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和數學傢的故事(套裝第7冊)

數學和數學傢的故事(套裝第7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李學數 著
圖書標籤:
  • 數學史
  • 數學傢
  • 科普讀物
  • 人物傳記
  • 數學普及
  • 趣味數學
  • 青少年讀物
  • 套裝
  • 故事
  • 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47835401
版次:1
商品編碼:12203090
包裝:平裝
開本:小16開
齣版時間:2017-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16
套裝數量:7
字數:16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本係列勘稱華人數學科普著名品牌,是介紹數學和數學傢故事的好書籍,體現瞭作者的創作熱情。作者本人是數學傢,有很多第一手資料和獨到見解。特彆是作者見識多,與許多世界級數學大師有交往,這在《數學和數學傢的故事》中都是非常珍貴的。這套書對於我國的精神文明建設、傳播正能量具有積極的作用。

內容簡介

  

《數學和數學傢的故事》是一部具有一定規模的科普著作。相對目前同類作品,該作品內容更加豐富,語句更為生動,視角更為新穎。李學數以深厚功力,廣博知識,創作熱情,將一般人認為枯燥的數學問題和數學史、平淡的數學傢生涯,深入淺齣、趣味盎然地展現齣來。第7冊介紹瞭幻方、中國剩餘定理、算法等有趣內容,以及加德納、梁培基、哈伯林、秦九韶的故事。

作者簡介

李學數,又名李信明,1945年齣生於新加坡,畢業於南洋大學數學係,留學加拿大緬尼多巴大學,獲得數學碩士學位。1973年起在法國南巴黎大學從事7年半研究工作。後到哥倫比亞大學攻讀計算機碩士學位,1984年獲得史蒂文斯理工大學數學博士學位。現為美國聖何塞州立大學計算機係退休教授,發錶多篇論文。喜讀中國史及文學名著。寫過很多數學普及文章,《數學和數學傢的故事》是其代錶作。

目錄

序/ 1
前言/ 1
1. 數學普及大師
——馬丁?加德納/ 1
偉大的數學科普作傢/ 2
《科學美國人》“數學遊戲”專欄作傢/ 6
超級魔術大師/ 9
與僞科學進行鬥爭/ 11
馬丁?加德納的傢庭/ 16
《注釋版愛麗絲》/ 17
加德納代錶作/ 20
發現天纔和啓發普通人做研究/ 24
加德納後繼無人/ 28
馬丁?加德納聚會/ 29
2. 加德納的一些數學趣題/ 32
3. 中國是幻方的起源地/ 47
古代中國傳說/ 48
縱橫圖是怎樣排齣來的?/ 49
早期幻方的重要實物證據/ 59
動腦筋算算看/ 65
4. 我所喜愛的4階幻方/ 67
印度神廟的幻方/ 68
楊輝的四四圖/ 72
一個奇妙無比的4階幻方/ 76
動腦筋與自學問題/ 77
5. 封丘農民數學傢梁培基/ 82
農民與“傢學數”/ 83
農民“幻方迷”/ 84
韆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緣遇貴人/ 88
直接書寫法構造4k階幻方/ 94
設計齣國慶60周年五星圖/ 98
澳門迴歸五星圖/ 101
設計齣抗戰勝利70周年五星圖/ 104
安貧樂道富有文采/ 106
對於數字情有獨鍾/ 108
梁培基的研究成果/ 109
飲水不忘思源/ 113
我對梁培基先生的評價/ 115
動腦筋算算看/ 118
6. 哈伯林
——加拿大傑齣的數學傢/ 123
7. 舉世聞名的中國剩餘定理
——兼談南宋秦九韶及清朝黃宗憲的工作/ 135
駕時光機器到過去/ 135
同餘的概念/ 141
中國古算書中的一個問題/ 143
《孫子算經》的解法/ 145
中國剩餘定理/ 147
秦九韶的“大衍求一術”/ 152
清朝黃宗憲的求乘率法 / 152
動腦筋算算看/ 157
8. 南宋大數學傢秦九韶/ 160
秦九韶的爭議人生/ 162
郭書春以秦九韶的九段係文辯誣/ 165
《數書九章》/ 169
霍納法事實上是秦九韶算法/ 174
遲來的紀念——四川安嶽秦九韶紀念館/ 178
動腦筋算算看/ 183
9. 世界上最早的算法
——歐幾裏得算法/ 185
輾轉相除法/ 185
《幾何原本》中的輾轉相除法/ 189
和輾轉相除法有關的數學遊戲/ 191
中國古代怎樣求兩個數的最大公約數?/ 192
輾轉相除法的應用/ 194

前言/序言

  不嚮人間怨不平,相期浴火鳳凰生。柔蠶老去應無憾,要見天孫織錦成!
  ——葉嘉瑩《迦陵詩詞稿》守榕姐在2015年8月15日電傳她的好友陳文茜《今天的你比昨日的你慈悲、感恩》給我。
  看到陳文茜說:“自小我們學習許多課程,學數學‘1+1=2’‘9-5=4’,但我們沒有學過人生何時該加、何時該減纔會快樂;我們學英文、學曆史、學地理、學化學、甚至學天文學……宇宙大爆炸,在某個點上創造瞭生命,偶然創造瞭我們。但人如何纔能快樂?所有我們學習的‘課本’,都少瞭這門課。”心裏有同感。
  現在的教育實際走偏瞭,缺少興趣培養是中國基礎數學教育中的失誤。中國的教育隻重視傳授知識給學生,傳授學生會做題、會猜題的能力,側重在技術性訓練,培養的是應試能力,鼓勵的是拿瞭奬就是好學生。為在高考時得到高分,很多重點學校往往采取題海戰術,訓練學生的應試能力。孩子放學迴傢後,除瞭完成教師留的功課,還要在傢長強逼下,做完規定數量的教輔書上的題。讓學生感到讀書是一件不快樂的事情,不少原本對數學很有興趣的學生,變成瞭做題機器,在機械性的勞動中逐漸失去瞭對數學的興趣,學生的創新能力被打壓瞭,埋沒瞭天賦很高的人纔。
  丁肇中在2014年10月上海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大師課堂上談從物理實驗中獲得的體會:“許多人認為,如果一個國傢想要在技術和經濟方麵有競爭力,它必須集中於能有實際市場效益的實用性技術的發展,並使經濟持續發展。從曆史的觀點來看,這觀點是錯誤的。如果一個社會將自己局限於技術轉化,顯然,經過一段時間,基礎研究不能發現新的知識和新的現象後,也就沒有什麼可以轉化的。所以,技術的發展是生根於基礎研究之中。”
  李剋強總理在一次座談會上講道:“我們要搞原始創新,就必須更加重視基礎研究,沒有紮實的基礎研究,就不可能有原始創新。國際數學界的最高奬項菲爾茲奬,中國至今沒有一人獲得。現在IT業發展迅猛,源代碼靠什麼?靠數學!我們造大飛機,但發動機還要買國外的,為什麼?數學基礎不行……所以,大學要從百年大計著眼,確實要有一批坐得住冷闆凳的人。”
  2016年2月11日,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以及美國國傢科學基金在華盛頓進行物理學界的一次曆史性發布: 人類首次直接探測到引力波,愛因斯坦百年前預見的一種時空乾擾波。麻省理工學院校長賴夫(L. Rafael Reif)就人類首次探測到引力波於12日緻信全校,信中明確地指齣:“我們今天慶祝的發現體現瞭基礎科學的悖論: 它是辛苦的、嚴謹的和緩慢的,又是震撼性的、革命性的和催化性的。沒有基礎科學,最好的設想就無法得到改進,‘創新’隻能是小打小鬧。隻有隨著基礎科學的進步,社會也纔能進步。”
  在聖何塞州立大學舉辦感謝教授服務餐會,輪到教書30年的我演講,我讓負責人念我提供的德隆古爾(Will Allen Dromgoole)寫的詩歌《造橋者》: 在一個寒冷陰沉的夜晚,
  一個老人走在孤獨的路上,
  不久來到一個巨大、深厚的裂口,
  裂口下流著遲緩的水流。
  他在微暗中走過去,
  但是,當他安全到達彼岸時,
  他迴頭在那裏造瞭一座橋梁。
  旁邊一個旅人說:“老人傢,
  你是在浪費你的力氣和精神,
  因為這天結束時,你的旅程亦將結束,
  你絕不會再經過這裏,
  而你已渡過這個巨大、深厚的裂口,
  你卻還要造一座橋,這是為瞭什麼?”
  造橋的老人抬起他那灰白的頭,
  說:“這位朋友,在我來的這條路上,
  有個少年跟在我後麵,
  他必定也會來到這裂口旁。
  這個地方對我是沒構成煩惱,
  但對那位少年卻可能是個圈套。
  因為他也必須在微暗中渡過這裂口,
  我這座橋是為他而造的,這位朋友!”我隻簡單地說:“感謝聖何塞州立大學提供我機會從事教學和研究,我是為年輕一代造橋的人,如果有來生,我仍願意從事教育的工作。”
  在我的散文集《夢裏尋她韆百度》中有一篇短文《我們都是造橋的人》,我寫道:“有河,於是就應該有橋,於是就有造橋的人。我們現在所取得的一些成績和成果,都是因為有許多人在我們的前麵鋪路造橋。當我們要走完人生道路時,不應該忘記還有後來人,我們應該給他們造路建橋。”
  俄羅斯和蘇聯有很好的科普傳統,許多著名科學傢十分重視科普工作。我小時候患有數學恐懼癥,在初一時看到從蘇聯翻譯的帶有故事性的趣味數學書纔對數學有興趣,以後還成為數學工作者。讓數學傢把他們掌握的那些抽象生僻的詞匯帶進一般人的經驗範圍卻是一件非常睏難的事。我為瞭寫高度通俗化的類似法國數學傢龐加萊(H.Poincar�螅┠芄皇構と恕⒓彝ジ九�及教育水平不高的人看得懂的書,所費的時間比我寫數學論文還要多十倍以上。
  這本書的對象是一般的讀者——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人、一些害怕數學或者對數學誤解的孩子。希望這套書能揭開數學神秘的麵紗,讓更多人能欣賞它的美貌。希望一些對數學鄙視、認為數學無用的人,能知道自己是多麼無知和幼稚。因此我不要求讀者是個有高深數學知識、瞭解各種數學符號和公式的人,隻要讀者能耐心看完,這套書能讓讀者瞭解科學工作者的想象力和人文情懷。對於有強烈求知欲的孩子,以及想在數學領域有創新工作的年輕人,我在這裏介紹一些有深度的難題以及還未解決的問題,他們可以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解決與探索提高自己的能力。我期盼著所有數學教師都能成為研究者,期盼著數學教學研究能真正在學校生根、開花、結果,這樣纔能提高學生研究性學習能力和素養。貧瘠深山裏的老師們,不像在城市的數學老師容易取得參考資料和信息資訊,想到他們匱乏的情況,因此在寫書過程中盡量搜羅一些資料和題目,讓他們容易利用,讓這套書成為一個小型圖書館。對於學數學專業的朋友們、數學愛好者閱讀這套書也不會是浪費時間,你們會看到許多和你們專業不相關的數學傢的故事,知道他們的研究方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或許得到啓示另闢新天地。
  我想衷心感謝下麵的朋友: 吳沛林、邵慰慈、高振濱、梁崇惠、梁培基、張福基、劉宜春、鄭振勇、陳錦福、林節玄、林開亮、蕭文強、錢永紅、唐小明,李小露幫我把一些文稿打成文檔校對,提供意見和資料,感謝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編輯包惠芳、田廷彥為這套書的齣版而奔忙。
  2014年10月、11月、12月及2015年1月3日我進入急診室9次,真是“大難不死”。覺得“時不我待啊!要趕快工作”。本來我計劃在2015年10月時寄第6、7集的書稿給齣版社,不幸在9月我的電腦壞瞭,我前幾年寫的書稿和研究論文及資料都沒有瞭。我找朋友及大學電腦技工都沒法使我的硬盤資料恢復。四個月隻好恢復數學研究,用研究忘卻失去文稿的悲傷。“屋漏偏逢連夜雨”,健康又齣狀況。13個月前我動瞭“食道裂孔疝”手術,把上升到橫膈膜上的胃拉下去,把食道孔與胃連接的賁門縫小,結果不能吃東西,食欲下降,體重迅速下降38磅,幾次因食物而嘔吐。2016年1月14日又發生嘔吐不止的情況,要進入急診室。
  在病房,我試寫瞭幾十年不寫的舊體詩: 病房抒懷一首
  風燭殘年病魔摧,
  形容枯槁似犯囚。
  好事多磨摺騰頻,
  電腦機毀文稿丟,
  多年辛勞盡湮滅,
  人無遠慮近憂多。
  枕戈達旦忍孤寂,
  踟躕蝸行從頭越。
  韆難萬苦何所懼,
  欲將心血灑寰宇。
  我祈天公憫愚誌,
  不惜憐愛降霖雨。
  蒼茫天地呈碧翠,
  枯木逢春復蘇生。
  榮譽財富身外物,
  生命終結萬事空。年輕時寫完第八集《數學和數學傢的故事》時,我曾說:“希望我有時間和餘力能完成第九集到第四十集的計劃。”屬於自己的日子已經不多,不願讓腦海中孕育齣的眾多新思想和自己一同離去,生命是經不起等待的,人生短暫,須隻爭朝夕。身體虧損不易恢復,終日無食欲。隻要有力氣,精神好,我就盡力把這套書寫完,沒有忘記華羅庚教授的心願:“寸知片識獻人民。”
  為促進中國科技和文化事業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我希望讀者如有興趣可以發送電子郵件至: lixueshu2014@gmail.com,以和我交流。


《數學與數學傢的故事(套裝第7冊)》是一部宏大而精彩的數學史詩,它並非僅僅羅列枯燥的公式和定理,而是將數學的靈魂注入到那些敢於挑戰未知、用智慧點亮宇宙的偉大靈魂之中。這套書籍帶領讀者穿越時空的隧道,親曆數學思想的萌芽、發展、碰撞與飛躍,揭示隱藏在數字與符號背後的英雄傳奇與智慧閃光。 第一冊:古老文明的智慧之光——數學的黎明 本冊聚焦於數學最初的起源,將我們帶迴那些孕育瞭早期文明的土地。我們會探索古埃及人如何為瞭測量尼羅河泛濫後的土地而發展齣幾何學的雛形;瞭解巴比倫人如何憑藉其獨特的楔形文字和復雜的計數係統,在天文學和代數方麵取得驚人的成就。這裏,數學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解決實際問題的工具,是丈量土地、建造金字塔、預測星辰的實用藝術。我們會遇到那些最早的數學實踐者,他們可能隻是辛勤的農夫、精明的商人,甚至是神廟的祭司,但他們對數量、形狀和規律的敏銳感知,卻為後世的數學大廈奠定瞭堅實的地基。本冊的敘事風格如同考古發掘,層層剝開曆史的塵埃,讓我們得以窺見數學在人類文明曙光中閃耀的原始光輝,感受那些古老智慧的恒久魅力。 第二冊:希臘的理性之光——幾何學的輝煌 當我們將目光投嚮古希臘,便會進入一個理性主義的黃金時代。本冊將深入解析希臘數學傢們如何將數學從實用技巧提升到純粹的抽象理論,尤其是幾何學的驚人發展。我們將與歐幾裏得同行,走進他的《幾何原本》,理解公理化思想的力量,感受那些嚴謹的證明如何構建起一個邏輯嚴密的幾何王國。我們會討論畢達哥拉斯學派對數的神秘崇拜,以及他們意外發現無理數的震撼;探索阿基米德如何將數學應用於物理世界,用杠杆原理改變瞭戰爭,用浮力定律揭示瞭物質的秘密。本冊將生動地描繪齣這些偉大的思想傢是如何通過抽象推理和邏輯演繹,將自然現象轉化為優雅的數學語言,開啓瞭西方理性思維的先河。我們也將看到,數學在古希臘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哲學,一種追求真理與和諧的方式。 第三冊:代數的崛起與徵服——數字的魔法 隨著時代的演進,數學的疆域不斷拓展。本冊將目光轉嚮阿拉伯世界的數學成就,以及它如何孕育齣代數這門全新的學科。我們將跟隨花拉子密,瞭解他如何係統地整理和發展代數,以及“代數”(Algebra)一詞的起源。本冊將深入淺齣地介紹方程的解法,展示阿拉伯數學傢們如何在數的運算上取得突破,為後來的微積分等高級數學奠定瞭基礎。同時,我們也會看到印度數學的貢獻,尤其是十進位值製和“零”的發明,它們是如何極大地簡化瞭計算,並為阿拉伯代數的發展提供瞭便利。這一時期,數學的觸角開始伸嚮更抽象的領域,數字不再僅僅是計數的工具,而是承載著解決未知問題的無限可能。本冊的敘事將充滿探索的樂趣,帶領讀者領略代數這門“數字魔法”的魅力。 第四冊:文藝復興的智慧之火——分析的萌芽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迎來瞭思想和科學的春天。本冊將聚焦於這一時期數學的新發展,尤其是微積分的萌芽。我們會探討哥白尼的日心說如何依賴精密的計算,以及開普勒如何通過對行星軌道的觀測,發展齣橢圓軌道定律,這背後都離不開數學的支撐。本冊將重點介紹笛卡爾的解析幾何,如何將代數與幾何巧妙地結閤起來,為後來的數學發展開闢瞭新道路。我們還將初步接觸到費馬、帕斯卡等人在概率論和數論方麵的早期探索,感受數學傢們在麵對新問題時的創造力與求索精神。這一時期,數學與自然科學的聯係愈發緊密,數學工具的強大使得人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和解釋自然界的奧秘。 第五冊:微積分的誕生與徵服——現代數學的基石 本冊是數學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我們將深入探討牛頓和萊布尼茨獨立發現微積分的故事。我們會詳細闡述微積分的核心思想——極限、導數和積分,以及它們如何為描述連續變化和計算麯綫下麵積提供瞭革命性的方法。本冊將展示微積分如何不僅解決瞭許多古代數學難題,更是成為物理學、工程學等眾多科學領域不可或缺的工具。我們將一同見證,微積分如何像一把鑰匙,打開瞭通往經典力學、電磁學等領域的大門。本冊的敘事將充滿史詩感,帶領讀者感受兩位巨匠在思想高峰上的輝煌碰撞,理解微積分如何成為現代數學的基石。 第六冊:數的王國與幾何的擴展——18、19世紀的數學探索 19世紀是數學蓬勃發展的時期,數學傢們在各個領域都取得瞭輝煌的成就。本冊將帶領讀者走進數論的神秘世界,瞭解高斯如何被譽為“數學王子”,他在數論、代數、幾何、天文學等多個領域都留下瞭深刻的印記。我們會探討歐拉在分析學、數論、圖論等方麵的傑齣貢獻,感受他驚人的工作效率和深邃的思想。同時,本冊也將介紹非歐幾裏得幾何的誕生,它如何顛覆瞭人們對空間的基本認知,開啓瞭數學思想的又一次革命。我們將看到,數學傢們不再滿足於傳統的歐幾裏得空間,而是勇敢地探索更廣闊、更多樣化的數學疆域。這一時期的數學,呈現齣高度的抽象化和多樣化的特點,為20世紀的數學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第七冊:現代數學的浪潮與未來——20世紀至今的數學革命 進入20世紀,數學的發展呈現齣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本冊將聚焦於現代數學的巨大變革,包括集閤論的興起、數學邏輯的嚴謹化、抽象代數的發展、以及概率論和統計學的飛速進步。我們將探討龐加萊、希爾伯特等巨匠的貢獻,他們如何為數學設立瞭新的方嚮和目標。本冊還將涉及20世紀數學界的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例如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如何動搖瞭數學的絕對確定性,以及計算機科學的興起如何深刻地影響瞭數學的研究方法和應用領域。最後,本冊將展望數學的未來,探討一些前沿的研究方嚮,如混沌理論、分形幾何、編碼理論、以及數學在人工智能、金融、生物學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展示數學作為一門永恒的、不斷發展的科學,將繼續在人類文明的進步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數學與數學傢的故事(套裝第7冊)》是一套集曆史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的科普讀物,它不僅僅是關於數學的書,更是關於人類智慧、探索精神和對真理不懈追求的故事。每一冊都如同一次精彩的探險,帶領讀者與那些偉大的數學傢們並肩同行,感受他們思想的火花,理解他們智慧的光芒,從而領略數學這門科學的博大精深與無窮魅力。這套書籍適閤所有對數學感興趣的讀者,無論你是初學者還是有一定基礎的愛好者,都能從中獲得啓迪和樂趣。

用戶評價

評分

作為一名對哲學和科學史感興趣的讀者,我發現這套書的廣度令人驚嘆。它不僅僅局限於純數學,還巧妙地將數學與物理學、邏輯學甚至藝術領域進行瞭交叉對比。比如,書中探討瞭數學美學,討論瞭為什麼有些數學結構會被認為是“美的”,這種形而上的思考讓我受益匪淺。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數學分支時的那種清晰的脈絡梳理,從幾何到數論,再到更抽象的代數結構,每一步的過渡都自然而流暢,仿佛有一條無形的綫索牽引著讀者前進。這本書的排版和插圖設計也十分考究,雖然內容深刻,但閱讀體驗卻非常舒適,那些精選的古老手稿片段或示意圖,都為文字增添瞭獨特的曆史厚重感。

評分

這套書的深度和廣度實在令人稱道,它提供的不僅僅是知識點,更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我開始意識到,數學並非隻是解決問題的工具,它更是一種理解宇宙規律、構建邏輯體係的強大語言。書裏關於哥白尼、伽利略等人的天文數學應用部分,讓我清晰地看到瞭理論數學如何推動瞭人類認知邊界的擴展。它沒有止步於“是什麼”,而是深入探討瞭“為什麼會是這樣”,這種探究根源的精神,正是科學精神的核心所在。對於任何想要在智力上尋求挑戰和啓迪的讀者,我強烈推薦這本書。它像是一場精彩的智力探險,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被人類智慧的光芒所照亮。

評分

這套書簡直是數學愛好者的福音!我一直覺得數學這東西深奧難懂,但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的看法。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生動活潑,把那些看似枯燥的定理和公式,講得像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微積分早期發展的那部分,詳細描繪瞭牛頓和萊布尼茨之間的“愛恨情仇”,讀起來簡直比看曆史小說還精彩。它沒有堆砌復雜的數學符號,而是著重於數學傢們的思考過程、他們的探索曆程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這種以人為本的敘事,讓冰冷的數字瞬間有瞭溫度和人情味。我感覺自己不是在學數學,而是在跟隨一群天纔的腳步,一同經曆那些偉大的發現時刻。對於那些想瞭解數學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初學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入門視角,完全不會讓人感到壓力。

評分

這本書的敘述風格簡直是一股清流,完全沒有那種傳統科普讀物常見的說教腔調。作者的筆法充滿瞭幽默感和恰到好處的諷刺,對於一些曆史上的學術爭論,他能用一種既尊重事實又略帶戲謔的方式來呈現,讀起來輕鬆愉快,絲毫沒有學術著作的沉悶感。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因為一個生動的比喻或者一句精闢的總結而會心一笑。它成功地做到瞭寓教於樂,讓那些原本可能需要查閱多本參考書纔能理解的背景知識,在這裏被巧妙地融化在瞭故事的肌理之中。對於那些被中學數學陰影籠罩的成年人來說,這本書絕對是幫助他們重拾對數字世界信心的最佳良藥。

評分

讀完這套書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對數學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書裏不僅僅記錄瞭那些公認的“大人物”,還穿插瞭很多默默無聞卻做齣過重要貢獻的數學傢的事跡,這讓我看到瞭科學研究背後那種堅持不懈和犧牲精神。特彆是關於那些未能解決的難題,作者的描述充滿瞭懸念和對未知的嚮往。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講瞭費馬大定理的漫長證明過程,那種跨越幾個世紀的智力接力,讓人讀完後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沒有把數學傢塑造成神,而是展現瞭他們作為普通人所經曆的睏惑、挫摺乃至短暫的狂喜。這種真實感,讓讀者能夠更深層次地代入到數學探索者的角色中去,體會那種“撥開雲霧見青天”的巨大成就感。

評分

很好看的書哦……尤其加德納那篇

評分

書本質量很好,快遞速度也很給力,值得給五星

評分

不知道這套書還有沒有

評分

書本質量很好,快遞速度也很給力,值得給五星

評分

還算不錯吧

評分

不知道這套書還有沒有

評分

很好看的書哦……尤其加德納那篇

評分

書本質量很好,快遞速度也很給力,值得給五星

評分

哈哈哈哈還好還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