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誌與唐代政治史論稿

碑誌與唐代政治史論稿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黃樓 著
圖書標籤:
  • 唐代史
  • 政治史
  • 碑誌
  • 墓誌銘
  • 曆史研究
  • 唐朝
  • 史學
  • 文獻學
  • 社會史
  • 文化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41987
版次:1
商品編碼:1223651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4
字數:31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碑誌與唐代政治史論稿》收錄作者專題論文十一篇,以石刻碑誌為中心,對唐代政治史,尤其中晚唐政治史展開係列研究。《碑誌與唐代政治史論稿》對《慕容燕國墓誌》《李元淳墓誌》《楊元卿墓誌》《韓孝恭玄堂銘》《梁守謙墓誌》《平淮西碑》等均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學術創見,同時還係統考察京西北神策城鎮、奉天定難功臣等重要曆史問題,考補大量唐代刺史、監軍使資料,足補史乘之闕。

目錄

新齣《唐故曹州刺史尉公夫人慕容(燕國)墓誌》考釋——唐高宗顯慶五年(660年)慕容寶節毒殺楊思訓案發微 1
《祁連郡王李公(元淳)墓誌銘》考釋——兼論唐德宗貞元年間昭義軍三次擇帥問題 19
《楊元卿墓誌》再考釋——唐憲宗元和初淮西間諜戰試析 38
《平淮西碑》再探討 64
《唐故潁川韓煉師(孝恭)玄堂銘》再研究——唐代官僚使用閹侍之一例 89
梁守謙與憲宗元和政局——梁守謙傢族相關墓誌的再考察 104
唐宦官集團與大中政局 138
唐德宗“奉天定難功臣”“元從奉天定難功臣”雜考 151
唐代京西北神策諸城鎮研究 170
《唐刺史考全編》考補——以《洛陽新獲七朝墓誌》為中心 225
唐代宦官監軍使年錶 273
後記 289

精彩書摘

  《碑誌與唐代政治史論稿》:
  顯慶五年(660年),唐高宗及皇後武則天齣幸並州,扈從的右衛大將軍慕容寶節鴆殺右屯衛將軍楊思訓。此案是轟動一時的要案,慕容寶節初配流嶺錶,楊思訓妻詣闕稱冤,高宗遣使追斬慕容寶節,並因之修改《賊盜律》,以毒藥殺人罪更從重法。受害者楊思訓本隋觀德王楊雄之孫,姻聯帝室,門第顯赫,僅因口角之忿就被同僚毒殺,令人難以置信。施害者慕容寶節兩《唐書》無傳,相關記載亦閃爍其詞,此案遂為曆史懸案。2012年齣版的《洛陽新獲七朝墓誌》(以下簡稱《七朝墓誌》)、《洛陽齣土鴛鴦誌輯錄》(以下簡稱《鴛鴦誌輯錄》)首次公開刊布瞭一批洛陽新齣墓誌的拓片,其中一方墓誌誌主慕容燕國恰為慕容寶節之女。該誌不僅詳細記載瞭慕容寶節的傢族世係,還透露齣唐人對慕容寶節的評價與正史迥然不同,價值彌足珍貴。本文擬結閤相關墓誌,對慕容寶節毒殺楊思訓一案重作檢討。不足之處,敬請專傢批評指正。
  一、《唐故曹州刺史尉公夫人慕容(燕國)墓誌》錄文
  墓誌原石現藏洛陽理工學院。墓誌共27行,滿行27字,正書,長寬並47厘米。《七朝墓誌》僅公布《慕容燕國墓誌》的拓片圖版,《鴛鴦誌輯錄》雖有錄文,但在句讀、錄字等方麵存有一些疏誤。今參據圖版,重新錄文如下:
  唐故曹州刺史尉公夫人慕容墓誌並序少子登封縣丞兼遂撰
  竊以燕南燕北,遐光遠係之源,稱帝稱皇,即漸中華之地。王侯將相,人物英靈,斯並國史詳焉,今可略而言矣。夫人諱燕國,昌黎人也。曾祖,周左金紫光祿大夫、龍城縣伯、車騎大將軍、顯州刺史。祖羅侯,皇朝右武候大將軍、虢州刺史、武鄉公。並道茂珪璋,材光杞梓。入趍丹禁,光承五利之名,齣牧雄藩,鏇委六條之寄。父寶節,皇朝右衛大將軍,漁陽公,贈戶部尚書,質性剛烈,執心忠鯁。硃輪蒼珮,早參北闕之榮,身沒名楊(揚),始曳南宮之履。夫人幼挺仁慈,早摽孝敬,漁陽公往經受鉞,分閫邊垂,夫人粉澤不加,長齋菜食。及乎班師獻凱,夫人銷瘦倍常,由是恩愛漸加,特異諸子,年就成長,將儷好仇。漁陽公傢擅隆恩,夫人令名遠著,求姻請瑗,車馬盈門。先君蘊德含光,猶未聞達,婆娑鄉麯,飄寓江淮,一緻因針,便應斯選。於時中外鹹有閑言。公曰:“此君雅望高纔,位必至於方嶽,加以我之自齣,不可比於餘人,非爾所知,我自收采。”自三星縟禮,百兩言歸。婦則母儀,始終無爽,以垂拱二載封為常樂縣君。位則因夫,榮稱命婦。暨乎延載之歲,禍延先君,夫人變竹興哀,崩城起恨,躬親傢事,十有餘年。後以長安三年,長子經國授安州應城縣令。昔班氏東徵,本因隨子,夫人南邁,苻其義焉。何圖金竈神丹,眇然無驗,瓊田靈草,邈矣虛傳。遐齡之福不留,風樹之哀鏇及。嗚呼哀哉,以神龍元年四月八日遘禍於應城縣之官捨,春鞦八十。飡荼靡及,集蓼無追。□望□停,及茲先遠。謹以開元三年歲次乙卯十月己酉朔廿二日庚□,遷奉閤於先君舊塋,禮也。子經國等痛切心神,哀絰屺岵,瞻天地□改色,視日月而無光。恐陵榖之遷貿,謹雕鎸而紀德。小子後生,罕知前事,聞乎舊說,粗記分毫,謹述徽音,萬未之一。其銘曰:
  崇基峻峙,巨派靈長。班闈禮訓,謝室文章。標梅方及,妙選賢良。匹惟秦晉,親則潘揚。禮縟三星,於歸百兩。孝因衷至,仁非外奬。徽徽懿德,邕邕善響。哀哉促齡,倏然長往。籌茲遠日,葉彼龜紋。號天永感,觸地絰哀。鶴賓投吊,馬鬛墳開。謹鎸貞礎,紀德泉颱。
  《慕容燕國墓誌》立於玄宗開元三年(715年),誌中“基”字缺筆作“”,當是避玄宗李隆基之諱。誌雲“身沒名揚,始曳南宮之履”。南宮為尚書省彆稱,“南宮之履”典齣自《漢書》。《漢書》捲七七《鄭崇傳》:“哀帝擢為尚書僕射。數求見諫爭,上初納用之。每見曳革履,上笑曰:‘我識鄭尚書履聲。’”慕容寶節死後贈官為戶部尚書,故稱“身沒名揚,始曳南宮之履”。墓誌又雲“一緻因針,便應斯選”。“因針”意指通過媒人請求婚配,典齣劉嚮《說苑》捲一一:“孟嘗君寄客於齊王,三年而不見用,故客反謂孟嘗君曰:‘君之寄臣也,三年而不見用,不知臣之罪也?君之過也?’孟嘗君曰:‘寡人聞之:縷因針而入,不因針而急;嫁女因媒而成,不因媒而親。’”唐前期墓誌辭藻華麗,喜用駢體和典故,墓誌文體時代特點明顯。
  《慕容燕國墓誌》為慕容燕國與丈夫尉公閤葬時所立,誌中沒有明確提及其夫名諱。幸運的是,其夫墓誌亦同時齣土,故知其夫即武周時期曹州刺史尉亮。《尉亮墓誌》拓片及錄文同收《鴛鴦誌輯錄》,為便於讀者閱讀,姑附於文後。另據墓誌,慕容燕國育有二子,長子尉經國,武周長安三年(703年)任安州應城縣令,少子尉兼遂,開元初任河南府登封縣丞。尉兼遂即《慕容燕國墓誌》的撰者,誌中自雲“小子後生,罕知前事,聞乎舊說,粗記分毫,謹述徽音,萬未之一”,其聽到的“舊說”當親承自慕容燕國,雖然會有一定的隱諱,仍不失為研究慕容寶節的重要史料。
  二、慕容寶節及其傢世
  傳世文獻中關於慕容寶節毒殺楊思訓案的記載非常簡略,慕容寶節父祖名諱、齣身、官曆等皆無記載。《慕容燕國墓誌》首敘傢世雲:
  竊以燕南燕北,遐光遠係之源,稱帝稱皇,即漸中華之地。王侯將相,人物英靈,斯並國史詳焉。今可略而言矣。夫人諱燕國,昌黎人也。曾祖,周左金紫光祿大夫、龍城縣伯、車騎大將軍、顯州刺史。祖羅侯,皇朝右武候大將軍、虢州刺史、武鄉公父寶節,皇朝右衛大將軍,漁陽公。
  據墓誌,慕容寶節齣自昌黎慕容氏。所謂“昌黎慕容”,即十六國時期建立三燕政權的鮮卑慕容氏。《元和姓纂》(以下簡稱《姓纂》)捲八“慕容氏”條:“高辛少子居東北夷,後徙遼西,號鮮卑,國於昌黎棘城。至涉歸,為鮮卑單於涉歸生廆,廆生皝,皝生雋,號前燕,初都棘城。弟垂號後燕,都中山。弟徳號南燕,都廣固,徙東郡。三燕七主,共五十餘年。”墓誌自言其為三燕後裔,檢《姓纂》等書,鮮卑慕容氏子孫中無慕容�健⒛餃荼�節一支。墓誌中關於傢族源流的記載很可能屬於中古墓誌中常見的冒托先祖現象。
  除《慕容燕國墓誌》外,唐代墓誌裏自稱齣於“昌黎慕容”的還有數例,但誌主幾乎都是吐榖渾貴族後裔。如《慕容曦皓墓誌》:“公諱曦皓,字曦皓,京兆長安人。故屬昌黎,僻在遼右而盛於晉魏。自二燕啓祚,葉布拔流,特為茂族。”《慕容曦光墓誌》:“王諱曦光,字晟,昌黎鮮卑人也,粵以周載初元年生於靈州之南衙年十歲,以本蕃嫡子,號燕王。”《慕容威墓誌》:“君諱威,字神威,其先昌□□也,即前燕□□武宣皇帝廆□□。”《慕容明墓誌》:“王諱明,字坦,昌黎鮮卑人也。”《慕容環墓誌》:“其先紫濛之裔,昌黎棘城人也。當十六代祖,前燕析居白蘭之陰,遂為東西慕容。代襲後雄,盛齣於戎狄。”吐榖渾與遼東慕容鮮卑同祖,皆鮮卑涉歸之子。西晉末年,吐榖渾西遷青海地區,建立政權,唐高宗時被吐蕃攻滅,國主諾曷鉢率數韆帳部落降唐。吐榖渾被唐人視為夷狄,而三燕入主中原,漢化較深。諾曷鉢入唐後其子孫慕容曦皓、慕容曦光、慕容環等為自高身價,皆捨本祖吐榖渾,以河北三燕為先祖。真正的慕容後裔,反因屢經朝代陵替,仕宦不顯而默默無聞。
  在諾曷鉢之前,吐榖渾與周、隋屢有戰爭。北周建德五年(576年),周武帝遣皇太子宇文贇率多路大軍討伐吐榖渾。隋大業五年(609年),煬帝曾親徵吐榖渾,於其地置河源、西海、鄯善、且末四郡。這幾次大規模的徵討,當有不少吐榖渾酋長望風歸降。《慕容燕國墓誌》稱其高祖慕容�皆�任“周左金紫光祿大夫、龍城縣伯、車騎大將軍、顯州刺史”。此官稱與北周六官不同,實為隋唐官職。北周無顯州,隋開皇五年(585年)始改淮州為顯州,慕容�餃蝸災荽淌返目贍苄圓淮蟆?悸塹僥餃菁易逶諍傭�一帶活動,顯(繁體作顯)州為隰州誤刻的可能性很大。除其標榜的郡望“昌黎慕容”外,墓誌中還有兩點旁證。其一,按照隋唐的民族政策,內附少數民族貴族及其子弟,一般需入朝宿衛,有時也委以邊任。慕容�健⒛餃萋薏T“入趍丹禁齣牧雄藩”,慕容寶節“早參北闕之榮”,其後也齣鎮邊關。三代人仕宦軌跡與內附首領身份吻閤。其二,慕容寶節先後代錶唐廷齣使突厥、吐榖渾等地。貞觀初年,慕容寶節曾以副使身份,隨淮陽王道明護送弘化公主入吐榖渾和親。唐朝選派慕容寶節為副使,應該與其吐榖渾後裔的身份有很大關係。
  若推測無誤,則慕容�健⒛餃萋薏T傢族,是比慕容曦皓、慕容曦光更早內附的吐榖渾貴族。這批吐榖渾貴族被安置在河東一帶,遂以鮮卑慕容氏自居,至隋朝末年,已基本融入當地社會。《冊府元龜》捲七《帝王部?創業三》:
  煬帝復以高祖為太原留守,遣武賁郎將王威、虎牙郎將高君雅二人為副。會高陽賊帥曆山飛等眾號十萬來寇太原。將軍慕容羅睺、潘長文俱為所敗。賊鋒益盛,高祖率步騎六韆以擊之,相遇於同過水上。
  唐高祖齣任太原留守前,主掌太原軍務的留守將軍是慕容羅睺、潘長文。慕容羅睺應該是太原本地軍人的代錶。也正是如此,慕容羅睺成為高祖、太宗父子重點籠絡的對象。太原起兵時,李淵殺隋煬帝所遣副將王威、高君雅,卻不及慕容羅睺,可知羅睺早已歸附李淵父子。李唐立國不久,河西薛舉入寇涼州。慕容羅睺又以十三行軍總管之一的身份,參與瞭著名的高墌之戰。
  《舊唐書》捲五五《薛舉傳》:
  太宗不豫,行軍長史劉文靜、殷開山請觀兵於高墌西南,恃眾不設備,為舉兵掩乘其後。太宗聞之,知其必敗,遽與書責之。未至,兩軍閤戰,竟為舉所敗,死者十五六,大將慕容羅睺、李安遠、劉弘基皆陷於陣。太宗歸於京師。
  高墌城之戰是唐軍少有的幾次大潰敗。與慕容羅睺同時被俘的另外兩個總管是劉弘基、李安遠。劉弘基,隋末豪俠,遼東之役後投奔李淵,“察太宗有非常之度,尤委心焉。由是大濛親禮,齣則連騎,入同臥起”。李安遠,與高祖有舊,“從太宗徵伐,特濛恩澤隱太子建成潛引以為黨援,安遠固拒之,由是太宗益加親信”。慕容羅睺與劉弘基、李安遠並列,足見其地位之高。毫無疑問,慕容傢族屬李唐開國時候的功勛集團,亦即陳寅恪先生所謂之關隴貴族集團。
  ……
《塵封的印記:唐代官製與政治權力分析》 本書深入剖析唐代官僚製度的運作邏輯及其對政治格局産生的深遠影響。通過梳理從初唐到晚唐的官職沿革、品階升降、權力分配與製約機製,勾勒齣唐代政治權力的流轉軌跡與核心構成。 引言:官製是政治的骨架 理解一個時代的政治,如同解剖一個有機體,其骨架般的官僚製度是分析政治權力結構與運行模式的基石。唐代,一個奠定瞭中國封建王朝基本格局的輝煌時代,其高度發達的官僚體係不僅是國傢機器高效運轉的保障,更是權力鬥爭、社會流動乃至文化演進的縮影。本書正是試圖從這一“骨架”齣發,剝離籠罩其上的曆史迷霧,還原唐代政治權力的真實麵貌。 第一章:官僚體係的奠基與演變——從製度初創到臻於完善 本章將追溯唐代官僚製度的源頭,考察其如何藉鑒前朝經驗,又如何進行創新性的改革。我們將詳細分析隋朝以來三省六部製的形成與唐代的繼承與發展,探討尚書、門下、中書三省在實際運作中的權力分野與相互關係。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考察各部委(如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的職能設置、人員構成及其在國傢治理中的具體作用。同時,本書也將關注官員選拔製度(科舉、蔭襲、流外轉正等)的變化,分析不同選官製度對官僚階層的構成、忠誠度以及政治生態的影響。我們將揭示,製度的每一次微調,都可能預示著權力格局的悄然轉變。 第二章:權力之軸:皇帝、宰相與權力分散的奧秘 唐代政治權力的核心無疑是皇帝,但其權力並非無限擴張,而是受到諸多因素的製約與影響。本章將重點解析唐代宰相製度的演變,從早期一人獨攬大權到後期形成多個宰相並存的局麵,分析宰相的權力來源、任免機製以及其對皇帝權力的牽製作用。我們將探討“同中書門下”、“集賢學士”、“翰林學士”等不同形式的宰相集團的形成與運作,揭示皇帝如何通過分權與製衡來鞏固統治。此外,本書也將考察中樞機構之外的權力分支,如節度使製度的興起與盛衰,分析其對中央集權的衝擊與中央政府的應對策略,理解唐代政治權力分散與集中的動態平衡。 第三章:官場生態:利益的博弈與政治的潛規則 任何官僚體係都難免存在利益的糾葛與潛規則。本章將深入官僚群體的內部,分析官員之間的關係網絡,如門閥士族的影響、朋黨之爭的根源與錶現。我們將探討官位與俸祿、恩蔭與提拔之間的隱秘聯係,揭示權力交易、賄賂以及裙帶關係在官場中的存在及其對政治清明度的侵蝕。通過分析唐代史書中關於官員升遷、貶謫、彈劾的記載,以及相關法律文獻,本書將勾勒齣一幅真實而復雜的官場生態圖,理解權力如何在明規則與潛規則的夾縫中運轉。 第四章:地方的力量:刺史、都督與行政權力的地域分布 唐代廣袤的疆域決定瞭地方行政體係的重要性。本章將聚焦於地方官製的演變,從初期的州縣製到安史之亂後愈發重要的節度使製度。我們將詳細分析刺史、都督等地方長官的職權範圍、權力來源及其與中央的關係。重點將放在分析安史之亂後,節度使如何從軍事統帥逐漸演變為掌握行政、財政、人事大權的地方諸侯,分析中央政府如何應對這種權力下移的趨勢,以及這種變化對唐代政治版圖和中央權威的影響。我們將理解,地方權力的膨脹是唐代後期政治動蕩的重要根源之一。 第五章:製度的裂痕:危機與變革下的政治權力轉型 任何製度都存在其固有的局限性,唐代官製亦不例外。本章將聚焦於唐代政治權力轉型期的關鍵事件與內在邏輯。我們將分析如“安史之亂”對唐代政治格局帶來的顛覆性影響,以及由此引發的官製改革與權力重塑。本書還將探討玄宗後期“開元盛世”的繁榮背後,官僚體係內部存在的隱憂,以及晚唐時期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等現象的齣現,分析這些危機是如何暴露製度的裂痕,並最終導緻唐朝由盛轉衰的。我們將嘗試理解,在製度的僵化與時代的挑戰麵前,政治權力是如何在不斷的危機與變革中艱難前行的。 結語:製度的恒定與曆史的變遷 本書的研究並非止於對唐代官製的梳理與分析,而是試圖透過這些製度細節,觸及唐代政治權力的本質。製度是政治的框架,但權力纔是框架內的活動者。唐代官製作為一種製度安排,其演變軌跡深刻地摺射齣政治權力的擴張、收縮、轉移與鬥爭。盡管時代在變遷,但官僚體係的運作規律、權力鬥爭的邏輯,在很多方麵都具有一定的恒定性。通過對唐代官製的深入研究,我們或許能獲得對更廣泛的政治現象的理解。 本書力求以嚴謹的史料考證為基礎,輔以精細的邏輯分析,為讀者呈現一個立體、鮮活的唐代政治權力世界。它不是對既有學術觀點的簡單重復,而是希望通過對官僚製度這一特定視角切入,為理解唐代政治史提供一種新的觀察維度。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必須承認,《碑誌與唐代政治史論稿》是一本挑戰閱讀習慣的書,它需要耐心,需要細緻,更需要讀者擁有一定的曆史基礎。但正是這種挑戰,纔顯得它的價值非凡。作者以其深厚的學術功底,將看似雜亂無章的碑誌信息,梳理成一條條清晰的脈絡。我最感興趣的部分是關於唐朝中央與地方關係的探討。通過對邊遠地區特彆是民族地區碑誌的解讀,作者揭示瞭中央政府在這些地區的實際控製力,以及當地豪族在政治格局中的作用。這些碑誌有時記錄瞭中央官員的到來和離去,有時則反映瞭當地的行政管理體係,甚至是一些邊疆衝突的細節。它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不同於官方史書的視角,去審視唐朝遼闊疆域內的政治現實。書中對於權力運作方式的分析也極其深刻。作者通過對碑文中一些隱晦錶達的解讀,來揭示官員之間的勾心鬥角,以及他們在政治鬥爭中的策略和手腕。比如,某些碑文可能會刻意強調某位官員與皇帝的親近關係,或者與某位權臣的疏遠,這些細微之處都可能隱藏著重要的政治信息。我曾反復閱讀書中關於唐玄宗後期政治腐敗的論述,作者利用瞭大量碑誌來佐證他的觀點,比如記錄瞭一些官員的貪婪無度,以及他們如何利用職權謀取私利。這種將抽象的政治概念,具象化到具體的碑文材料中,使得論證更具說服力。

評分

讀完這本《碑誌與唐代政治史論稿》,腦海中充斥著一種奇妙的體驗,仿佛穿越瞭韆年的時空,親身參與瞭那些曾經輝煌又充滿波摺的政治鬥爭。作者以一種極其細緻入微的筆觸,將散落在曆史長河中的碑刻文字,化為瞭一幅幅生動鮮活的唐代政治畫捲。我尤其欣賞其中對墓誌銘的解讀,那些原本淹沒在塵埃中的貴族、官員乃至普通人的生命軌跡,通過作者的考證和分析,被賦予瞭新的生命力。每一方墓碑,都不僅僅是一塊冰冷的石頭,更是一個時代的縮影,記錄著權力、傢族、信仰以及社會階層的微妙變化。我仿佛能看到,那些身居高位者,如何在生前為自己精心籌備身後之事,字斟句酌,力求在碑石上留下不朽的功績,或是傢族的榮耀。而那些地位相對較低的官員,他們的墓誌銘則更能摺射齣當時政治生態的真實麵貌,官員的升遷、貶謫,甚至是黨爭的痕跡,都可能隱藏在字裏行間。這種通過微觀個體來窺探宏觀曆史的方法,著實令人贊嘆。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碑文內容,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的政治含義,比如通過對官員任職時間、官職變遷的梳理,來分析當時的權力結構和人事製度。再比如,對碑文中齣現的特定詞匯、錶達方式的分析,也能窺見不同時期政治思潮的演變。我感覺自己像是跟著作者一起,在一片片殘缺的碑文中尋寶,每一次的發現都充滿瞭驚喜和成就感。這本書不僅僅是學術研究的成果,更是一種讀史的全新視角,它讓我明白,曆史並非隻有官方史書的記載,那些民間流傳下來的文字,同樣蘊含著巨大的價值。

評分

《碑誌與唐代政治史論稿》是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書,它的閱讀體驗,如同在曆史的長河中潛行,不斷發現閃爍的珍寶。作者的視角極為獨特,他善於從被忽視的碑誌中,發掘齣具有重要政治意義的綫索。我最喜歡的部分是關於唐代黨爭的研究。通過對碑誌中人物的站隊、相互攻訐以及對失敗者命運的描述,作者生動地展現瞭唐代政治鬥爭的殘酷性和復雜性。比如,一些碑誌可能會刻意迴避某位被貶謫官員的姓名,或者在描述其功績時,有所保留,這些細節都可能暗示著其在黨爭中的失敗。書中對於唐代官僚腐敗現象的揭露也極其深刻。作者利用碑誌中關於官員的財産、生活奢靡等記載,來佐證當時政治環境的陰暗麵。這些碑誌,如同一個個無聲的證人,揭露著官場的黑暗。我曾被書中關於唐玄宗晚年政治衰敗的論述所震撼。作者通過分析大量的碑誌,揭示瞭當時政治腐敗是如何滲透到各個層麵,以及這種腐敗最終如何導緻瞭國傢的動蕩。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政治的曆史,不僅僅是權力精英的遊戲,更是無數普通人生存狀態的反映。

評分

《碑誌與唐代政治史論稿》是一本讓我心潮澎湃的書,它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嚮我展示瞭唐代政治史的深層奧秘。作者的視角極其敏銳,他能夠從那些可能被忽略的碑誌中,發掘齣極其重要的曆史信息。我最感興趣的部分是關於唐代宗室與皇權的關係。通過對碑誌中關於宗室成員的爵位、封地以及在政治事件中的錶現的記載,作者揭示瞭唐代皇權與宗室之間復雜而微妙的權力平衡。比如,一些碑誌可能會強調宗室成員對皇權的忠誠,而另一些則可能暗示其在政治鬥爭中的野心。書中對於唐代官場潛規則的揭示也極其深刻。作者利用碑誌中一些隱晦的錶達方式,來暗示官員之間的人情往來、利益輸送以及權力尋租等現象。這些碑誌,如同一個個地下記錄,揭露著官場的陰暗麵。我曾被書中關於唐太宗時期政治製度建設的論述所打動。作者通過分析大量的碑誌,揭示瞭唐太宗時期在完善法律、整頓吏治以及加強中央集權等方麵的努力。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政治製度的建設,不僅僅是理論的構建,更是實際操作中的不斷調整和完善。

評分

不得不說,《碑誌與唐代政治史論稿》是一本需要反復品讀的書,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感悟。作者以其深厚的學養,將那些沉寂韆年的碑誌,重新煥發齣生機。我尤其著迷於書中對唐代中央官製演變的分析。通過對不同時期碑誌中官員的頭銜、職能以及相互關係的記載,作者描繪瞭唐代中央官僚體係的不斷調整和完善。比如,一些碑誌可能會記錄某個新官職的設立,或者某個舊官職的閤並,這些細節都能反映齣唐朝在鞏固中央集權方麵的努力。書中對於地方官員的論述也同樣精彩。作者分析瞭唐朝在地方行政區劃上的變遷,以及地方官員的設置和管理。通過碑誌,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地方官員不僅承擔著行政職責,還可能在軍事、財政等方麵發揮重要作用。這種多功能的官員設置,是理解唐代地方治理的關鍵。我曾被書中關於武則天時期政治環境的論述所打動。作者利用瞭大量碑誌來分析武則天時期政治權力的新特點,比如女性官員的齣現,以及科舉製度在其中的作用。這種從微觀史料齣發,來審視宏觀曆史事件的方法,令人耳目一新。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的細節往往比宏大的敘事更能觸及真相,而碑誌,正是這些細節的寶貴載體。

評分

讀罷《碑誌與唐代政治史論稿》,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深入骨髓的曆史洗禮。作者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將那些沉寂在曆史塵埃中的碑誌,轉化為解讀唐代政治的鑰匙。我尤其欣賞書中關於唐代文化與政治互動的研究。通過分析碑誌中記錄的文學、藝術以及宗教信仰等內容,作者揭示瞭文化因素如何影響政治決策,以及政治權力如何塑造文化發展。例如,一些碑誌可能會記錄某位官員對文學創作的贊助,或者對宗教活動的參與,這些都能反映齣當時統治者的文化政策。書中對於唐代國傢治理的探索也同樣精彩。作者分析瞭唐朝在法律、稅收以及社會管理等方麵的政策,並結閤碑誌中的實際案例,來評估這些政策的實施效果。例如,一些碑誌可能會記錄官員在徵收賦稅、處理訴訟等方麵的錶現,這些都能為我們理解唐朝的治理能力提供依據。我曾被書中關於唐代對外關係的論述所吸引。作者利用瞭大量的碑誌,來分析唐朝與周邊國傢和民族的交往,以及這些交往對唐朝政治和文化産生的影響。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曆史是一個復雜而多元的整體,而碑誌,正是理解這個整體的重要組成部分。

評分

說實話,在翻閱《碑誌與唐代政治史論稿》之前,我對“碑誌”這兩個字並沒有太多的概念,隻覺得是古代人留下的石刻文字。但讀完這本書,我纔明白,這些看似普通的文字,竟然承載著如此厚重的信息量,並且能夠串聯起一幅波瀾壯闊的唐代政治史。作者的功力在於,他能夠從這些零散的材料中,提煉齣具有普遍意義的結論,並且邏輯清晰地呈現齣來。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關於科舉製度對唐代政治格局影響的論述。通過分析大量碑誌中人物的齣身和科舉經曆,作者揭示瞭科舉製度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瞭門閥的壟斷,為士族之外的階層提供瞭上升的通道。這對於理解唐代社會階層流動以及政治權力分配的變化,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書中還探討瞭唐代官僚體製的演變,比如不同時期官員的任命方式、官職的設置以及相互之間的權力製衡。通過碑誌中對官員升遷、調動、甚至是罷官貶職的記載,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官僚體製的運作機製,以及其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和挑戰。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論述過程中,穿插瞭許多生動的史實和案例,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學術論證,變得引人入勝。他會引用碑文中一些富有情感的描述,來還原曆史人物的內心世界,讓讀者能夠感同身受。這本書讓我對唐代政治史的理解,從一個平麵走嚮瞭一個多維度、立體化的呈現。

評分

《碑誌與唐代政治史論稿》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學術著作,不如說是一扇通往唐代政治世界的大門。作者用其精妙的筆觸,帶領我們穿越時空的阻隔,親眼見證那些曆史的風雲變幻。我最感興趣的部分是書中關於唐代社會等級製度與政治權力關係的論述。通過對不同階層人士碑誌的解讀,作者揭示瞭社會地位如何影響政治影響力,以及不同階層在政治舞颱上的錶現。例如,對於一些門閥世族,他們的碑誌可能強調其傢族的曆史淵源和世代的政治榮耀,而對於一些寒門士子,則更多地記錄其個人奮鬥和仕途上的成就。這種對比,生動地展現瞭唐代社會等級森嚴的現實。書中對於唐代政治鬥爭的刻畫也極其生動。作者能夠從碑誌的字裏行間,捕捉到那些隱藏在錶麵下的權力博弈。比如,一些碑誌可能會在歌頌某位官員的同時,隱晦地貶低其政敵,或者通過強調某位官員的忠誠,來反襯其對手的野心。這種“言外之意”的解讀,正是本書的精髓所在。我曾被書中關於安史之亂前後政治格局變化的論述深深吸引。作者通過分析大量碑誌,揭示瞭這場動亂對唐朝政治生態造成的深遠影響,以及在此後的政治權力分配中,齣現瞭哪些新的變化。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曆史人物並非是臉譜化的,他們有自己的情感、欲望和政治策略,而這些,都可以在碑誌中找到蛛絲馬跡。

評分

坦白說,《碑誌與唐代政治史論稿》這本書,顛覆瞭我對傳統史書閱讀的認知。它不再是單調的文字堆砌,而是一種與曆史的深度對話。作者的獨到之處在於,他能夠從那些可能被忽略的細節中,挖掘齣極其重要的政治信息。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唐朝政治權力傳承的研究吸引。通過分析不同時期碑誌中對皇權、宗室以及權臣的稱謂和描述,作者揭示瞭皇權地位的變化,以及權臣對政治格局的影響。例如,在某些時期,碑文可能會強調皇帝的至高無上,而在另一些時期,則可能側重於某位權臣的強大影響力,甚至是對其進行歌功頌德。這種微妙的變化,反映瞭唐代政治權力分配的動態。書中關於唐代官員的選拔和任用機製的論述也十分精彩。作者利用碑誌信息,分析瞭不同時期官員的來源,以及他們在官場上的晉升路徑。比如,一些碑誌可能會記錄某位官員是通過軍功或是舉薦進入仕途,而另一些則可能明確提及科舉齣身。這些信息有助於我們理解唐代政治精英的構成,以及社會階層的流動性。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論證過程中,那種旁徵博引、嚴謹求證的態度。他不僅僅依賴碑誌本身,還會結閤大量的文獻史料,來構建一個更為完整和可信的曆史圖景。這本書讓我明白瞭,曆史的真相往往隱藏在那些不為人知的細節之中,需要我們去仔細發掘。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遠非“學術”二字可以概括。它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文化考古之旅,讓我得以近距離觀察唐代政治的肌理。我原本以為,關於唐代政治史的研究已經十分成熟,但《碑誌與唐代政治史論稿》卻像一股清流,帶來瞭許多前所未有的洞見。作者的視野極其開闊,他不僅僅局限於中央層麵的政治鬥爭,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為廣闊的區域和地方官員。通過對各地碑誌的梳理,他揭示瞭中央集權與地方勢力之間的復雜關係,以及在不同時期,這種關係的動態演變。我尤其被其中關於藩鎮割據時期的碑誌分析所吸引。那些刻在邊遠地區的碑文,往往能反映齣當時政治權力在地方的實際運行情況,甚至是地方長官的獨立性有多大。這種從“自下而上”的角度來審視政治格局,與傳統史書的“自上而下”敘事形成瞭有趣的對照。作者的論證過程嚴謹而紮實,他會詳細考證碑文的齣處、年代,並與其他史料進行交叉比對,確保結論的可靠性。我曾被書中對某位地方官員碑誌的解讀所深深打動,這位官員在動蕩的年代,憑藉其智慧和能力,維係瞭地方的穩定,而他的功績,卻鮮少在官方史書中被提及。正是通過這些碑誌,作者將這位被曆史遺忘的功臣重新帶迴瞭公眾視野,讓我感受到瞭曆史的溫度和人性的光輝。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官方史書的記載往往具有選擇性和傾嚮性,而碑誌這些相對“私人”的記錄,更能觸及曆史的真實麵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