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月球/我们的宇宙

行走月球/我们的宇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敏 著
图书标签:
  • 宇宙学
  • 天文学
  • 月球
  • 太空探索
  • 科普
  • 科学
  • 自然科学
  • 行星科学
  • 观测
  • 宇宙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连出版社
ISBN:978755051255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898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我们的宇宙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60
字数:1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宇宙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就是对人类自己的认知。你对宇宙的认知,决定了你的视野和未来。本系列是科普畅销书作者写给青少年的宇宙认知书,知识丰富、图文并茂、讲解科学、信息量大,带领你探索宇宙奥秘,发现生命真谛,洞悉人类未来。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月球原来是这样的”“人类登月活动”“航天领域的‘大功臣’——火箭”和“人类航天活动”四部分,分别从月球的起源和演变、月球的地质地貌、月球的神奇奥秘、人类的探月活动等方面,用科学的观点、生动的语言、准确的数据详细讲解了我们的近邻——月球,引导青少年热爱自然、崇尚科学,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作者简介

李敏,著名青少年科普作家。先后主编青少年科普系列《科学家也许是错的》《兵器与科学系列读物》等多部,其作品内容丰富,讲解生动,深受读者喜爱。


目录

月球原来是这样的

月球的起源/ 2

月球的年龄/ 5

伽利略撩起了月球的面纱/ 6

月球的运动/ 7

月球的内部构造/ 10

月球是一个没有生命活动的世界/ 12

寻找月球上的水/ 12

没有大气层的月球/ 13

月面温度变化剧烈/ 14

月球“借”光发亮/ 14

月球的色彩/ 15

月面上神秘的红光/ 16

月面上的小玻璃珠/ 18

名不副实的月海/ 19

月面上唯一的“洋”/ 22

独一无二的雨海/ 23

月面最显著的特征/ 24

环形山的分类和命名/ 27

保持多项纪录的第谷环形山/ 29

月球的山脉名副其实/ 30

幽静的月谷/ 31

月球遍地都是宝/ 33

月球岩石的奇妙之处/ 34

月球岩石的主要类型/ 35

月球岩石的成分/ 36

月球是否存在磁场/ 37

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39

打开月球背面神秘的大门/ 39

月球背面的世界也精彩/ 40

月有阴晴圆缺/ 41

月球上的质集现象/ 44

月面上的辐射纹很壮观/ 45

摇摆中的平衡/ 46

月球是否有过自己的卫星/ 48

“熄灭了”的星球/ 49

奇妙的“月球钟声”/ 50

月球引力对地震的影响/ 53

什么是月震/ 55

月食是这么一回事/ 56

都是月亮惹的祸/ 59


人类登月活动

吸引力和诱惑力所在/ 64

人类登上月球能做些什么/ 64

苏联人捷足先登/ 65

美国人后来居上/ 70

美国决心登月/ 73

20 世纪人类最宏伟的工程之一/ 75

光荣的“阿波罗11 号”飞船/ 81

日本的探月计划/ 83

欧洲人的“灵巧”/ 86

中国人的“嫦娥”/ 87

航天员眼中的月球/ 93

建立梦想家园/ 96

打造“末日方舟”/ 98

“月环”太阳能发电带/ 99

在月球上建天文观测台/ 102

在月球上栽种植物/ 104

人类怎样移居月球/ 104


走向宇宙的“大功臣”——火箭

火箭的起源和发展 / 108

俄罗斯航天之父 / 109

现代火箭技术之父 / 110

现代航天学奠基人之一 / 112

美国运载火箭阵容庞大 / 113

俄罗斯运载火箭王牌多 / 115

欧洲人的“阿里安”系列 / 116

中国的“长征”系列 / 117


人类航天活动

话说航天器/ 120

航天器家族的“劳动模范” / 123

宇宙飞船的用途和组成/ 124

航天飞机的性质和结构/ 125

发展载人航天的意义 / 127

载人航天活动的发展过程/ 129

载人航天的技术难题 / 129

空间站的作用和特点/ 131

发射空间站的国家/ 132

国际空间站/ 133

国际知名的载人宇宙飞船 / 133

载人飞船史上的几起重大事故/ 139

航天飞机史上的重大事故/ 144

航天员生活探秘/ 145

首位在太空中行走的中国人/ 153


精彩书摘

◆月球的起源

月球,俗称月亮,古称太阴。它与地球形影相随,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人类至今唯一亲身访问过的天体。自古以来,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仅次于太阳。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不对月球抱有浓厚的感情。在古代希腊、罗马和埃及的神话故事里,月亮女神都是美丽、善良、勇敢的化身。如古希腊神话故事里的月亮女神阿耳忒弥斯,不但容貌漂亮,而且武艺非凡,经常背负灵巧有力的弓弩,在深山密林中巡游狩猎,所以又是主管狩猎的女神。在中国民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故事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在中国历代诗歌中,以月亮为题抒情感怀的作品不胜枚举,月亮又有着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玉羊等动人的雅称。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苦苦地探索着月球的起源,并在这个问题上提出许许多多的假说。天文学界认为,如果抛开那些不着边际的神话和传说,将18 世纪以来的月球起源假说归纳起来的话,主要有“同源说”“分裂说”“俘获说”“撞击说”四种类型。

“同源说”

“同源说”最早是由18 世纪的法国博物学家布丰提出的。他推测地球和月球很可能是在同一个时期,在相同的地质和自然条件下产生的。后来他的支持者又进一步提出新观点,认为地球和月球是由同一块尘埃云凝聚而成的,它们的化学成分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原始星云中的金属粒子在行星形成以前就已经先行凝聚成团,地球形成时便以大团的铁作为核心部分,并且在外围吸积了许多密度比较小的石物质。而月球的形成要稍微晚于地球,它主要是由残留在地球周围的非金属物质聚集而成。按照这个假说,地球和月球应该是一对同卵孪生兄妹。

近年来,天文学家们通过对“阿波罗12 号”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品进行化验分析发现,月球比地球要古老得多。如果真的是这个样子的话,“同源说”可就要站不住脚了。

“分裂说”

“分裂说”是由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的儿子乔治?达尔文提出的。1898 年,他发表了一篇题目为《太阳系中的潮汐和类似效应》的文章,提出了这么一个观点:月球本来是地球的一部分,后来因为地球转速太快了,在离心力的影响下,竟然把地球赤道区的一部分物质甩了出去,这些物质脱离地球后形成了月球。而它们原来在地球上的位置形成一个大坑,这个大坑一直没有被其他物质填补,就成了现在的太平洋。按照“分裂说”,地球和月球的关系应该是母子关系。

有不少人对“分裂说”表示赞同。而持怀疑态度的人认为,虽然月球的体积和太平洋水的体积确实相差无几,但是如果月球真的是从地球赤道区甩出去的,那么它围绕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就应该和地球的赤道平面几乎重合,可实际上这两个平面相交的角度超过了5 度。其次,如果月球真的是从地球分裂出去的,那么它们二者的组成物质成分就应该是一致的。但是通过对“阿波罗12 号”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品进行化验分析,发现二者相差甚远。再者,近年来对太平洋底部的研究证明,它与其他海洋底部的结构相同,由洋底沉积的厚度以及沉积的速度来看,太平洋的年龄不过1 亿年左右,和月球的年龄相差悬殊。



《银河信使:穿越星尘的远航》 第一章:星尘的回响 浩瀚的宇宙,犹如一张缀满了无数璀璨宝石的黑色丝绒,自古以来就牵引着人类最深邃的目光与最狂野的想象。在这片无垠的深邃中,无数星辰静静燃烧,它们的光芒穿越了难以丈量的时空,抵达我们的星球,诉说着古老而又新鲜的故事。我的故事,便始于这样一种对星尘的痴迷。 从小,我就对头顶那片星空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当同龄的孩子们追逐打闹,沉浸在地上世界的喧嚣时,我却常常仰望夜空,寻找那些闪烁的星子。它们在我眼中,并非只是冰冷的光点,而是承载着某种神秘的语言,一种只有心灵才能解读的宇宙低语。夜晚,当万籁俱寂,我会在自家的小院里,铺开一张旧毯子,枕着手臂,任凭思绪随着流星滑落,穿越想象中的星际。 我的房间,更像是一个微型的天文馆。墙壁上贴满了星图,从猎户座的腰带到北斗七星的勺柄,每一个星座的轮廓都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书架上摆满了关于天文学的书籍,从科普读物到古籍中的星占记载,我都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我尤其着迷于那些关于古代文明如何仰望星空、如何将星辰运动与神话传说相结合的记录。那些古老的智慧,仿佛是跨越时空的桥梁,连接着我们与那些同样仰望星空、却早已消逝的祖先。 我的名字叫艾伦,一个平凡的名字,但我的心却早已飞向了那片不平凡的星海。我并非生来就具备超凡的智慧,也并非拥有特殊的背景。我只是一个对未知充满渴望,对宇宙奥秘无法自拔的普通人。我相信,每一个仰望星空的人,都可能在内心深处藏着一个宇宙探险家的梦想。而我的梦想,则比大多数人都更加炽烈,更加坚定。 我开始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倾听”星尘的回响。我用简单的望远镜观察月球表面的陨石坑,想象着它们形成的撞击有多么巨大;我追踪行星的轨迹,惊叹于它们在引力作用下精确的舞蹈;我甚至尝试用相机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流星雨,将它们的美丽定格在胶卷上。每一次的观察,每一次的记录,都让我觉得自己离那片星海更近了一步。 然而,随着知识的积累,我逐渐意识到,人类对宇宙的认知,不过是冰山一角。那些遥远的星系,那些未知的黑洞,那些可能存在的地外生命,都像巨大的谜团,在我眼前缓缓展开。我渴望的不仅仅是“看”,更是“理解”,是“触碰”,是“航行”。 这种渴望,如同种子一般,在我心中生根发芽,逐渐长成了参天大树。我开始研究物理学,数学,工程学,所有那些能让我更接近宇宙的学科。我深知,要实现我的梦想,并非易事,它需要严谨的科学知识,需要不懈的努力,更需要一种超越时代的勇气。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一个关于“星际航行”的古老传说。传说中,在遥远的古代,有一群被称作“星辰使者”的文明,他们能够穿越星辰大海,将知识与文明的种子播撒到宇宙的各个角落。这个传说,如同黑夜中的一道光,点燃了我内心深处隐藏的火苗。我开始怀疑,这是否不仅仅是一个传说?是否真的存在过,或者,是否有可能,我们也能成为那样的“星辰使者”? 这份怀疑,让我更加专注于我的研究。我阅读了大量关于宇宙学、天体物理学、甚至是一些边缘科学的资料。我开始思考,如果真的要实现星际航行,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强大的推进技术,更需要一种超越现有认知的思维方式,一种对宇宙法则更深层次的理解。 我开始将我的研究成果,以一种加密的方式记录下来,我称之为“星尘笔记”。这些笔记,是我对宇宙最真诚的叩问,也是我对未来最执着的期许。我将它们保存在一个安全的地方,等待着一个能够理解它们,能够继续追寻它们的人。 我深信,宇宙并非静止不动,它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等待着那些敢于探索的灵魂。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它将伴随着我对星尘的回响,继续在这片浩瀚的星海中,不断前行。 第二章:光年的承诺 艾伦的目光,总是追随着那遥不可及的光点,他的心中涌动着一股难以抑制的冲动,想要挣脱地球的束缚,去触摸那无垠的星海。这种冲动,并非源于一时的热情,而是源于一种深刻的认知——人类的未来,必然与星辰大海紧密相连。 他相信,宇宙并非一个寂寥的虚空,而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生命摇篮。在这片广袤的舞台上,生命以各种形态存在着,以各种方式演变着。而人类,作为这个星球上智慧的生物,拥有独特的使命——去理解,去探索,去连接。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艾伦沉浸在对宇宙的探索与思考中。他的书架上,早已不仅仅是关于天文学的经典著作,更有大量的物理学、量子力学、甚至是一些关于信息论与意识的哲学书籍。他深知,要实现真正的星际航行,需要的不仅仅是钢铁与燃料,更需要的是对宇宙底层逻辑的洞悉,以及对生命本质的理解。 他开始尝试构思一些前所未有的理论。他从古老的东方哲学中汲取灵感,思考宇宙的能量流与物质形态之间的微妙联系;他从量子物理的奇妙现象中获得启示,试图理解超光速传递的可能性;他甚至开始研究关于时间旅行的假说,虽然这听起来遥不可及,但艾伦相信,一切皆有可能,只要我们能够突破思维的界限。 他将这些构思,零散地记录在厚厚的笔记本上,用一种特殊的符号体系加以标记。这些符号,是他个人对宇宙语言的理解,是他在孤独的探索中,与宇宙进行的无声对话。他给这些笔记起了一个名字——“光年的承诺”。他认为,每一个对宇宙的探索,每一个对未知的追寻,都是对未来的一个承诺,一个关于人类文明能够迈向更广阔舞台的承诺。 在艾伦的研究过程中,他遇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同样怀揣着星际梦想的学者和工程师。他们通过隐秘的网络论坛,或是私下的聚会,分享各自的理论与发现。艾伦并没有急于公开自己的研究成果,他深知,在这个领域,一个不成熟的理论,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他更倾向于在小范围内,与少数几位志同道合的人,进行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其中,有一位名叫莉娜的年轻天体物理学家,她对黑洞的奇点理论有着独到的见解。艾伦与莉娜的交流,让他的理论得到了极大的启发。莉娜提出,黑洞的奇点并非一个终点,而可能是一个通往另一个宇宙的“门户”,一个连接不同时空维度的节点。这个观点,与艾伦关于“时空折叠”的设想不谋而合。 他们两人,如同两颗在茫茫星海中相遇的恒星,碰撞出了耀眼的光芒。他们共同绘制了宇宙的能量分布图,试图寻找那些可能存在的“虫洞”或者“空间裂缝”。他们甚至开始设计一种能够探测和稳定这些“异常空间”的设备,尽管这在技术上仍然存在巨大的挑战。 “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条捷径,”莉娜在一次讨论中说道,“一条能够瞬间跨越光年的捷径,那么,人类抵达其他星系的梦想,就并非遥不可及。” 艾伦对此深以为然。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规避光速的限制。他认为,真正的突破,并非在于“加速”,而在于“弯曲”。就像一艘船在海洋中航行,它可以通过改变航道,来缩短旅程。而宇宙,或许也存在着类似的“航道”。 他开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空间曲率”的研究中。他模拟了在极端引力环境下,空间是如何被扭曲的,以及如何利用这种扭曲来制造一种“空间泡”,让飞船在其中以一种非线性的方式移动。这个概念,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但艾伦相信,它并非不可能。 “光年的承诺,”艾伦看着自己写下的这句话,心中充满了沉甸甸的责任感,“这不仅仅是对未来的承诺,更是对我们自身文明的鞭策。我们不能永远停留在摇篮里,我们必须走向星辰大海,去寻找我们真正的归宿。” 他知道,前方的道路充满未知与艰辛,可能会面临无数的挫折与质疑。但他同时也坚信,人类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只要这份力量不灭,只要这份承诺还在,我们就总有一天,能够将星辰大海,变成我们探索的边界。 他的研究,已经不再仅仅是他个人的梦想,他感受到了一种与整个宇宙相连的使命感。他希望,他的“光年的承诺”,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加入到这场伟大的星际探索之中,共同书写人类文明的新篇章。 第三章:星河序曲 在无数个宁静的夜晚,艾伦的思绪如同被激活的恒星,在浩瀚的宇宙图景中激荡。他不再满足于理论上的推演,他渴望将那些深藏于“光年的承诺”中的构想,转化为切实可见的现实。他知道,从理论到实践,是漫长而充满挑战的旅程,但他也明白,这是他必须踏出的重要一步。 他开始着手构建一个能够验证他理论的小型实验装置。这个装置,并非是能够进行星际航行的庞大飞船,而是一个能够模拟极端空间扭曲的微型设备。他利用了最新一代的超导材料和高能粒子发生器,试图在微观层面上,创造出肉眼难以察觉的空间扰动。 这个项目,耗费了他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也消耗了他几乎所有的积蓄。他选择了一个偏远的,几乎被遗忘的地下实验室,那里拥有独立且稳定的能源供应,并且远离外界的干扰。他将自己的研究秘密化,不希望在理论尚未成熟时,引起不必要的关注。 在这个与世隔绝的空间里,艾伦与莉娜,以及几位他信任的、同样拥有远大志向的科学家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他们像一群孜孜不倦的炼金术士,在冰冷的实验室里,追寻着宇宙的奥秘。他们讨论着量子纠缠的传输机制,计算着高能粒子对空间曲率的影响,设计着能够精确测量微弱空间扰动的传感器。 “如果我们的计算是正确的,”莉娜在一次测试中,眼神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个装置,能够暂时性的‘弯曲’我们周围的空间。理论上,这足以让我们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微型的‘空间跳跃’。” “微小的跳跃,”艾伦补充道,他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眼神却无比坚定,“但却是通往无限的起点。这就像在黑暗中点燃的第一支火柴,虽然微弱,却足以驱散一部分黑暗。” 经过无数次的失败与调整,终于有一天,当他们启动了最新的实验程序时,仪器上的数据显示出了一系列异常的波动。那些原本平稳的读数,开始出现短暂的、难以置信的偏移。传感器记录下了微弱的空间畸变,虽然只有亿万分之一秒,但却足以证明,他们的理论是可行的。 “我们成功了!”一位年轻的工程师激动地喊道。 那一刻,实验室里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是对无数个日夜辛勤付出的回报,更是对人类探索精神的肯定。艾伦看着屏幕上闪烁的数据,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激动。他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一个宏伟的“星河序曲”。 这个实验的成功,为他们接下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个微型的空间扰动,放大到足以让一个物体,甚至是一个载人飞船,进行短距离的空间移动。这需要更强大的能量,更精密的控制,以及对宇宙法则更深刻的理解。 艾伦与莉娜,开始着手设计第二代实验装置,他们称之为“星河之门”。这个装置,将是他们迈向真正星际航行的重要一步。他们相信,通过不断地实验与完善,终有一天,他们能够制造出一个稳定的“空间隧道”,连接地球与遥远的星辰。 “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艾伦在一次公开的分享会上,虽然只邀请了几位老友,但他依然怀着敬畏之心说道,“这是为了人类的未来,为了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宇宙,理解我们在其中的位置。” “星河序曲”奏响了,它预示着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一个人类不再局限于地球,而是将目光投向更遥远星系的时代。这个时代,充满了未知,充满了挑战,但更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艾伦知道,他的旅程还很漫长,他所描绘的“光年的承诺”,也才刚刚开始谱写。但他相信,只要他继续仰望星空,继续追寻那些星尘的回响,他终将带领人类,奏响那激荡宇宙的“星河序曲”。他的名字,或许不会被载入史册,但他所开创的探索之路,将永远闪耀在人类文明的星河之中。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的第一个感受是,它在“人”与“星辰”之间架设了一座非常坚实的桥梁。很多宇宙题材的书籍,往往过于强调数据的精确性或者理论的严密性,读起来容易让人感到疲惫和脱节。但此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始终没有忘记“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个哲学层面的追问。作者花费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早期人类文明如何仰望星空,从神话传说到早期天文观测的演变过程,那种跨越了数千年的文明脉络清晰可见。特别是关于我们太阳系的形成,书中没有简单地罗列行星的参数,而是像讲故事一样,描绘了原始星云的坍缩、原恒星的诞生,以及岩石行星与气态巨行星形成过程中的“偶然性”,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它让我意识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宇宙尺度下一次极其精妙的、近乎奇迹的组合。这种从宏大到个体、再从个体反观宏大的视角,让阅读体验变得无比充实和深刻,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是一种关于存在的沉思。

评分

这本封面设计得极具未来感,深邃的靛蓝背景上点缀着闪烁的星辰,仿佛触手可及的宇宙图景,让人不禁对手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硬核科普读物,毕竟“宇宙”二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宏大的疏离感。然而,翻开书页后,我立刻被作者那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所吸引。它没有采用那种冷冰冰的公式堆砌,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物理概念融入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历史小故事中。比如,书中对伽利略早期观测望远镜的描述,那种初次窥见月球表面纹理时的震撼与激动,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也站在了那个时代,共享了人类认知的第一次飞跃。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探讨黑洞、暗物质这些前沿领域时,采用了类比的手法,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即便是像我这样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大致把握其核心思想,感受到宇宙深处的神秘与引力。这本书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星际漫游,带领我们从熟悉的地球家园出发,一步步向着未知的边界迈进,全程充满了知识的愉悦感和对未知的敬畏。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在平衡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上做得相当到位,这在科普读物中是极难把握的平衡点。它既涵盖了从宇宙大爆炸理论到暗能量研究的最新进展,又没有在某一处深陷泥潭,使得整体阅读体验一气呵成,节奏感极佳。例如,在讨论引力波的发现及其意义时,作者没有停留在对其物理原理的重复讲解上,而是立即将其与爱因斯坦的预言和现代天文学观测手段的革新联系起来,展现了科学发现的递进性和累积性。此外,书中对未来科学探索方向的展望部分也写得非常引人入胜,它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而是以一种开放的、鼓励思考的姿态,引导读者去想象人类下一个伟大的发现可能在哪里。这让这本书读完后,并没有留下“知识点已掌握”的终结感,反而激发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仿佛这本书只是一个宏大旅程的精彩序章,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去了解更多。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时间尺度”这一概念的处理。在谈论宇宙时,十亿年甚至百亿年的概念常常让人感到麻木,难以产生实际的理解。但作者在这方面展现了惊人的叙事技巧。他没有直接抛出数字,而是通过一个接一个的“类比沙盘”来帮助读者建立时间感。比如,如果将宇宙的138亿年浓缩成我们一年的时间,那么人类文明的历史不过是最后几秒钟的微小震动。书中对光速限制的解释,也并非生硬地引用公式,而是通过想象一束光从宇宙的一端传播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辅以生动的场景描述,让人切实体会到“光年”的含义。这种将抽象的、超越人类经验的宏大尺度,通过精心设计的参照物拉回到我们日常可感知的范围内的努力,是这本书思想深度的体现。它不只是告诉我“宇宙有多大”,更重要的是让我“感受到宇宙有多大”。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绝对是近年来我所读过的科普读物中的佼佼者。这不仅仅是一本书,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内页大量使用了高分辨率的星系、星云和行星特写照片,色彩的还原度极高,那种深邃的色彩层次感,即便是通过纸张印刷,也难掩其震撼。更不用说那些精心绘制的示意图,比如行星际旅行的轨道计算图或者不同类型恒星的生命周期图示,它们不是简单地堆砌在文字旁,而是与文字内容完美融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某些复杂空间现象时,采用的横跨两页的宏大跨页图,它成功地将文字描述的“空间感”和“尺度感”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有效缓解了纯文字阅读带来的压迫感。这本书的物理触感也很好,纸张的质感厚重而不失细腻,拿到手中感觉分量十足,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严肃而愉悦的探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