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經濟學愛好者的入門讀物,無需任何經濟學背景。
英文原版被譯為20餘種語言,暢銷全世界。
教材中譯本銷量數百萬套。
內文全彩印刷,配精美書簽。
內容簡介
經濟學是一門可以用很少的知識解釋很多現象的學科。經濟學傢看待世界的方式是非常獨特的,而其中很多思維方式不需要太多時間就可以掌握。曼昆的《經濟學原理》的目標就是把這種思維方式傳達給盡可能廣泛的讀者。
《經濟學原理(第7版)(典藏版)》自1999年齣版以來,迄今已被翻譯成二十餘種語言,暢銷全世界。與同類書相比,本書的特點在於,它更多地強調經濟學原理的應用和思維方式的培養,而非經濟學模型。書中包含瞭大量貼近生活的案例研究和政策討論,語言風格生動詼諧,內容安排引人入勝,將帶給讀者愉悅的閱讀體驗。閱讀本書,不需要讀者有任何經濟學的背景知識。適閤廣大經濟學愛好者閱讀和收藏。
作者簡介
N. 格裏高利·曼昆(N. Gregory Mankiw),美國著名經濟學傢,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曾就讀於普林斯頓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1985年起在哈佛大學任教,並於1987年晉升為正教授,成為哈佛大學曆史上年輕的終身教授之一;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統計學和經濟學原理等課程。
曼昆教授是一個著作頗豐的學者,並經常參加學術與政策爭論。他的研究範圍涉及經濟學的許多領域,包括價格調整、消費者行為、金融市場、貨幣與財政政策及經濟增長。他所撰寫的《經濟學原理》被翻譯成20種語言,暢銷全世界。
精彩書評
在大學之前,我並不瞭解經濟學,那時候的我對自然科學更加感興趣。但是在大學一年級之後,我發現自己愛上瞭經濟學。在我看來,經濟學是邏輯、數據、哲學和科學的完美結閤。它是我的初戀,也是我的zui愛。
——曼昆
看來哈佛大學選擇聘用瞭一些在教學方麵天賦異稟的教授(比如曼昆),而不是那些無法傳達清晰見解的學者。這本書值得我高級彆和熱情的推薦。我想象不齣來有什麼人會對這本書感到失望。
——Syracuse大學教師
這本書的特點是它的“學生導嚮”,如作者所指齣的,他要寫的是一本學生喜歡的經濟學教科書。與其他同類書相比,本書強調得更多的是經濟學原理的應用和政策分析,而不是正式的經濟學模型。
——張維迎
曼昆的東西讓你覺得,學經濟學原來也是一種享受。
——梁小民
目錄
第1篇 導言
第 1 章 經濟學十大原理
第 2 章 像經濟學傢一樣思考
第 3 章 相互依存性與貿易的好處
第2篇 市場如何運行
第 4 章 供給與需求的市場力量
第 5 章 彈性及其應用
第 6 章 供給、需求與政府政策
第3篇 市場和福利
第 7 章 消費者、生産者與市場效率
第 8 章 應用:賦稅的代價
第 9 章 應用:國際貿易
第4篇 公共部門經濟學
第 10 章 外部性
第 11 章 公共物品和公共資源
第 12 章 稅製的設計
第5篇 企業行為與産業組織
第 13 章 生 産 成 本
第 14 章 競爭市場上的企業
第 15 章 壟斷
第 16 章 壟 斷 競 爭
第 17 章 寡頭
第6篇 勞動市場經濟學
第 18 章 生産要素市場
第 19 章 收入與歧視
第 20 章 收入不平等與貧睏
第7篇 深入研究的論題
第 21 章 消費者選擇理論
第 22 章 微觀經濟學前沿
第8篇 宏觀經濟學的數據
第23章 一國收入的衡量
第24章 生活費用的衡量
第9篇 長期中的真實經濟
第25章 生産與增長
第26章 儲蓄、投資和金融體係
第27章 金融學的基本工具
第28章 失業
第10篇 長期中的貨幣與物價
第29章 貨幣製度
第30章 貨幣增長與通貨膨脹
第11篇 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學
第31章 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學:基本概念
第32章 開放經濟的宏觀經濟理論
第12篇 短期經濟波動
第33章 總需求與總供給
第34章 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對總需求的影響
第35章 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權衡取捨
第13篇 最後的思考
第36章 宏觀經濟政策的六個爭論問題
術語錶
索引
精彩書摘
“看不見的手”可以幫你停車
在許多城市,在街上找一個可用的停車位看來很像中彩票。但是,如果當地政府更多地依靠價格體係,它們就可以使這種稀缺資源達到更有效的配置。
天價計時器創造瞭停車位
Michael Cooper Jo Craven McGinty
舊金山——在大街上發瘋地尋找停車位不僅是對司機的摺磨,也是對城市的考驗。在某些地段,交通量的三分之一是司機在轉來轉去尋找停車位。這種令人厭倦的傳統浪費瞭時間,汙染瞭空氣,而當絕望的司機平行停上兩排車時,甚至加劇瞭道路的擁堵。
但是,舊金山正在用一種野心勃勃的實驗來縮短找車位的時間,這個實驗的目的是要確保在每一個有計時器的地區至少總可以找到一個空停車位。這個項目用瞭新技術和供求規律,提高瞭城市最擁堵地區的停車價格,並降低瞭空閑地區的停車價格。新的價格仍然在逐漸形成中——最昂貴的停車位已經漲到每小時4.5美元,但可以達到6美元——初步的數據錶明,價格的變化在某些地區産生瞭積極效應。
我們已經可以在Embarcadero附近的Drumm大街中心區和Ferry Building受歡迎的餐館看齣這種變化。去年夏天在這裏要找一個停車位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在舊金山逐漸把停車價格從每小時3.5美元提高到4.5美元之後,街邊嵌入的高科技傳感器顯示,找停車位比以前容易瞭點兒——Victor Chew是一傢商用洗碗機公司的銷售人員,他開一輛鍍銀的豐田皇冠,經常在這個地區停車,這一天居然找到瞭一個不錯的停車位。
48歲的Chew說:“現在可以找到更多停車位瞭。我不用走半英裏瞭。”
舊金山一直在努力改善城市和城市內部車輛之間的緊張關係——一個世紀以來,城裏的高速公路建瞭又拆,道路擴瞭又縮,停車位有時增,有時減,所有這一切就是為瞭讓市中心不至於擁堵到進不去的程度。而上述停車實驗便是一種最新的重要嘗試。
舊金山這個項目也受到瞭美國其他城市的密切關注。藉助於聯邦政府的撥款,舊金山在其26 800個計時停車位中大約四分之一的停車位上安裝瞭停車感應器和新計時器,可以追蹤停車的時間和地點。去年夏初,舊金山開始每兩個月調整一次其價格——可以選擇每小時上調25美分或降低50美分——希望在每一個街區最少留下一個空車位。舊金山還降低瞭政府管理的車庫和停車區位的價格,以引導汽車離開街道停車……
該項目是對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城市規劃教授Donald Shoup理論的一次最大檢驗。Shoup教授2005年的著作《免費停車成本高昂》(The High Cost of Free Parking)使他成為城市規劃者崇拜的偶像——Facebook上的Shoupistas小組有一韆多個成員。他說:“我的基本思路是,如果我們用正確的價格來引導路邊停車,我們就會得到大量的好處。所謂正確價格是指在每個街區都可以保有一兩個空的停車位的情況下,城市可以收取的最低價格。”
但沒人喜歡漲價。在Shoup的書中有一章引用瞭電視劇《宋飛正傳》(Seinfeld)裏George Costanza的話:“我爸不付費停車,我媽、我哥也不付,沒人付停車費。這就像去嫖娼。如果我自己本來就可以免費得到的東西,我為什麼要交錢?”有些舊金山社區最近否決瞭在現在停車免費的街道上安裝計時器的提議。而在大多數好地段的價格上升也使人們擔心,這會使窮人更難到這些好地段去。
在Drumm大街停車的一些人們就是這麼想的。在價格上升之後,這裏正午時的占位率從98%下降到86%。55歲的發型師Edward Saldate為在這裏停車差不多4小時付費近17美元,他稱這是“一筆巨額敲詐”。
69歲的會計師Tom Randlett說,他很高興第一次能在這裏找到一個車位,但也承認“這個方案就社會平等層麵而言是復雜的”。
市政官員們提醒大傢,停車費是有漲有落的。Shoup教授也說,這個方案有利於許多窮人,包括許多並沒有汽車的舊金山人,因為所有停車費收入都用於公共交通,而且,任何交通量的減少都會使許多人依靠的公共汽車更快捷。他設想會有一天,司機不再把找到一個好停車位歸結為運氣或因果報應。
他說:“人們會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就像你去商店時理應買到新鮮的香蕉和蘋果一樣。”
資料來源: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15 2012 The New York Times.
前言/序言
中文版序
我寫經濟學教科書的最大樂趣之一是看到它們能在全世界範圍內被廣泛采用。我在齣國訪學碰到他國學生,或碰到訪問哈佛大學的外國學生時,他們往往會告訴我,我為他們提供瞭經濟學的入門讀本,盡管有時是被翻譯成各種我所不懂的語言。關於究竟有多少學生接觸過我的教科書的報道是粗略的,但很明確的是,在成為一位教科書作者二十餘年後,我在全球數以百萬計學生的經濟學教育中扮演瞭一個小小的角色。
正因為經濟學的基礎知識是如此基本,這種全球範圍內的普遍使用纔成為可能。經濟學領域的偉大洞見,如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的概念、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原理,以及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的總需求理論,並不旨在僅適用於某個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相反,它們給機敏的學生提供瞭觀察世界的新透鏡和有助於設計更好的公共政策的新工具。當然,一個人透過該透鏡看到瞭什麼,以及他或她如何運用這些工具,將取決於特定的曆史、政治和文化條件。經濟學理論本身並不會給齣所有問題的正確答案,但作為通纔教育的一部分,它為找到諸多重大問題的正確答案提供瞭關鍵要素。
美國學生通常對瞭解中國經濟的發展頗感興趣,我相信許多中國學生也會關注美國經濟。我嚮我的學生們指齣,中國在過去幾十年裏的經濟增長極為引人注目。考慮到中國龐大的人口規模,人類曆史上很可能沒有其他事件,能比這一快速增長時期使更多人口脫離貧睏。對此,我們唯一正確而閤適的反應無疑是掌聲和贊許。
這種快速增長強化瞭中國作為世界經濟主要參與者的角色。未來幾年,將有許多經濟議題需要中美兩國領導人共同討論,如全球氣候變化、知識産權保護及國際貿易和金融規則。這些討論應基於以下認識而展開:繁榮並非一個零和博弈,而是能以一種閤作和共贏的精神共同實現。就我的教科書在經濟學基礎課程上推動瞭中美兩國學生的教育而言,我希望自己能以某種微不足道的方式對兩國的持續發展有所貢獻。
N.格裏高利·曼昆
穿越時空的智慧:經典文學的魅力與深度 導語: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常常渴望一些能夠沉澱心靈、引發深度思考的讀物。本套叢書精選瞭跨越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學瑰寶,旨在帶領讀者進行一場精神的漫遊,體驗文字的力量與人性的復雜。它們不追求一時的流行,而是以永恒的價值,訴說著人類共通的情感、道德的睏境與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第一輯:曆史的迴響與民族的史詩 本輯收錄的著作,以宏大的敘事和細膩的筆觸,重現瞭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風貌與民族命運的變遷。它們不僅是文學作品,更是研究特定時代社會結構、思想潮流的珍貴文獻。 1. 《羅馬帝國衰亡史》(精選譯注本) 這不是一部枯燥的年代編年史,而是對一個偉大帝國由盛轉衰的深刻剖析。作者以驚人的廣度,梳理瞭從馬剋·奧勒留時代到西羅馬滅亡近韆年的曆史進程。本書的重點在於探究“衰亡”背後的多重動因:內部的政治腐敗、經濟的停滯、軍事力量的異化,以及外部蠻族遷徙帶來的衝擊。 深度解析: 重點關注君士坦丁大帝改革的得與失,基督教在帝國晚期扮演的角色,以及社會階層固化對創新力的扼殺。 閱讀價值: 幫助理解宏大文明體係的脆弱性,以及權力結構如何自我侵蝕。對於觀察當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權力轉移,提供瞭曆史的參照係。 版本特色: 此次收錄的版本,特彆加入瞭對拜占庭帝國後續影響的考證,以及對現代曆史學傢不同學派觀點的對比注釋,力求全麵呈現曆史研究的前沿動態。 2. 《俄國文學的黃金時代選粹》(含《戰爭與和平》部分片段及人物論析) 俄國文學之所以被稱為“黃金時代”,在於其對人類靈魂深處的挖掘達到瞭前所未有的深度。本捲精選瞭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關鍵章節,並輔以嚴謹的文學批評。 精神探索: 托爾斯泰對貴族階層在時代變遷中的迷茫與覺醒的描繪,特彆是對戰爭場麵中個體心理的描摹,極具震撼力。 道德睏境: 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對“自由意誌的邊界”、“罪與罰的哲學基礎”的拷問,至今仍是倫理學和心理學的核心議題。 文化背景: 深入探討瞭沙皇俄國末期知識分子的“徘徊”——是選擇激進的革命,還是迴歸民間與傳統?這種內在的張力,構成瞭這些作品永恒的魅力。 --- 第二輯:哲學思辨與人類心智的邊界 本輯收錄的著作,旨在挑戰讀者的既有認知,引導他們審視知識的結構、道德的根基以及存在的意義。這些作品是人類理性與感性交鋒的産物。 3. 《論自由的悖論:從洛剋到密爾的政治哲學路徑》 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政治哲學傢的觀點,而是追蹤“自由”這一概念在近現代西方思想史上的演變軌跡及其內在的矛盾。 核心論點: 首先梳理洛剋關於自然權利和政府閤法性的基礎;隨後深入分析盧梭對“公意”的構想如何潛藏著對個體自由的潛在威脅。 密爾的突破與局限: 重點解讀約翰·斯圖爾特·密爾《論自由》中“傷害原則”的精確界定,並結閤當代社會思潮,探討該原則在信息時代和身份政治麵前所麵臨的挑戰。 比較視角: 穿插瞭對康德義務論的簡要介紹,以對比功利主義對自由的界定,展現瞭思想光譜的多樣性。 4. 《符號、意義與日常結構:社會學前沿的文化解讀》 這部作品匯集瞭當代西方社會學和符號學領域中關於“意義如何被建構”的經典論文和最新研究。它要求讀者將日常生活的習以為常視為需要被解構的文本。 關鍵理論引入: 深入淺齣地介紹瞭索緒爾的語言學基礎,並將其應用於社會現象的分析,如廣告、時尚和儀式。 空間的人類學: 特彆關注城市空間中的權力分配。例如,探討公共廣場的設計如何暗示瞭社會等級,以及“景觀”作為一種社會控製工具的作用。 閱讀挑戰: 本書的挑戰在於其概念的抽象性,但一旦掌握其分析框架,讀者將能以全新的視角審視日常交流中的潛颱詞和權力運作。 --- 第三輯:文學的實驗與敘事的革新 本輯的作品代錶瞭文學在形式和內容上對傳統的一次次突破。它們探索瞭意識流、非綫性敘事以及後現代主義對“真實”概念的顛覆。 5. 《迷宮中的迴聲:20世紀先鋒派小說選讀與技巧分析》 本選集旨在展示現代小說傢如何通過打破綫性時間、運用多重敘事者,來模擬人類復雜、破碎的內心世界。 意識流的實踐: 選取瞭部分描寫人物內心獨白、思緒跳躍的片段,並輔以心理學理論對“潛意識錶達”的解釋。 碎片化敘事: 分析瞭小說如何通過信件、日記、報紙剪輯等碎片化的材料,構建一個需要讀者主動參與拼湊的世界觀,強調瞭讀者的主體性。 文學史定位: 將這些實驗性的作品置於兩次世界大戰後,人們對既有世界觀失去信任的時代背景下,理解其創作的必然性。 6. 《自然之境與人類的疏離:浪漫主義後期與自然哲學的交匯》 這部作品聚焦於19世紀後期,當工業化浪潮開始侵蝕田園風光時,作傢和思想傢們如何通過文學和哲學來迴應這種“疏離感”。 詩歌中的景觀: 選錄瞭大量描寫山川、海洋的詩歌,分析這些自然景觀如何被用作人類情感的投射對象,而非單純的背景。 浪漫的終結與迴歸: 探討瞭對“崇高”(The Sublime)的審美體驗,以及這種體驗如何成為對抗機械理性、重塑個體精神力量的途徑。 環境保護的早期思辨: 書中也包含瞭早期對人類無節製乾預自然的警示性論述,展現瞭文學對生態倫理的早期關懷。 --- 結語: 本套叢書是為那些不滿足於淺嘗輒止、渴望深入理解人類文明復雜性的讀者準備的。它們跨越瞭學科的藩籬,融閤瞭曆史的厚重、哲學的思辨、社會的洞察與藝術的創新。閱讀它們,如同與不同時代的智者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將為你的思考和認知注入持久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