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2008年立項的國傢社科基金重點項目“觀念、視野、方法和中國戲劇史研究”(批準號:08AZW002)的最終成果,於2013年結項。緒論部分獲得廣東省人文社科優秀成果奬一等。兩年來作者又對結項成果進行瞭修訂。內容介紹及特色本書稿共5編24章,50萬字。內容包括:與場上密切結閤的戲劇文學史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視野下的中國戲劇史研究、拓展新的學術空間——戲劇的口傳心授研究、古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跨學科與比較戲劇研究。書稿視野開闊,關注新材料的發掘和利用,注重個案研究、關注田野調查,理論方法多有創新,是近年來較有分量的研究文集。
作者指齣在新的“戲劇”觀念下,應大大拓展中國戲劇史的研究範圍;力圖突破“以往僅僅把戲劇視同小說一類的敘事文體進行研究的舊模式,而是力圖將“戲劇文學與場上錶演密切結閤”起來,迴答瞭戲劇究竟是以劇本為中心還是以錶演為中心的難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視野下的中國戲劇史研究”以廣東漢劇、白字戲和西南地區流行的花燈為個案,令人信服地闡述瞭地方劇種、祭祀戲劇在戲劇史中的地位,為今後重寫戲劇史打下瞭紮實的基礎;“傳統戲麯的口傳心授研究”,旨在突破以往的文本傳承研究,開創新的研究領域,創建新的研究方法;“古劇研究及其方法”以深入的個案研究為範例,指齣新材料、新觀念在古劇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並以新的材料、新的視野和觀念研究宋元以前的古劇,得齣瞭新的結論。
康保成,1952年齣生於山東省德州市,1955年隨父母遷居河南省鄭州市。1982年畢業於河南大學中文係,獲文學碩士學位。1987年畢業於中山大學中文係,獲文學博士學位,留校工作至今。現任中山大學中文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齣版學術著作10本,發錶論文百餘篇。其中專著《中國古代戲劇形態與佛教》(東方齣版中心2004)獲得第四屆全國高校人文社科優秀成果奬二等奬;論文《什麼是戲劇?什麼是中國戲劇史?》獲得廣東省人文社科優秀成果奬一等奬。
主要社會兼職有:中國古代戲麯學會副會長,中國戲麯學會常務理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學術委員,《學術研究》、《民族藝術》、《戲劇藝術》、《中國韻文學刊》編委等。曾任教於日本九州大學文學部、颱灣中央大學中文係,並多次赴歐美和亞洲的許多國傢和地區進行學術交流。
坦率地說,這本書的閱讀門檻並不低,它並非一本麵嚮初學者的入門讀物,而更像是一部獻給已經有所積纍的研究者和深度愛好者的“案頭書”。它的句子結構常常是復雜的、嵌套的,充滿瞭精確的術語和嚴密的邏輯鏈條,要求讀者必須全神貫注地去跟隨作者的思路進行推演。然而,一旦你跨過瞭最初的適應期,那種被作者的智力密度所包裹的感覺,是其他許多輕鬆讀物無法給予的。特彆是那些關於“闡釋空間”與“曆史斷裂點”的討論,它們極富啓發性,讓你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連續性”和“傳統”這些概念的固有認知。它不是提供現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一套更銳利、更精確的提問工具,驅動我們去主動構建屬於自己的理解體係。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直觀感受是:它在努力拓寬“視野”。這種“視野”並不僅僅指地理上的覆蓋麵,更是時間維度上的拉伸和文化層麵的拓展。在涉及明清傳奇乃至近現代戲劇演變的部分,作者的筆觸顯得尤為靈動和富有遠見。它不僅僅是記錄瞭舞颱藝術的興衰更迭,更將戲劇置於社會結構變遷、市民階層崛起、以及國傢意識形態構建的宏大敘事之中進行審視。比如,對於某個區域性聲腔藝術的興起,作者能敏銳地捕捉到其背後隱藏的經濟基礎和審美趣味的轉移,這種跨學科的視野,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考據工作,煥發齣鮮活的生命力。讀完之後,你再去看任何一部傳統戲麯,都會不自覺地多一層對它社會背景的理解,視野明顯開闊瞭許多,感覺自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也加深瞭一層。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在宏大敘事與微觀考證之間找到瞭一個奇妙的平衡點。它既有對整個戲劇曆史大勢的把握,那種氣吞山河的論斷令人振奮;同時,在對某一特定劇作或某一特定戲班曆史的剖析時,又展現齣一種近乎偏執的細緻和對細節的尊重。我尤其欣賞作者處理那些模糊不清的曆史地帶時的態度——不是武斷地下結論,而是將所有的可能性以一種非常清晰的邏輯順序呈現齣來,讓讀者清楚地看到證據在哪裏,推論的薄弱環節又在哪裏。這種坦誠的學術態度,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信度。它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工匠,不僅展示瞭成品的美輪美奐,更讓你看到瞭每一塊木料是如何被精確切割、打磨和裝配起來的過程。
評分這本厚重的學術專著,初讀時便被其宏大的格局所吸引。作者似乎並非僅僅意圖梳理一部斷代的曆史脈絡,更像是在構建一套研究中國戲劇的理論框架。那種對曆史文獻的鑽研深度,讓人感覺仿佛身處一個由無數文本和文化遺跡搭建的迷宮中,而作者則手持一把精巧的鑰匙,引導我們去發現那些被傳統史觀遮蔽的角落。特彆是關於早期戲麯源流的探討,那些看似枝蔓旁雜的民間信仰、儀式活動與戲劇形式的咬閤之處,被描述得淋灕盡緻,仿佛能聽見韆年以前的鼓點和吟唱聲。它不滿足於僅僅羅列“有哪些劇目”或“誰是誰的繼承者”,而是深入探究“為什麼是這樣”以及“在那個特定的社會情境下,戲劇扮演瞭何種角色”的深層邏輯。這種探究的力度,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智力上的挑戰與快感,它要求讀者放下既有的、扁平化的理解,重新去激活對中國古典藝術生命力的感受。
評分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知識的接收,不如說是一場思維方式的重塑。它最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對“方法論”的剖析——那些隱藏在曆史敘述背後的操作邏輯。作者並未將“方法”視為僵硬的教條,而是將其置於動態的、不斷演進的學術語境中進行審視。那種將西方理論工具小心翼翼地嫁接到中國本土文化課題上的謹慎與精妙,令人嘆服。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文本闡釋範式的轉變這一塊論述,它清晰地勾勒齣不同時代學者在麵對同一批古代劇本時,如何因自身視野的拓寬而得齣截然不同的結論。這種“反思性”的寫作姿態,使得全書的論述充滿瞭自我批判的張力,避免瞭陷入任何單一學派的教條主義泥潭,讀來讓人感覺非常踏實、可靠,知道你正在麵對的是一個真正洞察瞭學術生態的行傢之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