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太空漫游 [2001:A Space Odyssey]

2001:太空漫游 [2001:A Space Odysse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阿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 著,郝明义 译
图书标签:
  • 科幻
  • 太空歌剧
  • 经典
  • 未来主义
  • 人工智能
  • 哲学
  • 探索
  • 进化
  • 神秘
  • 太空旅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0810423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1385
品牌:世纪文景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2001:A Space Odysse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8
字数:17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2001:太空漫游》是小编无论什么时候拿起来,无论从哪里开始读,每次都能津津有味地一直读下去的一本书。一直觉得克拉克大神对于人类起源的描写是真的,因为这个说法简直完美解释了目前的神学和科学都还不能解释的问题。而且,小编也因为这本书而坚定地相信,人类的未来家园在星海之中,人类一定可以跨出地球,就像当初驶向大海去发现新大陆一样。看过这本书你会发现自己的眼界和心界都一下子开阔了好多。只有一点不好的是,看过《2001:太空漫游》以后,其他再优秀的科幻小说都会被归为“一般好看”的类别里去。

内容简介

  ※ 世界科幻殿堂不可超过之作,一笔写透人类命运归宿

  ※ 好莱坞经典电影《2001:太空漫游》原著小说

  所有的故事,都开始于300万年前

  一块神秘的黑色石板,出现在非洲丰饶广袤的草原上。没有人知道是谁放在那里的,因为那里根本没有“人”。但地球未来的主宰者,却从此踏上了他们漫长的征途。300万年后的一个寻常日子,一块黑色石板在月球上被人类挖出。

  “发现号”宇宙飞船沉稳老练的鲍曼船长,带着他的精英船员和首屈一指的科学家团队,在超级电脑“哈儿”的辅佐下,开启了对这石板主人的秘密追寻。此时他一点儿也不知道,他的全部船员都将遇害,不知道他的忠诚伙伴“哈儿”会倒戈一击,更加不知道,他自己即将变成一位真正的神。

  一场持续百万年的实验,结果就要揭晓。地球的命运,是否还在人类手中?

  还没看过《2001:太空漫游》的地球人要抓紧恶补一下了。这非常有助于你为即将快速到来的全民太空时代做好the mos基础的准备。 ——姬十三(果壳网CEO)

  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对《2001:太空漫游》的拙劣模仿。 ——刘慈欣(《三体》系列作者)

  Clark is the best science fiction writer in the world. ——艾萨克·阿西莫夫(《基地》系列作者)

  克拉克让我们看到,人类从地球摇篮向自己在星海间的未来伸出了双手。 ——斯坦利·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大开眼戒》导演)

  《2001:太空漫游》这部作品我总是看不够。 ——汤姆·汉克斯(奥斯卡影帝)

  克拉克为我们的登月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知识动力,没有人比他更重要。 ——美国宇航局(NASA)

作者简介

  阿瑟·C. 克拉克 爵士(Sir Arthur Charles Clarke,1917.12.16—2008.3.19)

  英国著名科幻作家、科普作家。与艾萨克·阿西莫夫、罗伯特·海因莱因并称“世界科幻三巨头”。一生创作作品超过100部,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同时也是一位科学家,国际通讯卫星奠基人,这个时代伟大的太空预言家。

  一生主要荣誉包括:

  1956年、1974年、1980年三次获得雨果奖;

  1973年、1974年、1979年三次获得星云奖;

  1961年,因科普方面的贡献而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卡林加奖;

  1969年,因《2001:太空漫游》而与斯坦利·库布里克共同获得奥斯卡*佳编剧提名;

  1986年,获得象征终生成就的“达蒙·奈特纪念大师奖”;

  1989年,受封二等英帝国勋位爵士(CBE);

  1994年,因国际通讯卫星理论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

  2000年,受封下级勋位爵士(Knight Bachelor)。

精彩书评

  还没看过《2001:太空漫游》的地球人要抓紧恶补一下了。这非常有助于你为即将快速到来的全民太空时代做好基础的准备。

  ——姬十三(果壳网CEO)

  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对《2001:太空漫游》的拙劣模仿。

  ——刘慈欣(《三体》系列作者)

  克拉克是世界上*好的科幻小说家。

  ——艾萨克·阿西莫夫(《基地》系列作者)

  克拉克让我们看到,人类从地球摇篮向自己在星海间的未来伸出了双手。

  ——斯坦利·库布里克(《2001:太空漫游》《大开眼戒》导演)

  《2001:太空漫游》这部作品我总是看不够。

  ——汤姆·汉克斯(奥斯卡影帝)

  是克拉克为我们的登月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动力。

  ——美国宇航局(NASA)

目录

悼库布里克

千禧年版序

首版序

Ⅰ 太初之夜

第 1 章 灭绝之路

第 2 章 新石

第 3 章 学院

第 4 章 豹子

第 5 章 黎明的遭遇

第 6 章 人类的登场

Ⅱ TMA-1

第 7 章 特别航班

第 8 章 轨道会合

第 9 章 月球穿梭机

第 10 章 克拉维斯基地

第 11 章 异象

第 12 章 地球光下的旅程

第 13 章 缓慢的黎明

第 14 章 聆听者

Ⅲ 行星之间

第 15 章 发现号

第 16 章 哈儿

第 17 章 巡航模式

第 18 章 穿过小行星带

第 19 章 通过木星

第 20 章 众神之国

Ⅳ 深渊

第 21 章 生日宴会

第 22 章 短游

第 23 章 诊断

第 24 章 坏掉的回路

第 25 章 第一个去土星的人

第 26 章 与哈儿对话

第 27 章 “知的需求”

第 28 章 真空之中

第 29 章 孤独

第 30 章 秘密

Ⅴ 土星的卫星

第 31 章 幸存

第 32 章 有关 E.T.

第 33 章 特使

第 34 章 绕行的冰山

第 35 章 伊阿珀托斯之眼

第 36 章 老大哥

第 37 章 实验

第 38 章 前哨

第 39 章 进入眼睛

第 40 章 出口

Ⅵ 穿越星之门

第 41 章 超级中央车站

第 42 章 异空

第 43 章 地狱

第 44 章 接待

第 45 章 重现

第 46 章 转形

第 47 章 星童

精彩书摘

  第25章 第一个去土星的人

  整个程序,弗兰克·普尔都走过。不过他可不敢把任何事情视为理所 当然——在太空里这无疑是一帖自杀良方。他照常检查过贝蒂,以及所有 消耗品的储备量。虽然他出去不会超过30 分钟,但他还是想确认一切供 给品都如常足够24小时使用。然后他告诉哈儿打开气闸,发动喷射器,滑向太空。

  宇宙飞船看来和他上次出来的时候一模一样,只除了一个很重要的差异之外。先前,远程天线大碟一直沿着发现号的来路,回指向那个近距离 围绕太阳暖焰转动的地球。现在,失去了指引方向的信号,浅浅的天线碟 自动停在一个自然的角度,沿着宇宙飞船的中轴指向前方,也就是指向很 接近土星的方向——那个醒目的标识,还在几个月的行程之外。普尔不知 道在发现号抵达仍然十分遥远的目的地之前,还要出现多少问题。如果他 看得仔细一点,他会看到土星的形状并不够滚圆——由于土星环的存在, 这个星球的两头呈现微扁的形状——这是人类肉眼裸视所未曾见过的。他 告诉自己:等看到那不可思议的沙尘和冰屑绕行在整个太空,发现号也加 入土星永恒的卫星群的时候,会有多么壮观啊!不过,除非他们能够重新建立和地球的通讯,否则这样的成就便毫无意义了。

  这一次他还是把贝蒂停泊在离天线底座大约二十英尺的地方,然后在 打开分离舱之前把操控权交给了哈儿。

  “现在要出去了,”他向鲍曼报告,“一切都在掌握中。” “祝你一切顺利,我很想看看那副组件。” “保证二十分钟以内就放到你的测试台上。” 普尔朝天线悠然移动过去,中间沉默了一阵。接着,守在主控甲板里的鲍曼听到一阵喘气和咕咕哝哝的讲话声音。 “看来我要食 言了。有颗防松螺帽卡住了,大概是上次我锁得太紧了——呼,总算好了!”接着好长一段时间没有动静,然后,普尔嚷道:“哈儿,请把分离舱的灯光往左转二十度——谢谢,好了。” 在鲍曼意识的深处,隐隐响起了一声警铃。有什么地方透着古怪——也不是什么紧急情况,但就是不太寻常。他凝重地思索了一会儿,才觉察到原因。

  哈儿执行了这个动作,但是并没有出声确认——那是他每次必不遗漏 的动作。等普尔回来,要查一查……

  在外面的天线底座上,普尔忙得没注意到任何异乎寻常之处。他戴着 手套的手已经抓起那片电路板,正设法把它从嵌口里拉出来。

  终于拿出来了。他拿起来,映在微弱的太阳光下。“可逮到你这个小混蛋了。”他半是在对虚空的宇宙说,半是在对鲍曼说,“我看还是什么问题也没有嘛。”接着他停了下来。他的视野里有什么东西在动——在这个根本不可能有东西在动的地方。 他警觉地抬起头。在太阳投下的这片阴影之中,先前他一直靠分离舱两只聚光灯的照明在工作,现在,灯光开始从他的身边转开了。

  也许是贝蒂在太空中荡开了,他大概没把她小心停好。接着,他惊骇 得来不及恐惧,因为他看到分离舱正以全速直冲而来。这个画面太过出 奇,因此冻结了他所有正常的反射行动。他根本没有采取任何动作躲避这 个直冲而来的怪物。直到最后一刻,他才恢复了声音,极力吼道:“哈儿, 刹车——”太晚了。

  在撞上去的那一刹那,贝蒂的速度其实仍然十分缓慢。建造她的目的 并不是用来加速冲刺。不过,即使在区区每小时十英里的速度下,半吨重 的东西还是足以致命,不论是在地球上还是在太空中……

  发现号内,无线电里传来的那声硬生生被截断的吼叫,把鲍曼惊得几乎一跃而起——所幸安全带把他固定在座位上。

  “怎么了,弗兰克?”他叫道。没有回应。 他又叫了一遍。仍然没有响应。

  然后,宽敞的观察窗外,有个东西进入了他的视线之内。一如先前的 普尔,鲍曼惊骇莫名,看到分离舱正以全速往星空的远处行进。

  “哈儿!”他叫道,“出了什么事?赶快叫贝蒂全力刹车!刹到底!”没有任何反应。贝蒂继续加速她的逃逸。接着,拖在她的身后,挂在安全索的尾端,出现了一具太空装。鲍曼不用看第二眼,就知道最坏的状况发生了。无需怀疑,那松垮垮的东西, 正是一件有破洞露向真空、已经失去气压的宇宙飞行服。

  不过他还是蠢蠢地叫喊着,好像什么咒文可以让死者复生似的:“喂,弗兰克……喂,弗兰克……你听得见我吗?……你听得见我吗?……听见 的话挥挥手……是不是你的通讯系统坏了……挥挥手!”

  这时,几乎真像是响应他的恳求,普尔挥了挥手。刹那间,鲍曼觉得自己的头皮一阵发麻。他要喊出来的话,在突然焦干的嘴唇间消失了。他知道自己的朋友绝无可能是活着的,也不可能挥手……随着冰冷的理智取代情绪,那激荡着的希望和恐惧也同时消失了。仍然在加速的分离舱,刚才只是摇晃了一下拖在身后的东西而已。普尔的手 势让人想起《白鲸》里,缠绑在白鲸腹侧的亚哈船长的尸体最后晃了晃手,好像在召唤“裴廓德号”船员走向死亡。

  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分离舱和拖在她身后的累赘就消失在了众星之间。戴维·鲍曼愣愣地望着眼前的虚空,这片虚空无止无尽地绵延几千万英里,指向他现在觉得永远不可能到达的那个目标。他的脑海里,只剩下一个念头还在汹涌起伏着。

  弗兰克·普尔将是第一个到达土星的人类。

  第26章 与哈儿对话

  发现号上没有任何其他改变。所有的系统都正常地运作,离心机在轴心上缓慢地转动着,制造出人为的重力;冬眠的人仍然在他们的隔间里继 续无梦的睡眠;宇宙飞船朝着目的地没有任何偏斜地航行而去——除非在 微乎其微的几率下撞上一颗小行星。这里,远在木星的轨道之外,的确少有小行星。

  鲍曼不记得自己是怎么从主控甲板走回中央旋转区的。现在,他有点惊异地发现自己坐在小小的厨房里,手里有一大杯喝了一半的咖啡。他慢 慢开始意识起自己的周遭环境,就好像一个人从一场服药后的漫长睡眠中苏醒过来一样。

  在他正前方的,是一架鱼眼镜头。宇宙飞船上所有关键地点都有这种 镜头,提供哈儿宇宙飞船上的影像输入数据。鲍曼好像从没看过这个东西 似的盯着看了很久,然后慢慢起身朝镜头走去。

  他的举止,一定通过那个镜头的视线,在此刻勾动了这艘宇宙飞船统治者深不可测的心灵。

  因为突然间,哈儿开口了:“弗兰克真不幸啊。”

  “是啊。”鲍曼经过好一阵才回道,“真不幸。” “我看你现在的心情应该很难受吧?” “你说呢?”

  就计算机的时间来说,哈儿应该是计算了几个世代才想到怎么回答。他整整过了五秒钟之后才接着说道:“他是优秀的组员。”发现咖啡杯还在手里,鲍曼慢慢啜了一口。但他没有接腔。他的思绪汹涌澎湃,想不出要说些什么——说任何话好像都可能使得局面更为糟糕。

  可能是分离舱控制系统出了什么问题所导致的意外吗?还是哈儿的过错,尽管是无心之过?他没听到哈儿自发的解释——由于担心可能引起的 反应,也不敢要求对方提出解释。

  即使现在,他还是没法完全说服自己弗兰克是被谋害的——这全然没有道理。没有任何理由相信,这么长时间工作没有任何瑕疵的哈儿,会突然变成一名杀手。他也许会犯错,不论是谁,人还是计算机,都不免犯错,但是鲍曼没法相信他会杀人。

  不过,他必须把这个可能列入考虑。如果是真的,他就身在险境了。 虽然哈儿的下一步动作还是要按照标准规则来执行,但鲍曼可不敢肯定哈儿能执行得多牢靠。

  两名组员中有一人死去的话,活着的那人一定要立刻从冬眠的人中唤醒一名替代者。按计划,地球物理学家怀海德是第一个该唤醒的人,然后是卡明斯基,然后是亨特。唤醒的程序由哈儿控制——这是考虑到一旦两名人类同事同时失去行动能力,还可以让哈儿执行任务。

  不过也可以不受哈儿的监控,人工手动操控,让各个冬眠单位完全独立作业。在现在这种特殊情况下,鲍曼强烈倾向于采取后者。

  他也更强烈地感觉到:光是一名人类同伴还不够。既然这样,他宁可把三名冬眠者全都唤醒。在未来辛苦的几周时间里,越多些人手越好。已经少了一个人,再加上航程已经过了一半,补给品不会是大问题。

  “哈儿,”他说,尽可能让自己的声音镇定些,“把所有冬眠单元都转为手动操控。”

  “所有单元吗,戴维?” “是的。”

  “可否容我指出,目前只需替换一位。其他人员应该在 112 天之后才唤醒。”

  “我很清楚这一点。不过我还是想这么做。” “戴维,你确定真的需要叫醒谁吗?我们两个就可以照应过来。我在宇宙飞船上的内存足以处理所有任务上的需要。”这到底是他想像力太过发达,还是哈儿说话的声音里真有一丝恳求的意味?鲍曼不由得怀疑起来。然而尽管他的话听起来相当合理,却让鲍曼感到更加不安。

  哈儿提出这样的建议,不可能是一时搞错——他完全明白由于普尔已经死去,现在一定要把怀海德唤醒。哈儿在这个时候提出的,是任务规划上的一项重大改变,逾越了分寸。

先前发生的一切都可能只是一连串的意外,但这一点,却是叛变的第一个迹象。

  鲍曼回答时感到如履薄冰:“因为出了紧急状况,我要尽可能多一点帮手。所以请让我掌握冬眠手动操控权。”

  “既然你还是打算唤醒所有组员,我自己就可以处理。你不必操心。” 一种不真实的、有如梦魇的感觉浮起。鲍曼觉得自己好像站在证人席上,正在为一件他不明白的罪案,被一名充满敌意的检察官反复诘问——他所知道的是,尽管他是清白的,但是一点口舌上的不当就会带来莫大的灾难。

  “我想自己来,哈儿,”他说,“请让我来操控。”

  “听我说,戴维,你还有好多事情要做。听我的建议,这件事情留给我吧。”

  “哈儿,转到冬眠手动操控。”

  “从你的语音谐波中,戴维,我可以听出你十分焦躁。你为什么不吃颗解忧剂,好好休息休息呢?”

  “哈儿,我才是这艘飞船的指挥官。我命令你让出冬眠手动控制权。”

  “对不起,戴维,不过根据特殊辅助指令 C1435,破折号,四,上引号,当组员死亡或丧失能力时,由宇宙飞船计算机负责掌控,下引号。因此,由于你已经不再处于可以明智执行任务的状态,我必须推翻你的主控权。”

  “哈儿,”鲍曼现在说话的语气冷静得像冰,“我没有丧失能力。除非你执行我的命令,否则我将被迫将你断开连接。”

  “我知道你心里已经这么想了一阵了。戴维,不过,你那么做的话就 犯了大错。以主控这艘宇宙飞船来说,我比你的能力要高太多了。何况, 我对达成这次任务还有这么强烈的热情与信心。”

  “非常仔细地听好,哈儿。除非你立刻让出冬眠控制权,并且执行我 从现在起下的每一个指令,否则我会去中央区进行彻底的断连。”

  哈儿出乎意料地完全屈服了。 “好吧,戴维,”他说,“你当然是老大。我只是想做我觉得最好该那么做的事情。当然我会服从你所有的命令。现在你完全拥有冬眠手动控制权了。”

  哈儿言而有信。冬眠室里的状态指示灯已经从“自动”转为“手动”。

  第三个备用——“无线电”——在恢复和地球的联络之前当然是派不上用场的。

  鲍曼拉开通往怀海德冬眠室的门,一股寒风扑面而来,他的呼气立刻在眼前凝结成雾。不过这里还不算真冷,这儿的温度还远在冰点之上。比起他现在航行前往的区域,这里的温度要暖和三百度以上。

  这里的生物感应显示器和主控甲板上那台一模一样,指出一切状态都 正常。鲍曼低头看了一会儿这位调查队地球物理学家蜡像般的脸孔。他 想,等怀海德醒来发现离土星还有那么远一定会非常惊讶的。

  没有一丁点儿生命活动的迹象,很难认为这个沉睡中的人并没有死去。由于整个身体被电热被包裹着(这种电热被会依照预先设定的速率加温),所以横膈膜是否起伏难以觉察,惟一的证明只剩下“呼吸”曲线。 然后鲍曼看到,还有一个新陈代谢仍在持续的迹象:在失去意识的这几个月里,怀海德还是隐约地长了些胡茬。

  棺形冬眠室的顶上,有个小小的盒子,“手动唤醒程序装置”就在里面。要唤醒冬眠的人,只要打破盒封,按下按钮,然后等待。接下来,有个小小的自动程序——运作原理比家里洗衣机的循环运转复杂不了多少——会注入消解的药物,以逐渐减缓电流麻醉的脉冲,并升高体温。十分钟之内,冬眠者的意识就会恢复,不过要待上最少一天,才有足够的力气不须扶持也能四处走动。

  鲍曼打破盒封,按下按钮。似乎什么反应也没有。没有声音,没有程 序装置已经开始运作的迹象。不过生物感应器上倒可以看到极其缓慢微弱 的脉动曲线开始改变节奏。怀海德要从沉睡中苏醒了。

  接下来,几乎同时发生了两件事。大部分人根本觉察不到,但是在发现号这几个月下来,鲍曼已经形成了一种和宇宙飞船共生的机能。每当宇宙飞船的正常运作节奏出现任何变化的时候,他总是能立刻觉察——虽然有时候是下意识的。首先,所有的灯光都几乎难以觉察地闪动了一下,这在电路系统上增添某些负荷的时候都会出现。但是没有增添负荷的理由——在这个时刻,他想不出任何设备会突然启动。接着,在听力所及的极限,他听到远处一台电动马达启动的声音。对鲍曼来说,宇宙飞船上每一台促动装置都有其独特的声音,所以他立刻认出了是哪一台。

  他要不是神志错乱,陷入幻觉,就是发生了一件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听着穿过宇宙飞船舱壁隐约传来的震动声,一股远比冰冷的冬眠室还要深切的寒意袭上了他的心房。

  飞船底部分离舱的停泊舱里,气闸的门正在开启。

前言/序言

  悼库布里克

  “千禧年版序”写好之后两个多星期,我接到了一个出人意表的震撼 消息:斯坦利·库布里克以七十岁高龄辞世了。他原本策划要在 2001 年 为电影《2001: 太空漫游》举行特殊的宣传活动;无法与他共享这个特殊 场合,实在令我难过万分。

  电影《2001: 太空漫游》完成后的三十年间,我们见面虽然不过数次, 却依旧保持友好联络——就像我接受英国BBC电视台“这是你的人生”(This Is Your Life)节目访问时,他传到电视台的慷慨贺词一样:

  亲爱的阿瑟:

  真的很抱歉,我手边的那部电影让我无法参与你今晚的荣耀。 你当然是全世界最知名的科幻小说家,因为,做得比任何人都多的你,给了我们一种新视野,让我们看到人类从地球摇篮朝自己在星 海间的未来伸出双手;而在那片浩瀚星海间,异星智慧体或许会扮演 神般的父亲角色,或甚至像“教父”一样地对待我们。

  无论是哪种情况,我都确信,等到这个节目(势必会不断旅行,直至宇宙深处)终于引起他们注意的时候,他们一定也会希望褒扬你,因为你是最具远见、最早预告了他们存在的人之一。

但未来的世代是否有机会知道这件事,就全靠你最爱的那个问题 的答案了。那个问题就是:地球上有智慧生命吗?

  你的朋友斯坦利

  1994 年 8 月 22 日

 

  前几天晚上,我梦到我们在聊天(他看起来就跟1964年时一模一样!),而他问我:“那么,接下来我们该做些什么呢?”原本是可能有后 续发展的—布莱恩·奥尔迪斯(Brian Aldiss)有一篇很美的短篇故事 “撑过整个夏天的超级玩具”(Supertoys Last All Summer Long),斯坦利将之命名为“AI”,且已着手了好一阵子。但为了一大堆原因,这件事没能实现。

  而我现在最大的遗憾之一,就是我们不能一起迎接2001年的到来了。

  

  阿瑟·C. 克拉克

  1999 年 4 月 16 日


寂静深处的回响 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当第一缕晨曦尚未刺破永恒的黑夜,便有一段关于求索与存在的叙事,在宇宙的无垠画卷上悄然展开。它并非关于某个具体的星球,也非某一颗遥远的星辰,而是关于那无声的凝视,关于那自诞生之初便深植于万物灵魂之中的渴望——渴望理解,渴望超越,渴望触及那隐藏在现象之下的真实。 故事的开端,并非聚焦于宏大的事件,而是从一种近乎静止的状态开始。想象一下,一片广袤而寂静的星尘,在引力的低语中缓缓聚集,在时间的洪流中缓慢演变。没有戏剧性的爆发,没有惊天动地的变革,只有一种温和而持续的塑造,如同古老雕塑家手中的泥土,一点一滴地孕育着生命最初的雏形。我们所见的,是宇宙最基础的法则在舞蹈,是熵增与秩序的永恒博弈,是生命在看似荒芜的土壤中顽强扎根的奇迹。 生命,一旦萌芽,便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旅程。它并非预设好的剧本,也非既定的终点,而是一系列充满偶然与必然的演化。我们审视的,是生命如何应对环境的挑战,如何适应变迁的舞台,如何在生存的压力下不断寻觅新的可能。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一种从微观到宏观的伸展,是基因的低语,是细胞的律动,最终汇聚成一个更加复杂、更加精密的整体。每一次的呼吸,每一次的生长,每一次的繁衍,都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对生命意义的无声追问。 而在这场漫长的演化之中,一种特殊的存在开始崭露头角。它拥有感知的能力,拥有思考的火花,拥有构建工具的智慧。它不再仅仅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是开始主动地去改变,去塑造,去定义它与世界的关系。这种智慧的觉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程。它可能始于最原始的工具的使用,始于对火的掌握,始于对自然规律的初步理解。每一次的发现,每一次的突破,都如同黑夜中的一点星光,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也播下了更深层次疑问的种子。 智慧的萌发,带来了对“为什么”的探究。生命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存在,它开始仰望星空,开始试图理解周遭的宇宙。从原始的图腾到精密的仪器,人类的探索从未停止。我们看到的是,思维的边界如何被不断拓宽,知识的海洋如何被不断深入。每一次的科学发现,每一次的哲学思考,都是对未知世界的进一步解读,是对生命在宇宙中位置的不断定位。 然而,当智慧触及自身,当思考深入灵魂,一个更加宏大而深刻的议题便摆在了面前:意识的本质是什么?它仅仅是物质的产物,还是超越物质的存在?我们如何理解情感的波动,如何解释创造的冲动,如何面对生死的界限?这本书的目光,并非指向那些已知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去感受那些未曾言说的困惑,去体会那些难以名状的情绪。它触及的是人类内心最深处的宇宙,是那些潜藏在意识深海中的暗流。 在这段旅程中,我们见证了文明的兴衰,见证了科技的进步,也见证了人类自身的局限。文明的每一次飞跃,都伴随着巨大的挑战与牺牲。科技的发展,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可能成为双刃剑,考验着人类的智慧与道德。而人类自身的局限,则体现在我们面对未知时的恐惧,面对选择时的犹豫,面对责任时的逃避。 故事的叙述,并不依赖于明确的角色或跌宕起伏的情节,而是通过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这场宏大的叙事之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宇宙的浩渺与自身的渺小,是存在的无常与永恒的追求。文字的铺陈,如同星辰的轨迹,缓慢而坚定,带领读者穿越时间的迷雾,抵达思想的彼岸。 它所描绘的,是一个关于“进步”的定义。进步,是否仅仅是科技的迭代,是否仅仅是物质的丰裕?还是,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蜕变,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更深刻理解,一种与宇宙和谐共存的智慧?当人类掌握了足以改变自身命运的力量,又该如何去驾驭?当智慧的光芒照亮了宇宙的每一个角落,我们是否能真正理解那个最根本的问题——我们为何在此? 这本书的深邃之处,在于它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激发读者去进行属于自己的探索。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读者内心的疑问与渴望。它所触及的,是关于人类共同的命运,关于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它是一次邀请,邀请每一个灵魂,去进行一场关于存在本身的寂静对话。 在这里,没有英雄的叱咤风云,也没有反派的穷凶极恶,只有一种超越个体的情感,一种对生命终极奥秘的探寻。它让我们思考,在浩瀚的宇宙中,个体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人类文明的轨迹又将驶向何方? 当目光穿越时间的维度,当我们审视生命在宇宙中的短暂驻留,我们会发现,真正重要的并非我们最终抵达了哪里,而是我们如何去面对那无尽的未知,如何去拥抱那未知的旅程。这是一种内向的探索,是一种灵魂的远航。它关乎选择,关乎成长,关乎我们如何理解自身在宇宙宏大叙事中的位置。 这本书,就如同一个无声的向导,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充满哲学思考与宇宙想象的领域。它不强迫我们接受任何观点,而是鼓励我们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它试图唤醒的是我们内心深处对真理的渴求,对未知的好奇,以及对生命本身的敬畏。 它所描绘的,是关于“连接”的渴望。生命,是否始终渴望与某种更宏大的存在建立联系?这种连接,是物理的,还是精神的?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在这寂静的宇宙中,人类所感受到的孤寂,是否也是一种对失落连接的呼唤? 故事的结尾,并非一个明确的句号,而是一个开放的邀请,一个对未来无限可能的展望。它留下的是一种深刻的余味,一种对生命永恒追问的启示。它提醒我们,无论科技如何发展,无论智慧如何增长,我们始终是宇宙的一部分,而对宇宙的理解,也意味着对自身的理解。 最终,我们所呈现的,是关于生命本身的一首无声的诗,一曲深邃的歌。它在寂静中回响,在黑暗中闪烁,引导着每一个愿意倾听的灵魂,去进行一场关于存在最深刻的旅程。它是一次关于“看见”的邀请,看见那些超越物质表象的真实,看见那些隐藏在时间和空间深处的联系,看见生命在宇宙中那微弱却又无比珍贵的闪光。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体验简直是一场对感官和智力的双重洗礼。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太空环境时所采取的近乎冷酷的写实主义态度,这与许多沉溺于浪漫幻想的太空歌剧截然不同。书中的某些段落,比如关于星际航行中时间与距离的物理学概念的阐述,虽然信息量巨大,但处理得极其巧妙,没有让枯燥的科学知识打断故事的流畅性,反而像是一种必要的背景音,烘托出人类在宇宙尺度下的渺小与挣扎。我常常在阅读时暂停下来,闭上眼睛,去想象那种绝对的寂静和黑暗,以及宇航员在漫长旅途中必须面对的心理压力和技术依赖。这种沉浸感并非来自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源于对细节的近乎偏执的精确性,让你相信,如果未来真的会发生星际探索,它很可能就是这个样子的——既充满奇迹,又饱含着冰冷的、不近人情的物理法则。

评分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工具”和“智能”之间关系的探讨。书中一个关键性的设定,那种无声无息、超越人类理解能力的引导力量,它并非以传统意义上的“外星人”形象出现,而是以一种纯粹的、功能性的、近乎上帝视角的干预形式存在。这种处理方式,避开了陈词滥调,将焦点导向了智慧生命体的目的性。我们人类总是习惯于将自我中心投射到任何未知的力量上,但在这里,读者被迫面对一个可能存在的、其动机完全超越我们现有道德和情感框架的“设计者”。这种对“他者”的描绘,是如此的疏离而又如此的具有决定性,让人读完后不禁反思:我们所珍视的自由意志,是否只是在某个更高级的蓝图下被允许存在的有限选项?这种深层次的哲学拷问,远比任何太空追逐战来得震撼人心。

评分

这部作品的宏大叙事和对人类未来的深邃探讨,着实令人拍案叫绝。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太空旅行的小说,更像是一部哲学沉思录,探讨了我们物种的起源、演化以及终极命运。作者构建的世界观极其严谨,从早期的猿人遭遇神秘的黑色石碑,到后期横跨太阳系的人类探索,每一步都充满了令人信服的逻辑和令人震撼的想象力。那种面对未知宇宙时的敬畏感,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你仿佛能亲身感受到,当那块光滑、冰冷的巨石出现在远古的非洲平原上时,那种无声的、颠覆性的“信息注入”是如何悄然改变了生命的进程。而到了后半部分,对太空飞船的细致刻画,那些复杂的机械结构和宇航员的日常生活,都展现了作者对硬科幻的深刻理解。这种将冰冷的科学细节与宏大的哲学命题完美结合的叙事手法,是极其罕见的,它迫使读者跳出日常琐碎的限制,去思考“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去哪里”这类终极问题。

评分

这部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于它敢于拥抱“不可知”。它没有试图用一个圆满的结局来解释所有的谜团,反而以一种近乎禅宗的留白,将最终的顿悟推给了读者自己。人类文明的探索历程,从蹒跚学步的猿人,到掌握了行星际航行的现代人,最后被引导向更高维度的存在形态,整个过程是如此的有机且富有宿命感。作者对技术进步的描绘,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其在人类探索中的关键作用,充满了微妙的讽刺和预见性。这种预见性并非基于简单的技术外推,而是基于对人性弱点和好奇心驱动力的深刻洞察。它留下的不是一个答案,而是一个永恒的邀请:邀请我们继续仰望星空,不仅是为了寻找新的星球,更是为了审视我们自身意识的边界和潜能。这是一部需要反复品味,每次都会带来新感悟的经典之作。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叙事节奏一开始可能对习惯了快节奏动作片的读者构成挑战。它并非那种一页一页翻下去就停不下来的爆米花式小说,而更像是一首需要细细品味的交响乐。它允许场景长时间地展开,让环境本身成为角色。那些对飞船内部运作的冗长但必要的描写,初读时或许会让人感到一丝不耐烦,但等到故事推进到高潮部分,你才会恍然大悟,正是这些基础的铺垫,才使得后续发生的那些超越认知的事件显得如此真实可信。作者对“进化”这一主题的处理极为高明,它不只是生物学上的变化,更是一种意识层面的跃迁。整个故事结构如同一个巨大的、向内螺旋收紧的迷宫,最终将焦点从广袤的宇宙收束到了个体意识的极限,那种感觉,就像是你的思维被一种全新的、尚未命名的维度所拉伸和重塑。

评分

收到货了,618买了一堆

评分

一直非常喜欢这类书籍,继续支持

评分

很划算终于买了这套书 还是有活动时候买划算

评分

很划算终于买了这套书 还是有活动时候买划算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翻译印刷都很好

评分

儿子高考了,有时间看看自己喜欢的书了

评分

收到货了,618买了一堆

评分

非常喜欢京东什么的书。

评分

儿子很喜欢,有喜欢的会买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