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世界局势变化就是大国和地区之间,中美日欧俄等之间为资源为土地等斗智斗勇的游戏。作者用通俗的语言,浅显的道理,将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局势讲得透彻清晰,让人一目了然,哪怕你以前从未接触到这些信息,看了这套书之后,对国际局势的发展也能说个一二三出来对世界经济形势和国家的发展趋势了然于胸,不少投资者将作者的话作为投资指导,重要的是,他赚到钱啦!
内容简介
本套书从历史文化和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美国、俄罗斯、日本及德国、英国、法国和我们周边国家日本、印度、韩国及朝鲜等的政治经济形势及其国家战略,以及这些因素对我们国家的影响,由此提出了我们的应对之策。作者在书中成功地预警了世界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应对策略提出了建议,这些建议有些被政府所采用。
该书是《大国游戏》系列的第一卷。本卷内容以2008年的几个关键历史事件为切入点,通过回顾过去,理清了以往的大国间交往的众多内在线索,为着眼于今天做了详尽的铺垫。 当国人习惯于旧游戏中的思维定势,聚焦于东南沿海弥漫的寒流之时,作者从中亚、中东、北非到欧俄入手,将石油列为关键词,提醒我们早做准备,重视我们的西北、西南、华中、中原、东北,争取走出不平衡的被动现状,打造由我们国家自己主导的经济自主循环。
作者简介
井底望天,真名周沙,贵州人。自幼对历史、政治、经济有浓厚兴趣,曾参与同日本、韩国等国的交流活动。上世纪90年代初先后赴美国、中东、东欧等地工作。
他,是拥有10万+付费会员读者的民间学者;他,成功地预测了世界金融危机;他,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分析成为众多企业家的投资指南。
他,就是“井底望天”(网名),著名的国际政治经济观察人士。现居美国。
精彩书评
NULL
目录
第一篇 回顾
第二篇 西域
第三篇 中东
第四篇 石油
第五篇 西北
第六篇 对策
第七篇 亚洲
第八篇 稳定
第九篇 方向
第十篇 崛起
精彩书摘
《大国游戏1:合纵连横》:
一
2008年,对未来的历史学家而言,一定是个代表着分水岭的年份。
这一年,一个全新的国际秩序初现雏形,全球的大国和准大国都在这一年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重新洗牌,省视自己在尔虞我诈的国际丛林中合纵连横的策略,为自己辨清当前的这一刻,谁是盟友,谁是敌人。
也是在这一年,四百年的西方对世界的统治地位开始衰落,世界重心完成了从东至西的漂移,开始向东亚转移。自哥伦布时代起,从东亚,到西欧,到北美,再回到东亚的历史大循环,开始走向收笔。
这一年,处在这一历史大转变的数个大国和国家集团,都发生了潜移默化的重大变更,为未来的国际社会和全球体系铺下另一轮明争暗斗的伏笔。
其实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已经在前一年发生:在2007年,世界第一经济强权美国已经不再是全球经济的发动机。这一地位已经被古老而新兴的中国取代。以前只要美国打喷嚏,全世界就要重感冒的情形已成了明日之黄花。凡是经济上变得相当依赖中国的国家,就不需要喝感冒茶。虽然流传在这一年早些时候的关于美国和世界各国经济脱钩(De-coupling)的预言,还有些言过其实,在美国重肺炎的时候,全世界也还会被严重的传染。但由于中国经济的兴起,有能力保持住一定的增长率(8%以上),国际的经济格局其实已经有了里程碑式的变革,只是,这一变革的主角:中国,似乎还尚未自觉。①
其实,相比于经济数字,也许人们会更记得2008年的新闻标题。而今年的全球种种事件,却会让未来的历史学家和分析家们记忆犹新。
在这一年的8月,中国举办奥运会,向全世界展示它30年的经济成就。对于中国自身来说,如何给自己进行一个总结归纳,提炼经验和教训,及时调整整体的政治、经济思路,为即将来临的世界经济暴风骤雨做好足够准备,打造出真正有内容的“北京共识”,是当务之急。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和政府来说,除了对中国城市表现出来的飞速变化极端羡慕之外,如何与中国共同学习、修正、发展真正的经济社会发展理论,并和中国合作,活学活用在他们自己的经济发展上,拒绝西方提出来却被事实证明是发展毒药的“华盛顿共识”,当是观赏奥运会的第一感叹。而对于经济逐渐衰落的西方大国来说,看到中国的欣欣向荣和生机勃勃,却充满了嫉妒和愤慨之心,以至于图谋利用奥运会作为人质,搞烂中国的名声和形象,以此来达到要挟和勒索中国的目的。这其实是其在奥运会前的一系列针对动作的第一要点。西方人打的是普世价值:(美式)民主自由人权的旗号,出的是“负责的利益共享者”的请帖,要的是中国用其日益增长的大国影响力,为西方的全球经济和战略利益服务。
早在2001年国际奥委会授予北京奥运会主办权时,西方就开始对这个事件进行计划。②中国似乎被逼上一个两难选择。要么向西方威胁让步,在许多中国的核心利益上让步,以保证奥运会顺利进行,要么坚持自己的国家利益,承受西方毫无道理的挖苦和攻击。
可以想象的是,世人将看到两个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以自身巨大的政治、经济、外交和文化影响力,开始了一场旷世的较量,而这场较量,将会对今后近百年的世界发展,带来深远和长久的影响。
二
我们可以回过头去看一看上一次国际秩序的大洗牌。
那便是发生在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危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强权英帝国和法帝国在与纳粹德国的苦战中,势力衰落,但仍然想保住自己在全世界的殖民地,继续保持在全球的影响力,以图重新崛起。
当时的国际情形是,美国经济独大,苏联军事强悍,世界强权两极化开始显现。世界仅有的几个大国中,德国和日本是战败国,当然没份参与联合国安理会的工作,而美国总统罗斯福和他的接任者杜鲁门,将当时的弱国中国当成大国之一的外交政策,也被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领袖斯大林强烈反对。①但以当时的世界局势,希望中国成为一个对付苏联的辅助性平衡力量,是美国的主要政策考虑。
当然,美国的用意,是以那个中华民国来制衡苏联,并同时由美国驻军压制日本,来维护美国在东亚的独霸地位。但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瞬息即变的局势超出了它的掌控。直到23年后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才有些重新达到了原来意图。而日本在这20多年里就钻了这个空子,被美国扶持起来。
……
《东方黎明》 序章:潮起之势 公元前七世纪,华夏大地,周室衰微,群雄并起。诸侯争霸,烽火连绵,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悄然拉开了帷幕。这并非简单的权力更迭,而是文明的重塑,是智慧与勇气的较量,是无数个人命运交织成的宏大史诗。 在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上,一个名为“东夷”的边陲小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国力贫弱,四面受敌,夹在强大的齐国和新兴的楚国之间,生存已是奢望,更遑论发展。然而,在这绝境之中,却孕育着一股不屈的生命力。 故事的主人公,便是东夷国的一位年轻公子,名为“季风”。他并非王室正统,却凭借过人的聪慧和对时局敏锐的洞察,在充满阴谋与杀戮的王宫中艰难求生。他目睹了父辈的挣扎与妥协,感受到了亡国灭种的威胁,也因此,他的心中,早已埋下了复兴东夷的种子。 然而,季风深知,仅凭一人之力,难以撼动时代的洪流。他需要智慧,需要策略,更需要同盟。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唯有“合纵”——联合弱小,共同对抗强权,才能找到一线生机。但“连横”——以退为进,巧妙周旋,又是在必要时刻,避免被吞噬的生存之道。 《东方黎明》的故事,便从季风在东夷国风雨飘摇之际,如何运用他所学的兵法、谋略,以及对人性的深刻理解,一步步将东夷从灭亡的边缘拉回,并最终走向强盛的历程。这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崛起,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展现了那个时代所有可能存在的辉煌与黑暗,所有值得我们去探索和铭记的智慧与精神。 第一章:风雨飘摇的东夷 东夷,一个位于黄海之滨的古老国度,名字如同其地理位置一般,带着一丝飘渺与孤寂。在周朝的封建体系中,东夷始终扮演着边缘的角色。国家虽有一定历史,却缺乏强大的军事实力和雄厚的经济基础。长久以来,它都如同风雨中摇曳的孤舟,随时可能被巨浪吞噬。 此时的东夷,正经历着一场严重的内部危机。国君年迈,精力不济,而太子年幼,难以服众。朝堂之上,以大司马“韩烈”为首的保守派,固守着祖辈的荣光,对一切改革都嗤之以鼻,他们坚信“祖制不可违”,却看不见潜藏的危机。而以大司徒“萧炎”为首的改革派,则看到了东夷的衰落,他们主张学习中原强国的先进经验,推行变法,但却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和足够的影响力。 季风,作为一位旁观者,却比任何人都更清楚东夷的处境。他的母亲是前国君的庶女,因此他虽有贵族身份,却地位尴尬。这种疏离感,反而让他能够以更加客观的视角审视朝堂的种种纷争。他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才智,对兵法、历史、哲学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国君的允许下,他常常在皇家书阁中钻研古籍,也偷偷旁听朝堂之上关于国家大事的讨论。 他看到了韩烈的固步自封,看到了萧炎的空有抱负。他也看到了齐国那如狼似虎的扩张野心,看到了楚国日益壮大的军事力量。他明白,如果东夷再这样下去,迟早会被任何一个强大的邻国吞并。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季风救下了被政敌陷害,差点被处死的萧炎。这次事件,让萧炎看到了季风身上隐藏的智慧和胆识,也让季风有机会向萧炎表达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大司徒,齐侯虎视眈眈,楚国势不可挡,我东夷,何以为继?”季风在为萧炎疗伤时,低声问道。 萧炎看着眼前这个虽然年轻,却眼神深邃的少年,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触动。“季风公子,你年纪虽轻,却胸怀大志。我知你的忧虑,我亦知东夷之困。然,朝堂之上,群臣党争,国君优柔寡断,变法之路,道阻且长。” “道阻且长,却非无路可走。”季风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大司徒,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力一搏。我以为,我东夷最需要的,并非闭门造车,而是审时度势,借势而为。” “借势而为?”萧炎若有所思,“愿闻其详。” “邻国之强,亦可为我所用。齐楚相争,我东夷,可否寻一方联盟,共御强敌?纵然不能匹敌,亦可保一时之安。”季风缓缓道出他心中的初步想法。 这是“合纵”思想的萌芽。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合纵并非易事,但季风却看到了其中的可能性。他开始更深入地思考,如何在这种复杂的国际关系中,为东夷争取生存的空间。 第二章:智斗韩烈,初探盟约 季风与萧炎的交流,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涟漪。萧炎开始认真考虑季风的建议,而季风也趁此机会,开始在朝堂上,用更加委婉却有力的言辞,阐述自己的观点。 韩烈对季风的出现,以及他与萧炎的亲近,充满了警惕。他认为季风一个庶出公子,根本不应该参与国家大事,更不能支持萧炎那些“离经叛道”的想法。 “季风公子,你小小年纪,不好好在府中研读圣贤之书,却整日与萧炎这些不安分的人厮混,难道你也要学他们,扰乱朝纲吗?”一次朝会结束后,韩烈拦住季风,阴阳怪气地说道。 季风微微拱手,神色平静:“大司马,读书人之本,在于经世致用。今日东夷危难,我辈岂能坐视不理?我所言所行,皆是为东夷社稷,并非为一己之私。” “为东夷?哼!我看你是想借机出风头,博取国君的青睐吧!”韩烈冷笑道,“东夷之强大,在于遵循祖宗法度,在于抵御外敌,而不是什么所谓‘合纵连横’。那些小国联盟,不过是乌合之众,遇强敌,一触即溃!” “大司马,祖宗之法,亦有其适用之时。”季风不卑不亢,“今日之天下,已非往日。齐国兵强马壮,楚国虎视眈眈,我东夷,若孤军奋战,岂非自寻死路?正如那树木,单独立于风雨中,易被折断,然若枝叶相连,则能抵御强风。” “你这是强词夺理!”韩烈拂袖而去。 然而,季风的话,却在一些年轻的官员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也感受到了东夷的危机,也对韩烈的保守思想产生了怀疑。 在萧炎的支持下,季风开始积极地与一些与东夷有传统交情的国家进行接触。他深知,直接提出“合纵”,对方可能会觉得是弱国之举,因此他选择从“互通有无”、“共同防御”等角度切入。 他首先拜访了鲁国,鲁国虽然国力不比齐楚,但文化底蕴深厚,且与东夷素来友好。季风向鲁君陈述了齐国扩张的野心,以及如果东夷被齐国吞并,鲁国将面临的直接威胁。他提出了一个“互保协议”,即双方在遇到外部军事侵略时,互相支援。鲁君虽然有所犹豫,但季风的言辞恳切,且分析了齐国扩张的必然性,最终还是同意了。 接着,季风又接触了卫国。卫国地处中原,战略位置重要,但同样面临着被强国蚕食的危险。季风通过分析卫国与齐国、晋国之间的复杂关系,提出了一个“情报共享”的方案,即双方互通关于周边国家军事动态的情报,以便及时应对。卫君觉得此举对自身有利,便也同意了。 这些初步的合作,虽然还称不上真正的“合纵”,但却为东夷打开了局面,也让季风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他学会了如何与不同国家、不同性格的君主打交道,如何根据对方的利益和顾虑,来制定自己的策略。 第三章:齐国的试探与东夷的抉择 季风的这些举动,并没有逃过齐国的眼睛。齐国国君“齐桓公”,以其雄才大略,成为了当之无愧的霸主。他敏锐地察觉到,东夷这个曾经不起眼的弹丸小国,似乎有了新的动向。 齐国派遣了一位使者,名为“管仲”。这位使者并非等闲之辈,他身负齐桓公的旨意,前来东夷“访问”。 季风知道,这既是机会,也是挑战。他需要借此机会,向齐国展示东夷的价值,但更重要的是,要抵挡住齐国试图将东夷纳入其势力范围的企图。 齐国使者管仲,带来了齐桓公的“善意”。他表示,齐国愿意援助东夷,帮助其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但条件是,东夷需要向齐国称臣,并接受齐国的军事顾问。 这分明是要将东夷变为齐国的附庸! 朝堂之上,再次陷入了激烈的争论。韩烈认为,这是东夷接受强国庇护的绝佳机会,只要能得到齐国的支持,东夷就能安稳度日。而萧炎则认为,称臣便是亡国,东夷将失去自主权,最终只会沦为齐国的棋子。 季风在听取了管仲的条件后,并没有立刻表态。他知道,硬碰硬,东夷绝无胜算。他需要运用“连横”的智慧,来应对齐国的压力。 他私下里找到了管仲,表达了对齐国善意的感谢,但同时也委婉地拒绝了称臣的要求。 “管仲先生,东夷虽小,却也有自己的尊严。我们感激齐国的友谊,但我们更希望,能保持自身的独立。我们并非不愿与齐国亲近,只是,我们更希望,能成为齐国的朋友,而不是臣属。”季风说道。 管仲看着季风,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但脸上却依旧严肃:“季风公子,你可知,如今的天下,弱肉强食,不依附强者,只会灭亡。齐国为您提供的,是生存之道。” “管仲先生,您所言极是。”季风坦然承认,“但生存之道,亦有多种。齐国强大,我东夷自愧不如。然而,我东夷虽弱,亦有一隅之长,可为齐国提供所需。譬如,我东夷濒临大海,可为齐国提供海产,我东夷民风剽悍,可为齐国提供兵源,若齐国需要,我东夷亦可出兵,助齐国抵御其他强敌。” 季风的这番话,让管仲陷入了沉思。他本以为季风会是一个容易被摆布的少年,没想到,他却有着如此清晰的头脑和高明的策略。季风提出的“互惠互利”的条件,正是齐国所需要的。齐国虽然强大,但其疆域有限,人口也并非取之不尽。如果能通过与东夷的合作,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兵源,岂不比直接吞并一个不服从的附庸更好? “你所谓的‘互惠互利’,具体如何操作?”管仲问道。 季风开始详细地阐述他的计划。他提出了一个“贸易协定”,即东夷向齐国出口优质海盐和渔获,并提供一部分精壮的劳动力,以换取齐国的粮食和技术援助。同时,他也提出,在齐国遭受侵略时,东夷可派兵支援,但并非以臣属身份,而是以盟友身份。 管仲与季风的对话,可以说是“合纵”与“连横”思想的第一次碰撞,也是季风以弱胜强的典范。他没有选择直接对抗,而是找到了一个让对方能够接受的折衷方案,既避免了东夷的灭亡,也为东夷争取到了宝贵的发展机会。 最终,管仲带着季风提出的方案,返回齐国。齐桓公在权衡利弊之后,接受了季风的提议。东夷虽然在一些方面对齐国做出了让步,但却成功地避免了称臣,保住了国家的独立。 第四章:发展经济,图谋复兴 与齐国的“贸易协定”,让东夷在短暂的时间内获得了喘息之机,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季风被任命为“贸易总管”,他将自己丰富的知识和超凡的执行力,投入到了国家经济的建设中。 他首先着手整顿了东夷的海上贸易。他鼓励渔民扩大捕捞范围,改进捕捞工具,并大力发展制盐业,将东夷的海盐通过与齐国的贸易,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原。同时,他也引进了齐国的先进农业技术,改善了东夷的耕作方式,提高了粮食产量。 在军事上,季风并没有放松警惕。他深知,经济的发展,终究是为了军事的强大。他积极向齐国学习军事训练的方法,并要求东夷的士兵,在完成本国任务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到与齐国的联合军事演习中,从中学习作战经验。 然而,季风也明白,东夷的军事力量,与齐国、楚国相比,依然相差甚远。因此,他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南方,试图与那些同样受到齐楚压迫的国家建立联系。 他开始研究“合纵”的更深层含义。合纵并非仅仅是简单的联合,而是需要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目标,以及精密的协调。他开始通过派遣使者,收集其他国家的信息,了解他们的政治格局、经济状况以及与齐楚的关系。 他发现,位于南方的越国,虽然地理位置偏远,但却拥有独立的文化和强大的海军。越国一直以来都对齐国的扩张野心保持警惕,但由于地理阻隔,难以与中原国家建立有效的联系。 季风看到了机会。他相信,如果能够与越国结盟,将可以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对齐国形成巨大的牵制。 然而,越国与东夷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和历史隔阂。同时,越国君主“勾践”,以其刚愎自用而闻名。如何说服勾践,让他相信与东夷结盟的好处,将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第五章:东方黎明,新纪元 季风的故事,还在继续。他将面临更多的挑战,更多的阴谋,以及更复杂的国际局势。但他始终坚信,智慧和勇气,可以创造奇迹。 《东方黎明》不仅仅讲述了一个小国崛起的传奇,它更是在描绘一个充满变数和可能性的时代。它让我们看到了,在那个弱肉强食的世界里,一个弱小国家,如何通过自身的智慧和努力,在夹缝中求生存,并最终走向强盛。 季风的故事,也让我们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国际格局的变幻,如何运用智慧,维护国家的利益,实现民族的复兴。 这片古老的土地,正迎来属于它的东方黎明。而季风,正是这黎明中,最耀眼的一颗星。他的故事,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东夷儿女,去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东方黎明》所呈现的,是那个时代所有可能存在的宏大叙事,是无数个个体命运交织而成的壮丽画卷。它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感受那份属于华夏文明的深邃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