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戰爭·第六冊(全2冊·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

中法戰爭·第六冊(全2冊·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振鶤 編
圖書標籤:
  • 中法戰爭
  • 近代史
  • 曆史
  • 軍事
  • 中越關係
  • 越南
  • 法國
  • 中國近代史
  • 史料
  • 叢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18971
版次:1
商品編碼:12213812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252
套裝數量:2
字數:8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中法戰爭 第六冊》是《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之一種,是《中法戰爭》專題的最後一冊。《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包括《中法戰爭》《中日戰爭》《立憲運動》等專題,是一部大型中國近代史資料叢書。《中法戰爭 第一冊》由中華書局於1996年齣版,距今已有二十餘年時間,《第五冊》也已於2006年齣版。《第六冊》曆經十餘年打磨,終於完成。

  《中法戰爭》專題資料叢書以搜集、整理、匯編原始資料為主,是促進中法戰爭史研究的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實為研治中國近代史之必備書目。其中前五冊的齣版,已有力地緩解瞭資料缺乏的情況,受到國內外史學研究與教學工作者的歡迎和重視,對中國近代史研究和教學的開展,起到瞭重要推動作用。《第六冊》的齣版,使中法戰爭專題資料得以完整結集,意義重大。

內容簡介

  

  《中法戰爭`第六冊》匯編由廣西社會科學院所藏法國海軍部檔案和外交部檔案史料,共85萬字,輯錄瞭從1884年5月1日至1884年12月31日的831條資料,按原件的産生時間順序編排,並用編號標明。本書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張振鶤先生牽頭,多人分頭整理、匯編而成,對中法戰爭史研究及中國近代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作者簡介

  張振鶤,河北正定人,1926年5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研究員,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1949年南京大學政治學係畢業,1952年北京大學政治學係研究生畢業,1953年入職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專業研究方嚮為近代中外關係史。主要研究成果為:《日本侵華七十年史》(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1992年版)、《近代中外關係文集》(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2011年版)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NULL

目錄

1211海軍及殖民地部長裴龍緻東京遠徵軍總司令米樂電
1884年5月1日於巴黎
1212通令(第79號)
18845月2日於河內
1213東京分艦隊司令孤拔緻海軍及殖民地部長
1884年5月2日於下龍灣
1214米樂緻海軍及殖民地部長裴龍
18845月3日於河內
1215駐華代辦謝滿祿緻內閣總理兼外交部長茹費理電
1884年5月3日下午4時25分於上
海3日下午5時30分收到
1216海軍及殖民地部長裴龍緻內閣總理兼外交部長
1884年5月3日於巴黎
附件巴霍緻海軍及殖民地部長密電
1884年5月2日下午6時15分於順安
1217海軍及殖民地部長緻內閣總理兼外交部長
1884年5月4日於巴黎
附件交趾支那總督沁衝緻海軍及殖民地部長電
1884年5月3日晚8時11分於西貢
1218東京分艦隊司令孤拔緻海軍及殖民地部長
1884年5月4日於海防
1219孤拔緻海軍及殖民地部長
1884年5月4日於下龍灣
1220東京遠徵軍總司令米樂緻海軍及殖民地部長
1884年5月6日於河內
1221外交部長緻巴德諾電(由亞丁領事轉)
1884年5月6日於巴黎
1222“伏爾達”號艦長福祿諾緻海軍及殖民地部長電
18845月8日8時30分於天津“伏爾達”號
1223福祿諾緻海軍及殖民地部長電
1884年5月8日上午9時7分於天津
1224某人緻友人
18845月8日於巴黎
附件1福州兵工廠緻李鳳苞電
1884年4月26日
附件2李鳳苞緻福州兵工廠電
1884年5月2日
附件3李鳳苞緻福州兵工廠電
1884年5月5日
1225海軍少將利士比緻海軍及殖民地部長電(密)
1884年5月9日晚1時5分於上海
1226海軍及殖民地部長緻米樂電
1884年5月9日於巴黎
1227海軍及殖民地部長緻米樂
1884年5月9日於巴黎
1228海軍及殖民地部長緻孤拔
1884年5月9日於巴黎
1229海軍中校福祿諾緻內閣總理兼外交部長茹費理電
1884年5月9日下午5時45分於天津
1230謝滿祿緻外交部長電
1884年5月10日晚4時40分於上海
1231茹費理緻利士比分艦隊司令電
1884年5月10日於巴黎
1232利士比緻海軍及殖民地部長
1884年5月10日於吳淞6月25日收到
1233福祿諾緻內閣總理兼外交部長電
1884年5月11日下午5時於天津
附件中法預備性協議
1884年5月11日於天津
1234海軍及殖民地部長緻孤拔
1884年5月11日於巴黎
1235海軍及殖民地部長緻米樂
1884年5月11日於巴黎
1236海軍及殖民地部長緻馬賽海軍局長電
1884年5月12日於巴黎
1237東京遠徵軍總司令米樂緻海軍及殖民地部長
1884年5月12日於河內
1238海軍及殖民地部長緻茹費理
1884年5月12日於巴黎
附件米樂緻海軍及殖民地部長電
1884年5月12日於河內
1239海軍及殖民地部長緻內閣總理兼外交部長
1884年5月13日於巴黎
……
後記

精彩書摘

  1316 東京分艦隊參謀長梅格雷緻孤拔

  1884 年6月18 日於“巴雅”號

  

  將軍:

  茲將我在談判(條約於1884 年6月6日簽訂)期間,陪同法國全權公使巴德諾先生在順化完成使命的情況嚮您報告。

  5月28 日,全權公使從港外錨地到順化之行,係按您規定的條件進行的。下午2時,巴德諾先生離開“阿米林” 號後登上瞭“雎鳩”號進入環礁湖,在順安受到瞭常規的禮遇(鳴炮)緻敬與迎接。一名侍郎與一名官員謝納智(Tanantri)(兩人皆為助理國務大臣)在全權公使到達時乘一艘王室的大帆船前來迎接,嚮他錶達瞭安南國王的問候,並錶示聽候他的吩咐。外交使團登上“標槍”號沿河而上。由海員、海軍陸戰隊及海軍炮兵組成的三百人護衛隊分乘十隻帶篷舢闆,每兩隻由一艘汽船拖曳,在第一道水壩處等候。該護衛隊由海軍上尉普瓦魯埃(Poidloue)先生指揮,跟在“標槍”號之後。

  駛至2號島的N沙咀處,“標槍”號擱淺,水深不容其再往前駛,使團不得不乘上一艘與“標槍”號同行的被拖曳的小船駛往法國公使館。〈使團〉抵達公使館前麵時,順化城堡上鳴禮炮十五響,同時,列隊於公使館碼頭上的安南部隊及一支駐軍分隊嚮全權公使先生行軍禮。

  護衛隊駐紮到預先為他們安排好的營房裏之後,即進行警衛,以防陸上或河中發生意外情況。舢闆由我指揮。

  在我們抵達後不久,商舶大臣代錶朝廷前來問候巴德諾先生,並通知他,在任的第二輔政大臣(吏部尚書)與第三輔政大臣(兵部尚書)將於次日早晨來拜會他。第一輔政大臣由於其他兩位輔政大臣的排擠而架空,而且又不像他們一樣住在城裏,似乎沒有舉足輕重的政治影響。

  第二輔政大臣(吏部尚書)——王國的第二根支柱,事實上是朝廷真正的元首。就是他與第三輔政大臣(兵部尚書)推翻瞭協和帝,並且有人指控後者親手扼死瞭協和帝。將軍,上述這些情況均是您所知悉的,我在此提及僅僅是為瞭對整個事情敘述的方便。

  29日早晨,兩位輔政大臣前來進行瞭正式拜訪。法國二級“榮譽勛位”勛章佩戴者、第二輔政大臣與法國三級“榮譽勛位”勛章佩戴者、第三輔政大臣(兵部尚書)由談判期間一直擔任翻譯任務的壽神父陪同,於早晨8時到達,受到瞭應有的禮遇。

  列隊的安南士兵所穿的桔黃色、藍色或綠色服裝,加上林立的旌旗,與我海員、士兵樸實無華的衣著形成瞭鮮明的對照。這種士兵集閤場麵(以後重復齣現數次)看上去甚為彆緻。

  下午,我們前往城內對兩位輔政大臣進行迴訪。護衛隊由三個兵種抽齣的一百二十人組成。全權公使先生、特彆是對安南情況十分熟悉的黎那先生認為,對於這初次的拜訪,護衛隊的人數是足夠的。我們在護衛隊的護送之下進入城門,使團成員一律坐轎,跟班為其撐傘。士兵們在我們的沿途排成隊列,相互間拉開較長的距離。

  全權公使在吏部、兵部以及商舶部分彆受到第二輔政大臣、第三輔政大臣與正式在職官員的接待。同日晚,我們還拜會瞭等候我們的第一輔政大臣,盡管他的同僚們以他生病或其他情況為藉口,甚至是毫無理由的藉口,製造種種睏難,企圖阻撓這次會悟。

  第一輔政大臣住在運河中的1號島上,該島與城砦隔河相望。

  這幾次會晤如同上次在公使館的會晤一樣,條約問題僅僅略為提及。巴德諾先生特彆強調要用歐洲方式與王室及政府官員建立聯係;而安南官員則特彆強調將上次條約修改得溫和些。我就我們特彆感興趣的問題要求允許一切抵達城砦門前的軍官入內,並派一名官員陪同,嚮他們介紹他們所感興趣的一切東西,同時給予保護,以便在必要時對付兵民的任何騷亂。事情就這樣通過瞭。到達順化的所有軍官,除瞭王城之外,得以對整個城砦都進行瞭參觀。

  進入城砦,舉目所見,修葺一新。一條條林蔭大道縱橫交錯,布局有緻;兩旁的營房、廟宇、公共建築以及多半由各兵種的士兵,朝廷與官員的侍者所居住的安南房捨鱗次櫛比。

  繼這初次拜會之後,又進行瞭多次互訪。巴德諾先生看望瞭王室的一些親王——嗣德帝的叔伯兄弟等人。30日晚,全權代錶們抵達公使館。條約被提交給他們過目之後,他們再度提齣請求,希望改得溫和些。起初,第二、第三輔政大臣前來堅持他們的要求;接著,機密院與朝廷也抵製這個強加給他們的條款,於是朝廷與機密院組成的三十人代錶團在第一輔政大臣的率領下前來公使館,試圖要求取消某些條款。實際上,第二輔政大臣早已物色好這些人物來進行活動,以便在條約問題上不緻由他一人承擔責任。我們也再三嚮他們清楚地錶明,這項帶強迫性的條款已是定論,要想取消已不可能。

  在對某些問題,諸如占據一部分城砦,對有關保護國條款的解釋,特彆是要求安南朝廷交齣附屬於中國的標記——中國〈皇帝頒發的〉禦璽,並答應當眾銷毀等問題,經過數次討論而毫無結果之後,我們終於在6月5日晚發齣最後通牒,限定條約最遲在6月6日下午4時簽字,否則巴德諾先生及使團成員將撤離安南,懸而未決的問題將由您去解決。

  最後通牒立即産生瞭效果。條約在規定的時間裏按照預定的程式舉行瞭簽字。盡管第二輔政大臣不是全權代錶,我們還是要求他在條約上簽字,他力圖逃避的企圖沒有得逞。當時他是穿著樸素的服裝抵達法國公使館的,他尤其不願意看到在公使館大客堂內彆開生麵地熔化中國皇帝頒發的禦璽的場麵。第二輔政大臣的往返均搭乘他專用的舢闆。

  6月6日,我們莊嚴地舉行瞭簽字交換儀式。眾多的法國軍官的齣席不能不使安南人大為震動。他們不明白每天都有那麼多軍官來到,怎麼還會有人留在停泊於順安的船隻上。

  雙方各在對方的文本上簽字之後開始熔化禦璽。未熔化前,印瞭禦璽的幾張底樣,我要瞭兩張,附於本報告之後。條約簽字完畢,城堡上立即鳴放禮炮二十一響。

  條約一簽署,我便毫不遲延地令人劃定我們在順化城砦內規定要占領的地盤。次日,我與黎那先生會同為此而指定的文武官員前往現場。城砦內屬於我們的地盤僅僅局限於北角的一席之地,以壕溝以及緊靠北麵箭樓的棱堡凸角引齣的兩條垂直綫為界。這是一個邊長約60米的正方形地塊,內有一個暗道與城外稱為濛卡(Mont Ca)的工事相通,該工事位於城下,安南人本欲把我們安置在這裏紮營。不過它同樣是屬於我們的地盤。我認為,此處是我們能占據的最佳軍事位置,因為它從內到外可以進行各種聯絡,並居高臨下地控製著河道裏所有海船的抵達點;同時它還俯瞰著位於1號島(幾乎所有商人均居住該島上)的城市那一部分;最後,炮艦還可以一直駛至我們陣地的腳下。

  他們不可能答應我們占領竪有旗杆的中央棱堡,因為從該棱堡最高的內堡可以看見王城,如占領該處似乎便是安南國王及朝廷要遷往他地的信號瞭。

  不難看齣,條約的簽訂深受本地人的歡迎,他們在條約簽訂前後的態度迥然不同。這種態度的變化從鄉下人對護衛隊的舉止中可以極易得到證實。我曾規定(護衛隊)每天早晨在公使館附近進行軍事散步,以便察看該地的地形。這種鍛煉既有利於士兵的身體健康,又有利於使本地人習慣於見到他們。條約簽訂後,那些曾對海員與士兵大門緊閉的鄉下人,根據本地的習俗,將他們邀至傢中。

  安南政府曾為法國使團與護衛隊的到來準備瞭慶祝活動,安排的節目有虎象格鬥,大象與士兵進攻堡壘的作戰演習,最後放焰火。第一個節目未能錶演,因為在格鬥前為瞭減輕老虎對大象的危害要戕傷老虎的肢體,結果老虎傷重而死去。我們觀看瞭十三隻軍事大象在城砦的一塊平地上的作戰演習。全權公使及其隨行人員坐在附近河麵上的王室帆船內;帆船四周停泊二十多隻大舢闆,上麵載著整個護衛隊,我認為毋需將他們留在營地裏。

  將軍,有一個問題我尚未嚮您提及,我認為由於當時的情況,對該問題未能給予果斷的解決。這就是巴德諾先生本欲謁見安南國王一事。根據條約規定,順化駐紮官隻要提齣要求,完全有權覲見國王。當我們抵達公使館時,年幼國王已經患病,據說病情甚為嚴重。有一天,傳聞他病入膏肓,甚至說他已駕崩。此種情形正被第二輔政大臣所利用,他為瞭緩解我們一再嚮他提齣的有關覲見方麵的要求,達到不接見的目的,便以幼王的病作為擋箭牌。據他說,幼王纏綿病榻,處境可憐,病情近乎惡化,無法翻身動彈,更不可能起身接見。據說,第二輔政大臣是安南醫術極為高明的醫生,是他親自為幼王治病的。

  事實上,巴德諾先生提齣的正式覲見,以及純屬私人的拜謁,一次也沒有實現。不過,第二輔政大臣曾用書麵形式正式作齣承諾,答應在幼王病體好轉時通知黎那先生,並引他覲見這位年輕的君主;屆時黎那先生當有機會見到君主,而不必如前幾次召見時那樣有一般人員在場。

  將軍,在結束本報告之前,我不得不告訴您,第二輔政大臣那副睿智的神誌、飽滿的精神、威嚴的儀容、精明的神情給我留下瞭極為深刻的印象。他是一位六十五歲的老翁,身材魁梧,顯得頗有自製力。不過我相信他現在也許會承認臨時總駐紮官黎那先生是一位氣度不凡的傑齣人材。我剛剛列舉的第二輔政大臣的一切優點他均有之,並達到瞭一定的高度。除此之外,黎那先生還具有率直與果斷的長處,這與第二輔政大臣那種詭譎狡詐和遇事一味搪塞推諉的秉性適成鮮明的對照。

  至於第三輔政大臣兵部尚書,看來任性、暴躁。可以說,他那圓胖而嚴肅的臉上不時地露齣淡漠的錶情,證明瞭他對您在順安打敗瞭他並摧毀瞭他那座本應永遠阻止外國人入內的著名大壩是耿耿於懷的。

  將軍,第二輔政大臣數次探詢您是否會來順化。他一再這樣打聽您,雖然無疑是想見到您,但我認為他的本意是希望您在談判期能來順化,而不是留在“巴雅”號上。我曾於談判一開始便迴答他說,如果有關條款未能使法國滿意的話,您肯定是不願來的。

  在我們逗留期間,凡願意去聽天主教日課的海員與軍人,我皆允準。每兩個星期天中有一個上午我們在順化城度過,大約有一百人去兩個教堂中的一個做禮拜,由巡邏隊護送。

  條約簽訂後,隨後的協定將由總駐紮官與安南政府著手簽訂。巴德諾先生認為在順化的使命業已完成,便決定於6 月11日早晨離開該城。

  臨行的前一天,雙方進行話彆。6 月11日早晨7時,我們離開法國公使館,所舉行的儀式的規格與到達時相同。全權公使先生登上瞭“標槍”號,護衛隊乘上由小船拖曳的舢闆。黎那先生以及作為駐軍的兩個連隊留下。

  迴程一帆風順。全權公使先生在順安登上“雎鳩”號駛嚮泊於港外錨地的“阿米林”號。

  將軍,最後我謹嚮您報告,在全權公使先生逗留順化期間,海員、護衛隊及駐軍行為端正,紀律嚴明。三名違紀者於抵達的當天被斷然懲處,此後再未齣現任何違法行為。這一良好的效果以及護衛隊的指揮海軍上尉普瓦魯埃先生在執行任務中按規定采取的果斷措施是有目共睹的,我謹高興地將此情形嚮您報告。

  海軍中校、參謀長梅格雷(Maigret)

  BB—4 1958第284—293 頁


《中法戰爭·第六冊》 (全2冊·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 內容概述 本冊為《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中的第六冊,收錄瞭大量珍貴的中法戰爭曆史文獻資料。作為全書的組成部分,本冊緊密圍繞中法戰爭(1883-1885年)這一重要曆史事件,以其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翔實的資料內容,展現瞭這場戰爭的起因、發展、經過、結局及其深遠影響。 全冊資料的編纂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力求全麵、客觀地呈現曆史真相。其中,重點收錄瞭以下幾類重要史料: 官方奏摺、諭旨與電報: 詳細記錄瞭清政府在此次戰爭中的決策過程、戰略部署、戰況匯報以及對各地戰事的指示。通過這些官方文書,可以清晰地看到當時朝廷內部的政治博弈、軍事策略的製定與調整,以及最高統治者對戰爭走嚮的判斷與擔憂。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其中包含瞭大量關於戰役指揮、兵力調動、後勤保障等方麵的原始記錄,為研究當時的軍事組織與運作提供瞭寶貴依據。 軍事部署與戰役詳報: 集中反映瞭清軍在福建、廣西、雲南等多個戰場上的軍事行動。包括具體的作戰計劃、戰役進程、部隊傷亡、繳獲與損失等細節。例如,關於鎮南關大捷、諒山戰役等關鍵戰役的描述,將帶領讀者重溫那些驚心動魄的戰場歲月。同時,也收錄瞭對部分戰役失利的分析與檢討,有助於理解戰爭進程中的復雜因素。 外交往來與談判文獻: 揭示瞭中法兩國在戰爭期間以及戰前、戰後的外交活動。通過法國方麵的照會、電文,以及清政府的迴應、談判記錄,可以深入瞭解戰爭背後的外交較量、國際壓力以及最終的和平協議的達成過程。這部分資料對於理解中國近代外交的睏境與努力具有重要意義。 地方官員的奏疏與報告: 涵蓋瞭各地督撫、總兵等地方軍事和行政長官對戰事的匯報、建議以及提齣的應對措施。這些地方性的視角,豐富瞭對戰爭全局的認識,展現瞭戰爭對不同地區社會經濟和民生的具體影響,以及地方官員在戰時所麵臨的實際挑戰。 輿論與民間反應的史料: 盡管數量上可能不如官方文獻,但本冊也盡可能收錄瞭一些反映當時社會各界對戰爭的態度和看法的資料。這有助於從更廣泛的社會層麵理解中法戰爭的時代背景和民眾情緒。 法國方麵的相關文獻(經翻譯或摘錄): 為瞭更全麵地反映中法雙方的立場和視角,本冊也收錄瞭部分經過整理和翻譯的法國官方文件、軍事報告或新聞報道。這有助於讀者站在更客觀的立場上,對比分析雙方的戰略意圖、戰爭錶現以及對事件的解讀。 核心價值與研究意義 《中法戰爭·第六冊》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史料的豐富性,更在於其對中國近代史研究的深刻貢獻: 還原中法戰爭的全景圖: 本冊以大量一手史料為基礎,力求客觀、全麵地展現中法戰爭的各個側麵,從國傢決策到前綫戰事,從外交斡鏇到地方應對,構建起一個立體、生動的戰爭圖景。 深化對中國近代化的認識: 中法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摺點。本冊資料為研究中國在這一時期麵臨的內憂外患、軍事技術與管理上的落後、以及在國傢存亡關頭所進行的艱難探索提供瞭翔實的證據,有助於更深入地理解中國近代化進程的復雜性與艱巨性。 提供寶貴的研究資源: 對於曆史學、軍事史、外交史、國際關係史等領域的學者而言,本冊是不可或缺的原始資料庫。它為深入研究中法戰爭的成因、過程、影響,以及中國近代國傢構建、軍事改革、外交政策等重要議題提供瞭堅實的基礎。 展現中國人民的抗爭精神: 在國傢危難之際,無數將士浴血奮戰,人民也展現瞭頑強的抵抗意誌。本冊中的一些記載,雖飽含血淚,卻也摺射齣中華民族在逆境中的不屈精神。 促進曆史真相的挖掘與傳播: 通過係統地梳理和呈現這些曆史文獻,本冊有助於澄清曆史迷霧,糾正可能存在的誤讀,讓更多人瞭解這段重要的曆史,從中汲取經驗與教訓。 編纂特點 本冊的編纂遵循嚴格的學術規範,力求資料的準確性、完整性和權威性。其特點包括: 權威性: 所收錄資料多為官方檔案、重要奏摺、親曆者記述等,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係統性: 資料的收錄力求全麵,覆蓋戰爭的不同階段、不同戰場、不同參與者。 客觀性: 在整理和呈現過程中,盡可能保持資料的原貌,避免主觀臆斷,力求客觀反映曆史。 可讀性: 在保持史料原味的同時,對部分內容進行瞭必要的整理和注釋,便於讀者理解。 《中法戰爭·第六冊》是《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它以其無可替代的史料價值,為我們理解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關鍵事件提供瞭寶貴的窗口,也為相關學術研究開闢瞭更廣闊的空間。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晚清時期中國的軍事改革和國防建設抱有濃厚的興趣,而中法戰爭恰恰是檢驗這些改革成果的關鍵時刻。書中關於海戰和陸戰的詳細記錄,包括雙方的武器裝備、戰術部署、部隊的訓練水平等方麵,為我提供瞭寶貴的參考。我希望能夠通過這些史料,分析清軍在麵對現代戰爭時暴露齣的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對中國近代軍事發展産生的深遠影響。同時,書中對當時漕運、鐵路等基礎設施在戰爭中的作用也有所涉及,這讓我得以從更宏觀的視角來審視這場戰爭對中國經濟和交通的影響。曆史的進程往往是復雜的,一場戰爭的意義也絕不僅僅局限於軍事層麵,它會牽動方方麵麵,而這套書的深度和廣度,無疑能幫助讀者更全麵地理解這些聯係。

評分

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原生態”的曆史信息。沒有經過後人的過度解讀和加工,讀者可以自行判斷,得齣自己的結論。這種開放性的研究空間,對於真正的曆史研究者來說尤為珍貴。我看到書中收錄瞭大量不同派彆的觀點和言論,這有助於我們瞭解當時社會思潮的多樣性,以及人們對於戰爭的不同看法。例如,一些主戰派的強硬立場,和一些主和派的妥協心態,在史料中都有清晰的體現。理解這些不同的聲音,纔能更全麵地把握當時政治鬥爭的復雜性。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確實很精美,看得齣齣版社在細節上花瞭不少心思。封麵設計大氣而不失古樸,采用瞭暗紋印刷,觸感也很不錯。翻開扉頁,紙張的厚度和韌性都讓人滿意,不是那種廉價的薄紙,聞起來也有一股淡淡的油墨香,這對於喜歡實體書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種享受。我一直在尋找關於中法戰爭的資料,尤其是希望能找到一些權威且詳實的記載,而這套書的名字立刻吸引瞭我。盡管我還沒開始仔細閱讀,但從這本書的整體質感來看,就已經給我留下瞭非常好的第一印象。我期待它能夠提供給我那些在其他地方難以獲得的史料,幫助我更深入地瞭解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這本書的齣版,對於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學者和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從它的定價來看,也確實反映瞭其內容的價值和製作的成本,是值得收藏的一部作品。

評分

翻開第一冊,就被厚重的史料和嚴謹的編纂所震撼。資料的搜集之廣泛,令人驚嘆。從清政府內部的奏摺、諭旨,到前綫將領的書信、報告,再到當時報刊雜誌的評論,幾乎涵蓋瞭這場戰爭爆發、發展到結束的各個環節。尤其是一些從未公開過的原始檔案,其價值更是不可估量。編者在資料的整理和校對上也做得非常齣色,標注清晰,注釋詳盡,大大降低瞭閱讀和研究的門檻。作為一名曆史愛好者,能夠接觸到如此詳實的史料,感覺就像是親身經曆瞭一般。每一份文獻都仿佛帶著那個時代的溫度和氣息,讓人能夠從中感受到當時決策者的焦慮、將士們的英勇以及百姓的無奈。這些珍貴的史料,為我們理解中法戰爭提供瞭堅實的基礎,也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復雜而動蕩的時代。

評分

我對於書中收錄的關於外交談判的史料特彆感興趣。戰爭的結束往往伴隨著復雜的談判過程,而這些過程往往能反映齣國傢的外交能力和策略。我希望書中能夠詳細記錄中法雙方在談判桌上的博弈,以及當時國際社會對這場談判的態度。這些外交層麵的細節,能夠幫助我更深入地理解這場戰爭的最終結局是如何被塑造的,以及它對中國外交政策産生瞭怎樣的長遠影響。這套書,無疑為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切入點,去深入探索這些鮮為人知的曆史細節。

評分

閱讀過程中,我被書中一些細節深深打動。例如,某位前綫將領在戰前寫給傢人的信,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擔憂與責任感,讓人肅然起敬。還有一些普通士兵的口述記錄,雖然語言樸實,卻真實地反映瞭戰爭的殘酷與他們內心的掙紮。這些個體化的敘事,讓宏大的曆史事件變得有血有肉,更具人情味。同時,書中也收錄瞭一些當時外國使節的報告和觀察,從另一個視角審視瞭這場戰爭,為我們理解國際關係和地緣政治提供瞭寶貴的參考。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法國方麵的一些史料記載,希望能瞭解他們的戰略意圖、戰爭準備以及國內的反應。這種跨文化的史料對比,能夠幫助我們更全麵地認識這場戰爭的全貌。

評分

我對於這套書的期望值非常高,畢竟“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這個名頭就足以證明其史料價值的珍貴。中法戰爭作為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摺點,對其進行深入研究顯得尤為關鍵。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收錄大量一手資料,包括但不限於當時的奏摺、電報、信件、報刊文章,甚至可能包含一些當時的地圖、照片等圖像資料。這些資料的價值在於它們能夠還原曆史的真實麵貌,讓我們能夠跳齣後人的解讀,直接觸碰到曆史的脈搏。我特彆關注書中是否能夠展現不同階層、不同立場的人物是如何看待這場戰爭的,例如朝廷的決策者、前綫的將領、普通士兵,甚至是民間百姓。隻有多角度、全方位的史料呈現,纔能讓讀者對中法戰爭有一個更全麵、更深刻的理解,而不是停留在單一的敘事框架裏。

評分

從曆史文獻中,我看到瞭中國在麵對西方列強的侵略時,所展現齣的民族韌性和不屈精神。雖然在軍事上存在差距,但許多將士依然浴血奮戰,以生命捍衛國傢主權。書中關於鎮南關大捷等戰役的詳細描述,讓我感受到瞭中國軍隊的英勇和智慧。同時,我也看到瞭這場戰爭對中國近代民族意識覺醒産生的催化作用。人民開始認識到落後就要挨打的現實,民族危機感空前高漲。這種從曆史資料中汲取的曆史感悟,遠比單純的教科書敘述來得深刻和震撼。它讓我思考,在國傢危難之際,個體的選擇和集體的命運是如何交織在一起的。

評分

我非常關注書中對中法戰爭影響的後續分析。這場戰爭雖然以中國戰敗告終,但它也促使瞭清政府內部的有識之士開始反思,並推動瞭一係列改革措施的齣颱。我希望書中能夠收錄相關的史料,展示這些改革的進程和成效。同時,這場戰爭也深刻影響瞭中國與東南亞地區的關係,以及西方列強對中國的瓜分格局。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這方麵的史料,幫助我理解中法戰爭在更廣闊的地緣政治背景下的意義。

評分

這本書的內容給我提供瞭理解中國近代史的一個重要視角。通過閱讀這些原始資料,我能夠更清晰地看到中國在走嚮現代化的道路上所經曆的艱難與麯摺。中法戰爭不僅是一場軍事衝突,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和思想啓濛的催化劑。我從中看到瞭中國人民在麵對外侮時的抗爭,也看到瞭國傢在變革中的陣痛。這些寶貴的曆史記錄,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近現代的演變軌跡,以及為今日中國的發展奠定的基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