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第六版)]-(第四版)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第六版)]-(第四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达 著
图书标签:
  • 金融学
  • 货币银行学
  • 教材
  • 金融
  • 银行
  • 货币
  • 经济学
  • 高等教育
  • 第六版
  • 第四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发图书网旗舰店
出版社: 人民大学
ISBN:9787300236643
商品编码:12204838239
出版时间:2070-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第六版)]-(第四版)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04-01
作者:黄达 译者: 开本: 32开
定价: 82.00 页数: 印次: 1
ISBN号:9787300236643 商品类型:图书 版次: 4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经典的金融学教材,是对当前正在采用的《货币银行学》教材的重大改造和推进。目标是在继续加强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充分反映近年来金融领域日新月异的发展、变革、演进和金融学科建设不断取得的开拓性成果,以满足提高金融教学质量的迫切要求。 本次修订在对原有部分内容进行删改与压缩的同时,新增了一些内容,并在结构上进行了适当调整。 新增内容包括:第一章第三节的“数字货币”;第二章第一节的“特里芬悖论”;第三章第二节的“利息与信用”;第五章第三节的“一行三会”、第四节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附录三的“2013年以来的金融改革”;第九章第五节的“行为金融学”;第十章的第五节“互联网金融”;第二十一章第三节的“美德两难与东亚美元本位”;第二十五章第五节的“商业银行的ROA和ROE”;第二十七章第一节的“金融化”、“货币化路径的‘倒U‘假说”以及第四节“普惠金融”;第二十八章第一节的“一般均衡信贷链模型”;第二十九章第二节的“英国的金融监管体制”等。 此外,根据内容需要,将原属第十章第四节的“DD模型”调整至第六章第六节;第十五章第二节的标题改为“经济主体行为与货币供给”,并新增“货币当局与货币供给”,与此同时,将该节有关货币政策的内容调整到第十九章第二节;第二十章的附录二“总供求均衡分析”调整到第十六章;第二十一章的附录二“马歇尔-勒纳条件与J曲线效应”调整到第十七章。这一版*大的变化是在第四篇中新增了第二十四章“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这一章的增补使得教材的微观内容得到进一步充实、整体结构也有所改善。 为了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与正文相关的内容,本次修订调整和新增了一些“附录”和“专栏”。此外,按照常规对第三版中已有的相关金融事件作了跟踪性扩展,并尽可能用2015年的统计资料更新数据,一些数据的截止日期到2016年10月。

作者简介

黄达,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金融学会名誉会长。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财经委员会委员;第二届、第三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经济学科规划小组成员;第一届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股票发行审核委员会第四届、第五届委员;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和中国财政学会、中国价格学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物资流通学会等团体的副会长。
张杰,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金融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长期致力于制度金融学以及中国金融制度与金融发展问题的研究,代表性学术成果有《天圆地方的困惑——中国货币历史文化之总考察》(1993年)、《中国金融制度的结构与变迁》(1998年)、《农户、国家与中国农贷制度:一个长期视角》(2005年)、《金融分析的制度范式:哲学观及其他》(2013年)以及《流量、储蓄与金融权利》(2016年)等。曾获教育部首届“高校青年教师奖”(1999年)、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七届“青年教师奖”(2000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2009年)、第八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12年)、首届孙冶方“金融创新奖”著作奖(2014年)、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首届“金融学杰出教师奖”(2015年)等。

目录

导论 金融学的内容、结构及演进 1
第一篇 货币、信用与金融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7
第二章 国际货币体系与汇率制度 36
第三章 信用、利息与信用形式 67
第四章 金融范畴的形成与发展 99
第二篇 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
第五章 金融中介体系 109
第六章 存款货币银行 144
第七章 中央银行 169
第八章 金融市场 188
第九章 资本市场 226
第十章 金融体系结构 242
第十一章 金融基础设施 265
第三篇 货币均衡与宏观政策
第十二章 利率的决定及作用 281
第十三章 货币需求 297
第十四章 现代货币的创造机制 318
第十五章 货币供给 344
第十六章 货币均衡与总供求 364
第十七章 开放经济的均衡 384
第十八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413
第十九章 货币政策 439
第二十章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478
第二十一章 开放条件下的政策搭配与协调 508
第四篇 金融运行的微观机制
第二十二章 利率的风险结构与期限结构 531
第二十三章 资产组合与资产定价 546
第二十四章 资本结构与公司治理 570
第二十五章 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 589
第五篇 金融发展与稳定机制
第二十六章 货币经济与实际经济 621
第二十七章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635
第二十八章 金融脆弱性与金融危机 663
第二十九章 金融监管 693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金融学分支的图书简介,完全不涉及《金融学-[货币银行学(第六版)]-(第四版)》的内容。 --- 《宏观经济政策与金融稳定: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 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宏观经济学与金融体系稳定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在当前全球经济面临高不确定性、低增长和金融脆弱性上升的背景下,理解政府和中央银行如何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以维护物价稳定和促进可持续增长,显得尤为迫切。本书不仅系统梳理了宏观经济学的经典理论框架,更着重分析了金融部门在这些框架中的核心作用,特别是在危机发生时及危机后恢复阶段的传导机制与政策响应。 全书结构清晰,从基础的经济增长模型和商业周期理论切入,逐步深入到金融摩擦、资产负债表效应以及宏观审慎监管的最新发展。我们避免了对货币银行学基础概念的冗余介绍,而是将焦点置于政策设计的优化、模型校准的挑战以及经验数据的实证检验上。 第一部分:宏观经济基础与政策环境的演变 本部分旨在为读者建立一个坚实的分析起点。我们首先回顾了索洛(Solow)模型在分析长期增长潜力方面的局限性,并详细阐述了内生增长理论,特别是知识溢出和人力资本积累如何塑造不同国家的长期经济轨迹。 随后,重点转向商业周期理论。传统的可支配收入模型(如凯恩斯模型)虽然直观,但在解释金融市场波动时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本书引入了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的基础结构,侧重于展示如何将异质性主体、不完全信息和粘性价格等要素纳入标准的新古典模型框架中,以更好地刻画实际经济波动。我们详细讨论了“真实经济周期”(RBC)理论与“新凯恩斯主义”模型的差异及其在解释政策无效性或有效性上的不同侧重。 政策环境的讨论扩展至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分析。我们运用世代交叠模型(OLG)来分析政府债务对代际公平和未来税收负担的影响,并比较了扩张性财政政策在不同经济体(如高负债率发达国家与高储蓄的新兴市场)中的相对有效性。 第二部分:金融摩擦与宏观经济冲击 金融系统在经济活动中并非透明的管道,而是具有内在脆弱性的主体。本部分的核心在于解析金融部门如何通过非线性机制放大或抑制宏观经济冲击。 我们引入了伯南克-迪亚蒙德(Bernanke-Diamond)的金融中介模型,探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健康状况如何影响其信贷供给能力,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投资决策。特别关注了“金融加速器”(Financial Accelerator)机制:当资产价值下跌时,借款人净值下降,抵押品价值缩水,导致外部融资成本上升,进而迫使企业削减投资和库存,形成负反馈循环。 此外,本书对资产市场泡沫与宏观经济稳定进行了深入的量化研究。我们使用了阿斯斯-米尔斯坦(Asse-Milstain)框架来建模投机性交易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并探讨了在出现资产价格错位(Mispricing)时,中央银行是否应采取“预防性紧缩”(Preemptive Tightening)政策,以及这种政策可能带来的成本(如抑制有效投资)。 第三部分:宏观审慎监管与政策工具箱 面对系统性风险的威胁,传统的宏观经济政策(如利率和财政支出)往往在稳定经济增长和控制金融风险之间存在权衡。本部分全面考察了宏观审慎政策(Macroprudential Policy)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我们详细分析了宏观审慎工具的分类: 1. 逆周期资本缓冲(CCyB):如何通过要求银行在繁荣期积累资本,以应对未来信贷扩张的潜在风险。 2. 贷款价值比(LTV)与债务收入比(DTI)限制:评估这些基于信贷端的限制在控制房地产泡沫和家庭杠杆过度增长方面的效果。 3. 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的监管:探讨了“大而不倒”问题下的附加资本要求和处置机制设计。 本书的关键贡献在于构建了一个包含信贷渠道和资产估值渠道的DSGE-SV(随机波动)模型,用以模拟在不同监管情景下,这些宏观审慎工具对总产出波动和金融失衡指标的影响。我们运用了面板数据回归分析,对多个国家在引入LTV限制后,其住房价格增长速度和银行贷款增速的变化进行了计量经济学检验。 第四部分:危机管理与政策协调 全球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暴露了政策制定者在应对极端事件时的挑战。本部分聚焦于危机时期的非常规政策工具和跨部门政策协调的必要性。 对于流动性危机,我们分析了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Lender of Last Resort)的机制设计,包括提供抵押品、设定贴现率,以及处理“道德风险”的平衡。 在主权债务危机的背景下,本书侧重于财政部与中央银行之间的协调困境,特别是“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潜在诱惑与长期代价。我们引入了“债务可持续性分析”(DSA)框架,用以评估在不同经济增长情景下,现有债务水平对未来政策空间构成的限制。 最后,本书探讨了国际政策协调的重要性,尤其是在资本自由流动背景下,一国的国内政策(如利率决策)如何溢出至他国,造成“传染效应”。我们对比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巴塞尔协议(Basel Accords)在建立全球金融安全网方面的努力与局限性。 目标读者: 本书面向高级经济学、金融学研究生,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的从业人员,以及对宏观经济政策与金融稳定交叉领域有深入研究兴趣的政策分析师和学者。阅读本书的前提是具备扎实的微观经济学基础和熟悉基础的宏观经济学模型。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内容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在阅读过程中,我能够感受到作者在构建整个金融知识体系时所付出的努力。从货币的本质出发,逐步深入到银行体系的运作,再到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最后延展到国际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每一个环节都衔接得非常自然。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支付体系的讨论,这对于理解现代经济的运行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早期的实物货币到现在的电子支付和数字货币,这本书似乎都给予了比较详细的阐释。此外,它对于金融风险的管理和防范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到操作风险,作者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方法。这让我对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通俗易懂,即使是对于非金融专业的读者,也能较好地理解其核心概念。它让我觉得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更是在构建一种对金融世界的认知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理论的梳理,从古典经济学到凯恩斯主义,再到货币主义的演变,清晰地展示了不同学派的观点及其演进过程。这有助于我理解货币理论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书中对金融市场结构和功能的一系列描述也相当详尽,它不仅介绍了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传统市场,还触及了外汇市场、货币市场等更具时效性的交易场所,这对于全面理解金融体系的运作至关重要。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分析货币政策时,并没有局限于宏观经济学理论,而是深入剖析了货币政策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局限性,例如信息不对称、时滞效应等。这为我提供了更现实和批判性的视角。此外,书中对国际金融机构的介绍,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以及它们在维护全球金融稳定方面的作用,也让我受益匪浅。总而言之,这本书在理论框架的构建和现实问题的分析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低饱和度的蓝色背景,配上简洁而现代的字体,一看就知道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翻开第一页,目录就清晰地罗列了各个章节的标题,从货币的起源与演变,到现代金融体系的构建,再到国际金融市场的运作,脉络十分清晰。我尤其关注了“货币政策工具”这一章节,虽然具体内容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从章节的排序和初步的概述来看,它似乎涵盖了中央银行常用的各种手段,例如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再贴现政策等等。这对于我理解宏观经济调控的微观机制非常有帮助。而且,从目录的细致程度推测,每一部分的讲解都会非常详实,不会流于表面。我个人一直对货币如何影响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很感兴趣,这本书的结构似乎能够提供一个系统性的解答。此外,它还提到了金融衍生品市场,这个部分对于很多初学者来说可能有些晦涩,但如果内容讲解得当,绝对能成为了解现代金融市场的重要入口。整体而言,这本书的编排和内容设置,给我一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感觉,期待在阅读过程中能获得更深入的知识。

评分

我一直想找到一本能系统性地介绍货币和银行体系的书,这本书的内容似乎能满足我的需求。我注意到书中详细阐述了货币的职能,比如交易媒介、价值储藏和记账单位,这对于理解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基础作用至关重要。同时,它还深入探讨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包括吸收存款、发放贷款以及中间业务等,这让我对银行如何创造货币和促进经济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关于金融监管的章节,在当前金融风险日益凸显的背景下,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监管框架及其有效性,对于把握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方向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例和数据,这使得抽象的金融概念变得更加生动和易于理解。例如,在介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时,它会分析不同政策工具如何通过利率、信贷或资产价格等渠道影响实体经济,这种深度解析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较少看到的。我对这本书的逻辑性和条理性给予高度评价,它为我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金融知识体系。

评分

作为一名对金融市场运作充满好奇的读者,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很多启示。书中关于金融机构的分类和功能介绍非常到位,从商业银行到投资银行,再到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每一种机构的业务模式和在金融体系中的定位都被清晰地描绘出来。我尤其关注了关于金融创新和金融工程的部分,这对于理解现代金融市场不断演变的动态至关重要。这本书并没有回避一些复杂的主题,例如金融危机的成因及其应对策略,它通过回顾历史上的几次重大金融危机,来分析其内在的逻辑和教训。这对于我提升风险意识,更好地理解金融市场的周期性非常有价值。而且,书中对不同国家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也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例如,它可能会讨论美联储、欧洲央行和中国人民银行在面对不同经济挑战时所采取的不同策略。这种比较分析有助于我更全面地认识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局限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