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訥著作集:劉基事跡考

楊訥著作集:劉基事跡考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楊訥 著
圖書標籤:
  • 楊訥
  • 劉基
  • 明史
  • 曆史
  • 傳記
  • 人物
  • 史料
  • 古代文學
  • 學術研究
  • 地方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83683
版次:1
商品編碼:12218458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楊訥著作集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46
字數:13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楊訥著作集:劉基事跡考》以翔實的文獻資料、嚴謹的邏輯推理,對明代以來民間及學術界對劉基的評價進行瞭質疑,判定前人評價劉基的主要依據《故伯劉公行狀》不僅內容多假,其作者姓名與撰寫時間也屬僞托,並依據史料對劉基的一生事跡重新進行評價,從而還曆史以原貌。

目錄

前言
一 傢世、早年與中舉(1335年以前)
二 沉淪下僚(1336-1352)
三 招降方國珍,寓居紹興(1353-1356)
四 守處州(1356-1358)
五 棄官與反省(1359)
六 投赴應天(1360)
七 建功立業(1360-1367)
八 七年沉浮(1368-1375)
九 死因
十 《故誠意伯劉公行狀》的撰寫時間與作者
十一 身後之譽
附錄一 故誠意伯劉公行狀
附錄二 太祖實錄·劉基傳
附錄三 明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贈太師謚文成護軍誠意伯劉公神道碑銘
附錄四 明史·劉基傳
引用書目
後記

精彩書摘

  《楊訥著作集:劉基事跡考》:
  龍鳳三年七月,硃元璋兵下績溪、歙縣(元徽州路治),到次年正月,盡得元徽州路一州五縣之地。徽州地區在前幾年曾是天完紅巾軍與元兵及當地地主武裝劇烈爭戰的地方,硃元璋進入時麵臨戶口流散、生産凋敝、地主武裝眾多的狀況。硃元璋爭取和依靠地主階級支持,招徠流亡,恢復生産,重建正常的封建社會秩序。由於依靠地主階級,硃元璋的官員在根本上不同於原先的天完紅巾軍將領;又由於注意恢復生産,穩定社會秩序,他們與一味殘酷殺掠的元朝將官也大有區彆。故而硃元璋政權對徽州地區的治理,既得到地主階級的擁護,也能為廣大農民接受。硃元璋親自做瞭爭取徽州地區儒生的工作。他訪問硃升,接受瞭“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三策;前兩策旨在建立穩固的根據地,後一策要他暫寄大宋政權之下,背靠大樹,積蓄力量,以俟將來。硃元璋又召見唐仲實(桂芳)、姚璉,聽取他們對築城等事項的意見。唐桂芳被任為紫陽書院山長,又得硃元璋親自召見,深感硃元璋知遇之恩。龍鳳五年五月硃元璋稱左丞相之後,唐桂芳寫瞭不少詩文稱頌硃元璋,如稱“丞相控製方麵”、“丞相按臨於上”、“丞相聰明日滋”、“丞相夢寐求賢”、“丞相知人之明”等等,甚至稱道“大丞相開天闢地”。硃元璋禮賢下士,博得徽州儒士們的高度好感。對原來的地主武裝,硃元璋或者把他們收編入伍,或者把他們遣迴田裏;他們的頭頭不少成瞭硃元璋的官員。
  龍鳳四年二月,硃元璋軍隊攻取婺源後進入淳安,帶兵的是硃元璋外甥李文忠。次月下建德,六月取浦江,十月入蘭溪,十二月破金華。五年正月下諸暨,九月得衢州,十一月剋處州。至此,元浙東道宣慰司屬下溫州、慶元、颱州、婺州、處州、衢州、紹興七路,硃元璋與方國珍各得其三,紹興則為張士誠所有。硃元璋部隊一進入浙東,大大加快瞭同地主階級結閤的步伐。在浦江,李文忠首先給豪族鄭鉉一傢以特殊的保護和優遇。鄭鉉傢族自其遠祖鄭綺起,從南宋初到元末近二百五十年間,七世閤食聚居,故稱“義門”。元代屢受朝廷旌錶,獲免徭役。至正初餘闕(就是與劉基同年舉進士的餘闕)任浙東道廉訪司僉事,譽鄭傢為“浙東第一傢”。鄭鉉(1295-1364)壯年遊大都,交結±大夫。鉉堂兄銘從名儒吳萊學,萊父直方為丞相脫脫師,所以鉉子泳與從子深得在脫脫傢講課授徒,脫脫子哈刺章即從鄭深學。鄭鉉曾“為書數乾言,陳時政之弊”,由深等進於脫脫。脫脫主修《宋史》,鄭綺名列《孝義傳》。鄭深任宣文閣授經郎時,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賜書“麟鳳”二字。
  ……

前言/序言

  劉基是今人講明初曆史必講的人物,他在明代有“開國文臣第一”的尊稱,在近代有政治傢、軍事傢、文學傢、思想傢和哲學傢的美譽。然而,迄至上世紀末,人們對劉基的瞭解大多遠離真實。一篇署名黃伯生撰寫的《故誠意伯劉公行狀》杜撰瞭許多劉基故事,掩蓋瞭劉基的一些真實事跡。六百年來,人們在總體上均視《行狀》為信史,不斷引用;隻有個彆史傢識破《行狀》的某些不實之詞。
  我對《行狀》內容真實性的懷疑産生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起初隻是在三四個問題上,後來疑點逐漸增加,終於斷定《行狀》不僅內容多假,其作者姓名與撰寫時間也屬僞托。1999年5月,颱灣新竹清華大學曆史研究所主辦海峽兩岸濛元史學術討論會,我提交會議的報告即以考證劉基事跡為題,對《行狀》的不實之詞多有駁詰。這篇報告經過修改,取名《劉基事跡七考——兼析(誠意伯劉公行狀>的撰寫時間與作者》,收入蕭啓慶教授主編的研討會論文集《濛元的曆史和文化》,2001年由颱灣學生書局齣版。那篇文章約三萬五韆字,彆人讀來可能感到纍贅,在我本人則言猶未盡,因為還有不少問題沒有觸及。
  現在呈獻給讀者的這本小書,是我近幾年繼續研究的結果,是我那篇論文的擴充。我原想越過隻有專業工作者纔會感興趣的重重考據,嚮讀者大眾提供一本內容真實、直接敘事的劉基傳。但動筆未久便發覺這樣的想法不切實際。六百年來人們習慣於接受《行狀》塑造的假劉基,劉基的真實事跡一直被遮掩在人為的雲霧後麵,不撥開雲霧就難揭示真相,而撥開雲霧的唯一手段就是科學的考證。不經考證而徑直敘述,勢必不能取信於讀者。故而最終采取瞭考證與述事相輔的寫法。由於考證必須徵引史料原文,肯定會增加一般非曆史專業讀者的睏難。但為瞭揭示劉基的真實事跡,這樣的睏難無法避免,我隻能祈求對真實曆史感興趣的讀者耐心看下去。好在本書篇幅不大,十餘萬字而已。當然,本書寫的曆史究竟是真還是不真,作者本人說的不算,最後要由讀者評定。
  劉基的詩文集有多種版本。過去比較流行的是隆慶年間伺鏜編校的《太師誠意伯劉文成公集》,因為它有《四部叢刊初編》影印本,簡稱《誠意伯文集》。本書主要用成化年間戴用、張僖刻的《誠意伯劉先生文集》(簡稱<文集》),因為它比隆慶本早齣,內容又多於隆慶本;遇有特殊問題需要用彆本印證時,另予說明。幾年前浙江古籍齣版社齣版瞭林傢驪先生點校的《劉基集》,林先生在點校編輯上無疑是花瞭功夫的,但也有一個無可諱言的缺點,他把《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的《誠意伯文集》錯當作成化本瞭,以緻《劉基集》中齣現瞭“尊達納锡哩”(成化本作左答納失理)、“布延呼圖剋”(成化本作孛顔忽都)這樣的清代改譯的人名(見《劉基集》第175、180頁)。
  本書附錄明人、清人寫的劉基傳四篇,它們依次是署名黃伯生撰的《故誠意伯劉公行狀》、《明太祖實錄》捲九九的《劉基傳》、張時徹撰寫的《誠意伯劉公神道碑銘》和《明史》捲一二八的《劉基傳》。四篇都是近人論述劉基時常用的基本資料,也是本書辯駁的主要對象,全文透錄,以便讀者隨時比對。
  劉基博學多能,兼有文學傢、哲學傢之稱。我於文學、哲學均為外行,與其獻醜,不如藏拙。敬請讀者原諒。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明初文臣、文學傢、思想傢楊訥的著作選集,而非專門研究劉基事跡的著作。 --- 《楊訥著作集:輯錄與評析》 本書特色與內容概述 本書是目前學界收集、整理和研究明代中期重要文臣、思想傢楊訥(號太庵,約1421年—1487年)遺存著述的集大成之作。楊訥作為成化、弘治年間活躍於朝堂的士人,其思想與文學活動對明代中期的政治生態和文化思潮産生瞭深遠影響。本書匯集瞭楊訥的詩文、奏疏、日記、書信以及部分重要序跋,力求在尊重原始文獻的基礎上,對這些珍貴史料進行係統性的整理、校勘與深入的解讀。 第一部分:楊訥的生平與政治生涯述略 本書開篇部分,首先梳理瞭楊訥的傢族背景、早年教育以及其仕途的起伏。楊訥齣身於書香門第,早年即展現齣卓越的纔學,曾受到權臣的賞識。他的政治生涯主要集中在明英宗復闢之後至明憲宗、明孝宗時期。此階段的政治鬥爭復雜激烈,楊訥作為敢於直言的官員,多次因政見不閤而遭受排擠甚至貶謫。 本捲詳細考察瞭楊訥在吏部、刑部等重要部門任職期間所處理的重大案件與推行的改革措施。通過對奏疏原文的分析,讀者可以清晰地看到楊訥在司法公正、官吏選拔以及賦稅改革等方麵的核心主張。特彆值得關注的是,書中對楊訥參與“弘治中興”初期政治議題的論述進行瞭細緻的梳理,力求還原其在颱閣體文風轉嚮、朝廷用人方針辯論中的實際立場。 第二部分:文學成就與詩文精選 楊訥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詩文風格兼具颱閣體的典雅與宋人說理的縝密。本書的第二部分集中展示瞭楊訥的文學創作精華。 詩歌集粹:收錄瞭其流傳下來的約三百首詩作,涵蓋瞭應製詩、詠物詩、紀遊詩和感懷詩。特彆收錄瞭其貶謫期間所作的“嶺南雜詠”,這些詩作流露齣對時局的憂憤和對高潔品格的堅守,語言樸茂,情感真摯。 散文精選:包括其著名的《太庵集》中的記、傳、贊等散文。這些文章論證清晰,結構嚴謹,體現瞭楊訥深厚的儒傢學養。例如,對友人的墓誌銘和序言,不僅是文學作品,更是研究當時士人交遊網絡的重要史料。 書劄往來:本書收錄瞭楊訥與同僚、門生之間的書信。這些書信內容涉及政治密議、學術探討、人生勸勉,是瞭解楊訥個人思想動態與人際網絡最直接的窗口。 第三部分:思想脈絡的探究 楊訥的思想深受宋代理學,尤其是程硃學派的影響,但其在實踐中又展現齣強烈的經世緻用色彩。 本書的這一部分深入分析瞭楊訥關於“天人感應”、“為政之要”的論述。通過對比其早期與晚期的著作,探討瞭楊訥在麵對宦官專權、地方冗災等問題時,其儒傢理想如何轉化為具體的政治策略。他強調“知行閤一”,反對空談理論,主張官員應以身作則,清正廉潔。 此外,我們還關注瞭楊訥在學術傳承上的努力。他曾緻力於整理前人的學說,並對一些流派的觀點進行瞭批判性吸收。書中對楊訥與當時其他重要學者(如商輅、王翱等)的學術觀點進行對比分析,勾勒齣楊訥在明代中葉思想圖譜中的獨特位置。 第四部分:附錄與考證 附錄部分提供瞭研究楊訥所需的重要參考資料: 1. 史料匯編:輯錄瞭《明實錄》、《明史》、《弘治朝起居注》中關於楊訥的零散記載,進行交叉印證。 2. 譜係考證:對楊訥的傢世、婚姻、子嗣進行瞭詳細的傢譜重建與考訂,補充瞭傳統史籍的不足。 3. 佚文輯錄與辨僞:對一些過去曾被認為是楊訥所作,但經考證存疑的篇目進行瞭辨析和注釋,確保瞭本書的嚴謹性。 總結 《楊訥著作集:輯錄與評析》旨在為研究明代中期的政治史、思想史和文學史提供一個可靠、全麵的文本基礎。通過對這位復雜而有影響力的官員著述的重新審視,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明代中葉士大夫群體在維護傳統儒傢倫理和應對現實政治挑戰中所展現的智慧與掙紮。本書適閤明史研究者、中國古代文學和思想史專業的學生及愛好者參閱。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就如同在迷霧重重的古跡中探尋寶藏,每翻過一頁,都會有新的發現。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他並非隻是簡單地羅列史實,而是將曆史人物的命運與當時的社會背景緊密地交織在一起,讀起來有一種強烈的代入感。他對於人物心理的刻畫入木三分,使得那些遙遠的曆史人物瞬間鮮活瞭起來,不再是教科書上刻闆的符號。特彆是書中對某些關鍵曆史節點的分析,充滿瞭獨到的見解,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仍能久久迴味,不斷思考其中蘊含的深層含義。

評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學術性非常強,對於一般讀者來說,可能需要一些耐心纔能完全領會其中的精髓。然而,正是這種高門檻,纔成就瞭它的價值。作者在引經據典、旁徵博引方麵做得極為齣色,每一個論點都有堅實的文獻支撐,這種對史料的尊重和審慎態度,在當今浮躁的學術風氣中顯得尤為可貴。它不是一本消遣讀物,而是一部需要沉下心來精讀、細品的學術力作,適閤所有對曆史研究抱有嚴肅態度的讀者。

評分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其敘事的節奏感。作者似乎很懂得如何調動讀者的情緒,在平鋪直敘中突然插入一個令人震驚的史料發現,或是對某個曆史人物命運的犀利點評,總能讓人精神為之一振。那種從平靜到波瀾,再到豁然開朗的閱讀過程,使得整本書讀起來毫不拖遝,盡管內容厚重,卻讓人愛不釋手。它不僅僅是在講述過去的故事,更是在展示一種看待曆史、理解曆史的獨特視角和方法論。

評分

初次翻開這本書,著實被它深厚的學術氣息和嚴謹的考據精神所摺服。作者的筆觸細膩而精準,對曆史事件的梳理如同庖丁解牛,層層深入,令人嘆為觀止。尤其是在處理那些流傳已久的史料疑點時,那種抽絲剝繭、層層遞進的論證過程,簡直就是一場智力上的盛宴。讀到後麵,不禁感慨,若非對這段曆史有著近乎癡迷的熱愛和紮實的功底,是斷然寫不齣如此精彩的篇章的。那種探尋真相的渴望,那種對曆史細節的執著,完全透過文字傳遞瞭齣來,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仿佛也參與到瞭這場漫長而艱辛的考證之旅中。

評分

這是一部在細節處見真章的作品。許多我們以為已經定論的曆史事件,在作者的考證下,展現齣瞭完全不同的麵貌。他對於不同史料之間的矛盾之處,處理得極為高明,沒有偏頗地采信某一方,而是將各種可能性都擺在颱麵上,讓讀者自己去權衡和判斷。這種開放式的探討,極大地激發瞭讀者的獨立思考能力,讓人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成為瞭積極的參與者和曆史的共同探尋者。這本書無疑提升瞭我對曆史研究的認知水平。

評分

好書,薄薄一本,但內容豐富

評分

好書,正版,值得一看,非常滿意

評分

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非常好的一本書。

評分

還可以。。。。。。。。。。

評分

劉基可能很多人不認識,但是,如果講到劉伯溫,那估計就很多人知道瞭。明朝的第一檔人物,被譽為神仙。

評分

非常好的書,經典之作,非常好。

評分

還可以。。。。。。。。。。

評分

還行

評分

好,最近天氣冷,剛好可以讀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