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硬的磨製石器居然砍不動軟木?
為什麼桂離宮的賞月勝地“觀月颱”選用竹子作為建材?
古人曾經夏天住樹上鼕天睡洞穴?
花草也會在屋頂上盛開嗎?
防止木基梁柱腐爛的方法是什麼呢?
為什麼伊勢神宮的 “心禦柱”不伸齣地闆而是藏在地闆下麵?
為什麼日本的銀行和政府機關的建築中都有並排的石柱?
古希臘的石柱和法隆寺的木柱之間是否有“血緣關係”呢?
“校倉造”結構可以用來調節濕度嗎?
現代走廊為什麼招人嫌棄?
兼任餐廳的廚房也有不為人知的過去?
數厘米厚的榻榻米是等級的象徵嗎?
忍者文化竟和日本的地闆有莫大的淵源?
建築物隻不過是裝飾庭院的一個畫框而已嗎?
建築與庭院究竟是何關係?
想要破解這些關於日本建築的妙趣橫生的問題,藤森照信教授將在本書中以風趣幽默且簡單易懂的語言為你娓娓道來!
本書是《天下無雙的建築學入門》一書的修訂再譯版。
這本書是一本妙趣橫生的建築學入門書。書中收錄瞭築摩書房《天下無雙的建築學入門》連載與大成建築《藤森教授恍然大悟的建築入門》連載中的37篇文章。作者在書中分為兩部分介紹瞭建築學,即古代建築的技術和住宅建築的功能。藤森照信在書中以風趣且通俗易懂的語言詳細地地講述瞭日本古代建築技術,包括對石器、捆綁技術、竹子、樹上住宅、地基、柱子、草頂房屋等古代技術;第二部分則詳細的講解瞭包括住宅、建材、門戶、地闆、榻榻米、走廊、天花闆、照明、窗戶、廚房、樓梯、陽颱、圍牆、庭院等現代住宅建築的功能。
本書語言通俗易懂,內容妙趣橫生,是一本簡單易懂的建築學入門書,無論對建築學入門者還是建築師,都有啓發,非常實用。
藤森照信:日本著名建築史傢及建築傢,建築學博士,與安藤忠雄並稱“雙璧”。1946年誕生於日本長野縣,東京大學研究所工學係研究科建築學博士,現任東京大學生産技術研究所教授。主要作品有《日本的近代建築》《建築偵探的冒險(東京篇)》等。
第一篇:茅塞頓開!古代建築術 4
1 石器能用來砍伐原木嗎?(磨製石器) 5
2 魔法般的先進技術——繩(捆綁技術) 9
3 彌生時代開始使用的東西——竹子 12
4 “夏天睡在樹上”——樹屋 15
5 防止木基梁柱腐爛的方法 19
6 是柱子卻不起柱子作用的第九根柱子 23
7 依靠大樹建造齣住所 27
8 從木造神殿到石造神殿 31
9 持久耐用的木闆——切割闆 35
10 錯誤的“傳說”——校倉造 39
11 自然和人工的分界綫——茅草屋 44
12 從前,屋頂上開滿花 48
13 法國的芝棟住宅 52
第二篇:大跌眼鏡!住宅建築的技能 56
14 房子應該夏天住著涼爽 57
15 用石灰房代替病態住宅 61
16 推拉門和門分開的曆史緣由 65
17 地闆是日本建築的生命 68
18 數厘米厚的等級製度——榻榻米 72
19 穿鞋進門是個難題 76
20 現代走廊令人生厭 80
21 天花闆存在的理由 84
22 讓光照範圍更廣泛 88
23 窗戶是建築的眼睛 92
24 廚房:不銹鋼水槽占據瞭客廳的空間 96
25 兼充餐廳的廚房不為人知的過去 100
26 樓梯:水平還是垂直,這是一個問題 104
27 地闆下的空間 108
28 主張恢復漏鬥形小便器 112
29 浴室為什麼設在封閉的空間中 116
30 令人生厭的木闆套窗 120
31 陽颱- 被褥聯盟和建築師的對立 124
32 我傢需要圍牆嗎? 128
33 庭院要用彌留之際的目光來看 132
34 最初的寒癥患者是昭和天皇 136
35 貴族傢中的供暖情況 140
36 室內光景是人生大事 144
37 人們為什麼需要建築 148
後記 152
1 石器能用來砍伐原木嗎?(磨製石器)
我年少時有一個夢想,那就是用原始時期的道具和技術建造一棟那個時代的房子,這個夢想至今未變。雖然這是一本寫建築學的書,但也許會寫成繩文時代的建築學。(譯者注:繩文時代是指日本舊石器時代的後期。)這件事還請大傢諒解。彌生時代的鐵斧、鑿子、鋸子等工具齣現之前,日本列島的繩文人是如何完成砍樹、立柱、架梁等工作,從而建造房屋呢?隻有解決瞭這個問題我的夢想纔能實現。要點在於當時的木材加工工具——磨製石器。所謂工具是指,以用來追趕長毛象的打製石器(舊石器)為開端,經過繩文時代的磨製石器(新石器),最終進化為彌生時代的鐵器。這些在日本史的課堂都有講到。然而,介於不適閤伐木的打製石器和鋒利的鐵器之間的磨製石器,我們還有很多不瞭解的地方。
繩文時代的人們又能將磨製石器運用到什麼程度呢?
前幾日,走在日本木匠工具史研究最前沿的學者渡邊晶先生來訪時,我們聊到瞭值得一聽的事情。最後,我們還進行瞭用石器加工圓木的實驗,當然也製作瞭磨製石器的模型,該模型與挖掘齣的繩文時代磨製石器的材質和外形基本相同。
我嚮渡邊先生請教的第一個問題是關於製作石器的石頭材質,這也是我從小就有的疑問。意外的是,材質比我想象的柔軟。
從小學五六年級到高中,我會在村子的田地上漫步,撿土器碎片和黑曜石的箭頭,我以這樣的尋寶活動為樂。偶爾也會撿到石器,一共也就三件。第一件是長15 厘米的石斧,隻有側麵磨平瞭,其他地方的切割麵沒有打磨,看樣子沒有做完,但大體形狀還算完整。第二件是大約5 厘米的小物件,打磨得很亮,特彆是刀尖部分非常鋒利。我原以為是孩子的玩具或者禮節性裝飾品,然而隨著日本、甚至是世界的小型石器不斷齣土,我想這也許是像鑿子那樣的小型工具。第三件是高中時在考古學傢藤森榮一的指導下進行發掘活動時,偶然在田間發現的,那是一件長約25 厘米、適閤伐木的大型工具。
那個沒有做完的石斧所用石材是青石,另外兩件則用的是一種被稱為滑石的,錶麵帶有透明感的青白色石頭。我常在河邊玩石頭,所以知道青石和滑石的質地比較軟,我不明白為什麼用它們做切割工具。尤其是滑石,我覺得它毫無價值,隻是用來做裝飾品的。
高中時,我用青石做瞭一個長約七八厘米的石斧。原因是磨斧子不費勁,而且想試試石斧到底能不能伐木。我認為時間和精力都很充裕的繩文人應該會用更堅硬的石頭。順便一提,我自製的石斧還算成功,用30 分鍾砍斷瞭直徑為5 厘米的紅葉樹樹乾。不過切口處起瞭毛刺,與其說砍斷的不如說是敲打斷的,我不禁有些不安。由於有30 多年前的體驗,所以我嚮渡邊先生詢問瞭再現實驗中所用的石斧的石材。
答案是,比起堅硬的石頭,質地柔軟的石頭更好。挖掘齣來的石頭無一例外是柔軟質地的,理由是石器需要研磨。石頭與鐵不同,沒有韌性,因此刃容易磨損。即便是質地堅硬的石頭也是如此。因此,石器需要時常研磨。然而,堅硬的石器研磨起來會很費勁。因此倒不如選擇柔軟的石頭製作石器,一旦刃口磨損,也可以馬上再磨好,這樣反而更方便。原來如此!隻要比木頭的質地硬就可以砍樹,齣於提高工作效率的考量,繩文人便選擇瞭質地較軟的石頭。
宮本長二郎先生是從事古代建築復原的第一人,他與渡邊先生模仿繩文人,用質地柔軟的石頭製作斧子,並測試它的性能。以選擇柔軟的石材製作石器為宗旨,那麼如何選擇被石器砍伐的木材呢?
兩位先生效仿繩文人,選用堅硬的栗樹。用於伐樹的石器質地柔軟,木材卻堅
硬,為何要設置這樣對立的關係呢?
這樣做的原因是:石器無論如何也砍不斷柔軟的樹木。即使用石器砍伐杉樹或扁柏(譯者注:扁柏,又稱側柏、香柏,屬常綠針葉喬木。)等針葉樹木,也隻是凹進去然後彈迴來。用稻草測試刀刃是否鋒利,是因為柔軟的稻草不易切斷。石器砍不斷軟樹也是同樣的道理。
如果以栗樹等堅硬的落葉闊葉林木為對象,刀刃可以嵌入木頭將其砍斷。
宮本先生說,從石器時代的繩文遺跡齣土的建材大多為栗樹,並非針葉林木,然而從鐵器時代的彌生遺跡齣土的則是杉木、扁柏等針葉林木。因此,他們選擇栗木進行實驗。那麼,關鍵是,這個實驗要如何來做呢?
答案是“打孔”實驗。
我們已經知道磨製石器可以伐木,那麼,是否可以在圓木上打孔呢?如果可以,那麼在柱子上架梁時就可以用它打榫眼,把柱子頂部的榫頭插入榫眼將其連接;建造高架式倉庫地闆時,也可以在粗柱子上打孔,讓細梁柱穿過,還能加強房屋的水平承受力(地震或大風引起的橫嚮力)。總之,現代日本的木造建築技術的基礎很可能發源於繩文時代。
在渡邊先生和宮本先生讓學生扮演繩文人的實驗中,成功地用磨製石器打齣瞭孔。我最關心的是用瞭多長時間。如果太費時間實用性就會降低。答案是“相當於用鐵斧的時間的4 倍”。這是一個能證明實驗的妥當性的答案,與歐美的實驗考古學調查新幾內亞島原住民的結果一緻,相當於鐵斧的4 倍,說明有充分的實用價值。
我兒時的夢想嚮現實靠近瞭,不過夢想成真之時我的身體是否還健碩呢?無論如何,比起對學術的關心,我更願意自己用石斧建築房屋,這是消耗體力的事情。
我是一個對細節非常挑剔的讀者,一本好書,不光要有宏大的敘事,更要有精妙的細節。《妙趣橫生的日本建築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光影”的描繪。日本建築中對於光綫的運用,簡直是爐火純青。書中詳細介紹瞭障子、襖、格柵等不同的開窗方式,以及它們如何通過漫射、摺射等方式,將自然光引入室內,營造齣柔和、寜靜的氛圍。我突然明白瞭,為什麼很多日式房間會給人一種寜靜、祥和的感覺,原來那正是通過對光綫的精心控製來實現的。書中還提到瞭“緣側”(engawa)的設計,那個連接室內與室外的半開放空間,在不同的天氣和季節,都能帶來不同的光影體驗,既能欣賞風景,又能享受陽光,真的是一種非常生活化的設計。讀到這裏,我甚至開始想象,在夏天的午後,陽光透過木質格柵灑在榻榻米上,那該是多麼愜意的一番景象。這本書讓我對“空間”的理解,從單純的物理概念,升華到瞭一個充滿感官體驗的層麵。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我近年來閱讀體驗中的一股清流!作為一個對日本文化一直頗感興趣,但又苦於找不到一本真正能讓我深入瞭解其建築之美的入門讀物的人來說,《妙趣橫生的日本建築學》無疑是及時雨。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木造建築的詳盡闡述,從最基礎的梁柱結構,到那些看似隨意卻蘊含深意的鬥拱、榫卯,作者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的語言,拆解瞭那些高深莫測的建築術語,讓我仿佛置身於古代工匠的 workshop,親眼目睹一磚一瓦、一木一石的組閤過程。書中關於“間”的概念,更是讓我醍醐灌頂。我之前一直覺得日本建築的空間感與我們傳統的院落式結構有所不同,看完這本書,我纔明白那種“留白”的美學,那種模糊室內外界限的通透感,是如何通過精妙的“間”的設計來實現的。特彆是關於障子和襖的介紹,它們不僅僅是隔斷,更是光影的容器,是空間的呼吸器,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看似簡單的紙拉門,它們是如何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時間,為室內空間帶來韆變萬化的意境。書中的配圖也恰到好處,那些高清的細節圖,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木材的紋理、手工的痕跡,以及光綫在結構上的投射,這些都是文字難以完全傳達的視覺衝擊力。我甚至開始萌生瞭下次去日本旅行時,要專門去探訪那些被書中提及的古老建築,用自己的眼睛去感受那份穿越時空的魅力。這本書不僅教會瞭我認識建築,更教會瞭我欣賞建築背後所承載的哲學和生活態度。
評分這本書真的是一本“寶藏”!我一直以為日本的建築風格比較單一,但通過這本書,我纔發現它們是如此豐富多彩,而且每一種風格都充滿瞭故事和智慧。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材料”的探討。作者並沒有僅僅列齣常用的木材、瓦片,而是深入地講解瞭不同材料的特性,以及它們是如何影響建築的整體風格和功能。比如,不同種類木材的紋理、強度,以及它們在不同氣候下的錶現,都對建築的設計産生瞭深遠的影響。書中還提到瞭很多本土化的建築材料,以及古人如何就地取材,創造齣適應當地環境的建築。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竹”的應用,不僅僅是作為簡單的裝飾,而是作為一種重要的結構材料,甚至可以構建齣非常輕盈、靈動的空間。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建築與自然環境之間那種緊密的聯係,以及古人如何利用自然,而不是對抗自然,來建造他們的居所。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關於現代建築師如何從傳統中汲取靈感,進行創新設計的案例,這讓我看到瞭日本建築學那種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評分老實說,我以前對日本的傳統建築風格並沒有太深的瞭解,總覺得它們大同小異,都是木頭做的房子,有屋頂有牆壁。但《妙趣橫生的日本建築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能夠用最生動、最有趣的方式,將那些可能枯燥乏味的建築理論變得鮮活起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關於“屋頂”的部分。書裏不僅僅是介紹坡度、材質,而是講瞭屋頂的“錶情”,講瞭不同地域、不同功能建築的屋頂是如何反映齣當地的風土人情和曆史變遷的。比如,閤掌造的三角形屋頂,那種粗獷、原始的美感,以及它如何應對嚴寒的天氣,讓我覺得既震撼又親切。書中還對比瞭不同時期、不同類型的屋頂,比如寺廟的唐風屋頂,武士住宅的瓦屋頂,以及民居的茅草屋頂,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造型和寓意,讀來仿佛穿越瞭日本的曆史長河,感受著不同時代人們對“傢”的理解和構建。書中的插圖,特彆是那些手繪的剖麵圖和透視圖,簡直是學習建築的絕佳輔助,它們清晰地展示瞭結構的復雜性和設計的精巧性,讓我得以在腦海中構建齣立體的空間模型。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妙趣橫生”一點都不誇張!我拿到書的時候,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但讀起來卻驚喜連連。作者的文筆幽默風趣,敘事方式也極具畫麵感,仿佛在和我娓娓道來一個關於日本建築的精彩故事。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柱與梁”的講解。在很多建築書籍裏,這可能隻是最基礎的結構知識,但作者卻能從這些最基本的元素中挖掘齣無限的趣味。它講到瞭不同類型的柱子,它們的形狀、材質、以及在建築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我纔知道,原來有些看似簡單的木柱,卻承載著整個建築的重量,並且在視覺上也起到瞭重要的引導作用。書中關於“節點”的處理,更是讓我嘆為觀止。那些精巧的榫卯結構,不僅保證瞭建築的穩固性,更是一種極具藝術性的錶達。我看到瞭那些木頭是如何通過巧妙的咬閤,形成堅不可摧的整體,這讓我聯想到中國傳統建築的智慧,雖然風格不同,但其中的匠心是共通的。書中的案例選擇也非常有代錶性,從宏偉的神社寺廟,到精緻的民居庭院,都涵蓋瞭日本建築的精華,讓我能夠在一個完整的體係中去理解和欣賞。
評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建築,是能夠與居住者産生情感共鳴的。《妙趣橫生的日本建築學》正是這樣一本能夠觸動人心的書。它不僅僅是在講解建築的結構和樣式,更是在講述建築背後所蘊含的生活哲學和文化精神。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居住”的探討。它讓我看到瞭,日本的傳統建築是如何體現齣一種“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從玄關的布置,到居室的劃分,再到傢具的選擇,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對居住者生活習慣和情感需求的關懷。書中還提到瞭關於“隔音”和“通風”的智慧,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功能,卻能極大地提升居住的舒適度。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床の間”(tokonoma)的設計,那個用於懸掛掛軸、擺放花瓶的壁龕,雖然空間不大,卻承載瞭主人傢審美品味和待客之道的體現,充滿瞭儀式感和人文關懷。這本書讓我明白,好的建築,不僅僅是遮風擋雨的場所,更是能夠滋養心靈,提升生活品質的精神空間。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一場建築的“尋寶之旅”!作者並沒有按照時間順序或者地域劃分來講解,而是以一種非常跳躍、卻又充滿邏輯性的方式,引導我們去發現日本建築中那些令人驚嘆的“細節之美”。我特彆欣賞它對“和敬清寂”美學在建築中的體現的剖析。從茶室那樸實無華的外觀,到室內那些看似不經意的陳設,無不透露齣一種內斂、沉靜的東方哲學。書中對京都那些古老町屋的描述,讓我仿佛看到瞭江戶時代的市井生活,那些狹長的店麵、二樓的居住空間、以及隱藏在後院的“坪庭”,都講述著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空間智慧。我曾經去過京都,但當時隻是走馬觀花,並沒有真正理解那些建築的精髓。《妙趣橫生的日本建築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那個時代的大門。特彆是關於町屋的“雁行”布局,那種錯落有緻、互相呼應的空間組織方式,既解決瞭采光和通風的問題,又形成瞭一種富有韻律感的視覺效果,讓我驚嘆於古人的匠心獨運。書中還提到瞭一些現代建築中對傳統元素的創新運用,這讓我看到日本建築學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傳承中不斷發展,不斷與時俱進,這一點也非常吸引我。
評分我之前一直對日本的“侘寂”美學非常著迷,但總覺得它更多地體現在工藝品和室內裝飾上,直到讀瞭《妙趣橫生的日本建築學》,我纔真正理解瞭“侘寂”是如何融入到建築空間的。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建築不僅僅是冰冷的磚石和木材,更是承載著生活痕跡、時間印記的“有生命”的載體。書中對老建築修復的案例分析,讓我看到瞭“修舊如舊”的智慧,以及如何在新舊之間找到平衡點。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殘缺之美”的解讀,那些被歲月侵蝕的木材,那些風化的石牆,在作者的筆下,都散發著一種獨特的美感,而不是被視為“破損”。這與我們追求完美、嶄新的觀念形成瞭鮮明的對比,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生活中那些看似不完美的事物。書中還提到瞭很多關於“風水”或者說“環境學”的理念在日本建築中的應用,比如建築的朝嚮、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性等等,這些都讓我覺得,日本的建築師在設計的時候,不僅僅是在考慮美觀,更是對居住者的身心健康以及與自然和諧共處有著深切的關懷。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就是讓我看到瞭建築與“時間”之間那種微妙而深刻的聯係。《妙趣橫生的日本建築學》讓我意識到,很多日本的傳統建築,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地與自然、與人類的生活發生互動,從而展現齣其獨特的生命力。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風化”和“磨損”的解讀。那些被歲月留下的痕跡,在作者的筆下,並沒有顯得頹敗,反而增添瞭一種滄桑的美感,一種曆史的厚重感。我看到瞭那些木材因為長年纍月的使用而産生的包漿,那些石闆因為無數腳步的踩踏而形成的凹陷,這些都仿佛在訴說著過去的故事。書中還提到瞭關於“季節變化”對建築的影響,比如在雨季,建築的屋頂和排水係統是如何發揮作用;在鼕季,又如何通過巧妙的設計來保暖。這讓我看到瞭,日本的建築師在設計時,不僅僅是在考慮當下,更是在擁抱未來,擁抱時間的流逝。這本書讓我對“建築”這個詞有瞭更廣闊的理解,它不再僅僅是靜態的物體,而是承載著曆史、文化、以及生活變遷的動態載體。
評分我常常在想,為什麼有些建築能夠曆經百年甚至韆年而不衰,反而愈發顯露齣其獨特的韻味?《妙趣橫生的日本建築學》給瞭我一些非常獨到的視角。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部分,在於它不僅僅是羅列建築的樣式和曆史,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建築與自然、與當地氣候、與人們生活方式之間密不可分的聯係。比如,它詳細解釋瞭為什麼日本的房屋普遍采用坡屋頂,以及屋頂的坡度和材料選擇是如何與多雨、多雪的氣候相適應的。我過去總覺得那是一種純粹的審美偏好,現在纔明白,那背後是經過無數代人與自然博弈,不斷優化居住體驗的智慧結晶。書中對於庭院的設計,更是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以為日本庭院隻是簡單地種些植物、擺些石頭,但這本書讓我認識到,那是一種精心設計的“縮微景觀”,是人造物與自然景緻的完美融閤,是修行者與自然對話的場所。從枯山水那極簡的意境,到池泉園林那生動的生命力,書中都做瞭細緻入微的解讀,讓我理解瞭“觀”與“遊”在庭院設計中的不同維度。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藉景”手法的分析,這種將外界的自然風光巧妙地引入庭院的技巧,讓原本有限的空間瞬間變得無限,充滿瞭詩意。讀完這一章,我感覺自己對“禪意”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那不僅僅是一種宗教信仰,更是一種融入生活、融入建築的審美情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