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词(恋上古诗词·版画插图版)

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词(恋上古诗词·版画插图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新霞,乔雅俊 编
图书标签:
  • 李清照
  • 宋词
  • 古典诗词
  • 词学
  • 文学
  • 文化
  • 艺术
  • 版画
  • 插图
  • 恋上古诗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ISBN:978702012248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384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恋上古诗词:版画插图版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6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版画插图版古诗词读本
  古诗词爱好者的必备

内容简介

  词坛双壁合集,天下*美女人词
  李清照和朱淑真,是宋代杰出的女作家,她们多愁善感,才思敏捷,以词著称,堪称宋代词坛双璧。二人时代相接,气质相类,词风相似,且有师承,历代词论家都喜将两人相提并论。本书合编李清照《漱玉词》和朱淑真《断肠词》为一书,尽收两位词人佳作,由著名宋词研究专家注解,博采当今诸家注本之长,并辑录历代词评,以备读者观览。同时,本书精选与词境相合的古代版画作为插图,图文并茂。

作者简介

  王新霞,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主要著作有《山水田园诗派选集》《花间词派选集》《唐宋律诗诵读》及合著《中国散文通史》(第四编“隋唐五代散文”)《漱玉词·断肠词》等。

前言/序言

  在中国古代文化最繁荣、发达的宋代,先后出现了李清照和朱淑真两位著名的女性文学家。她俩生活的时代接近,文采相类,均属于婉约词派,风格清新秀丽,婉转含蓄,共同点甚多。历代评论家总爱把两人一起评论,如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赞叹她们是“闺阁文章之伯,女流翰苑之才”。本书编者将她俩的词合编在一起加以注释,期望此书对介绍和研究这两位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女性作家有参考价值。
  一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祖籍山东济南。我国宋代杰出的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女作家。她出身于一个文学氛围浓厚的家庭,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对文学、经学、佛学、史学都颇有研究,刘克庄在《后村诗话续集》中称赞他“文高雅修,鬯有义味,在晁(补之)秦(观)之上”。母亲王氏,也是一位通文墨的大家闺秀。耳濡目染,清照幼年即通文墨,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表现,还精通音律,“能书能画”(《清河书画舫》引《才妇录》)。可以说,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少见的一位多才多艺的女作家。
  李清照在十八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后二人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由于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能互相支持与欣赏,所以李清照婚后的生活非常和谐美满。这种平静的生活一直到李清照四十五岁。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宋,次年,徽、钦二帝被掳,北宋即告灭亡。这就是历史上的靖康之变。巨大民族灾难的降临,急剧地改变了李清照的生活,她被迫从闺房和书斋中走出来,踏上逃亡流徙的道路。而打击也是接踵而至:夫妇二人花费大量心血搜集起来的文化艺术珍品在战火中丧失殆尽;李清照唯一的亲人赵明诚,在建炎三年(1129)只身赴建康时,突患急病,不治身亡。赵明诚病死后,她独自漂泊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咨嗟悲叹中度过了晚年。
  朱淑真是稍后于李清照的杰出女作家,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初年时在世。她出身于仕宦家庭,父亲曾经“宦游浙西”。朱淑真少喜读书,工诗词,能画,通音律,也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少女时代的朱淑真,由于家境殷实,生活优裕,父母亦宠爱有加,每天过着读书、作诗、饮酒、弹琴、四处游玩的悠闲而快乐的生活,所以形成了单纯天真的个性,并且勇于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生活,是一位个性鲜明突出的女性。
  然而父母为她择定的婚姻却使得朱淑真的生活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在封建社会,个人的婚姻并不是建立在志趣相投、两情相悦的基础上,而必须听从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朱淑真面对无法违抗的父母之命,违心地与她志趣相投、才华横溢的初恋情人分开,在二十岁左右嫁给一位俗吏为妻。所以南宋魏仲恭《朱淑真断肠诗词序》中说:“父母失审,不能择伉俪,乃嫁为市井民家妻。”她的丈夫是一个以世俗的功名利禄为务的庸俗之人。因为二人的性格爱好相去甚远,所以朱淑真婚后的生活一直非常寂寞苦闷。后来她的丈夫可能又沾染当时狎妓风气,娶妾并携其远赴任上,留下淑真独守空闺。天性热爱自由、勇于追求理想生活的朱淑真在婚后的生活中饱受痛苦的折磨。从她的词作中可以看出,她最后终于决定与现实对抗,勇敢地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樊篱而与初恋的情人相会。淑真与情人的关系一直维持到四十岁左右,直到因为此种关系泄露,被夫家限制自由。最后,淑真在礼教的压迫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离世时不到五十岁。
  二
  李清照的作品集曾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漱玉集》等,但均已佚亡。后人辑有《漱玉词》,今人辑有《李清照集》。朱淑真一生创作的诗词也很多,其诗有南宋魏仲恭辑《断肠诗集》十卷,《后集》八卷(有残缺),词有《断肠词》一卷。
  李清照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表现,其中词最为出色,后人称颂最多的也是她的词作。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安定美满的前期与流离孤寂的后期。
  她的前期词作真实地反映了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早年的李清照是一位性格活泼、开朗乐观的女子。她的足迹走出了重重的闺门,目光投向广阔的大自然,因此她的笔触便也伸向大自然的怀抱,用词来记叙她在自然界的畅游。比如《如梦令》(尝记溪亭日暮)一首,尽情地享受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随意尽兴,无拘无束。这类词作充分表现出李清照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李清照的前期词作还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及对现实社会扼杀理想的愤懑之情。在《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一词中,她以鹏鸟自喻,表现了自己的生活意志和愿望。她要学那搏击长空的大鹏,凭着自己的努力,探寻到一条通往理想境界的道路。即使是“路长”、“日暮”;即使是“学诗谩有惊人句”,却仍然呼唤着“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首词格调昂奋,充满着蓬勃向上的力量,读后令人有一种清新振作之感。
  李清照婚后与丈夫相敬相爱,生活十分美满,所以每当与丈夫短暂分离的时候,多愁善感的她便会被萦绕不去的思念紧紧包围,并用词来抒发分别后的离恨别愁和寂寞孤独的情感。这类内容在现存词作中占的比重最大。比如她新婚不久后写的《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写出了彼此之间对对方的牵挂,这种感情是“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思念的痛苦一直折磨着她,“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生动地抒写出了她内心的离愁别恨。
  李清照常常采用托物言情或托事言情的方法来抒发感情,这类闺怨词把所咏之物、所托之事与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融为一体,借着对物与事的咏叹婉转地表达出对离别的哀怨,对离人的思恋,对爱情的向往,较之直接倾诉更显得深沉蕴藉,凄怆动人。
  李清照是一位具有高度爱国情感的女词人,面对南渡之后国势日非,山河残破,朝廷不思收复中原的现状,她忧心如焚,很多词抒发了强烈的家国之思,比如“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蝶恋花》)等等。
  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永遇乐》咏元宵词。当时的元宵之夜,杭州城内张灯结彩,一片歌舞升平。词人面对这种“繁荣”景象,眷念故国之情油然而生,昔日汴京元宵盛况立刻浮现在眼前。她在词中通过昔日繁盛京都的生活与如今流落异乡、家破人亡、面目憔悴、两鬓斑白的凄楚境遇相比,将故国之思与身家之痛深沉地表现了出来。故此,南宋末年爱国词人刘辰翁读了这首词,慨然涕下,乃至“每闻此词,辄不自堪”。
  对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历代评论家盛赞不已。李清照善于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来塑造鲜明生动的形象,在语言的运用上,遣词造语,自然率真,所谓“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彭孙遹《金粟词话》)。她的词还非常讲究韵律美,著名的《声声慢》,开首连下十四个叠字,对这种大胆的艺术表现手法,历代词论家好评如云,如张端义《贵耳集》说:“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在词的发展史上,不少评论家还将其推为婉约词派的正宗。清代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王士禛就曾指出:“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花草蒙拾》)清代词学家沈谦也认为:“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填词杂说》)清代诗人刘体仁则进一步将李清照誉为:“此道当行本色第一人。”(《七颂堂词绎》)
  值得一提的还有李清照的《词论》,她系统地评论了唐五代至北宋诸家词的得失,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口号。
  朱淑真作为和李清照同时代而稍后的女作家,其作品也是其生活和思想感情的真实反映。她曾自称“翰墨文章之能,非妇人女子之事,性之所好,情之所钟,不觉自鸣尔”(《掬水月在手诗序》),可见诗词创作对于朱淑真来讲,是抒发自我情感与不幸遭际的最好载体。她的词保存下来的约有三十余首,大部分都是抒发幽怨感伤的情怀,虽然在数量上远不及她的诗,但其成就却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魏仲恭在《朱淑真断肠诗词序》中称其作品风格“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岂泛泛者所能及,未尝不一唱而三叹也”。
  朱淑真的词,主要是抒情、写景与咏物。她的抒情词非常形象地展示出了自己爱情生活的曲折过程,有时是热情缠绵的欢恋,有时是愁肠百转的相思,有时是深闺独处的无奈与凄凉。描写欢恋的作品以《清平乐·夏日游湖》为代表,这首词描写了与情人相会的过程,由最初的湖上漫步,到缠绵缱绻的甜蜜欢聚,再到无奈分离归家后情绪的低落,整个过程充满起伏,将女性特有的细腻心理描绘得惟妙惟肖。
  然而陪伴朱淑真的多是充满愁思的日子,因此她的词更多的是反映春闺独处的孤寂、怀人怨别的思念。例如她的《浣溪沙·清明》,描写了在风和日暖的明媚春日里独处深闺的寂寞无聊,并微微透露出年华渐逝而爱巢难求的慨叹。最典型的是《减字木兰花·春怨》:“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春寒著摸人。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这首小词写词人孤夜难眠,开头连用五个“独”字,以层层递进的手法,把主人公寒夜独宿、孤寂凄凉的情状突出而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朱淑真词抒发了婚姻生活的不如意以及情爱生活中的孤单寂寞和苦闷哀怨,表现了封建社会妇女的不幸命运,但总体来看,思想内容比较单薄,风格凄怨消沉。某些维护封建伦常的评论者曾指责她的某些表现大胆的作品“未适乎情性之正”(《东维子集》),“岂良人家妇所宜邪”(杨慎《词品》),但正是这些大胆奔放的抒情之作,把一个敢于蔑视封建伦理束缚、勇敢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展现在了后人面前,朱淑真词也因此在词史中绽放着夺目的光彩。
  三
  作为宋代文坛上交相辉映的两颗耀眼的明珠,李清照与朱淑真的文学成就各有千秋,但以词而言,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李清照词都略胜一筹。清代陈廷焯《云韶集》说:“宋妇人能诗词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这一评价是符合实际的。具体说来,李清照词在艺术表现上大胆创新,而在感情的表达上则比较含蓄委婉。而朱淑真词在感情的抒发上坦率大胆得多,她敢于不避世俗礼教的束缚,呈现出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
  本书所采用的底本,李清照词以《全宋词》为底本,朱淑真词以明毛晋《汲古阁》为底本,参校了《花草粹编》、《历朝名媛诗词》等,并广泛参考了当今诸家的研究成果。辑评中除收入古代词评家的点评外,对今人具有创见的精辟分析亦加以录入,以助读者在吟诵原词的同时,能有更深入的体会,从中得到美好的艺术享受。
  由于水平所限,书中舛误在所难免,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词(恋上古诗词·版画插图版) 一、 时代的风云与个人的悲歌:词的诞生与李清照的时代印记 在中国文学的璀璨星河中,宋词无疑是其中最为动人心魄的篇章之一。它以婉约细腻的笔触,抒发着士人阶层的情感世界,承载着那个时代独特的社会风貌与文化气息。而在这群才情横溢的词人中,李清照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穿越千年的时空,至今仍牵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弦。 李清照,这位生活在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的传奇女性,她的生命轨迹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紧密相连。北宋的繁华盛世,文人墨客辈出,词的创作也达到了一个高峰。然而,靖康之变,金兵南侵,王朝的倾覆,家国的破碎,使得无数生灵涂炭,个人的命运也随之颠沛流离。李清照的人生,正是从北宋的富贵闲适,跌入南宋的战乱离散。她的词,也因此被赋予了更深沉、更悲怆的底色。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李清照早期作品中尚存的豪迈之气,然而,随着家国动荡,这种豪情渐渐隐没,取而代之的是对故国、对往昔、对爱人的无尽思念与悲伤。“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开篇十四字的千古绝唱,已经将她晚年的孤独与凄凉刻画得淋漓尽致。 本书《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词(恋上古诗词·版画插图版)》正是以此为契机,邀请读者一同走进李清照的词世界。我们并非仅仅呈现词作本身,而是试图通过对词的解读,去触摸那个时代的历史脉络,去理解词人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心路历程。每一个字句,每一段韵律,都凝结着时代的烙印,都诉说着个人的悲欢。 二、 词中的情与思:女性生命的细腻描摹 李清照的词,最令人称道的便是其对女性情感的细腻入微的描摹。在男性主导的古代文坛,她以女性的视角,大胆而真挚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打破了传统文学中对女性情感的压抑与遮蔽。 她的词,可以是对闺中生活的细腻描绘。“常记溪亭对月,沉醉不知归路。”、“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些诗句,勾勒出少女时期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时光。那种对美好景色的沉醉,对青春的珍惜,对生活的热爱,仿佛就展现在眼前。 她的词,更是对爱情的深情咏叹。“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些词句,道出了爱情中的缠绵悱恻,相思的痛苦,以及对爱人深深的眷恋。她的爱情,并非空洞的言辞,而是源于真实的情感体验,是她在与丈夫赵明诚相知相伴的日子里,心中涌动的爱意与不舍。 然而,更令人动容的是,当爱情遭遇生离死别,当个人情感与家国命运纠缠在一起时,李清照的词便迸发出惊人的力量。丈夫赵明诚的离世,对李清照而言是灭顶之灾。她“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些词,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哀伤,而是对生命无常、世事难料的深刻体悟,是对失去所爱之人,以及失去安稳生活的一种撕心裂肺的控诉。 本书将深入剖析李清照词作中不同阶段的情感变化,从少女的纯真,到少妇的恩爱,再到晚年的凄凉,层层递进,让读者理解她情感的丰富与深刻。我们不回避她词作中那些直白而疼痛的表达,因为正是这些真实的情感,构成了李清照词作的灵魂,也让她的作品具有了跨越时代的生命力。 三、 艺术的创新与风格的独具:语言的锤炼与意境的营造 李清照的词,在艺术上也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她不仅继承了婉约词的风韵,更在语言的运用、意境的营造上,展现出独特的创新。 在语言上,李清照善于运用白描手法,用最朴素的语言,描绘出最真挚的情感。“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简练的语言,却勾勒出瘦削的容颜,暗含着对爱人的思念和对自身状态的无奈。她也擅长运用叠字,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叠字的使用,不仅增强了词的音乐性,更将情感的反复、内心的纠结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意境的营造上,李清照更是独步古今。她善于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融为一体,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比如,“花自飘零水自流”,花落流水,本是寻常的自然景象,但在李清照笔下,却寄托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深沉情感。再如,“照野弥弥远,衔山欲落,月沉西。愁看落日,凭栏人,谁解我心?”。月沉日落,本是黄昏景象,但在此情境下,却成了诗人内心忧愁的写照。 本书将从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的运用、意象的选择等方面,对李清照的词作进行细致的解读。我们将带领读者体会她如何用最少的笔墨,描绘出最丰富的意蕴;如何将最寻常的景物,赋予最深沉的情感;如何通过字句的排列组合,营造出令人沉醉或心碎的意境。 四、 版画插图的魅力:视觉的延伸与情感的共鸣 本书最大的亮点之一,便是精美的版画插图。我们深知,文学作品与视觉艺术并非割裂,优秀的插图能够极大地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作品的情感与意境。 此次《恋上古诗词·版画插图版》邀请了顶尖的版画艺术家,为李清照的词作量身打造了一系列极具艺术价值的插图。这些版画,并非简单地对词句的图解,而是艺术家们在深入理解李清照词作的内涵后,进行二次创作的艺术结晶。 每一幅插图,都力求在构图、色彩、线条上,与词作的情感相呼应。或许是风雨交加的夜晚,孤灯下的身影,烘托出词人凄凉的心境;或许是烟雨朦胧的江南,泛舟湖上,展现出词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又或许是残破的庭院,萧瑟的秋风,诉说着家国破碎的悲哀。 版画的艺术形式本身,就带有独特的质感和历史感,与李清照词作所蕴含的古典韵味相得益彰。黑白分明的线条,光影的对比,以及细腻的刻画,都能够将读者带入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通过这些视觉的引导,那些原本只存在于文字中的画面感、氛围感,将更加立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我们相信,这些精心设计的版画,能够成为读者理解李清照词作的“眼睛”,帮助读者更好地感受词作中人物的情绪,体味其所处的时代氛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激发读者对词作更深层次的联想与共鸣。它将文学的听觉享受,延伸到视觉的盛宴,让阅读的体验更加丰富而立体。 五、 恋上古诗词:传承与推广的使命 《恋上古诗词·版画插图版》系列,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精美的图书形式,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一代,重新认识和喜爱中国古典诗词。 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不仅是文学的结晶,更是民族精神的载体。然而,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许多人对古典诗词的了解逐渐淡薄。我们希望通过《恋上古诗词》系列,以更易于接受、更具吸引力的方式,将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重新带到读者身边。 李清照的词,以其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华诗词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她用女性的视角,书写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执着、对家国的眷恋,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感悟。她的词,能够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我们精心策划本书的内容,力求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提供深入浅出的解读,让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能够更好地理解词作的内涵。而精美的版画插图,更是为这一使命增添了强有力的翅膀。 “此情无计可消除”,这不仅仅是李清照词作中的一句诗,更是我们希望通过本书传达的一种情怀——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无限热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深眷恋。我们相信,当读者翻开这本书,品读李清照的词,欣赏精美的版画,定能在这份“情”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并因此,更加“恋上”这片古老的诗词沃土。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向来不太擅长去分析格律和用典,读诗词更像是一种直觉性的感受。这本词集对我而言,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点亮”了我对李清照意境的理解。譬如那些写景的句子,我以前总觉得是泛泛而谈,但在搭配上书中特定风格的插画后,那些“梧桐更兼细雨”的画面感瞬间就立体了。它没有刻意去“解释”词句的含义,而是通过视觉的暗示,引导读者自行进入到那个情绪场域中。每次读到一些感人至深处,我甚至会产生一种时空错置感,仿佛自己就身处词人悲欢离合的场景之中,感受那份无可奈何的宿命感。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远胜于单纯的文本研读,它让冰冷的文字重新获得了温度和生命力。

评分

作为一位业余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我更看重阅读的“仪式感”。这本书的整体设计,从纸张的触感到油墨的气味,都散发着一种令人心安的沉静。它不是那种追求快餐式阅读的薄本,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翻阅的精品。我喜欢它将文字的韵律和画面的力量结合起来的方式,让我的大脑在阅读时能够同时处理两种不同的信息流——听觉上的(词的节奏)和视觉上的(图的构图)。这种多维度的信息输入,极大地丰富了我的阅读体验。我发现自己不再只是“读”词,而是在“品”词,每一个断句,每一幅插图的留白处,似乎都藏着词人未尽的思绪。这种探索的过程,让我对李清照这位女性词人的复杂内心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

评分

坦白说,我购入这本词集是出于一种情结,对那个时代文人雅士的向往,以及对“千古第一才女”的好奇。拿到书后,最大的感受是它作为一种“阅读体验”的完整性。市面上李清照的选本很多,但很少有能将视觉艺术与文字内容结合得如此和谐的。那些版画插图,说实话,初看时可能会觉得略显粗犷,与词作的细腻略有反差,但细细品味,便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拙朴之美”,它像是为词作的深沉情感提供了一个坚实的、不加修饰的底色。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慢节奏的对话,我需要放慢呼吸,才能跟上词人那婉转曲折的心绪。那些关于家国之思、身世之感的沉重主题,在这样的视觉环境下,反而更容易被消化和理解,不再是干巴巴的文字堆砌,而是有了具象的、可感知的载体。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在于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教科书式的鉴赏路径。它没有堆砌冗长的注解和生硬的理论分析,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如何感受”而非“如何分析”。对于像我这样渴望在古典文学中寻找情感慰藉的普通读者来说,这种克制而又充满诗意的呈现方式,恰到好处。那些反复出现的、带有时代印记的图腾和符号,在多次翻阅后,也逐渐成为了我理解词人情感轨迹的“视觉密码”。它成功地将李清照的词,从遥不可及的文学高峰,拉到了一个更亲近、更具个人情感共鸣的层面上。合上书本时,留下的不仅仅是墨香,更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绪余韵,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一场与古人跨越时空的深情对话。

评分

这本词集初捧在手,那木刻版的插图便先声夺人,带着一种古朴的、仿佛能触摸到时光的质感。装帧设计极具匠心,与李清照这位婉约派宗师的词风相得益彰,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富有力量的美学。我并非科班出身,对古典文学的理解更多停留在字面意境的感受上。因此,在翻阅这些词作时,最先吸引我的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哀而不伤的韵味。读到那些描绘深闺寂寞、离愁别绪的篇章,总觉得仿佛透过词人的眼睛,看到了宋代江南烟雨迷蒙的景象,听到了琵琶声中那一声声叹息。这本书的排版和用词选择,显然是经过精心考量的,既保留了原词的精髓,又在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上做了适当的优化,使得那些看似深奥的典故和情愫,也能被我这个“俗人”所感知和共鸣。尤其是那些关于自然景物的描写,简直是信手拈来皆成妙笔,让我不禁停下翻阅的动作,抬头望向窗外,试图在眼前的寻常光景中,捕捉一丝词人笔下的“绿肥红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