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年才俊、名校学者、新锐诗人描绘的他诗意中的、意识中的、回忆中的隐逸江南。诗人追寻着现实地理的踪迹,与回忆中某种事物与现象的痕迹,展开了一场思维上的、沉潜而令人沉醉的文字漫游。
2、近年来少有描写江南的好文字,也是继周作人、俞平伯、沈从文之后,写故乡,写童年,如此有定力而从容的。
3、此书的成文前后近十年,是作者二十岁后从文就学内心觉醒的反思与映照。对广大的求学与习文者深有启发。
4、诗人才情满溢,浸淫于古典诗词与现代哲学之中,全书既平淡自然,又有诗人超乎日常的体验,带来纵横交错、时空交错之感。阅读起来令人沉静又不时充溢着天才般的激情。
5、印制精美,内附彩色插图,精美书签和作者手绘家乡地图。内文为80克华北纯质纸,封面及腰封为优选特种纸。
“在方言里,‘孟溪那边’意味着遥远。”
“在这片土地上我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没有这段时光,我现在将一无所有。”
年轻诗人、学者胡桑的首部个人自传性散文。他用一种绵密、紧凑又纵横交错的行文方式描摹、追忆、还原甚至重构了一个故乡,一个位于江南腹地的村庄,一个正在消逝的村庄。胡桑以对事物的极度熟悉以及近乎宇宙论的雄心提供了一部关于八十年代江南乡村的全景图,但是,他对内心的迷恋、对幻觉的执着,又展现出一幅通常意义上的乡村并不具备的心灵图景,以诗人的笔触在时间的进程中凝视这个村庄,开掘出一个内心深处的源初故乡。
胡桑,1981年生于浙江省北部德清县新市镇。2007至2008年任教于泰国宋卡王子大学。2012至2013年在德国波恩大学任访问学者。2014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15年参加太平洋国际诗歌节(台北花莲)。著有诗集《赋形者》(2014)。诗学论文集《隔渊望着人们》(2016)。译著有《我曾这样寂寞生活:辛波斯卡诗选》(2014)、《鲍勃·迪伦诗歌集》(2017,合译)、《染匠之手》(奥登散文集)等。现任教于同济大学中文系。
记忆与想象,二者之间的相互激发与相互再造,使胡桑的青春岁月不再是一次性的,而是纸上不断更新的自我陌生感。(韩少功)
把地图上的某个点,展开为可以抵达的事物,使胡桑拥有了自己的江南,一个质感的、无尽的、被诗和远方唤醒的江南。在他的具有轻微摩擦力的词语中,世界停止了溶解,时间不再化为乌有,万物栩栩如生,一切都期待着初始的分享。(王鸿生)
北岛、王家新、韩少功、王鸿生、金雯、刘丽朵、包慧怡、沈书枝、张定浩推荐!
自序:索引故乡的异乡人
隐逸的江南
夜晚的修辞
雪:一个世界的逝去
疯子、乞丐和商贩
水不是一种液体
桑树地:记忆的滩涂
中长篇作品 - 事物三部曲
地理学(一)
天文学(二)
植物学(三)
自序:索引故乡的异乡人
当回顾这些文字时,我惊讶于自己曾经选择了一种近似强迫症的书写方式。我为何选择一种如此繁复的语言去书写故乡,这些文字到底在何种程度上抵达了记忆中的故乡,或者在我无限增值记忆中的事物,我已经在何种方向上背离了故乡,我常常怀疑这样一种书写方式的有效性。
但是,我必须写下来,必须这么写。我试图通过一种普鲁斯特式的记忆显现形式去回归内心深处的原初故乡。
一种浅显的伤感只是来自于对这个时代的反抗。的确,在一个现代化依然被单纯地当作一种正面价值的时代,这个存续了千余年的古典江南,包括其腹地这个被我称为孟溪的故乡,不可避免地正在逐渐消失。我知道,很多事物必定彻底失去存在。许多年后,它们可能再也不会具有曾经的外形,和人们凝视它们时的愉悦与忧伤。
事实上,很多事物业已消失。它们伴随着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童年的远去,已经变成了记忆中模糊的痕迹。
真实的情形是,即使我的故乡不遭遇这个工业化、商业化、全球化的时代,我依然无法返乡。在遥远的古典时代,汉语中的异乡人就已经游荡在这片土地上了。我逼迫自己回避沉溺抒情的行文方式,于是,采取了一种让事物成为主角的语言,无止境地罗列事物,堆砌它们,让它们不堪自身的重负,*终自行爆裂、解散。我让事物的碎片在确定性上折射出不确定的反光,在这些反光中,我试图瞥见救赎的些许力量。
我不愿意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被人视为农业文明的思乡者。我书写的不是对农业文明的乡愁,我只是极其偶然地出生在了中国经济*为发达的三角洲腹地的一个封闭村落。假如我出生在都市,我会以同样的语言方式去书写街道上、弄堂里、商场内部的那些繁复事物。我试图召唤的是事物在时间中的印迹以及曾经存在于世的气息,正是这种气息塑造了我对世界的感受力以及想象力,它们*终在我的体内凝聚为对待世界的方式。
德国诗人格奥尔格有一句诗:“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格奥尔格《词语》)事物的背后是一种更高的存在。我自己也在诗里写过:“忠诚于事物,习得荒芜的本质。”
我只知道,我在漫长而偶然的岁月中曾经被赋予了这么多事物。事实上,事物的数量以及可能性是无限的,永远无法被文字穷尽。书写永远走在抵达的途中。而且,记忆一直存在着被修改的危险。传达事物的数目或可能性并非我的初衷。在冷静的回忆中,我看似在还原一个曾经的故乡,其实是试图重构一个故乡。我借用的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我想讲述的一个真相是,记忆不仅仅是自我的往昔,更是事物曾经的存在方式,它们的气味、颜色、形状、质地,和这些面貌之外的虚无。我将事物并置在一起,让它们组成一个影像的星空,揭示出它们的裂隙、它们与对方呼应的声音、不堪负荷的重量,以及*终必须消失的宿命,从而发明出世界的匿名性,使大地上生长出异乡人,这个潜伏在人类内心深处的永远的异乡人。
我仿佛看见,事物都在试图完成自己,但*终都会丧失。人在事物中间占据了某个位置,逐渐习得某种习气,这是某些文字结构自身的气息。
事物自行暴露出了很多漏洞,我们需要倾听这些漏洞中的回声。或者说,故乡是一个时间的洞,我所书写的事物只是被索引的碎片。人只有在索引一个内在的故乡时,才能成为异乡人,才能消化随时随地到场的生存体验。
2010 年10 月,上海
【免费在线读】
隐逸的江南
一
我生下来就是农民,对四季却并不十分敏感,尤其是五谷在四季分布的时节。然而,我出生于四季分明的南方。六七岁就开始被父母逼着下田劳动。我的插秧速度很快,路过的乡亲总会停下来向父母赞扬我。可是,对我来说,农事依然模糊一片,虽然我很早就自觉地去记住作物播种、生长、收获的时节,却无济于事,这也是逐渐令我苦恼的事情之一。如今,我的头脑里异常清晰地游荡着各种植物、动物,它们身边的气候却被我落在了过去。
我又出生在夏季。六月的一个黄昏,我出生了。我属鸡。黄昏的鸡不像早晨打鸣、觅食的鸡,它趁着夕阳赶紧吃完*后一点食物,就迅速入眠,尽管表面是勤快的,内心里已经生出许多懒散——归窝、上架、睡觉。这似乎就是现在的我。我乐意劳动。母亲看着从小就喜欢在家里乱拾掇的我说,长大了肯定是个苦命的孩子,她的意思是,我过不惯无所事事的日子,不会享受安逸。我乐意劳碌于尘世,虽然经常奢望一种懒散的寂静的生活(在我以后的阅读里,越来越强大)。我内心的矛盾就在于此:渴望宁静的生活和内心,又总是为小事、小物操心。如今,这种矛盾越长越大,以至于吞噬了各个方面:我的生活、阅读、爱情、诗歌。
我出生在夏季,却讨厌炎热、潮湿、沉闷的夏季。我喜欢冬天。冷酷、干净、清爽。后来,尤其是在幻想中的北方实实在在住了四年回到南方后,我却喜欢起了春天。有几次我走在草长鸢飞(草依然长着,风筝早就被现在的小孩遗忘了)的田野,草嫩得令人心情愉悦,我开始能够感受到了文人笔下所写的春天的温暖与柔嫩。我头一次发现杨柳其实是一种可以代表春天气质的植物。然而,在我的记忆中,杨柳在种在田埂上一般用作两家水田的界碑,并没有观赏的功用。我曾在东门外插了一株杨柳,长得异常茂盛,高过平台。*后却被父亲砍掉了,因为杨柳招致毛毛虫,而且挡住了蔬菜的阳光。近些年,家后面的运河被改造了京杭运河的主干道,堤坝得以维修,两岸栽上了杨柳,柳色阴浓,却给我带来了春天的意蕴。油菜地逐渐凌夷,偶尔的几块却香气逼人,黄得耀眼。桃花也是有的。却只是势单力薄的几株分布在每家的屋前屋后,我家就有三棵。我的故乡算得上真正的江南。地处于苏杭之间。旁边两三里处是新市古镇(别名仙潭)。
自序:索引故乡的异乡人
当回顾这些文字时,我惊讶于自己曾经选择了一种近似强迫症的书写方式。我为何选择一种如此繁复的语言去书写故乡,这些文字到底在何种程度上抵达了记忆中的故乡,或者在我无限增值记忆中的事物,我已经在何种方向上背离了故乡,我常常怀疑这样一种书写方式的有效性。
但是,我必须写下来,必须这么写。我试图通过一种普鲁斯特式的记忆显现形式去回归内心深处的原初故乡。
一种浅显的伤感只是来自于对这个时代的反抗。的确,在一个现代化依然被单纯地当作一种正面价值的时代,这个存续了千余年的古典江南,包括其腹地这个被我称为孟溪的故乡,不可避免地正在逐渐消失。我知道,很多事物必定彻底失去存在。许多年后,它们可能再也不会具有曾经的外形,和人们凝视它们时的愉悦与忧伤。
事实上,很多事物业已消失。它们伴随着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童年的远去,已经变成了记忆中模糊的痕迹。
真实的情形是,即使我的故乡不遭遇这个工业化、商业化、全球化的时代,我依然无法返乡。在遥远的古典时代,汉语中的异乡人就已经游荡在这片土地上了。我逼迫自己回避沉溺抒情的行文方式,于是,采取了一种让事物成为主角的语言,无止境地罗列事物,堆砌它们,让它们不堪自身的重负,*终自行爆裂、解散。我让事物的碎片在确定性上折射出不确定的反光,在这些反光中,我试图瞥见救赎的些许力量。
我不愿意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被人视为农业文明的思乡者。我书写的不是对农业文明的乡愁,我只是极其偶然地出生在了中国经济*为发达的三角洲腹地的一个封闭村落。假如我出生在都市,我会以同样的语言方式去书写街道上、弄堂里、商场内部的那些繁复事物。我试图召唤的是事物在时间中的印迹以及曾经存在于世的气息,正是这种气息塑造了我对世界的感受力以及想象力,它们*终在我的体内凝聚为对待世界的方式。
德国诗人格奥尔格有一句诗:“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格奥尔格《词语》)事物的背后是一种更高的存在。我自己也在诗里写过:“忠诚于事物,习得荒芜的本质。”
我只知道,我在漫长而偶然的岁月中曾经被赋予了这么多事物。事实上,事物的数量以及可能性是无限的,永远无法被文字穷尽。书写永远走在抵达的途中。而且,记忆一直存在着被修改的危险。传达事物的数目或可能性并非我的初衷。在冷静的回忆中,我看似在还原一个曾经的故乡,其实是试图重构一个故乡。我借用的是一只看不见的手。
我想讲述的一个真相是,记忆不仅仅是自我的往昔,更是事物曾经的存在方式,它们的气味、颜色、形状、质地,和这些面貌之外的虚无。我将事物并置在一起,让它们组成一个影像的星空,揭示出它们的裂隙、它们与对方呼应的声音、不堪负荷的重量,以及*终必须消失的宿命,从而发明出世界的匿名性,使大地上生长出异乡人,这个潜伏在人类内心深处的永远的异乡人。
我仿佛看见,事物都在试图完成自己,但*终都会丧失。人在事物中间占据了某个位置,逐渐习得某种习气,这是某些文字结构自身的气息。
事物自行暴露出了很多漏洞,我们需要倾听这些漏洞中的回声。或者说,故乡是一个时间的洞,我所书写的事物只是被索引的碎片。人只有在索引一个内在的故乡时,才能成为异乡人,才能消化随时随地到场的生存体验。
2010 年10 月,上海
《在孟溪那边》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失落”世界的窗口。我曾一度以为,现代社会已经将一切都变得过于清晰和明确,但这本书却让我重新认识到,在我们生活的背后,依然存在着许多模糊而又充满诗意的地带。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描绘孟溪及其周边的一切。我能感受到他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以及对那些正在消逝的传统和生活方式的惋惜。书中关于“连接”的探讨,更是触动了我。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人与自然之间的连接,甚至是人与自身过往的连接,都在孟溪这个独特的载体上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我被书中那些细致入微的观察所打动,那些关于四季更迭的描写,那些关于生命循环的隐喻,都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的敬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种提醒,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珍惜那些我们曾经拥有却可能已经失去的东西。
评分读完《在孟溪那边》,我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并没有给我带来任何明确的“答案”,却在我心中种下了无数“可能性”。我被作者构建的那个世界所深深吸引,那个世界并非遥不可及,却又散发着一种奇特的魅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意义”的追寻。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那些平凡的人物,都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非凡的重量。我开始重新思考,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什么才是值得我们去付出和守护的。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极具特色,它并非按照传统的线性逻辑推进,而是像一幅展开的画卷,让人在细细品味中,逐渐领悟其深意。我被书中的情感所感染,那些朴实的情感,那些真挚的情感,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它让我意识到,即使在最平凡的生活中,也蕴藏着最动人的力量,最深刻的哲理。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评分初翻开《在孟溪那边》时,我以为这不过是一段寻常的乡间故事,带着对未知的好奇,我轻易地被作者笔下的世界所吸引。孟溪,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温润的光泽,仿佛蕴含着古老的传说和静谧的时光。书中,作者并未直接铺陈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以一种极其细腻、甚至可以说是沉溺的笔触,描绘了孟溪周遭的风土人情。我仿佛能闻到空气中泥土的芬芳,听到风吹过竹林的沙沙声,看到夕阳在水面上投下的粼粼波光。那些生活在孟溪边的人们,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日常琐事,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我尤其钟爱作者对于细节的捕捉,那些微小的动作,那些不经意的对话,都像是一颗颗散落在时光长河中的珍珠,串联起孟溪独特的气韵。书中的每个人物,即使是匆匆一瞥,也仿佛有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重量。我开始思考,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这个小小的孟溪,承载了如此多的情感与记忆。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讲故事,不如说是在引导我,去感受,去体会,去沉醉。
评分《在孟溪那边》是一场关于“存在”的哲学漫步。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放下书本,陷入一种沉思。作者并没有刻意去定义“孟溪”是什么,它是一种状态,一种境界,还是一种隐喻?书中的叙事,时而像是溪水般缓缓流淌,时而又如山涧般激越跳跃。但无论何时,都指向一种深邃的内核。我发现,书中的许多描写,与其说是在描绘物理的空间,不如说是在构建一种心理的维度。那些错综复杂的思绪,那些难以言喻的情感,都被巧妙地编织进孟溪的脉络之中。我开始审视自己与周遭世界的连接,思考个体在宏大叙事中的位置,以及那些被我们忽略的、却又无比重要的生命瞬间。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明确的答案,而在于它激起了多少深刻的疑问。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内心深处那些模糊的轮廓,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曾经习以为常的事物,并从中发现别样的意义。
评分难以置信,一本关于“孟溪”的书,竟然能引发我如此强烈的共鸣。这本书并非以大开大合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它的力量,恰恰在于其深沉的内敛。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于“时间”的独特处理。在书中,时间仿佛不再是线性的,而是具有了温度和质感,它在孟溪边凝固,又在那些回忆的片段中回溯。我似乎能感受到过往的岁月在空气中留下印记,那些曾经的欢笑与泪水,都化作了孟溪水中的涟漪。书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挖掘,更是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那些潜藏在平静表面下的暗流涌动,那些不曾言说的渴望与失落,都被作者毫不留情地呈现在我眼前。我看到了自己,看到了他人,看到了我们共同的人性。这本书,就像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尝时可能只是淡淡的,但越品越有味道,越能感受到其醇厚的底蕴。它让我意识到,真正深刻的故事,往往隐藏在最平凡的角落里。
评分很不错 还不错 很喜欢 下次会继续购买
评分很好的一本书,非常喜欢
评分改善这个书还是可以的,非常好。
评分好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一直想买这本书,凑单入手看看
评分改善这个书还是可以的,非常好。
评分每一本書的評分,都是認真寫下來的。希望每一個真誠的留言,都收穫到京豆。
评分改善这个书还是可以的,非常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