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的科学,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
《生理心理学(第2版)/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作者凭借多年教学和科研实践的积累,在保持第1版编写特色的基础上,参考了国内外许多研究资料,系统地介绍了注意、感觉、知觉、学习和记忆、语言和思维、情绪、随意运动、摄食与饮水、性生理心理、睡眠与觉醒的生理机制以及人格的生物学基础、精神药理学方面的内容。其中,人格的生物学基础和精神药理学为新增内容。
《生理心理学(第2版)/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力求全面反映该学科的核心内容和新成果。
《生理心理学(第2版)/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可作为高等院校心理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必修课教材和研究生参考书,亦可供生理心理学爱好者阅读。
内页插图
目录
序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生理心理学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生理心理学是揭示人类自身心理活动机制的科学
二、生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三、研究生理心理学的意义
第二节 生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和技术
一、脑立体定位技术
二、脑损伤法
三、刺激法
四、电记录法
五、生物化学分析法
六、分子遗传学技术
七、脑成像技术
第三节 生理心理学的邻近学科
第四节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历史
一、古代人们对心理产生机制问题的认识
二、近代心理生理机制的研究
三、冯特对生理心理学的贡献及其以后生理心理学的发展
第二章 注意的神经过程
第一节 注意的神经解剖学基础
一、警觉网络
二、定向网络
三、执行网络
第二节 注意的生理学过程
一、注意产生的方式
二、注意的中枢过程
第三节 注意的神经生物学理论
一、形状识别中选择性注意的神经解剖模型
二、丘脑网状核闸门理论
三、神经活动过程双重模型
四、神经元活动匹配理论
第三章 感觉过程
第一节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三、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第二节 视觉过程
一、视网膜的结构特点
二、光感受器的感光换能过程
三、视锥系统与颜色视觉
四、外侧膝状体在视觉信息平行处理中的作用
五、视皮层功能构筑
第三节 听觉过程
一、声音的传递(传音)
二、耳蜗对声音的感受(感音)
三、听觉中枢和听觉的传出控制
四、声音分析
五、声源定位与双耳听觉
第四节 平衡觉、化学觉和痛觉
一、平衡觉与动觉
二、痛觉
三、化学觉
第四章 知觉生理学
第一节 视知觉恒常性
一、遗传对知觉恒常性的影响
二、刺激图形在视网膜成像的方位对知觉恒常性的影响
第二节 形状、颜色、运动信息的平行处理机制
一、视知觉对象信息平行处理系统:初级知觉通路
二、大脑皮层的高级知觉通路
三、高级视皮层对较低级视皮层的下行调节作用
四、知觉对象信息加工
第三节 知觉过程中的脑电变化
第四节 视知觉理论
一、视像形成的多步骤整合学说
二、神经元同步放电假说
三、图像识别理论
第五章 学习和记忆神经生物学
第一节 脑的学习记忆特性与学习记忆分类
一、脑的学习记忆特性
二、学习记忆的种类
第二节 学习与记忆的神经基础
一、参与学习和记忆的脑结构
二、脑内记忆系统
第三节 学习和记忆的突触机制
一、学习记忆与突触结构的可塑性
二、学习记忆与突触传递效能的可塑性
三、学习记忆过程中突触结构可塑性与突触功能可塑性的关系
第四节 学习和记忆过程的调制
一、中枢胆碱能递质与学习记忆
二、儿茶酚胺类递质与学习记忆
三、氨基酸与学习记忆
四、神经肽与学习记忆
第五节 记忆障碍
一、记忆增强
二、记忆减退
三、记忆错误
四、记忆虚构症
第六章 语言和思维的脑机制
第一节 语言活动的神经基础
一、脑内特化的语言区
二、语言活动与大脑功能一侧化
三、脑内语言系统
四、语言信息处理的神经心理模型
五、语言的认知神经机制
六、语言能力的遗传性
第二节 思维的生理机制
一、思维的解剖学基础
二、大脑左右半球的思维功能与思维互补说
三、脑的神经回路与思维的大脑回路说
四、演绎推理的心理模型理论
第三节 语言与思维障碍
一、运动性失语症
二、感觉性失语症
三、意义性失语症
四、命名性失语症
五、失算症
六、传导性失语症
七、失读症和失写症
八、混合性失语症
第七章 情绪生理学
第一节 愤怒、恐惧和快乐的机制
一、恐惧
二、愤怒和攻击
三、愉快和奖赏
第二节 情绪生理反应
一、情绪生理反应的表现
二、情绪生理反应的测定项目
三、情绪的生理反应与测谎
四、情绪生理反应与心身疾病
第三节 变态情绪和精神分裂症的生物学研究
一、变态情绪
二、精神分裂症
第八章 随意运动控制
第一节 运动形成过程与随意运动的特点
一、肌肉和运动
二、肌肉感受器对肌肉运动的调控
三、运动单位
四、运动的形成过程
五、感觉信息在运动过程中的作用
六、随意运动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的控制
一、脊髓内部“下运动神经元”对运动的控制
二、脑干和大脑皮层对运动的控制
三、小脑和基底神经节对运动功能的调节
第三节 随意运动控制模型
第四节 随意运动障碍
一、帕金森氏病
二、共济失调性震颤
……
第九章 摄食与饮水
第十章 性生理心理学
第十一章 睡眠与觉醒
第十二章 人格的生物学基础
第十三章 精神药理学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版
前言/序言
本书是在李新旺编著的《生理心理学导论》(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1992年)和《生理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基础上修订而成。本书自出版以来,被许多院校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或研究生考试用书,并被一些省市作为心理学专业或相关专业自学考试教材,已经多次重印。在此期间,神经科学尤其是脑科学研究日益深入,为理解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知识。为了更新教学内容,满足心理学专业教学需要,我开始思考本书的修订工作,并于2007年申报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设立的“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项目”,获得立项。
与第一版相比,新版的主要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增加了“人格的生物学基础”和“精神药理学”两章。
(2)对其余各章内容都进行了修订。其中,新增加的内容包括:第四章中的“大脑皮层的高级知觉通路”、“知觉对象信息加工”,第五章中的“新纹状体与习惯学习”,第六章中的“失语症机制的理论假设”和“语言的认知神经机制”,第七章中的“杏仁核与条件性恐惧”、“杏仁核与恐惧信息加工的双通路模型”、“愤怒和攻击的生物化学机制”、“愉快和奖赏”和“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测谎的原理”,第十章中的“母性亲子行为”等。
(3)考虑到学科知识的抽象性,本次修订增加了大量的图片,力求使读者通过图片等直观材料加深对心理活动脑机制的理解。
(4)加强了生理心理学原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语言方面也比以前通俗,以增强可读性。
(5)考虑不同院校的教学背景以及课时的限制,并结合本人的教学体会,本次修订对书中部分难度较大的内容以灰色底纹标记,建议这部分内容供有兴趣的学生自学。
(6)本次特邀国内长期从事生理心理学研究和教学的几位专家参与修订:
原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肖健教授修订第八章和第十章;
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苏彦捷教授修订第九章;
南京师范大学蔡厚德教授修订第六章;
首都师范大学于萍副教授修订第十一章。
我对这些专家的加盟及其为本书第二版所做的贡献表示由衷的感谢。
上述几位专家修订章节以外的内容,均由李新旺修订或编写。
本次修订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和著作,在此我们向原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本书第二版即将出版之际,衷心感谢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研究员林文娟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同时,对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首都师范大学教务处、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负责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的相关机构、科学出版社等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渴望读者对本书第二版给予教正,以便在今后的修订中进一步提高质量。我的电子信箱是pro_xwli@yahoo.com.cn。
《行为的神经基础:探索意识、认知与情感的奥秘》 这是一本致力于深入剖析人类行为最深层神经机制的著作。它并非一本简单的生理学入门指南,而是将读者带入一个动态且错综复杂的领域——探究我们思想、感受、学习、记忆乃至意识的生理学根源。本书旨在为那些对“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做?”、“我们的思维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情感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这些根本性问题感到好奇的读者提供一个清晰而全面的解答框架。 第一部分:神经系统的构建与功能 我们将从神经系统的基础结构和基本单元——神经元开始,详细阐述神经冲动的产生、传递机制,以及神经递质在信息沟通中的关键作用。这部分将带领读者了解神经元的精妙设计,包括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的功能,以及突触在化学信号传递中的关键角色。我们还会探讨不同类型的神经递质,例如乙酰胆碱、多巴胺、血清素等,以及它们在调节情绪、运动、学习和记忆等多种功能中的特异性作用。 随后,我们将把目光投向神经系统的宏观组织。本书将系统介绍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与周围神经系统(体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划分及其各自承担的重要职责。特别是对于大脑,我们将对其主要结构进行细致的梳理,从位于中心的丘脑和下丘脑,到负责高级认知功能的 the cerebral cortex(大脑皮层),再到与运动协调息息相关的 cerebellum(小脑)和 brainstem(脑干)。每一个区域的解剖学特点和核心功能都将被深入解读,帮助读者构建起大脑功能区域划分的认知地图。 第二部分:感知与运动的生理学 本部分将聚焦于我们如何接收和解读外部世界,以及我们如何与之互动。我们将详细解析感觉系统的生理学基础,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从光信号如何转化为神经冲动,到声音振动如何被感知,再到皮肤感受器如何捕捉压力和温度,每一个感觉通道的转换过程和大脑中的处理机制都将被层层剥离。本书将深入探讨视觉系统,从视网膜的光感受器细胞到视觉皮层的不同区域,揭示颜色、形状、运动等信息的处理过程。听觉系统也将被细致考察,解释声波如何被耳蜗捕获,并转化为电信号传递到听觉皮层。触觉、味觉和嗅觉的感受器、传导通路以及在大脑中的表征也将被详细阐述,帮助读者理解感官信息如何最终形成我们对世界的丰富体验。 紧接着,我们将深入研究运动系统的神经控制。从大脑皮层运动区域的指令发出,到脊髓神经元的传递,再到肌肉的收缩,我们将揭示复杂而精密的运动指令是如何被执行的。本书将介绍锥体束和锥体外系等运动通路,以及它们在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中的不同作用。此外,我们还将探讨运动学习的神经基础,例如肌记忆的形成过程,以及感觉信息如何反馈并调整运动指令,确保动作的流畅性和精确性。 第三部分:学习、记忆与认知的功能神经科学 学习和记忆是我们适应环境、积累经验、构建自我身份的核心能力。本书将深入探讨学习与记忆的生理机制,从短期记忆到长期记忆的形成过程,以及不同类型的记忆(如情景记忆、语义记忆、程序性记忆)的神经基础。我们将考察海马体在记忆形成中的关键作用,以及杏仁核与情绪记忆的关联。通过对神经可塑性的阐述,本书将揭示学习过程是如何通过改变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和数量来实现的。 认知功能,如注意力、语言、问题解决和决策,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本部分将深入分析这些高级认知过程的神经基础。我们将探讨不同大脑网络在执行这些任务时如何协同工作,例如注意力的网络如何调动资源来聚焦信息,语言网络如何支持理解和表达。本书还将审视决策过程中的大脑活动,包括风险评估、价值判断以及情绪因素对决策的影响。通过对这些复杂认知功能的剖析,读者将更深刻地理解人类思维的运作方式。 第四部分:情绪、动机与应激的神经生物学 情绪是我们体验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动机则驱使我们采取行动。本书将聚焦于情绪和动机的神经基础。我们将深入探讨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特别是杏仁核(amygdala)和海马体(hippocampus),在处理恐惧、快乐等基本情绪中的作用。多巴胺、血清素等神经递质在动机形成和奖赏回路中的关键地位也将被详细阐述。我们将分析这些化学物质如何在我们的行为中产生驱动力,以及它们与成瘾行为之间的联系。 应激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身体的应激反应是高度复杂的。本书将详细解析应激的生理学过程,包括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激活,以及应激激素(如皮质醇)对身体和大脑的影响。我们将探讨长期应激对认知功能、情绪调节以及身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危害,并简要介绍应激管理和应对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第五部分:意识、睡眠与疾病的神经科学视角 意识是人类最神秘的现象之一,也是本书试图触及的终极问题。我们将探讨当前关于意识的神经科学理论,例如整合信息理论(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或全局工作空间理论(Global Neuronal Workspace Theory),并讨论意识的产生与大脑活动的关联。虽然意识的完全解读仍是科学前沿,但本书将提供对现有研究的清晰梳理。 睡眠是维持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过程,本书将深入研究睡眠的神经机制,包括睡眠周期的不同阶段(REM和NREM睡眠),以及控制睡眠-觉醒节律的生物钟。我们将探讨睡眠在记忆巩固、能量恢复和情绪调节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本书将从神经科学的视角审视一些常见的神经和精神疾病。我们将讨论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它们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具体影响。虽然本书并非一本医学诊断指南,但它将为读者提供理解这些疾病的神经生物学背景,并认识到神经科学研究在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行为的神经基础:探索意识、认知与情感的奥秘》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清晰的逻辑结构和引人入胜的语言,带领读者一同踏上这场探索生命奥秘的精彩旅程。本书适合所有对人类身心运作原理充满好奇的读者,无论是对心理学、生物学、医学感兴趣的学生,还是希望更深入了解自我的普通大众,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启迪和丰富的知识。它将帮助你理解,我们所知的世界,我们所做的选择,我们所感受的情感,都与我们大脑中那张由亿万神经元构成的神奇网络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