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重点讲述了近2个世纪以来精神病学的发展概况。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众对精神卫生的兴趣与日俱增,相信本书会有所裨益。
在《精神病学史--从收容院到百忧解》一书中,爱德华·肖特向我们展示了社会对精神疾病不断变化的态度,有苛刻的,有无情的,也有令人深受鼓舞的。同时,作者描述了好几代科学家与精神病医师为缓解这些疾病所带来的痛苦而作出的努力。作者描绘了精神病学领域重要人物的生动肖像,并毫不留情地评判了他们在促进或阻碍我们理解这些精神疾病起源上所起的作用。
肖特同时考察了决定精神病学发展的那些科学因素和文化因素。他不仅揭示了推动18和19世纪德国精神病学空前进步的力量,而且究明了美国成为精神分析世界首府背后的因素。
这部文笔迷人、基于彻底研究的著作,对任何在精神病学方面怀有一种私人的、知性的或职业的兴趣的人来说,都是一部引人入胜的读物。
爱德华?肖特,1941年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埃文斯顿,1968年获得哈佛大学近代社会史博士学位。1967年就职于多伦多大学历史系,开始渐渐将兴趣从欧洲社会史转向医学社会史。自1991年担任多伦多大学医学系医学史方面的汉纳讲席职位。1995年当选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1996年因为在精神病学史研究方面的重要贡献而兼任精神病学教授。1997年获得德国洪堡研究奖。肖特教授著述丰富,主要著作有:国际畅销书《现代家庭的形成》(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Family,1975年),《身边的礼貌:医师和患者的纷乱历史》(Beside Manners: the Troubled History of Doctors and Patients,1985年),分别于1995年和2000年获得加拿大皇家学会贾森oAo汉纳奖章(Jason A. Hannah Medal)的两卷本心身医学史著作《从麻痹到疲劳》(From Paralysis to Fatigue,1992年)和《从心灵进入身体》(From the Mind into the Body,1994年)《精神病学史--从收容院到百忧解》(A History of Psychiatry: From the Era of the Asylum to the Age of Prozac,1997年),《肯尼迪家族与精神发育迟缓者的故事》(The Kennedy Family and the Story of Mental Retardation,2000年),《精神病学历史词典》(A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Psychiatry,2005年),获2005年加拿大总督奖提名的《肉体写作:情欲的历史》(Written in the Flesh: A History of Desire,2005年)。
第一章 精神病学的诞生
第二章 收容院时代
第三章 第一次生物精神病学
第四章 神经质
第五章 精神分析:间断
第六章 替代疗法
第七章 第二次生物精神病学
第八章从弗洛伊德到百忧解
最让我着迷的是其叙事节奏的把控能力。不同于许多历史书籍平铺直叙的枯燥,这本书的章节推进充满了张力,犹如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它没有将精神病学的发展视为一条直线性的进步之河,而是充满了岔路、回流和断裂。比如,书中对某一特定时期反污名化运动的侧写,其笔法之生动,几乎让我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仿佛能听到那些倡导者在公众场合慷慨陈词时的激动语调。接着,作者又会戛然而止,转而探讨新的药物或疗法被引入后,社会大众和患者家属是如何在期望与失望之间反复拉扯的。这种结构上的巧妙设计,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发现的乐趣,每一次翻页都像是要揭开一个被历史尘封已久的秘密。它成功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个体命运交织在一起,展现了理念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中碰撞、扭曲,最终塑造出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精神健康图景。
评分这本书在论证深度上达到了一个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它不满足于仅仅梳理时间线,而是深入挖掘了驱动这些变革背后的经济基础和哲学思潮。例如,当作者讨论到某一代精神科医生如何系统性地重塑了病房布局和患者管理流程时,他立刻将其置于工业革命后期对效率和秩序的集体追求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运用得炉火纯青,使得那些原本看似孤立的医学事件,立刻有了坚实的社会土壤作为支撑。我尤其欣赏其对特定理论流派(如精神分析或行为主义)在临床实践中如何被“本土化”和“实用化”的细致剖析,揭示了理论在落地过程中必然发生的失真与变异。这种层层剥笋的分析方式,让读者清晰地看到,医学知识的构建从来都不是纯粹科学的结果,而是权衡、妥协与时代精神的混合物。读完后,我对任何一种“终极真理”式的论断都保持了高度的怀疑,这或许是阅读此书最宝贵的收获之一。
评分这部著作无疑是近年来精神病学领域内最引人深思的文献之一。它巧妙地避开了那些充斥着晦涩术语的窠臼,而是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叙事手法,带领我们穿越了数个世纪的幽暗隧道。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于早期社会如何处理“非理性”个体的描绘,尤其令人震撼。那种从社区遗弃到系统性隔离的演变过程,不仅仅是医学观念的更迭,更是社会权力结构和道德观的一次深刻反思。我尤其欣赏其对“正常”与“异常”二元对立的解构,它并非简单地否定早期的治疗方法,而是置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去理解其产生的逻辑必然性。读完这些章节,我仿佛能闻到早期济贫院里潮湿的空气,感受到那些被隔离者眼神中的无助与绝望。这种深度的同理心和严谨的历史考据相结合,使得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学术探讨,成为了一份沉甸甸的人文关怀记录。它强迫读者去直面人类历史上那些不光彩却又真实存在的章节,让人在震惊之余,更对现代医学的进步心存敬畏,同时也保持一份警惕。
评分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副全新的“透镜”,用来审视当下精神健康领域的诸多议题。它提醒我们,今天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手段,在未来也可能被贴上“过时”或“有缺陷”的标签。书中关于特定药物发展历程的记述,并没有停留在对药物有效性的简单赞美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们如何重塑了大众对“幸福”和“稳定”的期待,以及这种期待带来的社会压力。这种前瞻性的洞察力,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梳理,更像是对未来的某种温和警告。它鼓励我们以更动态、更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当前的医疗实践,去思考我们是否正在重复历史上的某些错误,只是换了一种更时髦的包装。总而言之,这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且会持续在脑海中发酵的作品,其影响力远超一个学科的范畴。
评分从语言风格来看,这位作者的文字功力实在了得,完全称得上是学术写作中的一股清流。它的语调沉稳、克制,却又蕴含着一股不容忽视的批判力量。与那些充满情绪化宣泄或过于学院派的冷硬不同,它找到了一种近乎古典的平衡感——既不失严谨性,又充满了文学性的张力。书中对于那些标志性人物的刻画,更是达到了入木三分的境界,仿佛他们不是历史书中的扁平画像,而是活生生的、充满矛盾的个体。那些对早期治疗师内心挣扎的描述,尤其引人共鸣,展现了面对巨大不确定性和社会压力时,专业人士的困境。这种对细节和人性的捕捉,使得阅读体验极其流畅,我几乎没有感受到任何“阅读障碍”。它像是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用最精良的工具,雕刻出了一部关于人类心智与社会关系的立体浮雕。
评分好,内容较详实,印刷质量略差。
评分收到 可以说是相当快了 昨天下单 今天上午就收到了 京东物流走的高铁吗 嘻嘻 服务很棒哦 超级图书日 很划算啊 只有剁手买买买了 一共买了20来本书 屯着慢慢看咯 还是喜欢看纸质书 更有感觉一点 就担心明年实习搬家要gg了 两大箱子的书要肿么办 ?嘿嘿嘿 下次还是尝试买kindle 看书了
评分一本讲述精神病学发展史的书,成书倾向于精神科的胜利,心理科的人看了估计得炸毛,中文版翻译质量差,收益方面,主要是了解下发展过程吧~恩,发过来的时候书明显翻过,边缘有黑色边际,只能说将就用吧~
评分好,内容较详实,印刷质量略差。
评分写的乱七八糟,没有营养,翻译水平也不够,真是浪费钱
评分一本讲述精神病学发展史的书,成书倾向于精神科的胜利,心理科的人看了估计得炸毛,中文版翻译质量差,收益方面,主要是了解下发展过程吧~恩,发过来的时候书明显翻过,边缘有黑色边际,只能说将就用吧~
评分正板。。。。。。。。。。。
评分商品很不错
评分收到 可以说是相当快了 昨天下单 今天上午就收到了 京东物流走的高铁吗 嘻嘻 服务很棒哦 超级图书日 很划算啊 只有剁手买买买了 一共买了20来本书 屯着慢慢看咯 还是喜欢看纸质书 更有感觉一点 就担心明年实习搬家要gg了 两大箱子的书要肿么办 ?嘿嘿嘿 下次还是尝试买kindle 看书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