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经济学爱好者的入门读物,无需任何经济学背景。
英文原版被译为20余种语言,畅销全世界。
教材中译本销量数百万套。
内文全彩印刷,配精美书签。
内容简介
经济学是一门可以用很少的知识解释很多现象的学科。经济学家看待世界的方式是非常独特的,而其中很多思维方式不需要太多时间就可以掌握。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的目标就是把这种思维方式传达给尽可能广泛的读者。
《经济学原理(第7版)(典藏版)》自1999年出版以来,迄今已被翻译成二十余种语言,畅销全世界。与同类书相比,本书的特点在于,它更多地强调经济学原理的应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而非经济学模型。书中包含了大量贴近生活的案例研究和政策讨论,语言风格生动诙谐,内容安排引人入胜,将带给读者愉悦的阅读体验。阅读本书,不需要读者有任何经济学的背景知识。适合广大经济学爱好者阅读和收藏。
作者简介
N. 格里高利·曼昆(N. Gregory Mankiw),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曾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1985年起在哈佛大学任教,并于1987年晋升为正教授,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和经济学原理等课程。
曼昆教授是一个著作颇丰的学者,并经常参加学术与政策争论。他的研究范围涉及经济学的许多领域,包括价格调整、消费者行为、金融市场、货币与财政政策及经济增长。他所撰写的《经济学原理》被翻译成20种语言,畅销全世界。
精彩书评
在大学之前,我并不了解经济学,那时候的我对自然科学更加感兴趣。但是在大学一年级之后,我发现自己爱上了经济学。在我看来,经济学是逻辑、数据、哲学和科学的完美结合。它是我的初恋,也是我的zui爱。
——曼昆
看来哈佛大学选择聘用了一些在教学方面天赋异禀的教授(比如曼昆),而不是那些无法传达清晰见解的学者。这本书值得我高级别和热情的推荐。我想象不出来有什么人会对这本书感到失望。
——Syracuse大学教师
这本书的特点是它的“学生导向”,如作者所指出的,他要写的是一本学生喜欢的经济学教科书。与其他同类书相比,本书强调得更多的是经济学原理的应用和政策分析,而不是正式的经济学模型。
——张维迎
曼昆的东西让你觉得,学经济学原来也是一种享受。
——梁小民
目录
第1篇 导言
第 1 章 经济学十大原理
第 2 章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第 3 章 相互依存性与贸易的好处
第2篇 市场如何运行
第 4 章 供给与需求的市场力量
第 5 章 弹性及其应用
第 6 章 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
第3篇 市场和福利
第 7 章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
第 8 章 应用:赋税的代价
第 9 章 应用:国际贸易
第4篇 公共部门经济学
第 10 章 外部性
第 11 章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第 12 章 税制的设计
第5篇 企业行为与产业组织
第 13 章 生 产 成 本
第 14 章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
第 15 章 垄断
第 16 章 垄 断 竞 争
第 17 章 寡头
第6篇 劳动市场经济学
第 18 章 生产要素市场
第 19 章 收入与歧视
第 20 章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
第7篇 深入研究的论题
第 21 章 消费者选择理论
第 22 章 微观经济学前沿
第8篇 宏观经济学的数据
第23章 一国收入的衡量
第24章 生活费用的衡量
第9篇 长期中的真实经济
第25章 生产与增长
第26章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
第27章 金融学的基本工具
第28章 失业
第10篇 长期中的货币与物价
第29章 货币制度
第30章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第11篇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
第31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基本概念
第32章 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理论
第12篇 短期经济波动
第33章 总需求与总供给
第34章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第35章 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的短期权衡取舍
第13篇 最后的思考
第36章 宏观经济政策的六个争论问题
术语表
索引
精彩书摘
“看不见的手”可以帮你停车
在许多城市,在街上找一个可用的停车位看来很像中彩票。但是,如果当地政府更多地依靠价格体系,它们就可以使这种稀缺资源达到更有效的配置。
天价计时器创造了停车位
Michael Cooper Jo Craven McGinty
旧金山——在大街上发疯地寻找停车位不仅是对司机的折磨,也是对城市的考验。在某些地段,交通量的三分之一是司机在转来转去寻找停车位。这种令人厌倦的传统浪费了时间,污染了空气,而当绝望的司机平行停上两排车时,甚至加剧了道路的拥堵。
但是,旧金山正在用一种野心勃勃的实验来缩短找车位的时间,这个实验的目的是要确保在每一个有计时器的地区至少总可以找到一个空停车位。这个项目用了新技术和供求规律,提高了城市最拥堵地区的停车价格,并降低了空闲地区的停车价格。新的价格仍然在逐渐形成中——最昂贵的停车位已经涨到每小时4.5美元,但可以达到6美元——初步的数据表明,价格的变化在某些地区产生了积极效应。
我们已经可以在Embarcadero附近的Drumm大街中心区和Ferry Building受欢迎的餐馆看出这种变化。去年夏天在这里要找一个停车位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在旧金山逐渐把停车价格从每小时3.5美元提高到4.5美元之后,街边嵌入的高科技传感器显示,找停车位比以前容易了点儿——Victor Chew是一家商用洗碗机公司的销售人员,他开一辆镀银的丰田皇冠,经常在这个地区停车,这一天居然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停车位。
48岁的Chew说:“现在可以找到更多停车位了。我不用走半英里了。”
旧金山一直在努力改善城市和城市内部车辆之间的紧张关系——一个世纪以来,城里的高速公路建了又拆,道路扩了又缩,停车位有时增,有时减,所有这一切就是为了让市中心不至于拥堵到进不去的程度。而上述停车实验便是一种最新的重要尝试。
旧金山这个项目也受到了美国其他城市的密切关注。借助于联邦政府的拨款,旧金山在其26 800个计时停车位中大约四分之一的停车位上安装了停车感应器和新计时器,可以追踪停车的时间和地点。去年夏初,旧金山开始每两个月调整一次其价格——可以选择每小时上调25美分或降低50美分——希望在每一个街区最少留下一个空车位。旧金山还降低了政府管理的车库和停车区位的价格,以引导汽车离开街道停车……
该项目是对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城市规划教授Donald Shoup理论的一次最大检验。Shoup教授2005年的著作《免费停车成本高昂》(The High Cost of Free Parking)使他成为城市规划者崇拜的偶像——Facebook上的Shoupistas小组有一千多个成员。他说:“我的基本思路是,如果我们用正确的价格来引导路边停车,我们就会得到大量的好处。所谓正确价格是指在每个街区都可以保有一两个空的停车位的情况下,城市可以收取的最低价格。”
但没人喜欢涨价。在Shoup的书中有一章引用了电视剧《宋飞正传》(Seinfeld)里George Costanza的话:“我爸不付费停车,我妈、我哥也不付,没人付停车费。这就像去嫖娼。如果我自己本来就可以免费得到的东西,我为什么要交钱?”有些旧金山社区最近否决了在现在停车免费的街道上安装计时器的提议。而在大多数好地段的价格上升也使人们担心,这会使穷人更难到这些好地段去。
在Drumm大街停车的一些人们就是这么想的。在价格上升之后,这里正午时的占位率从98%下降到86%。55岁的发型师Edward Saldate为在这里停车差不多4小时付费近17美元,他称这是“一笔巨额敲诈”。
69岁的会计师Tom Randlett说,他很高兴第一次能在这里找到一个车位,但也承认“这个方案就社会平等层面而言是复杂的”。
市政官员们提醒大家,停车费是有涨有落的。Shoup教授也说,这个方案有利于许多穷人,包括许多并没有汽车的旧金山人,因为所有停车费收入都用于公共交通,而且,任何交通量的减少都会使许多人依靠的公共汽车更快捷。他设想会有一天,司机不再把找到一个好停车位归结为运气或因果报应。
他说:“人们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就像你去商店时理应买到新鲜的香蕉和苹果一样。”
资料来源: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15 2012 The New York Times.
前言/序言
中文版序
我写经济学教科书的最大乐趣之一是看到它们能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我在出国访学碰到他国学生,或碰到访问哈佛大学的外国学生时,他们往往会告诉我,我为他们提供了经济学的入门读本,尽管有时是被翻译成各种我所不懂的语言。关于究竟有多少学生接触过我的教科书的报道是粗略的,但很明确的是,在成为一位教科书作者二十余年后,我在全球数以百万计学生的经济学教育中扮演了一个小小的角色。
正因为经济学的基础知识是如此基本,这种全球范围内的普遍使用才成为可能。经济学领域的伟大洞见,如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概念、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以及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总需求理论,并不旨在仅适用于某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反,它们给机敏的学生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透镜和有助于设计更好的公共政策的新工具。当然,一个人透过该透镜看到了什么,以及他或她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将取决于特定的历史、政治和文化条件。经济学理论本身并不会给出所有问题的正确答案,但作为通才教育的一部分,它为找到诸多重大问题的正确答案提供了关键要素。
美国学生通常对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颇感兴趣,我相信许多中国学生也会关注美国经济。我向我的学生们指出,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的经济增长极为引人注目。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人类历史上很可能没有其他事件,能比这一快速增长时期使更多人口脱离贫困。对此,我们唯一正确而合适的反应无疑是掌声和赞许。
这种快速增长强化了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主要参与者的角色。未来几年,将有许多经济议题需要中美两国领导人共同讨论,如全球气候变化、知识产权保护及国际贸易和金融规则。这些讨论应基于以下认识而展开:繁荣并非一个零和博弈,而是能以一种合作和共赢的精神共同实现。就我的教科书在经济学基础课程上推动了中美两国学生的教育而言,我希望自己能以某种微不足道的方式对两国的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N.格里高利·曼昆
穿越时空的智慧:经典文学的魅力与深度 导语: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常常渴望一些能够沉淀心灵、引发深度思考的读物。本套丛书精选了跨越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瑰宝,旨在带领读者进行一场精神的漫游,体验文字的力量与人性的复杂。它们不追求一时的流行,而是以永恒的价值,诉说着人类共通的情感、道德的困境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第一辑:历史的迴响与民族的史诗 本辑收录的著作,以宏大的叙事和细腻的笔触,重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与民族命运的变迁。它们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研究特定时代社会结构、思想潮流的珍贵文献。 1. 《罗马帝国衰亡史》(精选译注本) 这不是一部枯燥的年代编年史,而是对一个伟大帝国由盛转衰的深刻剖析。作者以惊人的广度,梳理了从马克·奥勒留时代到西罗马灭亡近千年的历史进程。本书的重点在于探究“衰亡”背后的多重动因:内部的政治腐败、经济的停滞、军事力量的异化,以及外部蛮族迁徙带来的冲击。 深度解析: 重点关注君士坦丁大帝改革的得与失,基督教在帝国晚期扮演的角色,以及社会阶层固化对创新力的扼杀。 阅读价值: 帮助理解宏大文明体系的脆弱性,以及权力结构如何自我侵蚀。对于观察当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权力转移,提供了历史的参照系。 版本特色: 此次收录的版本,特别加入了对拜占庭帝国后续影响的考证,以及对现代历史学家不同学派观点的对比注释,力求全面呈现历史研究的前沿动态。 2. 《俄国文学的黄金时代选粹》(含《战争与和平》部分片段及人物论析) 俄国文学之所以被称为“黄金时代”,在于其对人类灵魂深处的挖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本卷精选了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关键章节,并辅以严谨的文学批评。 精神探索: 托尔斯泰对贵族阶层在时代变迁中的迷茫与觉醒的描绘,特别是对战争场面中个体心理的描摹,极具震撼力。 道德困境: 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对“自由意志的边界”、“罪与罚的哲学基础”的拷问,至今仍是伦理学和心理学的核心议题。 文化背景: 深入探讨了沙皇俄国末期知识分子的“徘徊”——是选择激进的革命,还是回归民间与传统?这种内在的张力,构成了这些作品永恒的魅力。 --- 第二辑:哲学思辨与人类心智的边界 本辑收录的著作,旨在挑战读者的既有认知,引导他们审视知识的结构、道德的根基以及存在的意义。这些作品是人类理性与感性交锋的产物。 3. 《论自由的悖论:从洛克到密尔的政治哲学路径》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政治哲学家的观点,而是追踪“自由”这一概念在近现代西方思想史上的演变轨迹及其内在的矛盾。 核心论点: 首先梳理洛克关于自然权利和政府合法性的基础;随后深入分析卢梭对“公意”的构想如何潜藏着对个体自由的潜在威胁。 密尔的突破与局限: 重点解读约翰·斯图尔特·密尔《论自由》中“伤害原则”的精确界定,并结合当代社会思潮,探讨该原则在信息时代和身份政治面前所面临的挑战。 比较视角: 穿插了对康德义务论的简要介绍,以对比功利主义对自由的界定,展现了思想光谱的多样性。 4. 《符号、意义与日常结构:社会学前沿的文化解读》 这部作品汇集了当代西方社会学和符号学领域中关于“意义如何被建构”的经典论文和最新研究。它要求读者将日常生活的习以为常视为需要被解构的文本。 关键理论引入: 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索绪尔的语言学基础,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现象的分析,如广告、时尚和仪式。 空间的人类学: 特别关注城市空间中的权力分配。例如,探讨公共广场的设计如何暗示了社会等级,以及“景观”作为一种社会控制工具的作用。 阅读挑战: 本书的挑战在于其概念的抽象性,但一旦掌握其分析框架,读者将能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日常交流中的潜台词和权力运作。 --- 第三辑:文学的实验与叙事的革新 本辑的作品代表了文学在形式和内容上对传统的一次次突破。它们探索了意识流、非线性叙事以及后现代主义对“真实”概念的颠覆。 5. 《迷宫中的回声:20世纪先锋派小说选读与技巧分析》 本选集旨在展示现代小说家如何通过打破线性时间、运用多重叙事者,来模拟人类复杂、破碎的内心世界。 意识流的实践: 选取了部分描写人物内心独白、思绪跳跃的片段,并辅以心理学理论对“潜意识表达”的解释。 碎片化叙事: 分析了小说如何通过信件、日记、报纸剪辑等碎片化的材料,构建一个需要读者主动参与拼凑的世界观,强调了读者的主体性。 文学史定位: 将这些实验性的作品置于两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对既有世界观失去信任的时代背景下,理解其创作的必然性。 6. 《自然之境与人类的疏离:浪漫主义后期与自然哲学的交汇》 这部作品聚焦于19世纪后期,当工业化浪潮开始侵蚀田园风光时,作家和思想家们如何通过文学和哲学来回应这种“疏离感”。 诗歌中的景观: 选录了大量描写山川、海洋的诗歌,分析这些自然景观如何被用作人类情感的投射对象,而非单纯的背景。 浪漫的终结与回归: 探讨了对“崇高”(The Sublime)的审美体验,以及这种体验如何成为对抗机械理性、重塑个体精神力量的途径。 环境保护的早期思辨: 书中也包含了早期对人类无节制干预自然的警示性论述,展现了文学对生态伦理的早期关怀。 --- 结语: 本套丛书是为那些不满足于浅尝辄止、渴望深入理解人类文明复杂性的读者准备的。它们跨越了学科的藩篱,融合了历史的厚重、哲学的思辨、社会的洞察与艺术的创新。阅读它们,如同与不同时代的智者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将为你的思考和认知注入持久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