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宇宙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就是对人类自己的认知。你对宇宙的认知,决定了你的视野和未来。本系列是科普畅销书作者写给青少年的宇宙认知书,知识丰富、图文并茂、讲解科学、信息量大,带领你探索宇宙奥秘,发现生命真谛,洞悉人类未来。
本书分为“月球原来是这样的”“人类登月活动”“航天领域的‘大功臣’——火箭”和“人类航天活动”四部分,分别从月球的起源和演变、月球的地质地貌、月球的神奇奥秘、人类的探月活动等方面,用科学的观点、生动的语言、准确的数据详细讲解了我们的近邻——月球,引导青少年热爱自然、崇尚科学,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李敏,著名青少年科普作家。先后主编青少年科普系列《科学家也许是错的》《兵器与科学系列读物》等多部,其作品内容丰富,讲解生动,深受读者喜爱。
月球原来是这样的
月球的起源/ 2
月球的年龄/ 5
伽利略撩起了月球的面纱/ 6
月球的运动/ 7
月球的内部构造/ 10
月球是一个没有生命活动的世界/ 12
寻找月球上的水/ 12
没有大气层的月球/ 13
月面温度变化剧烈/ 14
月球“借”光发亮/ 14
月球的色彩/ 15
月面上神秘的红光/ 16
月面上的小玻璃珠/ 18
名不副实的月海/ 19
月面上唯一的“洋”/ 22
独一无二的雨海/ 23
月面最显著的特征/ 24
环形山的分类和命名/ 27
保持多项纪录的第谷环形山/ 29
月球的山脉名副其实/ 30
幽静的月谷/ 31
月球遍地都是宝/ 33
月球岩石的奇妙之处/ 34
月球岩石的主要类型/ 35
月球岩石的成分/ 36
月球是否存在磁场/ 37
在地球上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39
打开月球背面神秘的大门/ 39
月球背面的世界也精彩/ 40
月有阴晴圆缺/ 41
月球上的质集现象/ 44
月面上的辐射纹很壮观/ 45
摇摆中的平衡/ 46
月球是否有过自己的卫星/ 48
“熄灭了”的星球/ 49
奇妙的“月球钟声”/ 50
月球引力对地震的影响/ 53
什么是月震/ 55
月食是这么一回事/ 56
都是月亮惹的祸/ 59
人类登月活动
吸引力和诱惑力所在/ 64
人类登上月球能做些什么/ 64
苏联人捷足先登/ 65
美国人后来居上/ 70
美国决心登月/ 73
20 世纪人类最宏伟的工程之一/ 75
光荣的“阿波罗11 号”飞船/ 81
日本的探月计划/ 83
欧洲人的“灵巧”/ 86
中国人的“嫦娥”/ 87
航天员眼中的月球/ 93
建立梦想家园/ 96
打造“末日方舟”/ 98
“月环”太阳能发电带/ 99
在月球上建天文观测台/ 102
在月球上栽种植物/ 104
人类怎样移居月球/ 104
走向宇宙的“大功臣”——火箭
火箭的起源和发展 / 108
俄罗斯航天之父 / 109
现代火箭技术之父 / 110
现代航天学奠基人之一 / 112
美国运载火箭阵容庞大 / 113
俄罗斯运载火箭王牌多 / 115
欧洲人的“阿里安”系列 / 116
中国的“长征”系列 / 117
人类航天活动
话说航天器/ 120
航天器家族的“劳动模范” / 123
宇宙飞船的用途和组成/ 124
航天飞机的性质和结构/ 125
发展载人航天的意义 / 127
载人航天活动的发展过程/ 129
载人航天的技术难题 / 129
空间站的作用和特点/ 131
发射空间站的国家/ 132
国际空间站/ 133
国际知名的载人宇宙飞船 / 133
载人飞船史上的几起重大事故/ 139
航天飞机史上的重大事故/ 144
航天员生活探秘/ 145
首位在太空中行走的中国人/ 153
◆月球的起源
月球,俗称月亮,古称太阴。它与地球形影相随,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人类至今唯一亲身访问过的天体。自古以来,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仅次于太阳。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不对月球抱有浓厚的感情。在古代希腊、罗马和埃及的神话故事里,月亮女神都是美丽、善良、勇敢的化身。如古希腊神话故事里的月亮女神阿耳忒弥斯,不但容貌漂亮,而且武艺非凡,经常背负灵巧有力的弓弩,在深山密林中巡游狩猎,所以又是主管狩猎的女神。在中国民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故事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在中国历代诗歌中,以月亮为题抒情感怀的作品不胜枚举,月亮又有着玉兔、夜光、素娥、冰轮、玉轮、玉蟾、桂魄、蟾蜍、顾兔、婵娟、玉弓、玉桂、玉盘、玉钩、玉镜、冰镜、玉羊等动人的雅称。
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苦苦地探索着月球的起源,并在这个问题上提出许许多多的假说。天文学界认为,如果抛开那些不着边际的神话和传说,将18 世纪以来的月球起源假说归纳起来的话,主要有“同源说”“分裂说”“俘获说”“撞击说”四种类型。
“同源说”
“同源说”最早是由18 世纪的法国博物学家布丰提出的。他推测地球和月球很可能是在同一个时期,在相同的地质和自然条件下产生的。后来他的支持者又进一步提出新观点,认为地球和月球是由同一块尘埃云凝聚而成的,它们的化学成分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原始星云中的金属粒子在行星形成以前就已经先行凝聚成团,地球形成时便以大团的铁作为核心部分,并且在外围吸积了许多密度比较小的石物质。而月球的形成要稍微晚于地球,它主要是由残留在地球周围的非金属物质聚集而成。按照这个假说,地球和月球应该是一对同卵孪生兄妹。
近年来,天文学家们通过对“阿波罗12 号”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品进行化验分析发现,月球比地球要古老得多。如果真的是这个样子的话,“同源说”可就要站不住脚了。
“分裂说”
“分裂说”是由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的儿子乔治?达尔文提出的。1898 年,他发表了一篇题目为《太阳系中的潮汐和类似效应》的文章,提出了这么一个观点:月球本来是地球的一部分,后来因为地球转速太快了,在离心力的影响下,竟然把地球赤道区的一部分物质甩了出去,这些物质脱离地球后形成了月球。而它们原来在地球上的位置形成一个大坑,这个大坑一直没有被其他物质填补,就成了现在的太平洋。按照“分裂说”,地球和月球的关系应该是母子关系。
有不少人对“分裂说”表示赞同。而持怀疑态度的人认为,虽然月球的体积和太平洋水的体积确实相差无几,但是如果月球真的是从地球赤道区甩出去的,那么它围绕地球公转的轨道平面就应该和地球的赤道平面几乎重合,可实际上这两个平面相交的角度超过了5 度。其次,如果月球真的是从地球分裂出去的,那么它们二者的组成物质成分就应该是一致的。但是通过对“阿波罗12 号”飞船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岩石样品进行化验分析,发现二者相差甚远。再者,近年来对太平洋底部的研究证明,它与其他海洋底部的结构相同,由洋底沉积的厚度以及沉积的速度来看,太平洋的年龄不过1 亿年左右,和月球的年龄相差悬殊。
读完这本书的第一个感受是,它在“人”与“星辰”之间架设了一座非常坚实的桥梁。很多宇宙题材的书籍,往往过于强调数据的精确性或者理论的严密性,读起来容易让人感到疲惫和脱节。但此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始终没有忘记“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这个哲学层面的追问。作者花费了相当大的篇幅去探讨早期人类文明如何仰望星空,从神话传说到早期天文观测的演变过程,那种跨越了数千年的文明脉络清晰可见。特别是关于我们太阳系的形成,书中没有简单地罗列行星的参数,而是像讲故事一样,描绘了原始星云的坍缩、原恒星的诞生,以及岩石行星与气态巨行星形成过程中的“偶然性”,这种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代入感。它让我意识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宇宙尺度下一次极其精妙的、近乎奇迹的组合。这种从宏大到个体、再从个体反观宏大的视角,让阅读体验变得无比充实和深刻,不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是一种关于存在的沉思。
评分这本封面设计得极具未来感,深邃的靛蓝背景上点缀着闪烁的星辰,仿佛触手可及的宇宙图景,让人不禁对手中的内容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硬核科普读物,毕竟“宇宙”二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宏大的疏离感。然而,翻开书页后,我立刻被作者那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所吸引。它没有采用那种冷冰冰的公式堆砌,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物理概念融入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历史小故事中。比如,书中对伽利略早期观测望远镜的描述,那种初次窥见月球表面纹理时的震撼与激动,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也站在了那个时代,共享了人类认知的第一次飞跃。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探讨黑洞、暗物质这些前沿领域时,采用了类比的手法,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即便是像我这样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大致把握其核心思想,感受到宇宙深处的神秘与引力。这本书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星际漫游,带领我们从熟悉的地球家园出发,一步步向着未知的边界迈进,全程充满了知识的愉悦感和对未知的敬畏。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平衡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上做得相当到位,这在科普读物中是极难把握的平衡点。它既涵盖了从宇宙大爆炸理论到暗能量研究的最新进展,又没有在某一处深陷泥潭,使得整体阅读体验一气呵成,节奏感极佳。例如,在讨论引力波的发现及其意义时,作者没有停留在对其物理原理的重复讲解上,而是立即将其与爱因斯坦的预言和现代天文学观测手段的革新联系起来,展现了科学发现的递进性和累积性。此外,书中对未来科学探索方向的展望部分也写得非常引人入胜,它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而是以一种开放的、鼓励思考的姿态,引导读者去想象人类下一个伟大的发现可能在哪里。这让这本书读完后,并没有留下“知识点已掌握”的终结感,反而激发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仿佛这本书只是一个宏大旅程的精彩序章,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去了解更多。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时间尺度”这一概念的处理。在谈论宇宙时,十亿年甚至百亿年的概念常常让人感到麻木,难以产生实际的理解。但作者在这方面展现了惊人的叙事技巧。他没有直接抛出数字,而是通过一个接一个的“类比沙盘”来帮助读者建立时间感。比如,如果将宇宙的138亿年浓缩成我们一年的时间,那么人类文明的历史不过是最后几秒钟的微小震动。书中对光速限制的解释,也并非生硬地引用公式,而是通过想象一束光从宇宙的一端传播到另一端所需的时间,辅以生动的场景描述,让人切实体会到“光年”的含义。这种将抽象的、超越人类经验的宏大尺度,通过精心设计的参照物拉回到我们日常可感知的范围内的努力,是这本书思想深度的体现。它不只是告诉我“宇宙有多大”,更重要的是让我“感受到宇宙有多大”。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设计,绝对是近年来我所读过的科普读物中的佼佼者。这不仅仅是一本书,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内页大量使用了高分辨率的星系、星云和行星特写照片,色彩的还原度极高,那种深邃的色彩层次感,即便是通过纸张印刷,也难掩其震撼。更不用说那些精心绘制的示意图,比如行星际旅行的轨道计算图或者不同类型恒星的生命周期图示,它们不是简单地堆砌在文字旁,而是与文字内容完美融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某些复杂空间现象时,采用的横跨两页的宏大跨页图,它成功地将文字描述的“空间感”和“尺度感”直观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有效缓解了纯文字阅读带来的压迫感。这本书的物理触感也很好,纸张的质感厚重而不失细腻,拿到手中感觉分量十足,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严肃而愉悦的探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