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問題:創新模式與交互思維(設計思想論叢)

設計問題:創新模式與交互思維(設計思想論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布魯斯.布朗,理查德.,布坎南,卡爾.,迪 著
圖書標籤:
  • 設計思維
  • 創新方法
  • 交互設計
  • 問題解決
  • 設計模式
  • 用戶體驗
  • 設計理論
  • 創新思維
  • 人機交互
  • 設計教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64907
版次:1
商品編碼:1221835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5
字數:255000
正文語種:中文一套充滿設計思想魅力的好書,值得細讀珍藏。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設計問題》選譯自麻省理工齣版社的刊物《設計問題》(Design Issues)。該刊物是國際設計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術期刊,主要刊登設計思想前沿研究論文,在國際設計領域有很大影響力。經麻省理工齣版社授權,辛嚮陽教授帶領的設計哲學團隊從該刊物選譯論文,結集陸續齣版,旨在深化設計研究、推進知識創新,為設計教育和設計實踐領域提供新的理論資源和思想啓發。叢書適閤設計院校教師、研究生、設計公司的設計師、企業管理人員閱讀。

內容簡介

《設計問題》(Design Issues)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齣版社授權翻譯。
Design Issues是國際設計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術刊物,主要刊載設計的曆史、理論和批評方
麵的研究論文和案例,在設計領域具有很大的影響力。本書選譯自該雜誌2014年的重要
文章,主要內容涉及設計與創新以及具身知識的培養、維持和應用,可以作為研究生教
輔讀物和業界參考讀物,對於深化中國設計教育和提升設計實踐水平具有積極作用。

作者簡介

《設計問題》(Design Issues)由國際設計研究領域知名專傢學者布魯斯. 布朗(Bruce Brown)、理查德. 布坎南(Richard Buchanan)、卡爾. 迪桑沃(Carl Disalvo)、丹尼斯. 當丹(Dennis Doordan)、維剋多. 馬格林(Victor Margolin) 主編。中文版譯者為辛嚮陽、孫誌詳、代福平。
《設計問題》譯者簡介

孫誌祥,江南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文學博士,中國翻譯協會專傢會員,江南大學設計哲學團隊成員。主要研究方嚮為:翻譯理論與實踐、設計文獻翻譯。

辛嚮陽,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設計哲學博士、原香港理工大學交互設計專業創始人,江南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設計哲學團隊負責人。主要研究方嚮為:文化背景下的設計哲學、交互與體驗設計、設計戰略與方法

代福平,江南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設計學博士研究生,江南大學設計哲學團隊成員。主要研究方嚮為:視覺傳達與信息可視化設計、交互與體驗設計、中西設計哲學比較。

目錄

一、設計鮮為人知的一麵:匠藝的關聯性 1

1. 設計之謎不再成謎 1

2. 喬凡尼·薩基工作室“不為人知”的故事 3

3. 新的設計認識論 4

4. 不是例外 8

5. 意大利設計與工匠關係的演變 11

6. 不隻限於意大利:當代經濟中的設計和匠藝 15

7. 後續研究 18

二、不同敘事框架下的設計策略 19

1. 引言 19

2. 理論背景 23

3. 作為設計框架的企業敘事 27

4. 不同敘事框架中的設計 32

5. 案例研究:BMW-i探索型敘事中的設計 38

6.結論 41

三、設計與企業文化 45

1. 引言 46

2. 設計和組織變革 49

3. 一個不同的觀點:設計是組織變革的隱性原動力 55



4. 案例研究討論 68

5. 結論 74

四、創事:社會創新與設計 77

1. 社會創新與設計 78

2. 自上而下:社會創新由戰略設計驅動 79

3. 自下而上:社會創新由地方社區驅動 83

4. 混閤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閤 86

5. 結論:一大批設計活動 89

五、移情設計研究進展如何? 93

1. 引言 93

2. 移情設計作為研究計劃 95

3. 設計中的情感及體驗詮釋 100

4. 協同設計:網絡和組織實踐中的移情 102

5. 現實急轉彎:設計想象中的移情 104

6. 移情設計研究進展如何? 108

六、漸進性創新與激進性創新:設計研究與技術及意義變革 113

1. 研究背景 114

2. 設計研究分類 119

3. 兩種類型的創新:漸進性創新與激進性創新 120

4. 技術與意義驅動的創新 123

5. 以人為中心的設計 129

6. 漸進性創新和激進性創新的關係 131

7. 設計研究四邊形 132

8. 設計研究能夠帶來激進性産品創新嗎? 136

七、阿波羅的可視化:人機關係的圖形化探索 143

1. 引言 144

2. 方法 147

3. 阿波羅11號登陸可視化 150



目 錄

4.結論 162

八、研究及設計在學界和業界中的定位問題 165

1. 引言 166

2. 基於設計的研究的多種不同闡釋 169

3. 研究與設計:兩個對立的概念 173

4. 從對立麵到連續體 175

5. 通過設計探究可能性 177

6. 設計作為部分方法論 179

7. 討論:探索連續體 181

8. 結論 184

九、轉型模式:創造和諧幸福的交互産品設計 187

1. 引言 187

2. 問題:轉型危及人的幸福給設計師造成嚴峻的挑戰 188

3. 假設:轉型模式框架導緻維持幸福的設計乾預 189

4.轉型模式:理解階段 192

5. 轉型模式:構思及提煉階段 200

6. 轉型模式:評估階段 203

7. 結論:麵嚮幸福的轉型 205

十、靈感與構思:數字時代的手繪 207

1. 引言 207

2. 長期研究 208

3. 監測變化 210

4. 設計前的準備:尋找靈感 211

5. 構思:通過手繪進行思考 215

6. 討論和分析 222

7. 結論 224

十一、蘋果派空間關係學:廚房工作三角區中的愛德華·T.霍爾 227

1. 引言 228



2. 剋裏斯廷·弗雷德裏剋的廚房 229

3. 霍爾的空間關係學 232

4. 空間關係的新研究 239

5. 研究外推法 245

6. 方法論評價 249

7. 弗雷德裏剋廚房中的空間關係學 251

8. 結論 255

十二、樂器設計:通過基於實踐的研究盤活理論 257

1. 引言 258

2. 到哪裏找質量? 258

3. 交互的質量 259

4. 交互和身份的共決機製 260

5. 敘事身份 261

6. 設計研究過程、交互及敘事身份 263

7. Arcontinuo:創新在電子樂器中的實際應用 268

8. 結論 276

十三、土耳其創新設計最新動態:身份訴求 279

1. 引言 280

2. 早期階段:1955—1970 280

3. 起步階段:1970—1985 281

4. 崛起階段:1985—1995 282

5. 起飛階段:1995—2005 282

6. 鞏固階段:2005年及以後 284

7. 身份訴求 285

8. 文化和傳統作為靈感的源泉 291

9. 設計創新 298

10. 結論 302



十四、新媒體和設計學中的聲音 305

1. 引言 306

2. 創意産業及其潛能 307

3. 在設計課程體係中設置聲音研究的依據 309

4. 聲音設計教育體驗概述 312

5. 聲音研究的實踐成果 315

6. 結論 319

後 記 323

精彩書摘

三、設計與企業文化

Design and the Cultures of Enterprises

亞曆山德羅·戴賽迪[1](Alessandro Deserti)

弗蘭西斯卡·裏佐[2](Francesca Rizzo)

本文譯自《設計問題》雜誌 2014年(第30捲)第1期。

[1] 亞曆山德羅·戴賽迪: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Politecnico of Milano)設計係教授,主要講授産品
開發課程,主要研究興趣為設計和設計驅動的創新的開發管理方法、過程、實踐和工具,就設
計在公司、機構和社會環境中的新角色進行瞭研究,齣版瞭專著,在期刊和國際會議論文集發
錶瞭不少論文。戴賽迪曾供職於意大利和其他國傢的許多公司和機構,從事應用研究和谘詢工
作,開展策略、工具及方法、産品開發、傳達和展覽展示設計等不同層次的協調工作。

[2] 弗蘭西斯卡·裏佐: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Bologna)建築係助理教授,主
要講授工業設計課程,參與瞭多項歐洲和意大利交互設計和服務設計領域的研究項目,目
前的研究興趣為服務設計和設計過程,特彆是參與式設計領域。弗蘭西斯卡·裏佐在國
際會議(DPPI, HCI, IASDR, PD; DRS)論文集以及《協同設計》(Codesign)、《技
術與認知》(Technology and Cognition)、《美國計算機協會通訊》(Communication of
the ACM)等刊物發錶瞭大量論文,曾為芬蘭阿爾托大學(Aalto University)客座研究員
以及美國路易斯維爾大學(University of Louisville)的進修生。



1. 引言

設計和生産世界之間的關係一直遊離於設計的簡化主義觀和
文化觀這兩種主要觀點之間。設計的簡化主義觀認為設計是産品
開發過程中提高産品吸引力所需要的技能之一;設計的文化觀認
為設計是獨特的能力、知識和技能係統,該係統(包括從屬於該
設計文化的造物、習俗、價值觀和信仰)能夠展望滿足包括不同
製約因素在內的顯性的或潛在的需求的創新解決方案。

即使從第二種設計觀來看,在公司內部引入設計文化一般
也會遇到許多障礙。這些障礙主要是既有的文化和抵製組織變
革的天性。設計文化似乎在打一場日常戰爭,這場戰爭與創新
有著不解之緣。

既有組織自然抵製變革這一點已經得到廣泛認可[1],而且
特裏西(Treacy)注意到由於創新帶來不確定性,改變與重復
掛鈎的效益[2],可以說創新是企業在棘手時刻不得不麵對的
“殊死一搏”。

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現行的創新思路強調企業
必須如何發展一種應變能力。也就是說,企業必須有能力“不
斷地預測和適應威脅其核心盈利能力的變化,而不是等到非變
不可的時候纔實施變化”。[3]不過,這種思路還是認識到瞭這

[1] Karl E. Weick, Sensemaking in Organizations (London: Sage, 1995); Edgar H. Schein,
The Corporate Culture Survival Guid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9); Gareth R.
Jones, Organizational Theory, Design, and Change, 5th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7).

[2] Michael Treacy, “Innovation as a Last Resort,”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2, no. 7/8 (2004): 29-31.

[3] Gary Hamel and Liisa V.likangas,“The Quest for Resilience,”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1,
no. 9 (2003): 52-63.

前言/序言

《設計問題:創新模式與交互思維》主要圍繞兩大主題展
開,一是設計與創新;二是具身知識的培養、維持和應用。



創新已經成為我們這個時代鮮明的主題。2016年3月5日,
李剋強總理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錶大會第四次會議上所作的
政府工作報告中,先後61次使用瞭“創新”一詞,創新是絕對
的高頻詞之一。報告指齣,我們要“充分釋放全社會創業創新
潛能。著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
閤,提高實體經濟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大力弘揚創新文
化,厚植創新沃土,營造敢為人先、寬容失敗的良好氛圍,充
分激發企業傢精神,調動全社會創業創新積極性,匯聚成推動
發展的磅礴力量”。我們這一輯的翻譯正是在這樣的宏大背景
下進行的,響應瞭全社會對創新的熱情和期盼。

設計學領域國際權威期刊《設計問題》(Design Issues)說
的主編們在2014年第1期的捲首語中也是開宗明義。他們指
齣,創新是當今社會無法迴避的熱詞。在管理、教育、娛樂和
公共政策等領域,人們都在研究如是的問題:如何促進“創新
思維”?如何“化危為機”?為此,我們應該如何培養我們的思
維習慣?如何提高我們的專業素養和技能?

因此,本緝從《設計問題》2014年第1期所選擇的六篇文
章都以設計與創新為主題,作者從不同的視角研究瞭創新問
題,並進行瞭很多饒有意義的比較及剖析。例如,我們可以從
實踐或學術的視角研究創新;創新可以呈現為最終用戶主導的
過程或設計主導的過程。我們可以對比市場驅動的創新與生産
驅動的創新,意義創新與技術創新,激進性或突破性創新與漸
進性或連續性創新,等等。所選文章可謂精彩紛呈,高潮迭
起。下麵我們對這六篇文章做一個簡要的介紹。

馬可·比迪奧爾和斯蒂法諾·莫切裏在《設計鮮為人知的
一麵:匠藝的關聯性》一文中提齣瞭設計創新根源於匠藝文化
的觀點,並把匠藝視為復雜的生産係統的一部分。匠藝在這一
係統中扮演著雙重角色,一是探索新的理念;二是通過具體的
技能與工業生産閤作。

在《不同敘事框架下的設計策略》一文中,弗朗西斯
科·左羅和卡比日奧·考特拉從“敘事”的角度提齣瞭設計師
與企業之間的關係架構。在企業的創新實踐中,他們需要采用
不同的敘事內容和敘事方式,他們的設計戰略因而也會發生相
應的變化。作者在文中區分瞭四種類型的敘事,即以用戶為中
心型敘事、探索型敘事、挖掘型敘事和技術型敘事。在不同的
敘事框架下,設計過程和工具都會發生變化,因而需要不同的
設計管理方式。

亞曆山德羅·戴賽迪和弗蘭西斯卡·裏佐的論文《設計與
企業文化》指齣,由於企業的現行文化和實施創新所需的文化
之間可能會産生矛盾,因此開發顯著性創新的産品可能會對企
業文化帶來意想不到的變革。作者因而提齣瞭自下而上的組織
變革觀點,對包括設計思維在內的自上而下的變革管理方法提
齣瞭批評,同時呼籲消除設計思維的神秘色彩。

埃齊奧·曼齊尼的《創事:社會創新與設計》一文討論瞭
社會創新現象,認為社會創新是設計應用的新興領域。曼齊尼
提齣瞭三種類型的創新過程,包括自上而下的創新過程、自下
而上的創新過程和混閤型的創新過程。在第一種創新過程中,
社會創新由戰略設計驅動;在第二種創新過程中,社會創新由
地方社區驅動;而第三種創新過程則是第一種創新過程和第二
種創新過程的混閤體。

圖麗·馬特爾馬基、剋斯卡·瓦加卡裏奧和艾爾坡·科斯
基寜的《移情設計研究進展如何?》對移情設計的演變過程進
行瞭述評。他們指齣,從曆史的角度來看,無論是設計師的角
色還是用戶的角色都已經發生瞭變化,他們之間的關係也發生
瞭變化。設計師的任務已經從傳統的産品設計轉移到其他形式
的應用領域。

唐納德·A.諾曼和羅伯托·韋爾甘蒂的《漸進性創新與激進
性創新:設計研究與技術及意義變革》一文,基於不同的理論建
構瞭自己的框架,深入闡述瞭與設計相關的創新過程的原動力,
認為以人為中心的設計非常契閤於漸進性創新,但不大可能帶來
激進性創新。激進性創新通常與技術變革或意義變革有關。



本輯從《設計問題》2014年第2期中選擇瞭八篇文章,主
要涉及具身知識,即通過人之體驗與物理情境之間的交互,培
養、維持和應用具身知識。

在《阿波羅的可視化:人機關係的圖形化探索》一文中,
雅尼·亞曆山大·路凱薩和大衛·敏德爾運用阿波羅11號登月
的數據可視化,闡述瞭技術人員在技術操作中的行為模式。

如果我們把建築學理解為設計學科,那麼我們對研究會有
很多不同的理解。馬金·範·德·維傑、康拉德·範·剋裏坡
和希爾德·海嫩在《研究及設計在學界和業界中的定位問題》
一文中,對這些不同的理解進行瞭探討。他們以基於實踐的研
究為基礎,提齣瞭一種混閤生産形式,從而調和瞭傳統的“研
究實踐”和“設計實踐”之間的對立關係,將它們統一為“基
於設計的研究”。

F.赫斯特·歐森在《轉型模式:創造和諧幸福的交互産品
設計》一文中探討瞭産品作為人的終身伴侶的潛質,産品因而
具有調節人與人以及人與世界之間關係的能力。她在文中特彆
指齣,一個人對顛覆性變化的應變能力會嚴重影響到他在身
體、心理、社會和精神上的健康與幸福。

在《靈感與構思:數字時代的手繪》一文中,帕姆·申剋
研究瞭設計師在商業環境下運用手繪的情況,指齣並不存在新
發明驅逐經世緻用技術的現象。經世緻用的技術將以其新的用
途繼續為人所用。

海蒂·歐弗麗爾在《蘋果派空間關係學:廚房工作三角區
中的愛德華·T.霍爾》一文中重新審視瞭美國傢庭經濟學傢剋
裏斯廷·弗雷德裏剋在1913年提齣的廚房“工作三角區”,指
齣在廚房布局設計中,不僅要考慮廚房工作空間設計的人體工
程學,還要考慮動態的人自身的空間需求。

在《樂器設計:通過基於實踐的研究盤活理論》一文中,
阿爾瓦羅·西勒羅斯、帕特裏西奧·德·拉·誇德拉和羅德裏
戈·加的斯探討瞭一種新的設計方法。在深入瞭解用戶群體的期
望、感覺、需求、姿態和意見的過程中,造物漸漸地成型瞭。

陶菲剋·巴爾喬格魯和巴哈爾·埃姆金在《土耳其創新設
計最新動態:身份訴求》一文中指齣,設計讓古老文化在現代
世界中煥發齣新的光輝。物體在時間上的連續性有助於加強對
自身性和國傢身份的認識。

科瑞·泰爾奧格雷、奧烏茲汗·厄茲詹和安提·伊柯寜在
《新媒體和設計學中的聲音》一文中對聲音設計和諧波閤成進
行瞭區分。他們認為,聲音設計是很多創意産業不可或缺的一
部分,這些産業包括交互藝術、計算機遊戲、電影、廣告和移
動電話娛樂應用,等等。

行文至此,譯者深切地感到,本輯內容必將給廣大讀者帶
來有益的啓迪。

當然,由於譯者的水平和時間有限,翻譯不足之處在所難
免,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譯 者

2016年6月12日於江南大學


《設計之道:洞察模式,重塑交互》 引言 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浪潮中,創新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奢侈品,而是驅動進步、塑造未來的核心引擎。而設計的角色,則從單純的美學裝飾,升華為解決復雜問題的根本性手段。它不再僅僅關乎“如何讓東西看起來更好”,而是深刻探究“如何讓事物運行得更好”、“如何讓人們生活得更精彩”。本書《設計之道:洞察模式,重塑交互》正是這樣一本緻力於深入剖析設計思維的本質,揭示創新模式的奧秘,並探討如何通過交互設計實現深度連接與價值創造的著作。我們不迴避設計的挑戰,反而將其視為激發創造力的催化劑,引導讀者穿越迷霧,抵達智慧的彼岸。 第一篇:設計的語言——理解模式的奧秘 設計本質上是對世界模式的解讀、提煉與重塑。本書的第一篇,將帶領讀者走進設計的語言世界,理解模式在設計中的核心地位。 第一章:洞察結構:從混沌到秩序的轉化 1.1 模式的起源與演化: 我們將追溯人類早期對模式的認知,從自然界的規律到社會結構的演變,理解模式是如何成為我們理解世界的基石。從 Fibonacci 數列在植物生長中的體現,到城市規劃中的交通流綫,模式無處不在,等待我們去發現。 1.2 認知模式與心理學基礎: 探索認知心理學如何解釋人類感知、記憶和學習的模式。我們將審視“格式塔原則”(Gestalt Principles)如何指導我們的視覺感知,以及“心智模型”(Mental Models)如何在用戶與産品之間建立橋梁。理解這些內在的認知模式,是設計齣直觀、易用的産品的前提。 1.3 識彆與提煉設計模式: 學習如何係統地識彆日常生活、曆史文化、甚至科學研究中的隱藏模式。我們將介紹一些常用的模式分析方法,例如類比思考、抽象化、歸納與演繹,幫助讀者訓練識彆跨領域通用模式的能力。例如,我們如何從軍事戰略中提煉齣“迂迴包抄”的戰術,並將其應用於市場競爭或産品迭代? 1.4 模式的顛覆與重構: 創新往往發生在對既有模式的挑戰與重塑之中。本章將探討如何通過打破常規、引入不協調元素,或者將不同模式進行雜糅,來創造全新的解決方案。從蒸汽車到電動車,從書信到電子郵件,每一次偉大的變革都離不開對舊有模式的顛覆。 第二章:模式的語言——視覺、結構與敘事 2.1 視覺語言的語法: 深入解析視覺元素(色彩、形狀、綫條、紋理)如何構成一個完整的視覺係統,傳達信息、引導情緒、塑造品牌形象。我們將討論色彩心理學在界麵設計中的應用,以及負空間(Negative Space)在畫麵構圖中的關鍵作用。 2.2 信息架構的骨架: 探討信息架構(Information Architecture)作為一種結構模式,如何組織和呈現信息,使用戶能夠高效地找到所需內容。從網站導航的設計到移動應用的信息層級,良好的信息架構是用戶體驗的基石。我們將分析卡片分類(Card Sorting)等方法在信息梳理中的價值。 2.3 敘事模式的力量: 無論是産品故事、品牌宣傳,還是用戶旅程(User Journey),敘事都是連接人心的強大工具。本章將介紹不同類型的敘事結構(例如“英雄之旅”),以及如何運用敘事來構建情感共鳴,賦予産品更深層的意義。 2.4 跨媒介模式的遷移: 學習如何將一個領域成功的模式遷移到另一個領域。例如,遊戲中的“奬勵機製”如何被成功應用於在綫學習平颱,以提升用戶參與度。理解不同媒介的特性,並巧妙地藉鑒和轉化模式,是拓展設計邊界的關鍵。 第二篇:創新的脈搏——設計驅動的模式構建 在理解瞭設計的語言之後,本篇將聚焦於如何主動地運用設計思維來驅動創新,構建新的模式。 第三章:從問題到解決方案——設計思維的流程與工具 3.1 共情(Empathize):深入理解用戶與情境 3.1.1 用戶研究方法: 詳述用戶訪談、焦點小組、民族誌研究(Ethnography)等方法,強調“站在用戶角度思考”的重要性。我們將分享如何通過觀察、傾聽和提問,挖掘用戶隱藏的需求和痛點。 3.1.2 用戶畫像(Personas)與用戶旅程圖(User Journey Maps): 介紹如何創建生動具體的“用戶畫像”,以及如何描繪用戶與産品或服務互動過程中的情感、行為和動機。 3.2 定義(Define):清晰界定問題的本質 3.2.1 問題陳述(Problem Statement): 學習如何將模糊的問題轉化為清晰、可操作的設計目標。我們將強調“以用戶為中心”的問題定義方式,例如“如何讓老年人更容易地使用智能手機完成日常通信?” 3.2.2 視角轉換(Point of View): 探討如何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問題,發現被忽視的切入點。 3.3 構思(Ideate):激發無限的創意火花 3.3.1 頭腦風暴(Brainstorming)與腦力激蕩(Brainwriting): 介紹經典的創意生成技術,並強調“數量優先”、“延遲判斷”、“鼓勵瘋狂想法”等原則。 3.3.2 類比思考與強製連接: 學習如何通過類比不同領域的解決方案,或強行將不相關的概念連接起來,來打破思維定勢。 3.3.3 SCAMPER方法: 深入解析SCAMPER(Substitute, Combine, Adapt, Modify, Put to another use, Eliminate, Reverse)模型的應用,提供係統化的創意拓展框架。 3.4 原型(Prototype):將想法具象化 3.4.1 低保真原型(Low-Fidelity Prototypes): 介紹草圖、紙麵原型等快速驗證想法的方式。 3.4.2 高保真原型(High-Fidelity Prototypes): 討論交互原型工具(如Axure, Figma)在模擬真實用戶體驗中的作用。 3.5 測試(Test):從反饋中迭代優化 3.5.1 用戶可用性測試(Usability Testing): 講解如何設計測試場景,觀察用戶與原型互動,收集有效反饋。 3.5.2 A/B測試與數據分析: 介紹如何通過數據量化設計效果,並基於分析結果進行迭代。 第四章:模式創新的前沿——係統性與顛覆性思考 4.1 係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 探索如何從整體視角理解復雜的係統,識彆相互關聯的要素,以及設計中的“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應。我們將以生態係統、社會係統或商業生態係統為例,展示係統思考的設計應用。 4.2 逆嚮工程與拆解: 學習如何分析現有成功産品或服務的設計模式,拆解其核心要素,並從中汲取靈感。這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理解其背後的邏輯和原則。 4.3 跨界融閤與裂變: 探討如何通過跨領域的知識、技術和文化進行融閤,創造齣全新的産品或服務模式。例如,將生物技術與時尚設計結閤,或將遊戲化機製引入健康管理。 4.4 “黑天鵝”事件與應對策略: 麵對不可預測的外部變化,設計如何保持韌性並抓住機遇。我們將討論如何設計更具適應性和可擴展性的係統,以及在不確定性中發現新的設計模式。 第三篇:交互的藝術——連接用戶,創造價值 設計最終要落腳於用戶體驗,而交互設計是連接用戶與産品、服務、信息之間的關鍵橋梁。本篇將深入探討交互設計的原則、方法與未來趨勢。 第五章:構建無縫體驗——交互設計的核心原則 5.1 可用性(Usability)的基石: 深入解析“可學習性”、“效率”、“記憶性”、“容錯性”和“滿意度”等可用性原則,並提供具體的設計實踐建議。 5.2 用戶中心設計(User-Centered Design): 強調在整個設計過程中始終將用戶置於核心地位,確保設計決策都服務於用戶的需求和目標。 5.3 反饋(Feedback)與感知: 探討如何通過即時、清晰、一緻的反饋,讓用戶瞭解係統狀態,並建立對産品的信任。從微交互(Microinteractions)到關鍵操作的反饋,都至關重要。 5.4 一緻性(Consistency)與標準化: 討論在界麵元素、交互邏輯和視覺風格上保持一緻性,如何降低用戶的認知負荷,提升使用效率。 5.5 效率(Efficiency)與簡潔(Simplicity): 追求在滿足用戶需求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升操作效率,並力求設計的簡潔明瞭,避免不必要的復雜性。 5.6 引導(Guidance)與賦能(Empowerment): 如何在必要時提供恰當的引導,幫助用戶完成任務,同時也要賦予用戶掌控感,讓他們感到被信任和有能力。 第六章:情感化設計與沉浸式體驗 6.1 情感化設計的力量: 探討設計如何超越功能性,觸動用戶的情感,建立深層次的連接。我們將分析“用戶體驗的七種情感”(由Don Norman提齣)以及如何通過設計來觸發這些情感。 6.2 故事化交互: 如何在交互過程中融入故事元素,讓用戶在使用産品時産生更強的代入感和愉悅感。 6.3 沉浸式體驗的構建: 深入研究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新技術如何為沉浸式體驗提供可能,以及在設計中如何平衡技術、內容與用戶的參與度。 6.4 個性化與適應性交互: 探討如何根據用戶的偏好、行為和情境,提供個性化的交互體驗,讓産品更懂用戶。 6.5 觸覺、聽覺與多感官交互: 超越視覺,探索如何利用觸覺反饋、聲音設計等多種感官通道,豐富用戶的交互體驗。 第七章:交互設計的未來——智能、倫理與可持續性 7.1 人工智能與交互: 探討人工智能(AI)在交互設計中的應用,例如智能助手、個性化推薦、自然語言處理等,以及如何設計更智能、更人性化的AI交互。 7.2 倫理考量與負責任的設計: 審視設計中的倫理睏境,例如數據隱私、算法偏見、成癮性設計等,並提齣負責任的設計原則和實踐。 7.3 可持續性設計: 討論如何在設計中融入環保理念,減少資源浪費,並創造對環境友好的産品和服務。 7.4 “無設計”與“隱形設計”: 探討未來設計可能的發展方嚮,例如更自然、更無感的交互方式,以及如何讓設計在不經意間提供價值。 7.5 設計師的進化: 展望設計師在未來社會中的角色和能力要求,強調跨學科閤作、終身學習以及對社會責任的擔當。 結語 《設計之道:洞察模式,重塑交互》並非終點,而是通往更深層次設計理解的起點。我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您探索設計奧秘的指南,激發您在解決復雜問題時,能夠更敏銳地洞察模式,更富有創造性地構建創新,更精妙地設計交互,最終,以設計之力,影響世界,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一次深入內省的旅程。作者在探討外部世界的結構和模式時,總是不經意地將焦點拉迴到“我”如何感知、如何選擇、如何行動上來。很多章節讀完之後,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過去的一些固有習慣和決策過程。那些曾經被我視為理所當然的“最佳實踐”,在作者的解析下,暴露齣瞭深深的局限性。這並非是批評,而是一種溫柔的喚醒,促使我走齣舒適區,用一種更具反思性的眼光去審視自己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每一個“設計時刻”。這對於個人成長而言,其價值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它重塑瞭我的心智地圖。

評分

這本書的實用性體現在它提供瞭一整套可以立即投入使用的“思維工具箱”,而不是一堆空洞的口號。作者沒有滿足於停留在宏觀的理論層麵,而是將復雜的概念拆解成瞭可操作的步驟和可檢驗的假設。我特彆欣賞那些在關鍵論點後附帶的“實踐清單”和“反思日誌”設計。這使得理論的學習能夠迅速轉化為行動的指南,真正實現瞭知行閤一。即使是那些看似抽象的章節,作者也總能找到一個極具象的、貼近現實的例子來加以印證,確保瞭讀者在理解的同時,也能立刻在自己的領域內找到對應的應用場景。這本厚書讀完,感覺不僅僅是知識的增加,更像是武功秘籍被完整地傳授給瞭我,可以立刻開始“練功”瞭。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那種厚重卻又不失精緻的質感,讓人愛不釋手。初次翻閱時,我立刻被那種嚴謹的排版和恰到好處的留白所吸引,仿佛置身於一個精心構建的知識迷宮。作者在文字的編排上展現瞭驚人的功力,每一個章節的過渡都如同行雲流水般自然,引導著讀者的思緒不斷深入。尤其是那些穿插其中的圖錶和案例分析,它們不僅是內容的補充,更是視覺上的高光點,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沉浸感和理解的深度。我甚至花瞭好一番功夫去揣摩那些字體選擇和色彩搭配的深層含義,這不僅僅是一本工具書,更像是一件藝術品。它讓我重新審視瞭“閱讀體驗”這個概念,原來知識的傳遞,除瞭內容本身,媒介的形式也同樣重要。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無疑為整個閱讀過程增添瞭彆樣的儀式感。

評分

我驚喜地發現,這本書的視野之開闊,遠超齣瞭我對該主題的初始預期。作者的知識儲備顯然橫跨瞭多個看似不相關的領域,從古典美學到最新的認知神經科學,再到社會學中的群體行為研究,都被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個宏大而自洽的理論體係。這讓我感到自己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識的金字塔,每嚮上一個颱階,看到的風景都不一樣,而且所有風景都指嚮同一個中心點。這種跨學科的融閤,使得書中的觀點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解釋力,能夠穿透日常現象的錶層,觸及事物運作的本質規律。對於任何一個試圖進行深度創新實踐的人來說,這種廣博的視野是必不可少的“燃料”。

評分

這本書的論述方式非常獨特,它沒有采用那種平鋪直敘的教科書式寫法,而是用瞭一種近乎於哲思辯論的口吻,不斷地拋齣尖銳的問題,然後引導讀者自己去建構答案的框架。這種互動式的寫作風格極大地激發瞭我的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維。很多時候,我不得不停下來,閤上書本,對著窗外沉思良久,試圖理清作者拋齣的那些看似繞口卻又直指核心的邏輯鏈條。這種“逼著你思考”的閱讀過程,雖然偶爾會讓人感到有些吃力,但一旦突破瞭某個思維的瓶頸,那種豁然開朗的成就感是無與倫比的。它教會我的不僅僅是知識本身,更是如何去“麵對”一個復雜問題時的底層思維模式,那種不輕易下結論的審慎態度,比任何結論都更有價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