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的盛开与凋谢 冰心吴文藻合传(套装上下册)

玫瑰的盛开与凋谢 冰心吴文藻合传(套装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炳根 著
图书标签:
  • 传记
  • 文学
  • 冰心
  • 吴文藻
  • 近代史
  • 人物传记
  • 文化
  • 回忆录
  • 爱情
  • 女性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347839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557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01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玫瑰的盛开与凋谢 冰心吴文藻合传(套装上下册)》是一部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学术性和研究价值的文学传记,传主为中国现代的作家与学者夫妇——冰心和吴文藻。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文笔、全景式的视角详细记载了冰心和吴文藻一生的生活轨迹、文学创作、学术研究和心路历程,以及围绕在他们周遭的时代变迁、历史演进与文化社会思考。不仅是典型人物的传记,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不仅具有自由诗意的叙述魅力,更具有真实人性的诉说光辉。

作者简介

  王炳根,男,1951年生,江西进贤人。现任冰心研究会会长、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一级作家。著有评论集《特性与魅力》《逃离惯性》,专著《侦探文学艺术寻访》《郭风评传》《少女万岁——诗人蔡其矫》《林语堂:生活要快乐》《郑振铎:狂胪文献铸书魂》《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与吴文藻》,散文、随笔集《慰冰湖情思》《雪里萧红》等20余种。曾获第八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冰心文学奖(纪实文学)等。

目录


引子
上编
第一章 三坊七巷至大海
1.大家族中的女婴
2.父亲的巡洋舰
3.海边的“野孩子”
4.十一岁之前读过的书
5.诗人与灯台守
6.大家庭中的女红
第二章 扬子江至京城
1.扬子江岸的少年
2.清华园里的莘莘学子
3.五四运动来了
第三章 一个女大学生的五四
1.烦闷的少女
2.教会女中的“同性爱”
3.五四惊雷,震上文坛
4.女性解放与《妇女杂志》
5.燕大精神与《燕大季刊》
6.青春与《生命》
7.文学研究会与《小说月报》
8.泰戈尔与《繁星》《春水》
9.静美中的《惆怅》
10.反响
11.贡献
第四章 留学美国
1.离愁别绪与《寄小读者》初刊
2.上海的饯行与话别
3.横渡太平洋
4.登上新大陆
5.初人校门
6.慰冰湖与闭璧楼
7.一病足惜——圣卜生医院
8.一病足惜——青山沙穰
9.遨游于新英格兰大地的山水之间
10.“大江会”与《琵琶记》
11.绮色佳之恋
12.《漱玉词》与《求婚书》
13.《寄小读者》《民族与国家》的出版与意义
第五章 燕园风采
1.FacultyBaby(教授会的娃娃)
2.曼哈顿的回应
3.临湖轩的婚礼
4.初登讲坛与燕园落成
5.死的哀伤与生的欢乐
6.双峰:冰心作品的出版与研究
7.双峰:吴文藻创建“燕京学派”
8.60号小楼的客人们
9.一桩公案的“东西南北中”
10.平绥沿线的旅行
111.燕园时期的小说
12.为“燕大之父”祝寿
13.环绕地球、游学欧美
14.最后的燕园
第六章 抗战岁月
1.艰难跋涉向云南
2.云南教育与民族建言
3.呈贡“默庐”
4.战时对民主与制度的思考
5.因“民族问题”而中暗箭
6.重庆的“忙”与“挤”
7.国际最高委员会参事
8.《关于女人》及其他
9.心系燕大、心系社会学
10.山上山下
11.出访印度与美国
12.战后去向

下编
第七章 旅居日本
1.战后驻日外交官
2.日本的谢冰心旋风
3.日本房屋与美国精神
4.东京大审判、《菊与刀》、李香兰
5.回国的谢冰心旋风
6.心情起了变化
7.继续在日的文学活动
8.1948年的心境
9.未遂的起义
10.东京隐居
第八章 归来之后
1.隐居天津与北京
2.吴文藻的特殊任务与任职
3.冰心“浮出水面”
4.新中国形象大使
5.抛别“昨日”走进“今天”
6.工作着并渴望振作
7.号召鸣放
8.图书馆与社会学
9.组织鸣放
10.烟花三月下扬州
11.“逼宫”鸣放
12.反击开始
13.“认罪”之路
14.立此存照——检讨、批判、揭发告密文本
15.冰心为何没有被打成右派分子
16.归来之后的写作
第九章 向左转,开步走
1.“大跃进”中《再寄小读者》
2.社会主义学院:除旧布新
3.十年国庆的“礼物”
4.“紧箍咒”下的“特权”
5.西方阅读与东方忏悔
6.广西的“四清工作队”
7.江西的红色之旅
第十章 “文革”十年
1.穿不透的烟幕
2.“红色风暴”来临
3.谢冰心进作协“黑窝”
4.吴文藻人民院“牛棚”
5.来到向阳湖
6.干校“三一堂”
7.从《六次危机》到《世界史》
8.尼克松“带来”的客人们
9.“因为我们还年轻”
10.重访日本
11.《世界史纲》中译本的产生
12.归去来兮——来了的与去了的
13.天崩地裂大悲大喜
第十一章 生命从八十岁开始
1.摘下“紧箍咒”,放开思想
2.控诉与思考
3.“救救孩子”与《三寄小读者》
4.恢复社会学
5.灵魂深处的慰冰湖
6.最后一次出访
7.生命从八十岁开始
8.房子、稿子与心情
9.念旧与亲情
10.为社会学做出的最后努力
11.和青年作家:刘心武、张洁、铁凝、王安忆
12.出版与再版、赏析与研究、访问与描写
13.难产的自传
14.吴文藻的最后岁月
第十二章 爱恨交集
1.“我”与吴文藻的再生
2.恬淡自在,随意而作
3.为士人请命,为教育呼喊
4.南北呼应
5.以猫为伴
6.面对五四
7.继续思索
8.现实与梦想
9.信中情,词中趣
10.精神驿站
11.精神家园
12.最后的荣誉
13.世纪的告别
后记

精彩书摘

  《玫瑰的盛开与凋谢 冰心吴文藻合传(套装上下册)》:
  第一章 三坊七巷至大海
  1.大家族中的女婴
  当义和团、八国联军先后将北京城弄得满目疮痍之时,南方的福州也受波及。社会动荡与人心不安,在20世纪曙光初露之时,便弥漫在福州的大街小巷。也就是这一年,公元1900年10月5日,清光绪二十六年,农历庚子年闰八月十二日,冰心出生,起名谢婉莹。
  一个女婴的出生,在当时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并且是在多事之秋,不可能有什么记载。我是在冰心晚年亲自开列的谱系表中,看到这个女婴夹在这个大家族中的位置:祖父谢銮恩(大德)高居其上,以下是四位学字辈的儿子,分别为谢学廉(字葆琨,号耿如)、谢学清(字葆珪,号穆如)、谢学朗(字葆璋,号镜如)与谢学浚(字葆球,号哲如),冰心的父亲排行老三,再下一辈便是她自己了。这一辈的男丁是“为”字辈,女子则为“婉”字辈,“为”字辈中有9位兄弟,“婉”字辈中有6个姐妹,上头有大姐婉珠、二姐婉榕、三姐婉聪,以下还有五妹婉铿、六妹婉×,冰心为四妹婉莹。在这么一个大家族中,一个小小的女婴跻身其间,别说在社会上,就在这个家族中,能有多大的位置?好在冰心的祖父谢銮恩老先生虽然高高在上,但他开明,少有封建社会普遍持有的重男轻女之陋习。在一个月夜里,祖父在院里乘凉,曾笑着对冰心说:“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可见,婉聪、婉铿与婉莹三姐妹为同年出生。
  我看到的冰心晚年开列的这张谱系表,夹在谢氏家族巨幅照片的背后。从这幅摄于1929年的照片中,可见谢氏家族的阵容。那时祖父谢銮恩老先生已仙逝(1834~1921),学字辈中的长子谢学廉也去世了,其妻张氏为大,居中,还有谢学清与谢学浚两家,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总共有34人之多。谢葆璋一家不在其间,缺。面对这张照片,冰心列了一个完整的谱系,我则作如是想:如果谢葆璋一家也在其中,谢婉莹仅为跻身这个大家族中的一名女子,会如何呢?还会是日后的冰心么?
  关于出生地,冰心有如下的表述:
  我出生在福州城内的隆普营。这所祖父租来的房子里,住着我们的大家庭,院里有一个池子,那时福州常发大水,水大的时候,池子里的金鱼都游到我们的屋里来。
  20世纪的90年代,冰心研究会成立之初,我曾经多次到隆普营寻找这座房子,但已不存,只剩下一堵高高的残墙——一道线条造型优美、灰瓦粉黛中裸露着糯米黏土与贝壳灰的女儿墙。居室被重新分割,像是移了位,成了一家沙发加工厂。
  冰心关于出生地的这段话是母亲告诉她的,而冰心出生地的位置,周边还有一座人文“高墙”,有一张密集的人文网,需要单独交代。
  福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城内有三山两塔,隆普营便是在乌山之下,乌塔之旁。隆普称营而不称巷,是因为这里曾是驻扎军队之所,后成为民居,环境幽静。与隆普营一箭之地,便是当年福州的中心区域、著名的三坊七巷。冰心出生时,福州府城由闽县与侯官县组成,隆普营属于侯官县。三坊七巷可谓建筑典雅、人文荟萃,是一处既封闭又开放、既有达官贵人居所又网布平民生活情调的建筑群。所谓封闭,指的是居住在这里的人,大都藏富掖财,坊、巷、府、家自成格局,将楼台亭阁、珠玉繁华藏掩于院门之内,往往是一角小门,关下了一方锦衣世界;但他们又大开大合地走出去,出坊越巷,走出福州,翻越武夷山,远涉南海、太平洋,来到华夏各处,前往世界各地,从而成为高官巨贾、伟人壮士、文化名人。仅仅是冰心出生前后百年的时间内,先后从这里走出的影响中国甚至影响世界的人物便有:林则徐、沈葆桢、林纾、严复、郑孝胥、林长民、林觉民、胡也频、邓拓等等几十位,在一个小小的地方,如此密集地涌现如此重量级的人物,极是罕见。在中国现代史上,他们几乎在滚动历史的车轮,为推动中国历史的进程提供思想、营养与动力。试问,有从事社会变革不受《天演论》(严复译)影响者?有新文学写作而不受“林译小说”启迪者?
  当我在列举上述名单时,肯定有人提出质疑,他们属于福州?他们声名并不都是发生在福州呀!这是不错的,也是问题的关键。福建简称为“闽”,这是一个能反映问题本质的象形字,在门内只能是一条虫,大虫,最多为蛇为蟒,只有走出了那个门框,蛇蟒才可成龙。福州可以称之为骄傲的、所有重量级的人物,均是走出福州之后才出现的,要在福州城内寻找自己养育出的大人物,几乎没有希望。
  于是,我们看到,那个大家族中名为谢婉莹的女婴,恰恰也是契入了这个“规律”,而且出走时间非常早,早到竟是在七个月的襁褓里。
  2.父亲的巡洋舰
  初夏四月,乌山下的大榕树又吐新绿,飘忽的气根在夏日的阳光下,闪着幽光。四月南方的天气,时晴时雨,冷热不定。小婉莹装裹不薄,且披了一顶大红的真丝滚边斗篷,抱在奶妈的怀里,坐着人力车,要到上海去与父亲团聚。
  冰心的父亲谢葆璋,此时是甲午海战之后重建的北洋舰队“海圻”号巡洋舰帮带(副舰长)。女儿出生时,父亲正驾驶着军舰在海上巡逻,七个月了,还不曾见女儿一面。“海圻”号巡洋舰属于北洋舰队,很少有机会停靠福州马尾港,上海却是经常的停泊地。为了与家人团聚,谢葆璋决定在昌寿里租房子,接母女与祖父来沪居住。
  ……
《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吴文藻合传(套装上下册)》 引言: 一段深沉的爱恋,一段相濡以沫的传奇,一段风雨兼程的人生。冰心与吴文藻,这对民国时期耀眼的文化伉俪,他们的故事,如同那玫瑰般,在岁月的洗礼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也经历了风雨的洗礼,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本书,便是以此为线索,为读者徐徐展开这对文化巨匠波澜壮阔的爱情与人生画卷,重现那段充满激情、智慧与坚韧的岁月。 第一卷:初遇与绽放——情定彼岸,志存高远 故事的开端,如同春日里含苞待放的玫瑰,充满了清新与希望。 时代背景: 硝烟弥漫的年代,风起云涌的变革。辛亥革命的余波仍在荡漾,新文化运动的思潮席卷全国,知识分子们在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中,寻找着自己的方向。冰心,这位年少成名、才情横溢的女作家,以其细腻的笔触,抒发着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性的深切关怀;吴文藻,这位意气风发的青年学者,怀揣着传播进步思想、改造社会的理想,即将远渡重洋。 北平的邂逅: 燕园,那片充满书卷气的土地,见证了他们最初的相遇。在求学、交流的日常中,冰心那“冰雪聪明”的才情,吴文藻那“质朴刚毅”的品格,彼此吸引。他们的对话,从文学的探讨,到人生的感悟,逐渐拉近了心灵的距离。那个时代,爱情的萌芽,往往伴随着理想的碰撞与共鸣。 跨越山海的誓言: 负笈异国,是那个时代优秀青年学子的必由之路。吴文藻怀揣着对新知识的渴求,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深造。而冰心,虽心系家国,却也肩负着艺术的使命,在燕京大学的教席上继续耕耘。他们的爱情,在遥远的距离中,经受了考验。一封封饱含深情的信件,穿越太平洋的阻隔,成为他们维系情感、交流思想的桥梁。在那些泛黄的信纸上,我们看到了他们对彼此的思念,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 文学的翅膀: 冰心的散文,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无数读者的心田。她的“小诗”,以其纯净的语言,表达了对母爱、童真、自然的赞美,也融入了对时代悲悯的关怀。《寄小读者》系列,更是将这份关怀延伸到海外的学子,成为他们心中温暖的灯塔。《繁星》、《春水》等作品,奠定了她在文坛的地位,她的名字,与“爱”、“美”、“和平”紧密相连。 学术的耕耘: 吴文藻作为社会学、人类学的开拓者,在异国他乡,汲取着西方学术的精华。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对文化交流的重视,为他日后的学术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研究,不仅是对知识的探索,更是对如何理解和改变社会的思考。 学成归来,携手共进: 告别了异国他乡的求学时光,他们带着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坚定的信念,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此时的中国,正经历着动荡与变革。冰心与吴文藻,将个人的情感融入时代的大潮,他们的婚姻,不仅仅是两个灵魂的结合,更是对新时代知识分子生活方式的一种探索与实践。他们携手,在教育、学术、文化领域,开始了更为深入的耕耘。 第二卷:风雨与坚守——同舟共济,家国情深 人生之路,并非坦途。冰心与吴文藻的婚姻,也经历了时代的风雨,岁月的磨砺。 抗战的烽火: 硝烟再起,民族危亡之际,他们没有选择退缩。冰心以笔为枪,创作了大量抗战题材的作品,用文字鼓舞着士气,传递着民族精神。她的《琅哥》、《孔乙己》等作品,深刻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也歌颂了普通人的坚韧与善良。吴文藻则投身于社会服务与文化教育事业,用实际行动支援抗战。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坚守着自己的信仰,用不同的方式,为国家贡献着力量。 两岸的漂泊: 战争结束,国家分裂。为了响应国家建设的号召,他们选择留在大陆。然而,随之而来的政治运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冰心,这位以“爱”著称的作家,也经历了被误解、被批判的痛苦。她的创作受到限制,生活也变得艰难。但她内心的坚韧,让她没有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对真善美的追求。吴文藻,作为学者,也面临着学术研究的困境。然而,他对知识的执着,对文化的珍视,让他们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着学者的风骨。 含泪的写作: 尽管生活充满了挑战,冰心依然坚持写作。她的作品,逐渐从早期的浪漫主义,转向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人性的反思。她用一种更为沉静、深刻的笔触,描绘着时代的变迁,人生的起伏。她的《小桔灯》、《樱花赞》等作品,在艰难岁月中,传递着温暖与希望,给予人们力量。 学术的坚守与传承: 吴文藻在政治运动的夹缝中,依然努力维系着自己的学术研究。他关注社会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努力为这个学科保留火种。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传承下去。 晚年的相依: 岁月流转,皱纹爬上了他们的额头,但彼此之间的情意,却愈发深沉。经历了风雨,他们更加懂得珍惜。在晚年,他们相依相伴,共同回顾漫长的人生,分享彼此的喜悦与哀愁。冰心依然笔耕不辍,她的晚年作品,充满了智慧与对生命的豁达。吴文藻则在晚年,整理自己的学术思想,回顾自己的人生道路。 家国的印记: 他们的爱情,不仅仅是两个人的小情小爱,更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家国情怀的缩影。他们的人生,与中国的历史紧密相连,他们的命运,也承载着时代的印记。他们用一生,践行着“爱与美”的信念,用智慧和坚韧,为中国的文化事业,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结语: 《玫瑰的盛开与凋谢:冰心吴文藻合传(套装上下册)》,并非仅仅是对一对夫妇生平的简单叙述,它是一部时代的回响,是一曲人生的赞歌。通过梳理冰心与吴文藻的爱情故事、学术探索、人生历程,读者将有机会深入了解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感受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以及他们面对时代洪流时的选择与坚守。 这本书,将带你走进他们的世界,感受他们炽热的爱情,体味他们不屈的灵魂,理解他们对国家、对民族、对人类的深切关怀。他们的故事,如同那盛开又凋谢的玫瑰,虽然有风雨的痕迹,却留下了永恒的美丽与芬芳。这套装上下册,将从不同的角度,层层深入,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真实、感人的冰心与吴文藻。让我们一同翻开这本书,走进他们的玫瑰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冰心文集》时,便被她那细腻婉约的笔触深深吸引,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人生、对母爱、对童真的深刻体悟。她的散文,犹如清泉般甘甜,又似暖阳般温煦,总能在不经意间触动内心最柔软的角落。我至今仍记得《寄小读者》中那封封饱含深情的信,字字句句都透露出她对孩子们的关怀与期盼,仿佛能看见她在灯下伏案疾书的身影,感受她那颗永远年轻、永远热忱的心。她对自然的描绘也同样出色,那些关于海、关于花的描写,充满了灵性与生命力,让人仿佛置身于她笔下的世界,呼吸着那里的空气,感受着那里的气息。冰心先生的作品,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她用最质朴的语言,道出了最深刻的道理,在那个时代,她的文字给予了无数读者精神的慰藉与启迪,即便在今天,重读她的作品,依然能感受到那份纯粹的美好与智慧的光芒。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想象冰心与吴文藻先生二人在那个动荡却又充满变革的时代,是如何携手并肩,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又如何在各自的领域里耕耘不辍的。他们的人生轨迹,似乎是中国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个缩影,既有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也有时代洪流的深刻烙印。冰心先生的文学创作,往往充满了人文关怀和民族情怀,她的作品,是对时代的温情回应;而吴文藻先生的学术研究,则更侧重于对社会现实的理性分析和未来路径的探索,他的思想,是对时代的深刻剖析。两位先生的结合,不仅仅是学术上的珠联璧合,更是精神上的比翼齐飞。我能感受到,在他们共同的生活与事业中,一定充满了对理想的坚守,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彼此的理解与支持。

评分

提起吴文藻先生,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他作为一位杰出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的严谨治学态度和深邃的学术思想。我曾接触过他的一些学术论文,对其中对中国社会结构、民族文化、社会改造等问题的深入分析印象深刻。他的研究,不仅注重理论的构建,更强调与现实的紧密结合,他关注的不仅仅是象牙塔里的学问,更是如何运用学术的力量去推动社会进步。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他能够坚持实地考察,深入民间,这种“接地气”的研究方法,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于青年一代的培养,也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的目光,始终投向国家民族的未来,他的思考,总是那么宏大而又具体。读他的著作,能感受到一种理性而坚韧的力量,一种对知识的不懈追求,以及对国家民族深沉的责任感。

评分

当我翻阅一些关于民国时期学者回忆录时,常常会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纯粹与执着所打动。他们身处困境,却依然心怀家国,以笔为犁,以书为剑,在各自的领域里默默耕耘。冰心女士的作品,我一直很喜欢,她的文字总能带来一种宁静的力量,她对孩子们、对人生的爱,仿佛能穿透时空,温暖人心。而吴文藻先生,作为一位严谨的社会学者,他的思想深度和学术成就,是毋庸置疑的。我曾经粗略地了解过他关于民族学和人类学的研究,对其中细致的田野考察和深刻的理论分析印象深刻。想象这对伉俪,一个在文学领域抒发情怀,一个在学术领域探索真理,他们在那个时代的碰撞与融合,一定产生了许多关于生活、关于理想、关于时代的深刻思考。他们的故事,本身就是一段值得铭记的文化史。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对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群体充满好奇,他们身上有一种独特的精神气质,既有西方思潮的洗礼,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中,形成了他们独立而又深刻的思想。冰心与吴文藻先生,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对。他们的经历,跨越了旧中国的动荡与新中国的建设,见证了历史的巨变,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冰心先生的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温婉与力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传递着爱与和平的理念;吴文藻先生的社会学研究,则为理解中国社会变迁提供了宝贵的视角。他们的结合,仿佛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像中一道温润而又坚毅的光,照亮了许多人前行的道路,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