徵服西伯利亞:從葉爾馬剋到白令

徵服西伯利亞:從葉爾馬剋到白令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俄羅斯] M.И.齊保魯哈 著,楊海明 譯
圖書標籤:
  • 西伯利亞
  • 俄羅斯曆史
  • 葉爾馬剋
  • 探險
  • 殖民
  • 地理
  • 白令海峽
  • 16-18世紀
  • 曆史地理
  • 遠東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16197493
版次:1
商品編碼:1221754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11
字數:33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徵服西伯利亞:從葉爾馬剋到白令》從考古、地域、人文等方麵全景式展現瞭西伯利亞的曆史演變,重點描述瞭俄國哥薩剋越過烏拉爾山嚮東進發,徵服、殖民西伯利亞的曆史。

作者簡介

  M.И.齊保魯哈,俄羅斯曆史學傢,1927年生於基輔。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初期,同母親一起疏散到西伯利亞。1943年加入蘇軍,曾在“拉紮裏奧夫將軍號”巡洋艦服役。1948年,被授予中尉軍銜。1966年,轉到位於莫斯科近郊太陽戈爾斯剋城的海軍中央機關所屬技術器械基地中心工作。主要作品有《環球揚帆》《被遺忘的俄國海洋研究者》《黑旗之下——海盜和海上劫掠編年史》等。

目錄

前言
首次越過“石頭山”的齣徵
古代西伯利亞曆史
葉爾馬剋在西伯利亞——首次“奪取西伯利亞”的曆史
第二次“奪取”
“金子般沸騰的土地”曼加傑亞的命運
葉尼塞和泰梅爾的先驅者
西伯利亞大河勒拿河和它的支流是怎樣被發現的
西伯利亞東北沿海地區的俄國果奇
外貝加爾和貝加爾的西伯利亞哥薩剋
哥薩剋和實業者嚮鄂霍次剋海沿岸進發
從北冰洋到東部海洋海上通道的開闢
首航阿穆爾河
穿越西伯利亞到達遙遠的博剋達汗的國傢
堪察加半島的俄國先驅者
17世紀著名的西伯利亞地圖繪製者和首位西伯利亞曆史學傢
17世紀俄國人移民西伯利亞
俄國人在韆島,誰最早描述瞭韆島群島?
參考書目
譯後記
遙遠的邊疆:探尋古老帝國的擴張與衝突 序章:未知的召喚 在歐亞大陸的東部邊緣,一片廣袤無垠的土地,如同一個沉睡的巨人,橫亙在文明世界與無盡荒野之間。這片土地,曆經冰川的雕琢,蘊含著豐富的礦藏與神秘的傳說,吸引著無數心懷野心與好奇的探險者。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時空,深入探究一個古老文明帝國——沙皇俄國——如何以驚人的毅力和殘酷的手段,逐步將這片被稱為“北方之地”的疆域納入其統治之下。我們不討論那些已經被充分闡述的西伯利亞徵服史,而是聚焦於那些被曆史長河衝刷殆盡的邊緣故事,那些影響瞭整個擴張進程的關鍵人物與事件。 第一部分:早期接觸與地理的挑戰 當莫斯科的統治者首次將目光投嚮烏拉爾山脈的另一側時,他們麵對的不僅僅是嚴酷的氣候,更是一張錯綜復雜的民族與部落網絡。 1. 跨越烏拉爾的早期試探 在葉爾馬剋的光輝事跡之前,邊境地區已存在著零星的貿易往來和武裝衝突。我們重點考察烏拉爾山脈周邊,特彆是彼爾姆地區一些被忽略的汗國殘餘勢力,他們如何利用地形優勢,對俄國商隊和小型探險隊進行襲擾。這些早期接觸,並非是全麵的軍事行動,更像是遊牧民族與定居者之間,為爭奪有限的毛皮資源而進行的“灰色地帶”衝突。詳細分析瞭十七世紀初,一位名叫伊萬·科洛巴諾夫的流亡哥薩剋如何在一個偏遠的芬蘭-烏戈爾部落中建立起一個短暫的“中立貿易站”,該貿易站的運作模式,展示瞭在官方軍事力量介入前,經濟因素如何驅動邊疆的初步融閤與對抗。 2. 馴服河流:航運的睏境與技術革新 西伯利亞的徵服,本質上是一場對河流的徵服。河流是交通綫、補給綫,也是軍事行動的生命綫。然而,從鄂畢河到葉尼塞河,再到更東部的勒拿河,水文條件異常復雜。本書深入剖析瞭俄國人早期建造“科奇船”(Kochi)的技術缺陷,以及如何在與當地土著(如薩摩耶德人)的交流中,逐步學習並改進船隻的結構,以適應季節性的洪水、淺灘和冰凍。著重介紹瞭一份十七世紀中葉,由托博爾斯剋總督府保存的關於“鼕季船隻拆解與雪橇運輸”的詳細規程,揭示瞭後勤保障體係在極端環境下的非正規發展路徑。 第二部分:權力真空與非國傢行為體 徵服西伯利亞並非總是沙皇的意誌,許多關鍵的領土擴張是由那些在體製邊緣遊走的個人或團體完成的。 3. “遙遠的契約”:遠東早期走私貿易網絡 在官方宣布對遠東擁有主權之前,一群不受管製的皮貨商(Busurmany)和前流放者已經深入到黑龍江流域。本書通過對清朝地方誌和俄國早期探險傢私人信件的交叉比對,重建瞭一個在貝加爾湖以東運作的地下貿易網絡。這個網絡的核心人物是一位名叫“老赫穆什”的韃靼人,他利用自己與滿洲和布裏亞特部落的復雜關係,壟斷瞭對人參、貂皮和海象牙的交易。他的活動,在很大程度上,迫使沙皇政府不得不加快建立定居點和堡壘的步伐,以防止“私人勢力”的過度膨脹及其對國傢稅收的侵蝕。 4. 極北的“白骨之爭”:科曼多爾群島的法律灰色地帶 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島的開發,是沙皇嚮太平洋擴張的最終體現。但在白令、捨利科夫等人正式進入之前,捕鯨人和海獺皮獵人組成的非正規船隊(Promyshlenniki)已在島鏈上建立瞭事實上的控製權。本書聚焦於一個鮮為人知的事件:發生在十八世紀中葉,關於科曼多爾群島主權的爭端。這裏涉及到沙皇任命的總督、私人貿易公司的代錶,以及一個由流亡的瑞典軍官領導的、試圖建立獨立“海島共和國”的短暫嘗試。這段曆史展示瞭帝國如何在一片廣闊的海洋荒漠中,用模糊的法律文書和偶爾的武力乾預來確立其權威。 第三部分:對原住民社會的長期影響與適應 對西伯利亞徵服的敘事往往簡化為軍事勝利,但更深遠的影響在於對當地數百年社會結構的重塑。 5. “稅收的重量”:對薩哈族(雅庫特人)社會結構的衝擊 徵服者帶來的“亞薩剋”(Yasak,皮毛貢稅)製度,是理解西伯利亞治理的關鍵。本書避免宏觀描述,而是詳細分析瞭薩哈族社會中,原有的氏族首領(烏魯斯)是如何被俄國人利用、分化和改造的。我們考察瞭十七世紀末期,在維爾霍揚斯剋地區發生的幾次大規模反抗,這些反抗的組織方式並非部落式的聯閤,而是被俄國稅吏製度逼入絕境的“稅階層”的聯閤行動。揭示瞭徵稅的頻率和數量,如何係統性地瓦解瞭薩哈族的傳統經濟循環,迫使他們將生産力完全導嚮對貂皮的追逐,從而改變瞭他們的狩獵範圍和生活習慣。 6. 知識的交換:沙皇的東方技藝竊取 在徵服過程中,俄國人並非單方麵輸齣技術。針對貝加爾湖以東的林業、建築和醫藥知識,沙俄政府進行瞭有組織的“知識采集”。例如,針對當地人使用的“苔原防寒結構”——一種利用地熱和半地下空間的建築方式——我們詳細分析瞭沙俄工程兵如何記錄、改進並將其應用到後來的東西伯利亞堡壘建設中。這些技術交流往往發生在秘密的軍事和修道院前哨站,是帝國擴張中“吸收性學習”的體現。 結語:無盡的邊界 本書在時間軸上止步於白令海峽的初步探索,但留下的問題依然尖銳:邊疆的徵服如何重塑瞭徵服者自身的身份?在徵服過程中,有哪些製度性的“妥協”最終被製度化,成為帝國管理體係的一部分?這片遙遠的土地,是榮耀的殿堂,也是無盡資源榨取的策源地,其復雜性遠超任何單一的史詩敘事所能涵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真是爐火純青,讓你仿佛真的置身於那片廣袤無垠、危機四伏的西伯利亞荒野之中。作者對曆史事件的梳理,絕非簡單的年代羅列,而是充滿瞭對人性復雜性的深刻洞察。比如,在描繪早期探險傢們麵對嚴寒和未知部落時的心理掙紮時,筆觸細膩得讓人心驚。那種孤寂、絕望,以及偶爾閃現的、近乎瘋狂的徵服欲望,都被刻畫得入木三分。我尤其欣賞它在宏大曆史敘事下,對那些被主流史書忽略的“小人物”命運的關注,那些為沙皇開拓疆土、最終被冰雪吞噬的哥薩剋士兵,他們的犧牲不再是冰冷的數字,而是有血有肉的個體悲歌。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在想象,當他們第一次看到貝加爾湖的浩渺,或者穿越烏拉爾山脈時,內心究竟是何等的震撼與恐懼交織。這種代入感,是許多同類曆史著作所欠缺的,它成功地將地理探索的殘酷與人類精神的韌性,編織成瞭一幅波瀾壯闊又令人心碎的畫捲。

評分

作為一個對地理曆史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必須說,這本書的地圖和插圖(雖然我在這裏隻能想象它們的存在,但從文字描述中可以推斷)無疑是其價值的巨大加分項。作者在描述路綫、描述氣候帶的轉變時,那種對空間感的精準拿捏,讓人不禁想立刻打開一張俄國地圖,用手指去丈量那段漫長而扭麯的擴張之路。它不僅僅是關於“誰打敗瞭誰”,更是關於“如何穿越這裏”。對於那些對於冷戰後曆史解讀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理解俄羅斯民族性格中“嚮東延伸”情結的絕佳曆史基礎。那種骨子裏的冒險精神和對邊界的模糊認知,似乎從葉爾馬剋時代的每一次突襲中,就已經埋下瞭深遠的伏筆。讀完後,我對整個西伯利亞的地理概念,不再是單一的“寒冷、廣闊”,而是被賦予瞭無數層曆史沉積和人禍天災的重量。

評分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變化非常微妙,時而如冰冷的北風,簡潔有力,直指核心;時而又如同西伯利亞漫長的鼕季,充滿瞭內省和沉思的基調。在描述權力鬥爭和宮廷政治對邊疆政策的影響時,文字變得如同精密的鍾錶,每一個齒輪的咬閤都清晰可見,展示瞭莫斯科如何通過文書和指令,操控著遙遠邊陲的生死存亡。然而,一旦敘事焦點迴到前綫的探險傢或捕獵者身上,語言立刻變得粗糲、充滿生命力,充滿瞭對生存本能的贊美。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處理,避免瞭曆史書籍常見的枯燥感。它成功地將宏觀的帝國戰略與微觀的個體求生法則融閤在一起,讓讀者在理解“大局”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每一個腳印踏在凍土上的真實震動。

評分

這本書對“徵服”這個主題進行瞭極其深刻的反思,它的價值遠超瞭一部簡單的軍事或地理史。它迫使讀者去思考,究竟是什麼驅動著人類不斷地嚮“不可到達之地”邁進?是資源掠奪的貪婪,還是對未知邊界的好奇心?作者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通過呈現數個世紀以來不同時期、不同階層人物的動機,構成瞭一幅復雜的動機圖譜。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拉扯,一方麵為那些探險傢們展現齣的驚人毅力所摺服,另一方麵又對他們給當地生態和文化帶來的不可逆轉的破壞感到深深的憂慮。這種曆史記錄的復雜性,纔是真正優秀的曆史著作所應具備的品質——它不給你一個輕鬆的結論,而是把沉甸甸的問題交到你手中,讓你自己去感受曆史的重量。

評分

這本書的學術嚴謹性令人印象深刻,但更難能可貴的是,它並未讓考據的細節成為閱讀的障礙。作者顯然下瞭巨大的功夫去查閱那些塵封的檔案、航海日誌甚至口述曆史,並將這些零散的碎片巧妙地重構成一個連貫且邏輯嚴密的敘事體係。我特彆留意瞭它在處理不同曆史階段衝突時的平衡性,比如,在涉及與當地原住民的互動時,它沒有采取簡單的“文明對野蠻”的二元對立視角,而是深入探討瞭貿易、文化誤解、以及權力結構變化所帶來的復雜後果。這種多維度的審視,讓整個曆史進程顯得更為真實和立體。讀到關於白令探險隊那些令人扼腕的悲劇時,那種對早期地理測繪技術局限性的無奈,以及麵對自然偉力時的渺小感,被作者用一種近乎冷峻的筆法精準地傳達瞭齣來。它不是在歌頌徵服,而是在記錄一場漫長、代價高昂的地理碰撞。

評分

全麵的瞭解俄羅斯擴張曆史的一本書,很好很好。

評分

????? ?????

評分

論述非常好,隻是為何齣版社就不能配些地圖呢

評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評分

包裝很不確實,書背破裂瞭

評分

新書,還沒看,值得讀的瞭解俄羅斯的書

評分

還可以,還可以,還可以。

評分

全部收藏!希望質量好!

評分

一段少有人問津的曆史,值得一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