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古建筑专家、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品园,游园,观景,赏景。
大家经典。著名古建筑专家、园林艺术家代表性作品。
古雅装帧。从封面到正文,内外兼修、古朴素雅的装帧。
《园林清话》为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所作关于园林文化艺术的文章的精选集,由其女陈馨编选。所选文章,以类相从,分为三辑,一是概论中国园林艺术,二是讲述园林细节之美,三是各地园林风采,既有宏观综述,又有具体园林实例,丰富的文史知识与园林古建筑完美结合,正如叶圣陶所言“熔哲、文、美术于一炉,臻此高境,钦悦无量”。
陈从周(1918—2000),原名郁文,字从周,书房名梓室,自称梓翁,生于浙江杭州,祖籍绍兴。著名古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能诗善画,亦精昆曲,博学多识,才艺非凡。曾任同济大学教授,并担任中国园林学会顾问、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委员会副主任、美国贝聿铭建筑设计事务所顾问等职。主要著作有《苏州园林》《说园》《扬州园林》《中国园林》《园林谈丛》《梓室馀墨》《书带集》等。
陈馨, 陈从周之女。现在法国北方高等商学院(EDHEC)任教。
中国园林,有高低起伏,有藏有隐,有动观、静观,有节奏,宜细赏,人游其间的那种悠闲情绪,是一首诗,一幅画,而不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走马看花,到此一游,而是宜坐,宜行,宜看,宜想。
——陈从周
父亲犹善于捕捉中华南北名园的特征,教你品园,游园,观景,赏景;更教你提高文化修养,脱俗审美,领略常人不解事物。敝屋断垣,残砖碎瓦,野草闲花,他均能感受出它的美、神与迷离,因为“真的,好的东西总是美的,令人留恋”。
——陈馨
1 说园
10 续说园
18 说园(三)
28 说园(四)
36 说园(五)
43 中国的园林艺术与美学
57 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
62 贫女巧梳头——谈中国园林
67 园林分南北 景物各千秋
70 园林清议
75 明清园林的社会背景与市民生活
79 梓室谈美
82 园林美与昆曲美
86 园林与山水画
88 建筑中的“借景”问题
95 廊 · 亭 · 桥
98 苏州园林概述
124 苏州网师园
128 苏州环秀山庄
133 苏州沧浪亭
136 留园小记
138 怡园与耦园
141 扬州园林与住宅
182 瘦西湖漫谈
188 扬州片石山房——石涛叠山作品
193 常熟园林
199 泰州乔园
206 双环城绕水绘园
211 同里退思园
213 西湖园林风格漫谈
219 闲话西湖园林
222 绍兴的沈园与春波桥
225 此园浙中数第一——记海盐绮园
227 上海的豫园与内园
231 豫园顾曲
234 嘉定秋霞圃和海宁安澜园
243 恭王府与大观园
246 恭王府小记
251 编后记(陈馨)
园林美与昆曲美
正是江南大伏天气,院子里的鸣蝉从早叫到晚,邻居的录音机又是各逞其威。虽然小斋中的这盆建兰开得那么馥郁,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我也只好“以毒攻毒”,开起了我们这些所谓“顽固分子”充满了“士大夫情趣”者所乐爱的昆曲来。“袅情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牡丹亭 `游园》)悠扬的音节,美丽的辞藻,慢慢地从昆曲美引入了园林美,难得浮生半日闲,我也能自寻其乐,陶醉在我闲适的境界里。
我国园林,从明清后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尤其自明中叶后,昆曲盛行于江南,园与曲起了不可分割的关系。不但曲名与园林有关,而曲境与园林更互相依存,有时几乎曲境就是园境,而园境又同曲境。文学艺术的意境与园林是一致的,所谓不同形式表现而已。清代的戏曲家李渔又是个园林家。过去士大夫造园必须先建造花厅,而花厅又多以临水为多,或者再添水阁。花厅、水阁都是兼作顾曲之所,如苏州怡园藕香榭、网师园濯缨水阁等,水殿风来,余音绕梁,隔院笙歌,侧耳倾听,此情此景,确令人向往,勾起我的回忆。虽在溽暑,人们于绿云摇曳的荷花厅前,兴来一曲清歌,真有人间天上之感。当年俞平伯老先生们在清华大学工字门水边的曲会,至今还传为美谈,那时,朱自清先生亦在清华任教,他俩不少的文学作品,多少与此有关。
苏州拙政园的西部,过去名“补园”,有一座名“三十六鸳鸯馆”的花厅,它的结构,其顶是用卷棚顶,这种巧妙的形式,不但美观,可以看不到上面的屋架,而且对音响效果很好。原来主人张履谦先生,他既与画家顾若波等同布置补园,复酷嗜昆曲。俞振飞同志与其父亲粟庐先生皆客其家。俞先生的童年是成长在这园中。我每与俞先生谈及此事,他还娓娓地为我话说当年。
中国过去的园林,与当时人们的生活感情分不开,昆曲便是充实了园林内容的组成部分。在形的美之外,还有声的美,载歌载舞,因此在整个情趣上必须是一致的。从前拍摄“苏州园林”,及前年美国来拍摄“苏州”电影,我都建议配以昆曲音乐而成功的。昆曲的所谓“水磨调”,是那么地经过推敲,身段是那么细腻,咬字是那么准确,文辞是那么美丽,音节是那么抑扬,宜于小型的会唱与演出,因此园林中的厅榭、水阁,都是最好的表演场所,它不必如草台戏的那样用高腔,重以婉约含蓄移人,亦正如园林结构一样,“少而精”,“以少胜多”,耐人寻味。《牡丹亭`游园》唱词的“观之不足由他遣”。“观之不足”,就是中国园林精神所在,要含蓄不尽。如今国外自从“明轩”建成后,掀起了中国园林热,我想很可能昆曲热,不久也便会到来的。
昆曲之美,不仅仅在表演艺术,其文学、音韵、音乐,乃至一板一眼,皆经过了几百年的琢磨,确是我国文化的宝库。我记得在“文化革命”前,上海戏曲学校昆曲班,邀我去讲中国园林,有些人看来似乎是“笑话”,实则当时俞振飞校长真是有见地,演“游园”“惊梦”的演员,如果他脑子中有了中国园林的境界,那他的一举一动,便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演来有感情,有生命,有声有色。梅兰芳、俞振飞诸老一辈的表演家,其能成一代宗师者,皆得之于戏剧之外的大量修养。我们有些人今天游园林,往往仅知吃喝玩乐,不解意境之美,似乎太可惜一点吧!
中国园林,以“雅”为主,“典雅”、“雅趣”、“雅致”、“雅淡”、“雅健”等等,莫不突出以“雅”。而昆曲之高者,所谓必具书卷气,其本质一也,就是说,都要有文化,将文化具体表现在作品上。中国园林,有高低起伏,有藏有隐,有动观、静观,有节奏,宜细赏,人游其间的那种悠闲情绪,是一首诗,一幅画,而不是匆匆而来,匆匆而去,走马看花,到此一游,而是宜坐,宜行,宜看,宜想。而昆曲呢,亦正为此,一唱三叹,曲终而味未尽,它不是那种“崩擦擦”,而是十分婉转的节奏,今日有许多青年不爱看昆曲,原因是多方面的,我看是一方面文化水平差了,领会不够;另一方面,那悠然多韵味的音节适应不了“崩擦擦”的急躁情绪,当然曲高和寡了。这不是昆曲本身不美,而正仿佛有些小朋友不爱吃橄榄一样,不知其味。我们有责任来提高他们,而不是降格迁就,要多作美学教育才是。
我们研究美学,要善于分析,要留心眼前复杂的事物,要深究其内在的关系。审美观点,有其阶级局限性,但我们要去研究它,寻其产生根源因素,找它在美上的表现,取其长而摒其短,囫囵吞枣,徒然停留在名词概念上,是缘木求鱼。我们历史中有许多在美学研究上,要我们努力去寻求的,今天随便拉了这个题目,说来也不够透彻,如是而已。我们要实事求是,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去解释它,要尊重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多做一些大家容易接受的美学知识,想来同志们是必然同意的吧!
写到此,那“粉墙花影自重重,帘卷残荷水殿风”,《玉簪记`琴挑》的清新辞句,又依稀在我耳边,天虽仍是那么热,但在我的感觉上又出现了如画的园林。
一九八一年大伏
瘦西湖漫谈
扬州瘦西湖由几条河流组织成一个狭长的水面,其中点缀一些岛屿,夹岸柳色,柔条千缕。在最阔的湖面上,五亭桥及白塔突出水面,如北海的琼华岛与西湖的保俶塔一样,成为瘦西湖的特征。白塔在形式上与北海相仿佛,然比例秀匀,玉立亭亭,晴云临水,有别于北海白塔的厚重工稳。从钓鱼台两圆拱门远眺,白塔与五亭桥正分别逗入两园门中,构成了极空灵的一幅画图。每一个到过瘦西湖的,在有意无意之中见到这种情景,感到有但可意味不可言传的妙境。这种手法,在园林建筑上称为“借景”,是我国造园艺术上最优秀巧妙手法之一。湖中最大一岛名小金山,它是仿镇山、金山而堆,却冠以一“小”字,此亦正如西湖之上加一“瘦”字、城内的秦淮河加一“小”字一样,都是以极玲珑婉约的字面来点出景物。因此我说瘦西湖如盆景一样,虽小却予人以“小中见大”的感觉。
瘦西湖四周无高山,仅其西北有平山堂与观音山,亦非峻拔凌云,唯略具山势而已,因此过去皆沿湖筑园。我们从清代乾隆南巡盛典赵之壁《平山堂图》、李斗《扬州画舫录》及骆在田《扬州名胜图》等来看,可以见到清代乾隆、嘉庆二代瘦西湖最盛时期的景象。楼台亭榭,洞房曲户,一花一石,无不各出新意。这时的布置是以很多的私家园林环绕了瘦西湖,从北门直达平山堂,形成一个有合有分、互相“因借”的风景区。瘦西湖是水游诸园的通道。建筑物类皆一二层,在平面的处理上是曲折多变,如此不但增加了空间感,而且又与低平水面互相呼应,更突出了白塔、五亭桥,遥远地又以平山堂、观音山作“借景”。沿湖建筑特别注意到如何陆水交融,曲岸引流,使陆上有限的面积用水来加以扩大。现在对我们处理瘦西湖的布置上,这些手法想来还有借鉴的必要。至于假山,我觉得应该用平冈小坡形成起伏,用以点缀和破平直的湖面与四野,使大园中的小园,在地形及空间分隔上,都起较多的变化。
扬州建筑兼有南北二地之长,既有北方之雄伟,复有南方之秀丽,因此在建筑形式方面,应该发挥其地方风格,不能夸苏式之轻巧,学北方之沉重,正须不轻不重,恰到好处。色泽方面,在雅淡的髹饰上,不妨略点缀少许鲜艳,使烟雨的水面上顿觉清新。旧时虹桥名“红桥”,是围以赤栏的。
平山堂是瘦西湖一带最高的据点,堂前可眺望江南山色。有一联将景物概括殆尽:“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而唐代杜牧的“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又是在秋日登山,不期而然诵出来的诗句。此堂远眺,正与隔江山平,故称“平山堂”。“平山”二字,一言将此处景物道破。此山既以望为主,当然要注意其前的建筑物,如果为了远眺江南山色,近俯瘦西湖景物,而在山下大起楼阁,势必与平山堂争宠,最后卒至两难成美。我觉得平山堂下宜以点缀低平建筑,与瘦西湖蜿蜒曲折的湖尾相配合,这样不但烘托了平山堂的高度,同时又不阻碍平山堂的视野。从瘦西湖湖面远远望去,柳色掩映,仿佛一幅仙山楼阁,凭阑处处成图了。
扬州是隋唐古城(旧址在平山堂后),千余年来留下了许多胜迹,经过无数名人的题咏,渐渐地深入了大家的心中。如隋炀帝的迷楼故址,杜牧、姜夔所咏的廿四桥,欧阳修的平山堂,虹桥修禊的倚虹园等,它与瘦西湖的“四桥烟雨”、“白塔晴云”、“春台明月”、“蜀冈晚照”等二十景一样,给瘦西湖招来了无数的游客,平添了无数的佳话。这些古迹与风景点,今后应宜重点突出地来修建整理。它是文学艺术与风景相合形成的结晶,是中国园林高度艺术的表现手法。
扬州旧称“绿杨城郭”,瘦西湖上又有绿杨村,不用说瘦西湖的绿化是应以杨柳为主了。也许从隋炀帝到扬州来后,人们一直抬高了这杨柳的地位,经千年多的沿袭,使扬州环绕了万缕千丝的依依柳色,装点成了一个晴雨皆宜,具有江南风格的淮左名都,这不能不说是成功的。它注意到植物的适应性与形态的优美,在城市绿化上能见功效,对此我们现在还有继承的必要。在瘦西湖的春日,我最爱“长堤春柳”一带,在夏雨笼晴的时分,我又喜看“四桥烟雨”。总之,不论在山际水旁、廊沿亭畔,它都能安排得妥帖宜人,尤其迎风拂面,予人以十分依恋之感。杨柳之外,牡丹、芍药为扬州名花,园林中的牡丹台与芍药阑是最大的特色,而后者更为显著。姜夔词:“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可以想见宋代湖上芍药种植的普遍。至于修竹,在扬州又有悠久的历史,所谓“竹西佳处”。古代画家石涛、郑燮、金农等都曾为竹写照,留下许多佳作。扬州的竹,清秀中带雄健,有其独特风格,与江南的稍异。瘦西湖四周无山,平畴空旷,似应以此遍植,则碧玉摇空与鹅黄拂水,发挥竹与柳的风姿神态,想来不至太无理吧。其他如玉兰芭蕉、天竹腊梅、海棠桃杏等,在瘦西湖皆能生长得很好。它们与前竹、柳在色泽构图上,皆能调和,在季节上,各抒所长,亦有培养之必要。山旁树际的书带草,终年常青,亦为此地特色。湖不广,荷花似应以少为宜,不致占过多水面。平山堂一区应以松林为障,银杏为辅,使高挺入云。今日古城中保存有巨大银杏的,当推扬州为最。今后对原有的大树,在建筑时应尽量地保存,《园冶》说得好:“多年树木……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
盆景在扬州一带有其悠久的历史,与江南苏州颉颃久矣。其特色是古拙经久,气魄雄伟,雅健多姿,而无忸怩作态之状;对自然的抵抗力很强,适应性亦大。在剪扎上下了功夫,大盆的松、柏、黄杨,虬枝老干,缀以“云片”繁枝,参差有序,具人工天然之美于一处。其他盆菊、桃桩、梅桩、香橼、文旦桩等,亦各臻其妙。它可说是南北、江浙盆景手法的总和,而又能自出心裁,别成一格,故云之为“扬州风”。
瘦西湖湖面不大,水面狭长曲折。要在这样小的范围中游览欣赏,体会其人工风景区的妙处,在游的方式上,亦经推敲过一番。如疾车走马,片刻即尽,则雨丝风片,烟渚柔波,无从领略。如易以画舫,从城内小秦淮慢慢地摇荡入湖,这样不但延长了游程,并且自画舫中不同的窗框中窥湖上景物,构成了无数生动的构图,给游者以细细的咀嚼,它和西湖的游艇是有浅斟低酌与饱饮大嚼的不同。王士祯诗说:“日午画船桥下过,衣香人影太匆匆。”我想既到瘦西湖去,不妨细细领略一番,何必太匆匆地走马看花呢。
我国古典园林及风景名胜地的联额,是对这风景点最概括而最美丽的说明,使游者在欣赏时起很大的理解作用。瘦西湖当然不能例外。其选词择句,书法形式,都经细致琢磨,瘦西湖的大名,是与这些联额分不开的。在《扬州画舫录》中,我们随便检出几联,如“四桥烟雨”的集唐诗二联:“树影悠悠花悄悄;晴雨漠漠柳毵毵”、“春烟生古石;疏柳映新塘”等,都是信手拈来,遂成妙语。其风景点及建筑物的命名,都环绕了瘦西湖的特征“瘦”来安排,辞采上没有与瘦西湖的总名有所抵触。瘦西湖不但在具体的景物色调上能保持统一,而且对那些无形的声诗,亦是作同样的处理,益信我国园林设计是多方面的一个综合艺术作品。
总之,瘦西湖是扬州的风景区,它利用自然的地形,加以人工的整理,由很多小园形成一个整体,其中有分有合,有主有宾,互相“因借”,虽范围不大,而景物无穷。尤其在摹仿他处能不落因袭,处处显示自己面貌,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别具一格。由此可见,造园虽有法而无式,但能掌握“因地制宜”与“借景”等原则,那么高冈低坡、山亭水榭,都可随宜安排,有法度可循,使风花雪月长驻容颜。
瘦西湖的形成,自有其历史的背景。对于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风景区,在今日修建时,我们固要考虑其原来特色,而更重要的,还应考虑怎样与今日的生活相配合,做到古为今用,又不破坏其原有风格,这是值得大家讨论的。我想如果做得好的话,瘦西湖二十景外,必然有更多新的景物产生。至于怎样“因地制宜”与“借景”等,在节约人力、物力的原则下,对中小型城市布置绿化园林地带,我觉得瘦西湖还有许多可以参考的地方,但仍要充分发挥该地方的特点,做到园异景新。今日我介绍瘦西湖,亦不过标其一格而已。“十里画图新阆苑,二分明月旧扬州。”我相信在今后的建设中,瘦西湖将变得更为美丽。
《文汇报》
一九六二年六月十四日
读《园林清话》这本书,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一个文人墨客聚集的雅致空间。我并没有奢求从中学习如何建造一座园林,我的目的更在于感受那种氛围,那种精神。它提供的不是教程,而是心境。每当我翻开它,就好像推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江南的门。那些关于园林布局的描述,不是冷冰冰的建筑图纸,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诗意。比如,它会细致地描绘一处假山的堆叠,如何模仿自然山峦的起伏,如何巧妙地利用光影来增强立体感;又或是对一泓池水的描摹,水面波光粼粼,倒映着岸边的垂柳,那份宁静与灵动,跃然纸上。而那些“清话”的部分,更是充满了生活的情趣。作者与友人围坐,谈论的不是家国大事,而是当季的花卉,是新得的茶具,是月夜下竹林的婆娑身影。这些对话,没有刻意的雕琢,却处处流露出对生活细微之处的体察和对自然之美的热爱。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声音的描写,比如风吹过竹叶发出的沙沙声,雨滴落在芭蕉叶上的清脆声,甚至是远处传来的几声鸟鸣,都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这些声音,共同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仿佛能听到、闻到、触摸到那个世界。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我发现自己越来越能够理解作者笔下的那些情趣,那些对“意境”的追求。它教会我如何去观察,如何去感受,如何去从平凡的生活中发掘出不平凡的美。我不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开始主动地去体味,去思考。这本书,无疑为我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让我在喧嚣的现代社会中,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
评分我第一次接触《园林清话》,是被它书名中那股淡雅的韵味所吸引。它不像那些畅销书那样张扬,也不像学术著作那样沉重,而是散发出一种不争不抢、自顾自美的气息。拿到书后,我并没有急于一口气读完,而是选择在安静的午后,细细地品味。书中的每一章节,都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又像是一段悠扬的古曲。它描绘的园林,不仅仅是亭台楼阁、花草树木的简单组合,更是作者心灵的栖息地,是他对自然、对生活、对人生理解的具象化表达。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光影的运用。作者会细致地描绘阳光如何穿透树叶洒下斑驳的光点,月光如何映照在水面上泛起层层涟漪,这些描写,让整个园林充满了生命力,也让我的想象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除了对园林的描绘,《园林清话》更吸引我的是那些“清话”的内容。那些关于琴棋书画、花鸟鱼虫的谈论,虽然看似琐碎,却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智慧。我从中读出了作者的博学多才,也读出了他与友人之间深厚的友谊。那些对话,没有丝毫的做作,充满了真诚与自然,仿佛我就是其中一员,与他们一同分享着这份雅致与闲适。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闲”的意义。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常常将“闲”等同于无所事事,甚至是一种负罪感。但《园林清话》却让我明白,真正的“闲”,是一种精神的富足,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它是一种能够让我们慢下来,去感受,去思考,去与自己内心对话的宝贵时光。阅读这本书,仿佛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园林漫步”,让我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了一片宁静与安详。
评分《园林清话》这本书,初翻开时,便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清雅之感。它不像那些需要费力去理解的复杂著作,也不像哗众取宠的快餐读物,而是像一杯甘醇的茶,越品越有味。我一直对中国古典园林抱有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则为我打开了一扇更深的了解之门。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园林的景致,而是将园林置于一种更广阔的文化语境中去解读。书中对于园林设计的理念,对于如何“师法自然”,如何“曲径通幽”,如何“步移景异”,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但更吸引我的,是作者在其中融入的个人情感和生活感悟。他笔下的园林,不仅仅是物理空间的构建,更是他精神世界的寄托。我常常能从他的文字中感受到他对于自然的敬畏,对于生命的热爱,以及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书中关于“清话”的内容,更是让我爱不释手。那些作者与友人之间,关于花卉的栽培,关于虫鸣的赏析,关于月夜下的吟诗作对,都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雅致。我从中看到了古人那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看到了他们是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乐趣,如何通过与自然的亲近来滋养心灵。阅读《园林清话》,我仿佛与作者一同漫步在那些古老的园林之中,感受着微风拂过,听着鸟儿歌唱,与智者对话。它让我明白,真正的美好,往往蕴藏在不经意间,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体会。这本书,无疑为我的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让我更加懂得如何去享受生活,如何去拥抱自然。
评分《园林清话》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次精神上的“寻幽探秘”。它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冲突,却有着一种能够穿越时空的力量,将我带入一个充满诗意和哲思的世界。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园林爱好者,我对园林的了解也仅限于一些皮毛。但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温和而引人入胜的方式,让我对园林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画面感,他笔下的园林,不仅仅是亭台楼阁、假山流水,更是充满了生命力,仿佛能呼吸、能生长。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光影和声音的描写,它们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富有韵味的氛围,让我沉醉其中。而书中那些“清话”的部分,更是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智慧。作者与友人之间的对话,内容丰富,涉及花鸟、山石、诗词、茶道等等。这些对话,没有丝毫的斧凿痕迹,充满了真诚与自然,让我感受到了一种难得的雅致与闲适。我从中看到了古人那种超然物外、寄情山水的生活态度,看到了他们是如何通过与自然的亲近来体悟人生,如何通过与友人的交流来丰富精神世界。《园林清话》,让我反思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功利主义。它提醒我,生活的美,不应该仅仅存在于物质的满足,更应该存在于精神的富足。它鼓励我去放慢脚步,去观察,去感受,去与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个宁静的自我对话。阅读这本书,就像是为我的心灵做了一次SPA,让我在浮躁的世界里,找到了一片可以安顿心灵的净土。
评分《园林清话》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生活的启示。初读之下,我以为它会是一本介绍古代园林设计建造的书籍,但深入阅读后,我发现它的内涵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美学的手札,记录了作者在园林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书中对园林景致的描写,绝非简单的堆砌辞藻,而是饱含着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艺术的理解。比如,它会描绘一株古松的虬枝盘曲,仿佛饱经沧桑,诉说着岁月的痕迹;又会描绘一块太湖石的玲珑剔透,在阳光下折射出温润的光泽,引人遐想。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其中,能感受到微风拂过脸颊,闻到泥土的芬芳。更让我动容的是书中的“清话”部分。那些看似随意的对话,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智慧。作者与友人谈论诗词,谈论养生,谈论品茗,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一种淡泊宁静的人生境界。我常常在想,在那个没有手机、没有网络的年代,人们是如何通过这样简单而真诚的交流,来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这本书,让我反思了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我们是否过于追求物质的满足,而忽略了精神的滋养?是否过于依赖科技,而丢失了与人、与自然真实连接的能力?《园林清话》就像一股清流,涤荡着我浮躁的心灵。它提醒我,生活的美,往往蕴藏在最平凡的角落,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体会。我开始尝试着去观察身边的花草树木,去聆听风的声音,去品味一杯茶的清香。渐渐地,我发现生活似乎变得更加有滋有味,原本平淡的日子也开始闪烁出别样的光芒。
评分《园林清话》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如同在夏日午后,走进一间洒满阳光的老书房。扑面而来的,不是强烈的冲击,而是一种温润而厚重的气息。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园林建造技术的实用指南,但事实远非如此。它更像是一部记录文人生活情趣的散文集,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对艺术的品味以及对人生哲学的思考。书中所描绘的园林,并非是宏伟壮丽的皇家园林,而是那些精巧雅致的文人园林,充满了“咫尺之内再造乾川”的匠心独运。作者的笔触细腻而传神,无论是山石的构思,还是水体的处理,亦或是花木的配置,都充满了诗情画意。他不仅描绘了园林的“形”,更描绘了园林的“神”,那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意境,被他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四季景色的描写。春天的生机勃勃,夏天的绿意盎然,秋天的层林尽染,冬天的银装素裹,在作者的笔下,都呈现出不同的韵味,让我仿佛能感受到四季的更迭,体验到不同季节带来的独特美感。而那些“清话”的部分,更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作者与友人之间的对话,内容广泛,涉及花鸟、虫鱼、诗词、养生等等,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情趣。这些对话,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充满了真诚与自然,让我感受到了古人那种悠闲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活方式。阅读《园林清话》,让我有机会暂时逃离现代社会的喧嚣,走进一个充满诗意和雅趣的世界。它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更加懂得去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细微之美,更加懂得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评分《园林清话》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扇古老的木门,轻轻推开,便能闻到一股淡淡的檀香,感受到一种穿越了时光的宁静。我并非对古典园林有着特别的研究,这本书的吸引力更多地来自于它所散发出的那种闲适、淡雅的气息。它不像现代快节奏生活中的任何一种读物,它需要你放慢脚步,细细品味。书中的文字,像涓涓细流,缓缓地注入心田。作者在描写园林时,不仅仅是描绘景物的形态,更是捕捉到了景物所蕴含的那份“意境”。他笔下的山石,仿佛有生命般地屹立,他笔下的流水,仿佛在低语呢喃,他笔下的花木,都带着某种特定的风骨。这些细致的描写,让我不仅仅是在“看”,更是在“感受”。而书中那些“清话”的部分,则更是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智慧。作者与友人之间的对话,没有高深的理论,没有复杂的说教,只是关于生活中的点滴,关于自然界的奇妙,关于人生中的感悟。这些对话,充满了真诚与自然,让我感受到了古代文人那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生活的美,往往就隐藏在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之中,需要我们用一颗宁静的心去发现,去体味。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匆忙的生活,开始尝试着去放慢脚步,去感受周围的世界,去从简单的生活细节中发现乐趣。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智者的启迪,一位朋友的陪伴,让我能够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灵绿洲。
评分《园林清话》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与古人对话的契机。初读时,我便被其独特的文笔和深邃的意境所吸引。它并没有直接讲述某个宏大的故事,也没有给出什么惊世骇俗的理论,而是通过对园林景致的描绘和与友人间的对话,缓缓地展开一个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世界。书中对园林细节的刻画,可谓是栩栩如生。无论是假山石的纹理,还是池塘边垂柳的姿态,亦或是花朵盛开时的娇艳,都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我能亲身触摸到那些材质,闻到那些花香。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在描绘景物时,常常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感悟。一棵苍劲的老树,在他笔下可能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和生命的坚韧;一池静谧的湖水,可能映照着人生的起伏与平静。这些描写,让园林不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而是成为了作者内心世界的投射。而那些“清话”的部分,更是妙趣横生。作者与友人之间,就生活中的点滴,关于自然,关于艺术,关于人生,进行着一场场充满智慧与雅趣的对话。我从中感受到的,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是思想的碰撞。这些对话,没有刻意的说教,却处处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一种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阅读《园林清话》,让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诗意栖居”的真谛。在浮躁的现代社会,我们似乎越来越难以找到这样一片可以安顿心灵的净土。《园林清话》便如同这样一个精神家园,它给予我宁静,给予我启迪,让我更加懂得如何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如何去珍视内心的平和。
评分《园林清话》这本书,初见书名,便让人心生几分闲适与雅趣。“园林”二字勾勒出的是一方充满生机与宁静的天地,是文人墨客寄情山水、颐养性情的绝佳场所。“清话”则暗示着一种淡雅脱俗的交流,没有功利,只有心与心的共鸣,对美的感悟,对生活的体味。我拿到这本书时,正值初夏,窗外蝉鸣阵阵,微风拂过,带来一丝凉意,仿佛正是翻开这本书的最佳时机。它不是一本厚重的学术专著,也不是跌宕起伏的传奇小说,而是像一杯陈年的普洱,初入口时或许平淡无奇,但细细品味,便能在唇齿间留下悠长的回甘。我常常在午后,搬一张藤椅到阳台,泡上一壶龙井,随手翻开《园林清话》的某一页,任思绪随着书中的文字一同飘散。有时是描绘一处精巧的苏州园林,曲径通幽,移步换景,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妙境;有时是记录一次与友人关于花鸟虫鱼的闲谈,从一株兰花的风骨,谈到一只鸣蝉的鸣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然万物的深切关怀和由衷赞叹。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园林景致或谈话内容,而是将作者的个人情感、生活感悟与对美的独特理解融为一体。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世界,那种超然物外、追求雅致的生活态度。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旅行,我跟随着作者的笔触,在文字构筑的园林中漫步,感受着那份宁静致远,那份淡泊明志。那些关于山石、流水、花木、亭台的描写,都带着作者深厚的功底和细腻的观察,仿佛我亲手触摸过那温润的青石,亲耳聆听过那潺潺的流水声。即使我并非园林专家,也能从中窥见园林艺术的精髓,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哲学与美学思想。
评分《园林清话》这本书,初见书名,便让人心生几分闲适与雅趣。 “园林”二字勾勒出的是一方充满生机与宁静的天地,是文人墨客寄情山水、颐养性情的绝佳场所。“清话”则暗示着一种淡雅脱俗的交流,没有功利,只有心与心的共鸣,对美的感悟,对生活的体味。我拿到这本书时,正值初夏,窗外蝉鸣阵阵,微风拂过,带来一丝凉意,仿佛正是翻开这本书的最佳时机。它不是一本厚重的学术专著,也不是跌宕起伏的传奇小说,而是像一杯陈年的普洱,初入口时或许平淡无奇,但细细品味,便能在唇齿间留下悠长的回甘。我常常在午后,搬一张藤椅到阳台,泡上一壶龙井,随手翻开《园林清话》的某一页,任思绪随着书中的文字一同飘散。有时是描绘一处精巧的苏州园林,曲径通幽,移步换景,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份“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妙境;有时是记录一次与友人关于花鸟虫鱼的闲谈,从一株兰花的风骨,谈到一只鸣蝉的鸣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然万物的深切关怀和由衷赞叹。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园林景致或谈话内容,而是将作者的个人情感、生活感悟与对美的独特理解融为一体。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世界,那种超然物外、追求雅致的生活态度。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心灵的旅行,我跟随着作者的笔触,在文字构筑的园林中漫步,感受着那份宁静致远,那份淡泊明志。那些关于山石、流水、花木、亭台的描写,都带着作者深厚的功底和细腻的观察,仿佛我亲手触摸过那温润的青石,亲耳聆听过那潺潺的流水声。即使我并非园林专家,也能从中窥见园林艺术的精髓,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哲学与美学思想。
评分只剩地平線,早春的霧迷濛了
评分这次买的比较多,包装箱包装的,书籍没有任何碰损,比较满意!
评分只剩地平線,早春的霧迷濛了
评分物流很快,包装也还可以,总体感觉还不错。
评分如若再晤見,感覺是遠遠的
评分好书。正版。
评分很好,慢慢看着吧,书是好书
评分这是很好的东西,非常地值得购买。
评分这是很好的东西,非常地值得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