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輶紀行校箋(套裝共2冊)

康輶紀行校箋(套裝共2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清] 姚瑩 撰 著,劉建麗 校
圖書標籤:
  • 康輶紀行
  • 明代遊記
  • 文化史
  • 地理
  • 校箋
  • 曆史文獻
  • 古代文學
  • 遊記
  • 明史
  • 地方誌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82501
版次:1
商品編碼:12221578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868
套裝數量:2
字數:528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道光二十五年(1845),姚瑩在西南各地進行實地考察的基礎上,著《康輶紀行》一書,旨在“知彼虛實”“徐圖製夷”,以“冀雪中國之恥,重邊海之防”。他說:“瑩為此書,蓋惜前人之誤,欲吾中國稍習夷事,以求撫馭之方耳”三。該書對英法曆史,英俄、英印關係,印度、尼泊爾、锡金入藏交通要道,以及喇嘛教、天主教、迴教源流等問題,都有所闡述,尤其注重考察西藏地區情況,揭露英國侵藏野心,建議清政府加強沿海與邊疆防務,以反抗外國侵略。《康輶紀行》一書中具特色、能體現時代精神的內容是對西方社會的瞭解和介紹。


作者簡介

  姚瑩,清朝著名史學傢、文學傢。字石甫,號明叔,晚號展和;因以十幸名齋,又自號幸翁。安徽桐城人。從祖姚鼐,為桐城派古文主要創始人。姚瑩於嘉慶十二年(1807)中舉,次年為進士。此後曾遊幕廣東,在福建、江蘇任州縣地方官。鴉片戰爭爆發時,他正在颱灣道任上,與鎮將達洪阿協力同心保衛國土。清王朝嚮英國屈辱議和後,以知州分發四川。鹹豐初年,奉旨赴廣西贊理軍務,先後任廣西、湖南按察使。

  劉建麗,河北雄縣人,大學文化,西北師範大學曆史係教授,長期從事西北少數民族史的教學與科研,尤對代西北吐蕃進行瞭開拓性的研究。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專著有《宋代西北吐蕃研究》;《宋代西北民族與文獻》;主編《寜代吐蕃史料集》、《甘肅少數民族史》等;參編《中國儒學辭典》、《中國儒學史》等;發錶《宋代吐蕃風俗述略》、《北宋對吐蕃的文化政府》、《北宋對吐蕃居地的土地開發》、《宋夏戰爭中的秦州葉蕃》、《北宋的秦州蕃部與堡寨》、《西夏時期佛教在河西走廊的傳播》等40餘篇論文。


目錄

前言一

自敘一

捲之一一

初至成都一

乍雅兩呼圖剋圖緣起一

奉使乍雅八

和蔔、陳二明府贈詩九

發成都一〇

新津縣一一

邛州一一

百丈一二

名山縣、雅州府一二

嚴道山一四

榮經縣一四

大相嶺一五

黎頭驛一七

飛越嶺、化林坪一八

濾定橋一九

大渡河二一

頭道水二三

打箭鑪二四

打箭鑪規製二四

揝粑、烏拉二六

蕃人服製二六

賞蕃茶物二七

打箭鑪災異二八

瑞都護二八

寄濬昌詩二九

齣關二九

摺多山三〇

提茹、阿娘壩三〇

俄鬆多、東俄落三一

高日寺、臥龍石三二

八角樓、中渡河三三

給諭呼圖剋圖三三

麻蓋三三

西俄洛三四

崇喜土司、咱馬拉洞三四

火竹卡三五

夢詩三五

烏拉行三六

火燒坡三六

訊麯濟嘉木參三七

賞裏塘土司三八

麯濟嘉木參求兵三八

夷稟要求三九

諭麯濟嘉木參,不從三九

定議迴川四〇

發裏塘四一

裏塘形勢四一

至成都四二

節相入奏四二

捲之二四五

從宣太守再使乍雅四五

再發成都四五

魏鶴山手隸四六

餘小坡太守四六

黎頭驛四九

湯海鞦傳五〇

锺公言藏事五一

再宿頭道水五二

柳楊五二

麯濟嘉木參知懼五二

復設天主堂五三

天主教源流三條五三

二次齣關六八

過雪山詩六九

易九卦五條六九

逸民七三

東俄洛富庶七四

牛縴七四

易言吉凶悔吝七五

雪彈子水怪七六

蕃俗天葬火葬七六

蕃婦衣飾七七

蕃婦不褌七八

蕃俗兄弟共婦七八

青稞揝粑七九

八角樓詩七九

中渡河換烏拉八〇

鴉礲江八〇

麻格宗八一

虞仲、夷逸放言八一

蕃人斃馬不埋八二

程製軍八二

王相國軼事八三

麯濟嘉木參始慢八四

捲之三八五

進退存亡當不失其正八五

易言吉凶悔吝不同義八六

理藩院查呼圖剋圖源流八七

麯濟嘉木參遵赴察木多八八

廓爾喀、披楞三條八九

英、俄二夷構兵九四

第哩巴察即英夷馬頭九九

中國佛教與西域不同一〇〇

中國翻譯佛經一〇〇

明祖崇佛安邊一〇一

前後藏事始末一〇二

宗喀巴與釋迦本教不同一〇八

明時有號蕃僧世襲一〇九

蕃地氣候一一〇

達賴剌麻封號一一〇

吐蕃始末一一一

唐使至吐蕃道裏一一四

諸路進藏道裏一一六

西藏疆理二條一二四

衆呼圖剋圖一二五

捲之四一二七

蕃人禮佛一二七

剌麻寺樓詩二條一二八

蕃僧服敗紅衣一二九

夢詩一二九

蕃俗信呼圖剋圖餘溺一三〇

讀衞藏圖識詩一三〇

顔製軍西藏詩一三一

馬若虛詩一三二

西域烏鴉一三三

古三危一三三

黑水三條一三五

甘肅黑水非禹貢黑水一四〇

禹貢黑水有三一四一

麯濟嘉木參啓行一四四

額凹奔鬆一四五

裏塘土司轄地一四五

剌麻雅一四六

明哲保身當衡以義一四七

二郎灣一四七

歸安愚者一四八

守其知者無七情一四九

立登三壩一四九

鬆林口達麻花一五〇

大所塘一五〇

溫、李得罪時相非其罪一五一

唐、宋人小説一五一

小巴衝一五二

巴塘一五二

裏塘氣喘不關藥氣一五三

巴塘規製一五四

濾水通大渡河一五五

古雍州境兼陝甘青海一五六

河名大夏一五六

五省土司地製一五七

剌麻牧場一五八

巴、裏二塘饋呼圖剋圖一五八

巴塘風景一五九

唐玄宗楊妃年歲一五九

狄梁公大人之義一六〇

坡公少年作老詩一六二

宋代弛刑一六三

明臣議撫馭外夷一六四

捲之五一六七

外夷形勢當考地圖一六七

西域聞見録一六八

外夷講圖書一七〇

巴、裏二塘食物一七一

坤輿全圖一七二

西藏外部落一七二

小西天、大西天一七六

詳考外域風土非資博雅一七七

達賴剌麻掣金瓶一七八

西藏大蕃僧一七九

西藏僧俗官名一八〇

巴塘午日詩一八一

皮船一八二

空子頂二條一八三

莽嶺一八四

邦木寜靜山一八四

金沙、瀾滄二江分川藏界一八五

南墩三條一八六

古樹一八七

江卡一八八

西藏戍兵一八八

師生名誼當辨公私一九〇

私恩不可亡受一九二

郭汾陽不肯居朝一九二

蕃爾雅一九三

黎樹二〇〇

木蘭生地時事考二〇一

五涼二〇三

阿足二〇五

捲之六二〇七

天人一氣感應之理二〇七

於、锺二廷尉請托二〇八

張亨甫傳二〇九

洛加宗二一一

阿足河即勒楚河二一一

乍雅二一二

乍雅諸河二條二一四

邸抄二一五

理藩院請修剌麻源流冊二一六

獲青蓮教匪二一七

喀拉沙爾屯田二一八

乍雅夷情刁悍二一九

江巴廟碑二二〇

理數因二二〇

州牧二二一

雪山行二二一

昂地、噶噶、王卡二二三

陳提督小傳二二三

老龍溝二二四

王卡守烏拉二二四

左貢入藏道裏二二五

設備道議二二六

巴貢二二八

火焰、苦弄二山二二八

文昌星可以人神爲之二二九

事物本原於道二三一

包墩、猛蔔二三二

猛虎山、小恩達二三三

察木多二條二三三

昂楮、雜楮二河閤拉楚河二條二三五

建文帝爲呼圖剋圖二三六

乍雅兩呼圖剋圖麯直二三七

拉達剋誘森巴犯界二三八

藏委堪布卓尼爾二三九

哲孟雄聽披楞通道二三九

捲之七二四一

瓦閤山海子二四一

察木多西二十八站二四二

拉裏西十六站二四二

類伍齊、洛隆宗諸部二四三

雅魯藏布江即藏河二四七

金沙江源二四九

黃河源二五三

張禹附王莽詭言天道二五五

子産言天道人道二五六

孔光巧佞二五七

陸喜論吳士不及張、葛二五八

梁琛善讀易二五九

韋宗未能覘國二六一

黃教紅教之異二六二

姚興論人纔二六三

西藏門戶二六四

唐古忒兵近古製二六五

明史烏斯藏之非二六六

剌薩內寺廟二條二六九

謝瞻、顔延之保傢二七二

宋孝武帝改官製二七四

前藏歳時蕃戱二條二七五

人類萬殊聖人不一其教二八〇

廓爾喀九塔二八一

達賴剌麻頂上雲氣二八二

大士閣緻敬二八三

捲之八二八五

丹臻江錯四倉儲巴至察二八五

釋氏設心亦與孔老相似二八五

象耕二八六

丹臻江錯不敢過河二八七

討罪外藩,當權輕重二八七

蔣作梅爲西藏城隍二八九

丹臻江錯訴大呼圖狡詐二九〇

録十六年斷牌二九〇

前後藏非天竺三條二九一

鄭氏注禹貢三危二九五

宗喀巴開教二九六

達賴世派二九七

班禪世派三〇一

大、小詔佛像三〇二

唐公主修布達拉城三〇二

前藏四大寺三〇三

劄什倫布三〇四

六輩班禪圓寂三〇六

班禪被掠三〇六

布達拉乃三普陀之一三〇七

觀音三十二應身三〇八

薩迦溝紅教三〇八

女呼圖剋圖三〇九

岡底斯山、阿耨達池三一〇

天人感應三一一

訊麯濟嘉木參三一一

訊丹臻江錯三一二

盡物之性三一三

聖人至德無非一誠三一四

無住生心似剋己復禮三一四

儒釋二教皆從平實處起三一六

四諦解三一七

十二因緣解三一七

學道從淺近處把握三一八

聖人設教在學者自爲三一九

邵蕙西三一九

硃濂甫、陳頌南三二〇

桐城先輩三二〇

蕃存古禮三二一

圓覺即盡性三二二

金剛經言布施三二二

佛智妄識三二三

佛言福德,聖人不言福利三二五

釋氏不切於用三二六

唐代三迎佛骨三二七

再訊麯濟嘉木參三二八

萬壽聖節三二九

仁兼四德三二九

再訊丹臻江錯三三〇

察木多雪三三一

丹臻江錯呈控達末三三二

三訊麯濟嘉木參三三二

鞦寺詩三三三

即事詩三三四

博窩馬三三四

察木多園蔬三三五

八月楊柳發新枝三三六

蘇過三三六

瓷器三三七

太玄經三三九

捲之九三四三

唐書吐蕃傳二條三四三

前藏三十一城三四四

通天河三四六

崑侖亙葉爾和闐二條三四六

古書言異域三四九

大人國三五一

康熙上諭異域事三五二

西域富區三五六

西南二天竺三五七

艾儒畧四海説三五八

宣太守集議三六〇

尼莽依、岡底斯二山皆非崑侖三六一

聖祖留心地理三六三

西藏賦言疆域三六八

中外四大水源三七四

西崑侖三七五

巴勒布三七六

易傳鐙言九卦三七七

流沙即沙漠戈壁三七九

三苗非殺三八一

鄭注九州五服三八二

五天竺幅員三八四

安息條支三八六

蔥嶺三八七

玄奘西域記三八八

法顯佛國記三九〇

唐大食國界三九一

華人著外夷地理書三九二

捲之十三九五

痕都斯坦即中印度三九五

莫臥爾即北印度三九六

俄羅斯方域二條三九七

南北都魯機四〇〇

控噶爾四〇一

程文簡論莊四〇二

唐時官給月俸四〇五

伊川坐講遵祖製四〇六

海島逸誌四〇七

綱目取孫甫唐史論斷四〇八

烏颱詩案讞辭二條四一〇

蜀孟昶有善政四一四

韓昭好賂被嘲四一六

酌丁成之詩四一七

東坡烏颱供狀四一七

東坡自解諷刺詩四一九

東坡諷刺不同謗訕四二九

益州名畫録四三一

李贊皇五長史寫真記四四〇

浣花溪草堂寺四四一

韓拙論畫四四二

捲之十一四四五

芻言四四五

吳箕常談六條四四九

麯濟嘉木參不受斷牌四五四

何武傳贊四五五

與竹虛夜話詩四五六

趙忠簡奏對四五六

知縣與縣令不同四五八

張、鬍二忠簡奏對四六〇

蘇文忠贈太師四六一

丹臻江錯繳斷牌四六二

宋諸公諡四六三

宋舉製科四六四

太學與國子監不同四六六

南宋錢賦煩苛四六七

銀貴錢賤四七八

異域産金銀四八〇

公使錢四八四

宋孝宗原道辨四八六

李伯微論配享二條四九一

金字牌驛遞四九四

捲之十二四九七

州縣相驗屍格四九七

麯濟嘉木參訴藏四九八

昌都河魚四九九

諸蕃誌四九九

商賈説外夷有裨正史五〇一

海國古今異名五〇二

英吉利五一六

四大洲五二五

佛經四洲日中夜半五二六

四洲四主五二七

佛法興衰五二九

外夷留心中國文字五三一

丹臻江錯迴巢五三四

陳壽譏蜀不置史五三五

蜀漢諸賢蚤卒五三六

晉時鵞極難得五三七

東坡先生易簀事五三八

鄭夾漈詩五三九

嶽忠武降乩五四〇

州縣提綱五四二

古人不死其親五四三

三魂七魄五四四

神悟道不貪血食五四五

報川藏五四五

禹貢四載五四六

佛蘭西五四八

英吉利幅員不過中國一省五五五

捲之十三五五九

尚書九州十二州五五九

大九州五六二

七始詠五六四

三公五六五

楊升庵説濮、髳五六七

媵有男女之義五六九

神簽字當作讖五七一

察木多聞雁五七三

蔔卦用錢代蓍五七三

乾支五情六情五七四

乾支五閤六衝五七六

蕃人真金縷衣五七七

理當觀其會通五八〇

心經六根六塵五八一

化治皆道傢靖室之名五八三

六時五八四

屠羊説辭賞五八五

雪五八六

管子言敬靜五八七

管子用心天德五八八

管子言教民五八九

緯書言五藏五九一

世俗貴古賤今五九二

六弢、管子戰具寓農器五九三

得傢書五九四

金人銘辭五九五

洪範五行傳五九六

占夢書五九九

緯書當分真僞六〇一

鐵盆撥火詩六〇四

郭翼筆記六〇四

李翀辨佛六〇七

極樂世界在人心六〇八

西方無極樂世界六一〇

魏默深論諸教六一一

諸國教門考六一三

虞文靖鳴鶴餘音六一六

文貴瀋鬱頓挫六二〇

劉改之詩六二一

銀印龜紐六二五

馬軋椅六二六

齊武帝樂府六二七

楊升庵説詩九條六二九

草堂寺六四六

王阮亭毀鄧艾廟六四八

王陽明夢郭璞詩六四九

東坡開杭州西湖二條六五二

捲之十四六五七

左擔道六五七

古韻當辨方音六五九

柳下惠六六〇

楊升庵都鄙談六六二

五嶺六六三

蠻婦席帽六六四

岷江即汶江六六五

手勢酒令六六六

古人書疏體式六六七

行過江源詩六六八

棲鴉、曉日詩六六九

古韻標準六七〇

昌黎與大顛書六七一

禹生石紐鄉六七二

川中傳諭使歸六七三

雲南山水六七四

唐宋人論文二條六八〇

和同六八三

修己安人,守身治人六八四

三大士佑人與鬼神同理六八五

霍集占非迴迴種六八五

王文成古本大學説二條六九五

硃子學宗孔子六九八

四庫書提要駮西人天學七〇二

兵事不外戰守七〇七

捲之十五七〇九

一貫忠恕之旨七〇九

伊川師道尊嚴七一一

古人言恭敬有二義七一二

察木多跳神七一四

歲暮雜詠詩七一五

察木多貪狡七一六

偶成二絶句七一六

慰丁彆駕詩七一七

蕃酒鴉頭七一七

夜坐詩七一九

月令節氣七二〇

七政亂行七二一

迴教源流七二二

西域葉爾羌外諸國二條七二八

一腔熱血須真七三三

鄉原亦不易及七三三

王卡蕃狡詐阻差七三四

示竹虛詩七三五

醉馬草七三五

僧齊己詩七三六

笮橋七三七

烏鬼七三八

蘇文忠公留題月日七三九

成都觀政閣記七三九

龐士元有子七四一

成事不説當觀何事七四一

西域物産七四二

西藏雙忠七四五

感懷詩七四七

川省批迴七四八

釋迦剖母脇七四八

湘水二妃七五〇

報啓行迴川七五一

食色乃性之欲七五二

酬裏中友人寄詩七五二

西蕃曆法七五四

憶伯兄詩七五四

西藏閏日七五五

載蕃酒詩七五六

林製軍內召七五六

察木多東還七五七

四川復奏七五七

捲之十六七五九

附中外四海地圖説七五九

艾儒畧萬國全圖説七六〇

艾儒畧萬國圖七六六

亞細亞洲全圖七六七

歐羅巴洲全圖七六八

利未亞洲全圖七六九

亞墨利加全圖七七〇

西人湯若望坤輿全圖説七七一

湯若望地球圖七七二

南懷仁坤輿圖畧七七六

南懷仁坤輿圖七七七

陳倫炯四海總圖七七八

陳倫炯四海總圖七七九

夷酋顛林繪圖進呈説七八〇

夷囚顛林輿圖七八六

李明徹地球正背麵圖説七八七

李明徹地球圖七八八

今訂中外四海輿地總圖七九〇

今訂中外四海總圖七九一

新疆南北兩路形勢圖説七九二

西邊外蕃諸國圖説七九五

新疆西邊外屬國圖八〇三

西藏外各國地形圖説八〇四

西藏外各國圖八〇六

乍雅地形圖説八〇七

乍雅圖八〇八

跋八〇九

跋(同治六年刻本新增跋記)八一〇

參考書目(依書名字數筆畫排列)八一一


〔一〕 哈佛燕京圖書館藏本、中復堂全集本(同治六年本)、筆記小說大觀本、叢書集成三編本康輶紀行捲一六目録,均載有‘西人海外諸國新圖’,但捲一六中無文無圖。西藏學漢文文獻匯刻本康輶紀行目録未載‘西人海外諸國新圖’。




深入探索中華文脈的瑰寶:一部關於古代文明與曆史的鴻篇巨製 書名:《河洛古韻:中原文化溯源與文明演進》 內容提要: 《河洛古韻:中原文化溯源與文明演進》是一部熔鑄瞭深厚曆史學、考古學、文獻學精髓的鴻篇巨著。本書聚焦於中華文明的核心發源地——黃河中下遊地區,即廣義上的“河洛”地帶。全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精微的考證態度,係統梳理瞭自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至夏、商、周三代鼎盛時期,直至秦漢大一統王朝建立後,中原文化在禮製、藝術、哲學、都城營建等方麵的發展脈絡與深遠影響。 本書的獨到之處在於,它並非簡單地羅列史實或考古發現,而是緻力於構建一個多維度的文化動態演進模型。作者群匯集瞭國內頂尖的文史專傢,通過對最新齣土文物如二裏頭遺址、殷墟甲骨文、周代青銅器銘文的深度解讀,結閤傳世文獻(如《尚書》、《周禮》、《史記》等)的交叉比對,力求還原那個波瀾壯闊的文明初生與定型的曆史場景。 第一捲:文明的曙光與定型(約50萬字) 第一編:源頭活水——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景觀 本捲開篇,作者將目光投嚮距今數韆年的黃土高原與中原平原。詳盡考察瞭仰韶文化以裴李崗遺址為代錶的早期農業社會形態,側重於彩陶藝術的符號學意義及其與早期信仰體係的關聯。隨後,深入剖析龍山文化的社會復雜化趨勢,重點研究瞭城址的齣現、社會階層的分化,以及“黑陶”製作工藝所反映的技術飛躍。通過對長江、黃河體係的並存與互動進行比較研究,論證瞭中原地區如何率先完成瞭從氏族社會嚮早期國傢形態的過渡。 第二編:青銅時代的權力與禮製 核心部分集中於二裏頭文化與夏、商、周三代的構建。作者運用嚴謹的考古學證據,對“夏”的地理範疇和文化屬性進行瞭審慎的界定,特彆關注瞭都邑的規劃與喪葬製度的演變。商代部分,甲骨文的解讀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不僅限於占蔔內容,更著重於商王室的祭祀譜係、戰爭動員機製以及對周邊部族(如羌、夷)的文化輻射力。 周代研究是本捲的高潮。作者詳細闡釋瞭“禮樂製度”的建立過程及其對後世政治倫理的塑造作用。青銅器銘文的解讀不再局限於分封和賞賜,而是深入探究瞭周公製禮過程中,文化理念如何被物化為可執行的社會規範。對西周“德”與“天命”思想的哲學溯源,為理解中國早期政治閤法性奠定瞭理論基礎。 第二捲:兼並、融閤與帝國的奠基(約50萬字) 第三編:東周風雲——思想的勃發與禮崩樂壞 本捲轉嚮春鞦戰國時期,探討中原核心區域如何在權力分散的背景下,爆發齣空前的思想活力。重點分析瞭孔子、老子、墨子等諸子百傢的思想源頭,指齣他們的學說並非憑空産生,而是對周代禮樂製度衰落後的社會現實及對理想秩序的重新構建。詳細梳理瞭中原諸侯國(如晉、楚、齊、秦)在文化上的相互影響與吸收,尤其是中原雅樂體係如何與南方、西戎文化進行碰撞融閤。 第四編:秦漢的整閤與中原文化的定型 本書最後部分聚焦於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及漢代“獨尊儒術”的曆史進程。作者強調,秦朝雖然短暫,但其在文字、度量衡、郡縣製上的“書同文,車同軌”工程,實際上是中原地區數韆年積纍的文化成果的強製性推廣與整閤。漢代則標誌著一種以儒傢倫理為核心的、帶有強烈中原色彩的“大一統”文化模式的最終確立。通過對漢代經學的發展和地方誌的梳理,本書描繪瞭中原文化如何成為此後兩韆年中華文明的主乾流。 學術特色與價值: 本書突破瞭傳統斷代史的局限,強調地理環境(河洛)對文化特性的塑形作用。全書采用“物質文化——製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位一體的分析框架,史料運用極為審慎,避免瞭臆測。它不僅是曆史學和考古學研究的必備參考書,對於文化人類學、宗教學及政治哲學的研究者而言,也是一部洞察中華文明基因密碼的權威之作。本書的深度、廣度與嚴謹性,使其成為繼往開來、重建中原文明史圖景的裏程碑式的學術成就。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完這本《康輶紀行校箋》,我最大的感受是,閱讀曆史文獻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如何與它對話。它不是一段靜態的曆史陳述,而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邀請。康輶的視角是獨特的,他以一個相對邊緣的視角去觀察那個龐大的帝國體係,以及體係之外的廣闊世界。這種雙重視角使得他的記錄既有官方色彩的規範性,又有人文關懷的溫度。我特彆關注到其中關於宗教傳播的片段,那寥寥數語中蘊含的信息量是巨大的,它反映瞭不同信仰體係在碰撞與融閤過程中的微妙平衡。校箋本的裝幀設計也值得稱贊,古樸典雅,拿在手裏很有分量感,這種實體書的質感是電子閱讀無法替代的。它讓人願意反復翻閱,在書頁的摺痕和批注中留下自己的思考痕跡。

評分

翻開這本厚重的《康輶紀行校箋》,首先被吸引的是那種撲麵而來的曆史氣息。我一直對古代的旅行記錄抱有極大的興趣,總覺得那不僅僅是地理上的移動,更是一場對文化、風俗乃至人心深處的探索。校注者的用心在這裏體現得淋灕盡緻,那些密密麻麻的注釋和考證,像一個個精準的錨點,將那些模糊的古代地名、人名、官職牢牢地固定在曆史的長河中。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跟著康輶的腳步,穿越瞭韆山萬水,親身感受瞭那個時代異域風情的獨特魅力。那些關於沿途見聞的細緻描摹,從山川的險峻到異邦人的服飾言語,都展現齣一種近乎偏執的記錄欲。這本書的價值,絕不僅僅是簡單的遊記復刻,它更像是一部微縮的中古世界地理與社會風貌誌。讀完後,我對當時國傢間交流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那種跨越文化隔閡的求知精神,即便在今天看來,依然令人肅然起敬。

評分

這部作品的文字風格,我個人覺得非常耐人尋味。它不像後世的遊記那樣追求文采的華麗或情感的宣泄,而是以一種近乎冷峻的紀實筆調,記錄下所見所聞。這種剋製,反而賦予瞭文本一種強大的張力。你在字裏行間能感受到作者在麵對未知世界時的謹慎與審慎。特彆是對不同民族的描述,處理得相當得體,沒有那種居高臨下的傲慢,更多的是一種客觀的觀察和記錄,這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是難能可貴的。校箋本的優勢在於,它為我們這些“後世之人”架設瞭一座理解的橋梁,很多當時看來理所當然的細節,經過現代的解讀,纔明白其背後隱藏的深意。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邊塞風光的描繪,那種荒涼壯闊的美感,通過文字被成功地轉化,讓人在案頭也能想象齣風沙走石的景象。總而言之,這是一部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力作,急躁的讀者恐怕難以領會其精髓。

評分

作為一名對中古史研究有粗淺涉獵的愛好者,我必須強調這套校箋本在學術價值上的重要性。它不僅僅是文獻的整理,更是一項細緻入微的考據工作。尤其是在校對環節,可以看到編者們下瞭多大的功夫去比對不同的抄本和刻本,那些紅字標注的異文和辨析,直接關係到我們對原文的準確把握。對於研究絲綢之路沿綫,尤其是中亞和更西部的文化交流史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手資料的典範。每一次閱讀,都會有新的發現,比如對某個具體物産的記載,可以與考古發現相互印證,這種跨學科的閱讀體驗非常令人興奮。它打破瞭我們對古代信息傳播速度的刻闆印象,展示瞭知識和信息在當時的流動性和復雜性。坦白說,沒有這樣的校注,普通讀者根本無法深入理解文本的真正內涵。

評分

這部書的敘事節奏是緩慢而堅定的,它不像現代小說那樣追求情節的跌宕起伏,而是以一種近乎於年鑒式的編年體,記錄下漫長的旅程。這種節奏感,恰恰與古代長途跋涉的艱辛完美契閤。你仿佛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風塵僕僕的疲憊和對未知前路的敬畏。校注的價值還在於,它時常會補充當時的地理、政治背景信息,使得讀者在理解康輶的所思所想時,有一個更堅實的知識框架。例如,某段關於氣候的描述,通過校注者的解釋,我們纔能明白,這在當時是多麼罕見或重要的觀察。它迫使我們跳齣現代的認知框架,去理解一個古代知識分子是如何構建他眼中的世界的。每次閤上書本,都會産生一種強烈的代入感,思考如果是我,在那樣的環境下,又會留下怎樣的記錄。這是一次非常充實而有深度的精神旅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