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詩經 學的繼承與演變

宋代 詩經 學的繼承與演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日] 種村和史 著,李棟 譯
圖書標籤:
  • 宋代
  • 詩經學
  • 繼承與演變
  • 學術研究
  • 文學史
  • 中國古典文學
  • 宋代文學
  • 文化史
  • 文本研究
  • 思想史
  • 考證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85717
版次:1
商品編碼:12214305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日本宋學研究六人集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4
字數:483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種村和史《宋代<詩經>學的繼承與演變》為“日本宋學研究六人集(第二輯)”之一,反映瞭日本當代宋學研究的某些特點。學術史上有所謂漢學、宋學之分,與此大的學術風會相應,宋代《詩經》研究在《詩經》學史上具有轉摺地位。種村和史《宋代<詩經>學的繼承與演變》以此為前提,從具體問題入手討論宋代學者對漢唐學者的*越與繼承,展示瞭宋代《詩經》學的獨特之處,所分析的問題很具啓發意義。

內容簡介

  學術史上有所謂漢學、宋學之分,與此大的學術風會相應,宋代《詩經》研究在《詩經》學史上具有轉摺地位;宋代學者既能擺脫漢唐之《詩序》、傳、箋的桎梏,又能從中汲取營養,對《詩經》展開全新闡釋。種村和史《宋代<詩經>學的繼承與演變》以歐陽修《詩本義》、王安石《詩經新義》、蘇轍《詩集傳》、程頤的《詩經》研究、硃熹的《詩經》研究為主要材料來源,著重討論宋代《詩經》研究的獨特之處,所討論的問題很具啓發意義。

作者簡介

  種村和史,日本當代漢學傢,慶應義塾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宋代文學與經學研究。

目錄

前言/1

緒言/1

凡例/1

第一部曆代《詩經》學總覽

第一章蝗蟲爲何不嫉妒

——《詩經》解釋學史速寫/3

一、 前言/3

二、 《螽斯》之詩/3

三、 漢唐《詩經》學的解釋/4

四、 宋代《詩經》學的解釋/14

五、 清朝考據學的解釋/24

六、 曆代《詩經》學的學術關係/28

七、 結語/30

第二章後妃是否爲丈夫求賢/32

一、 前言/32

二、 《小序》對於《捲耳》的解釋/32

三、 從道德角度齣發的批評/34

四、 從文學方麵齣發的視角/37

五、 漢唐《詩經》學對宋代《詩經》學的影響/40

六、 漢唐《詩經》學是一體的嗎/42

第二部北宋《詩經》學的創始與發展

第三章《毛詩正義》: 歐陽修《詩本義》的搖籃/49

一、 前言/49

二、 《詩本義》對《毛詩正義》的引用/52

三、 對於《正義》之方法的批判/59

四、 《正義》對於歐陽修《詩經》研究的意義/71

五、 歐陽修批判《毛詩正義》的理由/78

六、 歐陽修《詩經》研究的立足點/85

七、 補充説明/91

八、 結語/94

附錶: 《詩本義》引用《毛詩正義》説一覧/96

第四章從《詩本義》看歐陽修的比喻説

——與《傳》《箋》《正義》相比較/106

一、 問題之所在/106

二、 對於“賦比興”框架的認識/107

三、 對於比喻之意義的認識/109

四、 重視比喻解釋與全詩的整閤性/112

五、 比興取事物的一方麵/114

六、 對作詩過程的推想揣摩/118

七、 歐陽修比喻説的定位/120

第五章對詩歌結構的理解與“詩人的視角”

——王安石《詩經新義》的闡釋理念與方法/124

一、 前言/124

二、 重視章與章之間關係的解釋/127

三、 重視詩句之間關係的解釋/135

四、 比喻問題與結構性理解的關係/140

五、 思古詩的結構/155

六、 關於詩篇的作者/158

七、 王安石之解釋理念及方法的曆史地位/164

八、 今後的課題/169

附錶: 《詩經新義》中使用“層遞法”解釋的部分/171

第六章蘇轍《詩集傳》與歐陽修《詩本義》的關係

——平穩背後的實情(一)/176

一、 前言/176

二、 視角的一元化/181

三、 道德説教的解讀/184

四、 關於“孔子刪詩説”/187

五、 對歐陽修方法論及理念的應用和發展/190

六、 對歐陽修學説的繼承與修正/192

七、 結語/201

第七章蘇轍《詩集傳》與王安石《詩經新義》的關係

——平穩背後的實情(二)/205

一、 前言/205

二、 關於字句的訓詁/207

三、 關於詩篇的結構/210

四、 王安石方法的應用——以“層遞法”進行解釋/216

五、 補充説明/218

六、 《蘇傳》的解釋策略——北宋《詩經》解釋學的方法論目標/220

七、 結語/222

第八章蘇轍對《小序》的看法

——平穩背後的實情(三)/224

一、 前言/224

二、 蘇轍對《小序》首句與第二句往下部分觀點一緻的例子/226

三、 第二句往下部分的刪除能與新解釋相協調的例子/230

四、 對《詩序》第二句往下的部分加以補充、修正並用於新的解釋中/238

五、 蘇轍的《詩序》説/241

六、 關於《詩經》學傳授的觀點/247

七、 與同時代《詩經》學的關係/254

八、 結語/258

第九章蘇轍對漢唐《詩經》學的看法

——平穩背後的實情(四)/260

一、 前言/260

二、 對待《毛傳》的方法/260

三、 對待《正義》的方法/263

四、 結語/276

第十章穿鑿閲讀法

——程頤《詩經》解釋的目標及其在宋代《詩經》學史中的位置/278

一、 前言/278

二、 程頤《詩經》解釋的目標——以《皇矣》爲例/279

三、 獨特的字義訓釋/287

四、 對於詩篇結構方麵的關注/290

五、 與同時代《詩經》學者的關係/294

六、 高度抽象性的解釋/300

七、 結語/306

第三部解釋的修辭法

第十一章事實果真如此嗎

——《詩經》解釋學史上的曆史主義解釋之諸相/311

一、 前言/311

二、 《丘中有麻》之詩/313

三、 《正義》對《傳》《箋》的閤理化解釋/316

四、 歐陽修的批評——解釋的抽象化/318

五、 以佚失的書籍爲依據/323

六、 曆史主義與據所見作詩的關係/330

七、 硃熹的解釋及其批評——淫奔詩的解釋/334

八、 現代的解釋/339

九、 結語/344

第十二章作爲泛論

——擺脫曆史主義解釋的方法論概念/349

一、 問題之所在/349

二、 《抑》之詩/352

三、 《詩本義》中其他的“泛言”“泛論”用例/361

四、 《正義》中的“泛言”“泛論”/365

五、 對後世《詩經》學的影響/368

六、 結語/373

第十三章如何將詩看作虛構之物

——《毛詩正義》中的假設觀念及其在宋代的發展/375

一、 前言/375

二、 《毛詩正義》的“假設”“設言”/378

三、 《傳》《箋》《正義》中假設觀念的意義/388

四、 歐陽修的“假設”/395

五、 硃熹《詩集傳》中的“設言”/398

六、 南宋時期其他學者的“假設”“設言”/408

七、 結語/417

第十四章以詩爲道德之鑒者

——“陳古刺今説”與“淫詩説”所體現的《詩經》學觀念變化與發展/422

一、 問題的設定/422

二、 北宋諸傢及硃熹對思古説的態度/426

三、 歐陽修之“準淫詩説”的特點/440

四、 關於詩歌道德性之由來的看法/447

五、 歐陽修關於“詩人之意”與“聖人之誌”認識的另一性質/452

六、 淫詩説中的難點/457

第十五章詩人的視綫、投嚮詩人的視綫

——關於“詩中敘事者與作者之關係”問題的觀念變遷/464

一、 問題的設定/464

二、 關於“詩中敘事者與作者關係”問題的多種看法/468

三、 詩人是信息傳遞者——《正義》的觀點/472

四、 《正義》之觀念的意義/478

五、 詩人是錶達者——歐陽修的看法/486

六、 《正義》與硃熹的比較/490

七、 詩人與編詩/495

第四部儒教倫理與解釋

第十六章去國而走嚮新天地是否不義

——《詩經》解釋中對國傢的歸屬意識之變遷/509

一、 前言/509

二、 作爲政論的《詩經》解釋/511

三、 從私憤到公憤——道德性的顧慮/519

四、 臣子之義——隱遁的政治功能/527

五、 《詩經》解釋中的殉國意識/535

六、 結語/549

第十七章以詩歌諷刺過去的君主是否正當

——《毛詩正義》的“追刺説”研究/553

一、 前言/553

二、 《正義》的“追刺説”/554

三、 “追刺”與“追美”是對稱的嗎/557

四、 《正義》中的異説/563

五、 《正義》“追刺説”分析/567

六、 不認定爲“追刺”的例子/570

七、 結論/575第十八章詩歌爲何不可解釋成對過去君主的諷刺

——宋代《詩經》學者對“追刺説” 的批評/580

一、 前言/580

二、 關於《正義》之“《抑》追刺説”的反調/581

三、 從倫理角度對“追刺”的質疑/586

四、 關於“此何人哉”/589

五、 對“刺”的懷疑/592

六、 《詩經》解釋中的倫理性要求與文學性要求/598

七、 補充説明/600

第五部宋代《詩經》學對清代《詩經》學的影響

第十九章訓詁的連綴

——歐陽修《詩本義》對陳奐《詩毛氏傳疏》的影響/607

一、 問題之所在/607

二、 實例考察/613

三、 歐陽修與陳奐的關聯方式/626

四、 在對待《毛詩正義》上的共同之處/629

五、 歐陽修《詩經》研究對陳奐考據學的貢獻/632

六、 補充説明/638

七、 結論/641

各章最初發錶目録/645

後記/649


精彩書摘

  《宋代 詩經 學的繼承與演變》:
  究竟何爲注釋?日語中有一句習語是“多餘的注釋不必提”,這大概代錶瞭人們通常的看法: 注釋不過是原文的附屬品,是無關宏旨的外物。注釋給我們的印象是,它解釋原文中晦澀語句的意思,或者對我們如今久已生疏的人名、地名以及古代文物製度等加以説明。這樣想來,如果能順暢地理解原文的意思,那麽注釋似乎就可以完全拋開瞭。打個比方來説,注釋之於原文,就像是覆在維納斯身上的晨衣。人們通常認爲,維納斯脫去這件衣物,仍舊絲毫無損於她驚心動魄的美麗;同樣,原文即便脫離瞭注釋,其本來的意思和價值也都不會變質或受損。
  然而,中國古典尤其是儒教經典中附加的注釋,卻不能用這種通常的觀念來看待。中國的古人認爲,經典的注釋承擔著“規定讀者應該怎樣理解經文”的功能,讀者自行閲讀並不能正確理解經文,非得藉助於注釋方能明白其真正意義、從中汲取教益。從這個意義上來説,注釋的地位毫不遜於經文。
  進一步來説,中國的古人認爲儒教的經典,即《易》《詩》《書》《禮》《春鞦》五部經書用文字講述瞭自己文化的精髓和道德的根本。將人類之所以是萬物靈長的緣由用語言形式錶達齣來,就是五經,因此文化人必須學習、掌握五經。而政治的擔當者尤其需要體會五經的精神,並依此治理世界,所以在選拔國傢官僚的國傢級考試:科舉中,也要考察考生對五經的理解程度。
  ……

前言/序言

  (王水照先生前言)2005年,我曾主編一套《日本宋學研究六人集》,由上海古籍齣版社齣版。因爲各種客觀條件所限,那套書收録的六位日本學者的論著都是有關宋代文學的。此後,我又陸續聯係到研究宋代思想、曆史的六位中青年學者,故現在有條件編成第二輯。相對來説,這第二輯涉及的領域比較廣泛,包括瞭宋代思想、政治結構、士大夫社會、傢族、都市、貨幣等多個方麵的研究,對於國內同行瞭解和參考日本宋學研究的最新成果,相信會有幫助。

  第一輯的《前言》曾就“宋學”一詞作過解釋,嗣後仍有讀者質疑於我,這裏繼續談點個人的看法。清人將“宋學”與“漢學”對舉,分指義理之學和考據之學,這是從治學方法上對宋明和漢唐儒學之特點進行比較總結的結果,當然有其閤理性。但是,特點並不等於全部,如在漢唐學術和宋明學術的意義上理解“漢學”和“宋學”,我們根本無法想像哪個時代的學術是隻有考據沒有義理,或隻有義理沒有考據的。事實上,漢代今文經學的長處並不在於考據,而有些宋代學人對製度史的敍述,對書目、金石、譜諜之學的關注,對詩文用典的細密調查,都充分展示齣其考據的能力。我在第一輯的《前言》中提到日本學界自內藤湖南以來的“唐宋變革論”,其中包含瞭對漢唐學人和宋明學人的身份區彆,即前者多爲門閥士大夫,而後者基本上是科舉士大夫。這至少能提示我們,可以從學術承擔者的身份、立場、旨趣之差異,去認識以上兩種學術形態,因爲士大夫身份的這個曆史性變遷,正好與傳統的“漢學”、“宋學”對舉之説相應。在這個意義上,我們也不妨以宋代(或者還可以包括元、明)的全部物質和精神文明爲“宋學”的對象。如果研究者的心目中保持瞭對漢唐和宋明之區彆的關注,那麽他的“宋學”研究並非隻有利於對宋代曆史現象的認識。日本學界已有非常顯著的事例,比如宮崎市定對“唐宋變革論”的深入闡述,就給他的學生吉川忠夫寫作《六朝精神史研究》帶來極具根本性的啓迪。

  在世界文明的總體格局中,中國文明無疑據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對於人類曆史整體的意義,決定瞭“中國學”必然是一門世界性的學問,就如希臘學、印度學相似。就此而言,海外“中國學”的成果對於我們來説,決不僅僅是“它山之石”,那些不同國籍和膚色的“中國學”者,是我們不摺不扣的同行,不瞭解他們的成果,就很難令我們自己的研究真正處於某個領域的前沿位置。也就是齣於對“前沿性”的關注,我們這套叢書所選擇的都是日本中青年學者的著作,這些學者無一不在日本的大學裏擔當著教學和科研的現任。翻閲這套叢書的讀者不妨想像,日本的學生正在講颱下聆聽和記憶同樣的內容,盡管這對他們來説顯得艱難,但這些學生從不要求教師把講義做得淺顯通俗。爲瞭做好畢業論文,他們必須去挑戰一些包括中國學者在內的他人尚未掌握的東西。

  我對這套叢書的學術質量抱有充分的信心,如果有些不足之處,可能是在翻譯上。日本“中國學”曆史悠長,積纍深厚,産生過不少經典名著,現在國內學界有較多人樂於翻譯那些名著,但對目前正在大學擔當講席的學者取得的最新“尖端”成果,卻不夠重視。這個情況有礙交流,所以我們勉力做瞭這件工作。但可想而知,翻譯是艱難的,譯者不僅要通曉中日兩種語言,還要懂得專業知識,甚至必須對原作者有所瞭解。姑且不論這樣的翻譯工作能否爲譯者帶來利益,僅僅是譯者們不同的錶述習慣,就會影響到叢書的整體風格,更何況還有幾位譯者閤力完成一本書的情況。上海古籍齣版社的編輯們在文字處理上費瞭大量心力,他們的工作效果顯著,但我仍願意承認,這套書的翻譯僅以傳達論著的學術內涵爲目標。如果有的論著經過瞭曆史的檢驗,而獲得經典的聲譽,那麽將來一定會有更好的譯本問世。目前的譯文不能盡如人意,隻好敬請諒解,同時也真誠地期待批評。

  海外“中國學”的研究對象是中國,是關於中國曆史和現狀的研究,這又必然製約於其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研究者的“異域之眼”離不開自身的學術傳統,民族感情甚或意識形態等政治因素均不可避免。然而,在跨文化的交流中,我贊同有的學者所提齣的“文化的饋贈”的觀念和原則,就是説,既然是“饋贈”,受贈方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立足民族本位,自主選擇,不必自餒或自閉;饋贈方應本“學術乃天下之公器”的理念而力戒優越感或自大心理。海外流行的“中國中心論”,如果是強調研究中國問題應注重中國人自己的觀察視角,不能一味用以“異域之眼”,當然是有道理的;但如指世界文化應以中國爲“中心”,我們聽來似覺順耳,實在應引起警覺。國內流傳的“河西河東”之説,當作是對未來世界文化中心歸屬的預言,似無實據;如果指曆史上曾經有過的一種現象,也是符閤實際的。比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唐代中國是先生,平安日本是學生,到瞭明治維新以後,中國變成瞭學生,國人紛紛通過日本的中介和橋梁吸取西方的新知。陳寅恪先生有詩雲:“群趨東鄰受國史,神州士夫羞欲死。”於當時國內之學術衰微,感慨遙深,所寄寓之振興期望,感動學界;而時至今日,已可調整心態,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力求在跨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鋒中求得共同的發展,使“中國學”真正成爲一門世界性的學問。這也是我們組織齣版這套叢書的目的。


  2009年歲末於復旦大學光華樓



《詩經》:漢風雅頌,韆載流芳 《詩經》,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座巍峨豐碑,一部不朽的經典。它以其質樸的語言、真摯的情感、豐富的意象,跨越三韆年的時空,至今仍滋養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本書將帶您深入探尋《詩經》的深邃世界,領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理解其在中國文學、思想、乃至社會生活中的深遠影響。 一、 《詩經》的誕生與體例 《詩經》並非一人一時之作,而是從西周初年到春鞦中葉,曆經五百多年間,由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勞動人民創作、搜集而成的詩歌總集。其內容包羅萬象,涵蓋瞭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從男女情愛、婚姻嫁娶,到農耕漁獵、祭祀徵戰;從貴族宴飲、政治諷喻,到民間歌謠、勞動號子。 全書共收錄詩歌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部。“風”即是各地的民歌,包括十五國風,主要反映瞭民間疾苦、社會風情以及人們的情感世界。“雅”又分為“大雅”和“小雅”,多為貴族所作,內容涉及政治、曆史、宴飲等,具有史詩和頌歌的性質。“頌”則是宗廟祭祀時所用的樂歌,用於歌頌祖先功德和贊美神靈。 《詩經》的語言風格樸實自然,語言凝練,句式整齊,多采用重章疊句、賦比興等錶現手法,使得詩歌既生動形象,又富有音樂美感。其藝術成就,為後世文學創作樹立瞭典範。 二、 《詩經》的時代背景與社會圖景 要理解《詩經》的內涵,離不開對其所處時代的考察。西周時期,是中國曆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摺點。周公製禮作樂,確立瞭等級森嚴的社會秩序,同時也孕育瞭中華民族的早期文化。此時的詩歌,既有對美好生活的熱切期盼,也有對社會不公的憤懣不平;既有對君主和祖先的歌頌,也有對戰爭的苦痛描繪。 到瞭春鞦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社會動蕩。這一時期的詩歌,更多地反映瞭政治鬥爭的殘酷,戰爭帶來的生靈塗炭,以及人們在亂世中的無奈與憂患。然而,即便在這樣的背景下,《詩經》中的詩歌依然閃爍著人性的光輝,充滿瞭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真摯情感的謳歌。 《詩經》為我們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社會圖景:農夫在田間辛勤耕作,婦女在傢中紡紗織布;戰士們在戰場上浴血奮戰,貴族們在宮廷裏宴飲嬉樂;青年男女在河畔私會,老者在祭壇上虔誠祈禱。這些詩篇,如同曆史的碎片,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遙遠時代的真實生活,感受到古人的喜怒哀樂。 三、 《詩經》的思想內涵與價值追求 《詩經》的思想內涵豐富而深刻,集中體現瞭當時社會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規範。 民本思想的萌芽: 《詩經》中大量詩篇錶達瞭對人民疾苦的同情,對統治者暴政的批判。例如,“民之所yǐ,天必從之;民之所惡,天必懲之”(《大雅·抑》),充分體現瞭“天命靡常,唯德是輔”的思想,即君王的權力來源於人民的擁護,統治者若失德,必將為人民所唾棄。這種思想,為後世儒傢“民本”思想的形成奠定瞭基礎。 道德倫理的規範: 《詩經》對婚姻傢庭、男女之情有著明確的道德要求。許多詩篇歌頌瞭忠貞的愛情,譴責瞭濫情和不忠。同時,它也強調瞭孝道和友愛,這些都構成瞭中華民族傳統道德倫理的重要組成部分。 愛國主義的情懷: 在國傢危難之際,《詩經》中也湧現齣許多充滿愛國主義精神的詩篇。例如,“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秦風·無衣》),錶達瞭戰士們同仇敵愾、保傢衛國的決心。 對自然的崇敬與熱愛: 《詩經》中的許多詩歌,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寄托瞭作者的情感。無論是春日的繁花,還是鞦日的落葉,都與人的心境緊密相連,體現瞭古人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和對生活的熱愛。 四、 《詩經》的藝術成就與錶現手法 《詩經》的藝術成就,至今仍為人稱道。 “賦、比、興”的運用: 這是《詩經》最突齣的藝術特色。“賦”即鋪陳直敘,直接描寫事物。“比”即比喻,用一事物比擬另一事物。“興”即起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這三種手法靈活運用,使得詩歌意境深遠,情感真摯。例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關雎》),“關關雎鳩”是“興”,引齣瞭對淑女的追求。 語言的質樸與精練: 《詩經》的語言,保留瞭大量古代口語的痕跡,質樸自然,沒有雕琢的痕跡。同時,它又十分精練,言簡意賅,寥寥數語便能勾勒齣鮮活的形象,錶達豐富的情感。 音樂性的特徵: 《詩經》最初是配閤音樂歌唱的,因此具有很強的音樂性。其整齊的句式、押韻的運用,以及重章疊句的結構,都使得詩歌具有鮮明的節奏感和韻律美。 形象的描繪與意境的營造: 《詩經》善於通過具體的、可感的形象來錶達抽象的情感和思想。無論是對人物的描繪,還是對景物的渲染,都力求真實生動,意境優美。 五、 《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與影響 《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毋庸置疑,它是中國詩歌的源頭,對後世文學産生瞭極其深遠的影響。 詩歌的鼻祖: 《詩經》奠定瞭中國古典詩歌的基本格律和藝術手法,為後來的詩歌創作提供瞭寶貴的藉鑒。從漢代的樂府詩,到唐詩宋詞,都可以看到《詩經》的影子。 儒傢經典的組成部分: 孔子曾對《詩經》進行整理和編訂,並將其列為“六經”之一。他強調“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認為《詩經》不僅是文學作品,更是重要的思想教育工具,對後世的教育和文化産生瞭巨大影響。 民族精神的載體: 《詩經》中所體現的真摯情感、勤勞勇敢、愛國情懷等,已經深深融入瞭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成為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語言文字的寶庫: 《詩經》中的許多詞語和錶達方式,至今仍在使用,是研究古代漢語的重要資料。 結語 《詩經》是一部值得我們反復品讀的經典。它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學的瑰寶,更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情感的結晶。通過閱讀《詩經》,我們可以跨越時空的界限,與三韆年前的古人對話,感受他們純真的情感,領悟他們深刻的思想,從而更好地理解我們自己,理解我們賴以生存的這片土地。本書希望能夠成為您探索《詩經》世界的引路人,帶領您領略這部不朽經典的無窮魅力。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宋代詩經學:繼承與演變》,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群星璀璨的宋代,親眼見證瞭無數智者如何圍繞著《詩經》這部古籍展開一場又一場思想的碰撞與融閤。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不僅僅是枯燥的學術梳理,更像是一部生動的人物傳記,將歐陽修、硃熹、陸遊等一代代傑齣的宋代學者,以及他們對《詩經》的獨特見解,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我眼前。我尤其著迷於書中關於宋代學者如何看待《詩經》的“刺”與“諷”的討論,這不僅僅是對文本的解讀,更是對當時社會政治現實的一種深刻迴應。作者對不同學派之間觀點差異的分析,也讓我看到瞭宋代學術的活力和包容性。例如,理學大傢如何從《詩經》中提煉道德規範,而那些關注民生的學者又如何從中挖掘社會疾苦,這種多角度的解讀,讓我看到瞭《詩經》在宋代社會中扮演的多重角色。書中對後世影響的闡述也讓我印象深刻,許多宋代的詩經學觀點,至今仍在影響著我們對《詩經》的理解。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體會到瞭《詩經》作為中國文化瑰寶的生命力,以及宋代學人在傳承與創新過程中所展現齣的卓越智慧。

評分

這本《宋代詩經學:繼承與演變》的封麵設計就透著一股沉靜的力量,古樸的字體,水墨暈染的背景,仿佛能聞到紙張特有的書捲氣。作為一名對中國古代文學頗有興趣的業餘愛好者,我一直覺得《詩經》是中國文學的源頭活水,而宋代作為文化繁榮的時代,對《詩經》的研究必然有著獨特的視角和貢獻。讀完這本書,我纔真正意識到,宋代學人在對待《詩經》時,並非簡單的沿襲,而是經過瞭深刻的消化、重塑,甚至在某些方麵進行瞭大膽的創新。書中對北宋時期幾位重要詩經學傢的思想脈絡進行瞭細緻的梳理,他們的解讀不僅繼承瞭漢魏以來的傳統,更融入瞭宋代理學的影響,從“風”“雅”“頌”的文本解讀,到對詩中人事、政治、道德的關懷,都有瞭新的發展。例如,周敦頤的“理”與《詩經》的關聯,張載的“氣”與《詩經》的闡釋,都讓我看到瞭哲學思辨如何滲透到文學研究的肌理之中,這種跨學科的視角,讓《詩經》的研究不再是孤立的文本分析,而是與更廣闊的時代精神緊密相連。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並沒有止步於北宋,對南宋時期詩經學的發展也給予瞭充分的關注,即使在社會動蕩的背景下,學人們依然保持著對經典的敬畏與探索,這種韌性令人動容。總而言之,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新的認知維度,讓我對宋代詩經學的復雜性、深刻性以及其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有瞭更全麵的認識。

評分

作為一名對古典文學頗為熱衷的普通讀者,閱讀《宋代詩經學:繼承與演變》這本書,無疑是一次令人振奮的知識旅程。我一直認為,一部經典之所以能夠流傳韆古,除瞭其自身的藝術價值外,更離不開曆代學者的解讀與傳承。宋代,作為一個文化高峰,對《詩經》的研究自然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本書恰恰為我提供瞭一個觀察宋代如何“繼承”並“演變”《詩經》的絕佳視角。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不同學派治《詩經》思路的比較分析,無論是強調“取義”的,還是側重“訓詁”的,抑或是引入“性理”的,都勾勒齣宋代詩經學豐富而多元的麵貌。作者在敘述中,並沒有迴避學術研究中的復雜性,但卻能以清晰的邏輯和引證,將紛繁的觀點梳理得井井有條,使得我這個外行也能大緻把握核心脈絡。尤其讓我感到驚艷的是,書中對某些關鍵的詩篇,如《關雎》、《蒹葭》等,宋代學者是如何在沿襲前人解釋的基礎上,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的。這種“古今之變”的呈現,讓我對《詩經》的生命力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可以說,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瞭宋代詩經學的具體內容,更讓我體會到瞭中國古代學術研究的嚴謹與傳承之道。

評分

我一直是《詩經》的忠實讀者,對其中的風雅頌總是百讀不厭。但對於《詩經》在曆史長河中的流變,特彆是宋代這樣一個重要的時期,我的瞭解並不深入。這本書《宋代詩經學:繼承與演變》恰好填補瞭我的知識空白。它並沒有簡單羅列宋代學者對《詩經》的各種注釋,而是深入剖析瞭他們的治學理念、方法以及思想背景。書中對宋代不同學派在《詩經》解釋上的分歧和融閤進行瞭精彩的論述,比如理學派如何將《詩經》與天理、人倫相結閤,經世派如何關注《詩經》的現實政治意義,這些都讓我大開眼界。讓我特彆驚喜的是,書中還探討瞭宋代學者如何從《詩經》中發掘齣古代的社會生活、風俗習慣,以及他們對《詩經》文本的校勘和整理工作。這些細節的呈現,讓我感受到宋代學人治學的嚴謹和對經典的尊重。例如,關於《詩經》中的某些詞語,不同學者的解讀差異,以及這些差異背後所代錶的時代思潮,都展現瞭宋代學術的活力。我個人認為,本書最成功之處在於,它沒有將《詩經》研究變成一場孤芳自賞的象牙塔內的學術爭鳴,而是緊密聯係瞭宋代的社會現實和文化思潮,讓讀者能夠清晰地看到,《詩經》在宋代並非僅僅是一部古籍,更是影響當時思想、政治、文化的重要思想源泉。

評分

說實話,最初拿到《宋代詩經學:繼承與演變》這本書,我抱著一種比較謹慎的態度。畢竟,“詩經學”這個話題本身就有些門檻,再加上“宋代”這樣一個特定的曆史時期,我擔心讀起來會過於枯燥晦澀,變成純粹的學術考據。然而,閱讀過程卻完全顛覆瞭我的預期。作者的筆觸相當流暢,雖然是學術著作,卻絲毫沒有堆砌名詞術語的弊病,反而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將宋代不同學派、不同學者對《詩經》的理解和研究,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畫捲般呈現在讀者眼前。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詳細分析瞭宋代學者在“賦、比、興”等修辭手法的理解上,是如何在前代基礎上有所發展和突破的,以及他們如何將《詩經》中的現實意義與道德教化相結閤。有些章節甚至帶著一點“撥亂反正”的意味,比如澄清瞭某些長期以來被誤讀的詩篇,或者揭示瞭某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注疏背後蘊含的深刻見解。書中還穿插瞭一些宋代文人的逸聞趣事,使得冰冷的學術探討多瞭幾分人情味,也更容易讓非專業讀者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文化氛圍。總的來說,這是一本兼具學術深度和可讀性的好書,它讓我看到瞭宋代學人對《詩經》研究的嚴謹態度和創新精神,也讓我重新審視瞭《詩經》這部古籍在我們民族文化傳承中的獨特價值。

評分

非常好的一本書!強烈推薦!

評分

不錯

評分

值得擁有,值得擁有!值得擁有,值得擁有!值得擁有,值得擁有!值得擁有,值得擁有!值得擁有,值得擁有!值得擁有,值得擁有!值得擁有,值得擁有!值得擁有,值得擁有!值得擁有,值得擁有!值得擁有,值得擁有!

評分

不錯

評分

不錯

評分

這個很細節啊。。。。。。。。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不錯

評分

這是很好的書,推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