其中关于“感知阈值”和“环境认知负荷”的分析,对我个人理解现代都市的焦虑感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作者认为,过度信息化的街道正在侵蚀我们对空间深度的感知能力,一切都被扁平化、符号化了。为了印证这一点,书中对比了不同密度和信息量的街道案例,这种对比分析极其有力,令人深思。我常常在想,我们是不是已经习惯了生活在一种被精心筛选过的、去除掉了所有“不必要信息”的街道上,从而失去了对真实世界复杂性的敏感度?这本书就像一剂清醒剂,强迫我们将注意力从手机屏幕上移开,重新聚焦到我们脚下的柏油路、砖墙和那些在光线下微妙变化的颜色上。它不仅仅是描述街道,更是在讨论如何“存在于”街道之中,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生存哲学探讨。
评分还可以,价格也可以,好好看看吧
评分快递神速,包装也好,书本没有任何破损
评分好好好,挺好用的。喜欢这个商品呢!哈哈哈哈。东西很实用!!!!谢谢大家的支持!!!!!!!!!!!!!!!!!!!
评分书不错,不过还没仔细看完,可以买,不打折不要买,注意保价
评分不错,包装完好,发货速度快,物流服务比较满意。
评分物美价廉,送货超快,好!
评分绝版书再版难得,必须买来收藏
评分帮同事买的,,老师推荐,不错。内容也不错。
评分这本书不错,值得读。多读书,读好书,即便不会改变生活,也会改变视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