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丝路上的马来西亚与中国/广东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丛书·中山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文库

新海丝路上的马来西亚与中国/广东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丛书·中山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文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范若兰 编
图书标签:
  • 马来西亚
  • 中国
  • 海上丝绸之路
  • 广东
  • 中山大学
  • 国际问题
  • 历史
  • 文化交流
  • 贸易
  • 区域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ISBN:978750125430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462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广东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丛书 ,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新海丝路上的马来西亚与中国/广东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丛书·中山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文库》记述了马来西亚扼守马六甲海峡,处于东西交通的十字路口,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处于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中转站,也是贸易商品的交易地和出产地。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将马来西亚与中国很早就联系在一起,尤其是马六甲王国与中国建立了密切的政治和经济关系。1957年马来亚独立和1963年马来西亚建立后,两国关系经历了对抗、缓和和融洽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双方的政治、经贸关系日益密切,中国是马来西亚大的贸易伙伴国,两国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目前中国与马来西亚关系发展到好的时候,其政治互信、经济互利、民间互助达到水乳交融的程度,这为两国在新海上丝绸之路上携手前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者简介

  范若兰(1962-),博士,中山大学业太研究院教授,中山大学性别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性别、宗教与族群关系,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华人、女性、伊斯兰教与政治研究,代表作有《暴力冲突中的妇女:一个性别视角的分析》(时事出版社,2013)、《移民、性别与华人社会:马来亚华人妇女研究(1929—1941)》(中国华侨出版社,2005)、《伊斯兰教与东南亚现代化进程》(**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东南亚宗教嬗变对各国政冶的影响》(第二作者,泰同曼谷大通出版社,2007)。

目录

第一章 斯土斯民:马来西亚概览
第一节 马来西亚的地理环境
一、地理与气候
二、资源与物产
三、地理环境对马来西亚的影响
第二节 马来西亚的行政区划
第三节 马来西亚的人口与族群构成
一、马来人与土地之子
二、华人
三、印度人
第四节 马来西亚的多元宗教
一、伊斯兰教
二、佛教
三、基督教
四、印度教
五、其他宗教
第五节 马来西亚的民俗与节日
一、文化与民俗
二、节 日庆典

第二章 前世今生:海上丝绸之路枢纽
第一节 14世纪之前的马来西亚历史
一、扑朔迷离的早期历史
二、印度文化的影响
三、马来半岛和婆罗洲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
第二节 马六甲王国与伊斯兰教的传入
一、马六甲王国的建立和发展
二、伊斯兰教的传人
三、马六甲王国的灭亡及其影响
第三节 欧洲人的到来与英国殖民地的建立
一、葡萄牙人统治马六甲
二、荷兰人来到马来半岛
三、英国人进入马来半岛和婆罗洲
第四节 英属马来亚的形成与发展
一、从海峡殖民地到马来属邦
二、英属婆罗洲
三、社会与经济发展
四、日本占领马来亚
第五节 从马来亚到马来西亚
一、马来亚联合邦与马来亚独立
二、马来西亚联邦的建立与分裂
三、1969年“5·13事件”及影响
第六节 20世纪下半叶马来虎的崛起
一、快速经济增长
二、巫统主导的威权统治
三、社会发展
四、伊斯兰教复兴及其特点

第三章 繁荣之道:21世纪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
第一节 政治发展与政治制度
一、近年马来西亚政治发展
二、马来西亚政治制度
三、马来西亚政治特色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与投资政策
一、21世纪马来西亚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战略
二、对外贸易与外来投资
三、鼓励外来投资政策
第三节 族群政策与族群关系
一、马来西亚的族群问题
二、族群政策与经济发展
三、族群博弈与政治机制
四、族群共识与动态平衡机制

第四章 风雨彩虹:中国与马来西亚关系
第一节 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历史联系
一、马六甲王国与中国的关系
二、英属马来亚与中国关系
第二节 当代中国与马来西亚关系演变
一、龙虎对抗(1957-1970年)
二、坚冰消融(1971-1989年)
三、最好朋友(90年代初至今)
第三节 90年代以来中马经济关系发展
一、贸易关系
二、投资增长
三、工程承包
第四节 旅游、教育与文化交流
一、旅游往来
二、教育交流
三、文化交往
四、慈善捐赠

第五章 你中有我:广东与马来西亚互动
第一节 游走于马来亚和广东之间的粤籍华侨
一、19世纪广东人参与马来亚的开发
二、二战前马来亚华侨对广东的投资
第二节 90年代以来广东与马来西亚的经济关系
一、广东与马来西亚加强经济关系
二、广东与马来西亚的贸易关系
三、广东与马来西亚的相互投资
四、广东与马来西亚经济的同质性与互补性
第三节 近年广东与马来西亚的友好来往
一、广东在马来西亚旅游业中的地位
二、马来西亚华人对广东的捐赠
三、广东与马来西亚的友好省市

结束语 展望未来:马来西亚与“一带一路”
一、马来西亚在新海上丝绸之路中的重要性
二、马来西亚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反应
三、新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广东与马来西亚
附录 投资咨询机构
参考文献
新海丝路上的马来西亚与中国:互联互通与区域合作新篇章 本书深度剖析了在“新海丝路”倡议的宏大背景下,马来西亚与中国之间日益紧密的联系,以及这种联系对区域发展和国际合作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本研究聚焦于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多个层面的互动,旨在揭示其合作模式、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部分:新海丝路的历史回响与现实构建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强调了马来西亚作为古代海上贸易重要节点的重要地位。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一条贸易通道,更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连接了东西方,促进了不同文化的融合。从香料、瓷器到丝绸,再到宗教、技术,古代的贸易往来塑造了沿线各国的文化基因和经济脉络。马来西亚,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扮演了关键角色,成为东西方商贾往来的必经之地和重要停泊港。 随后,本部分着重阐述了“新海丝路”倡议的提出及其核心理念。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不同,“新海丝路”不仅关注传统的海上贸易,更强调陆海联通、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互联、金融融合以及人文交流的全面性与多维度性。该倡议旨在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区域合作框架,促进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我们审视了“新海丝路”倡议在不同国家引发的反应和解读,特别是马来西亚如何理解和对接这一倡议,将其视为提升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 第二部分:马来西亚与中国的经济联系:深度互融与多元发展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与马来西亚之间日益增长且多元化的经济关系。我们详细分析了两国在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等领域的合作现状。 贸易往来: 分析了两国贸易结构的演变,从传统的初级产品贸易向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的贸易转型。关注中国对马来西亚的出口商品(如工业制成品、机电设备)和从马来西亚的进口商品(如电子产品、棕榈油、橡胶)的构成,以及贸易逆差或顺差的变化及其原因。 投资合作: 详细考察了中国对马来西亚的直接投资(FDI),包括投资的领域(如制造业、房地产、能源、基础设施)、投资规模以及对马来西亚经济增长、就业和产业升级的带动作用。同时,也审视了马来西亚企业在中国市场的投资活动,尽管规模相对较小,但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分析了“新海丝路”倡议框架下,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重大合作项目,如“两国双园”(马中关丹产业园和钦州保税港区)的建设与运营、东海岸铁路(ECRL)的推进情况及其对马来西亚区域经济发展和互联互通的战略意义。我们评估了这些项目的经济效益、环境影响、社会效益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挑战。 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 探讨了两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合作,如电子商务、数字支付、5G技术、人工智能等。关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交流,以及这些合作如何为两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部分:政治与安全互动:信任构建与区域稳定 本部分着眼于马来西亚与中国之间的政治与安全互动,分析两国如何在这种关系中寻求共同点,构建互信,并为区域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 外交关系与战略互信: 探讨了两国高层互访、多边框架下的合作(如东盟+中)、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分析两国在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反对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方面的共同立场,以及如何通过对话解决分歧,增进战略互信。 安全合作: 审视了两国在打击跨国犯罪(如毒品、人口贩卖、网络犯罪)、反恐、海上安全等领域的合作。关注双方在军事交流、联合演习等方面的互动,以及这些合作如何有助于提升地区安全水平。 南海问题: 审慎地分析了南海问题在两国关系中的影响。研究了马来西亚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以及其如何与中国进行沟通与协商,寻求和平解决争端的方式。我们关注两国在管控分歧、维护航行自由与安全方面的努力,以及其对地区稳定带来的影响。 第四部分:文化交流与人文纽带:民心相通的基石 本部分强调了文化交流和人文纽带在深化马来西亚与中国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指出这是“民心相通”的基石。 文化融合与传播: 探讨了华人文化在马来西亚的独特发展以及对两国文化交流的积极作用。分析了马来西亚丰富的多元文化如何吸引中国游客和投资者,以及中国文化元素如何在马来西亚传播和融合。 教育与学术交流: 关注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如互设孔子学院、学生交换项目、联合研究项目等。分析了这些合作如何促进人才培养,增进相互理解,并为两国未来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旅游与民间交往: 考察了旅游业在促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中的作用。分析了中国游客赴马来西亚旅游的增长趋势,以及马来西亚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和态度。强调了民间交往在打破刻板印象、增进友谊方面的重要价值。 第五部分:挑战与机遇:展望未来合作前景 本部分对马来西亚与中国在“新海丝路”框架下的合作进行了辩证的分析,指出了合作中存在的挑战,同时也描绘了未来的广阔机遇。 挑战分析: 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 分析两国在经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发展理念上的差异可能带来的摩擦和挑战。 地缘政治的复杂性: 审视地区内外因素对两国关系可能带来的干扰,如大国博弈、地区安全热点等。 信息不对称与认知偏差: 探讨两国媒体报道、公众认知中的误解和偏差,以及如何通过更开放透明的沟通来弥合。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关切: 关注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以及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债务可持续性: 审视部分大型投资项目可能带来的债务风险,以及如何确保其可持续性。 机遇展望: 互补性优势的深化: 进一步挖掘两国在产业、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互补性,推动形成更高级别的价值链合作。 数字经济的巨大潜力: 把握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浪潮,深化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物联网等领域的合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绿色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抓住全球绿色转型机遇,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技术等领域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区域一体化的深化: 积极参与并推动东盟框架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马中合作的成果转化为区域整体的繁荣。 人文交流的持续拓展: 鼓励和支持更多形式的文化、教育、旅游、青年交流,夯实两国关系的民意基础。 结论: 本书最终总结了马来西亚与中国在“新海丝路”倡议下的合作模式,强调了双方通过加强互联互通、深化经济融合、增进政治互信、拓展人文交流,能够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繁荣、稳定、可持续的区域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不仅是双边关系的典范,更对整个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书的研究成果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学者、商界人士以及对两国关系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新海丝路上的马来西亚与中国》让我对“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概念有了全新的理解。以往我对这条古老贸易通道的认知,更多停留在历史教科书中的零散片段,而这本书则将其延展到了当代,尤其是“新海丝路”的框架下,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融合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多重意义的战略构想。书中对马来西亚在其中的作用进行了非常详尽的分析,我尤其关注它关于马六甲海峡战略地位的论述,以及中国如何通过与马来西亚的合作,进一步巩固和拓展自身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两国合作中可能存在的挑战和摩擦,而是以一种客观、审慎的态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例如,书中提及的关于投资风险、环境影响以及文化差异等方面,都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视角。这种严谨的研究态度,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更具说服力,也让我对“新海丝路”的未来发展有了更现实的认识。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故事,而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动态变化的地缘政治与经济博弈。

评分

对于我这个对国际关系研究尚属门外汉的读者来说,《新海丝路上的马来西亚与中国》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书中对于“广东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丛书·中山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文库”这个系列本身的定位,似乎暗示了其严谨的学术背景,而这本书也确实不负所望。它并非那种哗众取宠的畅销书,而更像是一份扎实的研究报告,但又避免了过于枯燥的学术术语,使得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益。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关于中马两国地方层面合作的案例分析,特别是广东与马来西亚之间在经济、文化上的互动,这让我看到“新海丝路”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大战略,更是体现在具体的城市和区域合作之中。书中对一些具体项目的介绍,比如港口建设、制造业合作、旅游业发展等,都让我对两国之间的现实联系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国家到地方的视角切换,使得整个叙述非常丰富和饱满,让读者能够全方位地理解“新海丝路”的内涵。

评分

刚翻完《新海丝路上的马来西亚与中国》,感觉思绪万千。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完全理解过的世界。特别是关于马来西亚,我一直以来对它的印象都比较模糊,只知道是东南亚一个重要的国家,但它在“新海丝路”战略中的具体角色,以及它与中国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书中都做了非常深入的剖析。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了贸易数据或者港口合作,而是从历史、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维度,细致地描绘了这一关系的演变和现状。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数字丝绸之路”的讨论,它揭示了科技如何成为连接两国的新纽带,从电子商务到大数据,再到人工智能,这些前沿领域如何为两国合作注入新的活力。此外,书中对于马来西亚国内不同族群在“新海丝路”项目中的参与度和态度,也进行了细致的呈现,这让整个叙述更加立体和多元,避免了过于宏大的叙事而忽略了微观的视角。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我对马来西亚这个国家,以及它在中国“新海丝路”战略中的定位,都有了一个全新的、更加深刻的认知。它让我意识到,所谓“一带一路”,绝非仅仅是关于宏伟基建的宏大蓝图,更是关乎无数具体国度、具体人民的现实发展与合作。

评分

我不得不说,《新海丝路上的马来西亚与中国》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我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固有认知。在此之前,我总是将它与庞大的基建项目联系在一起,而这本书则将焦点更多地放在了国家之间的深层互动和战略联动上。特别是关于马来西亚在地缘政治中的特殊位置,以及中国如何与之建立更加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书中都有着精彩的论述。我被书中对于“软实力”和“硬实力”结合的分析所吸引,它不仅仅关注经济上的互利共赢,更强调在安全、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协调发展。书中对两国在地区安全合作,例如打击跨国犯罪、维护地区稳定等方面的讨论,让我看到了“新海丝路”更深层次的战略意义。此外,书中对一些具有前瞻性的议题,例如蓝色经济、绿色发展等,与“新海丝路”的结合,也为我打开了新的思路。它不仅仅是一份关于两国关系的报告,更是一份关于未来区域发展模式的探索。

评分

读完《新海丝路上的马来西亚与中国》,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理解,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历史的追溯,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前瞻。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中国与马来西亚之间文化交流的描绘,它不仅仅停留在官方层面的互访,而是深入到民间层面,例如在教育、艺术、媒体等领域的互动,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看到了“民心相通”的真正含义。书中对文化融合与碰撞的讨论,也让我思考,在经济合作日益紧密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处理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差异,以及如何利用文化作为桥梁,促进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信任。我注意到书中对马来西亚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如何与其交融,以及这种交融又如何反哺中国自身,都有着细致的笔触。这是一种更加平等和相互启发的视角,而非单向的输出。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丝绸之路”,从来都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奔赴,相互成就。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