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看视频·轻松学技术丛书:黄瓜高效栽培与病虫害防治彩色图谱

扫码看视频·轻松学技术丛书:黄瓜高效栽培与病虫害防治彩色图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 编
图书标签:
  • 黄瓜栽培
  • 蔬菜种植
  • 病虫害防治
  • 农业技术
  • 彩色图谱
  • 高效农业
  • 实用农业
  • 园艺
  • 种植技术
  • 农业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ISBN:978710923378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0459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扫码看视频轻松学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6
字数:2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扫码看视频·轻松学技术丛书:黄瓜高效栽培与病虫害防治彩色图谱》总结了黄瓜栽培的先进管理经验,主要包括:生物学特征、如何选用品种、新优品种、主要设施类型及建造、高效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书中精选了海量田间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高清彩色照片,文字部分通俗易懂。除此以外,书中对关键技术环节配备了微视频,通过微信扫一扫二维码即可观看。

内页插图

目录

出版说明
一、生物学特性
(一)主要器官
(二)生长发育周期
1.发芽期
2.幼苗期
3.抽蔓期
4.结瓜期
(三)对生态条件的要求
1.温度
2.水分
3.光照
4.土壤

二、如何选用品种
1.栽培条件
2.符合消费者食用习惯
3.选择有品质保障的种子
4.少量试种

三、新优品种
1.中农18
2.中农31
3.中农32
4.中农50
5.中农116
6.津冬科润99
7.津优308
8.津优315
9.津优401
10.津优406
11.津优408
12.津优409
13.博杰616
14.密基特
15.博美8号
16.博新5号
17.济优14
18.济优16
19.京研迷你4号
20.京研迷你5号
21.金童、玉女
22.绿岛3号

四、主要设施类型及建造
(一)简易保护设施
(二)塑料薄膜棚
1.小型塑料薄膜拱棚
2.中型塑料薄膜棚
3.大型塑料薄膜棚
(三)日光温室
1.土墙竹木结构日光温室
2.土墙钢筋拱架日光温室
3.其他主要推广类型

五、高效栽培技术
(一)日光温室栽培
1.日光温室冬舂茬黄瓜栽培
2.日光温室秋冬茬黄瓜栽培
3.日光温室舂茬黄瓜栽培
(二)塑料大棚黄瓜栽培
1.春季早熟栽培
2.秋延后栽培
(三)露地栽培
1.春露地栽培技术
2.夏秋季露地栽培

六、病虫害防治
(一)病害
黄瓜猝倒病
黄瓜立枯病
黄瓜霜霉病
黄瓜白粉病
黄瓜灰霉病
黄瓜红粉病
黄瓜黑星病
黄瓜褐斑病
黄瓜炭疽病
黄瓜疫病
黄瓜枯萎病
黄瓜蔓枯病
黄瓜菌核病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
黄瓜病毒病
黄瓜根结线虫病
(二)虫害
温室白粉虱
烟粉虱
瓜蚜
黄足黄守瓜
黄蓟马
叶螨
瓜实蝇
瓜绢螟
瓜褐蝽
红脊长蝽
(三)常见生理病害
沤根
花打顶
化瓜
畸形瓜
有害气体危害
焦边叶
叶烧症
缺素症
药害

附录1 蔬菜病虫害防治安全用药表

附录2 我国禁用和限用农药名录
(一)禁止使用的农药
(二)限制使用的农药

附录3 安全合理施用农药
1.科学选择农药
2.仔细阅读农药标签
3.把握好用药时期
4.掌握常见农药使用方法
5.合理混用,交替用药
6.田问施药,注意防护
7.剩余农药和农药包装物合理处置

附录4 农药的配制
1.药剂浓度表示法
2.农药的稀释计算
播种希望,收获丰盈:绿色农耕的智慧与实践 在广袤的田野上,每一粒种子都蕴含着生命的奇迹,每一次耕耘都寄托着丰收的期盼。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作物,而是以宏观的视角,深入探讨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与实践路径。它是一部献给所有热爱土地、投身农耕的耕耘者们的智慧之书,旨在点亮绿色农耕的未来,提升耕作效益,守护生态家园。 一、 现代农耕的脉络:绿色、科技与可持续 现代农业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席卷全球,而“绿色”与“可持续”无疑是这股浪潮中最耀眼的两颗明珠。本书首先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脉络,回溯农耕文明的演进,深刻理解传统农耕的精髓与局限。随后,我们将目光聚焦于当下,剖析现代农业面临的挑战:日益严峻的环境压力、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以及对高品质农产品的渴望。 在此背景下,“绿色农耕”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涵盖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保障食品安全等多个维度的系统性工程。本书将详细阐述绿色农耕的核心原则,例如: 有机种植与生态平衡: 强调减少或杜绝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转而依赖有机物料、生物防治等生态友好型技术,构建良性的农田生态系统,促进土壤肥力提升,增强作物自身抵抗力。 资源高效利用: 深入探讨节水灌溉、精准施肥、秸秆还田、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技术,最大程度地减少对水、肥、能源等资源的消耗,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保护: 阐释农田生态系统中多样性物种的重要性,包括益虫、天敌、传粉昆虫以及各类微生物,它们共同构成了稳定健康的农田环境,为作物生长提供天然的保障。 食品安全与质量提升: 绿色农耕的最终目标是生产出安全、健康、营养的农产品。本书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和严格的品控,确保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最高的安全标准。 “可持续发展”则是绿色农耕的终极追求。它要求农业生产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本书将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维度,全面解读可持续农业的内涵: 经济可持续性: 探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市场对接、精深加工等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保障农民的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社会可持续性: 关注农村社区的发展,提升农民的福祉,保障食品供应的稳定性,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环境可持续性: 坚持将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努力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为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 二、 科技赋能农田:智慧农业的创新实践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现代农业领域,科技的进步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改变着农耕的面貌。本书将深入浅出地介绍一系列前沿农业技术,为读者描绘智慧农业的蓝图。 精准农业: 这一理念的核心是通过信息技术、遥感技术、GPS定位等手段,对农田进行精细化管理。我们将详细解析如何利用土壤传感器、气象监测站、无人机航拍等设备,全面掌握农田的“体征”,实现对土壤肥力、作物长势、病虫害发生情况的精准监测。在此基础上,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精准灌溉、变量施肥、病虫害精准防治,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投入,降低环境污染。 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从优良品种的选育到新型肥料的研发,生物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推动着农业的进步。本书将介绍现代育种技术,如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编辑等,如何帮助我们培育出抗病、抗逆、高产、高品质的作物品种。同时,还将探讨微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在绿色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它们能够有效改良土壤、促进作物生长、并以更环保的方式防治病虫害。 数字化与智能化管理: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正在重塑农业的生产、管理和销售模式。本书将展示如何利用智能传感器、物联网设备构建智慧农场,实现对农事活动的远程监控和自动化管理。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种植决策,预测市场趋势,以及构建高效的农产品供应链。无人农机、自动化采摘设备等前沿科技的应用,也将为读者打开全新的视野,了解未来农场的模样。 设施农业的精细化控制: 现代温室、大棚等设施农业,通过对光照、温度、湿度、CO2浓度等环境因素的精确控制,能够实现对作物生长周期的优化,提高产量和品质。本书将深入讲解温室环境控制系统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如何在不同的作物生长阶段,进行精准的环境调控,以达到最佳的生长效果。 三、 应对挑战:病虫害的科学防治与管理 病虫害是农业生产中长期存在的巨大挑战,它们不仅直接导致作物减产,更可能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本书将以科学、系统、绿色的理念,为读者提供一套全面的病虫害防治与管理方案。 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与监测: 了解病虫害的发生规律是有效防治的前提。本书将深入分析常见病虫害的生命周期、传播途径、为害特点,以及影响其发生的气候、环境因素。我们将强调早期监测的重要性,并介绍多种监测方法,包括目测、诱捕器、以及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精准监测,以便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 综合防治策略(IPM): IPM(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是一种以预防为主,多种防治手段相结合的科学防治理念。本书将系统阐述IPM的核心要素: 农业防治: 包括轮作、间作、优良品种选择、调整播期、加强田间管理等,通过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从源头上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物理防治: 介绍利用诱捕、驱赶、隔离、覆盖等物理方法,有效控制病虫害,如防虫网、黄板诱杀、性诱剂等。 生物防治: 重点介绍利用天敌(如瓢虫、草蛉、寄生蜂等)、微生物(如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来控制害虫和病原菌,这是绿色防治的基石。 化学防治: 在必要时,合理、科学地使用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并强调精准施药、对症下药,避免滥用和误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和农产品安全的影响。 病害的诊断与防治: 本书将系统介绍各类作物常见的真菌病、细菌病、病毒病等的症状、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指导读者准确诊断病害,并采取针对性的防治策略。 虫害的诊断与防治: 针对各种刺吸式口器害虫、咀嚼式口器害虫、地下害虫等,本书将详细介绍其为害特征、发生规律,并提供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 农药的科学使用与安全: 尽管倡导绿色防治,但在某些情况下,化学农药的使用仍然是必要的。本书将对农药的种类、作用机制、安全使用规定、施药技术、残留检测等进行详细讲解,帮助读者树立科学用药观念,保障农产品安全。 四、 绿色农耕的未来展望:创新、合作与共享 绿色农耕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它需要持续的创新、广泛的合作以及开放的共享。本书最后将展望绿色农耕的未来图景: 技术创新与迭代: 农业科技的发展永无止境,新的品种、新的技术、新的模式将不断涌现。本书将鼓励读者保持学习的热情,积极拥抱变革,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实践。 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绿色农耕的成功不仅在于生产端的创新,更在于整个产业链的协同。本书将探讨如何通过建立紧密的产销对接,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品牌,拓展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全产业链的共赢。 政策支持与社会认同: 政府的政策引导、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以及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共同构成了推动绿色农耕发展的强大合力。本书将呼吁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到绿色农耕的实践中来。 知识共享与人才培养: 技术的传播和经验的交流至关重要。本书旨在成为一个知识的载体,鼓励读者在实践中探索,在交流中进步。同时,也将强调培养新一代懂技术、爱土地的现代农民的重要性。 本书是一次关于绿色农耕的深度探索,它不仅仅是一本操作指南,更是一种理念的传播,一种生活方式的倡导。我们相信,通过科学的知识、创新的技术、以及不懈的努力,每一个热爱土地的耕耘者,都能播下希望的种子,收获丰盈与可持续的美好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别赞赏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的逻辑性和条理性。从整体架构来看,它仿佛经过了精密的规划,每一个章节、每一个小节的衔接都自然流畅,完全符合读者的认知习惯。作者似乎对学习的路径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知道读者最先需要建立什么样的基础认知,然后逐步引入更复杂的功能模块。这种精心设计的学习路径,使得知识点的叠加非常稳固,不会出现前后矛盾或者知识断层的情况。我自己在阅读其他类似书籍时,常常会因为内容跳跃性太大而感到困惑,但这本书始终保持着一种清晰的脉络,让你总能准确地知道自己学到了哪里,下一步将要走向何方。这种高度的结构化处理,无疑是提升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它让知识的吸收过程变得高效且有掌控感。

评分

这本书在提供解决方案时的全面性和前瞻性,真的让我感到惊喜。它不仅仅局限于解决当下最常见的问题,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在处理疑难杂症的部分,它提供的排查步骤详尽且系统化,往往能覆盖到我们自己可能忽略的细微环节,真正体现了“术业有专攻”的专业水准。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还对未来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和探讨,并相应地给出了应对策略和建议。这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技术手册范畴,它更像是一份具有前瞻性的行业观察报告。这种“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的编写理念,使得这本书的生命力得以延长,即使在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它所传授的底层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仍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风格和语言表达方式,简直可以用“润物细无声”来形容。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与读者进行有效的沟通,文字中充满了亲和力,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口吻。我感觉就像是有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老师傅,耐心地坐在我身边,用最贴近生活的例子和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传授他的宝贵经验。书中穿插的一些小故事或者案例分析,都与我们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紧密相关,读起来让人感觉非常“接地气”。它巧妙地平衡了专业性和易读性,既保证了术语使用的准确性,又避免了过度使用让人望而却步的行业黑话。这种平实而又不失深度的表达,让学习过程充满了乐趣,使得那些原本可能枯燥乏味的技术点,也变得生动起来,极大地激发了我持续深入学习的热情。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真是太讲究了,尤其是那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布局,让人眼前一亮。我记得当时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种清新、直观的视觉效果吸引住了。它不像有些技术书籍那样,堆砌着密密麻麻的文字,而是大量运用了图表和流程图,把复杂的步骤分解得清清楚楚。比如,在讲解某种设备的操作流程时,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步骤,而是用一系列色彩分明的小图标来指示每一步的动作要领,配上简短精炼的文字说明,即便是初次接触的人也能迅速掌握要领。这种注重用户体验的设计哲学,贯穿了整本书的篇幅,让人在学习过程中感到非常顺畅,丝毫没有晦涩难懂的感觉。而且,书中的字体选择和间距也处理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需要细心研读技术细节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这本书的装帧质量也相当不错,纸张厚实,即使用了一段时间,书页也没有出现明显的磨损或卷曲,可见作者和出版社在产品质量上的用心程度。

评分

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它绝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入门指南,更像是一本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构建手册。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某个技术概念时,总是能从宏观背景切入,然后逐步深入到微观的操作细节,这种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极大地帮助我构建了完整的知识框架。它没有满足于介绍“是什么”和“怎么做”,而是深入探究了背后的“为什么”,让读者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例如,在介绍一项核心技术时,书中不仅提供了标准化的操作流程,还详细分析了不同环境参数对结果可能造成的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这种对细节的精准把控和对理论支撑的严谨论述,让这本书的权威性大大提升。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这个领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停留在表面操作的层面,而是能够开始进行更具批判性的思考和创新性的实践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