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成功解决了几亿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多的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承诺绝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4年内,已有5564万人摆脱贫困,相当于一个欧洲大国的人口总数。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
在这场与贫困的大决战中,高等院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自身优势和受援地实际,通过教育扶贫、人才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信息扶贫、专业扶贫等多种方式,持之以恒深入推进定点扶贫,取得了显著的扶贫成效,积累了宝贵的扶贫经验。
为系统总结高校(含职业教育集团)定点扶贫的成就与经验,提炼一批高质量、可推广、有借鉴价值的定点扶贫典型案例,受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委托,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于2016年启动了高校定点扶贫典型案例的征集工作。经过一年多的整理完善,汇编完成了这本《高校定点扶贫典型案例集(2012—2015年)》。《高校定点扶贫典型案例集(2012—2015年)》按照“已落地、见成效,典型性、创新性,可持续、能扩展,可借鉴、易推广”的评选标准,共收录196份案例。
鉴于高校学科专业布局多元,且具有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绝大多数为综合运用多种扶贫形式开展定点扶贫工作,为充分展示高校定点扶贫工作的成效与特色,《高校定点扶贫典型案例集(2012—2015年)》未按传统的扶贫类型进行编排,而是采用上、下篇的结构。其中,上篇完整呈现了57所高校和3个职业教育集团的定点扶贫典型案例;下篇摘要展示了134所高校和2个职业教育集团的定点扶贫典型案例。同时,为使各典型案例的体例相对统一,结合呈现需要和案例实际对案例内容作了适当删减和调整。
内页插图
目录
上篇 高校定点扶贫典型案例
突出帮扶重点 提升脱贫发展能力
——清华大学(定点扶贫:云南省南涧县)
立足双优匹配力促规划引领发展
——北京交通大学(定点扶贫:内蒙古科尔沁左翼后旗)
教育扶贫贯始终科技人才促发展
——北京科技大学(定点扶贫:甘肃省秦安县)
科技先行推动产业发展
——北京化工大学(定点扶贫:内蒙古科尔沁左翼中旗)
精准把脉高原农业发展积极推进临沧农业物联网建设
——中国农业大学(定点扶贫:云南省镇康县)
精准扶贫重在行动定点扶贫贵在帮扶
——北京师范大学(定点扶贫:云南省永德县)
发挥传媒大学自身优势 积极探索智力扶贫路径
——中国传媒大学(定点扶贫:新疆艺术学院、云南省漾濞县)
精准扶贫“7+1+N”工作模式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定点扶贫:云南省勐腊县)
发挥音乐学院优势促进学科发展
——中央音乐学院(定点扶贫:云南省大理大学)
挖掘民族文化艺术资源助推民族工艺产业发展
——中央美术学院(定点帮扶:云南省剑川县)
发挥高校专业优势 夯实地质灾害防治基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定点扶贫:青海省化隆县)
立足造血为贫困地区精准脱贫提供智力支持
——南开大学(定点扶贫:甘肃省庄浪县)
“第一书记”驻村精准扶贫真帮实促共圆“大寨梦
——天津大学(定点扶贫:甘肃省宕昌县)
妙手仁心无私帮扶推进健康扶贫工程
——天津中医药大学(定点扶贫:西藏昌都市、新疆和田地区)
深挖医学高校资源潜力 力促扶贫工作精准实施
——长治医学院(定点扶贫:山西省平顺县东寺头乡焦底村、常驼村)
招商引资促扶贫
——大连理工大学(定点扶贫:云南省龙陵县)
多措并举重实效积极脱贫促发展
——东北大学(定点扶贫:云南省昌宁县)
“一轴两带”兴乡青山绿水富村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定点扶贫:辽宁省清原县大苏河乡)
扶贫开发全面推进村落脱贫攻坚有效
——吉林建筑大学(定点扶贫:吉林省通榆县鸿兴镇鸿兴村)
发挥科技优势 力促特色产业发展
——吉林农业大学(定点扶贫:吉林省靖宇县花园口镇花园村)
发挥教师教育优势助推定点扶贫工作
——东北师范大学(定点扶贫:云南省隆阳区、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伊犁师范学院)
汇聚人才资源助力脱贫发展
——复旦大学(定点扶贫:云南省永平县)
发挥同济综合优势助力云龙教育发展
——同济大学(定点扶贫:云南省云龙县)
“专项基金+行动计划”的智力精准帮扶
——上海交通大学(定点扶贫:云南省洱源县)
云梦盐津积极发挥高校扶贫的“阳光”作用
——东华大学(定点扶贫:云南省盐津县)
发挥药学优势打造“巴山药乡
——中国药科大学(定点扶贫:陕西省镇坪县)
下篇 高校定点扶贫典型案例摘要
《中国高等教育扶贫实践:2012-2015年度优秀案例精选》 一、 时代背景与高校扶贫的战略意义 2012年至2015年,是中国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进入关键时期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国家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将其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石。在这一宏大背景下,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其在扶贫事业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并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高等教育机构不仅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更是知识创新、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将高校的智力、人才、科技、信息等资源与贫困地区的需求相结合,能够为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为彻底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因此,高校定点扶贫工作不再仅仅是教育部门的单项工作,而是国家整体扶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高校服务国家战略、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 《中国高等教育扶贫实践:2012-2015年度优秀案例精选》一书,正是对这一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系统梳理与深入呈现。它聚焦于2012年至2015年这四年间,全国范围内涌现出的高校定点扶贫的优秀实践,旨在记录、总结和推广那些卓有成效、可复制、可借鉴的扶贫模式与经验。 二、 书籍核心内容:精准施策,多维赋能 本书以“高校定点扶贫典型案例”为核心,围绕“2012-2015年”这一时间维度,深入剖析了不同高校在国家战略指导下,如何结合自身优势,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的具体情况,采取了多样化、精准化的扶贫措施。全书内容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智力帮扶与人才培养: 专业人才输送与培训: 许多高校将自身优势专业与贫困地区发展需求相结合,为当地输送急需的专业人才。例如,农林类高校为农村地区提供农业技术、畜牧养殖、林业科学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医学院校为边远贫困地区输送医护人员,并对当地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师范类院校则致力于提升当地基础教育师资水平。 干部培训与能力建设: 高校利用其培训资源,为贫困地区基层干部、致富带头人、合作社负责人等开展各类培训,提升其组织管理能力、市场经济意识、科技应用能力等,从“输血”转向“造血”。 教育教学支持: 一些高校通过捐赠图书、教学设备,派遣优秀教师到当地学校支教,或利用网络教育技术,为贫困地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科研咨询与技术指导: 高校科研团队深入贫困地区,针对当地产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提供科研攻关、技术指导和成果转化服务,助力产业升级。 2. 产业扶贫与经济发展: 特色产业培育: 案例集中展现了高校如何利用其在农学、林学、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的专业优势,指导贫困地区挖掘和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如发展绿色农产品种植、特色畜牧养殖、乡村旅游、民族手工艺品等。 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 针对贫困地区农作物种植、病虫害防治、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的技术难题,高校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帮助农民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加收入。 金融支持与创业带动: 一些高校通过引导社会资本、搭建投融资平台,或支持当地成立互助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小额信贷、创业启动资金等,鼓励自主创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市场对接与品牌建设: 高校帮助贫困地区农产品打开销路,对接城市市场,协助建立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从“种得好”到“卖得好”的转变。 3. 文化扶贫与乡村振兴: 文化传承与创新: 针对一些地区传统文化逐渐式微的现象,高校组织专家学者深入乡村,挖掘、整理、保护和传承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创作、展览、演出等形式,赋予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 乡村规划与建设: 建筑、规划、环境艺术等专业的师生,深入贫困乡村,为村庄的整体规划、人居环境改善、特色民居设计等提供智力支持,提升乡村的宜居性和吸引力。 社会组织培育与社区发展: 一些高校关注贫困地区社会组织的建设,指导其开展服务项目,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增强村民的内生发展动力。 志愿服务与精神帮扶: 组织学生志愿者深入贫困乡村,开展支教、医疗义诊、心理辅导、文化慰问等活动,传递关爱,丰富贫困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4. 机制创新与模式探索: “一人一策”的精准帮扶: 案例中不乏针对具体贫困户、贫困学生,量身定制帮扶方案的生动实践,体现了扶贫的精细化和人本化。 校地协同与多方联动: 强调了高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共同构建的协同扶贫模式,形成合力,提高扶贫效率。 信息化平台的运用: 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如大数据分析、在线教育平台、电商扶贫平台等,拓展扶贫渠道,提高扶贫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长期机制的建立: 关注如何将阶段性的扶贫项目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确保扶贫成果的巩固和延续。 三、 案例的典型性与研究价值 本书收录的案例,均是经过严格筛选的2012-2015年间的优秀代表。它们来自不同类型的高校(如综合性大学、农业院校、师范院校、医药院校等),服务于不同区域的贫困地区(如西部边远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等),涵盖了教育、科技、产业、文化、医疗、人才等多个领域,体现了高校扶贫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这些案例不仅是脱贫攻坚战役中的生动注脚,更是研究中国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战略、履行社会责任的宝贵素材。通过对这些案例的深入剖析,读者可以: 了解国家扶贫战略在高校层面的具体落实情况。 学习和借鉴高校在不同领域的扶贫创新模式与成功经验。 认识到高校在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缩小贫富差距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当前及未来更深入、更精细的高校扶贫工作提供实践参考和理论支撑。 感受教育的力量如何改变命运,科技的创新如何驱动发展,文化的传承如何凝聚人心。 四、 目标读者 本书适合高等院校的管理者、师生,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各级扶贫部门的干部,对中国扶贫事业和高等教育发展感兴趣的研究者、政策制定者,以及关注乡村振兴和区域发展的各界人士阅读。通过阅读本书,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如何践行其神圣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力量。 结语 《中国高等教育扶贫实践:2012-2015年度优秀案例精选》不仅是一部记录历史的文献,更是一部凝聚智慧、激发创新的指南。它以详实的案例,展现了中国高等教育在脱贫攻坚道路上不懈的努力与辉煌的成就,为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与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