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写作“我们如何到现在”这样一个人类发展简史,这要求作者有渊博的知识底蕴和良好的科学素养,本书作者迈克尔·莫斯利则正好是这样一类人,他在牛津大学学习政治、哲学和经济学,同时还获得过英国医学协会颁发的金奖。因此他写起来就驾轻就熟,十分出色地完成这样一部作品。
★如果你想知道我们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什么,生命的密码如何被我们逐步掌握,又或者你热爱科学的传奇人物,欣赏鲜为人知的冒险故事,这就是你的书。
★这也是一部用心写就的科学历史著作,再现了以往人类发展的几个关键主题,体现了人类认识世界的非凡智慧,如今读来仍赞叹不已。
★作为一推动丛书插图本系列,作者对故事的选材十分讲究,决不拖泥带水。编者从纸张(UPM芬欧雅光纸)到印刷(精心挑选字体及版式全彩印刷),都做到了精益求精。
本书内容源自BBC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同名纪录片《科学的故事》,主要讲述人类从古至今在科学几个领域里的突破性成就,以六个主题告诉我们如何来到了现在。这些聪明的大脑与新出现的知识在特定时期发生碰撞,激起了文明进程中闪亮的火花,让我们如梦初醒般了解自己的过去、现在以及未来。
l 一场惊人的巨变,让我们得到了如今关于宇宙的理解。
l 原子世界的秘密深藏若干世纪,我们需要获得分开粒子的巨大能量。
l 我们试图理解和延长生命,这促使我们审视身体的运作方式。
l 通过解剖大脑的结构,科学家确凿地宣称大脑决定了我们是谁。
迈克尔·莫斯利 Michael Mosley
在牛津大学学习政治、哲学和经济学,BBC科学节目获奖制作人,科学节目主持人,BBC著名科学纪录片制作人,还获得过英国医学协会颁发的金奖。
约翰·林奇 John Lynch
BBC的一位科学主编,是一个屡获殊荣的制片人、导演和作者。他是科学纪录片《与恐龙同行》的执行制作人。
开窍了的头脑 / 第6章 心灵:我们是谁?
审视神经组织,难处不仅在于我们很难寻味我们存在的根基,很难把人何以为人的那个东西理论化。最有洞察力的人之一是约翰·洛克(John Locke),他为未来的心理学这个学科铺平了道路。在牛津大学,他跟威利斯研究,然后成了夏夫兹博里伯爵的医生,并且从事奴隶买卖。他的《人类理解论》写于他被流放荷兰期间,当时光荣革命把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二世推翻了。这本书成了美国宪法的一块基石。确实,该书非常重要,传言说他比同代人约翰·弥尔顿的12卷史诗《失乐园》赚得的稿费更多。
图示:洛克的雕像身列伟大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之列,装饰伦敦的皇家学会。
笛卡尔认为“自我”是我们的思想构成的,洛克对这个观念着迷,但觉得需要做重大调整。他的爆炸性观念,使“自我”这个概念脱胎换骨:从内在的自言自语,变为我们与世界对话的历史。他说,我们之所是,乃是我们全部生活经验的总和,我们的心灵是一个大仓库,仔细藏着我们的记忆,随需随取。他说,这个大仓库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的心灵在出生之际不存在预先就有的思想观念,初来乍到这个世界上,是空空如也的一块板:白板说。我们最终变成了什么,决定于持续不断的经验流。今天看来,就我们关于世界的经验而言,我们心灵工作的方式本身,起码是有份儿的。这个看法深深嵌入我们对世界的思想方式中,这在今天都几乎是不言自明的。但是,在洛克的年月,那可是一个激进的观点。在洛克之前,大家广泛相信:灵魂或者自我,是我们生来就有的东西;因为魂据说不死,灵魂就不可能真的变化。洛克意识到:如果他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那就把非常大的重要性放在了青少年教养上。1693年,在他的书出版三年后,洛克开始写另一本书《教育漫话》。他在书里说,儿童不是成年人的缩小形式,不是尚未放大的成年人,而仅仅是空空如也的画布;儿童在发展年月的经历与教养,将影响他们终生的性格和行为。儿童学到的东西,货真价实地能决定他们变好或者变坏。当时那个历史阶段,首次大规模出现了儿童玩具,设计出来是为了自我改善心灵,就不奇怪了。
洛克的理论影响深远,也不局限于教育领域——它对全世界的革命也做出了一份贡献。人人生而平等,这个观念成了1787年实行的美国宪法的基础。与此同时,在法国,“自由、平等、博爱”的呼声,从他的理论中吸取了额外的分量。如果臣民相信国王的心灵仅仅是多年娇生惯养、享受特权的积累,而臣民为此付出代价,那么一位国王宣称自己天生特别,天生具有神圣权力坐上金銮殿,就说不过去了。法国革命与其他欧洲革命,是1个世纪辩论的登峰造极;那些关于自我、关于“我们是谁”的辩论,变得越发重要而有趣。在英国,乔治王时代的文雅做派、报纸以及咖啡馆,对人类身体变得越发厌恶,好比现在我们看附赘悬疣的动物。起码在有教养的圈子里,身体用脂粉和假发掩盖,而“心灵”(完全属于人的精细部分)变得超尘拔俗、非常可贵的东西。
“儿童不是成年人的缩小形式,不是尚未放大的成年人,而仅仅是空空如也的画布;儿童在形成年月的经历与教养,将影响他们终生的性格和行为。”
图示:按照洛克理论,在儿童性格与心智发展中,游戏与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我得说,这本书的逻辑架构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它成功地将跨越数个世纪、涉及多个学科的复杂知识体系,梳理得井井有条,脉络清晰。从最初的朴素观察到后来的精确量化,再到现代物理学的宏大图景,每一步过渡都显得自然且必要,很少出现让人感到突兀或脱节的地方。这表明作者在整合这些庞杂信息时,下了极大的功夫去构建一个坚实的认知框架。对于我这种对科学史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来说,这种高水平的结构化呈现,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效率和深度,它帮你搭建起知识的金字塔,确保你不会因为某个细节而迷失在广阔的科学海洋中。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它不仅仅是在罗列科学发现,更是在描绘那些站在历史前沿的先行者们。那些天才的挣扎、孤独、突破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仿佛能感受到伽利略在面对质疑时的坚定,也能体会到牛顿在苹果树下的灵光乍现。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冰冷的科学定律变得有了温度,让人明白科学进步从来都不是一条直线,而是充满了妥协、争论与人性的光辉。它提醒我们,科学的本质是人类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永恒精神的体现,而不是实验室里无菌操作台上的冰冷数据。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初稿(或者说刚翻开几页后),我立刻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冲动,想把它推荐给所有那些对世界运行的基本原理感到好奇的人。作者的叙事手法非常高明,他没有采取那种冷冰冰的知识堆砌方式,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旅伴,带着你踏上了一段充满发现与惊奇的旅程。他善于捕捉那些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让原本枯燥的科学发展史变得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我尤其欣赏那种对“为什么”的执着追问,它引导读者去思考科学的局限性以及人类认知的演进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接受既定事实。这种引导式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自己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主动参与到一场伟大的智力探险中。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厚重又不失雅致的感觉,拿在手里就像握着一段沉甸甸的历史。纸张的质感很棒,印刷色彩饱满,尤其是那些配图,简直是点睛之笔。我原本以为科普读物在视觉呈现上总会有些许妥协,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预期。每一页都仿佛经过精心打磨,无论是排版布局还是字体选择,都透露着一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拿到手后,我甚至不忍心立刻投入阅读,只是反复摩挲着封面和封底,感受着这份匠心。这种初见的仪式感,为接下来的知识探索铺设了一条既庄重又充满期待的道路。好的视觉体验是吸引读者进入深层思考的敲门砖,而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人愿意花费更多时间去品味和珍藏。
评分坦率地说,这本书对读者的知识储备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但绝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它在需要深入理解的关键概念处,会提供恰到好处的类比和解释,使得即便是跨界读者也能窥见其精髓。然而,真正令人称道的是,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求真”的氛围。它鼓励读者去质疑现有的解释,去探索那些尚未被完全解答的谜题。读完后,我发现自己看待日常现象的角度都悄然发生了变化——多了一层对底层规律的好奇和敬畏。它不像某些科普读物那样止步于“是什么”,而是雄心勃勃地探讨“如何成为现在这样”,这种深层次的思考激励,才是真正有价值的阅读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