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诗经 学的继承与演变

宋代 诗经 学的继承与演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种村和史 著,李栋 译
图书标签:
  • 宋代
  • 诗经学
  • 继承与演变
  • 学术研究
  • 文学史
  • 中国古典文学
  • 宋代文学
  • 文化史
  • 文本研究
  • 思想史
  • 考证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571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14305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日本宋学研究六人集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4
字数:48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种村和史《宋代<诗经>学的继承与演变》为“日本宋学研究六人集(第二辑)”之一,反映了日本当代宋学研究的某些特点。学术史上有所谓汉学、宋学之分,与此大的学术风会相应,宋代《诗经》研究在《诗经》学史上具有转折地位。种村和史《宋代<诗经>学的继承与演变》以此为前提,从具体问题入手讨论宋代学者对汉唐学者的*越与继承,展示了宋代《诗经》学的独特之处,所分析的问题很具启发意义。

内容简介

  学术史上有所谓汉学、宋学之分,与此大的学术风会相应,宋代《诗经》研究在《诗经》学史上具有转折地位;宋代学者既能摆脱汉唐之《诗序》、传、笺的桎梏,又能从中汲取营养,对《诗经》展开全新阐释。种村和史《宋代<诗经>学的继承与演变》以欧阳修《诗本义》、王安石《诗经新义》、苏辙《诗集传》、程颐的《诗经》研究、朱熹的《诗经》研究为主要材料来源,着重讨论宋代《诗经》研究的独特之处,所讨论的问题很具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种村和史,日本当代汉学家,慶應義塾大學教授,主要从事宋代文学与经学研究。

目录

前言/1

绪言/1

凡例/1

第一部历代《诗经》学总览

第一章蝗虫爲何不嫉妒

——《诗经》解释学史速写/3

一、 前言/3

二、 《螽斯》之诗/3

三、 汉唐《诗经》学的解释/4

四、 宋代《诗经》学的解释/14

五、 清朝考据学的解释/24

六、 历代《诗经》学的学术关系/28

七、 结语/30

第二章后妃是否爲丈夫求贤/32

一、 前言/32

二、 《小序》对於《卷耳》的解释/32

三、 从道德角度出发的批评/34

四、 从文学方面出发的视角/37

五、 汉唐《诗经》学对宋代《诗经》学的影响/40

六、 汉唐《诗经》学是一体的吗/42

第二部北宋《诗经》学的创始与发展

第三章《毛诗正义》: 欧阳修《诗本义》的摇篮/49

一、 前言/49

二、 《诗本义》对《毛诗正义》的引用/52

三、 对於《正义》之方法的批判/59

四、 《正义》对於欧阳修《诗经》研究的意义/71

五、 欧阳修批判《毛诗正义》的理由/78

六、 欧阳修《诗经》研究的立足点/85

七、 补充説明/91

八、 结语/94

附表: 《诗本义》引用《毛诗正义》説一覧/96

第四章从《诗本义》看欧阳修的比喻説

——与《传》《笺》《正义》相比较/106

一、 问题之所在/106

二、 对於“赋比兴”框架的认识/107

三、 对於比喻之意义的认识/109

四、 重视比喻解释与全诗的整合性/112

五、 比兴取事物的一方面/114

六、 对作诗过程的推想揣摩/118

七、 欧阳修比喻説的定位/120

第五章对诗歌结构的理解与“诗人的视角”

——王安石《诗经新义》的阐释理念与方法/124

一、 前言/124

二、 重视章与章之间关系的解释/127

三、 重视诗句之间关系的解释/135

四、 比喻问题与结构性理解的关系/140

五、 思古诗的结构/155

六、 关於诗篇的作者/158

七、 王安石之解释理念及方法的历史地位/164

八、 今後的课题/169

附表: 《诗经新义》中使用“层递法”解释的部分/171

第六章苏辙《诗集传》与欧阳修《诗本义》的关系

——平稳背後的实情(一)/176

一、 前言/176

二、 视角的一元化/181

三、 道德説教的解读/184

四、 关於“孔子删诗説”/187

五、 对欧阳修方法论及理念的应用和发展/190

六、 对欧阳修学説的继承与修正/192

七、 结语/201

第七章苏辙《诗集传》与王安石《诗经新义》的关系

——平稳背後的实情(二)/205

一、 前言/205

二、 关於字句的训诂/207

三、 关於诗篇的结构/210

四、 王安石方法的应用——以“层递法”进行解释/216

五、 补充説明/218

六、 《苏传》的解释策略——北宋《诗经》解释学的方法论目标/220

七、 结语/222

第八章苏辙对《小序》的看法

——平稳背後的实情(三)/224

一、 前言/224

二、 苏辙对《小序》首句与第二句往下部分观点一致的例子/226

三、 第二句往下部分的删除能与新解释相协调的例子/230

四、 对《诗序》第二句往下的部分加以补充、修正并用於新的解释中/238

五、 苏辙的《诗序》説/241

六、 关於《诗经》学传授的观点/247

七、 与同时代《诗经》学的关系/254

八、 结语/258

第九章苏辙对汉唐《诗经》学的看法

——平稳背後的实情(四)/260

一、 前言/260

二、 对待《毛传》的方法/260

三、 对待《正义》的方法/263

四、 结语/276

第十章穿凿閲读法

——程颐《诗经》解释的目标及其在宋代《诗经》学史中的位置/278

一、 前言/278

二、 程颐《诗经》解释的目标——以《皇矣》爲例/279

三、 独特的字义训释/287

四、 对於诗篇结构方面的关注/290

五、 与同时代《诗经》学者的关系/294

六、 高度抽象性的解释/300

七、 结语/306

第三部解释的修辞法

第十一章事实果真如此吗

——《诗经》解释学史上的历史主义解释之诸相/311

一、 前言/311

二、 《丘中有麻》之诗/313

三、 《正义》对《传》《笺》的合理化解释/316

四、 欧阳修的批评——解释的抽象化/318

五、 以佚失的书籍爲依据/323

六、 历史主义与据所见作诗的关系/330

七、 朱熹的解释及其批评——淫奔诗的解释/334

八、 现代的解释/339

九、 结语/344

第十二章作爲泛论

——摆脱历史主义解释的方法论概念/349

一、 问题之所在/349

二、 《抑》之诗/352

三、 《诗本义》中其他的“泛言”“泛论”用例/361

四、 《正义》中的“泛言”“泛论”/365

五、 对後世《诗经》学的影响/368

六、 结语/373

第十三章如何将诗看作虚构之物

——《毛诗正义》中的假设观念及其在宋代的发展/375

一、 前言/375

二、 《毛诗正义》的“假设”“设言”/378

三、 《传》《笺》《正义》中假设观念的意义/388

四、 欧阳修的“假设”/395

五、 朱熹《诗集传》中的“设言”/398

六、 南宋时期其他学者的“假设”“设言”/408

七、 结语/417

第十四章以诗爲道德之鉴者

——“陈古刺今説”与“淫诗説”所体现的《诗经》学观念变化与发展/422

一、 问题的设定/422

二、 北宋诸家及朱熹对思古説的态度/426

三、 欧阳修之“准淫诗説”的特点/440

四、 关於诗歌道德性之由来的看法/447

五、 欧阳修关於“诗人之意”与“圣人之志”认识的另一性质/452

六、 淫诗説中的难点/457

第十五章诗人的视线、投向诗人的视线

——关於“诗中叙事者与作者之关系”问题的观念变迁/464

一、 问题的设定/464

二、 关於“诗中叙事者与作者关系”问题的多种看法/468

三、 诗人是信息传递者——《正义》的观点/472

四、 《正义》之观念的意义/478

五、 诗人是表达者——欧阳修的看法/486

六、 《正义》与朱熹的比较/490

七、 诗人与编诗/495

第四部儒教伦理与解释

第十六章去国而走向新天地是否不义

——《诗经》解释中对国家的归属意识之变迁/509

一、 前言/509

二、 作爲政论的《诗经》解释/511

三、 从私愤到公愤——道德性的顾虑/519

四、 臣子之义——隐遁的政治功能/527

五、 《诗经》解释中的殉国意识/535

六、 结语/549

第十七章以诗歌讽刺过去的君主是否正当

——《毛诗正义》的“追刺説”研究/553

一、 前言/553

二、 《正义》的“追刺説”/554

三、 “追刺”与“追美”是对称的吗/557

四、 《正义》中的异説/563

五、 《正义》“追刺説”分析/567

六、 不认定爲“追刺”的例子/570

七、 结论/575第十八章诗歌爲何不可解释成对过去君主的讽刺

——宋代《诗经》学者对“追刺説” 的批评/580

一、 前言/580

二、 关於《正义》之“《抑》追刺説”的反调/581

三、 从伦理角度对“追刺”的质疑/586

四、 关於“此何人哉”/589

五、 对“刺”的怀疑/592

六、 《诗经》解释中的伦理性要求与文学性要求/598

七、 补充説明/600

第五部宋代《诗经》学对清代《诗经》学的影响

第十九章训诂的连缀

——欧阳修《诗本义》对陈奂《诗毛氏传疏》的影响/607

一、 问题之所在/607

二、 实例考察/613

三、 欧阳修与陈奂的关联方式/626

四、 在对待《毛诗正义》上的共同之处/629

五、 欧阳修《诗经》研究对陈奂考据学的贡献/632

六、 补充説明/638

七、 结论/641

各章最初发表目録/645

後记/649


精彩书摘

  《宋代 诗经 学的继承与演变》:
  究竟何爲注釋?日語中有一句習語是“多餘的注釋不必提”,這大概代表了人們通常的看法: 注釋不過是原文的附屬品,是無關宏旨的外物。注釋給我們的印象是,它解釋原文中晦澀語句的意思,或者對我們如今久已生疏的人名、地名以及古代文物制度等加以説明。這樣想來,如果能順暢地理解原文的意思,那麽注釋似乎就可以完全抛開了。打個比方來説,注釋之於原文,就像是覆在維納斯身上的晨衣。人們通常認爲,維納斯脱去這件衣物,仍舊絲毫無損於她驚心動魄的美麗;同樣,原文即便脱離了注釋,其本來的意思和價值也都不會變質或受損。
  然而,中國古典尤其是儒教經典中附加的注釋,却不能用這種通常的觀念來看待。中國的古人認爲,經典的注釋承擔著“規定讀者應該怎樣理解經文”的功能,讀者自行閲讀並不能正確理解經文,非得借助於注釋方能明白其真正意義、從中汲取教益。從這個意義上來説,注釋的地位毫不遜於經文。
  進一步來説,中國的古人認爲儒教的經典,即《易》《詩》《書》《禮》《春秋》五部經書用文字講述了自己文化的精髓和道德的根本。將人類之所以是萬物靈長的緣由用語言形式表達出來,就是五經,因此文化人必須學習、掌握五經。而政治的擔當者尤其需要體會五經的精神,並依此治理世界,所以在選拔國家官僚的國家級考試:科舉中,也要考察考生對五經的理解程度。
  ……

前言/序言

  (王水照先生前言)2005年,我曾主编一套《日本宋学研究六人集》,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因爲各种客观条件所限,那套书收録的六位日本学者的论着都是有关宋代文学的。此後,我又陆续联系到研究宋代思想、历史的六位中青年学者,故现在有条件编成第二辑。相对来説,这第二辑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包括了宋代思想、政治结构、士大夫社会、家族、都市、货币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对於国内同行了解和参考日本宋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相信会有帮助。

  第一辑的《前言》曾就“宋学”一词作过解释,嗣後仍有读者质疑於我,这里继续谈点个人的看法。清人将“宋学”与“汉学”对举,分指义理之学和考据之学,这是从治学方法上对宋明和汉唐儒学之特点进行比较总结的结果,当然有其合理性。但是,特点并不等於全部,如在汉唐学术和宋明学术的意义上理解“汉学”和“宋学”,我们根本无法想像哪个时代的学术是只有考据没有义理,或只有义理没有考据的。事实上,汉代今文经学的长处并不在於考据,而有些宋代学人对制度史的敍述,对书目、金石、谱谍之学的关注,对诗文用典的细密调查,都充分展示出其考据的能力。我在第一辑的《前言》中提到日本学界自内藤湖南以来的“唐宋变革论”,其中包含了对汉唐学人和宋明学人的身份区别,即前者多爲门阀士大夫,而後者基本上是科举士大夫。这至少能提示我们,可以从学术承担者的身份、立场、旨趣之差异,去认识以上两种学术形态,因爲士大夫身份的这个历史性变迁,正好与传统的“汉学”、“宋学”对举之説相应。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不妨以宋代(或者还可以包括元、明)的全部物质和精神文明爲“宋学”的对象。如果研究者的心目中保持了对汉唐和宋明之区别的关注,那麽他的“宋学”研究并非只有利於对宋代历史现象的认识。日本学界已有非常显着的事例,比如宫崎市定对“唐宋变革论”的深入阐述,就给他的学生吉川忠夫写作《六朝精神史研究》带来极具根本性的啓迪。

  在世界文明的总体格局中,中国文明无疑据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对於人类历史整体的意义,决定了“中国学”必然是一门世界性的学问,就如希腊学、印度学相似。就此而言,海外“中国学”的成果对於我们来説,决不仅仅是“它山之石”,那些不同国籍和肤色的“中国学”者,是我们不折不扣的同行,不了解他们的成果,就很难令我们自己的研究真正处於某个领域的前沿位置。也就是出於对“前沿性”的关注,我们这套丛书所选择的都是日本中青年学者的着作,这些学者无一不在日本的大学里担当着教学和科研的现任。翻閲这套丛书的读者不妨想像,日本的学生正在讲台下聆听和记忆同样的内容,尽管这对他们来説显得艰难,但这些学生从不要求教师把讲义做得浅显通俗。爲了做好毕业论文,他们必须去挑战一些包括中国学者在内的他人尚未掌握的东西。

  我对这套丛书的学术质量抱有充分的信心,如果有些不足之处,可能是在翻译上。日本“中国学”历史悠长,积累深厚,産生过不少经典名着,现在国内学界有较多人乐於翻译那些名着,但对目前正在大学担当讲席的学者取得的最新“尖端”成果,却不够重视。这个情况有碍交流,所以我们勉力做了这件工作。但可想而知,翻译是艰难的,译者不仅要通晓中日两种语言,还要懂得专业知识,甚至必须对原作者有所了解。姑且不论这样的翻译工作能否爲译者带来利益,仅仅是译者们不同的表述习惯,就会影响到丛书的整体风格,更何况还有几位译者合力完成一本书的情况。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编辑们在文字处理上费了大量心力,他们的工作效果显着,但我仍愿意承认,这套书的翻译仅以传达论着的学术内涵爲目标。如果有的论着经过了历史的检验,而获得经典的声誉,那麽将来一定会有更好的译本问世。目前的译文不能尽如人意,只好敬请谅解,同时也真诚地期待批评。

  海外“中国学”的研究对象是中国,是关於中国历史和现状的研究,这又必然制约於其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研究者的“异域之眼”离不开自身的学术传统,民族感情甚或意识形态等政治因素均不可避免。然而,在跨文化的交流中,我赞同有的学者所提出的“文化的馈赠”的观念和原则,就是説,既然是“馈赠”,受赠方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立足民族本位,自主选择,不必自馁或自闭;馈赠方应本“学术乃天下之公器”的理念而力戒优越感或自大心理。海外流行的“中国中心论”,如果是强调研究中国问题应注重中国人自己的观察视角,不能一味用以“异域之眼”,当然是有道理的;但如指世界文化应以中国爲“中心”,我们听来似觉顺耳,实在应引起警觉。国内流传的“河西河东”之説,当作是对未来世界文化中心归属的预言,似无实据;如果指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一种现象,也是符合实际的。比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唐代中国是先生,平安日本是学生,到了明治维新以後,中国变成了学生,国人纷纷通过日本的中介和桥梁吸取西方的新知。陈寅恪先生有诗云:“群趋东邻受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於当时国内之学术衰微,感慨遥深,所寄寓之振兴期望,感动学界;而时至今日,已可调整心态,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力求在跨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求得共同的发展,使“中国学”真正成爲一门世界性的学问。这也是我们组织出版这套丛书的目的。


  2009年岁末於复旦大学光华楼



《诗经》:汉风雅颂,千载流芳 《诗经》,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一部不朽的经典。它以其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意象,跨越三千年的时空,至今仍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本书将带您深入探寻《诗经》的深邃世界,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理解其在中国文学、思想、乃至社会生活中的深远影响。 一、 《诗经》的诞生与体例 《诗经》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历经五百多年间,由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劳动人民创作、搜集而成的诗歌总集。其内容包罗万象,涵盖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男女情爱、婚姻嫁娶,到农耕渔猎、祭祀征战;从贵族宴饮、政治讽喻,到民间歌谣、劳动号子。 全书共收录诗歌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部。“风”即是各地的民歌,包括十五国风,主要反映了民间疾苦、社会风情以及人们的情感世界。“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多为贵族所作,内容涉及政治、历史、宴饮等,具有史诗和颂歌的性质。“颂”则是宗庙祭祀时所用的乐歌,用于歌颂祖先功德和赞美神灵。 《诗经》的语言风格朴实自然,语言凝练,句式整齐,多采用重章叠句、赋比兴等表现手法,使得诗歌既生动形象,又富有音乐美感。其艺术成就,为后世文学创作树立了典范。 二、 《诗经》的时代背景与社会图景 要理解《诗经》的内涵,离不开对其所处时代的考察。西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周公制礼作乐,确立了等级森严的社会秩序,同时也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早期文化。此时的诗歌,既有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也有对社会不公的愤懑不平;既有对君主和祖先的歌颂,也有对战争的苦痛描绘。 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动荡。这一时期的诗歌,更多地反映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战争带来的生灵涂炭,以及人们在乱世中的无奈与忧患。然而,即便在这样的背景下,《诗经》中的诗歌依然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真挚情感的讴歌。 《诗经》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社会图景:农夫在田间辛勤耕作,妇女在家中纺纱织布;战士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贵族们在宫廷里宴饮嬉乐;青年男女在河畔私会,老者在祭坛上虔诚祈祷。这些诗篇,如同历史的碎片,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遥远时代的真实生活,感受到古人的喜怒哀乐。 三、 《诗经》的思想内涵与价值追求 《诗经》的思想内涵丰富而深刻,集中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 民本思想的萌芽: 《诗经》中大量诗篇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对统治者暴政的批判。例如,“民之所yǐ,天必从之;民之所恶,天必惩之”(《大雅·抑》),充分体现了“天命靡常,唯德是辅”的思想,即君王的权力来源于人民的拥护,统治者若失德,必将为人民所唾弃。这种思想,为后世儒家“民本”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道德伦理的规范: 《诗经》对婚姻家庭、男女之情有着明确的道德要求。许多诗篇歌颂了忠贞的爱情,谴责了滥情和不忠。同时,它也强调了孝道和友爱,这些都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国主义的情怀: 在国家危难之际,《诗经》中也涌现出许多充满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例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秦风·无衣》),表达了战士们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决心。 对自然的崇敬与热爱: 《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寄托了作者的情感。无论是春日的繁花,还是秋日的落叶,都与人的心境紧密相连,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 《诗经》的艺术成就与表现手法 《诗经》的艺术成就,至今仍为人称道。 “赋、比、兴”的运用: 这是《诗经》最突出的艺术特色。“赋”即铺陈直叙,直接描写事物。“比”即比喻,用一事物比拟另一事物。“兴”即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这三种手法灵活运用,使得诗歌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关雎》),“关关雎鸠”是“兴”,引出了对淑女的追求。 语言的质朴与精练: 《诗经》的语言,保留了大量古代口语的痕迹,质朴自然,没有雕琢的痕迹。同时,它又十分精练,言简意赅,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鲜活的形象,表达丰富的情感。 音乐性的特征: 《诗经》最初是配合音乐歌唱的,因此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其整齐的句式、押韵的运用,以及重章叠句的结构,都使得诗歌具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形象的描绘与意境的营造: 《诗经》善于通过具体的、可感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情感和思想。无论是对人物的描绘,还是对景物的渲染,都力求真实生动,意境优美。 五、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它是中国诗歌的源头,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诗歌的鼻祖: 《诗经》奠定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格律和艺术手法,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从汉代的乐府诗,到唐诗宋词,都可以看到《诗经》的影子。 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 孔子曾对《诗经》进行整理和编订,并将其列为“六经”之一。他强调“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认为《诗经》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重要的思想教育工具,对后世的教育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民族精神的载体: 《诗经》中所体现的真挚情感、勤劳勇敢、爱国情怀等,已经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文字的宝库: 《诗经》中的许多词语和表达方式,至今仍在使用,是研究古代汉语的重要资料。 结语 《诗经》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的经典。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情感的结晶。通过阅读《诗经》,我们可以跨越时空的界限,与三千年前的古人对话,感受他们纯真的情感,领悟他们深刻的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本书希望能够成为您探索《诗经》世界的引路人,带领您领略这部不朽经典的无穷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宋代诗经学:继承与演变》,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群星璀璨的宋代,亲眼见证了无数智者如何围绕着《诗经》这部古籍展开一场又一场思想的碰撞与融合。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枯燥的学术梳理,更像是一部生动的人物传记,将欧阳修、朱熹、陆游等一代代杰出的宋代学者,以及他们对《诗经》的独特见解,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眼前。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关于宋代学者如何看待《诗经》的“刺”与“讽”的讨论,这不仅仅是对文本的解读,更是对当时社会政治现实的一种深刻回应。作者对不同学派之间观点差异的分析,也让我看到了宋代学术的活力和包容性。例如,理学大家如何从《诗经》中提炼道德规范,而那些关注民生的学者又如何从中挖掘社会疾苦,这种多角度的解读,让我看到了《诗经》在宋代社会中扮演的多重角色。书中对后世影响的阐述也让我印象深刻,许多宋代的诗经学观点,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对《诗经》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体会到了《诗经》作为中国文化瑰宝的生命力,以及宋代学人在传承与创新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卓越智慧。

评分

我一直是《诗经》的忠实读者,对其中的风雅颂总是百读不厌。但对于《诗经》在历史长河中的流变,特别是宋代这样一个重要的时期,我的了解并不深入。这本书《宋代诗经学:继承与演变》恰好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它并没有简单罗列宋代学者对《诗经》的各种注释,而是深入剖析了他们的治学理念、方法以及思想背景。书中对宋代不同学派在《诗经》解释上的分歧和融合进行了精彩的论述,比如理学派如何将《诗经》与天理、人伦相结合,经世派如何关注《诗经》的现实政治意义,这些都让我大开眼界。让我特别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宋代学者如何从《诗经》中发掘出古代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以及他们对《诗经》文本的校勘和整理工作。这些细节的呈现,让我感受到宋代学人治学的严谨和对经典的尊重。例如,关于《诗经》中的某些词语,不同学者的解读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所代表的时代思潮,都展现了宋代学术的活力。我个人认为,本书最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将《诗经》研究变成一场孤芳自赏的象牙塔内的学术争鸣,而是紧密联系了宋代的社会现实和文化思潮,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诗经》在宋代并非仅仅是一部古籍,更是影响当时思想、政治、文化的重要思想源泉。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典文学颇为热衷的普通读者,阅读《宋代诗经学:继承与演变》这本书,无疑是一次令人振奋的知识旅程。我一直认为,一部经典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除了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外,更离不开历代学者的解读与传承。宋代,作为一个文化高峰,对《诗经》的研究自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本书恰恰为我提供了一个观察宋代如何“继承”并“演变”《诗经》的绝佳视角。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学派治《诗经》思路的比较分析,无论是强调“取义”的,还是侧重“训诂”的,抑或是引入“性理”的,都勾勒出宋代诗经学丰富而多元的面貌。作者在叙述中,并没有回避学术研究中的复杂性,但却能以清晰的逻辑和引证,将纷繁的观点梳理得井井有条,使得我这个外行也能大致把握核心脉络。尤其让我感到惊艳的是,书中对某些关键的诗篇,如《关雎》、《蒹葭》等,宋代学者是如何在沿袭前人解释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的。这种“古今之变”的呈现,让我对《诗经》的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可以说,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宋代诗经学的具体内容,更让我体会到了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严谨与传承之道。

评分

这本《宋代诗经学:继承与演变》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沉静的力量,古朴的字体,水墨晕染的背景,仿佛能闻到纸张特有的书卷气。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文学颇有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觉得《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活水,而宋代作为文化繁荣的时代,对《诗经》的研究必然有着独特的视角和贡献。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意识到,宋代学人在对待《诗经》时,并非简单的沿袭,而是经过了深刻的消化、重塑,甚至在某些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书中对北宋时期几位重要诗经学家的思想脉络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他们的解读不仅继承了汉魏以来的传统,更融入了宋代理学的影响,从“风”“雅”“颂”的文本解读,到对诗中人事、政治、道德的关怀,都有了新的发展。例如,周敦颐的“理”与《诗经》的关联,张载的“气”与《诗经》的阐释,都让我看到了哲学思辨如何渗透到文学研究的肌理之中,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让《诗经》的研究不再是孤立的文本分析,而是与更广阔的时代精神紧密相连。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并没有止步于北宋,对南宋时期诗经学的发展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即使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学人们依然保持着对经典的敬畏与探索,这种韧性令人动容。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认知维度,让我对宋代诗经学的复杂性、深刻性以及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说实话,最初拿到《宋代诗经学:继承与演变》这本书,我抱着一种比较谨慎的态度。毕竟,“诗经学”这个话题本身就有些门槛,再加上“宋代”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我担心读起来会过于枯燥晦涩,变成纯粹的学术考据。然而,阅读过程却完全颠覆了我的预期。作者的笔触相当流畅,虽然是学术著作,却丝毫没有堆砌名词术语的弊病,反而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宋代不同学派、不同学者对《诗经》的理解和研究,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般呈现在读者眼前。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详细分析了宋代学者在“赋、比、兴”等修辞手法的理解上,是如何在前代基础上有所发展和突破的,以及他们如何将《诗经》中的现实意义与道德教化相结合。有些章节甚至带着一点“拨乱反正”的意味,比如澄清了某些长期以来被误读的诗篇,或者揭示了某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注疏背后蕴含的深刻见解。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宋代文人的逸闻趣事,使得冰冷的学术探讨多了几分人情味,也更容易让非专业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氛围。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兼具学术深度和可读性的好书,它让我看到了宋代学人对《诗经》研究的严谨态度和创新精神,也让我重新审视了《诗经》这部古籍在我们民族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价值。

评分

值得拥有,值得拥有!值得拥有,值得拥有!值得拥有,值得拥有!值得拥有,值得拥有!值得拥有,值得拥有!值得拥有,值得拥有!值得拥有,值得拥有!值得拥有,值得拥有!值得拥有,值得拥有!值得拥有,值得拥有!

评分

好书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这是很好的书,推荐!

评分

好书

评分

挺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好评!

评分

这个很细节啊。。。。。。。。

评分

好评!

评分

种村和史《宋代&lt;诗经&gt;学的继承与演变》为&ldquo;日本宋学研究六人集(第二辑)&rdquo;之一,反映了日本当代宋学研究的某些特点。学术史上有所谓汉学、宋学之分,与此大的学术风会相应,宋代《诗经》研究在《诗经》学史上具有转折地位。种村和史《宋代&lt;诗经&gt;学的继承与演变》以此为前提,从具体问题入手讨论宋代学者对汉唐学者的*越与继承,展示了宋代《诗经》学的独特之处,所分析的问题很具启发意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